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at, 04 Jan 2025 16:25:4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人民银行:2024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5412.html Sun, 05 Jan 2025 20:00:03 +0000 //www.otias-ub.com/?p=1735412 2023年,受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地缘政治冲突不断、部分发达经济体维持高利率等因素影响,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全球债务总额不断攀升,贸易投资增速放缓,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

全球经济复苏分化。美国经济韧性较强,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和居民消费的强劲支撑,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2.5%,高于新冠疫情三年(2020—2022年)平均增速0.7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表现疲弱,受货币政策持续紧缩、能源成本高企等影响,全年GDP仅增长0.4%,显著低于2022年的3.5%。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欧元区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均为-0.2%,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日本经济表现良好,在国际贸易改善的带动下,全年GDP增长1.9%,增速力近十年来相对高位,但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3.2%和0.4%,复苏势头有所回落。

2023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失业率分别在3.4%~3.8%、6.5%~6.6%和2.5%~2.7%的区间波动,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见图1-2)。但上述经济体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美国12月劳动参与率62.5%,全年月均职位空缺数为889万个,欧元区第四季度职位空缺率为2.7%,日本全年月均职位空缺数为86.4万个,均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2023年12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3.4%,较2022年12月的6.5%下降3.1个百分点;欧元区调和年末上升3.46%。受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弱于预期等因素影响,美联储第四季度暂缓加息,美元指数回落,年末收报101.38,全年下跌2.05%。欧元兑美元汇率收报1.1,全年上涨2.8%。英镑兑美元汇率收报1.27,全年上涨近5%。美元兑日元汇率收报141.03,全年下跌7.56%。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MF:2024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十月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3165.html Thu, 24 Oct 2024 21:30:47 +0000 //www.otias-ub.com/?p=1723165 自 2024 年 4 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发布以来,全球经济活动有所放缓,通胀已持续缓和。随着当前主要央行放松货 币政策,金融环境保持宽松,新兴市场继续维持了抗风险能力,资产价格的波动性总体上相对较低。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提 前一年在险增长指标,近期金融稳定风险仍然可控,处于历史第 40 百分位数左右。即便如此,宽松的金融环境虽然使得近期风险可控,但 也促进了脆弱性的积累,例如资产估值高企、全球私人和政府债务增加(图 ES.1)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NBFI)加大了杠杆,这增加了未 来的金融稳定风险。

这些不断积累的脆弱性可能会放大负面冲击——在军事冲突持续不断、各国新当选政府未来政策不明朗的背景下,经济和地缘政 治的不确定性很大,出现上述放大作用的可能性已经增加。特别是,不确定性与市场波动性之间的脱节日益严重(图 ES.2),这增加了市 场波动性突然大幅升高和资产大幅度重新定价的可能性,且这可能因脆弱性而被放大。如第一章所示,2024 年 8 月初市场出现动荡,日本 和美国股市波动性大幅上升(图 ES.3),全球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这让人们得以窥见,当市场波动性大幅上升与金融机构加杠杆相互作 用、从而产生非线性市场反应并引发资产抛售时,市场可能出现剧烈反应。

实际上,第二章的定量研究表明,经济不确定性的进一步上升可能会增加未来经济增速、资产价格和银行贷款增速的下行风险。 例如,假设全球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跳升,且其达到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升幅,那么提前一年全球平均实际 GDP 增速的下行结果(具体而 言,为第 10 百分位数的结果)将恶化 1.2 个百分点。当宏观金融脆弱性较高,或市场波动性与不确定性的脱节更严重时,这种 影响会更强。不确定性还可以通过贸易和金融联系带来跨境溢出效应。

高企且快速增长的主权债务仍然是一项全球性挑战,而许多辖区未能达到实现长期债务稳定所需的基本余额。在许多发达经济 体,随着央行持续实施量化紧缩,政府新发行的债券中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将需要由价格敏感型买家吸纳,这可能会加剧债券市场的波 动。对于财政缓冲薄弱且不断恶化的新兴市场和前沿经济体,其主权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的利差增幅超过了其他辖区,这增加了它们的偿 债难度。

