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桔子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7 Sep 2024 02:41:0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IT桔子:数据显示初创企业5年减少98% 企查查称新注册企业增长45.21%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7927.html Tue, 17 Sep 2024 02:41:09 +0000 //www.otias-ub.com/?p=1717927 近日,有关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在五年内暴跌98%的报道引发了热议。该报道指出,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18年中国初创企业数量达到51302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202家,5年内减少了98%。

近日,有关中国初创公司数量在五年内暴跌98%的报道引发了热议。该报道指出,根据 IT桔子的数据,2018年中国初创企业数量达到51302家,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骤降至1202家,5年内减少了98%。

对此,IT桔子创始人文飞翔回应称,这一数据并不准确。

文飞翔解释称:“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可能是某个时间段我们收录了多少2023年的新公司,但这并不等同初创公司的数量。”

她表示,IT桔子在收录公司时是有选择的,此数据并非代表所有的创业公司。

通常情况下,对于新成立公司的统计还有时效性的挑战,其无法及时获取相关资料,这也会导致新成立的公司数量变少。

最后文飞翔称,虽然从趋势看,这几年中国的创业与风险投资遇到挑战,但整体上这里还是一个有很大创造力、创业精神的国度,这些挑战只是创业中必然经历的修炼和过程。

企查查数据显示,剔除个体工商户、机关单位等,2018年新注册企业数量为718.97万家,2023年注册量达1044.02万家,2023年相比2018年增长了45.21%。

自 快科技

]]>
IT桔子:2022-2023年中国新经济创业投资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3154.html Tue, 24 Oct 2023 18:00:02 +0000 //www.otias-ub.com/?p=1563154
一、新经济融资交易热度迎来了近 6 年的一个低点

纵观过去十年,中国一级市场经历了高峰期后逐渐进入了相对理性状态,整体投资交易量下降一个台阶。

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2015 到 2017 年是中国一级市场投资交易最活跃的时期,投资处于高频而早期状态,体现出来的是量大、金额相对低。之后数年里,创业公司走向成熟期,单笔金额增加,投资交易虽降低到每年 7000 起左右,但金额多在万亿以上。其中在 2018、2020、2021 年一级市场投资均突破 1 万亿元。

2022 年中国新经济一级市场投资交易事件数量有 5213 起,环比下降了 31%;总金额为 7446 亿元,环比下降了 48%。

在市场趋冷叠加疫情管控严格的 2022 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交易量和金额都跌到了自 2017 年来的一个新低点。

二、交易币种上,人民币「挑大梁」,美元融资行情越发冷淡

从交易体量来看,人民币始终是国内一级市场融资的主流币种。

2022 年国内人民币股权融资事件有 4808 起,占比为 92%;美元融资交易事件占比从 2021 的 11.1% 下降到了 7.5%,占比持续减少。

从交易总金额来看,国内人民币和美元融资交易有了明显的分化趋势:2013 到 2014 年,美元交易总金额领先于人民币;2015 年后,人民币交易总金额占比在波动中攀升,达到 80%;而美元交易总金额占比波动下降到 19%。

近年来,本土企业更多愿意接受人民币融资。一方面,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投资热潮兴起,人民币基金、国资发挥主要作用,用人民币融资是必然;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美股市场环境动荡,使得美元融资交易遭受冲击,行情越发冷淡

三、战略投资事件占比大幅增加,早期投资占比回升

注:早期:种子、天使、A 轮(含 Pre-A、A、A+);成长期:Pre-B 轮、B 轮、B+轮、C 轮、C+轮;中后期:D 轮至上市前的阶段

2013 到 2015 年,A 轮以前的早期投资的数量和在整体的占比不断增加,直至最高占比达到 85%;这一期间正是中国新经济投资蓬勃兴起的时期。

2016 到 2020 年,早期投资占比连续 5 年下滑至 53%,到 2021 年发生逆转,早期投资占比继续增长,2022 年回归 61%,和 2019 年持平。

早期投资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前一轮以 TMT 为核心的投资走向成熟,开花结果之后,新一轮的以硬科技为代表的投资时代的萌芽。

IT 桔子数据显示,战略投资事件在近十年的占比从微小的 4% 提升到了最高 23%。在 2022 年,战略投资事件有 961 起,在总体中占比 18%,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 CVC 参与到股权投资交易中。

2022 年 D 轮后的中后期融资事件仅有 146 起,由于数量少,在总体量中的占比变化幅度极少。每年走到后期阶段获得融资的企业几乎恒定,仅有少数的 3% 获投公司有机会走到这个阶段。

四、2022 年上海投资活跃度连续两年略微领先于北京

近十年,北京地区的创投随着市场整体趋势完整地经历了爆发-繁荣-衰退的阶段。2022 年的「严格进出京」给首都造成较大影响,目前投融资体量回归到了 10 年前左右的水平,融资事件数是巅峰时期的 23.5%,创下了近 9 年的历史新低,正处于「低谷」的状态。

相比北京的「倒深 V」形趋势,上海地区融资事件呈现了相对偏「浅 M」型的发展态势。2021 年上海融资形势增长较好,达到巅峰时期的 75%,2022 年虽回落到 43.4%,但仍连续两年一改此前 8 年的座次排位,小胜北京,跃居全国第一投融资活跃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深圳地区的投资事件数高于 2019、2020 年,这与北京、上海截然不同。在硬科技崛起的环境下,深圳有强大的半导体/电子产业链基础,当地企业融资有天然的优势。

从依赖人才、营销创意的互联网创业切换转移到硬件、产业链为核心的「脱虚向实」创业形势之下,北京正在失去其优势。

五、五大热门行业:先进制造/硬科技投资热度领先,医疗投资有降温

近十年来,医疗、硬科技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交易在整体中的占比稳步提升,从最初的为 9%、7%,进一步上升到了 22%、28%;可以看出,这两大大赛道是比较长期的趋势,并且上升感明显。

细看近两年来,硬科技的投资热度要更高于医疗。在疫情爆发的 2020 年,医疗投资占比迅速提升,且占比高于硬科技;到 2022 年,硬科技投资事件占比为 28%,反超医疗领域的 19%。

企业服务赛道的投资在整体中占比稳定,没有大的波动。

零售消费行业 2022 年相比 2021 年的占比有所下滑。

从数据来看,人工智能行业的融资热度在 2017 年迅速起来,此后 5 年投资相对热门,2022 年有所降温。

在投资总金额上,2022 年融资额百亿元以上的细分领域有 13 个,分别是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制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自动/无人驾驶、医疗器械及硬件、机器人、汽车零部件、前沿技术、智能装备、金融综合服务、食品饮料。

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制药和汽车制造的股权投资总额最高,达到了 971.21 亿元、746.53 亿元、718.51 亿元;新能源、新材料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额也达到了 553.39 亿元、329.85 亿元。

与 2021 年相比,新材料领域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额增长了 131.38 亿元,增幅达 66%。智能装备领域也获得了 59.73 亿元的增长,增幅 90%。自动驾驶 2022 年融资额虽然同比减少了 52%,但依然拿下了 245.11 亿元。

六、获投公司众生相:2% 公司分走了 2879 亿元,59% 的公司在抢 678 亿元

59% 的获投公司是普通的「大多数」,他们在 2022 年获得一笔数百万元或数千万元的融资,而这些加起来仅占当年所有融资额的 9%。以此类推,39% 的公司获得 1-10 亿元融资,他们拿走了年度融资大蛋糕里的 52%,他们是新经济力量的「中流砥柱」。

2% 的极少数「头部」公司分走了年度融资蛋糕里的另外一大块,占市场总融资的 30%。不过,头部的群体也有在缩水——据统计,2022 年拿到 10 亿元以上风投融资的公司有 110 家,较 2021、2020 年减少了 51%、34%。

其中,能拿到百亿元资金的公司每年凤毛麟角,2022 年也仅有 5 家(2021 年有 9 家),分别是蚂蚁集团拆分的蚂蚁消金、华融湘江银行、广汽埃安、奇瑞控股、豪华电动汽车品牌 BeyonCa 宾理。前两家是金融企业,后 3 家都是汽车/电动汽车整车制造商。

与 2021 年相比,显著的区别在于人工智能和医疗这两大很火的赛道在 2022 年并没有诞生获得百亿元的项目,新能源则是延续了火热趋势,但 2022 年巨额融资项目从新能源的生产厂商转向了新能源整车汽车品牌商

不难发现,获投公司数量的金额区间呈现金字塔结构,底部基数最大;而这些公司对应分到的钱却相应地呈现了「橄榄」的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七、近十年国资投资渗透率在逐年实现正向增长

从近十年趋势来看,在一级市场有国资参与的直投事件逐渐呈正增长趋势。国资的渗透率从 2014 年较低的 4% 逐步提升到了 2020 年以后的 10% 以上。近三年疫情环境下,国资参与率明显提升。

近十年,中国一级市场投融资有过高峰和低谷期,但国资是逐渐的、稳定的在提高参与度。

2022 年,国资参与的直接投资交易已占全市场的 15%。

八、2022 年是近 9 年诞生独角兽第二多的年份

从数量分布上看,2014 到 2022 年虽然每年中国新经济新晋独角兽虽然存在一定数量波动,但整体上新晋独角兽总体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2014 年,独角兽概念刚兴起,仅个别公司达到其门槛,此后几年每年新晋数维持在个位数,处于起步阶段;2017 到 2020 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成为独角兽,但增长速度略有波动,如 2019 年共有 29 家新晋独角兽,同比下降 29%,而 2020 年新晋独角兽又重新攀升到 48 家;2022 年新晋独角兽数量虽较于 2021 年略有减少,共有 82 家,但仍是近年来新晋独角兽数量第二较多的年份。

2016 年、2018 年、2020 年、2021 年是中国独角兽发展的重要节点,分别新增 16、41、48、98 家独角兽,同比增长在 50% 左右。

在高门槛、动辄十亿元的硬科技投资大热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拿着高额融资的门票踏入独角兽俱乐部,以至于独角兽的成长速度显著加快。

九、2022 年新经济并购事件和金额双降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新经济领域发生并购事件 622 起,较 2021 年减少 114 起,同比减少 15.5%;中国新经济领域全年并购金额 2600 亿,较 2021 年减少超 2000 亿。

经过 2018 年的并购大潮后,2019 年新经济并购活跃度出现小幅度下滑。

自 2019 年起,无论从政策环境还是市场环境,都给了并购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首先政策上,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力度加大,放宽上市重组条件,支持科创板公司实施并购重组。同时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另外,近年来随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也使得国资成为新经济领域的重要并购方。

在一系列积极的市场引导下,2021 年新经济领域并购事件增至 736 起,为近十年最高。2022 年在整体经济和政策环境影响下,并购事件再次下滑至 622 起,较 2021 年减少 15.5%。

再从并购金额来看,年并购总额峰值与事件峰值并非完全重合,其中收到部分超大规模个案影响。整体上,2013 年-2017 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 年是发生并购事件最多的年份,总并购金额较 2017 年稍有减少,为 5560 亿。2019 年并购总额再次下降至 4011 亿,2020 年回升至 5609 亿,之后 2021 年和 2022 年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 4624 亿和 2600 亿。

十、近十年并购整合行业逐渐集中

由上图可以看出,以 2017 年为界,2013 年-2017 年新经济领域并购事件主要集中在游戏、文娱传媒、广告营销领域,且集中度逐年分散。

2018 年-2022 年,传统制造、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及本地生活领域并购发生事件大幅提升,且在当年并购事件中的占比也逐渐提升。以传统制造领域为例,2018 年该领域发生并购事件 70 起,占当年合计并购事件的比例仅为 10.6%,2019 年这一比例增加至 13.4%,2020 年和 2021 年该比例分别为 14.9% 和 17.9%。2022 年,传统制造领域发生并购事件 154 起,占比已经达到 24.8%。

近十年并购事件的行业转化顺应 4G 到 5G 的发展,也符合互联网经济从兴起到兴盛再到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发展轨迹。而从行业门槛角度来看,从游戏、文娱传媒再到先进制造、生物医药,行业准入门槛提升。

十一、近十年被并购公司被并购前绝大多数未融资

从公司被并购之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未融资的企业占比较高,且近几年仍有增高的趋势。2013 年被收购公司未融资占比为 56.9%,之后呈波动上升趋势,到 2022 年这一比例高达 84.6%。

再看在一级市场融资到 D 轮及以后阶段再被收购的公司占比,2013 年占比 1.7%,之后 2014 年升至 2.8%,2015 年降至 2.1%,到 2016 年跌至 1.1%,到 2017 年虽占比再次升高,但也已经达到后几年的顶峰,自 2018 年至 2021 年,占比就在 1% 左右徘徊,到 2022 年,随着未融资公司被收购占比的增加,后期融资占比低至 0.2%。

十二、中国公司更加趋向于境内交易所上市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3 年到 2017 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呈递增趋势。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发展快速,无论是资本环境还是整体经济环境均处于良好态势,每年有数百家公司敲钟上市。尤其是 2017 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超 500 家,这一年经济发展因素叠加中国证监会审核速度大幅加快,大大加快了公司上市进程。

2018 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国内投资、消费需求走弱影响, 中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再加上地产、民间金融等受行业政策影响,上市公司数量和募资额双双下降。

2019 年以来,受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带动上市公司家数实现量的跃升,此外新设立的科创板和改革后的创业板日益成为「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的聚集地,因此 2019 年到 2021 年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资本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北交所成立上市也使得募资额也在 2021 年创造了新高,达到 7688 亿元。

2022 年受疫情、中美摩擦等多重因素影响,股市动荡,上市公司数量及募资额双降。2022 年中国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为 474 家,平均每月有 39.5 家公司上市。尽管 2022 年下半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逐步增多,但与 2021 年整体相比,数量上仍有较大差距。

2022 年中国上市公司 IPO 募资额占比中,超 86% 募资额集中分布在 A 股,港股占比达 10.26%,美股仅占 1.31%。

美股募资额减少,原因在于美欧同时加息导致了经济放缓以及股市下挫,导致全球 IPO 市场深受影响,也打击了中国企业赴外上市的信心。同时伴随着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使得中国赴美上市数量减少。

IT 桔子数据显示,2022 年共有 13 家企业赴美上市,较之前年份相比赴美上市数量大大降低。此外中国经济巨大的体量、较好的韧性以及国内财政货币双宽松政策让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让 A 股市场在动荡之中充满了机会,从而在全球 IPO 市场中一枝独秀,在数量和筹资额方面均双双领先。

十三、近十年中国 VC/PE 募资趋势:守住 2 万亿大关

回首过去一年,新冠疫情反复延宕,世界经济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募资依然在大型政策性基金、基建基金以及大额美元基金募资的拉动下,较 2021 年实现微涨,基金募集金额虽有微降,但依然守住了 2 万亿大关。

2022 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集基金和募集金额均与 2021 年不相上下。据清科私募通及公开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股权市场募集基金数量为 7061 支,较 2021 年上涨 1.2%。但较之前 2000~3000 支的规模,依然维持高位。

7061 支基金募集金额为 21583 亿元人民币,较 2021 年下滑 2.3%,但较 2020 年上涨 80%。

不容忽视的是,2022 年前 20 名投资机构募资额约达到 2832 亿元,占全年市场募资的 48.3%

来自市场谷底时刻的这份研究报告,试图帮助关注中国创业投资的你,在数据中看到大形势、小变化,以期启发更多的思考。

]]>
IT桔子:医疗行业垂直 VC 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9440.html Thu, 21 Sep 2023 07:09:09 +0000 //www.otias-ub.com/?p=1649440 我们观察到,在 VC/PE 圈子里,已经有一批专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机构,他们长期活跃在医疗创投圈,比如全球性的有 OrbitMed 奥博资本,国内有高特佳投资、启明创投、夏尔巴投资等。基于 IT 桔子 1 万+家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数据,我们从「垂直行业+投资数据」出发,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比如,全球有多少家机构投资过医疗行业?有多少家机构选择专注于医疗行业的投资?这种机构策略的内核是什么?有哪些垂直医疗 VC/天使机构的运作模式可以值得作为案例研究?等等。

为此,IT 桔子调查并撰写了《2023 年医疗行业垂直 VC 研究报告》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力图用数据和案例去寻找答案。关于报告的一些核心洞察与发现:

  • 医疗是一个长青行业,行业足够大,市场规模是万亿元级的。虽然教育也有这个特性,但教育投资却因政策备受打击。专注医疗的 FA 机构崐玉资本创始人尹先凯认为,医疗行业「重蹈覆辙」的可能性极小,医疗投资行业整体还是一个朝阳产业。
  • 有 3 千多家国内外投资机构曾经参与出手投资医疗领域,但真正专注于医疗投资的不到 1/10。
  • 有近一半的医疗垂直机构至少投到过/持有 1 家医疗独角兽,比例远高于其他综合性机构。
  • 从有 VC 参与开始,医疗行业 IPO 十分活跃,并购情况极少,IPO 是机构和股东们的退出首选。
  • 医疗行业投资相对具有较高的门槛,无论是对于学识,还是经验、人脉的积累,同时也非常考验投资人的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因此也具备了一定的壁垒,竞争相对而言不会很激烈,有益于垂直医疗投资机构的生存。
  • 访谈结果显示,对于医疗行业投资和创业者而言,垂直的医疗投资机构可能比常见的综合 VC 机构,更加懂医疗,而且有资源。

从全球来看,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到底能够吸引多少家机构真正地对其慷慨解囊呢?

