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等收入国家收入水平提升,动物源性产品的产量与人均热量摄入量预计将持续增长。但要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营养不良并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仍需通过提升农业生产率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
《2025-2034年农业展望》 是评估国家、地区及全球农业与渔业市场中长期前景的核心国际基准报告,其第21版联合预测显示,未来十年全球人均畜产品及水产品热量摄入量将增长6%,其中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速预计高达24%,达到全球平均增速的近四倍。
报告指出,尽管中低收入国家营养密集型食品摄入量的提升将使该地区人均日摄入量增至364千卡,但国家内部及国家间持续存在的不平等问题仍构成严峻挑战。
生物燃料需求年均增速0.9%,巴西、印度和印尼为主要增长极。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肉牛存栏量已达北美三倍,且预计再增长15%,但单产水平仅约北美十分之一,显示巨大生产率提升空间。而印度与东南亚国家预计将贡献2034年全球消费增量的39%(过去十年为32%),而中国占比预计降至13%(过去十年32%)。
此外,高收入国家受消费偏好转变、政策调整及健康顾虑影响,人均油脂与甜味剂摄入量将呈下降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将导致未来十年农业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6%,但全球农场生产相关直接排放的碳强度呈下降趋势。
预计生产率提升将对农产品实际价格构成下行压力,这可能给小型农户带来严峻挑战。他们既易受市场波动冲击,又缺乏采用增产所需创新技术的能力。
鉴于报告预测最终消费前将有22%的卡路里摄入依赖跨境贸易,面对潜在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强多边合作和维护基于规则的农业贸易体系同样至关重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