自 2024 年 4 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以来,新兴市场持续展现出抗风险能力。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持续关注了国内经济和 通胀状况,依靠汇率调整来缓解外部不利因素。随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计划放松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的压力可能在短期内有所缓和。但在未 来,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作为许多新兴市场重要贸易伙伴的)中国增长前景的放缓,可能会增加新兴市场维护金 融稳定的难度。证券投资流动的波动性可能会升高,获得国际融资的难度也可能增加,这对前沿经济体而言尤其如此。实际上,在过去十 年中,发达经济体对新兴市场的利率溢出效应有所增强,美国 10 年期债券的期限溢价(投资者持有长期证券所要求的风险溢价)的变化对 新兴市场 10 年期债券期限溢价变化的解释力不断增加(图 ES.5)。

2024 年,全球可持续债务的发行量有所反弹。然而,从今年初至今的发行量看,新兴市场在其中仅占到了 13%(图 ES.6),而且 新兴市场以本币计价的可持续债务比例很小。气候融资投资的不足可能会使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被推迟,并可能在未来影响金融稳 定。

即使全球利率正在下降,未来几年许多企业在偿债方面还是会面临挑战。尽管强劲的经济活动和健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帮助部分 企业维持了稳健的利润率,但实力较弱的企业身陷困境,使企业债违约率持续上升。一些在私募信贷市场以高利率借款的中型企业的情况 正日益紧张,并已经采取了实物支付方式,这实际上推迟了利息支付且积累了更多债务。此外,贸易限制措施和地缘政治事件可能推高投 入品成本和削弱付息能力,从而对企业造成影响。尽管信用恶化的迹象越来越多,但按照历史标准看,企业债仍然在较窄的利差范围内交 易,这导致了定价偏离,表明市场突然进行信用风险重新定价的风险增加。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MF:2024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95562.html Thu, 09 May 2024 22:00:43 +0000 //www.otias-ub.com/?p=1695562 自 2023 年 10 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以来,在全球抗击通胀进入“最后一里路”、货币政策将放松的预期下,金融市场情绪持续高涨。在全球范围内,总体而言,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了约 20%,企业借款利差和主权借款利差明显收窄。因此,全球金融环境已经放松。

总的来说,这种逐险环境促使资本重新流入许多新兴市场,一些前沿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发行间断期后,也利用投资者强劲的风险偏好发行了主权债券。在所有新兴市场,预计明年出现资本外流的可能性已经下降。

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的背景下,对全球经济实现软着陆的信心正在增强。投资者和央行认为过去两年的累计加息已经创造了足以使通胀回落至央行目标水平的限制性货币环境,因此都预期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内放松。然而,全球通胀持续高于目标水平可能会对这种预期形成挑战,并可能引发不稳定。最近一些国家核心通胀数据的波动提醒我们,抗击通胀的工作尚未完成。

到目前为止,金融体系的裂缝——在货币紧缩周期中因高利率而暴露出来——没有进一步断裂。在利率上升过程中,主要新兴市场的金融部门和对外部门呈现出了韧性。2023 年 3 月瑞士和美国的银行倒闭事件并未扩散到其他地方,多数金融机构的稳健性指标表明这些机构仍具有韧性。

因此,根据 IMF 的“在险增长”框架分析,近期金融稳定风险已经消退,未来一年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也有所降低。

然而,近期一些突出的金融脆弱性可能使抗击通胀“最后一里路”变得复杂。

近期存在的显著风险

由于利率上升和新冠疫情后的结构性变化,过去一年全球商业房地产价格按实际水平计算下跌了 12%,其中美国和欧洲写字楼价格的跌幅最大。尽管整体来看,银行似乎有能力吸收商业房地产的损失,但某些国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它们的银行持有大量商业房地产

