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财经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14 Apr 2022 16:42:1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DT财经:​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0656.html Thu, 14 Apr 2022 16:42:15 +0000 //www.otias-ub.com/?p=1420656 兴趣正在成为与年轻人建立连接的关键词。 与90后相比,Z世代的兴趣选择受互联网影响程度更大,形式也更为多样,“兴趣实用化”趋势显著。同时,Z世代也更加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兴趣付出金钱和精力。对于Z世代来说,兴趣既是扩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也是彰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出口。兴趣不止于兴趣,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如果你在关注年轻人,应该会发现,如今“兴趣”风头很劲。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被归纳为兴趣社交,因相似聚集的年轻群体叫兴趣圈层,消费是以兴趣为导向,新职业要从兴趣中发展而来……

兴趣,正在成为与年轻人建立连接的关键词。

我们也想了解,现实中,Z世代围绕兴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所谓热爱,具体来说如何表现?新世代的兴趣生活,有哪些不同?

9月,我们联合爱奇艺发起了《2021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大调查》。年轻人的兴趣与热爱,也是爱奇艺一直以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围绕这一点,爱奇艺陆续推出了说唱类综艺、针对舞蹈爱好者的《舞蹈生》、围绕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密室等线下娱乐的“迷综季”……综艺内容和年轻人的兴趣热爱,正在相互呼应和影响,而由此焕发出的庞大活力也在不断拓展更多人对文化与消费领域的边界。

本次关于年轻人兴趣的调研中,我们共收集到了2295人的回答,其中超过6成(60.6%、1391人)表示,自己有愿意花时间或花钱的兴趣爱好。本报告把这群年轻人称作兴趣投入者,这1391个兴趣投入者以00后(27%)、95后(33%)和90后(27%)为主,过半来自一、二线城市。

以下7个趋势,来自对这些年轻兴趣投入者的调研。

兴趣不止3个:音乐、游戏是主流爱好,剧本杀、理财也是

与90后相比,Z世代的兴趣更为广泛。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超过3成拥有多个兴趣。

1391位兴趣投入者提供了845个不同的兴趣描述词。

我们将兴趣描述词进一步归入大类后发现,与90后相比,00后更偏向于以游戏和音乐作为兴趣爱好。

年轻人对音乐的爱好,有明显的垂直偏向。根据由你音乐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与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民谣的主力听众是23-30岁年轻人,说唱和R&B则拥有更多22岁及以下听众。小众音乐收纳越来越多年轻群体,与说唱类节目及《乐队的夏天》等热门综艺节目近年的热播不无关系。

而将这些描述词简单归类摊开来,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兴趣爱好广袤的边界。

除了运动、看书、音乐、摄影、绘画、跳舞这类常规定义的兴趣爱好,也有潮玩、剧本杀/密室逃脱、咖啡/茶艺、养动物/植物等不那么传统的项目。

还有人把理财、购物等实用技能也纳入自己兴趣爱好的范畴,认为自己投入了相当的热爱。

这透露出,部分年轻人中出现“兴趣实用化”的趋势。传统印象里,与兴趣相关的项目偏向文化娱乐,因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悦。

如今,生活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样让年轻人获得满足感,于是被发展成为兴趣,不断投入精进。对于这些年轻人,成为“年化20%理财能手”或“购物节不错过一根羊毛的专家”,一样畅快。

兴趣启蒙多来自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和现实生活

年轻人被启发出兴趣爱好的契机,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及其他、现实生活和身边的朋友,分别代表如今年轻人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互联网平行时空、娱乐生活、现实环境、附近。

年纪越小,兴趣来源于社交网络的比例就越高。这是Z世代互联网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台,年轻人既是更远方世界的观众,也是被别人观看的创作者。

于是兴趣很可能就这样被孵化出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影视、综艺、真实生活中摘取出来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来会查找更多类似片段,围观或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为欣赏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实践,逐渐拥有新的兴趣爱好。

以影视剧综、现实生活和身边朋友为契机的兴趣,也有类似逻辑,在接触到的无数信号中,捕捉到自己欣赏、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指引。

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剧本杀。美团2021年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朋友推荐和综艺吸引是年轻人种草剧本杀的两大原因。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认可。兴趣生成确实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启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而非这个人令人向往。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来源于对某个人的向往。在回答兴趣契机这个问题时,选择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契机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兴趣投入者中,都有超过1/5的兴趣来源是“其他”,大家在这个空处填写的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自己”。

用消费和学习投资兴趣,爱爆肝熬夜,也爱买周边

年轻人为兴趣爱好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消费和学习获得“风格”。这也是建构同好部落集体情感最主要的互动形式。

要获得风格,因为“风格是个体判断其他人是否属于同一群体的一种方式”(胡疆锋征引英国学者),“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

购买材料/装备、爆肝熬夜、参加培训……年轻人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换取技能精进,是朝着“兴趣实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层面,这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习得的、不会被剥夺的风格。以说唱为例,表演的技巧、歌词的内涵与态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购买周边也是获得风格的一种方式——通过消费物品来占有文化符号。以综艺举例,年轻人在说唱等综艺节目中看到选手们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饰、墨镜、牛仔裤、运动潮牌、滑板……于是通过消费这些物品,占有符号,获得说唱风格。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00后购买周边的比例更高——换句话说,更年轻的朋友,直接通过消费来获取文化和品味符号的意愿更高。