IT 桔子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3 年 4 月,全球至少已经有 3827 家资方在医疗行业投资出手过。按照地区来划分,国内资方有 2368 家,占比 62%;全球投资方有 1459 家,占比为 38%。

按照机构类型来划分的话,风险投资机构是医疗投资者中的核心力量、最重要的角色,有 3141 家,占整体比重为 82%。

根据主要投资阶段的不同,VC 机构的数量最多,有 2219 家,而 PE 机构有 584 家;天使机构则是最少的,仅有 333 家。

除了风投机构外,有 310 家全球的巨头企业 CVC 也参与了医疗投资,是行业重要的投资者,其中本身主业为医疗的企业有 52 家,而非医疗行业的企业投资方更多,有 258 家。

另外,还有一些主业为 FA 的机构、其他类型的投资方,包括券商、保险、资产管理、金融公司等参与了医疗公司的投资。

IT 桔子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在医疗领域出手投资过的投资机构经历了可谓爆发式地增长。在 2010 年后,参与医疗行业投资的资方从此前的个位数达到了百位数,到 2015 年则首次突破了千位数。

疫情后医疗出手机构也有明显增长,到 2021 年达到了历史巅峰状态,当年共有 1574 家机构出手投资医疗;但在 2022 年,这个数据开始明显下滑,以 2023 年上半年的情形来看,仍有下滑的迹象。这与全球整个风投行业的行情不景气相关。

区分内资机构、外资机构来看的话,两方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唯一差别是在 2019 年的节点,出手投资的国内医疗机构相比上一年减少,而海外资方则没有下降,不过国内机构在之后也开始反弹。

重新定义医疗垂直投资机构

在这 3 千多家参与医疗投资的资方中,IT 桔子按照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来定义「医疗垂直 VC 机构」作为本报告的核心研究对象。

所谓定性,考虑的是投资机构本身的定位,从机构的介绍、愿景来分析是否符合。

定量方法上,则依据 IT 桔子机构库数据,针对该机构实际在医疗行业投资数量(活跃度)及其医疗投资占比(垂直度),按照一定的方法各自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算法侧重考虑垂直度,赋予权重较高,次要考虑活跃度,赋予权重较低,最后综合相乘得出一个结果。

根据机构投资医疗的垂直度和活跃度的二维矩阵,我们将所有医疗投资机构们划分为 4 大类:

  • 「十项全能型」选手:活跃度很高,但垂直度较低

这类机构往往属于头部综合机构,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领域非常多维全面,并非一家专注医疗投资的机构,从投资特征上看类似「十项全能型」选手。

典型代表机构是红杉中国、经纬创投、IDG 资本、深创投,虽然他们在国内医疗投资最活跃的机构榜上有名,但数据上其医疗投资占比不足 20%,属于比较偏低的垂直度。

  • 「重在参与型」选手:活跃度较低,垂直度也较低

这样的投资者非常多,至少有 1628 家,在总体医疗投资者中占了约半壁江山。他们大多对于医疗投资只是浅尝辄止,偶有出手,本身投资重心在其他赛道,属于「重在参与型」选手。

典型机构有侧重文化产业的合鲸资本、专注互联网投资的原子创投,投科技的道生资本等,他们都有过个位数的涉及医疗的投资。。

  • 「佛系特长型」选手:活跃度较低,但垂直度很高

这类机构非常垂直,100% 或者 90% 多的投资项目都集中在医疗行业,但总体投资数量相比头部仍有很大差距,可多也可少,我们称之为「佛系特长型」选手。

典型投资机构则有德福资本 GL Captal、瑞伏创投 Panacea Venture、万乘资本、泉创资本、沃生投资、汉康资本、楹联健康产业基金、领承创投等。

此外,医疗企业和专注医疗领域的 FA 机构做股权投资往往就会走这样的路子,整体专注于医疗,但出手数量不及专业的投资机构。比如国内探针资本、美国 Eventide Asset Management 等。

  • 「专精学霸」选手:活跃度很高,垂直度也很高

这类机构垂直度和活跃度都很高,是本报告喜闻乐见的医疗垂直 VC,可谓「专精学霸」选手。

典型代表机构是奥博资本,不仅非常活跃,在医疗行业的投资事件数达到 233 起,而且在其所有投资中,医疗投资占比达到了 99%,可谓既专注,又有实力和名气。

国内这样的机构还有元生创投、夏尔巴投资、启明创投、倚锋资本、千骥资本、凯泰资本、华盖资本、Vivo Capital 维梧资本、辰德资本、幂方健康基金等。

通过上述量化与定性相结合的分类分析方法,最终 IT 桔子选取了符合条件的特定 225 家机构,称之为医疗垂直投资机构。 

IT 桔子数据显示,这些垂直类医疗 VC 机构在所有医疗投资者中仅占比 6%。

这也意味着本报告的研究对象是这 6% 的投资机构,并不包含更大范围的,哪怕是一些有医疗投资基金和团队的机构,比如华兴资本、IDG 资本等。

也许这个定义范畴可能会存在争议和不解,但我们希望整个报告的重心是放在对医疗行业投资模式,以及重点机构案例的解读上;报告的分析样本范围、总体数据将只是一个参考。

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体分析

围绕这 225 家全球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体,我们进一步剖析其相关信息,包括以下几方面

  • 基础信息:创立时间、总部所在地、创始团队背景
  • 管理模式:主要投资创业公司的阶段、基金运作币种、管理资本规模
  • 投资数据:出手和活跃情况如何

根据创立时间统计,我们发现早在 1946 年美国就有 F-Prime Capital Partners 这样专注医疗投资的机构出现,比国内第一家垂直医疗 VC 机构「高特佳投资」的诞生要早了 55 年。可见,我国在医疗专业股权投资机构的运作管理上也较美国落后了半个世纪之久。

从 20 世纪 40 年代起,海外每年都会有个位数的垂直医疗投资机构成立,过程中有所波动,但整体显示较为平稳。

国内最早的医疗 VC 高特佳成立于 2002 年,之后直到 2010 年,每年也偶有零星数家机构出现。

从 2010 年开始,国内专注医疗投资机构的数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在 2015—2016 年间有一批新的同类机构成立,比如元明资本、比邻星创投、约印医疗基金等。

但到 2020 年后,国内外就很少再有此类垂直医疗机构再诞生。

可以说,海外的垂直医疗机构是经历了漫长又平稳的新生而累计到了 118 家,不少机构有着较长时期的投资历史;国内这边的 107 家垂直医疗机构多数则是在近 10 年内诞生。

数据显示,107 家国内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中,将总部设在上海的有 38 家,占据了 1/3 的比例。总部设在北京的有 29 家,总部在江苏、广东的各有 10 家机构。北京和上海的垂直医疗机构总占比达到 62% 以上。国内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中,其中上海更有优势。

当然,一家初具规模的投资机构往往不止在 1 个城市驻扎,而是设立了多地办事处。目前还有少部分医疗 VC 机构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包括启明创投、三正健康投资、通和毓承、凯风创投等。

个别在国内注册运作的医疗投资机构或有全球基金为背景,或者专注于中美两国的医疗投资,因此同时在美国、香港等地均有办公场所,比如 3E Bioventures 本草资本、康桥资本 CBC、斯道资本 (富达亚洲),以及注册在香港的 Octagon Capital 八方资本。

由此分析,投资机构选择总部、办公地的主要考虑因素有核心投资区域、城市创投活力、营商政策、人才招聘的难度,北京上海等城市更具备以上条件。

垂直医疗 VC 机构创始团队分析

从投资机构创始合伙人的背景来看,我们将样本分为从老牌综合 VC 机构医疗投资部出来、医疗行业从业者出身、从上一代医疗垂直 VC 出来这几大类,并列出代表机构的案例。

需要注意的是,至少从公开资料层面来看,医疗领域几乎没有完全跨行干投资的,毕竟专注医疗投资的门槛和风险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如果随性而入的话就不在本报告讨论范畴了。

(1)「独立分家」:

我们将那些从头部综合风投机构中出走而创立医疗垂直 VC 的称为「独立分家」,就好像原来是大家庭里的一个小团队,自己独立出来成了一家有名有姓的新机构。

比如,Panacea Venture 瑞伏医疗创投基金,由凯鹏华盈(中国)管理合伙人黄瑞瑨创办,基金团队多来自凯鹏华盈中国的生命科学投资团队;原富达亚洲成长基金合伙人陈连勇出走创立了「通和资本」;原弘毅投资健康产业部王顺龙带领投资总监盛利、王闽川在 2016 年合伙创立三正健康投资。

(2)「由产业到投资」:

对于那些从头部医疗公司出走的从业者而说,他们转身做投资,从产业转向金融,从细节繁琐的行业一线实战走向了更宏大的行业战略和前景思考。

比如成立于 2011 年的「毓承资本」,是从药明康德风险投资部门独立出来的投资公司,在 2017 年通和资本与毓承资本通过合并组成了「通和毓承」;成立于 2019 年的「领承创投」,核心创始团队除了专业的财务和战略投资人士外,还有来自医疗产业上市企业的创始人。

(3)「另起炉灶」:

有些机构合伙人是从上一代医疗垂直 VC 中出走成立同样类型的机构,暂且称为「另起炉灶」。据观察,他们更多地是从原先的美元外资医疗基金中独立单干,成立一家新的针对中国本土的医疗投资机构。

比如现千骥资本管理合伙人刘华涛,此前就职于富达亚洲 (现斯道资本),负责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在 2010 年联合创立了专注健康医疗投资的千骥资本。

也有从上一代本土医疗投资机构中出走的新医疗 VC 机构合伙人,比如赵贵宾。赵贵宾曾任元禾控股(主投医疗和先进制造两大领域)风险投资部总经理,2009 年他创办凯风创投,专注 TMT 和 Healthcare 领域的天使早期投资,独立运作,还获得了元禾控股的投资支持。另外,万乘资本的管理团队来自于原九鼎投资,合伙人崔远出自启明创投。

资本管理规模统计

我们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的基金管理人信息并结合 IT 桔子数据、机构官网等公开数据,统计了有数据可查的 97 家国内专注医疗的投资机构,并将机构管理规模分为 4 个等级区间来看:

在国内医疗垂直领域的投资机构中,管理规模在 10 亿元以下的占 20%,有 19 家;管理规模为 10—50(不含)亿元的占据了一半的分量,有 51 家;管理 50—100(不含)亿元有 17 家,比如上海合弘景晖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机构品牌为:弘晖基金)、普华资本、博远资本、元禾原点的管理规模均达到该区间,夏尔巴投资也表示管理规模逾十亿美元。

而管理规模达到 100 亿元+的有 10 家,是绝对的头部,包括正心谷资本、高瓴创投、高特佳投资。

目前针对外资机构的数据相对缺乏,仅有个例统计,比如奥博资本 OrbiMed 宣称资产管理规模高达 170 亿美元;斯道资本 Eight Roads 表示资产管理规模达 110 亿美元;最老牌的、已运作长达 77 年的医疗投资机构 F-Prime Capital Partners 表示管理规模达到了历史惊人的 2 万亿美元,这应该是全球管理资本规模最高的专业医疗投资机构了。

对于机构是否双币种基金结构我们无法一一获取,此处暂且按照机构实际出手投资交易的币种来分析。

IT 桔子统计发现,在国内 107 家专业的医疗垂直投资机构中,采用单一人民币基金的是少数,仅占 15%,代表机构有澳银资本、中信医疗基金,他们在已透露的医疗出手投资案例中仅有人民币;此外有 85% 的机构会采用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并行的双币种基金,占据了显著较大的比例。

采用双币种的考虑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募资上,医疗行业的一些赛道如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研发等周期长、门槛高,与美元基金的特质相对更为匹配。所以此前不少机构都是募了美元基金来做投资。海外的大学捐赠基金等对股权投资出资较为成熟,医疗领域经常有国外的大学捐赠基金等典型的美元资金 LP 给予支持;在近几年里,医疗健康产业成为国家战略要点方向,国内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也在积极参与对综合性及垂直类医疗机构的投资,机构持有人民币基金的资金提升;

二是投资退出上,过去医疗健康企业常常拿了美元去美股/港股上市,现在 A 股科创板开通后,医疗健康企业获得了良好的上市退出通道,这也给了机构募集人民币基金做投资的动力。且医疗公司对于美股/港股上市持有美元基金有一定便利性。

出手和活跃情况统计

我们所关注的这 225 家垂直医疗机构——由于成立时间不同,且并不是每家机构每年都有出手投资,这个数据将展示医疗垂直机构们历年投资出手整体情况(当年投资 1 次及以上即计入统计)。

从历年医疗垂直机构出手数量来看,2010 年仅有 17 家在出手,占垂类机构整体的比重不足 1/5;之后越来越多的垂直机构出手,2015 年首次突破百家;2020 年达到了 210 家——几乎所有的医疗垂直机构都在投医疗;到 2022 年仍有 82% 的垂类机构在投资医疗;2023 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至今仍有超过一半的垂直机构活跃在医疗投资的一线。

对比更广泛的投资机构群体来看,医疗垂直机构占当年市场上所有出手投资医疗的总机构数的比重平均值是 14%。2020、2022 年达到 15%,2023 年上半年的数据则增长达到了 21%——当医疗投资的泡沫过后,大量非专业机构撤退之际,专注医疗的垂直机构更多地在坚持着。

垂直医疗机构的投资频次是怎样的?IT 桔子数据显示,从具体的投资交易总数量来看,历年这些医疗垂直机构的投资总和占所有医疗融资事件的比重在 15%~33% 之间,并且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尽管参与医疗投资的资方多达 3000+,但从投资交易数量来说,这 200 多家垂直的医疗机构仍是这个市场最核心、稳定的一群参与者。

]]>
it桔子:2022年中国新晋 83 家独角兽企业 美国稍多几家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6168.html Mon, 08 May 2023 04:20:08 +0000 //www.otias-ub.com/?p=1596168

截止到 2023 年 1 月 30 日,IT 桔子共收录全球独角兽 1400 家。

从数量分布来看,独角兽企业的洲际数量呈现「北多南少、两极分化」的特点,集中分布在北美洲、亚洲、欧洲等赤道以北的大洲。其中北美洲聚集着最多的独角兽企业,共计 679 家;亚洲以 501 家独角兽企业略逊于北美洲;欧洲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相近于北美洲与亚洲的差值,共有 162 家;余下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分别仅有 25、8、4 家独角兽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球当前共有 224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位于非洲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共有 59 个;亚洲次之,共有 48 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分别有 44、36、13、24 个。

根据 IT 桔子独角兽数据库,各大洲持有独角兽的国家数量分布则呈现负相关,如非洲的国家总体数量最多,但仅有 3 个国家持有独角兽,占总体数量的 5%,而南美洲虽然只有 13 个国家,但其中 6 个国家都持有独角兽企业;亚洲和欧洲的国家总体数量相近,但欧洲有 21 个国家持有独角兽企业,约占总体数量的 50%,而亚洲持有独角兽企业的国家仅有 12 个,占总体数量的 25%。

从地理的分布来看,各大洲持有独角兽企业的国家呈现集中分布的特征。如在亚洲,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以印度、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的南亚与东南亚;在欧洲,独角兽企业则主要集中分布在北欧与西欧。

而在美洲、非洲与大洋洲,核心国家则更为突出,如北美洲近 97% 的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美国。非洲则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独角兽企业,如南非、尼日利亚。而大洋洲持有独角兽企业的国家只有澳大利亚。

从数量的分布来看,共有 11 个国家持有超过 10 家的独角兽企业,分别是美国、中国、印度、英国、以色列、德国、法国、加拿大、巴西、韩国、新加坡。

从行业分布来看,不同大洲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差异性的行业赛道聚集趋势。各大洲内独角兽数量 Top 1 的行业各不相同,其中,北美洲的企业服务领域吸纳了 227 家独角兽企业,亚洲的独角兽企业最多分布在先进制造领域,共有 73 家,欧洲则以金融领域 42 家独角兽独占鳌头。

而这种洲际的行业差异背后是全球化浪潮下国际生产分工的结果。

从估值分布来看,各大洲独角兽企业保持着相似的金字塔结构——随着估值金额的增长,独角兽企业的数量逐步下降。其中,北美洲有 370 家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在 10-20 亿美元之间,占比整体的 54%,而估值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独角兽企业仅有 1 家。相比之下,亚洲独角兽企业总体数量少于北美洲,但估值在千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却有 4 家之多。

在全球独角兽的分布中,美国独角兽企业有 650 家,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紧随其后,有 347 家独角兽企业。中美当前合计 997 家独角兽,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数的 71%。

中美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企业服务、先进制造、金融、医疗健康等 22 大领域。二者在相对数量、各行业占比、行业估值上均存在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既是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中美两国企业创新、市场的投资偏好的不同。

从各行业的独角兽数量来看,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先进制造领域,共 68 家,占总体数量近 20%;而美国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行业是企业服务,有近 35% 的独角兽企业来自企业服务领域。

在美国独角兽企业以 650 家独角兽企业的总量远超中国的 347 家独角兽企业的前提下,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仍在一些行业上领先美国,如先进制造、汽车交通、物流。其中在汽车交通领域,美国仅有 16 家独角兽企业,而中国则有 47 家;在美国,与物流相关的独角兽企业有 14 家,比中国少 7 家。

截止到 2023 年 1 月底,中美共 997 家独角兽,估值总额超 3 万亿美元。根据 IT 桔子数据,我们将独角兽按照不同估值区间进行分类,如 10-20 亿美元、20-30 亿美元等,并总结中美独角兽在各估值区间占总体的百分比,以及对比分析各估值区间下独角兽的数量等。

对比各估值区间的总体占比,中美独角兽整体上具有相似的分布特点,即随着估值数额的增加,独角兽企业数量逐渐减少,绝大部分独角兽企业的估值不超过 50 亿美元,中美两国估值在 10-20 亿美元之间的独角兽企业均占总体的 54% 左右。

从各估值区间的数量分布来看,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估值超过百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有 35 家,而中国共有 19 家企业,其中,估值在千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中国却有 4 家独角兽,美国则仅有 1 家。以下是中美超级独角兽企业列表:

相较于中国而言,美国超级独角兽中行业分布相对丰富,如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工具软件、体育运动等领域都产生了估值超百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且集中度也更高,如近 30% 的企业来自于企业服务。不同于中国已拥有 4 家独角兽估值突破千亿美元,美国现有的千亿美元级别的独角兽仅有 SpaceX 一家,余下超级独角兽企业估值大多数在 100-200 亿美元区间浮动。

根据 IT 桔子数据,2014-2022 年中美历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整体上看,中美新晋独角兽数量均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且在 2020-2022 年期间发生相似的新晋企业数量上的波动,即均在 2020-2021 年迎来新晋独角兽的增长,从 2021-2022 年面对一定幅度的回落收缩,但不同的是二者的波动程度。

如在 2020-2021 年度美国新晋独角兽从 68 家攀升到 234 家,而中国仅从 74 家新晋独角兽变化到了 112 家。除此之外,中美两国在个别年份上呈现异常波动,如美国在 2016 年新晋独角兽跌破至 7 家,是近十年内的一个谷底年份,而中国新晋独角兽数量在 2018 年增长到 95 家,使其成为仅次于 2021 年的波峰。

IT 桔子统计发现,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一个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的时间均呈正态分布,即在 5-8 年以内成长为独角兽的企业数量最多,而成立 1 年就成为独角兽企业也相对较少,极少数企业需要花费 20 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成长为独角兽。

根据 IT 桔子数据,截止到 2022 年底,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 347 家。

城市分布虽然仍然较为集中,但是已有向其他省份分散转移的趋势,如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共有 98 家,与去年的数量相近,仍是中国独角兽企业聚集的中心,而上海市、广东省的独角兽企业分别有 74 家、71 家,相较于去年两个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今年已近乎平分秋色,同时,河北省,青海省等地区突破了「零」的现状,开始拥有独角兽企业。

从各省份拥有的独角兽企业估值总额来看,排名则出现一定的变化。估值总额排在第一的依然为北京市,独角兽估值总额 6161.89 亿美元,平均估值为 63 亿美元;排在第二的为浙江省,28 家独角兽企业,估值总额 3737.61 亿美元,平均估值达到 133 亿美元,广东省排在第三,为 3415.83 亿美元,平均估值为 48 亿美元;上海以 2284.18 亿美元估值总额,排在第四,平均估值为 30 亿美元。相较于去年,北京市估值总额降低 612 亿美元,广东省降低 178 亿美元,而上海市、浙江省估值总额都有所上升。

根据 IT 桔子统计,2022 年度中国共有 49 家企业退出独角兽榜单,其中有 27 家成功实现 IPO,由于政策影响或者行业变化退榜的各有 4 家,被收购的独角兽则有 2 家,3 家因经营困难退出,1 家走向破产倒闭。
]]>
网易云& IT桔子发布2018独角兽榜单:共186家,北上杭深占83% //www.otias-ub.com/archives/790433.html Thu, 01 Nov 2018 09:42:28 +0000 //www.otias-ub.com/?p=790433 11月1日,网易云联合IT桔子发布2018年全国创业报告,数据显示,今年全国范围内已有创业公司超过10万家,其中又以北京创业公司最多,达到29568家。北京、广东、上海三地以总和67639家的数量占全国超过65%,等于说65%的创业企业集中在不到1%的省市内,显示了不同区域经济活力不均衡的现状。