贷款,特别是如果这些贷款集中在需求疲软的商业地产领域。在银行体系中,某些银行可能会比其他银行遭受更大的损失;在某些情况下,融资不稳定等问题会加剧损失。

在多数国家,住宅价格继续向下调整,但总体上仍高于疫情前的水平。实际房价的下跌是由按揭贷款利率上升驱动的,发达经济体的实际

房价降幅(同比-2.7%)大于新兴市场(-1.6%)。尽管如此,从全球范围看,家庭债务可持续性比率仍处于适度水平,住宅按揭贷款违约大幅增加仍然是一个尾部风险。

多数资产类别的波动性已降至多年低点,这可能反映出市场对全球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抱有更加乐观的预期。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股票、债券、信贷和大宗商品指数之间的平均相关性都分别超过了历史第 90 百分位数。低波动性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与过去的加息周期相比,在本轮加息周期中,金融环境对经济数据(尤其是通胀数据)的反应更加灵敏。通胀大幅偏离预期可能会突然改变投资者情绪,引

起资产价格波动性迅速回升,并导致相互关联的市场同时出现价格逆转,从而促使金融环境急剧收紧。

中期脆弱性

除了近期更为紧迫的这些问题,中期脆弱性也在“最后一里路”不断增加。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公共和私人债务持续累积,这可能会加剧不利冲击,并导致未来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风险进一步恶化。

主要新兴市场继续呈现出韧性。在许多新兴市场,由于央行及早大幅收紧了货币政策,通胀明显缓解,一些国家得以启动降息周期。当前,关键问题是新兴市场的韧性是否正处于转折点。例如,有迹象表明,投资者越来越关注中期财政可持续性。在利率和赤字仍处于高位、通胀下降、增长放缓的环境下,更多的新兴市场现在面临的实际再融资成本相对于经济增速来说很高。

自 2023 年 10 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以来,企业信用利差已经收窄,尽管多数国家企业盈利的上升势头似乎正在减弱。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由于全球利率居高不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企业的现金流动性缓冲在 2023 年进一步受到侵蚀。截至 2023 年第三季度,在发达经济体,现金与利息支出之比低于 1 的小企业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在新兴市场则超过一半。各国将有大量企业债务在未来一年内到期,到期时的市场利率将显著高于现有息票利率,这可能会给再融资带来挑战。

尽管违约率正在上升,但相比以往的加息周期,本轮加息周期中全球企业借贷增长恢复得更快。私募信贷帮助推动了这一趋势。私募信贷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在商业银行部门和公开债务市场之外为中型企业提供贷款。第二章分析了私募信贷市场的潜在脆弱性,其中包括:相比高收益和杠杆融资市场,借款人相对脆弱;半流动性投资工具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具有多层杠杆;估值过时且可能主观;以及金融市场各部分和参与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性。

一些发达经济体可能需要大量发行政府债券来填补财政赤字。英格兰银行、欧央行和美联储正在分别以每年 1000 亿英镑、2120 亿欧元和7800 亿美元的规模进行量化紧缩,其他央行也在实施各自的量化紧缩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债券的买家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多数政府债券的新增买家,如对冲基金——它们购买债券的部分原因是实施其杠杆交易策略,以获取债券和期货之间的价格差异——可以说对价格更敏感,更关注债务的可持续性。这表明债券市场在中期内将出现更大的波动。一些国家可能会发现,偿还主权债务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陷入“债务产生更多债务”的困境。

在非银行机构中,开放式债券基金(包括专注于低流动性资产的基金)近年来获得了大量资金流入。过度的流动性转换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因素,其在 2020 年 3 月新冠疫情暴发之初也非常明显。这一问题可能会再度出现。

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网络安全事件(尤其是恶意事件)日益影响宏观金融稳定。第三章表明,尽管多数网络攻击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发生极端损失的风险在增加。金融部门尤其容易受到网络风险的影响,尽管网络安全事件迄今尚不具有系统性,但由于金融体系接触敏感数据、高度集中以及技术和金融相互关联,这些事件对金融体系造成严重威胁。完善网络立法以及加强企业的网络相关治理安排有助于减轻这些风险,但网络政策框架往往仍不健全,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政策建议

