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21 Nov 2022 03:41:0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普益标准:2022年10月银行理财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3988.html Mon, 21 Nov 2022 03:41:05 +0000 //www.otias-ub.com/?p=1523988

10月,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发行的悦盈利专享2106期综合排名第一;固收类开放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宁波鄞州农村商业银行发行的富利宝定期开放式净值型人民币理财产品(D21016期)排名第一;混合类封闭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广东华兴银行发行的映山红安享回报497号净值型理财产品(YSHANXIANG497)排名第一;混合类开放式理财产品表现星级评价榜中,中邮理财发行的中邮理财邮银财富·鸿元一年定开25号(价值优势)人民币理财产品排名第一。

从银行维度看[2],固收封闭式产品方面,贵阳农村商业银行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75款,其次分别是浙江温州龙湾农村商业银行、内蒙古银行、上饶银行、浙江禾城农村商业银行、宁波东海银行、浙江杭州余杭农村商业银行、青银理财、重庆银行和浙江海盐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固收开放式产品方面,甘肃银行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141款,其次分别是温州银行、苏州银行、中原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商业银行、信银理财、日照银行、兰州银行、苏银理财、海南银行等机构;混合封闭式产品方面,广东华兴银行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67款,其次分别是工银理财、珠海华润银行、交银理财、中银理财、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渤海银行、信银理财、农银理财、光大理财等机构;混合开放式产品方面,农银理财上榜五星产品最多,共计24款,其次分别是交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邮理财、华夏理财、光大理财、中银理财、北京银行、贵阳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等机构。

10月,固收类封闭式理财产品共9670款产品参与评价,共1934款产品获评五星;固收开放式理财产品共8107款产品参与评价,共1622款产品获评五星;混合封闭式理财产品共1025款产品参与评价,共205款产品获评五星;混合开放式理财产品共676款产品参与评价,共135款产品获评五星。

详细榜单情况如下:

10月固收类封闭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0月固收类开放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0月混合类封闭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0月混合类开放式五星级产品上榜银行

10月固收类封闭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0月固收类开放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0月混合类封闭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10月混合类开放式产品星级评价榜(TOP100)

]]>
普益标准:2022年10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回落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0234.html Mon, 14 Nov 2022 07:33:54 +0000 //www.otias-ub.com/?p=1520234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新发了1705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540款,其中264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3%;1441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6%。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新发514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248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发行量的30.15%。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5472款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675款,其中2351款为理财公司产品,占比42.96%。

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共33332款,环比减少285款,其中11827款为开放式产品,21505款为封闭式产品。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29711款,环比减少306款。

截至2022年10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理财产品12955款,环比增加133款,占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的38.87%。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05%,环比下跌0.49个百分点。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4012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减少569款,其中2220款为开放式产品,1792款为封闭式产品。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3782款,环比减少544款。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有1544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减少165款,占全市场到期理财产品的38.48%。理财公司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41%,环比下跌0.33个百分点,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81个百分点。

理财产品发行市场降温明显,业绩比较基准下降趋势延续。考虑到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尚未形成,理财产品收益或将持续“被动”下行,各机构向下调整业绩比较基准符合业内普遍预期。

统计说明:

为适应银行理财市场全面净值化转型的新发展阶段,除另有说明外,本报告所有统计结果均不包含非净值型产品、结构性产品以及外币产品。

按产品登记编码统计产品数量。开放式产品在统计期内存在多个符合统计条件的子周期时,仅被统计一次;分份额产品在统计期内存在多个符合统计条件的子份额时,仅被统计一次。

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和平均收益率均为算术平均值。计算平均业绩比较基准时,仅对单一数值型或区间数值型的业绩比较基准作算术平均;计算平均收益率时,未具体区分各机构披露的净值数据是否已扣除超额报酬或浮动管理费;为贴合市场真实情况,开放式产品在统计期内存在多个符合统计条件的子周期时,符合条件的各子周期数据均参与计算;分份额产品在统计期内存在多个符合统计条件的子份额时,符合条件的各子份额数据均参与计算。此外,统计结果与往期报告差异系后期补充产品数据或调整统计口径所致,请以最新日期报告为准。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存在误差,仅供参考。

一、理财产品新发情况

(一)新发理财产品简况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新发了1705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540款,其中264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3%,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1441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6%,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新发514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248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发行量的30.15%,其中196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2%,环比上涨0.07个百分点;318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9%,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

(二)开放式理财产品新发情况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264款,环比减少70款,在当月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中占比15.48%,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3%,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

从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公司发行数量最多,共发行了196款,占比达74.24%。此外,城商行的发行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57%,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78%,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249款,环比减少71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11款,环比增加2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4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78%,环比上涨0.41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90%,环比上涨0.03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215款,环比减少48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34款,环比减少11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5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3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76%,环比上涨0.21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2.97%,环比下跌0.07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196款,环比减少58款,在当月全市场新发开放式理财产品中占比74.24%,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2%,环比上涨0.07个百分点。

从控股股东类型来看,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数量最多,共发行了112款,占比达57.14%。此外,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发行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00%,环比上涨0.05个百分点;合资理财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25%。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87款,环比减少55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8款,环比减少1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65%,环比上涨0.28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89%,环比上涨0.06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164款,环比减少35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21款,环比减少11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1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3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77%,环比上涨0.27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2.68%,环比下跌0.30个百分点。