这种消费不局限于服饰,“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场景’来,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萨拉·桑顿)。

所以,线下音乐节、体验店等消费也是兴趣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视剧综和社交平台的助力下,线下场景除了可以与同好聚集,还可以被记录为个人的线上景观,更广范围内强化身份认同。

年轻人对兴趣寄予厚望,不仅能充实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00后的兴趣爱好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对于你来说,兴趣爱好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下,00后选择各个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道多选题中选择了更多的项目。

在年轻人搭建的生活体系里,兴趣爱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实业余生活,既要帮年轻人去表达自我,也要协助实现自我意义、探索人生道路这样更宏大的愿景,还要完成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更硬核、实际、具体的小目标——寄托了这么多期待,多少有点像经营一门事业。

这指向年轻人“兴趣实用化”的另一层表现,兴趣不仅是为了休闲,还要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实际有用。即便是文化娱乐项目,年轻人也尝试追逐更丰富、更实用的价值。

比如说,在音乐这个类别中,他们填写的兴趣不仅有听歌、唱歌,还包含相当比例的音乐制作。在兴趣链条上,很多年轻人不仅要做末端消费者,也意图当生产者,去收获别人的热爱,也尝试去拿更摸得着的回报。

兴趣追求更强更专业,正发展为新兴职业

不管10000个小时定律是否真的成立,当人们把一件事当正经事业去打磨,往往能成就点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

不再用业余来形容爱好,大多数兴趣投入者也不想“随便玩玩”。要搞兴趣,就要追求更强更专业。

评估自己在爱好上达到了什么水平时,接近一半的年轻兴趣投入者认为自己是“入门级选手,摸到了点门道“,超过2成人认为自己已经是“老鸟级选手,具备一定专业度”。

在任何领域,如果已经具备专业度,就能靠它赚钱。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兴趣爱好只是玩玩的刻板印象,玩着就把钱给赚了。

一些年轻人足够专业,兴趣就发展为职业,真正成为一种实用技能。我们曾发布过青年新职业报告,其中有一大类新职业,就由曾经那些“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来,比如说剧本杀编剧、球鞋鉴定师、职业COSER、潮玩设计师等。

由兴趣结识同好和情感交流,正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

对于Z世代兴趣投入者,同好至关重要,过半人会通过寻找同好来发展兴趣爱好。

年轻人在寻找新朋友时最看重性格,兴趣仅排在第3位。对于年轻人,以兴趣为起点的同好,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但同好可能更重要。

Z世代成长生活在不确定性、流动性更强的时代,客观上长期稳定的友情难以维持。他们更自由也更缺少归属感,现实中的情感无处安放,所以需要一个共同的容器,去消解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兴趣同好部落,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情感容器。

在本次调研中,QQ群/微信群、线下聚会、微博/豆瓣/贴吧等社区或论坛,是年轻兴趣投入者与同好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以社交app建群、线下见面聚会和社区分组等形式,建立一个固定的据点,年轻人得以脱离现实身份,以相同的兴趣作为标识,组建部落——在另一个研究场景中,我们称之为亚文化圈层。

不过,拥有共同兴趣,是这个同好部落形成的第一步,年轻人要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还需要更多互动,形成独特的情感纽带。

兴趣成为年轻人彰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出口

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链条中,“自己”“自我”不仅出现于发展兴趣的契机口,也存在于目的端——在兴趣里自我表达,在表达里强调自我。

前文提到,越年轻,就有越高比例的兴趣投入者认为,兴趣爱好意味着自我表达;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这个比例是56.8%。

过去年轻人自我表达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如今则更加广泛,大家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都可以创造,成为创作者。

这得益于互联网普及,使得文化工业生产的各个专业化环节,成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的资源。年轻人能更容易地拥有生产技能与传播渠道,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生产,创造自己的意义、快感与身份认同。

那么,年轻人都想表达什么呢?我们采集了爱奇艺《少年说唱企划》第1-7期节目中18-24岁年轻说唱爱好者的歌曲歌词。

从大家歌词中高频提及的名词,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创作表达的三个主要方向,关于世界、时间等宏大命题,关于兄弟、妈妈等亲密关系,以及关于自我的明天、生活、实力、未来。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大家的歌词中有很多否定词,“没有”“不会”“不同”“不是”“不想”等一系列词,可以看出,年轻的说唱爱好者们,希望在创作中能表达思考、自辩、反抗、独特……

比如综艺《少年说唱企划》中的选手反返,在歌曲《我就是‘自私’啊怎么样》中提出了对工具人困境的反抗,不断递进强调不想做完全被安排的工作,“我我我不想做你交给我的工作”,重要的是得照顾自己,“我特别想照顾好我自己,照顾不止身体还有情绪”,反抗的核心解法在于“自私是焦虑的解药”。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

我们用实用、归属、自我来总结年轻人的兴趣生活。

实用指年轻人的“兴趣实用化”,也可以理解为“实用兴趣化”。讨厌被工具人,讨厌嵌入被安排的、不能自主的规则中,希望赚钱、工作等既定的人生程序也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索性尝试将兴趣发展为谋生技能,在传统工作中创造兴趣新玩法,希望人生可以因热爱而活。