各国央行应避免过早放松货币政策,并适当抵制市场对政策利率下调过于乐观的预期,因为这种预期可能导致金融环境进一步放松,使得抗击通胀的“最后一里路”变得更加复杂。如果降低通胀的进展足以表明通胀正在可持续地向目标靠进,那么央行应逐步转向更为中性的政策立场。

监管当局应使用恰当的工具,包括压力测试和早期纠正措施,以确保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能够经受住商业和住宅房地产市场的压力以及信贷周期下行的影响。必须在建立处置框架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并做好实施准备,以便在不破坏金融稳定或危及公共资金的情况下解决薄弱或濒临破产银行的问题。

量化紧缩和缩表工作需要谨慎进行。各国央行应密切关注市场运作问题并积极应对潜在的市场压力。确保银行做好准备使用央行流动性,并及早干预以解决金融部门的流动性压力,这些措施可以缓解金融不稳定。

鉴于快速增长的私募信贷市场存在潜在风险,当局应考虑采取更积极主动的监管措施。关键是要弥合数据缺口,提高报告要求,以全面评估风险。当局还应加强跨部门和跨境监管合作,并保持对各金融部门风险评估的一致性。

实施网络安全战略,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能力,并改善网络安全事件的信息报告,这些措施可以加强金融部门的网络韧性。提供关键服务应对系统中断对于限制金融体系受到的潜在损害至关重要。金融企业应制定和测试响应与恢复程序,以便在发生网络安全事件时继续运营。鉴于网络攻击的全球性和系统性影响,跨境协调至关重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MF:2023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8507.html Wed, 19 Apr 2023 21:30:03 +0000 //www.otias-ub.com/?p=1588507 全球金融危机后,银行业监管显著加强。其中,银行被要求持有更多资本金和流动性资产并接受压力测试,以帮助确保银行拥有抵御不利冲击的抗风险能力。

然而,随着利率上升动摇了市场对部分机构的信任,全球金融体系正面临相当大的压力。美国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的倒闭(原因是缺乏存款保险的储户意识到高利率已导致这些银行的证券投资组合遭受了巨大损失,因而纷纷提款逃离),以及在瑞士政府支持下瑞信银行被其竞争对手瑞银集团(UBS)收购,均动摇了市场信心,导致两国当局采取了重大的应急响应措施。

我们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显示,随着央行快速加息以遏制通胀,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面临的风险已经上升。从过去的情况看,央行大力度加息之后往往会带来金融体系薄弱问题暴露的压力。

IMF拥有评估全球金融稳定的职能。其指出,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处置都存在着不足。此前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曾警告称,当利率上升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将面临压力。

现在不同于 2008 

虽然银行业动荡增加了金融稳定风险,但其根源与全球金融危机时有着根本的不同。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在2008年之前大多数银行的资本金都严重不足,持有的流动资产太少,且面临着更高的信用风险。此外,金融体系也更广泛地存在过多的期限和信用风险转换,金融工具也高度复杂,并且风险资产主要由短期贷款提供资金。部分银行的问题,因系统的高度关联而迅速蔓延至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实体。

近期的金融市场动荡与此不同。银行体系拥有更多的资本和资金来抵御不利冲击,表外实体的问题也已得到解决,并且全球金融危机后更严格的监管已经遏制了信用风险。这次金融动荡的问题在于:利率迅速大幅上升,而同时尚未准备好应对利率上行的金融机构在快速扩张。

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小型机构的问题能够动摇更广泛的金融市场信心,这在持续的高通胀继续造成银行资产损失的情况下尤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动荡更类似于1980年代的储贷危机以及导致1984年伊利诺伊州大陆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倒闭的相关事件——该公司的倒闭是美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银行倒闭事件。这些机构的资本金较少,存款也不稳定。

日益增长的威胁

近期,银行股因行业困境而下跌,这使得银行的融资成本上升,并可能导致贷款减少。与此同时(或许出乎意料的是),整体金融环境并没有出现明显收紧,较去年10月仍显宽松。股票估值仍然过高,这在美国尤为明显。企业信用利差小幅扩大,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较低的利率所抵消。

