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O:202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报告

【事实&现象】

2024年至2025年,全球科技行业正经历一轮深刻且持续的裁员浪潮。这一现象不仅波及初创公司,也席卷了行业巨头,其规模和广度揭示了行业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

1、裁员规模持续扩大:据独立追踪网站 Layoffs.fyi 数据,2024年,549家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5万人。进入2025年,裁员趋势未见停歇,截至5月,裁员总数已超过6万人,其中4月份裁员规模最大,超过24,500人。

2、波及范围广泛:裁员覆盖了从大型跨国企业到垂直领域初创公司的各类企业。

科技巨头:谷歌(Google)、微软(Microsoft)、亚马逊(Amazon)、英特尔(Intel)、Meta等公司均进行了数轮裁员,涉及数千至上万名员工。例如,英特尔计划在4月裁员超过21,000人(占20%),微软在5月裁员超过6,500人。

新兴及专业领域:包括AI初创公司(Klue)、金融科技(Block, Stripe)、游戏(Electronic Arts)、电动车(GM, Rivian)、清洁能源(Northvolt)等多个赛道。

3、裁员伴随业务关停与重组:部分裁员是公司战略收缩或彻底失败的直接结果。

业务关停:英国气候科技公司Beam、物流初创Pandion、金融科技初创Cushion等直接停止运营。

业务退出:文思海辉(Wicresoft)因微软终止外包合同,将退出中国市场,预计影响2,000人;Wayfair退出德国市场。

【造成影响】:

此轮裁员潮不仅是简单的“减员增效”,更对行业生态、人才结构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1、行业资源向AI领域高度集中:裁员与战略调整同步进行。企业在削减传统岗位的同时,正将资金和人力资源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领域。例如,谷歌在削减智能电视部门(裁员25%)的同时,加大了对AI项目的投资;Salesforce在裁员超过1,000人的同时,积极筹建AI销售团队。

2、并购后的组织整合加速:大量裁员发生在公司被收购之后,反映出行业整合趋势下,企业为消除冗余、提升效率而进行的组织重塑。例如,GrubHub被收购后裁员超过20%,Otorio被收购后裁员超过半数。

3、传统技术岗位价值受到冲击:生成式AI的应用正在直接替代部分工作职能。教育科技平台Chegg因学生转向AI工具而流量下滑,Canva在要求全员使用生成式AI后,裁撤了技术文档编写者岗位。这标志着AI从辅助工具向岗位替代者的角色转变。

【深层原因】:

裁员的背后,是技术范式转移、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企业发展战略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1、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生成式AI是核心驱动力。企业正从“人力密集型”增长转向“技术驱动型”增长,通过AI和自动化技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Five9明确表示裁员是为了聚焦AI领域的利润增长。

2、后疫情时代的市场理性回归:疫情期间的过度扩张和资本泡沫正在被挤出。随着市场利率上升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和企业从追求“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转向追求“可持续的盈利能力”。Bumble裁员预计每年可节省4,000万美元,CrowdStrike裁员旨在实现100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目标。

3、市场需求结构性变化:特定领域的需求放缓直接导致了相关企业的收缩。例如,通用汽车(GM)因电动车需求放缓而裁员,SolarEdge Technologies因光伏行业持续低迷而进行第四轮裁员。

【解决方案】:

面对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采取前瞻性的策略以适应新的就业格局。

1、企业层面:战略性人力资本重构:企业应从被动裁员转向主动的“技能重塑”。与其简单地裁撤传统岗位,不如建立内部培训和转岗机制,帮助员工掌握与AI协作的新技能,实现人力资本的平滑过渡与增值。

2、个人层面:拥抱“人机协同”与终身学习:个体从业者需要认识到,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执行重复性任务,而是利用AI工具进行创造、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必须主动学习AI工具,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和跨领域协作等AI难以替代的“软技能”。

3、社会层面:构建适应性教育与保障体系:政府和教育机构应改革教育体系,将AI素养和适应性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同时,建立更灵活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再培训计划,为转型阵痛期的劳动者提供缓冲和支持,促进劳动力的整体跃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感谢支持199IT
我们致力为中国互联网研究和咨询及IT行业数据专业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个数据共享平台。

要继续访问我们的网站,只需关闭您的广告拦截器并刷新页面。
滚动到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