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06 Dec 2019 06:08:5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 //www.otias-ub.com/archives/976738.html Fri, 06 Dec 2019 06:08:52 +0000 //www.otias-ub.com/?p=976738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5G时代中国网民新闻阅读习惯的量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获取日常新闻的渠道方面:

每天有20.03%的人使用微博;

75.25%的人使用微信群;

26.61%的人使用今日头条;

0.68%的人使用纸媒; 

6.56%的人使用电视;

39.02%的人使用抖音;

4.24%的人使用其他。 

可以看到,纸媒和电视的使用人数不到十分之一,其中纸媒甚至不到百分之一。

纸媒式微,已经是客观事实和业界共识,但是有调查显示,传统媒体衰落的速度超过预期。人们越来越多地从新媒介渠道获取信息,年轻人更是如此。以往人们在10份报纸上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及一个网站或新闻客户端丰富,也不如网络媒体来得及时、方便。2018年全国47家报业集团广告收入超400亿元,仅仅相当于今日头条1家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收入。

报刊和报纸印刷出版量的下滑,直接反映了纸媒行业的衰退。自2012年起,连续6年总印刷量出现下降,2015年和2016年降幅都在15%以上,2018年下降幅度收窄到8.64%。从总体趋势来看,报纸印刷总量加速下滑的态势已有所遏制,2018年都市类报纸仍在减量、减版,停刊的情况也变得较为普遍。

广告经营方面,传媒广告市场互联网趋向愈发明显。据CTR媒介智讯,2018年市场规模接近5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而互联网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的占比变化为67%33%。其中,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呈现逐月下滑的趋势,2018年报纸广告降幅高达30.3%,杂志同比下降8.6%,与2017年相比降幅有所收窄,但远没有止跌。

由于广告收入连年下跌,经营难以维系,每年都有20多家报纸宣布休刊、停刊,而活下来的纸媒也面临着减版、合并的宿命,过去省会城市多家报纸并存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

全球市场方面也不容乐观,2018年全球纸媒印刷总量下降1%,但平面广告收入却同比下降了7%,总体报纸收入同比下降3%

长期在全球日报发行量前10位排行榜上占据半壁江山的日本报纸也在走下坡路。据日本报纸协会调查,2018年的报纸发行量,综合类为36823021份,较上年减少约194万份,减幅高达5.0%,相比于1997年的高峰期缩水25.8%。不过,日本报纸普及率仍然占据世界榜首。该协会2018年实施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全国每天看报者为53.6%,每周看报一次以上者为15.9%,但令人担忧的是,报纸热心读者仍然集中于中老年群体中,年轻群体也已经越来越不喜欢看报了。

此外,皮尤研究中心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传统报纸媒体的发行总量已跌至1940年迄今最低水平,工作日平均发行量为2860万份,同比下跌8%,其中纸质版发行量跌幅大于12%。据悉,美国报业销量总收入下跌至110亿美元,广告收入减少13%143亿美元。

在报业大国英国,纸媒的日子也不好过。据英国传媒专业刊物《出版公报》统计,在过去10年间,由于生存的压力,英国有超过300家地方性报纸关门,在入不敷出中寻找突破点的传统媒体,采用减版、降薪、裁员、缩小办公区等办法来减少开支。

对于纸媒行业是否已经触底?此前一份由媒体发起的一项投票显示,70%的人认为传媒业还会继续下滑,13%的人认为传媒业已经触底。可见,多数人认为纸媒的未来前景并不乐观。

]]>
那些你坚持的阅读习惯,可能都是错的! //www.otias-ub.com/archives/396923.html Sun, 25 Oct 2015 15:35:02 +0000 //www.otias-ub.com/?p=396923       对孩子来说,这更是他们了解世界或建立世界观的一种方式。但一枚硬币总有两面,今天我们分享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观点,虽为一家之言,但亦是抛砖引玉,让大家反思自己的阅读方法、节奏,和可能进入的误区。

最近,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战争与和平》。不是因为它用1500页就描述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也不是因为它那些情节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因很简单,也很诡异:它给我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实质性的帮助,比如通过三家研究员的面试(面试时我完全没有提这本书)。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生活一团糟,刚刚丢掉苹果公司的一次晋升机会,申请的研究院也拒绝了我。一时,我陷入了无限的自我怀疑,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反正没别的事情干,为什么不读读看呢?

这和我以前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的提升而研习完全不一样,两个月后,我发现,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改变了一些内在的我,这事情很难解释清,但我确实变得更有信心,对未来也更加确信,亦更加相信我的上司。这种信任,让我重新掌控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不要仅为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而阅读

当我把这种感觉告诉利物浦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的副院长JosieBillington博士时,他只说这种阅读经历并不罕见,事实上,那些只为了高兴就阅读的人总能享受这种好处。

相比较于前者只是把阅读当成工具,为了愉悦而阅读的人,更容易培养起来阅读的习惯。换个角度来说,阅读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也远不只是学习新知识或技能那么简单。英国阅读协会执行总裁SueWilkinson的介绍,仅仅为了愉悦而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远离诸如压力、抑郁和痴呆等境地。