因此,投资者认为市场会出现一个相当乐观的情景,并预计通胀将在没有进一步大幅加息的情况下走低。市场参与者认为出现经济衰退的概率很高,但他们预计经济将仅出现程度较小的衰退。

这种乐观观点可能会因通胀进一步加速而受到挑战,从而导致投资者重新评估未来的利率路径,并可能导致金融环境的突然收紧。这可能导致金融体系再次承压。信心这一金融的基石可能会继续受到侵蚀。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资金可能会迅速消失,恐惧之情可能蔓延,而社交媒体和私人聊天群体则会放大这一效应。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中快速增长的一个部分——也可能面临与经济放缓相关的信用风险的恶化。例如,一些房地产基金的资产估值已大幅下滑。

到目前为止,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银行股几乎没有受到美国和欧洲银行业动荡的影响。其中,许多贷款机构受到利率上升风险的影响较少,但它们通常持有信贷质量较低的资产,并且一些银行的存款保险覆盖范围较小。此外,许多评级较低的新兴市场和前沿经济体正因高主权债务脆弱性而面临压力,这可能会对其银行业产生溢出效应。

量化风险

我们的在险增长指标(其衡量了金融动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显示,明年世界产出收缩 1.3%的可能性约为二十分之一。在金融环境严重收紧的情况下,GDP萎缩2.8%的概率也为二十分之一,届时,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和主权融资利差将扩大,股价将下跌,货币也将走弱。

坚定的政策

面对较高的金融稳定风险,政策制定者必须果断行动维护信心。

金融监管方面的缺口应立即得到解决。许多国家应强化处置机制和存款保险计划。在严重的危机管理情况下,央行可能需要扩大对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

这些工具将帮助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使货币政策能够专注于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

如果金融部门困境会对更广泛的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调整货币政策立场以支持金融稳定。如果上述情况发生,他们应该清楚地传达其将在金融压力减轻后尽快将通胀拉回目标水平的坚定决心。


]]>
美联储:2022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2513.html Thu, 12 May 2022 20:00:13 +0000 //www.otias-ub.com/?p=1432513 美联储发布半年度金融稳定报告显示,自去年11月发布金融稳定报告以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金融资产的价格总体上保持高位,高通胀不确定性、股票和商品市场的波动以及俄乌冲突已成为美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风险。

美联储在报告中警告,由于俄乌冲突、货币紧缩和高通胀带来的风险不断上升,主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正在恶化,金融系统可能会“突然”出现中断。

报告称,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快速上升、与战争相关的石油市场动荡以及其他因素已经使金融体系的某些部分紧张,尽管压力“并不像过去的一些事件那样极端,但突然显著恶化的风险似乎高于正常水平”。并指出:即使在俄乌冲突之前,通胀就比预期的要高且持续时间更长,而且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对金融状况和经济活动构成风险。

报告称,金融市场在过去六个月中经历了高波动性和市场流动性的一些压力。在此期间,美国国债收益率显著上升,整体股票价格显著下跌,公司债券市场的信用利差大幅扩大,自2021年底以来,最近发行的美国现金国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已经下降。

报告还称,尽管近期流动性恶化不像过去一些事件那样极端,但突然显著恶化的风险似乎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自俄乌爆发冲突以来,石油期货市场的流动性有时会很紧张,而其他一些受影响的大宗商品市场则出现了明显的功能失调。

报告显示,调查受访者担心与俄乌冲突有关的来自欧洲方面的压力或来自新兴市场的压力可能会蔓延到美国。此外,美国通胀上升和利率上升可能会对国内经济活动、资产价格、信贷质量和更普遍的金融状况产生负面影响。并称,高通胀、利率上升、供应链中断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冲突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尚不确定。企业盈利能力显著下降或利率意外大幅上升可能会削弱一些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2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3454.html Thu, 21 Apr 2022 21:39:31 +0000 //www.otias-ub.com/?p=142345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表的文章指出,新冠疫情使新兴经济体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务达到创纪录水平,增加了公共部门财政压力给金融稳定带来威胁的可能性。当局应迅速采取行动,尽量降低这种风险。