  (2018年全国主要省市创业公司数量)

  此外,IT桔子还联合网易云、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发布了2018年全国独角兽榜单,综合媒体报道、公司披露、投资机构或工商信息统计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独角兽(中国新经济领域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数量达到186家,总估值超过58843亿元。其中北京83家,上海34家,杭州21家,深圳18家,南京6家,武汉广州各4家。前四名北上杭深占比超过83%,集中了大多数的独角兽企业。

“企业服务”超“电子商务”成创业最热门领域

  (2018年创业公司行业分布)

  网易云(网易旗下云计算大数据业务)和IT桔子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广东、上海拥有创业公司数量分别为29568家、21959家、16112家,占全国超65%,为创业者聚集地,浙江、江苏、四川、福建位居第二梯队,为创业活跃省份。

在行业分布方面,2018年电商创业大幅度降温(占比18.35%),企业服务领域涌进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占比达到39.43%,代表了新的创业趋势。此外,硬件(9.9%)、金融(9.78%)、文化娱乐(8.21%)、本地生活(6.71%)等领域也受到创业者关注。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toC领域的创业变得越来越难,以企业服务为代表的toB市场成为为数不多的蓝海,万亿空间是显而易见的”,网易云方面表示,以美国的情况来看,风险投资40%是在To B领域,60%是To C,而中国95%是在To C,5%是To B,“这一情况将从今年不断改变”。

据了解,在今年网易云、网易联合创新中心举办的网易中国创业家大赛中,创业转向toB的趋势同样明显,招募的2000余个项目中,“企业服务”占到近30%。“在这一趋势中,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能力成为企业服务公司的重要基础,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易云方面表示。

想成为独角兽,创业4-7年是关键

  (2018年独角兽企业所在的主要省市)

  在网易云联合IT桔子发布的2018年全国独角兽榜单中,汽车交通、金融、电商、文化娱乐、医疗等领域拥有的独角兽最多,而医疗健康、企业服务、金融等领域养成的“千里马”(中国新经济领域估值超过10亿元的创业公司)最多,显示了医疗健康、企业服务两个领域呈现出上升趋势,未来有望出现更多独角兽。

同时,通过网易云大数据分析得知,独角兽企业多数成立于2014年、2012、2011年,这说明,想要成为独角兽,创业4-7年是关键时期。而千里马公司多数成立于2013年至2015年,显示创业3-5年是成为千里马的关键。

  在估值方面,全国186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过58843亿元,前十名占比将近57%。其中蚂蚁金服占据榜首,估值达到9600亿元。此外,杭州的企业表现突出,总数21家,仅次于北京、上海,超过深圳(18家)、南京6家、广州4家,占全国比重达11%。

综合来看,独角兽、千里马企业多数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和地区的创业数量呈正比,显示了发达地区的经济活力和虹吸效应。

“发达地区最重要的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在我们的创业项目征集中,同样可以看到,北上深杭等一线城市的创业更具有超前性,不少创业者属于海归,带有新思路和新技术,而二三线的创业者多属于跟随,甚至在重复一线城市进行过的项目,”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负责人孟凡明表示。他认为,人才是创业活力和创业质量的第一要素,在这方面,内地、二三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呈现出很明显的差距。通过联合创新中心,网易希望将重要的知识、经验和技术能力赋予到更多城市,目前该项目已经在全国十余个城市落地,覆盖东北、华东、西南,以及海南省等地,总面积超过了8万平方米,累计扶持超过1500家企业。

]]>
IT桔子:2016年Q1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72756.html Wed, 18 May 2016 07:10:05 +0000 //www.otias-ub.com/?p=472756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幻灯片17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幻灯片20 幻灯片21 幻灯片22 幻灯片23 幻灯片24 幻灯片25 幻灯片26 幻灯片27 幻灯片28 幻灯片29 幻灯片30 幻灯片31 幻灯片32 幻灯片33 幻灯片34 幻灯片35 幻灯片36 幻灯片37 幻灯片38 幻灯片39 幻灯片40 幻灯片41 幻灯片43 幻灯片44 幻灯片45 幻灯片46 幻灯片47 幻灯片48 幻灯片49 幻灯片50 幻灯片51 幻灯片52 幻灯片53 幻灯片54 幻灯片55 幻灯片56 幻灯片57 幻灯片58 幻灯片59 幻灯片60 幻灯片61 幻灯片62 幻灯片63 幻灯片64 幻灯片65 幻灯片66

]]>
IT桔子:2016年互联网体育创投发展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470493.html Mon, 09 May 2016 13:01:12 +0000 //www.otias-ub.com/?p=470493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幻灯片17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幻灯片20 幻灯片21 幻灯片22 幻灯片23 幻灯片24 幻灯片25 幻灯片26 幻灯片27 幻灯片28 幻灯片29 幻灯片30 幻灯片31 幻灯片32 幻灯片33 幻灯片34 幻灯片35 幻灯片36 幻灯片37 幻灯片38 幻灯片39 幻灯片40 幻灯片41 幻灯片42 幻灯片43 幻灯片44 幻灯片45 幻灯片46 幻灯片47 幻灯片48 幻灯片49 幻灯片50 幻灯片51 幻灯片52 幻灯片53 幻灯片54 幻灯片55 幻灯片56 幻灯片57 幻灯片58 幻灯片59 幻灯片60 幻灯片61 幻灯片62 幻灯片63 幻灯片64 幻灯片65 幻灯片66

]]>
IT桔子:2015年跨界进军教育企业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35144.html Thu, 28 Jan 2016 06:08:13 +0000 //www.otias-ub.com/?p=435144 最近几年,国家不断释放教育行业政策红利,在线教育也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教育这个广泛而传统的行业在风起云涌中加速变革。2015年年初国务院讨论通过部分教育法律修正草案,明确了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营利性民办学校,一大批符合要求的教育机构有登录A股的可能,教育很可能成为一个新兴的高热度板块。另一方面,包括A股公司在内的很多公司主营业务不太景气,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型。而教育行业的盘子足够大,加上政策利好很多企业选择进军教育行业。

与2014年相比,2015年的公司跨界进军教育显得更加火热,IT桔子初步统计得出2015年有28家跨界进军教育的企业,42起相关的跨界事件。

IT桔子通过公开信息汇总了2015年的跨界进军教育行业的案例,得出如下汇总表。

1.跨界进入教育领域的企业list

IT桔子将2015年42起跨界教育事件的28家跨界主体主营业务分类,可以分为硬件制造商,软件与服务提供商,泛教育业务公司,非教育行业公司和其它类型公司。所有公司中,A股上市公司占据了很大比例。

如下图可以发现,占比最多的10家跨界企业的主营业务与教育无关,它们所在的行业包括房地产、酒店、汽车、工业、建筑等多个行业,跨界很多时候是因为自身主营业务不景气,全资收购或控股教育公司使自身具备教育概念,或者将教育作为新的战略方向。排名第二的6家公司是主营业务与教育相关的公司,主营出版发行、教育培训、幼教品牌等业务,这些企业属于大教育的范畴,本身具备教育业务,他们进军教育的方式以投资标的企业获得部分股权,推出新产品或者联合设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为主,加强自身某个方向的优势或者弥补劣势。

图片2

按照被跨界的教育主体企业主营业务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儿童早教、K12教育、大学生教育、职业教育、语言学习、出国留学、教育信息化等,这与IT桔子的数据库教育行业子行业划分类型一致。从下图可以看出,被跨界的教育标的以教育信息化企业为主,主营业务包括交互式教学、智慧校园系统、考试测评等,这些软件企业数量较多,发展时间较长,收购相对容易。其次是儿童早教,主要包括幼儿园、亲子教育、少儿内容提供商等。其它类型的教育主体企业累计占比1/3,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片3

跨界进军教育的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完全收购、控股、投资但不控股、成立新公司,或者推出新产品、成立教育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

如下图,42起跨界事件中,收购目标企业的100%股权是最常见的方式,共有15起事件图片4,占比超过1/3,透露金额的收购事件平均金额7.4亿元。加上采用控股方式的8起事件,占比超过一半。排名第二的是8家跨界企业联合其它企业共同设立教育产业基金,用于投资教育企业,平均出资额为4300元。新的投资基金还在不断成立,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优质的教育企业获得投资。因为跨界公司的主营业务并非教育,部分公司也会采取参股的方式进军教育企业。少部分公司会自行或者合作的方式推出新公司或者新产品,这些公司的属性更加偏向“互联网化”。

 

]]>
IT桔子:10张图概览2015本地生活领域大公司布局 //www.otias-ub.com/archives/435124.html Thu, 28 Jan 2016 05:35:25 +0000 //www.otias-ub.com/?p=435124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
IT桔子:2015本地生活O2O创投数据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35116.html Thu, 28 Jan 2016 05:34:47 +0000 //www.otias-ub.com/?p=435116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
IT桔子:2015年互联网行业IPO上市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33973.html Mon, 25 Jan 2016 17:33:53 +0000 //www.otias-ub.com/?p=433973 幻灯片01 幻灯片02 幻灯片03 幻灯片04 幻灯片05 幻灯片06 幻灯片07 幻灯片08 幻灯片09 幻灯片10

]]>
IT桔子:2015年SAAS服务创投观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433965.html Mon, 25 Jan 2016 17:31:23 +0000 //www.otias-ub.com/?p=433965 市场背景:移动时代的本土化

中国SaaS服务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起步于十年前,尝试者多数都以美国的成功公司(Saleforce等)为样板进行模仿,从基础的沟通与管理服务起步;第二个阶段则大约起步于五、六年前,乘着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对PC时代的企业服务软件进行移动化+本土化的尝试和创新,主攻方向仍然是办公OA、客户管理等这些传统项目,中国的创业者也至此才开始摸出了一些真正属于本土市场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移动时代和云端时代,用户对这类轻量级移动产品的接受度大幅提高,搬迁成本低的通讯、办公和项目管理开始逐步迁至线上,企业的付费意愿和定制化服务的意愿都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SaaS服务在使用场景方面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开始获得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获得了创业者与资本市场的一致看好。

创业观察:当年获投率33%

截止2015年12月31日,IT桔子总共跟踪到大约40家带有SaaS服务性质的企业服务领域新创业公司;假如只限定SaaS的模式本身,而不限定行业与产品性质,这数字大约在60左右。横向来看,SaaS服务的创业目前保持着一个相当稳定的增长速度。2015年的SaaS服务创业热点也已经由过去的OA、CRM等,变为现今的人力系统产品、财务管理产品和垂直行业的轻量级信息化服务。

IT桔子同时还观察到,在2015年新成立的SaaS创业公司中,大约有33%能够做到当年成立当年获投。这个数字超过今年企业服务行业新成立公司的平均获投率约8个百分点。在这些获投的公司中,财务管理方向占据主流,其次是TO B端的人力系统产品。

1

资本观察:成熟投资的比重较大

截止2015年12月31日,IT桔子总共追踪到84起中国SaaS服务的获投事件,估计金额总数在近40亿人民币。获投数量比2014年上涨14%,估算的金额总数也有所下降。相较于2014年164%的事件数量增长率,和13倍获投金额总数增长,2015年的SaaS获投也与创业一样,表现出一种平稳的上升。

2

SaaS服务的获投数量于企业服务获投数量的占比,在这三年基本上稳定在20%以上。

3

而就轮次来看,2015年的SaaS服务早期投资比例在78%左右,B轮投资占比12%,C轮占比5%。相较于2014与2013,早期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2014年为81%,2013年为89%),B轮及之后的投资增长非常显著。

4

从获投的具体金额来看,2015年的SaaS服务投资大约有46%均在千万人民币以上,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资事件占比达到13%。

IT桔子还特别跟踪对比了近三年SaaS服务的种子天使、A轮与B轮三个轮次的平均获投金额变化。其中种子天使轮的变化幅度不大,到2015年稳定在近500万人民币的水平。A轮融资的平均金额增长稳健,于三年前相比增长了4倍,目前处于4000万人民币以上的水平。B轮融资在今年出现了急速攀升,从千万升至亿元级别。

5

行业观察:使用场景多元化,平台级产品逐步建设生态

2015年的SaaS市场在产品的应用场景上比前两年又更近了一步。该领域的创业与投资热点已经从上一波的办公OA、移动CRM等产品,转移到了职能服务:如人事管理、薪酬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以及相关垂直行业的轻量级信息化服务(例如各行业商户TO B系统服务,涉及家政、餐饮、房产、汽车等等)。SaaS形态的产品开始介入更深的行业改造中,并着重流程和项目的管理这个环节。根据IT桔子的观察,目前的TO B服务产品中,只要涉及这个环节的,大多都采用SaaS模式。

同时,SaaS模式的切入方式也随着企业级产品的不断发展而获得新的机会。比较典型的就是部分B2B电商开始为自己所服务的客户提供SaaS管理工具,介入其公司的ERP管理,B2B电商开始借由这种方式自发地对行业流程和项目管理进行优化,最终提高自身的平台使用效率。SaaS产品的商业价值也就产生在这种连接当中。

不过2015年SaaS行业最重要的动向可能还是当属阿里钉钉的发布与产品调整。在将产品从最初的办公IM,转型调整至SaaS形态的移动办公OA产品之后,阿里开始在钉钉的发展上实施阿里云的建设思路:通过开放对外合作的方式,向企业用户提供多种来自合作伙伴的SaaS服务(例如和创的红圈营销产品),打造平台效应。这种思路其实在通用型SaaS产品的发展中并非孤例,但考虑到阿里的体量和钉钉目前的发展速度,应该还是会对通用型SaaS市场产生极大的影响,激发出更多的行业内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最后,在SaaS创业的发展阶段上。根据IT桔子的数据,目前大约有22%的SaaS服务公司均已进入B轮及B轮之后的阶段。行业生态较为成熟,但服务方向仍然偏重传统的办公OA、营销CRM。不过,以目前企业服务的创业方向增长态势,人力资源、客户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的SaaS服务将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些领域的SaaS化也在数据、安全和云计算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与创业机会。

6

]]>
IT桔子:2015年度互联网保险行业投资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33429.html Mon, 25 Jan 2016 04:21:05 +0000 //www.otias-ub.com/?p=433429 据《2015保险年鉴的数据》,中国保险市场的保费总额按照每年20%的速度稳步增长,2013年的保费总额为17222亿元,2014年的保费总额为20235亿元。然而,在中国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互联网保险在其中的份额却相当低,2013年中国互联网保费占到总保费的1.9%,2014年占到总保费的4.2%,2015年上半年占到总保费的4.7%。根据曲速资本的《2015互联网保险研究简报》,德国每股人均保单书为5张,日本人均保单数为6.5张,中国人均保单数少于1张。英国 2010年车险和家财险网销比例已经达到 47%和32%,德国超过45%和33%,美国网销车险占比超过30%,相比之下,中国的保险和互联网保险的渗透率都相当低。这说明互联网保险市场不仅拥有巨大的增量市场,它的存量市场已经十足惊人了。

图片1

注:2015年的数据为截止到11月底的数据(数据来源:保监会官网)

    传统保险行业由于自身机制的问题,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服务差、理赔难、保险代理人素质低,甚至有”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的说法。市场份额方面,我国传统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高,财险前三的人保、平安、太保合计市场份额达67%,寿险前五家寿险公司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0%,保险公司维持其原有机制就可以轻松坐拥巨大市场份额,而且大的保险公司每年都有十位数的业务量增长,这导致传统保险公司并没多大的改革动力。保险行业诸多痛点和传统保险行业的现状都呼唤创新和服务提升,这给了互联网切入保险领域的机遇。

保险行业近两年也迎来一系列利好政策:2014年8月发布的新国十条确定了保险业的重要支柱地位。2014年保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给予保险公司产品自主定价权,2015年7月颁布的《互联网保险监管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市场,2015年8月出台的《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推出健康险养老险的税优税延政策,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2015年9月保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的意见》,首推独立代理人制度,第三方保险平台的春天到来。

面对巨大的市场和政策利好,互联网如何发力挖掘保险市场潜力?IT桔子从数据、商业模式、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动作以及趋势分析这4个方面解析互联网保险的现状和走势:

1. 互联网保险行业数据:年增长200% ,增势迅猛

图片2

2011-2015新成立公司数量和投资事件

       2015年互联网保险投资事件的数量相比2014年增长185%,创立公司数量增长33%。

图片3

图片4

注:2015年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6月底,资料来源:曲速资本

       从2013-2015年互联网保险的保费数据上可以看到2015年互联网保费相比2014年增长了近2.5倍!而且这还是截止到2015年10月的数据。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数量也逐年稳步增长,2015年第三季度开通互联网业务的保险公司已超过100家。

图片5

2015互联网保险投资总额对比2014年增长了58倍,这个数据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众安保险获得的9.34亿美元大额融资,但是去掉这笔融资之后,2015年互联网保险市场融资总额仍高达2014年融资总额的12倍!