阅读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不仅是创造更多的有教养的人。Wilkinson总裁指出,阅读可以加强人们的移情心理,当你习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时,你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也能借助他人的看法,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偏见。这类人也会更愿意、更有能力与他人进行交流。而且,由于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得到拓展,身处其中的人会自觉更加安心……像这样的收获,都需要人沉下心来享受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方可吸收。

mp36270461_1445133981525_1_th

▋最重要的是阅读本身,而不是阅读的书籍

Wilkinson总裁强调,阅读的好处并不局限在名作之中。读你感兴趣的,远比读你认为“应该”读的重要百倍。

“所有的阅读都是有益的,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书,享受才是最重要的,”Wilkonson总裁说道,英国阅读协会为成人设置的提前阅读项目的原则就是——最重要的是阅读本身,而不是阅读的书籍,“你可以阅读杂志、网站文章、烹饪书。或者儿童书籍——只要你享受其中,一切能帮你锻炼阅读的内容都可以。太拘泥于阅读的内容只会阻碍你培养阅读的习惯。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诚如Billington博士所言,阅读提供了更加丰富、开阔和复杂的经历模型,让人们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获得全新的认知。正是《战争与和平》中很多人物面对挑战时的态度,在不经意间影响了我,很多读者也透过多方阅读,接触到这个世界的种种存在与可能性,从而更容易明白人生难免遇到困难,进而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做出决定。

▋“只为愉悦而阅读”不等于没有规则,坚持每周至少读书半个小时吧,幸福感将提高20%

虽然阅读对心灵、身体、社交有各种好处,但很多人还是觉得坐下来读一本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好像没有时间进行阅读,我们有工作和家庭义务,我们的手机嗡嗡作响,各种社交媒体上的提醒需要我们回复……但是Billington和Wilkinson提醒我们,成为一个坚定的阅读者,并停下生活的步伐,把自己锁在图书馆里。

Billington提到,在最近的一份快速阅读(QuickReads)的研究中,2/5的人表示“时间不够”是阻碍他们阅读的第一大因素。但同样是这份研究发现,每周阅读30分钟的成年人幸福率要高20%。

所以,每天花上几分钟读读书是很值得的,比如,等公车的时候;在校外等孩子放学的时候;或是在火车上的时候,在进行社交通讯前多想上一想,然后选择读书替代社交通讯。

▋比起强制监督,把阅读变成一个个小挑战更有效

一旦你开始挤时间读书,下一步就是设立挑战以保持自己的积极性。

比方说,如果你通常读的是虚构类,那就再试试非虚构类。这样可以保持事物的新鲜性,你继续阅读的可能性提高了,而且还可能找到新的喜欢的作者和主题,这会保持你的阅读热情。

▋“苦读”没有任何益处,无法享受的书务必要丢掉

注意,千万不要强迫自己读一本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书。

已故伟大作家DorisLessing说过,你永远不应该继续阅读一本你享受不了的书,书也好,阅读也好,不是为了“义务”。Billington说道,“阅读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是私人的,人们读书得到不同的体会,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本书也有不同的理解。”

但这不是说你应该过早就放弃。如果你是隔了很久才重拾阅读,或是初次阅读,很难相信你能看透所有,而且有些书需要花上一点时间才会对我们的内在产生影响。那么怎么决定是否放弃呢?Wilkinson的方法很有趣:

“我会读完书的100页,浏览任何文章的几段内容;如果这样都还无法吸引我,我认为放弃它换别的内容也是无妨的,如果你享受不了这本书,就不必死抓着它不放。你有权停止——你有探索选择其他读物的自由。”

]]>
大数据解读上海市民阅读习惯 //www.otias-ub.com/archives/345715.html Thu, 07 May 2015 09:11:29 +0000 //www.otias-ub.com/?p=345715 20150506093906448

201505060939067037

201505060939064629

201505060939065413

2015050609390675

201505060939065189

 

       47%上海读者1年读完10本书

这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民阅读的氛围浓厚,阅读几乎成为大部分受访者生活的必需品。大部分受访者几乎每天都会阅读,每天阅读多于1小时的比例达到36%。48%受访者过去一年的阅读量达10本以上图书,几乎是一个月一本。

根据这次调查收集的上海数据,上海读者的阅读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在2014年,35%的上海读者每天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1年读完10本书以上的上海读者占比达47%,高于全国水平。

 58%上海读者“在路上”读书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相比每天读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占36%,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

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以及“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则越来越碎片化。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等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明显上升,2014年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受访者比例达39%,而去年这一比例仅为29%。

与全国数据相比,上海读者碎片化阅读倾向和对电子阅读的接受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睡前、节假日、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上海读者的主要阅读时间,但和全国数据相比,利用“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时间阅读的上海读者比重达58%,远远高于全国的39%。