文章表示,世界各国政府已大幅增加开支,帮助家庭和企业抵御疫情的经济影响。随着政府通过发债来弥补预算赤字,公共债务也不断增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第二章指出,去年新兴经济体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平均已上升至创纪录的67%。

这些债务中的大部分是由新兴经济体的银行提供的融资。2021年,新兴经济体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务在其资产中的比重已创下了17%的新纪录。在部分经济体中,政府债务已达到银行资产的四分之一。其结果是:新兴经济体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银行获得融资,而这些银行也严重依赖其政府债券作为投资——它们可将其作为抵押品,以便从央行获得资金。

主权债务与银行之间的关系

文章表示,如果政府财政面临压力、政府债的市场价值下降,那么大量持有主权债务的银行将会蒙受损失。这可能会迫使银行减少对企业和家庭的贷款,从而给经济活动造成压力。随着经济放缓和税收收入减少,政府财政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挤压银行。

“主权-银行联系”可能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负反馈循环,最终可能迫使政府违约。这一现象也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末日循环”。其曾于1998年在俄罗斯发生,2001至2002年在阿根廷发生。

风险增大

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面临的风险更大,原因有二。一是与疫情前的趋势水平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更加疲弱,政府支持经济的财政空间也更小;二是外部融资成本普遍上升,因此政府将不得不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

什么会引发一国出现“末日循环”?在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以及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如果全球融资环境急剧收紧并导致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走弱,则可能削弱投资者对新兴经济体政府偿债能力的信心。国内冲击,如经济意外放缓,也可能产生同样的影响。

风险渠道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第二章还概述了政府和银行部门之间风险传导的其他两个潜在渠道。

其中的一个渠道与政府为面临压力的银行提供支持的安排有关,如存款保险。政府财政压力可能会损害这些保障安排的可信度,削弱投资者信心,并最终损害银行的盈利能力。陷入困境的银行将不得不寻求政府救助,而这又会进一步加大公共部门的财政压力。

另一个渠道则通过更广泛的经济来传导风险。如果公共财政遭受打击,可能会推高整体经济中的利率,损害企业盈利能力,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反过来又会限制银行向家庭和其他企业客户贷款的能力,从而抑制经济增长。

稳健的财政,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文章表示,经济复苏缓慢意味着政府应该继续依靠支出来支持增长。但随着发达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开始回归常态,发达经济体的资金回报率不断上升,这可能会降低新兴市场债务的吸引力,并给其借款成本带来上行压力。因此,需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以避免“主权-银行联系”得到进一步强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可信的中期赤字缩减计划来增强投资者对自身财政信心。

文章指出,通过保护吸收损失的资本缓冲来增强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很重要。考虑到经济前景的高度不确定性,可限制银行以派息和股票回购的方式向股东分配资金,从而实现保护资本缓冲的目的。此外,当监管宽容政策撤销后,可能有必要进行资产质量审查、为资本的充足水平提供指导,从而确定隐藏损失的数量,并识别出薄弱银行。

文章表示,政策制定者应该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作为解决方案,以降低发生金融或经济危机的风险。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IMF经济学家报告:加密资产的繁荣给金融稳定带来新挑战 //www.otias-ub.com/archives/1325199.html Thu, 14 Oct 2021 20:30:04 +0000 //www.otias-ub.com/?p=1325199 随着加密资产站稳脚跟,各国监管机构需要加大监管力度。

加密资产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新世界:快速和便捷的支付,创新的金融服务,并以包容的方式惠及全世界此前“尚未享受到银行服务”的地区。这一切都得益于加密资产生态系统。

但挑战和风险与机遇并存。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阐述了加密资产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并提供了一些政策选择,以帮助各国探索这一未知领域。

加密资产生态系统是什么

它会带来哪些风险?

