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15 Nov 2023 12:17:4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科普中国:研究发现跟爱人一起睡睡眠质量会更好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0897.html Wed, 15 Nov 2023 12:17:44 +0000 //www.otias-ub.com/?p=1660897

晚上睡觉的时候,是跟别人同睡一张床睡眠质量好,还是自己一个人睡睡得香呢?科学家还真的研究了这件事,而且建议:如果你在稳定的婚姻关系里,跟你的另一半睡在一起,可能会让你睡眠质量更好。

讲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有人睡在旁边,难道不会被对方的翻身、打呼噜、磨牙等行为影响吗?真相还真的跟你想的不太一样!今天我们来详细聊聊。

夫妻两个人一起睡 真的比独自睡更好

2020 年一项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上的研究指出[1],跟一个人睡觉相比,夫妻一起睡觉时虽然肢体动作可能会更频繁一些,但这些肢体动作并不会对睡眠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这可能是夫妻双方在经过长期的“睡觉磨合”之后对动作的适应。其实除了能够适应这些动作,夫妻双方睡眠磨合之后,连睡眠阶段也会出现同步的情况,双方可能会在差不多的时间进入深度睡眠,差不多的时间进入快速眼动睡眠。

而且研究还发现,跟单独睡眠时相比,夫妻一起睡觉时候快速眼动阶段的碎片化程度更低,也就是说,拥有更完整的快速眼动睡眠。

与单独睡眠(蓝条)相比,共同睡眠(红条)中睡眠阶段的完全、直接同步性显著增加,甚至近一半的夜间睡眠都是同步的,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快速眼动阶段的睡眠与记忆力、缓解情绪压力有关。更完整的快速眼动阶段睡眠可能对记忆力、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有更好的作用。

也就是说,夫妻“同床共枕”可能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和社交。2022 年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

这项研究统计了 1000 多名成年人的睡眠情况,发现相比于自己独自入睡的人,跟伴侣睡一起的人能够更快入睡、睡眠时间更长。而且,相比于独自睡觉的人,跟伴侣一起睡的人抑郁、焦虑和压力的自我评分也更低一些,疲劳感也更弱。

另一项更早的研究也发现了[2],人们在跟伴侣睡在一起的时候,确实会受到对方动来动去的影响。但相比于一个人睡,跟另一半睡在一起的时候睡眠质量依然会更好。

如果跟孩子一起睡 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虽然跟伴侣一起睡觉,能提高睡眠质量。但如果跟孩子一起睡,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还是 2022 年发表的研究发现,经常跟孩子睡在一起的人普遍会觉得更容易失眠,更加没有精神,而且也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综合征(一种在睡眠期间出现呼吸暂停、呼吸减弱的病症)。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建议跟孩子分床睡。当然了,除了孩子,如果有一个睡觉太“不老实”的另一半,那也可以考虑分床睡。

研究发现,虽然正常的睡觉翻身、动腿动胳膊不会影响睡眠质量,但如果伴侣打呼噜太响、翻来覆去动个不停、不停“抢占”床上空间,这样的行为是会明显影响另一半睡眠质量的[3]。

跟稳定的伴侣一起睡 容易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

和另一半睡觉,在睡前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入睡前活动”,比如性行为。那在睡前进行这些活动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吗?

2022 年发表在《睡眠科学》上的一项研究[4],调查了人不同类型的伴侣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睡前的性行为并不会影响睡眠质量。

无论性行为的频率如何,并没有影响睡眠总时长。而且相比之下,无论是长期稳定的伴侣,还是短期的随机的伴侣,都比单身的人入睡时间更短。

当然了,这绝不是建议大家都随便找一个伴侣帮助自己快速入睡。长期稳定的伴侣能够让人获得更好的情绪满意度,也更容易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跟长期稳定的伴侣一起睡觉的时候,安全感会比较高,能够减少中途醒来的次数。

需要说明的是,跟伴侣一起睡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基于统计学的研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有待科学家们继续探索。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跟自己的另一半一起入睡,毕竟这算得上是最简单的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了(当然,前提是你得有另一半)。

参考文献

[1] Drews H J, Wallot S, Brysch P, et al. Bed-sharing in couple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nd stabilized REM sleep and sleep-stage synchroniz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0: 583.

[2] Brandon Fuentes, Kathryn Kennedy, William Killgore, Chloe Wills, Michael Grandner, 0010 Bed Sharing Versus Sleeping Alone Associated with Sleep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 Sleep, Volume 45, Issue Supplement_1, June 2022, Page A4

[3] Pankhurst F P, Home J A. The influence of bed partners on movement during sleep[J]. Sleep, 1994, 17(4): 308-315.