在这次调研的结尾,我们还问了大家人生的意义寄托于哪里,被选最多的答案是实现热爱。

现实孤独成为常态后,寻求归属成为这届年轻人的重要命题。互联网帮助他们脱离现实身份、通过兴趣重构自我,以此找到同好和部落。于是学习获得技能、消费获得品味和符号、交流创造话语体系,以此跟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自我是贯穿年轻人整个兴趣链条的价值关键词。热爱来源于自己真的被触动,也可能是被综艺、视频、社交媒体等共同塑造的,但在决定的当下,标准就是自己。投注热爱的目的也是为了自我,表达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思辨、为自己而反抗、实现自己的价值……

维蕾娜·卡斯特在《无聊与兴趣》一书中说到:“兴趣定义的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价值……我们的‘感兴趣’展现了我们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中的某样东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强度去面对和塑造我们的生命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实用、归属、自我,关于兴趣,也关于年轻人更广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来源:DT财经,作者:唐也钦、董道力 ,数据:周航、董道力、周源颖

]]>
DT财经&爱奇艺:​2021年Z世代兴趣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324511.html Wed, 13 Oct 2021 08:13:40 +0000 //www.otias-ub.com/?p=1324511 如果你在关注年轻人,应该会发现,如今“兴趣”风头很劲。年轻人的社交生活被归纳为兴趣社交,因相似聚集的年轻群体叫兴趣圈层,消费是以兴趣为导向,新职业要从兴趣中发展而来……

兴趣,正在成为与年轻人建立连接的关键词。

我们也想了解,现实中,Z世代围绕兴趣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所谓热爱,具体来说如何表现?新世代的兴趣生活,有哪些不同?

9月,我们联合爱奇艺发起了《2021当代年轻人兴趣爱好大调查》。

本次关于年轻人兴趣的调研中,我们共收集到了2295人的回答,其中超过6成 (60.6%、1391人) 表示,自己有愿意花时间或花钱的兴趣爱好。本报告把这群年轻人称作兴趣投入者,这1391个兴趣投入者以00后 (27%) 、95后 (33%) 和90后 (27%) 为主,过半来自一、二线城市。

以下7个趋势,来自对这些年轻兴趣投入者的调研。

01 兴趣不止3个: 音乐、游戏是主流爱好, 剧本杀、理财也是

与 90 后相比, Z 世代的兴趣更为广泛。 在 00 后兴趣投入者中,超过 3 成拥有多个兴趣。

1391位兴趣投入者提供了845个不同的兴趣描述词。

我们将兴趣描述词进一步归入大类后发现,与90后相比,00后更偏向于以游戏和音乐作为兴趣爱好。

年轻人对音乐的爱好,有明显的垂直偏向。根据由你音乐研究院2020年的数据,与流行音乐相比,摇滚、民谣的主力听众是23-30岁年轻人,说唱和R&B则拥有更多22岁及以下听众。小众音乐收纳越来越多年轻群体,与说唱类节目及《乐队的夏天》等热门综艺节目近年的热播不无关系。

而将这些描述词简单归类摊开来,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兴趣爱好广袤的边界。

除了运动、看书、音乐、摄影、绘画、跳舞这类常规定义的兴趣爱好,也有潮玩、剧本杀/密室逃脱、咖啡/茶艺、养动物/植物等不那么传统的项目。

还有人把理财、购物等实用技能也纳入自己兴趣爱好的范畴,认为自己投入了相当的热爱。

这透露出,部分年轻人中出现“兴趣实用化”的趋势。传统印象里,与兴趣相关的项目偏向文化娱乐,因为能陶冶情操、令人精神愉悦。

如今,生活技能的实用价值同样让年轻人获得满足感,于是被发展成为兴趣,不断投入精进。对于这些年轻人,成为“年化20%理财能手”或“购物节不错过一根羊毛的专家”,一样畅快。

02 兴趣启蒙多来自 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和现实生活

年轻人被启发出兴趣爱好的契机,主要来源于社交网络、影视剧综及其他、现实生活和身边的朋友,分别代表如今年轻人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互联网平行时空、娱乐生活、现实环境、附近。

年纪越小,兴趣来源于社交网络的比例就越高。这是Z世代互联网化更深的一面。借助社交平台,年轻人既是更远方世界的观众,也是被别人观看的创作者。

于是兴趣很可能就这样被孵化出来: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影视、综艺、真实生活中摘取出来的影像片段,被其中某些碎片吸引,接下来会查找更多类似片段,围观或参与相关话题讨论。因为欣赏这些平行世界的生活片段,自然而然地,在日常生活中照此实践,逐渐拥有新的兴趣爱好。

以影视剧综、现实生活和身边朋友为契机的兴趣,也有类似逻辑,在接触到的无数信号中,捕捉到自己欣赏、向往或好奇的部分,然后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指引。

比如说我们前面提到的剧本杀。美团2021年的用户调研数据显示,朋友推荐和综艺吸引是年轻人种草剧本杀的两大原因。

关键还是在于自己是否认可。兴趣生成确实需要其他人生活片段的启示,但重要的是片段本身能否与年轻人产生共鸣,而非这个人令人向往。

只有很小一部分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兴趣来源于对某个人的向往。在回答兴趣契机这个问题时,选择自己发展兴趣爱好契机是明星或父母的比例不足1成。

90后、95后和00后的兴趣投入者中,都有超过1/5的兴趣来源是“其他”,大家在这个空处填写的答案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自己”。

03 用消费和学习投资兴趣,爱爆肝熬夜,也爱买周边

年轻人为兴趣爱好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消费和学习获得“风格”。这也是建构同好部落集体情感最主要的互动形式