截至2021年9月,所有加密资产的总市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自2020年初以来增长了9倍。整个生态系统也在蓬勃发展,包含众多交易所、钱包、矿工和稳定币发行者。

其中许多实体缺乏稳健的操作、强有力的治理和完善的风险管理做法。例如,在市场动荡时期,加密资产交易就面临着严重的市场扰动。同时,还发生了几起备受关注的与黑客攻击相关的客户资金窃取案件。迄今为止,这些事件还未对金融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然而,随着加密资产变得越来越主流,它们对更广泛经济的潜在重要影响势必会增大。

由于披露和监督工作有限或不够充分,消费者保护领域仍存在重大风险。例如,迄今已有超过16,000种代币在各家交易所上市,尚存的约有9,000种,而其余的都以某种形式消失了。例如,很多代币没有交易量,或者开发人员已经放弃了该项目。有些发行可能仅出于投机目的,甚至是彻头彻尾的诈骗行为。

加密资产的(伪)匿名性也给监管机构造成了数据缺口,并可能为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创造不必要的条件。尽管当局也许有能力追踪非法交易,但可能无法确定此类交易的参与方。此外,加密资产生态系统在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监管框架之下,这使得协调工作更具挑战性。例如,加密资产交易所的大多数交易是通过主要在离岸金融中心运营的实体进行的。这使得监督和执法不仅极具挑战性,且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稳定币(目标是将其价值与美元挂钩)也在飞速发展,其供应量2021年至今已增长三倍,达到1200亿美元。然而,“稳定币”一词描述了一组非常多样化的加密资产,可能会产生误导。考虑到其准备金的构成,一些稳定币可能面临挤兑,且风险可能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发生挤兑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者担忧稳定币准备金的质量不佳,或者变现速度难以满足潜在的赎回需求。

未来的严峻挑战

尽管加密资产的采纳程度难以衡量,但相关调查和其他指标显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可能处于领先地位。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这些国家居民在加密资产交易所的交易量大幅增加。

展望未来,加密资产的广泛、快速采纳可能会带来重大挑战,因为其会加强经济中的美元化(或者加密资产化)趋势,居民开始使用加密资产,而非本国货币。加密资产化的趋势会削弱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它还可能引发金融稳定风险,例如通过货币错配引起的融资和偿付风险;同时还会放大上文提到的一些对消费者保护和金融诚信带来的风险。

鉴于加密资产可能为逃税提供便利,财政政策面临的威胁也可能加剧。同时,铸币税收入(通过货币发行权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减少。对加密资产需求的增长可能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影响到外汇市场。

最后,考虑到挖矿活动需要大量能源,加密资产“挖矿”活动从中国转移至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对国内能源使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那些依赖二氧化碳密集程度更高的能源的国家,以及为能源成本提供补贴的国家。

政策行动

首先,各国监管机构需要通过迅速弥合数据缺口,建立起监测加密资产生态系统快速发展情况及相关风险的能力。加密资产的全球性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应加强跨境协调,将监管套利风险降至最低,并确保监督和执法的有效性。

各国监管机构还应重点实施现有的全球标准。目前,针对加密资产的标准大多局限于洗钱活动和有关银行风险敞口的提议。然而,其他国际标准(如证券监管,以及支付、清算和结算等领域)也可能适用,需要予以关注。

随着稳定币作用扩大,监管工作应当与其风险及经济功能相匹配。例如,它应与提供类似产品的实体(如银行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适用统一的规定。

在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央行公信力薄弱、银行体系脆弱、支付体系效率低下、金融服务可得性有限,这些可能会助推加密资产化的趋势。当局应重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效益,并改进支付体系。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满足改进支付技术的需要,那么就可能减轻加密资产化的压力。

在全球层面上,政策制定者应该在二十国集团跨境支付路线图的基础上重点改善跨境支付,使其更加快捷、实惠、更加透明和更具包容性。

时间是关键,世界各国须采取果断、迅速和高度协调的行动,以发挥加密资产的优势,同时应对其脆弱性。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0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6865.html Sat, 18 Apr 2020 21:17:30 +0000 //www.otias-ub.com/?p=1036865 《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历史性挑战。2月中旬,市场参与者开始担忧疫情可能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股价从此前的过高水平大幅下跌。信贷市场利差飙升,特别是在高收益率债券、杠杆贷款和私人债务等高风险领域,以至于这些领域的发行活动基本停滞。

