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各地各部门积极推动线下展会加快恢复发展。我国境内展览市场需求旺盛,2023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数量和面积相比 2022年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且已超过2019 年疫情前水平,展览业星现全面恢复态势。
根据本报告调查,2023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项,比2022年增加2116项, 同比增长 117.1%;比2019年增加376项,同比增长 10.6%,超越疫情前水平。2023 年中国经贸类展会总面积1.41亿平方米,比2022年增加85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153.3%;比2019年增加1076万平方米,增长8.25%,同样超越疫情前水平。
UFI 的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展览业的持续复苏,报告2023年下半年活动“正常”的中国公司比例达到 74%,而半年前这一比例仅力 29%。
从区域分布来看,2023年经贸类展会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东部地区举办经贸类展览项目数量和面积均大幅领跑全国,全国占比分别为 68.26% 和 73.53%;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仍是热门展览区域,2023年三大区域举办经贸类展会数量占全国比重为57.35%,总展览面积占全国比重高达 63.27%;其中,长三角地区2023年共举办经贸类展会1031场,总展览面积 4398万平方米,在全国占比分别高达 26.28% 和31.14%。从行业分布来看,工业与科技类展会在数量和面积上均居各行业展览首位。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报告》称,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调查显示,47.31%的受访企业对东盟营商环境持乐观预期,49.7%的受访企业表示计划扩大在东盟业务,新的制度红利正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近年来,中国和东盟陆续通过《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战略对接文件,双方在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多合作机遇。中国与东盟合作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东盟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法规与政策完善程度还存在较大差异。为帮助东盟改善各成员营商环境,提升中资企业对东盟投资的意愿,《报告》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建议更好把握RCEP机遇,共享制度红利。二是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议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政策,避免出台额外的限制性清单。四是建议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五是建议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政裁量权。六是建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意识。
2021年,中国贸促会通过问卷分析、实地考察、企业座谈、对比分析及文献分析等方式,调研企业近5000家,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并就沿边贸易环境和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完成《报告》。
2021年,受访企业对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为4.38分,较2020年提高0.03分。其中,东部地区、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及传统制造业对营商环境评价较高,西部地区、资源行业和服务行业对营商环境评价略有下降。
从细分指标来看,此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涵盖“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政策政务”“社会信用”“公平竞争”“金融服务”“财税服务”“社会法治”“科技创新”“人力资源”“海关服务”“企业设立和退出”在内的12个一级指标和48个二级指标。在12个一级指标中,11个指标评价有所提高,1个指标评价略有下降。其中,“财税服务环境”评价最高,其次是“海关服务环境”“社会法治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
从企业经营情况来看,2021年,有超7成企业实现收益增长。利用本地资源和开拓市场是企业开展投资的主因,“中国消费增长和中产阶级扩大”取代“数字技术发展”成为企业最重要的商业机会。超5成外资企业将中国视为全球首要投资对象,但也有28%的外资企业表示,受全球经济收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疫情等因素影响,对华追加投资暂不在其计划内。
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来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10.7%的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超50%,31%的企业销售收入下降20%-50%,30%左右的企业未受影响或销售收入增加。尽管如此,仍有83%的受访企业通过调结构、降成本等举措实现盈亏平衡。企业普遍看好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前景,仅有5%的企业持悲观态度。其中,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对后疫情时代的前景预估最为乐观,持悲观态度的企业仅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