要获得风格,因为“风格是个体判断其他人是否属于同一群体的一种方式” (胡疆锋征引英国学者) ,“风格是文化认同(身份)的表达,是赋予群体有效性和一致性的强有力的途径” (大众文化理论家约翰·菲斯克) 。

购买材料/装备、爆肝熬夜、参加培训……年轻人投入金钱、时间与精力换取技能精进,是朝着“兴趣实用化”的方向努力,而在文化层面,这是他们自己亲力亲为习得的、不会被剥夺的风格。以说唱为例,表演的技巧、歌词的内涵与态度、freestyle的能力等,就是不会被剥夺的风格。

购买周边也是获得风格的一种方式——通过消费物品来占有文化符号。以综艺举例,年轻人在说唱等综艺节目中看到选手们的特征:穿戴棒球棒、配饰、墨镜、牛仔裤、运动潮牌、滑板……于是通过消费这些物品,占有符号,获得说唱风格。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00后购买周边的比例更高——换句话说,更年轻的朋友,直接通过消费来获取文化和品味符号的意愿更高

这种消费不局限于服饰,“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衣食住行及其展示方式)和‘场景’来,有资格‘消费’亚文化的人群可能形成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群体归属感” (萨拉·桑顿) 。

所以,线下音乐节、体验店等消费也是兴趣消费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影视剧综和社交平台的助力下,线下场景除了可以与同好聚集,还可以被记录为个人的线上景观,更广范围内强化身份认同。

04 年轻人对兴趣寄予厚望, 不仅能充实生活,也要真的有用

00后的兴趣爱好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对于你来说,兴趣爱好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下,00后选择各个答案的比例都更高,也就是说,他们在这道多选题中选择了更多的项目。

在年轻人搭建的生活体系里,兴趣爱好很是忙碌。除了充实业余生活,既要帮年轻人去表达自我,也要协助实现自我意义、探索人生道路这样更宏大的愿景,还要完成提升综合能力这样更硬核、实际、具体的小目标——寄托了这么多期待,多少有点像经营一门事业。

这指向年轻人“兴趣实用化”的另一层表现,兴趣不仅是为了休闲,还要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实际有用。即便是文化娱乐项目,年轻人也尝试追逐更丰富、更实用的价值。

比如说,在音乐这个类别中,他们填写的兴趣不仅有听歌、唱歌,还包含相当比例的音乐制作。在兴趣链条上,很多年轻人不仅要做末端消费者,也意图当生产者,去收获别人的热爱,也尝试去拿更摸得着的回报。

05 兴趣追求更强更专业, 正发展为新兴职业

不管10000个小时定律是否真的成立,当人们把一件事当正经事业去打磨,往往能成就点啥。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

不再用业余来形容爱好,大多数兴趣投入者也不想“随便玩玩”。要搞兴趣,就要追求更强更专业。

评估自己在爱好上达到了什么水平时,接近一半的年轻兴趣投入者认为自己是“入门级选手,摸到了点门道“,超过2成人认为自己已经是“老鸟级选手,具备一定专业度”。

在任何领域,如果已经具备专业度,就能靠它赚钱。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打破兴趣爱好只是玩玩的刻板印象,玩着就把钱给赚了。

一些年轻人足够专业,兴趣就发展为职业,真正成为一种实用技能。我们曾发布过青年新职业报告,其中有一大类新职业,就由曾经那些“不务正业”的兴趣爱好发展而来,比如说剧本杀编剧、球鞋鉴定师、职业COSER、潮玩设计师等。

06 由兴趣结识同好和情感交流, 正成为年轻人扩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

对于Z世代兴趣投入者,同好至关重要,过半人会通过寻找同好来发展兴趣爱好。

年轻人在寻找新朋友时最看重性格,兴趣仅排在第3位。对于年轻人,以兴趣为起点的同好,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但同好可能更重要

Z世代成长生活在不确定性、流动性更强的时代,客观上长期稳定的友情难以维持。他们更自由也更缺少归属感,现实中的情感无处安放,所以需要一个共同的容器,去消解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兴趣同好部落,是当下普遍存在的集体情感容器。

在本次调研中,QQ群/微信群、线下聚会、微博/豆瓣/贴吧等社区或论坛,是年轻兴趣投入者与同好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以社交app建群、线下见面聚会和社区分组等形式,建立一个固定的据点,年轻人得以脱离现实身份,以相同的兴趣作为标识,组建部落——在另一个研究场景中,我们称之为亚文化圈层。

不过,拥有共同兴趣,是这个同好部落形成的第一步,年轻人要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还需要更多互动,形成独特的情感纽带

07 兴趣成为年轻人彰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出口

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链条中,“自己”“自我”不仅出现于发展兴趣的契机口,也存在于目的端——在兴趣里自我表达,在表达里强调自我

前文提到,越年轻,就有越高比例的兴趣投入者认为,兴趣爱好意味着自我表达;在00后兴趣投入者中,这个比例是56.8%。

过去年轻人自我表达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如今则更加广泛,大家在各自的兴趣爱好中都可以创造,成为创作者。

这得益于互联网普及,使得文化工业生产的各个专业化环节,成为普通人也可以获得的资源。年轻人能更容易地拥有生产技能与传播渠道,于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生产,创造自己的意义、快感与身份认同。