《报告》称,由于全球需求走弱,以及欧佩克+国家未能达成减产协议,石油价格暴跌,这导致风险偏好进一步恶化。动荡的市场条件导致投资者转向高质量资产,避险债券的收益率陡降。

主要短期融资市场出现承压迹象

《报告》认为,多个因素放大了资产价格变动,导致金融条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收紧。主要短期融资市场出现承压迹象,包括全球美元市场,与十年前金融危机时期的市场动态十分相似。

《报告》称,市场流动性显著恶化,包括传统上被视为深度较好的市场。杠杆投资者开始承压,据报道,部分投资者被迫将部分头寸平仓,以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并进行投资组合再平衡。

新兴和前沿市场经济体正面临最严峻的风暴

《报告》表示,新兴和前沿市场经济体正面临最严峻的风暴。它们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证券投资流动逆转,不论是以美元计价还是以占新兴和前沿市场GDP的比重计算都是如此。

《报告》指出,外部债务融资的减少可能使杠杆较高和可信度较差的借款者承压。这可能导致债务重组规模增加,对现有的债务处置框架构成考验。

《报告》建议,很多新兴市场经济体正面临动荡的市场条件,应在可行情况下通过汇率灵活性来管理这些压力。

当务之急是挽救生命

《报告》称,这一历史性挑战势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来应对。当务之急是挽救生命并实施恰当的防控措施以避免卫生体系不堪重负。各国当局需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民众和公司提供支持。

各国已采取一系列政策

《报告》指出,全球各国当局已出台一系列的政策。2020年4月《财政监测报告》描述了全球各国政府已宣布的一揽子财政支持。当局有必要采取大规模、及时、临时和有针对性的财政措施,以确保经济活动的暂时停滞不会给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整个社会带来持久性破坏。

《报告》还称,全球央行已采取大胆和果断的行动,包括放松货币政策,购买一系列资产,为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以抵消金融条件收紧的影响并保持信贷向实体经济的流通。

《报告》建议,政策制定者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和支持经济活动之间取得平衡。首先,银行应将其现有的资本和流动性缓冲用于吸收损失和融资压力。其次,为审慎管理大规模资金外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当局应鼓励基金管理公司在符合基金份额持有者利益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的流动性工具。另外,监管当局应采取准确、有针对性的措施,并确保政策的透明,来加强市场韧性,例如熔断机制。

多边合作至关重要

《报告》强调,多边合作对于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强度及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破坏至关重要。

《报告》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已呼吁官方双边债权人对低于国际开发协会业务门槛且在对抗疫情期间请求提供债务延期的国家暂停偿债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备一万亿美元的可用资源,正在积极为成员国提供支持。

PDF版本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51074.html Fri, 29 May 2015 11:01:37 +0000 //www.otias-ub.com/?p=351074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2015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即可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对2014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金融业改革积极有序推进,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提升,金融市场创新发展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经济总体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分化明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

报告认为,2014年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强,资本充足水平持续提高,拨备整体稳定,风险弥补和损失吸收能力较强。部分行业、领域和地区的风险有所显现,部分表外业务和影子银行潜在风险值得关注。证券期货业整体运行稳健,行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监管转型继续深化,双向开放取得积极进展。个别公司退市风险值得关注,部分创新业务合规风险管理有待加强。保险业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保费收入快速增加,资金运用收益大幅提高,经营效益显著提升。部分人身险公司流动性压力加大,保险投诉量有所增长。

报告指出,2015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金融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的监测分析,动态排查风险隐患,切实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功能,加强金融政策的协调和落实。优化金融环境,强化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扎实做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工作,完善金融安全网。强化底线思维,采取综合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0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1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2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3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4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5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6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7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8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09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0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1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2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3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4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5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6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7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8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8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199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0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1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2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3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4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5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6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7 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_208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2015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