2.互联网保险模式:个人保险平台、企业保险服务、理赔服务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互联网保险行业已经发展了10多年了,在网上卖保险并不是新鲜事,高频、低获客成本和创新通常为衡量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标准,IT桔子列出了保险行业的商业模式,看一下哪些商业模式可以撬动保险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IT桔子在保险领域共收录了32起投资事件,它们的模式分布如下:

图片8

保险投资事件分布

综合流量平台和车险是两个最热门的领域,而流量平台也是所有的保险细分模式里面发展得最成熟的,除了很多大公司,创业公司也已经走到了B轮。

车险和场景保险成为热门领域。车险由于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UBI数据对车险进行二次定价,并且车险相比其他保险更标准化、频次高,非常适合互联网化,业界普遍看好车险领域。而场景保险由于它跟场景的有效结合,切实解决用户的需求,能实现低获客成本式的精准推送,频次高、保费低,也成为热门领域。相对而言,寿险由于对精算要求比较高和客单价高,互联网推广的难度较大。

互助保险近两年成一个热门创业领域。由于可以把所有保费都用于赔付,不需要精算,利用这种优势,互助保险可以把保费控制得非常低,相比传统的保险拥有巨大的价格优势,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技术在互助保险中的应用正好可以弥补其风险控制方面的弱点,由此互助保险被看好。互助保险模式做得最早的创业公司是2011年成立的抗癌公社,2015年涌现了不少互助保险创业公司,阿里这样的巨头也看好互助保险。

此外,很多新颖的保险形式也出现了。锤子科技引领推出的“碎屏险”;一些创业公司推出“失眠险”、“好人险”、“跌停险”等创意型保险吸引流量。新的模式方面出现了像保险袋袋这样的家庭保单管理应用,针对赔付环节还出现了“赔付宝”这样的专业提供理赔服务的公司,解决理赔难的痛点。

 

  1. 互联网大公司和传统保险企业的出击

面对着保险这块大蛋糕,互联网巨头们在这个领域也都上演了重量级的布局,2013年阿里联合腾讯、平安成立众安在线,2015年阿里控股国泰产线、挖角中国人寿电子商务公司副总裁、与太平洋安联联手进入健康险,申请互助保险。腾讯除了众安在线之外,也联合中信国安发起设立首家互联网寿险公司。姗姗来迟的百度在2015年11月联合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发起成立一家新的互联网保险公司百安保险。京东也于2015年5月将保险作为第六大业务板块并入京东金融体系,在四川申请财险公司。此外,其他互联网公司也在保险方面有动作,巨人出资100亿元设立亚太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携程、去哪儿开设了自己的保险经纪公司卖意外险,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也在2015年纷纷推出了司机险。美团、饿了么推出外卖保险,网易也推出了网易保险。

随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互联网大公司,更多传统的保险企业也开始涉足”互联网+”的模式。2015年6月,保监会接连批准筹建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易安保险、安心保险均由互联网科技企业参与发起设立,而泰康在线的东家则是国内老牌险企泰康人寿,三家新公司的注册资金均为10亿元。而众安保险首轮增资扩股方案也获保监会批准,仅成立一年多的众安保险,增资后的市值接近500亿元。据了解,中国太平也被曝出与浙江省政府的合作计划,将设立太平科技财险公司,开发互联网专营车险、非车险产品,承保、理赔均在线上实现。除了他们,复星集团逾三分之一的总资产为保险业务,长期以来致力于将保险打造成核心业务;九鼎投资也在筹建保险公司、收购保险经纪公司、在成立互助保险组织方面集中出击。根据保监会官网的信息,设立互联网平台的保险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中,目前已超过100家。

  1. 互联网保险领域分析

图片9

5.保险行业机会分析

图片10

目前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还并没有出现一家”赢家通吃型”的企业,但保险行业处于发展和巨变中,车险的市场化改革、健康险养老险的税优税延政策、医疗业的改革、互助保险的起步等等,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保险会出现各种保险形式的创新,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
IT桔子:2015年BAT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布局 //www.otias-ub.com/archives/430991.html Tue, 19 Jan 2016 05:16:01 +0000 //www.otias-ub.com/?p=430991 阿里巴巴:以阿里云为基础的业务蓝图

作为阿里巴巴登陆美股的第一年,2015年的阿里无论在战略调整还是投资规划上都明显比之前加快了速度,企业服务正是阿里今年重点动作的业务线之一。可以说经过这一年之后,阿里在自身企业服务的基础和生态建设上,已经不再和其他两家处于一个步调。

资本活动

图片1

2015年的阿里在企业级市场总共进行了7项资本活动:4项投资和3项收购。首先,最重要的一项当然是它投给阿里云的60亿人民币,这笔投资几乎占据了2015年企业服务整体获投金额的1/4,宣告了阿里对旗下云业务的战略性提升。

在数据方面,阿里参与了数梦工厂的A轮投资。这是一家云计算和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产品有DThink大数据一体机等,本身就入驻在阿里与地方合办的云计算产业区“云栖小镇”,现在也是阿里云数据服务方面的合作伙伴。

在安全方面,阿里于去年6月收购一家企业级安全服务商:南京翰海源。这笔收购,从核心上来说也是为了阿里云而来。翰海源在收购完成后表示将研发推出云端防APT攻击产品和威胁情报体系,提升阿里云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阿里同时还在去年完成了一笔B2B电商方面的投资,获得一家名为五矿电商44%的股权。这是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电商平台,拥有钢铁商品现货交易电商平台“鑫益联”等。这也是阿里去年在B2B电商方面另一个的布局。

在营销方面,阿里于去年收购易传媒AdChina,并对雅座进行了投资。前者是一家资深的数字营销整合服务平台,收购之后已被整合入阿里妈妈;后者的投资是由蚂蚁金服方面进行的,是一家为餐饮企业提供基于CRM的会员营销服务的公司。这两起投资主要还是为提升阿里的营销与O2O服务能力。

业务布局

2015年的阿里在自有的企业服务方面,主要发力在阿里云与钉钉这两个产品上。

在云业务领域,阿里目前的战略思路非常清楚:尽可能的扩大云生态方面的优势:基础建设、技术、性能、安全、数据和垂直行业解决方案等等。比较典型的动作包括:开设新加坡、迪拜、美国数据中心;收购上文提到的南京翰海源;与用友开展战略合作,在阿里云上提供用友系SaaS产品;发布了更多款新产品和基于云的行业解决方案;更广泛地征召提供不同种类和行业的服务合作伙伴等。在价格已经不敏感的云计算市场,对垂直行业需求的把握与服务准备,是平台级产品最重要的生态护城墙,因此阿里云对提高自身在行业解决方案上的服务能力尤为看重。

同时,阿里云还在去年大举推动针对初创公司的服务,进一步扩大“百川计划”。联合30家风投推出了“创客+”项目,并提出“10亿创投+10亿贷款”等计划,综合阿里云的自身业务、阿里系产品(电商、营销、金融、数据等)、以及阿里在办公场地、融资对接、行业研究和战略管理上优势进行打包服务,扶持移动应用创业者,扩大自己在小微以及中小企业里的影响力。

根据阿里巴巴2015年的最新财报,2015年第二财季度阿里在云计算服务上的营收已经达到了人民币6.49亿元(约合1.0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增长速度居全球首位。

钉钉是阿里在去年重点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它在2014年12月开始测试,在经历一年的产品升级与迭代之后,已经从最初的企业内部IM软件,发展为现在的SaaS协同办公的产品。除了沟通之外,用户现已可以在钉钉完成请假、审批、公告发布等诸多事项,同时还有进程跟踪、数据储存、日志整合等产品服务。钉钉官方对外表示,目前已经拥有超过85万家企业级用户。

同时,和阿里云的生态建设思路一样,钉钉也通过开放对外合作的方式,向企业用户提供多种来自合作伙伴的SaaS服务(例如和创的红圈营销产品),打造平台效应,提升综合的服务能力。外界对这个产品多有看好,在IT桔子的采访中,有数位投资人均认为钉钉有成为办公SaaS龙头的巨大潜力。

此外,去年的阿里对工业原材料的大宗电商也有一定的业务动作。除了上文提到的五矿电商,阿里还在去年11月份与中铝公司进行了接触,探讨合作建设有色金属行业垂直电商平台的可能性。今年的阿里或将在B2B电商这一端有更多直接的动作。

腾讯:提升腾讯云的发展节奏 

资本活动

图片2

2015年的腾讯在企业级市场只进行了2项资本活动,涉及的也均不是非常核心的业务。7月份参与投资的这家赢了么是一家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赢了网是一家互联网法律平台,基于竞标模式为用户提供法律服务,并以代管服务费用等方式让用户权益得到保障。8月投资的南极圈则是腾讯离职员工的“官方”组织。根据IT桔子的数据追踪来看,这也是腾讯近两年第一次对国内企业服务公司的投资。

业务布局

2015年的腾讯在自有的企业服务上,同样把目光标准了云计算。

腾讯高层在去年9月对外宣布,2016年将投入20亿用于腾讯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以及人才招募和市场推广,并在未来5年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预计总金额将超过100亿元。同时,腾讯方面还透露未来也将布局跨国云计算业务的开发。这也是近几年腾讯在云业务战略规划上最详细的一次发言。

与阿里一样,腾讯同样也采取了结合创业服务的方法,来对自身的云业务进行市场推广。腾讯云在去年联合众多VC共同发布“云+众创”计划,为创业公司提供创业云扶持。同样也将自身的腾讯云、结合腾讯的数据服务、腾讯系产品服务(IM、营销等)和其他相关资源进行打包和整合,为创业者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不过由于起步较晚,推广和运营的力度与时间也不尽充足,腾讯云的赶超之路恐怕相当不易。

此外,在安全领域,腾讯去年还与安全联盟以及首都网警达成战略合作,推出金盾计划,打击互联网诈骗犯罪。三方将共享信息诈骗数据库,腾讯安全还会将安全云库数据开放给北京警方,将全球风险最大的UPL网址数据库、活跃电话号码库以及恶意诈骗银行账号黑名单数据库与北京公安同步共享。

百度:加码O2O的中小商户服务

资本活动

图片3

2015年的百度在企业级市场也只进行了2项资本活动:投资客如云和收购安全宝。

客如云是一家餐饮O2O技术服务商,产品有移动APP“找位”、智能云餐厅系统等SaaS产品,这笔投资的目的显然是策应百度去年的O2O战略方向。后者是一家基于云计算的网站在线保护和加速服务产品,2014年的时候曾被阿里巴巴收购其中的一条产品线,现在已被整合入百度云的安全体系。这也是百度去年不多的涉及云业务的布局。

业务布局

与阿里和腾讯相比,百度在去年企业级市场的布局并没有太多是涉及战略层面的。在进军O2O的大环境下,2015年的百度将重点放在了商户服务方面。

去年8月,百度钱包推出了面向线下商户的O2O服务产品“百度源泉商业平台”。这是一个基于百度搜索、手机百度、百度地图与百度联盟等,为商户提供O2O营销服务的解决方案。商户可在上述百度产品上发布优惠券、促销等商业信息,用户则可在百度搜索内直接完成领取商户优惠券等步骤;同时糯米网方面,也表示将进一步打通糯米会员体系与商户CRM管理系统,利用百度的大数据辅助商家经营。打造入口、转化流量,百度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线下商户O2O服务支持。

而在其余两家都非常关注的云计算领域,百度去年除了收购安全宝外,主要是在北京建设继山西云计算中心后百度投入建设的第二个中心。此外,并没有太多业务上的重要动作。

]]>
IT桔子:2015年中国互联网领域投资格局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30660.html Mon, 18 Jan 2016 08:11:58 +0000 //www.otias-ub.com/?p=430660 幻灯片01 幻灯片02 幻灯片03 幻灯片04 幻灯片05 幻灯片06 幻灯片07 幻灯片08 幻灯片0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
IT桔子:2015年度企业服务创业与投资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29860.html Fri, 15 Jan 2016 07:28:49 +0000 //www.otias-ub.com/?p=429860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幻灯片17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
IT桔子:2015年互联网金融跨领域掘金年度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29228.html Wed, 13 Jan 2016 14:57:37 +0000 //www.otias-ub.com/?p=429228 2015年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的定调之年,年初银监会成立普惠金融部、李克强总理讲话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2015年,BAT京东小米360这些大公司在这个领域有大手笔的布局,大公司个人征信牌照的获得和互联网银行的涉足尤为引人注目,小米和360也在2015年加入互联网金融战列。除了BAT等大公司,有些垂直行业的公司早就步步为营布局,也有很多垂直行业的公司在2015年作为新手涉足互联网金融,毕竟“流量+变现”才是不变王道。

从互联网金融的整体来看,“全能型”金融产品的门槛现在已经很高,很多新创立的公司都往垂直领域走,譬如说车、房等,垂直领域公司相对于刚创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它们做垂直领域金融更是有着多年经验积累的优势。一方面,垂直领域的公司通过多年经营积累了丰富的流量,这大大降低了它们的获客成本。另一方面,它们经验和数据的沉淀赋予了这些公司在风控方面的天然优势,它们有时候甚至可以将风控成本降到同类产品的10%。可以说,跨行业发展涉足互联网金融是很多垂直行业公司的必然之举。

1.互联网金融江湖

互联网金融江湖

    上图中列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细分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垂直行业的公司由于自身的属性,相对更专注于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开拓,保险(尤其旅游险和车险)、分期消费、商贷是这些公司涉及频次最高的金融产品,布局比较早的公司也会涉及理财、基金等其他产品,支付领域还是更多地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这样的大公司产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IT桔子列举了一些其他领域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案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围绕流量和场景进行布局的:

2.垂直领域布局

作为重要的场景和流量渠道,旅游无疑是涉足金融的火热领域:携程2013年就成立金融事业部,2014年推出“携程宝”和“程涨宝”;2015年6月,去哪儿和平安银行合作推出首款基金产品,去哪儿金融有“趣游宝”、“拿去花”以及“存款证明”三款产品;途牛也早在2014年就涉足金融,推出了针对出境游客的零保证金出游“牛客贷”,随后又提出了为中小供应商提供贷款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牛业贷”。2014年底,可对指定旅游产品申请分期支付的“牛分期”业务上线。2015年5月29日,途牛宣布与工商银行江苏分行营业部达成战略合作,后又获批基金销售牌照,如今途牛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途牛宝”、“消费信贷”、“礼品卡”、“购物退税”、“牛对兑”,途牛金融产品在众多互联网旅游公司中最为丰富;驴妈妈在8月也推出“小驴分期”服务,游客可以 “先旅游,后付款”;趣旅网在2015年开始与京东金融合作,用户可以在线选择京东旅游白条;2015年,同程旅游成立“同程金服”,12月,同程保理拍照受批,并推出了理财产品“同同宝”,掘金供应链金融。旅游行业的很多公司可以称为是“旅游场景电商”,所以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几乎是这个行业所有大公司必备战略,这是旅游行业自身属性决定的。

在本地生活领域,赶集好车(现为瓜子二手车)推出车贷款步入消费金融;58同城推出理财产品“58 钱柜”和“58车商贷”涉局场景金融和汽车金融;而美团金融也传出大量招人的信息,看来也是准备“大干一场”。

汽车交通领域基于自身跟线下场景结合的属性,自然也不会放过金融领域。2015年5月,滴滴快的的“一号专车”上线“余额生息功能”,10月滴滴平安联合推出“司乘意外综合险”;Uber中国也紧随其后,宣布与“太平财险”和“太平资产”达成战略合作,上线保额为100万元的“乘客意外险”;e 保养也在10月推出活期理财产品“养车钱包”;12月,车猫二手车上线消费贷款产品 “喵喵速贷”。车险是保险领域频次最高的产品,滴滴快的和Uber自然不会放过它,而汽车交通领域中“泛电商”的平台自然不会放过消费金融。

除了小米之外,其他硬件公司也没有闲着 — 2015年3月,酷派推出手机分期服务,抢先小米成为第一家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国内手机厂商;大疆推出无人机保险计划;传富士康也要在印度设立银行。

其他的电商、社交等互联网公司也在互联网金融有所布局。不少电商包括B2B电商都开始布局消费金融,2C电商比较知名的是唯品会与君正集团合作设立网商银行。2015年,社交平台人人网领投P2P网贷LendingHome C轮融资,5月份公布了重大转型计划,将开拓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传统企业服务领域公司金蝶也成立金蝶金链涉足金融,旗下拥有数据金融、金蝶支付三项业务。

从所有案例中不难看出一些共性——一是流量变现,二是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此外,一些公司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会申请金融牌照,如途牛。2016年,预计互联网大公司会继续在金融领域完善他们的布局和进行进一步的布局,而垂直行业也会有更多的公司“试水”互联网金融领域。凭借自身的场景和垂直领域的经验,相信垂直领域金融的大天地现在才刚刚开始,也会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以垂直领域金融的模式出现。

]]>
IT桔子:2015年创业格局盘点之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公司布局 //www.otias-ub.com/archives/428751.html Tue, 12 Jan 2016 14:17:42 +0000 //www.otias-ub.com/?p=428751 如果说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爆发式增长的一年,那么2015年便是这个行业的整合和洗牌之年。2015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认定虚拟货币为合法商品,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获得了合法地位,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以3比1的投票结果确认了“股权众筹”的合法地位。在美国的金融市场政策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放开的同时,2015年中国政府政策也对于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定调和进一步的规范。

2015年初银监会成立普惠金融部,李克强总理的讲话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8个机构获批央行个人征信牌照,这些都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7月份出台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领域进一步规范,12月银监会发布的《办法》则是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加强。2016年1月初,全国各地开始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北京市政府发布通知要求下架所有民间融资相关广告,上海也已经暂停了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类公司的注册登记。“在稳定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行”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真实写照。

1.政策

在政策逐步收紧的同时,大公司并没有停下他们金融布局的脚步。对于整个互联网金融来说,和大公司的共生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生态,大公司虽然占据了互联网金融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容量巨大,小公司仍然有生存的空间。同时,在BAT买下中国互联网大半个江山的时代,创业公司已经不单纯地视大公司为竞争对手,大公司也是创业公司后期退出的优质渠道,在受政策严格监管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尤其如此。

IT桔子整理了互联网大公司在2015年的金融布局,带大家看看这些土豪到底是怎样布局和”买买买”的。图中橙色的字体是大公司2015年的动作。

2.阿里腾讯

3.京东平安

4.百度小米360

5.星星

支付由于频次高、流量大自然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大公司由于线上有流量和线下有场景,支付成为产业闭环的重要手法。 2015年支付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之间的竞争,线下支付场景下沉、海外市场和跨境支付的拓展成为阿里和腾讯支付布局的主旋律。京东在京东支付的基础上上线了“白条信用卡”。百度一直通过百度糯米、百度外卖在推它的百度钱包,在2015年去哪儿网换股携程成为旅游行业大赢家之后,旅游场景也将成为百度的“好牌”,可能会抓住这条线进行布局。而小米在2015年推出小米支付,近日网传小米支付全资收购捷付睿通获得央行批准,在小米的工商信息里面可以看到“小米征信”这样的公司,看来小米确实准备大干一场。

贷款方面,由于阿里和京东的电商属性,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到它们在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的布局,包括2015年分别投资分期乐和趣分期这样的大学生分期产品,商家贷款方面阿里的网商银行去年上线了“流量贷”而京东上线了“中邮云仓金融”。腾讯在5月也推出了小额信贷产品“微粒贷”。

理财领域在2015年的特征是众多公司的入局 — 百度、小米、360都先后开展理财业务,阿里、京东也分别推出新产品“蚂蚁聚宝”和“妈妈理财”。新玩家小米也用活期产品打头阵,推出“小米活期宝”。

阿里、腾讯、平安联合成立的众安保险成为了这3家在保险领域的共同布局,腾讯还传出拟设立人寿保险公司。百度在2015年联手安联、高瓴资本组建”百安保险”,成为新玩家。

阿里和腾讯去年在证券方面的动作都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和传统券商的合作中,阿里控股了德邦证券,腾讯不仅投资了富途证券背景的富途牛牛,还入股了华泰证券。刚入局的小米也投资了老虎证券。

2015年阿里和腾讯分别成立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可以说是风生水起。百度也成立了直销银行“百信银行”。

征信方面阿里和腾讯在2015年年初获批第一批个人征信牌照,拔得头筹。而百度和京东的牌照并未获批,猜测可能会申请第二批个人征信牌照。

去年的股权众筹非常火热,比较引人注目的时间是蚂蚁金服投资36氪。京东一直把众筹作为它的金融主打牌,市场份额中也可以看到京东众筹的市场份额是最大的。腾讯一直在默默发展着它的公益众筹平台腾讯乐捐。平安、小米和360也都有众筹产品上线。

6.投资布局

7.投资布局

总的来说,2015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公司的整体节奏是,阿里腾讯重拳出击全面布局,京东主推众筹+消费金融,平安在金融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涉局其他互联网金融领域,百度正式开始全面布局互联网金融,小米、360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玩家。

