每年千万人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智慧城市设计如何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 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夺走数千万人的生命。
  •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健康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设计有潜力降低这一数字。
  • 来自意大利和丹麦的证据显示,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并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我们所居住环境的有意识设计,在大范围内影响着健康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首先需要认识到慢性健康问题的性质。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

2021年,全球有43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相当于非疫情相关死亡人数的75%,另有1800万人在70岁之前死亡。有证据表明,82%的过早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除了生命损失之外,这些疾病还会导致长期健康状况不佳和生活质量下降。

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经济负担可能达到47万亿美元,这将阻碍经济发展,并加重了医疗支出和生产力损失,进而加剧贫困。应对非传染性疾病日益严重的挑战,部分取决于我们如何重新思考塑造环境并实施干预措施以促进更健康的结果。由于非传染性疾病往往与行为和环境风险因素(例如缺乏运动、不良饮食和空气污染)相关,因此,通过在城市空间中融入健康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将“健康生活”变为常态。

改造城市,让“动起来”成为日常

创建和改造有助于身体活动的空间至关重要。拥有完善步行和骑行基础设施的城市,能鼓励居民将运动自然融入日常生活。

研究表明,自行车道建设有助于降低肥胖率和高血压发病率,而连通性强的街区、公园以及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帮助居民实现多达60%的推荐体力活动量。

在哥本哈根,49%的上下班通勤都由自行车完成,居民每天骑行里程总计约144万公里自行车友好的城市设计融合了安静街道、专用车道、绿道以及与机动车道隔离的骑行通道。通过降低车速、连接多条离街绿道,城市将骑行变成实用又高效的生活方式。

在意大利,罗马涅大区拥有约110万人口,并一直领导着“健康谷”项目。这项多利益相关方倡议通过社会创新模式应对慢性健康风险,推动城市规划设计以提升居民运动量。例如,里米尼地区通过设置无车区改造了海岸线,使其更适合步行和骑行。这一山谷的成年人比意大利其他地区活跃度高出10%。此外,山谷中23%的居民每天步行或骑自行车,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10%

尽管仍需更多数据来准确评估这些举措对慢性病和整体福祉的具体影响,但现有证据已表明,这样的方向是有效的。

一项涵盖10个国家/地区14个城市的研究发现,居住在活动便利社区的居民每周的体育活动时间比其他人多68-89分钟。另一项研究发现,居住在步行便利地区的居民平均肥胖率较低:步行便利性较高的社区居民肥胖率仅为43%,而步行便利性较低的社区居民肥胖率仅为53%。

城市设计拥抱自然

设计城市空间时,以自然为本也至关重要。城市绿地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促进身体活动、减轻压力、促进社交互动。虽然绿地在城市环境中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它们也可以通过过滤污染物和产生氧气来改善空气质量,从而减少呼吸系统相关的非传染性疾病

亲近大自然可以缓解心理健康障碍,增强认知功能,并缓解生活压力。4至6岁儿童早期接触绿地可以提高视觉识别能力和记忆力,并降低多动症的发生率。此外,从绿化程度较低的地区迁移到绿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更好

一些城市和规划者正有意识地将自然融入设计。新加坡以其综合公园和绿色屋顶,展现了城市规划如何支持户外活动。同样,纽约市的高线公园也免于拆除,并在一条历史悠久的货运铁路线上修建,如今已成为集步行、社交和生物多样性于一体的绿色空间。公园经过重新设计,新增了花园,并重新引入了当地野生植物

一项针对高线公园及其下方人行道的比较研究发现,在空气和噪音污染因素方面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因素存在显著差异(37%)。高线区域居民暴露于PM2.5等有害颗粒物和噪音污染的程度显著较低。

在意大利健康谷,主要城市正在努力将几乎所有城市绿地,例如城市公园、植物园、配套绿地和户外运动区,向居民开放。例如,切塞纳市92%的绿地可供居民使用,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视觉美观的点缀。

健康数据应成为城市规划基准

目前,在城市规划中衡量健康影响仍未成为标准做法。但收集有关城市设计对健康与福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真实数据,对于理解城市规划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影响数据,城市规划项目可以识别运动场所设计与自然福祉之间的关联。这种基于证据的方法有助于科学决策,明确优先方向,设计出能最大化健康效益的城市环境,同时也为社会和经济创造积极影响。这类数据还可引导资源和投资,用于放大有效干预措施。

未来之路

有意识地设计我们的城市环境,对改善健康状况潜力巨大。通过大规模实施以健康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和预防性干预措施,城市将为人们打造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想象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将健康放在核心地位。城市应通过设计让步行、骑行与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默认选择”。

必须优先考虑以健康为导向的设计,促进合作,投资于真正提升健康水平的城市干预措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提升人口健康,减轻慢性病在全球范围内带来的社会与经济负担。

本文作者:

Anu Devi,世界经济论坛城市转型、G20全球智慧城市联盟负责人

Federica Alberti,泰诺健健康基金会总监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