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2025年经合组织生产力指标汇编

全球生产力增长呈现低迷态势。2023年OECD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平均仅增长0.6%,而欧元区则录得负0.9%的显著下滑,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差表现。增长动力主要源于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非效率提升。多要素生产率(MFP)的停滞乃至负增长,以及资本深化贡献的微弱,是导致这一疲软局面的核心驱动因素。

投资结构与技术应用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尽管部分国家投资率上升,但资本正从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知识产权产品(IPP)等高生产力领域,转向建筑与传统机械设备。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技术,其宏观经济红利尚未显现,模型预测其对G7的长期年均贡献也仅在0.2至1.3个百分点之间,且依赖配套改革。

微观层面数据显示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大型企业(员工超过250人)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是小型企业的两倍,这一差距在制造业尤为突出。间贡献也存在巨大差异,部分国家制造业成为增长引擎,而资源向批发零售、交通等低生产率服务业的再配置,则对整体增长构成了拖累。

从跨国比较视角看,经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美国占OECD总GDP的34%。尽管自2000年以来成员国生产率水平存在趋同趋势,但国别差异依然悬殊,最高与最低水平国家相差近六倍。这些差异更多由营商环境、监管框架等长期结构性因素决定,而非短期经济周期波动。

综合数据揭示,全球经济正步入一个结构性生产力增长瓶颈期。增长模式愈发依赖劳动数量而非质量,同时资本错配问题凸显。未来生产力的复苏,将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的扩散速度,更深层次上依赖于能否有效引导资本流向高价值无形资产,并推动企业层面的效率追赶,这预示着政策制定与企业战略面临长期挑战。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