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消费者的扫码行为和意愿,本次白皮书调研基于2016年1至3月,对在中国11个城市1,086位消费者进行了问卷和8组焦点访谈相结合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扫码作为一种交互正在产生经济效益。69%的受访者认为商家有必要采用二维码,67%的受访者认为商家的二维码活动可以提升其对产品的购买意愿。通过二维码活动,60%的消费者认为可以提升其对品牌的好感,增加其对品牌“进取拼搏积极向上”、“友好”、“自信”、“潮流”、“值得信赖”的印象。
在被访有扫码经验的消费者中,54%的消费者每月扫码2至5次,26%的消费者每月扫码5至10次。消费者希望主动搜索信息,甚至主动定制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并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策。
扫码已成为购物新入口。商品包装成为企业赋码主战场:透云科技的调查发现,消费者获取二维码的渠道主要集中在商品包装(63%),其次是商场海报(18%)和 电商(8%)。休闲食品(54.9%)、农产品(41.3%)和生鲜肉蛋(40.8%)荣登消费者经常扫码的商品前三甲。值得一提的是,49%的消费者认为活动激励不够会降低他们的扫码意愿。
调查还发现, 94%的扫码消费者愿意与身边的朋友分享扫码经历,91%愿意向周围人推荐扫码经历。他们乐于分享,并积极影响周围人的消费选择。二维码的应用能力对公司创造价值或者流失价值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
透云科技CEO王亮表示,“二维码应用不再只是与客户互动的‘低成本方式’,而成为开展促销、刺激销售、提升市场份额的新一驱动力。经由二维码入口,我们将迈入‘万物互联’时代。透云科技希望通过为每一件商品赋予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并开发基于场景的有益应用。在市场营销领域,透云使商品成为品牌自有的媒介,帮助其汇合信息、实时互动、记录行为、即时传播、高度共享以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近半用户总支出不足100元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总消费金额还停留在500元以下。其中,47%的受访用户称截至目前在微信总共支出金额不足100元,28%受访用户总支出金额在100~500元之间。而支出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用户占比为7%。
话费充值成为主力消费形式
从消费形式来看,绝大多数微信用户还是更偏向于话费充值、发红包等虚拟的“轻消费”。调查结果显示,67%的受访者表示在微信主要的消费形式是话费充值,选择使用京东入口购物的用户仅有4%,选择使用滴滴打车、大众点评获取服务的用户占比为6%和2%。
另外,微信所推崇的“去中心化”电商模式,即用户在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内购物的形式目前看来也还远远未成为主流消费形式。亿邦动力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6%的受访用户称在微信的主要形式是公众号内消费。
微信消费消费频率不低
虽然目前用户的总体消费金额还并不高,但微信的消费属性已经开始占领用户心智。调查显示,48%的受访用户称会经常在微信内消费,42%的用户则表示偶尔会在微信内消费。
主流支付方式居然是支付宝?
调查结果发现,用户在微信内消费使用最多的支付方式居然还集中在支付宝。数据显示,60%的受访者称在微信内消费主要使用的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占比则仅为34%。在支付宝此前明确表示已停掉微信商户接口的背景下,这一数据实在令人颇感意外。
不过,微信服务商微盟创始人孙涛勇则对亿邦动力网解释,这一结果也有合理之处。据他介绍,虽然支付宝掐断了微信的接口,但此前已经接入支付宝的微信商户仍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正常使用支付宝接口,只是不能再续约。因此,支付宝与微信“彻底断绝关系”,还需要一段过渡期,在这段过渡时期内,用户使用支付宝消费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另外,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内微信支付都维持着较高的接入门槛,其普及率、使用率实际都还有限,市场占有率不高也在情理之中。
根据微盟提供的数据,其在微信后台获取的用户支付方式实际比例为:支付宝占比约23%,微信支付占比9%,而使用货到付款的支付方式占比则达到了61%。
微信购物体验被认可
从购物体验上来看,绝大多数用户还是对微信予以了肯定。调查结果显示,69%的受访用户称微信内消费体验“方便快捷,没的说”,而仍有超过20%的用户对微信内消费颇有微词:13%的用户认为微信内购物层级太深,流程繁琐,影响体验;6%用户认为微信购物产品BUG太多,相比国内其它购物应用要差很多。
来源:亿邦动力网 责编:吴梅梅
iOS用户接受新系统的速度非常之快。其中,86%的用户都已经在iOS 6或更高版本下运行游戏;10%的用户则在iOS 5下运行游戏。iOS 5的发布时间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换句话说,96%的iOS用户都已经在运行发布时间不到一年的系统。
Android系统的情况可没iOS那么乐观了–68%的Android用户是在Android 4(包括4.1和4.2)平台上运行游戏,而已经有2年多历史的Android 2.3其装机率仍然居高不下,有27%的份额。与此同时,由于Android 2.3不支持最新的API,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不怎么受开发者喜欢的平台。剩下的5%则被Android 2.2和Android 3.x瓜分,分别为2%和3%。
虽然iOS系统在其他方面不及谷歌的Android系统,但是它的升级装机率确确实实让谷歌只能望眼欲穿。
不过,当把目光转到两大系统的硬件上时,iOS则处在了相对比较弱势的位置。
