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IT原创编译
实现工业脱碳需要企业领导者与公共利益相关者高效合作,结合各自的优势和影响力,为可持续的未来共同努力。
将全球变暖控制在 1.5°C 的机会正在迅速消失。在此背景下,加快工业脱碳(工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30%)的需求从未如此紧迫。减排的速度和规模仍显不足:目前,排放量每年增长 1.5%,而要遵循 1.5°C 的路径,每年需减少 7%,且每日气温异常的纪录仍在不断刷新。
尽管各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应对这一挑战,并采取措施计算和减少其碳足迹,但它们仍面临根本障碍。工业企业在面临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哪些策略来有力地推动净零目标?在无法获取精确的产品级碳足迹数据的情况下,它们如何确定关键的排放源?影响供应商排放和消费者产品使用情况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最后,他们如何才能加快并扩大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以助力脱碳呢?
高昂的前期成本、技术限制、监管不确定性、分散的制约因素、熟练劳动力短缺、基础设施不足、融资渠道有限以及对变革的抵触等挑战,凸显了公私合作的必要性。企业需要政府提供适宜的条件,以实现大规模变革。同时,政府也需要企业协助制定产业政策,以消除更快取得进展的障碍。通过携手合作,政府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政策框架和激励措施,而私营企业则可以推动创新并确保落实。如何将这种合作付诸实践仍有待明确。
白皮书展示了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和成功合作。这些案例研究在两个行动层面提供了切实的范例,并解决了企业在实现净零排放过程中面临的四大主要障碍:获得支持、准确计算排放量、实施减排措施以及鼓励绿色业务增长。
通过为战略层面的决策提供信息并构建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该框架为企业寻求参与公私合作以加速脱碳进程提供了一条实用的路线图。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