2016年,围绕“流量+场景”的主线,预计阿里和腾讯这样已经全面布局的公司会在它们已经布局的领域进一步深挖,譬如说它们的互联网银行会有更多的产品出现;平安会继续向其他互联网行业扩展;京东的战略是以众筹为旗帜,全面推进自己的金融产品,包括征信牌照的申请;百度、小米和360会向更多的互联网金融的领域拓展。

]]>
IT桔子:2015年创业格局盘点之去向何方(下) //www.otias-ub.com/archives/428745.html Tue, 12 Jan 2016 14:09:26 +0000 //www.otias-ub.com/?p=428745 本篇是我们IT桔子《2015年度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盘点》之创业格局盘点的下篇,第一篇文章里面,我们大致回顾了截止2015年创业端的基本面,包括了公司的增长趋势、地区和行业分布情况。本篇我们就重点从公司关闭的角度,看看不同行业面临的淘汰情况,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警醒和借鉴。事实上,随着创业的不断深入,部分领域正在经历首次调整:率先从死亡之谷走出来的公司向速度要增长,主要大的行业,比如电商、O2O在红海之后,开始向垂直细分行业寻找可能。与此同时,我们也感受到相关领域在增长上出现乏力,不少公司面临生死考验。

先来看数据。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IT桔子公司库里共有989家公司处于“关闭”状态,占到了总体的4.5%,比2014年新增83家公司。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数据当中所谓的“关闭”主要是基于技术手段推断而来,即通过对我们库里收录公司的URL进行技术解析,对无法打开或是解析出现错误的,就判定为“已关闭”。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判断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往往会使个别的具体创业公司无辜“躺枪”。所以,在盘点之前,我们先表示歉意,如果本文所列与实际情况不符,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首先,从存活时长看,平均下来是32个月。且主要集中在2011年-2013年间成立的新公司上。而去年我们盘点时,这个数字是34个月,可见创业公司基本是在成立后快三年的时间时会面临生死考验。具体看,2013年成立的公司的关闭情况最为严重,占比接近四成,多达368家。2015年和2014年新成立的公司当中有54家公司已经处于关闭状态了。

1.已关闭公司成立时间分布

其次,领域分布上看,电商、社交和本地生活阵亡最多。阵亡最多的行业,基本上是那些拥有巨大市场规模的行当,因为它首先足够容纳下数量可观的创业公司存在,比如电商和本地生活。其次,是那些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试错成本也相对较低的轻资产运营的行业,比如社交,以及紧随其后的文娱。这样的行业,往往不稳定,很难维持长久。拿社交为例,目前看,除了陌陌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以外, 至今很少再能看到这个领域有潜力的一面,基本上一拨上来一拨下去,时新时换,而且存活周期比较短,老化、粘性降低、运营乏力等等问题都会在不同阶段开始出现。

2.已关闭状态的公司领域分布

第三,从关闭公司的获投轮次看,早期项目是重灾区。从今年年初开始,大家就在议论所谓的“A轮死”、“B轮死”、还是“C轮”死,从我们的数据上看,超过八成是尚未获投的公司,这些公司分布在2013年、2012年和2011年,占到了总体的87.2%。

3.已关闭公司的获投情况

此外,我们也看到有接近16%获得投资的公司同样倒下了。这里面具体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收购的,15家;一类是种子期和早期(A、B轮)的公司,共计是160家。相比于夭折,被收购的结局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下面,我们就结合IT桔子的数据库,将上述获得投资且明确透露已关闭/失败的公司梳理一下,看看他们具体集中在哪些行业。需要说明的是,此前网上流传的一篇《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新最全阵亡名单 涉及16个领域千余企业》,列举了多个O2O相关领域的阵亡名单,但是从全文没有看到作者是如何求证到这些公司的关闭信息。慎重起见,我们将主要基于IT桔子从公开及自有渠道采集到的确切信息,聚焦到获投公司的关闭情况。数量虽然不如我们上面分析的样本,但这些都是确切的信息。如果有意外,也请大家随时联系我们。

4.已获投公司阵亡名单

我们不难看出,电商、汽车交通关闭数量明显比较多,结合一年来媒体的报道和相关分析看,实属情理之中。

电商明显是一个烧钱的行当,这个行业在早期线上化运营推广时期比拼的就是采用低价拉升订单数,然后快速建立优势,持续融资,最后一家独大,赢家通吃。不幸的是,多数的电商在这条路上都被拖垮了,比如俏物悄语、聚尚网,而走秀网、奕尚网、佳品网、珍品网、魅力惠等也是面临生死考验,至今仅有的唯品会算是确保了安全。其次,在自营品牌电商,除了需要实现线上的快速响应外,如何实现线下生产流程、制作工艺、物流仓储各个环节经受住又快又好的压力,也是多数电商创业公司倒下的原因,比如我们看到的凡客、太美鞋业。

与此相类比,今年大家热议的O2O本地生活的危机并没有体现在我们的这张表单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这些O2O公司根本还没有拿到机构的入场券,就已经倒下了。这个跟我们此前提到的那篇文章比较符合,该文上面绝大多数被点名的公司在IT桔子的数据库上都没有相关的融资信息,靠烧钱维系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从相关分析报道看,今年的本地生活O2O领域算是流血一地。继大的公司合并试图继续做大后,部分行业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整体看,本地生活领域似乎也普遍采用了电商早期的烧钱策略,而且比电商凶多了,就看谁更狠更猛,谁能够快速建立门槛,然后继续融资,再烧钱,再血拼,真的很惨烈。

从去年我们跟东方弘道创投的研究分析结果看,跟电商比,本地生活O2O在商业形态上,更像一个是传统生意,线上流量没有明显优势,入口一说存在非常大的争议,而单独依靠补贴催生需求,难以持续,比如社区OO1。第二,消费频次低。美业一般是二三周一次,美容的则更长,是两、三个月,很多创业公司无法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在此背景下,时尚猫、放心美各自在维持不到两年就关闭,嘟嘟美甲转而抱团泰迪取暖。第三,服务属性大,高度依赖人,同时可搬运性并非像实物电商那样高效,比如美厨、按摩甚至是家政的部分门类,过去一年单在按摩领域我们就看到多起并购发生,如功夫熊一家通过四轮收购五家上门O2O平台,包括推推邦、松明屋、点秋香、熊猫家和美美雅,以及华佗驾到并购SPA Home等。最后一点就是服务品类难以短时间内扩充,SUK无法丰富。

就上面提到的几点,我们可以进一步聚焦到汽车交通领域。打车、拼车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UBER 、滴滴出行、神州等基本锁定该行业。二手车方面,拍卖、零售、C2C各种模式已经初现格局,但在车辆评测、定价上,标准难以统一,虽然说优信拍、车易拍、人人车、瓜子二手车优势明显,但要想站稳脚跟,还没有那么容易。上门洗车已经被证明是一个伪入口,无法承载下一个稳定的用户量和商业形态。今年先后就有五家公司倒下或是关闭相关业务,功夫洗车、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洗车、e洗车。其次,在从洗车到保养、快修等扩充时,对技师、工艺、物料等的专业性和质量要求不断凸显,模式一定会变重。总体看,如何把用户运营与服务交付的成本覆盖住,确实存在非常大的资金压力和挑战。

]]>
IT桔子:2015年度机构退出榜单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27485.html Sat, 09 Jan 2016 02:01:57 +0000 //www.otias-ub.com/?p=427485 在相继推出2015年独角兽俱乐部、千里马俱乐部、千里马估值飙升榜三个有关创业公司的分析盘点和活跃 VC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的分析盘点之后,本篇是IT桔子2015年度盘点第六篇,主要看看各家机构的收成如何。毕竟从整个互联网的大盘子看,机构方是整个商业生态里的另一极,他们的表现如何,某种程度上,也一定能反馈回报到创业者身上。从机构本身而言,这也是安身立命之本,商业回归本质,绕不开业绩回报、价值变现这条铁律。

整体看,2015年在整个二级市场上市/并购层面看(不包括新三板),上市节奏放缓,并购频发,尤其是非上市公司间兼并重组,节奏明显加剧(多达74起),但公司背后的机构还远谈不上退出。上市方面,相比去年诞生有阿里、京东、蓝港、陌陌、途牛、聚美优品、一嗨租车等上市明星,今年的IPO市场也明显黯淡了不少,虽然多了新三板,但就目前来谈所谓退出,依旧为时尚早。

下面我们就基于IT桔子的数据库所得,逐一看看2015年机构退出的情况如何。

数据盘点范围的界定

首先,就数据盘点的基本面上看,IT桔子数据库共记录到16起IPO上市事件(不包括新三板挂牌,数量上仅是去年的1/2),300起并购事件,其中,未上市公司间并购事件为74起,与公开市场发生关系的是223起。我们用于实际盘点数据的为16起IPO上市事件、以及86起带有投资机构支持的并购事件,这里面基本不包括新三板的数据。选择标准上,我们还是按照惯例,将退出数量作为主要标准。

不难看出,在经过了去年上市窗口期以及监管层政改后,首次IPO市场明显下滑厉害,数量上维持了2013年的水准,这与今年动作比较大的中概股回归国内市场一事对比,反差鲜明。不过,可以想象到的是,在未来几年内,首次IPO市场应该还是会迎来一个不小的高潮,这个从IT桔子盘点的独角兽榜单和千里马俱乐部名单中多少会窥得一二。

总体上看,今年机构退出的数量比去年相差很多,打了个对折。所涉及的机构普遍徘徊在1-2起案子。2014年我们盘点时,最多的红杉资本有多达11起并购/上市的退出案例,而今年只有5起。紧随其后的IDG资本和经纬中国,在数量上也是去年的一半,都是4起。

主要VC机构退出上,红杉资本中国、IDG资本、经纬中国、北极光创投、创新工场排位前列。虽然今年在公开市场是资本小年,但红杉资本中国依旧表现稳健,其投资的5家公司相继在本年度得以崭露头角。5家标的中3家是大文娱领域的玩家。而且,从前述的这所有5家机构的退出标的看,大文娱明显处于压倒性优势,有多达14家都是该领域的公司。其实,如果我们把分析的视野放宽一点就会发现,文娱题材在公开市场是一向广受追捧的。

 退出渠道上,我们发现,仅有7家机构在上市/并购的双渠道方面有所斩获,其余17家机构则相对集中在单一渠道上面,如创新工场、金沙江创投、深创投的退出主要是在并购市场。

1.投资机构退出榜单

在VC机构退出标的领域分布上,游戏、文娱体育、广告营销占据前三甲,充分显示了国内二级市场对大文娱的无限热衷。其实这个大行当不仅当前能够对市值管理、业绩提振提供好的现金流支持,而且就整个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看,内容以及围绕内容相关的周边产业,都会在本轮消费升级上发挥推动力。希望这张图能给我们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个有益参考,不妨重点加码关注上述的这几大行业。

2.VC退出标的行业分布

       天使机构退出上,我们发现,其退出渠道无一例外都在并购市场。如上市公司乐视控股投资易到用车,纽交所上市公司阿里巴巴对多语种笔译音译创业公司365翻译的整体收购,以及依旧受追捧的游戏题材类公司,只不过今年换成了热擎科技、雷尚科技、淘乐网络。

就天使机构上榜名单的数量看,还很难跟VC机构等量齐观,基于我们数据库看到的是6家。其中,一向表现活跃的真格基金一马当先,有3家标的公司榜上有名,青松基金主投的两家游戏公司,今年将其带进了我们的这份榜单之上。

3.天使机构退出榜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榜单或许离真实的情况相差很远,远远没有展现出机构们过往一年的投资回报情况。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关注值得我们一再去尝试,以期对当前的这场互联网创投提供有价值的思考。

]]>
IT桔子:2015年度国内活跃天使机构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27225.html Fri, 08 Jan 2016 02:00:49 +0000 //www.otias-ub.com/?p=427225 在相继推出2015年独角兽俱乐部、千里马俱乐部、千里马估值飙升榜三个有关创业公司的盘点后,IT桔子接下来推出的是VC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的分析盘点,本篇是IT桔子2015年度盘点第五篇:国内活跃天使机构榜单,一起来看看创业公司最初的伯乐们的风格。

该榜单主要是根据IT桔子数据库收录的机构投资组合的多少来进行界定,即数量越多,排名越是靠前。同时,在活跃天使机构榜单排名上,我们再进一步,重点关注他们参投公司进入下一轮的情况。这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对比天使机构间的专业能力,对于想投资A、B轮的机构而言,也不失为一种参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通常的节奏看,天使机构每年投资案子的总数应该会在20家上下,IT桔子记录到的数据多少会有点不足,这也会导致有些活跃的天使机构并未出现在该榜单上,欢迎大家联系我们,提供更多的投资线索。

回到本文,我们先来看一下活跃的天使机构榜单。

1.活跃天使机构榜单

活跃程度指标之一:投资总数排名

总排名上,真格基金独孤求败,PreAngel、险峰华兴紧追不舍

真格基金的投资节奏一向比较紧凑,他们每年接触的BP案子之多估计是其他家很难想象,这对于一家早期投资机构而言,相当于是优先获得了投资圈的一个BP流量入口,优势不可谓不明显。在眼下的投资界,如果要算PR能力,真格基金绝对不输于任何一家,即便是海泉、star-VC、 AB capital等演艺界明星加入的投资机构。就像互联网公司常说的“入口”一事,作为投资价值链条上最前端,天使机构的形象也是引流利器。如果真格基金愿意公布他们每年接收到BP数量的话,这个数字想必大家也会吃惊不少。

来看具体数字,根据IT桔子数据库收录的信息,真格基金在近两年投资节奏明显加快,每年投资数量近90起, 平均起来每个月完成7个案子,如果去除节假日等非工作时间,这个密度和强度相比还要大很多,再如果我们能够拿到其全部投资案子的总数量的话,大家不妨可以再想象一下。

紧随其后的是PreAngel、险峰华兴、九合创投。从收录的数据上看,PreAngel基本维持在每年小50起投资数量的节奏上,没有明显的涨幅起落。险峰华兴则是相反,从2014年起投案子的节奏明显提速不少,几乎是过去的3倍。

2.总排名条形图

第三档的活跃机构当中,戈壁投资还是一向比较稳妥,平稳维持在20起投资上下。近年来,在早期投资方面, 戈壁做了一系列不错的活动,试图把早期投资做得扎实和深入,如“绿洲计划”。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梅花天使,前后反差极大,从此前的个位数,蹿升到近半百,可谓来势凶猛。九合创投则相对稳定,除了2013年数据特别有限以外。类似情况的还有天使湾。

再往下一档看,这几家机构基本也是维持在20起上下的投资水平,除了洪泰基金。该基金是由俞敏洪、盛希泰于2014年联合创立,在成立之初,就表现得非常活跃,仅2015年有44起投资案例,在整个2015年年度榜单上能进得了前四,仅在险峰华兴之后。

事实上,本榜单排位靠后的几家基金,基本都是近一两年才刚刚成立的,比如丰厚资本、云天使、帮实资本是2013年新成立的基金,米仓资本、挚盈资本则是在2014年成立。他们能如此快的冲进本榜单,也说明了机构们至少在披露这个环节的活跃度,这也不失为一种快速建立品牌和认知度的策略,未来,相信还会有新机构不断出现,这里面也一定会诞生出新的一批活跃天使机构。

活跃程度指标之二:被投公司能否进入下一轮

1、合力投资55%居首,联想之星、盈动投资、戈壁投资紧随其后

3.投资组合进入下一轮情况

  仅从数据上看,合力投资下20个案子有11个成功进入到了下一轮,转化率为55%,并且这其中有5家公司已经走到B轮,占比接近一半。联想之星和盈动投资分别是48%和47%,位居次席。联想之星更是有2起投资已经走到了公开市场,一家是爱应用,于今年12月底挂牌新三板,一家是乐逗游戏,在今年8月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四年下来联想之星获得了高达85倍的回报。盈动投资也是有一家被投公司被上市公司大智慧以3200万元收购了其80%股份。戈壁投资虽然没有上两家公司幸运,但从进入新一轮的排布上看,依旧属于稳健型,在A轮、B轮、C轮都有自己投资的企业,而他们的投资总数是远远超过上面的3家机构。

在紧接着下来的一组,是比较值得细细研究的几家,他们分别是PreAngel,真格基金、极客帮和险峰华兴,整体看,就他们投资案子的量级相对于他们的转化率上看,是值得称道的,尤其是真格基金、险峰华兴和PreAngel。文章最后,我们将主要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

再往后,比较显著的一家机构是九合创投,尽管在总体转化率上没有十分显著,不过就所投公司进入到下一轮的位次上看,应该是回报最多的:分别有2家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和被百度收购。此外还有三家公司美餐网、星空琴行、36kr已经分别进入到C、D轮。

2、所投公司进入下一轮的领域分布上,电商、企业服务和文娱排位前三

4.进入下一轮领域分布

IT桔子数据显示,上榜天使机构所投公司顺利进入下一轮的数量是536家,占到了所投公司总数的36.7%,接近四成比例,整体存活能力相对不错。在具体行业分布上,我们看到,能够进入下一轮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商、企业服务、文娱和本地生活领域,从行业特性看,电商、本地更多是在TO C物质/服务消费领域,文娱在TO  C的精神/虚拟消费领域,企业服务在TO B互联网化领域。就国内目前经济增长动力看,C端的需求依旧强劲,天使机构们主投一些消费升级性的项目自然不在话下,这些项目也相对比较容易存活下来。企业服务在今年算是开启了它的投资元年,事实上,结合前三个热门领域属性看,TO C消费类项目的增长,一定会带动和引发TO B端的效率提升问题,无论是供应链上,还是企业内部互联网化管理运营上。

文娱行业作为一个精神消费为主的门类,它的融合性、IP的内生和外延属性往往会有传统经济无法比拟的增量空间,内容产业在爆款、爆品上很容易收获巨大回报,这个也一定会是天使机构们愿意押注的原因。而在房产和广告营销行业则是居于末尾,这或许预示了上述两个领域的创业空间正在不断压缩。

3、所投公司进入下一轮的轮次分布看,项目整体处于早期

5.进入下一轮轮次分布

上图我们不难看出,所有进入下一轮的公司,在早期阶段的(种子、Pre-A、A轮)占比69%,整体处于成长发展阶段,成熟期的项目为42个,占到了所有投资项目的2.9%,真正走到退出期的项目是21个,占到了所有投资项目的1.4%。也就是说,平均下来,中国最为活跃的天使机构每投资100个项目,能有3个项有机会走到最后,而真正实现退出的,只有1.5家,且命运很可能就是被收购。残酷性可以想见。

附:主要活跃天使机构盘点

1、主要活跃天使机构分析之真格基金

数据上显示,真格基金所投资的242家公司有98家进入到下一轮,在具体轮次分布上,尽管主要集中在A轮和B轮,但是其谱系还是先对比较宽,在后面的C、D、E、F以及收购都有自己投资的公司

6.真格1

在投资领域上看,真格基金主要投向了企业服务、教育和电子商务,此外在文化娱乐、游戏、本地生活、硬件以及金融也都有不少的投资。就上述所投项目进入下一轮的情况看,在工具软件、医疗健康、硬件的转化率最低,在20%多。布局比较多的企业服务、教育和电商当中,企业服务的转化不错。汽车交通较为意外,在普遍投资不多的领域里面,转化率高达64.3%,社交领域的投资也达到了50% 。房产和旅游虽然仅有1起布局,但都进入了下一轮,押注能力很强。