自 科普中国

]]>
科普中国:2021年5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www.otias-ub.com/archives/1255532.html Tue, 01 Jun 2021 13:33:41 +0000 //www.otias-ub.com/?p=1255532

新冠疫苗作用有效期短,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不大?蝴蝶和蛾子翅膀上的粉末有剧毒?《5月“科学”流言榜》发布,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流言标题:新冠疫苗作用有效期短,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不大

流言内容:近日有网贴宣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新冠疫苗被认为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唯一的希望,但研发周期过长,且有效期却很短,甚至不足数月。可见新冠疫苗对阻断疫情传播的作用不大。

真相解读:新冠疫苗能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首先,新冠疫苗种类在不断丰富,截至2021年3月17日,全球已批准上市新冠疫苗9种,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等,4月又有多款疫苗获得WHO紧急使用授权。其次,全球新冠疫苗接种量不断攀升,阻断效果良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接种疫苗仍是最有效的疫情防控手段。即便是那些在疫情初期提倡自然群体免疫的国家也正在加快接种步伐,随之而来的免疫效果大家有目共睹。随着全球疫苗产能的不断扩大,疫苗接种效果将进一步凸显。

2.流言标题:0蔗糖就是无糖

流言内容:近期某知名品牌针对其乳茶产品的“无糖”宣传发布致歉声明,让很多人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无糖一直胖”的原因。很多人以为0蔗糖就是无糖,尤其是减肥人士,认为“0蔗糖”就可以放心食用。

真相解读:0蔗糖不代表无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营养成分含量声称“无糖”或“不含糖”,则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的糖含量不超过0.5克;而低糖,是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的糖含量不超过5克。“0蔗糖”可理解为在加工过程中未添加蔗糖,但并不代表该食品内不含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其他糖类。因此,“0糖”和“0蔗糖”表示的含糖成分、含糖量截然不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3.流言标题:蝴蝶和蛾子翅膀上的粉末有剧毒

流言内容:如果有捕捉蝴蝶的经历或不小心招惹了蛾子,常会弄得一手“粉”。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被长辈灌输过“这个粉末有毒,进入眼睛里就会让人变成瞎子,吃了以后会让人变成哑巴,如果进到耳朵里会让人变成聋子”一类的话,于是被吓得再也不敢碰蝴蝶了,扑楞蛾子甚至成了不少人儿时的阴影。

真相解读:蝴蝶和蛾子翅膀上的粉末并没有毒。蝴蝶和蛾子翅膀表面上有一层鳞片,是角质鳞片,具有迷惑天敌、调节体温的作用,并在其被蜘蛛网或其他有黏性的物体粘住时有利于脱身自保。正是这些鳞片让蝴蝶和蛾子在与“中生代蝴蝶”丽蛉的竞争中更具优势,从而最终取代丽蛉,完全占据了这一生态位。虽然这些鳞片没有毒性,但确实可能导致某些特异体质的人群出现过敏反应,所以应尽量避免让这些鳞片接触眼睛或其他黏膜组织。

4.流言标题:人脸支付不安全

流言内容:“人类在懒惰上的无下限,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原动力。”这一略带戏谑却不无道理的话,或许很好地解释了“人脸识别”技术为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并在多领域广泛应用。为了省去跑银行取钱的麻烦,为了免除记忆和输入密码的麻烦,无论是手机上的支付软件还是线下商超的自主支付终端,“刷脸”支付成为当下的新趋势。同时也有很多人担心,光凭一张脸就能把钱转走,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可靠,所以人脸支付一定不安全。

真相解读:人脸支付很安全。人脸识别是基于人脸信息的身份认证,在实际应用时一般包括了人脸活体检测和人脸验证两个步骤。人脸活体检测可防止使用照片、视频、模型等各种仿冒手段进行非法操作,人脸识别验证则把经过验证为合法的人脸图像跟本人以前注册登记的面部图像进行一致性判断。人脸识别可以分为2D人脸识别和3D人脸识别,其中3D人脸识别采集的人脸数据是三维的,包含面部深度信息,可有效阻止利用照片、视频等平面仿冒手段进行操作,以其安全、易用、无接触等优势,得到金融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青睐。目前,在线下商超的人脸支付场景中,不管技术上还是流程上,都经过了严谨的设计与大量的测试,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5.流言标题:减肥主要看体重

流言内容:我们减肥时一般都要称体重,因为体重减轻了就是瘦了。体重轻的人都是瘦子。

真相解读:减肥不等于减体重。人体的体重由脂肪重量和去脂体重构成,两者之和才等于我们通常所说的体重,一般我们说的减肥是指减脂肪。减肥不能只看体重,体质指数(BMI)才是更标准的衡量指标。BMI=体重(kg) ÷ [身高(m)]2, BMI指数小于18.5为体重过低,在18.5~23.9之间为体重正常,在24.0~27.9之间为超重,大于27.9为肥胖。此外,腰围和体脂百分比也是肥胖程度的重要筛查指标。

6.流言标题:地震灾害不容易出现在板块稳定区域

流言内容:《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提供了我国及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图像,为我国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提供了重要依据,还可以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一般而言,多地震地区就是地震活跃区,发生地震的风险较大。相对的,也就有了比较“干净”的区域,如华中地区。根据历史数据和实际地质构造等因素来看,这些地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人就不需要预防地震灾害了。

真相解读:并非处于板块比较稳定的区域就不需要预防地震。比如,在《中国及邻区地震震中分布图》中比较“干净”的安徽省,就曾在2010年因4级多的地震造成了人员死伤。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同时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这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球上每年会发生约500多万次地震。当前我们的科技水平无法精确预测地震的到来,所以即使处于比较平稳的地区,也要提高灾害意识,防止“小震大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