在Unity调查的游戏中,大部分iOS玩家都是在使用iPhone 4S–17.8%,紧随其后的则是iPhone 5,其占有的份额有16.4%。根据Unity收集的数据显示,iPhone玩家的总比例有50.6%,剩下的则都是iPad和iPod玩家。
在这一方面,Android设备则出现了大逆转。很显然,三星在这块领域是绝对的赢家–坐拥54.7%的份额。即便是排在第二的索尼,其持有的份额也不过只有8.6%。紧随其后的则是LG、HTC、Amazon、摩托罗拉、Google,它们的份额分别为6.6%、6.4%、4.5%、2.7%、2.7%。
很显然,在硬件方面,Android OEM厂商打败了苹果iPhone。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会给人们带来多大的惊讶,毕竟iPhone是苹果公司最具有人气的产品,而三星则是Android世界中的国王。
另外,Unity还对玩家所使用设备的CPU类别进行了调查–单核CPU在Android和iOS中的使用率约为27%,双核CPU在iOS中的使用率为48%,四核CPU在Android中的使用率为25%。
另外,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调查中发现,有43%的人都有驾车发信息的经历;而这个数字到了年纪相对比较大的群体,则显得更高一些,为49%。
也许这时候有人就会提议,为什么不采纳语音操控系统呢?但是,事实证明,即便是不需要驾驶者自己腾出手来的行为仍然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同样也会引起一些交通事故。
不管怎么说,开车过程中进行多项任务就是一件不被提倡的事情。在马路上,短短的几秒钟就可以发生任何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专心开车,不搞其他。
2012年9月20日Percolate联合创始人诺亚·布莱尔(Noah Brier)最近在《广告时代》(Ad Age)上撰文称,“品牌的Facebook网页与我的Facebook网页没有任何区别,这意味着,在这些平台上品牌必须像人一样创作内容。”
布莱尔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品牌使用与消费者相同的动态消息框,它们的消息与消费者真正好友的消息出现在相同的消息流中。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品牌会像人那样创作内容。原因何在?
人是复杂的生物体,经过了数十万年的进化;品牌的出现要晚得多,目的是使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识别一种产品,把它与竞争对手区别开。在网上遇到品牌时,大多数人会意识至它与人有关系,但品牌本身并不是人。
厂商也许会问:“为什么不使我的品牌尽可能地像人?”消费者不希望品牌成为人。在CEB去年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只有23%的人与品牌有联系——他们已经是品牌的粉丝,其他人不愿意与品牌发生联系——无论他们是否喜欢品牌。
也许有人会问:“消费者成为品牌粉丝有何目的?”他们成为品牌粉丝的目的是获得折扣和相关信息(比例分别为61%和55%),而不是为了加入一个社团。人们与品牌互动时将其作为一个商业机构,而非厂商希望的“人”。品牌通常的互动策略要么影响很小,要么会激怒绝大多数消费者——显然不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选择。
CES调查还发现,在到达购物地点前,70%的消费者不会决定购买的品牌,20%的消费者在购物后继续研究购买的商品。消费者这种行为的最大罪魁祸首是信息过载——消费者获得了过多信息,但不能全部消化这些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品牌模仿人、传播旨在提高品牌互动的内容的策略,最终会加重消费者信息过载的程度。这无助于增加品牌的销售。
在考察营销组织内部时,基于关系、以互动为主的“人”品牌的危险性就愈发明显了。为了缩短品牌的响应时间,提高品牌的互动,使品牌更像人,营销负责人通常会招聘具有下述特征的员工:活泼、了解潮流、非常愿意实验等。
如果模仿人不行,那品牌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努力帮助消费者简化他们喧闹的生活。利用消费者之间口口相传,尽可能地简化购物过程,使品牌获得的商誉要大于100万条“互动”Facebook消息。
·使营销面向长期目标。利用忠诚度等指标衡量品牌和功能性能,避免社交平台的事务型指标。
·招聘能执著地专注于高层次目标的员工。员工应当能在面临干扰、挫折等不利条件时继续保持优秀。
其中,这些人当中有10%的用户表示会在发布当日购买;有35%的消费者将会在网上购买;而另外还有55%的人表示还没有确定好什么时候下手入iPhone 5。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65%)表示,购买iPhone只是纯粹地想要从目前的手机升级至最新一代iPhone;29%则认定iPhone才是他们所爱,没有其他手机可以与其匹敌;28%的用户表示自己就是喜欢购买最新的产品;14%是想要从Android设备“叛逃”到苹果。
为什么人们都想要iPhone 5呢?调查显示,93%的人指出iPhone拥有较长的电池寿命;90%的调查对象则称它有速度更快的处理器;83%提到了4G LTE的支持;76%则是比较喜欢该设备的屏幕尺寸。
当被问及新iPhone的变化预测时,79%的人认为屏幕会变大,而68%的人则认为手机将更薄、更轻。
而价格方面的预测呢?51%的受访者认为新手机的价格会与iPhone 4S相同,将是199美元的合约价;但20%的人认为要比之前的设备更贵,是249美元;另外有20%则表示iPhone 5的起始价格将高达299美元。
TechBargains.com的总裁和总编辑Yung Trang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的iPhone仍然是佼佼者,调查中显示有五分之一的Android用户和近40%的黑莓用户打算“叛变”至iPhone。这可以解释为消费者对目前自己的手机平台有所不满,而iPhone的用户体验是无与伦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