 7.真格2

2、主要活跃天使机构分析之PreAngel

PreAngel所投资项目在进入下一轮的轮次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了早期和成长期,在A轮和B轮的投资占到了90%,极个别案子进入到后期。如C轮的明星衣橱,还有就是主打海外留学服务的时差网是被新东方收购。

8.preangle1

投资领域分布上看,PreAngel在电商、硬件、文娱和移动互联网布局比较多,其次是企业级服务、本地生活、社交和工具软件,相对传统的汽车、教育、医疗、房产和旅游则相对没有投资多少项目。但是,在进入下一轮的转化率上,可以明显看到PreAngel更擅长在技术端投资,如移动互联网、工具软件的转化率非常高,游戏则是100%。在医疗和房产领域投资的转化率也都在40%以上,甚至是50%,重点布局的硬件也有44%的转化。而金融领域投资的4起案例,都没有进入到下一轮。

9.preangle2

3、主要活跃天使机构分析之:险峰华兴

险峰华兴投资组合进入下一轮的轮次排布上,跟真格基金有点相像,普遍比较长,不过稍微不同的是在于进入C轮的公司占比比较高,B、D轮的相差不大。在后端退出上,险峰近些年也有所收获,一个是2014年上市的聚美优品,一个是主打时尚导购媒体的风格网被现代传播集团收购。

10.险峰华兴1

投资领域布局上,跟上述两家机构一致的是,险峰华兴也是16个行业全覆盖,并且主要投下了电商和金融,两个领域所投组合进入下一轮的转化率都超过了四成。投资数量位列第三位的本地生活总体上也有一半的公司进入到了下一轮。

比较显著的是在医疗和旅游两个领域,险峰华兴投资的6家医疗领域的公司全部进入到了下一轮,旅游领域的战绩也保持高效,4进3。不过在文娱、房产和硬件三个领域的投资相对看,比较差一些,基本是投资10个案子,只有1-2个进入到下一轮。而今年普遍受追捧的企业服务,在险峰华兴整个盘面上表现并不突出。

11.险峰华兴2

结语

从整个一级市场早期投资上看,天使机构们的表现,往往对后面的投资带去一系列影响,毕竟他们是在这条价值传送带的最前端。虽然目前看,国内在天使投资这个环节存在大量的待补课题,但眼下这场火热的创业潮,正好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况且,越来越多有远见和想法的专业投资人纷纷加入到其中,尝试探索可行道路,包括股权众筹、加速器、孵化器等,甚至是再造投资业务机制和流程。无论如何,衷心祝福这个行业可以为今后留下一批优秀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总之,“莫把浮躁当成长”。

]]>
IT桔子:2015年度国内活跃VC机构分析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426542.html Wed, 06 Jan 2016 14:21:56 +0000 //www.otias-ub.com/?p=426542 在相继推出2015年独角兽俱乐部、千里马俱乐部、千里马估值飙升榜三个有关创业公司的盘点后,IT桔子接下来推出的是VC机构和天使投资机构的分析盘点,本篇是其中之一——VC机构们的活跃榜单,以IT桔子收录的投资信息作为素材来聊聊创投圈伯乐们的取舍。

在这张榜单中,我们差不多覆盖了国内到目前为止涌现的众多主流VC机构的名称,包括了美元基金以及人民币基金。事实上,相比于天使投资这一新生事物,风险/创业投资在我国已经逐渐成熟起来,中国也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投国度。在过往的二十多年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出现和存在,才有了一批批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诞生。如今,在眼下这场大的创业风暴潮中,整个VC行业也正在发生改变,企图更好顺应和把握住这场浪潮,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部分嗅觉灵敏的VC们慢慢向投资的早期和前端迁移。在上榜的机构名单中,我们看到在他们贡献的786起投资事件当中,种子天使轮就395起,占比达到50.3%。

具体的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榜单,当然我们也再一次重申:本榜单的数据主要是基于IT桔子从公开、合作伙伴及自有渠道获取而来,在收录范围上一定存在缺陷和不足,甚至在相关机构投资信息上是有缺失的,我们欢迎大家为我们提供改进建议和数据补充。

数据样本基本情况:本榜单是根据IT桔子投资机构数据库记录的近400家主要VC机构的投资信息而来,上述近400家机构共记录有5664起投资事件,涉及的公司数量约在4000多家。其中,上榜的前20家机构在记事件数量是2718起,涉及的公司数量约在2000多家。

1.活跃VC前20

   总排名榜上:IDG资本、红杉、经纬牢牢占据榜首

IT桔子数据显示,在活跃机构排名上,毫无疑问又是被IDG资本、红杉和经纬三家强势美元基金占据,而且在总的投资项目数量上看,这三家远远超过后面的几家,甚至是超过了一倍。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这三家机构今年在投资策略和布局上的变化时就会发现,他们更加主动选择去接触创业者,更希望在种子期就可以有所动作和改变。比如,IDG资本在今年8月份成立了一只90后基金,并为此专门设立了投资规则和团队组建,在后期的校园创业大赛上,IDG资本宣布了一项“自由人”青年创业者计划,希望主动招募青年创业者,来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孵化服务。红杉资本在今年联合高通投资,举办了一场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旨在挖掘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创新与成长的明日新星。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红杉资本也是真格基金的LP,光是这个渠道,就能够为红杉带去不少的好项目。而经纬中国也在今年6月份左右推出“EIR”计划,即入驻企业家,旨在发掘更多优秀创业者,他们看中了两类人群:一类是在一线互联网公司里带过兵、打过战、背过任务;一类是“草根创业者”,至少有四到五年创业经历、管理过三十或四十人以上创业团队。

此外,在上榜的名单中,我们也看到,有两家本土的人民币基金君联资本和深创投位列其其中,总的投资数量上不亚于其他境外基金,实力越加明显。其实,最近两年,部分国内本土老牌的人民币基金也正在寻求转型,未来实力上也不可小视,比如达晨创投、同创伟业以及浙商创投等。其中,同创伟业已经正式挂牌新三板,其公开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机构的投资回报率比此前上市的九鼎和中科招商还要高。

从公司首次获投轮次看:VC机构加快向早期投资迁移

IT桔子的数据显示,在上榜的20家VC机构当中,除了君联资本、红点创投、SIG海纳亚洲外,其余17家机构,都参与到了种子天使轮。其中,创新工场最多,达到95起,占到他们机构投资总数的47%,而这个其实是跟创新工场自身定位有很大关联,李开复老师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就明确说明,创新工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机构,跟成熟的VC相比,创新工场又有特色,采用“投资+孵化”运营模式,会更早投入,投资体量介于天使和A轮之间,但又不是简单的所谓天使+孵化器。

IDG资本和经纬中国不必多讲,倒是纪源资本,目前看,最近几年也开始向早期侧重,在IT桔子数据库的数据看,其种子轮投资占到了他们最近几年投资总数的81%。而在过往,他们更倾向于扩展期投资,资金规模集中在500万-2500万美元之间。与此相类似的情况,还有赛富基金。

2.VC机构参与种子轮情况分布

   投资领域上看,电商、企业服务、文娱体育布局最多

在我们历次盘点涉及到领域这个维度时,电商这个行业雷打不动始终位列第一,可以想象投资人和创业者们始终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向往,分析下来可能离不开两个主要原因,这个也是投资界们基本一致的共识:一个,相比国外,尤其是美国,国内线下的购物空间和商业体等基础设施比较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频次和需求,这个给了电商难得的发展机会,并且,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下,综合电商之后,细分门类也在开始垂直化;其二,电商本质上的买卖关系,是最简单直接标准的盈利模式,多数的互联网公司在走向交易这端时,电商化往往是基本模式之一。

企业级服务是今年刚刚热起来的一个领域,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和融合,客户端的需求明显会加快本身被互联网化的速度,这个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从工商数据看,光中小企业目前就有1000多万家,其中高科技类的中小企业就有15多万家,这些企业未来成长好的话,一定有这样的需求,而目前传统行业中等规模以上的公司也非常可观,至少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至于具体的能激发出多大能量,就要看创业者们的发挥了。

文娱产业也是,这个是相对于吃穿住用的实物电商和服务电商后,在精神消费方面备受期待和鼓舞的一个行业。其后的金融和游戏,是见钱最快的两个行业,VC们肯定不会轻易错过。

再往下看,后面的几个行业都是跟传统行业关系比较密切的,普遍是一个慢功夫的事情,如医疗、汽车和教育。而在最后几个领域看,广告、房产和旅游,相对来看,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投资机会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移动互联网在我们的分类上多少有点误导,更多的,他们会跟工具软件有比较多的交叉,结合起来看,这两个行业获投总数会在150多起的水平,比较能够代表机构们在这个方向上的关注程度。

3.投资行业分布

进入下一轮轮次分布上:一半项目仍处于早期,120起事件涉及到退出

4.下一轮轮次分布

从被投公司进入下一轮的情况看,有一半的投资事件预示着还有非常多的公司还处于早期,这跟前面我们看到的事实可以相互对比,即上述上榜VC机构在种子天使轮投资的事件总数也恰好是他们投资总数的一半。这个也一定程度上说明,VC在早期阶段上的布局往往会比此前他们专注在后续轮次布局上的风险大了很多,当然,如果链条上衔接顺畅,也会为VC机构们带去不错的连锁效应。

在成长发展期到成熟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B、C、D、E、F轮上, B轮的投资事件占了近25%,C\D轮的事件数也接近300起,整体在15%,比较平稳,不过在后续E轮和F轮上,比较低,约在2%上下。

在最后退出环节,从数据上我们看到,有120起的上市、并购事件,涉及到的公司数量是60家,其中被并购的公司是35家,背后的投资机构涉及到红杉资本、IDG资本、经纬中国、北极光、SIG海纳亚洲、顺为、启明、赛富、软银、创新工场、华创、联创策源、深创投、纪源、金沙江、晨兴、DCM等18家机构。

在上市退出方面,25家公司背后涉及到的机构包括:红杉资本、IDG资本、经纬中国、北极光、SIG海纳亚洲、启明、赛富、软银、创新工场、联创策源、深创投、纪源、晨兴、DCM、光速安振、红点创投、君联等17家机构。

整个退出层面看,上榜的机构在最近三年投资的案子上,都多少有所回报。

 

结语:

应该说,VC机构在整个投资价值链上,是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过往二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在投资专业性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沉淀。不过,就目前乃至未来来看,随着国内创业潮的不断涌起,VC们也正在面临新的课题,这不仅仅体现在对商业的本质理解上发生变化,还表现在VC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和业务策划流程上面。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国内二级市场的开放和监管政策调整,国内本土的VC们会不断成长起来,其自身的灵活性或许会更有利,而传统老牌的机构如何转身,能够继续保持活跃和高效率,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

]]>
IT桔子:2015年度盘点千里马估值飙升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425831.html Tue, 05 Jan 2016 14:14:59 +0000 //www.otias-ub.com/?p=425831 IT桔子2015年度盘点在介绍完两个榜单:独角兽俱乐部、千里马俱乐部之后,对于60家10亿美元及以上、245家10亿元人民币及以上估值的公司,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感想?创业盛宴、估值泡沫?如果这还不够”疯狂”的话,我们在第3篇通过公司“估值飙升榜”、为大家复盘一级市场中“估值”的增速,相比这样的数据,我们更喜欢并期待的是公司价值的真正成长性。

估值飙升榜的样本是245家10亿人民币及以上估值的千里马公司,通过估值增速=(最新估值金额)/(成立时间到最新融资轮次所花费的月份时间),也就是公司从成立到最新融资估值进入千里马、平均下来的每月估值增速。举个例子,一家成立了24个月的公司在现在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12亿元,那么它的估值增速为每月5000万元。

在过去的2014-2015当中,大家可以从融资或并购事件、投资机构撒钱、创业公司红海等多个角度来描述“疯狂”,但我们相信都不如“估值增速”这么显眼与夺目,愿这个疯狂的时代早日结束、让一切回归理性与成长。

    一、《IT桔子2015年中国互联网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

1.估值飙升榜榜单

二、最为“亮眼”的估值增速分析

 1、估值增速极值与平均值:66%的千里马公司成立2年内成为千里马  245家千里马公司平均每月估值增2亿元

    245家上榜千里马俱乐部的公司,估值增速最快的是小米科技,平均每月估值增速43.9亿元;增速最慢的是康众汽配,平均每月估值增速0.05亿元(500万元),平均起来的千里马估值增速2.06亿/月。

2.不同增速区间的公司数据

在梳理IT桔子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公司之间的估值增速其实是非常不均衡的,有几家极高估值增速的公司明显拉高了整体的平均值,不然大家可能在想“平均每月估值增速2亿元,那岂非5个月就进入千里马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让我们根据估值增速区间的不同,来进行更具体的细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千里马俱乐部的大部分公司(161家、占比66%)月均估值增速都在0-1亿元之间,他们的平均增速为0.41亿/月,也就是说,其实有66%的公司至少需要花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千里马俱乐部,当然2年的时间是因为站在疯狂的高点上、现在这些公司也正在“估值还债”,终归是需要基本面支撑的。

此外有34%的公司月估值增速都在1亿/月以上,尤其亮眼的是月均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竟然有11家,这是不可思议的数据,我们接下来会单独分析。当然这里首先会承认的是,这些公司不乏很多“富二代”公司,背靠大公司的资金或者资源、拆分或独立融资发展,所以对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来讲不具代表性。

 2、白手起家的估值增速TOP10与后10位

3.排名前十

IT桔子从千里马俱乐部当中,去掉了一些有深厚背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公司(如蚂蚁金服、58到家、陆金所等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手起家却增速迅猛的前10位公司都是哪些?

如上图所示,小米科技是过去4年时间里、中国公司估值增速最快的,平均每月估值增速43.9亿元,无怪乎在2015年小米科技陷入增长瓶颈,年度销售量完不成的同时、也正在资本估值上面临空前的压力。

接下来是滴滴出行,过去2年时间里,最典型的资本游戏与烧钱游戏铸就的王者,平均每月估值增速26亿元,有钱够任性,在2015年下半年进行更全面的出行生态链布局。

美团与点评的合并是另一起2015年的重大合并,如同滴滴快的一样,生活消费O2O领域也在过往上演了吸金大战,而且从团购时代、延续到外卖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两家公司在合并之后的估值增速也很快,月均估值增速15.7亿元,但愿合并真的能为两家公司的价值带来更好的呈现。

2015年当年估值增速最快的公司是主打海外互联网市场的APUS,7个月内估值从0到10亿美元,平均下来每月估值增速达到9亿美元。

4.排名后十

接下来IT桔子从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中、为大家列下了增速排名最后10位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比如康众汽配、原力动画、唐人影视等,成立时间都在2000年左右。原本这些公司是在传统的汽配、影视动画领域,这2年伴随着互联网+的概念,他们也开始焕发春天,在最近2年才进行了公司的第一轮融资,这些公司基本上凭借A或者B轮,就可以进入到千里马俱乐部。虽说估值增速普遍比较小,但相信实体业务和经营情况应该是实打实的。

  3、估值增速飙升榜行业分布:硬件、本地生活、汽车交通位列TOP3

5.各行业平均每月估值增长金额

从IT桔子所统计的平均行业估值增速来看,硬件冲在第一位,达到了6.62亿/月,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小米贡献了近一半的估值增速,去掉小米科技之后硬件行业估值增速只有3.23亿/月。

本地生活行业,58到家和美团点评的估值增速显著大于其他公司,去掉这两家公司之后估值增速只有0.75亿/月。

汽车交通行业,滴滴出行和神州专车拉高了行业估值增速均值,去掉之后行业估值增速平均只有1.66亿/月。

同样金融行业如果去掉陆金所、众安保险、蚂蚁金服这三家资源雄厚的公司,整体行业增速平均只有1.25亿/月。

从上面IT桔子明显感觉到每个行业中的公司估值增速相差太大,毕竟66%的公司估值增速在1亿元/月以下,为此IT桔子以1亿元/月为分割线,看看估值增速的行业分布会有什么新变化?

6.增速在1亿以下的公司

7.增速在1亿以上的公司

从IT桔子所列的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千里马俱乐部月均估值增速很快的行业集中在汽车交通、金融、电子商务领域。其中有个怪现象,在估值增速1亿元/月以上的公司里汽车交通行业排第一、有16家公司占比20%,但是在估值增速1亿元/月以下的公司中汽车交通行业只占5%,可见这个行业真的是资本的游戏、而且资本洗牌相当有效果。

金融行业在两个增速区间的公司各占一半,都有20个,可见金融行业公司增速分布较为平均、不愧为最吸金的行业;电子商务领域一共有51家公司,应该是最多的行业。但是增速有限,估值增速1亿元/月以下的公司是1亿元以上区间公司的2倍。

 4、千里马俱乐部估值增速的时间分布分析

8.每年进入千里马公司的数量

IT桔子按照公司最新一轮融资披露时间,来测算每年千里马公司进入榜单的数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进入千里马的时间都是在2014年到2015年。一方面,这两年公司估值暴涨,会有一些公司虽然在公开渠道声称的估值很高,但是公司的业绩和未来增长潜力可能支撑不起这样高的估值。这样的公司未来可能遭遇估值瓶颈或者估值下滑。另一方面,有7家公司在2014年以前融资进入了千里马榜单,这些公司已经有2年以上没有新的融资了,比如豆瓣网。这些估值已经遇到瓶颈的公司可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需要转型。

9.各行业涌入最多最多的公司

IT桔子再把公司成立时间与行业两个维度合并到一起看,从估值增速与公司成立时间上看,如果讲又快又新,汽车交通行业比较显著,该领域2014年成立的公司相比2013年翻了2.5倍有8家,占汽车交通行业千里马公司数的32%,也就是说他们在1年多的时间里就进入到千里马俱乐部。其次金融行业估值增速高的公司数量也是节节攀升,继2013年成立的8家公司之后,2014年成立的10家公司进入了千里马,占行业27%。

相比较而言,社交、广告营销、文化娱乐成长性高的公司多数是早些年成立的公司,从行业属性看,这三个领域相对来说,都是轻资产模式的公司,加上在商业变现能力和可持续增长上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有力,这会导致资本在选择标的上保持谨慎。事实上,即便是这样,在上榜的上述三个领域的公司而言,也确实是存在增长乏力的情况,比如豆瓣。

    三、最后的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千里马俱乐部的估值增速主要是基于估值数据,可能有不准确的部分欢迎大家来纠错。

就IT桔子分析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的初衷来看,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彰显泡沫、让估值飙升这个更震撼的数据让更多人看到,合理的、不合理的,发生的都是过去的事实,告别过往2年的疯狂之后,期待一切回归理性,让商业回归本质,让创业公司更着眼于真实业务的增长与成长。

 

 

]]>
IT桔子:2015年度盘点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 //www.otias-ub.com/archives/422841.html Mon, 28 Dec 2015 13:58:28 +0000 //www.otias-ub.com/?p=422841 跨年之际,IT桔子2015年度盘点拉开大幕,我们会用1个多月的时间,结合IT桔子的数据、各个行业的投资人及创业者交流信息,为大家全面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疯狂与混乱”的一年。