那么,年轻人都想表达什么呢?我们采集了爱奇艺《少年说唱企划》第1-7期节目中18-24岁年轻说唱爱好者的歌曲歌词。

从大家歌词中高频提及的名词,我们能看到年轻人创作表达的三个主要方向,关于世界、时间等宏大命题,关于兄弟、妈妈等亲密关系,以及关于自我的明天、生活、实力、未来。

我们还特别注意到,大家的歌词中有很多否定词,“没有”“不会”“不同”“不是”“不想”等一系列词,可以看出,年轻的说唱爱好者们,希望在创作中能表达思考、自辩、反抗、独特……

比如综艺《少年说唱企划》中的选手反返,在歌曲《我就是‘自私’啊怎么样》中提出了对工具人困境的反抗,不断递进强调不想做完全被安排的工作,“我我我不想做你交给我的工作”,重要的是得照顾自己,“我特别想照顾好我自己,照顾不止身体还有情绪”,反抗的核心解法在于“自私是焦虑的解药”。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

我们用实用、归属、自我来总结年轻人的兴趣生活。

实用 指年轻人的“兴趣实用化”,也可以理解为“实用兴趣化”。讨厌被工具人,讨厌嵌入被安排的、不能自主的规则中,希望赚钱、工作等既定的人生程序也能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索性尝试将兴趣发展为谋生技能,在传统工作中创造兴趣新玩法,希望人生可以因热爱而活。

在这次调研的结尾,我们还问了大家人生的意义寄托于哪里,被选最多的答案是实现热爱。

现实孤独成为常态后,寻求归属成为这届年轻人的重要命题。互联网帮助他们脱离现实身份、通过兴趣重构自我,以此找到同好和部落。于是学习获得技能、消费获得品味和符号、交流创造话语体系,以此跟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形成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自我是贯穿年轻人整个兴趣链条的价值关键词。热爱来源于自己真的被触动,也可能是被综艺、视频、社交媒体等共同塑造的,但在决定的当下,标准就是自己。投注热爱的目的也是为了自我,表达自我、身份认同、自我思辨、为自己而反抗、实现自己的价值……

维蕾娜·卡斯特在《无聊与兴趣》一书中说到:“兴趣定义的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价值……我们的‘感兴趣’展现了我们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生活中的某样东西,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是以什么样的强度去面对和塑造我们的生命主题。”

在这个意义上,实用、归属、自我,关于兴趣,也关于年轻人更广意义上的价值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T财经”(ID:DTcaijing)

]]>
哔哩哔哩&DT财经:2021年青年新职业指南 //www.otias-ub.com/archives/1249433.html Mon, 24 May 2021 01:54:22 +0000 //www.otias-ub.com/?p=1249433

]]>
数据科学家忠告:别再被虚荣指标欺骗了! //www.otias-ub.com/archives/591941.html Wed, 10 May 2017 11:07:23 +0000 //www.otias-ub.com/?p=591941
“数据能为企业带来多少价值?”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仅停留在一张张看得见的业务报表上,更存在于很多“看不见”的商业决策中。有着硅谷背景的“增长黑客”张溪梦与大家分享下这些让企业点石成金的“数据驱动增长”秘籍。

“增长黑客”:用数据驱动增长的专家

“If you are not growing , then you are dying!(如果你不在增长,那么你就是在衰退!)”Nike创始人Phil Knight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增长”对商业企业的重要价值。无论是华尔街、上市公司还是创业公司,都非常看中增长的概念,因为它是商业公司最核心的指针。

关注企业的增长,并使用各种创造性的方法促进增长的一群人,就是所谓的“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

2010年,Sean Ellis首次提出“增长黑客”的概念。他认为:增长黑客的唯一的使命就是增长(A growth hacker is a person whose true north is growth)。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力求给产品带来持续增长的可能性。

在硅谷,像 Airbnb、Dropbox 和 Slack 这样的独角兽企业,早就开始使用增长黑客的方法来自进行商业实践了。它们通过创造性的方法,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用极低的费用在很短时间内吸引数以百万的用户、达到数十亿美元的估值。但Sean Ellis在十多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特点,他认为,现代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高效的增长。

风靡美国的“增长黑客”背后,是高昂的成本约束

增长黑客的运营思路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美国的商业企业就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数字化运营了。而在中国,很多企业还依然保留着粗放式的运营方式。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其高昂的成本。

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纽约的共享单车公司——Motivate的例子。

Motivate比中国的共享单车企业早出现了近十年。它一辆车一年的运营成本却高达5000-10000美元。这是因为从原材料、设计、制造再到运输、管理、人工,每个环节的成本都非常之高。因此,如果它想做个挣钱的业务,必须在各个环节提高转换和运营效率。

眼下中国正在轰轰烈烈地打着共享单车大战,目前的成本还远没有美国这么高。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衰减、马太效应显现、资本投资更为理性,未来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呈现一个线性的、甚至是指数型的增长。

成本的增长意味着中国企业也要改变过去这种粗放型的运营方式,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转变。

数字驱动增长:就是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渠道,投入正确的资源

好的企业的增长一般要经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需要发现客户的痛点,并探索解决方案。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访问用户来搜集一手的反馈信息。

第二阶段是找到你的产品和市场之间的契合点。你可以通过两个简单的指标来衡量产品是否让用户满意:第一、你用户是否有足够的黏度;第二、如果停止用你的产品,用户是否会感到“不舒服”?如果停止使用后,用户觉得你的产品可有可无,那可能意味着产品和市场没有匹配。