60后爱读社科经管, 后爱读孕产育儿80

“扩充知识”仍是大多数读者阅读的主要目的。在这一目的下,读者在选书上就非常重视书籍的实用性,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也呈现不同的阅读选择。例如作为社会精英管理层的60后,对“社科”和“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关注度均高于其他年龄段;多数为人父母、正处于养育子女阶段的70后,则侧重于关注“少儿”和“生活”类图书;恰逢婚育年龄的80后,对“孕产育儿”类图书的关注度最高;而作为学生主力军的90后,“教材教辅”类图书在其阅读的图书品类中排名第二,阅读比例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而00后则对“青春动漫”、“心灵励志”、“哲学”、“原版”的图书关注度最高,对“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关注比例则最低。

电子阅读比例增加1成

数字化阅读趋势也在这个报告中得到了体现——和去年数据相比,2014年使用电子书的受访者比例达78%,比2013年增长11%。上海在阅读习惯上也紧扣时代脉搏。81%的上海读者会看电子书,这一比例略高于全国的78%。上海读者在选择电子书时也更看重电子书的便捷性和高性价比。“电子书携带方便”、“电子书价钱更便宜”是上海读者选择电子书的主要原因,这两个比例也高于全国。

用不同介质阅读,阅读内容也有所区别。读者读纸质书,阅读最多的两大品类是学术书籍和教材教辅,使用手机阅读,阅读最多的两大品类是在线文学和有声读物,而使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阅读,阅读最多的两大品类是小说和社科书籍。

在电子书阅读介质上,Kindle成为除手机外最受读者欢迎的电子书阅读器。从调查反馈中发现,Kindle使用者80%集中在18-35岁之间,76%受过大学本科以上教育,60%使用者是男性,40%为女性。Kindle使用者每次的阅读时长为65分钟。

用Kindle对阅读总量提升有相当大的助力。72%的Kindle用户全年阅读总量超过12本书,其中50%Kindle用户的年阅读量超过24本书,而48%读者全年纸质书阅读超过10本。

 上海读者更关注少儿书

从亚马逊中国2015一季度图书排行榜来看,上海读者对于少儿书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全国读者。《动物王国大探秘(套装共4册)》(第5名)及《我的第一本专注力训练书》(第1名)同时进入上海市图书排行榜的前十名,而在全国榜前十中没有一本少儿书上榜。

]]>
i时代报:2012年阅读白皮书出炉:1/4市民爱在路上阅读 //www.otias-ub.com/archives/63065.html Tue, 14 Aug 2012 15:43:25 +0000 //www.otias-ub.com/?p=63065

2012年8月14日消息:据《i时代报》报道,近6成市民仍将“传统纸质阅读”作为首选阅读方式,超3成市民每天开卷超过30分钟。昨天,市新闻出版局公布“2012上海市民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虽然“网络阅读”、“电子终端阅读”等数字阅读方式显著上升,但比例仍未过半。而“在路上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占比达1/4。专家表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将共存。

阅 方式

6成开卷3成网络1成电子书

在娱乐方式多元、网络深入生活的今天,上海市民的阅读状况和阅读习惯如何?昨天出炉的“2012年度上海市民阅读状况分析报告”显示,首选阅读方式上“传统纸质阅读”力压“网络阅读”选择“开卷”的达到,56.69%,选择做“网虫”的为32.06%,而使用电子书等电子终端阅读的为10.66%。

选择纸质阅读的受访者中有近70%的人认为“纸质阅读”具有最好的阅读效, 果。虽然数字阅读信息丰富、搜索方便、成本低廉,但市民普遍认为,数字阅读存在“容易导致视疲劳”、“信息杂乱”、“难以筛选”等三大问题。

与此同时,“网虫”蚕食“书卷”之势也开始呈现。调查显示,在网络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之间的时间分配上,“网络阅读纸质阅读”(40.92%)几乎相同。

阅 时间

3成市民每天开卷超半小时

市民每天开卷闻书香低于30分钟的占68.76%,超过30分钟的达到30.07%;而就新媒体而言,47.96%的选择者每天上网超过一个小时,“偶尔上”、“很少上网”和“从来不上网”的不到 1/3;68.76%的选择者每天使用电子终端阅读低于30分钟,超过30分钟的为24.53%。“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娱乐方式多元,这些都对阅读时间产生深远影响。”市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信息源多样分散、生活呈现丰富化状态的网络时代,图书阅读能达到这一比例令人颇感欣慰。

值得关注的是,市民首选阅读场所中,除了位居第一、二位的“家中”和“学校或单位”外,“上学或上班交通工具”以25.56%的比例位居第三位。

阅 偏好

文学类图书居首位

另外,市民对纸质读物的阅读偏好居于前五位的种类,主要具有消遣功能(“文学”、“历史”)、知识功能(“历史”、“经济、管理”、“心理”)、实用功能(“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心理”)。除“医药卫生”和“科普” 几乎所外,有的哲学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种类都排在最后八位之中,刊物的调查结果与此类似。

在数字阅读上,市民则明显倾向于“文学”种类,显示在数字阅读领域里网络文学影响力十分巨大。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阅读种类喜好程度的选择中,居于首位的是“文学类图书”;“百科”、“报纸”、“期刊”居于二、 四位,三、 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而比例在10%以上的其余种类,或表现出很强的消遣功能,如“漫画”,或者具备非常实际的使用功能,如“学习参考或工具书”、实用类如“语言、 理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