第一篇从《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开始,“独角兽”是每个创业者努力的标杆里程碑,也是每位投资人渴望点石成金的荣誉殿堂。过去的2014-2015年,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的增速如同国外一样爆炸式的增长、也一样地陷入困境,有可能上演从“从Unicorn到Mini-corn甚至到Unicorpse”的肥皂剧。在这个时候的盘点,期盼能帮助大家跳出高估值、高融资的怪圈,而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追求公司业务的增长及价值的变现。

好了,言归正传,首先隆重推出IT桔子出品的《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2015版本)》,包括了60家公司,有大家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估值上有很精准的、也有大家质疑的,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想把这些标杆公司拿出来,为大家来场“枪打出头鸟”的剖析与复盘(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挤水分”)。

一、《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2015版本)》榜单

jz1

二、关于“独角兽”的那些数据统计与分析

1、行业分布:电商、金融、汽车位居TOP3合计占比超过52%

jz2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从行业分布来看,分布在13个垂直行业,其中电子商务以拥有15家公司、占比25%位居第一位,最直接的买卖模式、最清晰的商业模式,当然还有电商红利的存在,让这个领域仍是当前独角兽估值最多的行业。从在上述15家公司的细分领域当中我们发现,母婴、跨境、女性、移动化是当前中国电商领域的增长动力,也就是说,中国电商行业正在从大而全到垂直细分领域进行深入,与此同时,在C端需要依旧强劲旺盛情况下,电商基础服务领域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商业契机,如达达配送、易商这类针对物流配送、仓储环节的创业公司。

接下来是金融(9家,15%)、汽车交通(7家,12%),这是2013年开始的新一波创业浪潮中,最活跃的两个方向,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资本的游戏、距离钱非常近。具体领域上,我们来看,上榜互联网金融公司以P2P相关的理财、借贷为主,这也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直备受期待又兼具多重风险的众矢之的;而汽车交通领域,则被打造为“用融资建立门槛”的行业,最直接诠释了“资本游戏”,无论是打车、租车等交通出行,还是二手车、汽车后,都在纷纷用融资建立门槛、跑马圈地、拖垮竞争对手,无怪乎这个领域是今年失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烧钱、补贴最大的行业之一。作为一个相对传统且重资产的行业,资本对该领域的助力和创业公司竞争上的狼性特性,想必多数读者有所体验。

再接下来是文化娱乐产业(6家,10%),排在TOP4,这是个逆经济周期的产业,再加上二次元、内容、娱乐等热点不断,同时二级市场也非常青睐这个领域,让一些公司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巨额资金。当然作为创意产业,风险也是很大的。

2、地点分布:北京独占46%  北上广浙合计占比93%

jz3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地点分布上是高度集中的,作为创业及融资最火热的帝都北京以28家独角兽、占比46%位居首位,可见为什么雾霾严重、大家仍不愿意或不甘心离开北京。但是“创业大街的咖啡在变冷”,留给其他地点的机会以后会更多。

接下来是上海(16家,27%)排在第二位,此前的老底还是足够坚挺,再加上在金融、文化娱乐体育、本地生活等行业拥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仍以很大优势排在第二位。

再接下来是当前最火热、也最受关注的创业热点广东、浙江,都各自拥有6家独角兽、占比10%。这2个省份的潜力太大,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独角兽及领先公司。

以上四个省份加起来合计公司达到56家、占比高达93%,可见地点的集群效应和高度集中。其他4家公司分别在江苏、福建、湖南、重庆。

 3、融资能力分析:最新一轮平均融资4亿美元

jz4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融资能力都非常强大。我们仅仅从这些公司获得最新一轮融资(往往也是铸就他们进入独角兽)的信息来看:

1)独角兽中,最新一轮融资在2015年共有53家、占比88%,融资仍处于活跃中、当然也是可能在2015年达到这波周期的高峰;2014年融资有7家公司,不知道他们在一年之后估值是否下滑或者遇到了融资瓶颈问题;

2)把60家独角兽最新一轮融资的金额加起来,合计达到243.42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高达4.057亿美元,好大的一笔钱。

按照不同金额的区分来看,40%的融资金额集中在1-2亿美元,其次是2-5亿美元,单轮融资在10亿美元以上的有7家公司、占比12%。

3)从融资轮次来看,占比最高的是C轮(20起、占比34%),到这个阶段了,一般融资次数达到3-5次;在接下来是D轮(12起、占比20%),可见公司要进入到10亿美元俱乐部,不是那么顺利的,从天使到Pre A再到高峰的C、D轮,指数级下降的一个表现,无怪乎很多人在2015年过年以来就在关注“C轮死”。

jz5

4、时间及轮次分析:最快9个月、最漫长166个月

独角兽公司成立时间上,从这些公司成立之日、到最新一轮融资帮助他们进入10亿美元的,最快速的是爱屋吉屋、仅仅花了9个月就在4轮融资之后估值达到了10亿美元;最漫长的是沪江网、花了接近14年的166个月,才达到10亿美元。平均起来,要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时间是60个月(5年)。

此外,从融资轮次反映的公司估值水平看,上榜独角兽公司的价值确实在水涨船高,在这个角度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是,这些上榜公司如何能够在未来继续支撑起如此高的估值,能否实现资本的期待。以及,创业公司如何设计和把握公司的融资节奏来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5、公司属性:白手起家还是“富二代”?BAT关联方囊括50%

对进入到独角兽的60家公司再进行一步分析,首先看这家公司是从0创建的、还是大公司或传统行业巨头衍生的,发现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独角兽”数量有13家、从0创建的公司有47家,虽然数量上看,白手起家的公司占比绝对更多,但从TOP 10、TOP 20的公司来看,“富二代独角兽”可能更稳当或更具优势。比如TOP 10独角兽排名中,“富二代”有4家、TOP 20排名中,“独角兽”达到7家,而且估值非常高。

换个思路,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更夸张的数据,独角兽公司中,BAT有关联(含拆分的、直接投资及间接投资的)达到了30家、占比高达50%;在TOP 20排名中,BAT关联公司更是达到11家、占比55%;TOP 10排名的BAT关联公司达到了7家、占比70%

错综复杂的独角兽资本格局中,BAT要么自己拆分公司独立发展、进入独角兽,比如蚂蚁金服、微票儿、爱奇艺;要么投资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了,比如滴滴出行、美团点评、饿了么;还有的是投资独角兽背后大股东的大股东,比如通过58同城、携程、新浪微博等间接投资的独角兽公司今日头条、58到家等。无孔不入的BAT,一方面为独角兽公司提供了独有的资源、成为自己没有涉足的垂直领域的龙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限制与制约独角兽走向更大的舞台。

三、关于“独角兽”的未来:衰落、被收编?还是割据一方独立上市

在2015年,伴随着上半年的火爆到下半年的冷清,对于“独角兽”的现在及未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大家都陷入了反思甚至批判。有人说独角兽俱乐部正在脱去“皇帝的新装”?有人在讲部分独角兽的衰落,说一些公司正在“从Unicorn到Mini-corn、Unicorpse”……负面、批评的内容在比较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头版,虽然这样足以吸引眼球,但对于公司的成长是要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的,同时“独角兽”作为中国互联网圈新一波的标杆,他们的兴盛或衰败都太值得我们关注,IT桔子今后也将长期持续关注这块。

回到对于独角兽俱乐部最关心的话题上,就是“未来”怎么样?如同国外的一些公司、就此衰落下去?还是被BAT继续收编,或者进入到100亿美元俱乐部的比例会有多少?

从IT桔子前面独角兽俱乐部的榜单来看,在估值达到100亿美元的5家公司中,除开小米科技外、其他几家都与BAT相关或属于富二代公司。就小米本身来看,目前也在经历4年快速发展后,进入到一个瓶颈阶段:手机的销量、增值业务的发展、还有生态链如何突破?都是目前摆在小米面前非常关键的问题,估值、融资对于小米而言、无论外部多么讲400或450亿美元不值都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小米科技如何从业务实现新的突破、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

 

对于其他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而言,绝大多数才刚刚到10亿美元(29家),他们可能是下一步最危险的,一方面刚刚到达边界、还没有建立足够多的护城池;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的持续趋冷,如果在明年业绩没有实现关键突破的话,非常有可能从榜单离开。

估值在10-30美元之间的有19家,可能在各个垂直行业有明显领先优势了,但有个残酷的现实是这个规模的公司、恰恰是BAT关联公司除开TOP10榜单外另一个最集中的地方,有10家都与BAT沾亲带故,此后这些公司是就此被整合收编、还是仍旧坚持独立发展,是摆在他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估值在30-100亿美元之间的有7家公司,这里的公司如同估值达到100亿美元以上的、绝大多数都不属于独立发展的公司了,除了大疆科技,这家无人机领域的领先者已经在国内外都建立比较高的门槛,如何从消费级无人机、切入到更广大的领域,对于大疆而言接下来的重点如同小米一样,也是业务布局与突破。

此外,在当前这种估值水平上,我们还十分有必要关注二级市场的公司估值状况。从中国概念股来看、在美国上市的65家公司来看,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仅仅只有29。面对这样的数据对比,独角兽俱乐部的60家公司相比已经明显估值过高。随着一二级市场联动效应的继续加强,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必然也会经历一个价值的调整与波动的。

写到最后,让我们用一些“正确的废话真理”作为总结——对于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而言,过去的高融资、高估值曾经铸就了他们的辉煌,让他们夺目地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公司;但是多大的荣耀背后、必然有多大的威胁与风险,如果接下来这些公司的真实价值、成长速度没有办法跟谁,总会泡沫会破灭的、他们会跌得更惨;但如果能够勇敢地挺过接下来的业务及价值挑战,这些公司中必然有一些会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第五极”,我们期待并相信着。

]]>
IT桔子:2013年本地生活服务O2O创业投资盘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168332.html Wed, 06 Nov 2013 15:34:55 +0000 //www.otias-ub.com/?p=168332 本地生活服务是距离我们最近的行业,伴随着消费升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出现更多的变化。从餐饮、娱乐,到家政、美容、社区服务等,O2O、P2P端到端服务的大潮下,哪些领域有更多的机会?新的技术、服务、模式,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呢?一起来看看一线探路者们的发展现状。

国内IT互联网公司数据库及商业信息服务提供商“IT桔子”(itjuzi.com)基于所收录的276家本地生活服务创业公司、2013年所发生的34起该行业投资案例,结合10月19日及26日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的两期“探路本地生活服务O2O创业沙龙”,和大家分享当前该细分行业的动态信息。

一、本地生活服务的前赴后继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本地生活服务从来不是一个新鲜行业,线上线下打通是很多人的夙愿,然而现实却很残酷,这个领域可能是进入门槛相对容易、失败率却可能最高的方向。IT桔子的公司数据库中已关闭或转型的公司,绝大多数来自于本地生活服务。

 2.新的平台,做法和路径与过往不同

本地生活相关的服务我们是熟悉的,然而这2年的做法与过往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出现了新的平台或潜在的平台,比如微信及公众号,大力推广线下的服务及闭环,还比如淘宝生活的升级,从商品的交易到服务的交易;另一方面则来自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位置、实时、交互、细化到人,都让O2O服务有了更多的新玩法。

 3.互联网思维下,多元化的玩家与参与者

消费升级下,互联网正在渗透到广泛的传统行业,本地生活服务是最为敏感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领域的新公司从一开始就注重打造跨行业背景的团队;电商/团购给消费者培养了很多消费习惯之后,借着洗牌的机会也有很多公司转移到了本地生活服务;再就是线上线下公司的双向转化。

4.资本的力量,数量多金额少

本地生活服务是互联网、消费、现代服务行业的结合,风险投资机构、BAT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这个行业,2013年的投资事件也很多,1-10月份IT桔子统计了34起投资事件,细分到很多类的服务,但是相比其他行业、金额少了很多,没有投资机构敢于下大赌注。

 5.创业者的路径,不断细分到一个点

新一波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相比此前,路径和做法更多,更垂直、更细分到一些行业,包括家政、家电维修、家居装修、美容美发等领域,刚开始时候可能就一个点;价值深挖上,不再满足于信息、社区、渠道的价值,导流转化率、直接的交易等闭环服务变得更为重要;伴随着劳动力升级及信任支付体系,P2P分享经济模式也开始出现在国内。

二、探路者:创业公司的摸索

本地生活服务O2O有着太多的创业公司,IT桔子所收录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近2年的公司,虽不能完全反应整个行业的概况,但可以从中窥见这个行业的最新格局及发展趋势。本报告结合IT桔子目前所收录的276家本地生活服务创业公司,从多个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下国内创业公司的现状:

    (一)创业公司现状及数据(具体见附表1)

1.本地生活服务细分领域

我们深知本地生活服务O2O是个很大和宽泛的行业,几乎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让报告更为集中,我们仅关注了部分细分行业,包括餐饮、家政等具体生活服务、休闲娱乐、城市社区服务等,尚不包括打车出行等领域。

IT桔子的数据包括以下几个方向:美食餐饮、家政洗涤、婚庆婚礼、宠物动物、美容美发、家居家电、休闲娱乐、城市社区、综合服务 9个领域,然后对比IT桔子数据库中的创业公司,可以得到下面的一个饼图:

gongsi-xifen

从图中可以看到,创业公司数量最多的领域是美食餐饮,有78家公司,占比达到28%。关于吃的事情天然是个大生意,然而却没有出现足够大的公司,公司数量很多、规模不是很大、很分散,规模、物流、餐厅信息化是现在的瓶颈问题。

其次是综合服务,有67家公司、占比24%。很多创业公司仍旧希望做平台级的、综合的服务,比如分类信息网站、比如优惠券、比如P2P本地服务对接、比如LBS等,想覆盖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难度还是很大的。

再接下来是城市社区,有30家公司、占比11%,这里主要是做本地社区服务的、围绕同一个小区或邻居的服务,让城市的生活更加方便,比如网络便利店、社区及小区解决方案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些新的服务方式。

再数下来的几个细分行业则相对比较均匀,是人们生活服务的一些细分方面,包括家政洗涤、婚庆婚礼、宠物动物、休闲娱乐、美容美发、家居家电等。这里想说的是,创业者会更加务实和直接,从某一个点切入来做更深度的服务,犹如把今年最热门的手机打车服务覆盖到更宽泛的领域,但愿能有更多的更大的变化。

   2.本地生活服务创业公司的模式分布

因为本地生活服务很早就有,在互联网还没有特别发达的时候,这些产品的价值更多是信息、论坛、社区、营销渠道和导流;在新一波的创业浪潮中,大家更注重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或变革传统行业,这样最直接的就是切入交易环节、进行买卖交易,让互联网服务更为闭环。

 gongsi-moshi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IT桔子网站所收录的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提供交易/电商价值的公司占比相对更多一些,有148家公司、占比54%;而过往提供营销价值和流量价值的公司相对占比少些、达到46%。不过二者的差距不是太大,我们是很期望更多交易/电商公司出现。

(二)本地生活服务2013年的投融资数据

本地生活服务进入门槛不高,但要做大却充满困难和挑战,再加上市场足够大,投资机构对于这个领域也非常关注,会去看非常多的项目、也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结合当前IT桔子所收录的276家公司信息,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投融资的数据和分析。

    1.2013年获得投资的公司及信息

    在IT桔子所跟踪统计的276家公司中,2013年获得投资的公司有34家,占比达到12.32%,是个相对比较热门的细分领域,创业公司拿到融资的比例还比较高。

 touzi-lingyu

    获得投资的34家公司中,从分布领域来看,仍旧是美食餐饮占比最高,有9家该领域的公司获得了投资,占比达到26%,和前面该领域的公司总数占比差不多。可以看到,“吃”及餐饮行业解决方案,一致是很多投资人很关注的领域,毕竟到现在没有龙头公司。

接下来是城市社区、家政洗涤、家居家电服务,分别都有5起投资事件、占比达到15%。这几个领域属于市场相对较大的行业,社区服务是城市发展升级后、不断有创业者想探索的新方向;家居家电是整体盘子很大,客单价也很可观,存在不少痛点问题;家政洗涤则是在今年快速发展的一个方向,年轻一代陆续成为父母让服务的基数特别大,以前行业发展的混乱及问题则带来了直接的机会。

再接下来则是美容美发、综合服务领域,分别都有3家公司获得投资、占比9%。美容美发是女性经济的延伸,随着中国女性消费方式的转移及购买力的增强,不断有创业者将目标人群瞄准了她们,不过目前没有做的特别好的。

再接下来则是宠物动物服务领域了,有2家公司获得投资、占比6%。这个领域一直被视为很期待的行业,每年都有一些新公司出来、也能很快拿到投资,但也充满挑战。

休闲娱乐、婚庆婚礼服务则相对比较少,更多还在很早期的探索阶段。尤其是婚礼婚庆服务,各地的公司出现了不少,但有规模、成系统的还很少。

 touzi-lunci

获得投资的32家公司,从投资轮次上看,种子天使阶段的投资事件有21起,占比达到62%;A轮有8起投资事件,占比达到23%,这两个阶段合并起来作为早期投资来看占比高达85%,可见本地生活服务O2O方向发展也还比较初级、成长性是个很大的挑战。获得B轮和C轮的公司合计共有5起,占比有15%,正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愿能够突破到更高的地方。

在这块还值得一说的就是58同城于10月31日在纽交所挂牌正式上市,对于整个行业是个好事情,首日涨幅也达到42%,还蛮值得期待今后的发展和布局的。

touzi-jiner

投资金额分布上,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公司融资规模相比其他行业低了很多,占比最高的是在数百万元人民币规模,有20起投资事件,占比达到59%,相当于种子天使阶段的试水金额了;其次则是数千万元规模的,有6起投资事件,占比有17%,这些公司应该正在快速成长阶段,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公司;融资规模在亿元人民币或千万美元阶段的公司数量就更少了。这样看,本地生活服务领域虽然融资事件多,但是金额少、投资人没有太多下赌注的愿望、试水和观望为主,但又不想错过,所以撒网似地投资和布局了一些公司。

2.国内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投资案例(2013年1-10月) 具体见附表2

2013年国内本地生活投资事件(1-10月,itjuzi.com整理)

时间

公司

行业细分

投资机构

融资金额

融资轮次

2013.1

零号线

美食餐饮

戈壁投资;创业基金会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1

美食美刻

美食餐饮

PreAngel、长城会

数十万元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1

新窝网

生活服务

华创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1

宅师傅/佳乾信息

生活服务

起点创业营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2

喇叭网

综合服务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3

番茄快点

美食餐饮

未透露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4

夜都市

休闲娱乐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A轮

2013.4

美丽诊所

生活服务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A轮

2013.5

拼豆科技

城市社区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5

小区无忧

城市社区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5

打扮妞

生活服务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5

波波网

生活服务

起点创业营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5

19楼

城市社区

上海永宣

6000万人民币

A轮

2013.5

身边家政

生活服务

未透露

1000万人民币

A轮

2013.5

591结婚网

生活服务

维西资本

1000万人民币

A轮

2013.5

遛遛宠物

生活服务

紫辉创投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5

美位网

美食餐饮

创业基金会

30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6

蛋定

美食餐饮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6

波奇网

生活服务

集富亚洲、高盛

数千万美元

B轮

2013.6

二泉网

城市社区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A轮

2013.7

小跑科技

综合服务

未透露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7

易淘食

美食餐饮

未透露

600万美元

A轮

2013.7

泰笛网

生活服务

未透露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7

品品美食

美食餐饮

未透露

数千万人民币

A轮

2013.7

彩生活

城市社区

未透露

700万美元

A轮

2013.8

享悦服务云

生活服务

苏河汇

数十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8

家电管家

生活服务

PreAngel/荷多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9

阿姨厨房

美食餐饮

中路资本

数百万人民币

A轮

2013.9

e家洁

生活服务

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数百万人民币

A轮

2013.9

阿姨帮

生活服务

未透露

数百万人民币

天使投资

2013.9

到家美食会

美食餐饮

晨兴创投;京东

数千万美元

C轮

2013.10

酷漫居

生活服务

天图资本

1亿元人民币

B轮

2013.10

Roseonly

生活服务

腾讯产业共赢基金

数千万美元

B轮

2013.10

格瓦拉

综合服务

鼎晖投资

2000万美元

C轮

 