第三个阶段是要去了解产品和渠道的匹配。现在营销的渠道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平面纸媒、广播电视、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等,传统的运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更需要通过运营的数据化方法来找到产品和渠道之间的匹配。

在营销预算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用很小的成本迅速地找到哪些渠道的转化是最有效率的,从而在此加大投入。在产品的渠道匹配时期,你也可以用数据化运营的手段,来了解每个渠道的产出和投入产出比。每个公司必须要有迅速衡量的能力、促进的能力以及执行复盘的能力才能适应渠道的快速变迁。

第四个阶段是真正的用户增长期。走完了上面的三步,最后一步才是投入更多的资源,做迅速扩张。在这个时期一个企业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

这四步是需要按节奏进行的。过去的几年,很多创业公司或者是大企业里好的项目,失败的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按照这个步骤来发展,把资源投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渠道上。如企业在产品和市场还没有做很好地磨合的时候就开始投大量的广告,或者是在广告预算很有限的情况下把很多钱投在了没有效率的渠道上。

真正理解业务,警惕 “虚荣指标”

2012年,美国一款主打短视频的社交应用Socialcam,突然火遍全美。这款APP定位于“与朋友即时分享视频”,一度成为App Store排名第一的免费应用,被认为是“视频版的Instagram”。

Socialcam在2011年上线,2012年年初时才有4万名用户。到了5月份,用户数量突然就超过了一千万,六月份接近两千万。如果我们用APP下载量、PV(页面浏览量)、UV(独立访问者)这些指标来衡量它的话,这是一家高速发展的公司,会吸引投资人投很多钱。然而事实是,七月后,它的用户数量严重衰减,也就过了三四个月这家公司就倒闭了。

外观上好看的下载量,PV等并不能够真正说明产品的情况。很多创业企业在核心产品还没打造好时,就花钱去获取大量流量,烧掉了很多钱,虽然数据好看,但实际效用并不大。

什么是虚荣指标呢?例如常见的如PV、UV、DAU、MAU、ROI等,这是我们会经常看到各个产品在媒体上爆料的数据,以展示自己的实力。可是这些指标其实并不一定能真正指导一个企业的核心增长。如果只关注这些,也就很容易再出现Socialcam这样的悲剧。

从这些失败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教训是:要做好数字化运营,必须要在正确的时间看正确的指标。选择核心数据指标有三大原则:

第一、指标的选择必须和你商业发展的核心目标相契合,且不同的时期关注的指标是不一样的。譬如,在企业增长的第二阶段要关注用户的黏度而不是只看用户的数量;第三阶段的重点是产品和渠道,你就要看渠道的效益,不要盲目把资金投在渠道上;第四个阶段进入增长期就要关注用户数量的增速。

第二、无论在哪个时期,我们关注的指标里面必须反映客户的核心价值。领英有一个核心原则是:如果做产品会影响非付费用户的体验,那么这个功能就是差的功能,无论给公司挣多少钱。

第三、这些数据必须能够汇总。

Yelp:用数据为产品和市场搭桥

目前市面上的统计工具层出不穷,那我们应该如何用这些工具,如何看这些数据统计图呢?以用户留存为例,光看一张留存图是得不出什么结论的,也无法想出把留存率提高到80%的方法。

用户留存的核心是产品和市场的匹配,也就是产品和用户的匹配。而数据就是沟通二者最好的桥梁。拥有高用户黏度的产品,才真正适合去做增长、做投放。美国版的“大众点评”——yelp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图片说明:美国版“大众点评”——yelp;图片来源:Sourcespace)

yelp的创始人是两个前Paypal的工程师。他们发现用网站很难搜索到周围的餐馆和好的酒吧,而且周围的朋友都有这个问题。他们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的痛点,于是迅速做了一个简单的网站,大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上线了,这就是yelp最早的原型。

在拥有一些用户之后,他们发现大多数的用户是从谷歌搜索特殊餐馆名字进入到网站,且这些搜索特殊餐厅名字的用户在网站上呆的时间会更长,会查询这些餐馆详细的信息。于是创始人便开始完善这些信息。

接着他们发现,反复用他们产品的用户看的都是当地粉丝上传的那些、有评论的那些餐馆。于是他们就开发出一个用户可以进行评论的新产品。他们还发现,那些有两个以上评论的餐馆页面访问很高,因此他们就主动刺激人们写更多的评论……他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用数据进行用户行为分析,产生了最终的策略——帮助那些写评论的人在他的网站上建立一套社交的评级平台。这些用户就成为他的核心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闭环。这使得这个2002、2003年仅拥有几千人的网站,成长为一个在美国这个行业中最有效率的上市公司。

如果没有数据,就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Yelp并没有花很多的资源去做推广、宣传,而且它的竞争对手看上去有更多的数据。但仅仅三个月时间它就超过了竞争对手,成为了行业的巨无霸,此后又有了指数级的增长曲线。这基本就符合我们增长理论:第一,找到核心的用户群;第二,通过数据去分析他们是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的;第三,分析用户的转化路径,找到核心用户。类似的策略被用在很多公司上,Facebook, Twitter等都采取了类似的指标。

分级管理用户,才是数据驱动的核心对象

如何用数据找到最有价值的用户?以往我们总是看点击量,但这在今天的经济生活中远远不够了。我们必须关注这个用户,他的下一步转化节点,他的购买的节点,他给我们企业贡献的价值。

美国有一个词叫“freely seeker”,指专门找便宜东西的人。比如原来300美金的一辆婴儿车,一次打折之后变成了120美金。他就把这个车买走了。买走以后,只要不打折,这个人是从来不会在店里面消费的。这种用户产生的效果会让企业亏钱,因为企业的毛利是很低的。所以这些薅羊毛的人是会给企业带来很多伤害的。因此你要长时间地判断他的消费习惯,才能找到哪个用户渠道的人是高效率的。因此,我们今天在思考问题时也要用这种深入分析的思维,而不是简单用点击量去看。

所以用户分级,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层是核心用户,大约只占10%-15%,但他们会产生30%-40%的价值。;二层是活跃用户,他们可能会占到20-40%,但他们会产生30%-40%的营收。最后一层是休眠用户,他们一般只会有5-15%的营收,但他们的用户量很大,可能会有50%-60%。

我们要用资源维护核心用户,其次是活跃用户,最后再是我们的休眠用户。我们的策略是尽量把休眠用户变成活跃用户,把活跃用户变成核心用户,避免核心和活跃用户流失或成为休眠用户。

所有的商业的本质,都是以少部分的用户贡献大部分的营收。因此我们要做的是防止高级用户向低级用户流动,同时要提升低级向高级提升的能力。

讲到用户就要讲到细节。以前我们会看一些用户报表,但是做的比较粗犷,往往只能反映一些比较宏观的内容。好的营销人,必须观测用户使用产品的种种细节,这就涉及到对用户体察的过程。前两天我和一个之前在腾讯工作的运营人聊天,他之前会要求自己的营运经理每周至少看200个用户的行为,一条条数据去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真正的用户指标。

在硅谷,这种在理解业务的基础上,从数据出发,用更低成本的方法促进产品增长的理念已经蔚然成风,而在中国,这还是一个较为前沿的领域。未来,在中国使用这种方法工作的增长黑客,一定会越来越多,中国的企业也会慢慢转入数字化、精细化运营的新阶段。那么DT君觉得,“数据驱动增长”这门必修课,不妨从现在就开始入门吧。

(本文根据作者在数据侠实验室的演讲整理,并略作编辑。除备注外,文中图片均来自作者。)

侠张溪梦,GrowingIO 创始人和 CEO 。Data Science Central 评选其为“世界前十位前沿数据科学家”,前 LinkedIn 美国商业分析部高级总监,拥有十四年中美数据分析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研发、数据团队管理等工作经验。

来源:DT财经

]]>
DT财经:2015年国庆旅游长假出行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92881.html Sun, 11 Oct 2015 11:14:06 +0000 //www.otias-ub.com/?p=392881 UC浏览器信息流版本以大数据为核心,融入信息流式交互体验,对每一条新闻进行内容基因分析,对每位用户进行详细的画像分析。通过用户阅读、搜索和IP地址变化等统计分析和文本挖掘等大数据分析手段,以上种种问题,大数据给你答案。

上海人比北京人爱出游

在外出人数最多的十个城市中,上海以明显的优势位列第一,比之北京竟有20%之多,人口基数更庞大的重庆,名列第三。

如果以省为单位,2015年出行人数前十的分别为:广东、山东、河南、广西、四川、江苏、河北、湖南、安徽、湖北。除了广西,其他9省外出人数排名与人口总数排名完全一致。看上去,在要不要挤着“黄金周”出行这件事上,人们的思维方式并没有太大地域差异。

d03ff1141b6ea93d9fd894f6d9ff3482

世人蜂拥去重庆

在游客到达城市Top10中,位居西南的重庆超过首都北京夺魁,都是去看重庆妹子的吗?

除了济南和杭州,其他8座城市同时也出现在出发城市Top10中。而出发城市Top10中的深圳和南宁没有进入到达城市Top10,这两个不以旅游景点著称的城市,看上去吸引力偏弱呀。

今年国庆长假,以一盘大虾出名的青岛位列榜单第6位,不知道明年国庆黄金周会不会有变化。

c58d3c55c3686f4ca5987405d6902bc2

青岛是北京人的“菜”

仅仅七天长假,青岛就被深深烙上了“坑爹”印记。不过,作为排名前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哪里的游客最青睐青岛呢?

除了山东本省,北京是青岛最大的客源地,人数几乎是排在第二的江苏的两倍。这次爆料“38元一只大虾”的游客中就有一位是江苏南京游客,看来这位游客出现在那也不是巧合。

c085c2f5d25e5f4af5cc87bc0c29c6ad

除了江浙皖,上海人还喜欢去北京

北上广出游基本上还是以周边省市为主。

比如,江浙皖是上海最大的出行目的地,冀鲁豫津是北京最大的出行目的地,而广州人去广东其他地方的比例极其高。

这一方面说明选择短途游的比例可能很大,同时也可能是不少人选择长假回家乡探亲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人的出行目的地中,北京高居第4位,但帝都人民就不那么爱魔都了,后者都挤不进帝都出行目的地Top5。