    (三)2013年值得关注的10家本地生活服务创业公司

IT桔子(itjuzi.com)动态跟踪了十多家科技媒体的报道,获取了关于“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183条新闻(http://itjuzi.com/news?scope=11),然后将这些新闻与公司库进行关联,再结合2013年的投融资数据库,找到了今年相对比较热门的10家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创业公司,和大家一起分享(排名不分先后)。

  • 酷漫居(www.comagic.cn)

酷漫居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主打动漫主题儿童家居家具的线上线下服务商。和美乐乐家居类似,酷漫居的O2O模式也玩得特别娴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拥有120多家门店,并已全面入驻天猫、京东、唯品会等B2C平台,再加上自有B2C网站,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2012年,酷漫居收入破亿,网络平台和线下销售各半。该公司2013年10月获得1亿元B轮投资,由天图资本投资,此前曾于2010年12月获得鼎鑫资本6000万元A轮投资。

  • 波奇网(www.boqii.com)

波奇网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综合性宠物O2O服务商,线上有宠物主题社区、宠物用品网上商城等服务;线下则开始打通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宠物训练、宠物寄养、宠物摄影等业务。该公司于2013年6月获得集富亚洲、高盛等千万美元B轮投资。

  • 格瓦拉生活网(www.gewara.com)

格瓦拉生活网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从卖电影票起家的城市娱乐生活向导,致力于成为城市娱乐资讯、消费、互动一体化网络平台,为消费者的休闲娱乐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服务。该公司在今年10月获得2000万美元C轮投资,鼎晖投资领投,此前该公司曾于2010年获得盛大资本200万元A轮投资、在2011年获得鼎晖投资与盛大联合的千万元B轮投资。

  • RoseOnly(www.roseonly.com.cn)

RoseOnly成立于2013年1月,是一家中国鲜花高端品牌及网店,9月份开始设立了第一家线下花店实体店。该公司在今年10月宣布获得腾讯千万美元B轮投资,今年3月Roseonly 曾获得中国时尚传媒集团数百万元A轮投资。

  • 易淘食(www.etaoshi.com)

易淘食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在线外卖订餐服务平台,提供供订位、订餐、支付、配送等一站式服务;同时易淘食也为淘宝旗下点菜应用“淘宝点点”提供接口和代运营服务,作为淘宝点点三家代运营商之一。易淘食在今年7月获得600万美元A轮投资,不过未透露投资方。

  • 19楼(www.19lou.com)

19楼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老牌的城市生活社区网站,提供多元化的本地生活服务。19楼目前正着力探索O2O模式,希望能在相亲、结婚、装修、育儿、亲子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本地生活服务商家。19楼在今年5月获得上海永宣创投6000万元A轮投资,此前2008年该公司曾获得联创策源的天使投资。

  • 到家美食会(www.daojia.com.cn)

到家美食会成立于2010年,是一家餐厅外卖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到家美食会”网站、APP、呼叫中心等订餐,并由“到家美食会”的送餐团队配送到家。该公司在2013年9月宣布完成C轮投资,由京东商城、晨兴创投联合投资。此前该公司曾获得晨兴创投、北极光、清科创投等投资。

  • e家洁(www.1jiajie.com)

e家洁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个网络保洁服务平台,支持用微信、APP叫阿姨提供保洁服务。可以简单理解为用现在正流行的手机叫出租车的方式、来做保洁和家政服务。该公司2013年9月获得腾讯联合创业基金数百万美元A轮投资。此前该公司曾获得金种子创投基金的天使投资。

  • 佳乾信息(www.168guanli.com)

上海佳乾信息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通过移动互联网改善装修体验,旗下产品包括宅师傅、装企小秘书、设计汇、装管家等,为业主提供装修监理、问答、图纸预算和审核等服务。该公司曾获得起点创业营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 家电管家(www.jdguanjia.com)

家电管家成立于2013年,是一个为用户提供家电服务解决方案的移动应用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它对自有家电进行统一管理,获取维修、清洗、安装、二手交易、回收处置等多样服务信息。该公司在今年8月获得PreAngel创始人王利杰、华睿投资合伙人顾浩等数百万元天使投资。

三、同一个竞技场:大公司的布局

据《2012年度中国O2O市场研究报告》,2012年生活服务类O2O市场规模达到986.8亿元,环比增长75.5%,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188.5亿元。有业内人士预计:生活服务类O2O领域会是下一个亿万级市场,是目前互联网领域很可能会产生“超级玩家”的领域。

在这样一个创业者和行业内人士热议、讨论或挖掘其创业机会的市场,不仅有大众点评、58同城、赶集网、美团、格瓦拉生活网等早期进入者的激烈竞争,同时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争相布局,这将是一场互联网巨头从线上转向线下、从PC端转入移动端的实力较量。

(一)本地生活服务版块上市公司的布局

 

2013年本地生活服务相关上市公司一览表(itjuzi.com整理)

基于2013.10.31股价(单位:美元);基于2013年Q3/Q2财报(收入/净利润单位:万美元)

公司

上市时间

交易所

股价

市值

市盈率

收入

净利润

备注

58同城

2013.10.31

NYSE

25

19.47亿

N/A

3511

496

淘淘谷

2012.11.27

ASX

1.5澳元

9.5亿澳元

N/A

130.6

-363.5

万人民币

Yelp

2012.3.2

NYSE

67.15

43.8亿

25.26

6120

-230

Groupon

2011.11.4

NASDAQ

9.93

66.09亿

N/A

6.09亿

-760

Opentable

2009.5.22

NASDAQ

68.59

15.73亿

8.8

173.77

28.87

Angie’s List

2011.11.17

NASDAQ

14.68

8.58亿

N/A

6550

-1300

 

 

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上市公司并不是太多,国内的公司主要是58同城、淘淘谷,为此我们把国外几家典型的上市公司信息也列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我们重点来看看两家国内上市公司在本地生活服务板块的布局:

  • 58同城

58同城成立于2005年,是一家分类信息及本地生活服务网站。2013年10月31日在纽交所正式上市,首日股价上涨42%,目前公司市值达到19.47亿美元。

58同城从分类信息角度切入,覆盖到人们生活服务的很多方面,在商业探索上目前更多是信息、广告、导流方面的价值,其收入模式主要是企业会员费、在线推广和广告、团购等其他业务,具体到生活服务及O2O方面,58同城还在比较早期。在公司上市之后,58同城有可能将价值链不断延伸,在家政、房产等多个领域拓展得更深入。

58-shenghuofuwu

(58同城生活服务产业结构图,来源:58同城副总裁张川)

  •  淘淘谷

淘淘谷是带着“O2O概念第一股”的光环在澳大利亚上市的,是另外一家“神奇的网站”。其核心业务是作为银联深圳旗下O2O服务“U联生活”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这一平台可以让优惠券服务与商家、银联卡继续管理,用户刷银联卡消费时可自动享受折扣。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目前淘淘谷一方面希望将U联生活从深圳拓展到更多的城市,另一方面也正在探索不断升级U联生活的服务模式,包括会员制、通用积分体系等等。

(二)早期进入者及“准上市”公司格局

本地生活服务是个慢行业,这里有很多成立了超过10年的公司,布局和探索之路不太容易。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这些公司正在加速发展,无论是业务和商业,还是资本及IPO上市,他们也充满着机会。

  •  大众点评网

大众点评网成立于2003年,是中国最大的本地生活消费平台之一,通过网站及移动APP,一方面提供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及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商户信息;另一方面则通过团购、优惠券等提供消费引导和交易服务。

O2O服务+LBS精准营销,一直是大众点评网着力探索的,除开自身在团购业务不断布局之外,过去一年最重要的布局当属大众点评网推出的“O2O开发者平台”,从1.0的商家信息、评论调用,到如今2.0主打预订系统、开放佣金系统,大众点评网目前正在着力于团购、餐厅在线预订、电子优惠券等交易属性和预约平台的建设。

  • 丁丁网

丁丁网是另外一家慢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注于本地生活搜索领域,进而也切入到更直接的交易和预订服务,探索“O2O闭环”。

丁丁网在2012年快速进行了两轮融资,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战略合作之后,O2O的布局更为快速,一方面,丁丁网正大力推广“丁丁优惠”等移动APP,并在今年8月推出了终端设备“丁丁优惠验证机”,以摸索“按效果付费”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在线上部分,丁丁网定位更为清晰,推出了10大楼层的服务,覆盖结婚、丽人、装修、学车、生活服务、吃喝玩乐等领域,以更好地去和线下打通。

  • 拉卡拉

拉卡拉是从便民金融和支付角度切入到本地生活服务的,这也是一个自我变革、探索O2O服务的过程。过去8年,拉卡拉已经在全国300多个城市铺设了7.5万多台便民公共终端,2012年通过拉卡拉达成的交易规模达到6000亿。

面对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O2O等都很火爆的领域,拉卡拉的选择是“一分为六”,拆分了六家独立的子公司:拉卡拉支付、移动互联、电商、电销、商服、销售等,从O2O闭环中最为关键的支付角度切入,提供更多的生活、社区、便民服务,这也是一家不可忽视的公司。

  • 美团网

美团网是另外一家不可忽视、探索生活服务越来深入的公司,从团购到O2O是当前美团发展的线路。在稳定了团购的领先位置之后,美团网这两年相继推出了一些新服务,包括拆分“猫眼电影”独立发展;和蕉叶餐厅推出“蕉叶”APP,为用户提供餐厅内自助点菜、下单、交易服务,探索美食餐饮领域的闭环等。

(三)互联网巨头公司的战略布局

   在BAT三家互联网巨头公司一方面为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和布局争得头破血流时,另一方面他们还把战线延伸到了线下、正在纷纷筹谋O2O领域的服务和布局,他们的顺势“搅局”既让这个行业加速爆发,也难免让深处其中的创业者焦躁不安。

  • 阿里巴巴:以交易为核心布局O2O

如果说以前的阿里巴巴主要是商品和线上服务,那么现在O2O、线下业务正在成为阿里集团的重点业务,所谓“从本地生活和无线领域再造一个淘宝”。

阿里巴巴在本地生活服务方面布局很早,从2006年收购口碑网,正式开始布局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再到后面推出 “淘宝本地生活”、淘宝地图,发布移动应用“淘点点”,不断整合线上线下消费市场,提供本地商户信息、电子优惠券、团购、租房、外卖和演出等服务。团购业务上,阿里巴巴的“聚划算”也进入本地服务领域。资本上,阿里巴巴战略投资丁丁网和美团网,入股高德地图、新浪微博等。

 alibaba-o2o

(图片来源:品途网)

  • 腾讯:以微信为核心布局O2O

腾讯在虚拟世界通过QQ会员、虚拟物品、游戏等赚得盆满钵满,而当微信在移动平台上扩张布局时,更重要的关注点成为O2O。

腾讯基于微信推出公共账号,聚合更多的商家作为“服务号”、再加上已经开通的微信支付接口,推广了很长时间的二维码扫描,让O2O的闭环成为可能。资本上,腾讯也战略投资了高朋网、基于微信运营微团购、微生活等服务;此外腾讯还收购了通卡拓展CRM服务、投资了e家洁及RoseOnly等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进一步深化腾讯在本地生活服务O2O行业的布局。

 qq-o2o

(图片来源:品途网)

  • 百度:以地图为核心布局O2O

百度是流量入口,在O2O领域也不断布局,目前最为直接的当属LBS事业部,整合百度地图和百度身边,金额依托地图服务将消费信息和商家覆盖到餐饮、电影院、KTV、商场、酒店、超市等全门类服务。

资本层面上,百度也是大手笔,斥资1.6亿美元投资糯米网,将团购业务与其自身业务融合,为商户和消费者搭建本地化的LBS平台。

baidu-o2o
(图片来源:品途网)

四、他山之石:国外值得关注的公司

在看完了国内大公司在本地生活服务O2O的布局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国外这个领域都有哪些优秀的公司,他们中有的做得非常不错已经获得了多轮投资,有的模式上很有特色。

值得借鉴的国外本地生活服务公司(itjuzi.com整理)

公司

行业细分

累计融资金额

融资轮次

Care.com

家政服务

1.09亿美元

E轮

GrubHub

美食餐饮

8410万美元

E轮

TaskRabbit

P2P跑腿服务

3770万美元

C轮

WeddingWire

婚庆婚礼服务

3100万美元

B轮

DogVacay

宠物服务

2200万美元

B轮

Zaarly

C2B本地服务

1520万美元

A轮

Porch

家居装修

1450万美元

A轮

Quri

商家众包对接

1448万美元

B轮

Handybook

房屋清洁服务

1200万美元

A轮

Shopular

到店优惠券

640万美元

A轮

  •  Care.com  (www.care.com)

Care.com成立于2006年,是一个在线找保姆的网站,可以帮助用户寻找本地的儿童、老人和宠物看护服务提供商,收入主要来自在线订购,以及服务提供商的付费。该公司通过五轮融资,到目前已经累计获得1.09亿美元的投资,由NEA、Matrix Partners经纬、Trinity Ventures等联合投资。

  • GrubHub  (www.grubhub.com)

GrubHub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来自在线订餐应用,通过网站和手机为用户提供订餐和外卖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所在位置、喜好等进行餐馆搜索和预订服务。该公司通过四轮融资、目前已经累计获得超过8400万美元的投资,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Benchmark 、DAG Ventures等联合投资。

  • TaskRabbit  (www.taskrabbit.com )

TaskRabbit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提供P2P模式的本地生活和跑腿服务网站。通过网站和移动应用,为那些需要有人帮忙跑腿、家居清洁、买东西等类似服务的用户,还有愿意帮忙并且顺便赚点小钱的用户牵线搭桥。该公司目前已经累计获得3770万美元投资,由First Round Capital、500 Startups、Shasta Ventures等多家基金联合投资。

  • WeddingWire  (www. WeddingWire.com )

WeddingWire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业的婚庆服务及婚礼策划服务商,提供场地、服装、请柬、蛋糕等多方面的引导和预订服务。该公司曾累计获得3100万美元的投资,由Spectrum Equity、Catalyst Investors等联合投资。

  •   DogVacay  (www.dogvacay.com )

DogVacay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宠物服务平台,被称为“宠物狗的Airbnb”,致力于为准备外出或旅游的用户提供宠物寄养服务。用户可以在网站上查询和找到提供寄养服务的家庭信息,然后找寻服务商。该公司今年10月获得1500万美元B轮投资,由Benchmark、First Round Capital、DAG Ventures、Sherpa Ventures等联合投资,此前该公司曾获得600万美元A轮投资和100万美元种子投资。

  • Zaarly(www.zaarly.com)

Zaarly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采用C2B模式、提供本地交易服务的对接平台。用户可以在Zaarly上说出你的需求,比如你想买一部电脑,设定自己想买的时间、可以接受的价格、所处的地点位置等,其他人则来满足需求、提供服务或商品等。该公司日前已经累计获得1520万美元投资,由KPCB、CrunchFund、SV Angel等联合投资。

  • Porch(www.porch.com)

Porch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在线家居装修服务网站:专业的装修服务商可以建立专属页面、介绍装修案例和价格;用户可以在这里找寻靠谱的服务商、分享自己的装修经历和图集、还有实际花销等。由此成为一个用户和服务商对接的平台。该公司目前累计获得1450万美元的投资,由SV Angel、Chamath Palihapitiya、Javier Olivan等联合投资。

  • Quri (www.quri.com)

Quri 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面向零售和快消行业的O2O众包及弹性劳务对接平台。商家可以通过Quri来发布一些任务,比如拍照、签到、数据收集等,大众用户通过手机APP参与到Quri的任务分发中、完成任务并获得零售商的一些奖励。该公司今年获得1020万美元B轮投资,由经纬Matrix Partners领投,A轮投资人Catamount Ventures 、Simon Equity Partners参与投资。此前该公司曾获得428万美元A轮投资。

  • Handybook (www.handybook.com)

Handybook成立于2012年,被称为“房屋服务版Uber”,致力于帮助那些没空打扫房间的忙人和懒汉、提供本地房屋清洁整理服务,用户可以在线或通过手机应用查询、联系、预约房屋防护服务,如打扫清洁、家具安装、修水管等。该公司今年10月获得1000万美元A轮投资,由General Catalyst Partners领投,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David Tisch等跟投,此前该公司曾获得200万美元种子投资。

  • Shopular (www.Shopular.com)

Shopular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为用户智能推送优惠券的服务商。当用户进入与Shopular合作提供优惠券的商场时,该应用会以推送通知的形式自动发放优惠券。该公司是Y Combinator孵化项目之一,日前获得640万美元A轮投资,由Sequoia Capital红杉资本投资。

五、小结:本地生活服务O2O的挑战

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是机会最多的、也是挑战最大的、失败率可能最高的细分行业,目前没有绝对的巨头,却是线上线下巨头竞争很激烈的领域,也是创业者和资本交逐的领域。在IT桔子2013年10月北京和上海的两期O2O创业沙龙上,活动仍旧火爆,思考和行动却是冷静的,我们在结合创业者及投资人的分享之后,把一些观点抛出来和大家探讨。

1、预订为核心的O2O闭环交易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会提到闭环,这也是线上和线下打通的关键。如何通过交易流程的设置,让传统不需要预定的服务可以实现预定、让传统的需要预定的服务可以网络化或移动化,是本地生活服务必然要面临的,也是价值从信息、渠道、社区到交易延伸的必然环节。以预订为核心,把消费凭证、支付串联起来,是O2O的关键。

2、物流和配送体系的完善

交易会在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之间流动,当前的环境下,物流和配送成为瓶颈问题,这其中包括了时间、空间、信任,如何让服务到达用户,如何创建更高效的物流及配送体系,很多创业公司都在探索和布局。

3、互联网思维的服务重塑

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创业,本质是提供服务,通过互联网思维、对本地生活服务和传统行业进行商业流程的重塑非常关键,这块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化,更需要对服务重塑,先进入和了解这些服务,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供更为方便、舒心的服务。

4、接地气的跨界团队

所有的问题,终归都会回到团队上,在本地生活服务O2O领域更是如此,需要跨界、需要接地气,需要从虚拟回归真实的生活,以用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把服务做出来,这是不断磨砺的历程。

via:itju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