8f1657741ede1258c544b7e0e26a14d3

广东人爱上海,江苏人爱广州

北上广不仅在长假期间输出人口,也输入了大量游客。哪里的游客最爱去北上广呢?地理位置的接近仍然是主导。

上海最受临近的江浙皖游客青睐,北京受到冀鲁津游客的欢迎。

不过也有一些相隔千里依然追随的现象。比如,上海和北京互为第三大客源地,广东是上海第五大客源地,江苏是广州第四大客源地。

5fbe26b2cec276e9c187c96dfaf8462e

香港并不“冷”,日韩确实“热”

“糟糕”、“惨淡”,一些香港商户用这样的词汇形容今年黄金周香港的商业景象。不过热搜指数显示,国庆期间关于“香港”的搜索倒是位居境外城市第一位,是第二名东京的4倍。

但如果拿香港和日韩这两个国家比,那又差了一个量级。与香港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续火爆盛景的日韩游,这也非常明显地显示在了热搜指数上。而且,在最热搜的境外城市和景点Top30里,日本占据了足足十席。

一火爆就容易出事,国庆期间,“中国游客挤爆韩国免税店”、“中国游客爆买‘攻陷’日本”之类的报道频频出现,甚至还出现了“日本黑导游专坑中国游客”之类的不和谐声音。

cdbe0d1ae3fba133ed2b0dee4d1d834d

出行攻略哪家强

Part 2

说走就走的旅行?

出游前做好攻略是“合格”游客必做的功课。但是基于浏览器中的对旅游攻略的搜索以及马蜂窝、穷游等攻略网站的浏览数据显示,在国庆假期搜寻旅游攻略的人数猛增,尤其是3号和4号达到了顶峰,难道更多的人选择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ffa925890827dfa2b767b729859888ca

不睡懒觉的“攻略一族”

无论是长假前,还是长假期间,选择下午和晚上做旅游攻略的人数都最多。但是相比较而言,长假期间晚上做攻略的比例比平时少,而早上却增多,难道出游在外的人更加早睡早起,又或者是临时抱佛脚才是人性?

0314addcd197889311f3d448e54da309

带金牛座出门的小心了

如果你准备和金牛座或白羊座一起出游,还是自己先做好攻略吧,最懒的星座是谁,看懂了吧;但如果你的驴友是天蝎座或天秤座,放心地跟着他们就行。

646ea762016fa27db75d5afbd9ac1a19

还是妹纸贴心

男性和女性谁更喜欢做攻略?去除用户基数中男女比例因素后,相比较而言,还是女性更认真地做着出行准备。

e6b59e065dc3e31485a01d448cfb90cd

女性搜索“邂逅”,男性关注“约炮”

国庆出游,男性和女性最关注些什么?

除了酒店、天气和美食之外,厕所在哪这种世界性难题,也是男女都关注的问题。不过男女还是有少许不同,女性搜索更青睐“邂逅”,而男性更直白,关注“约炮”。

ecd2c8d4329f45209a4978fed272b0f5

当我们出行时
我们在干什么
Part 3

压不倒的长城

提前知道哪些景点热搜指数最高,基本上就可以推断其拥挤程度。当然,国庆期间压根没有不拥挤的景点。看看这些熟悉的景点,熟悉的味道……

cc7cea06807d75e86ead551e0cc8ef38

吃货的最爱

那些行走中的吃货在关注什么?起源于新疆的“大盘鸡”,已经成为国庆假期热搜指数最高的特色美食,甚至超过了深入大江南北的臭豆腐。

值得一提的是,被习大大吃过之后,北京的“庆丰包子”知名度飙升,在这个长假里,已经和早已闻名天下的天津“狗不理”包子的热搜指数旗鼓相当。

ff1af7481c04a4140f79412aedecdf6a

阳朔是艳(约)遇(pao)圣地

所谓“食色性也”。聊过了吃,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维度。

此前有媒体将阳朔、丽江、大理、凤凰封为中国“四大艳遇古城”。那么,问题来了:艳遇到底哪家强?

从搜索数据来看,长假期间,沈从文家乡凤凰古城的游客搜索“邂逅”次数最多。大理和丽江的游客对文绉绉的“邂逅”不太感兴趣,他们喜欢直接找“酒吧”。

阳朔以“约炮”、“艳遇”双双第一的成绩勇夺总冠军。

3d00bab868f51ccfb0fe765cfecda21e

 

宅男多过宅女

有人出游期待艳遇,也有很多人没有离开工作生活的城市,其中男性的比例更高一些,看来,“宅男”这个词这么火,还是有根据的。

cdf723dd07eb3a9da59c4c4b60083c38

早不起,夜不读

平时晚上10点到11点是阅读高峰,但是长假期间宅一族这个点的阅读量却下降了,难道孤寂难耐,都早早睡了?又或者是夜生活满满,无心阅读?

与出游人群比平时起得更早不同,宅一族比平时起得更晚。数据显示平时清晨七八点的阅读高峰,被推迟到了假期的九、十点钟。难得假期不上班也不出去赶路,多睡一会儿也可以理解。

a2d49a32fa3714903b1bedbf3377cca6

不理世事,自娱自乐

长假宅在家的人们会上网看些什么内容呢?数据显示,他们对娱乐、体育和国际方面内容的阅读比例比平时有较大幅度上升,而对社会新闻的关注下降明显。这也是对的,开开心心过节,别给自己添堵。

不过,奇怪的是情感类的资讯阅读量下降,宅在家的“单身汪”也不能放弃治疗啊。

ff252385a735ed4b363f4527adffbb98

文/莫思 制图/赵亮 许天宇

数据分析/UC浏览器大数据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