(三)封闭式理财产品新发情况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1441款,环比减少470款,在当月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中占比84.52%,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6%,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从机构类型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发行数量最多,共发行了630款,占比达43.72%。此外,城商行的发行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理财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19%,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外资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30%,环比持平。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406款,环比减少441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34款,环比减少23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25%,环比上涨0.31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93%,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1280款,环比减少391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131款,环比减少64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30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4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6.45%,环比持平;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73%,环比上涨0.10个百分点。

从产品期限来看,6-12个月(含)期限产品最多,共有675款,环比减少184款;1-3年(含)期限产品次之,共有380款,环比减少167款;其余期限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386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20%,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3-6个月(含)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63%,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318款,环比减少190款,在当月全市场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中占比22.07%,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9%,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

从控股股东类型来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数量最多,共发行了130款,占比达40.88%。此外,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发行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合资理财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55%,环比下跌0.14个百分点;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94%,环比下跌0.14个百分点。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302款,环比减少174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15款,环比减少13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72%,环比上涨0.48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4.11%,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235款,环比减少122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78款,环比减少61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5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3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69%,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03%,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

从产品期限来看,1-3年(含)期限产品最多,共有172款,环比减少109款;6-12个月(含)期限产品次之,共有89款,环比减少39款;其余期限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57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21%,环比下跌0.15个百分点;3-6个月(含)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28%,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

二、理财产品在售情况

(一)在售理财产品简况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5472款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675款,其中3657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3%,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1815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7%,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有2351款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193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在售量的42.96%,其中1923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2%,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428款为封闭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

(二)开放式理财产品在售情况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3657款开放式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286款,在当月全市场在售理财产品中占比66.83%,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3%,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

从机构类型来看,理财公司在售数量最多,共有1923款,占比达52.58%。此外,城商行的在售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股份制银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3.82%,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国有银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2.40%,环比持平。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2732款,环比减少280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320款,环比增加2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61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权益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83%,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58%,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2206款,环比减少238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917款,环比减少37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535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5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60%,环比下跌0.15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2.56%,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有1923款开放式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36款,在当月全市场在售开放式理财产品中占比52.58%,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62%,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

从控股股东类型来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售数量最多,共有883款,占比达45.92%。此外,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在售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3.80%,环比持平;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53%,环比持平。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659款,环比减少30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251款,环比减少1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3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权益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24%,环比下跌0.05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54%,环比下跌0.03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1237款,环比减少9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546款,环比减少23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40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4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24%,环比上涨0.05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2.14%,环比持平。

(三)封闭式理财产品在售情况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1815款封闭式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389款,在当月全市场在售理财产品中占比33.17%,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7%,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从机构类型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在售数量最多,共有755款,占比达41.60%。此外,城商行的在售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理财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1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外资行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30%,环比持平。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763款,环比减少364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50款,环比减少16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2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16%,环比上涨0.16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94%,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1609款,环比减少316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171款,环比减少58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35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4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6.45%,环比持平;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71%,环比上涨0.08个百分点。

从产品期限来看,6-12个月(含)期限产品最多,共有832款,环比减少148款;1-3年(含)期限产品次之,共有504款,环比减少138款;其余期限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479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16%,环比下跌0.18个百分点;3-6个月(含)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65%,环比下跌0.01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有428款封闭式理财产品在售,环比减少157款,在当月全市场在售封闭式理财产品中占比23.58%,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1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

从控股股东类型来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售数量最多,共有177款,占比达41.36%。此外,城商行理财子公司的在售数量也占有较大比重。业绩比较基准方面,合资理财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62%,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99%,环比下跌0.12个百分点。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401款,环比减少142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25款,环比减少11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2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混合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56%,环比上涨0.28个百分点;固收类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4.11%,环比下跌0.15个百分点。

从风险等级来看,R2级产品最多,共有312款,环比减少96款;R3级产品次之,共有109款,环比减少53款;R1级、R4级、R5级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7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R3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4.72%,环比下跌0.11个百分点;R1级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09%,环比上涨0.02个百分点。

从产品期限来看,1-3年(含)期限产品最多,共有232款,环比减少98款;6-12个月(含)期限产品次之,共有120款,环比减少19款;其余期限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76款。业绩比较基准方面,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达5.19%,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3-6个月(含)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低,为3.29%,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

三、理财产品存续情况

(一)存续理财产品简况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共存续理财产品33332款,环比减少285款,其中11827款为开放式产品,环比增加127款,占比35.48%;21505款为封闭式产品,环比减少412款,占比64.52%。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29711款,环比减少306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2387款,环比增加18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410款。

上述29711款存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现金管理类产品有300款,环比增加1款;开放式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有9579款,环比增加113款;封闭式产品有19832款,环比减少420款。

截至2022年10月末,理财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12955款,环比增加133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存续量的38.87%,其中5530款为开放式产品,环比增加110款;7425款为封闭式产品,环比增加23款。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0986款,环比增加119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1754款,环比增加13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215款。

上述10986款存续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现金管理类产品有129款,环比增加1款;开放式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有4644款,环比增加101款;封闭式产品有6213款,环比增加17款。

(二)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管)区间收益表现

1、全市场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57%,环比下跌0.44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60%,环比下跌0.99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48%,环比下跌0.40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46%,环比下跌0.19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51%,环比下跌0.25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1.05%,环比下跌0.49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5%,环比下跌1.05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27%,环比下跌0.42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17%,环比下跌0.15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30%,环比下跌0.22个百分点。

(三)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区间收益表现

1、全市场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30%,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31%,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42%,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54%,环比下跌0.07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70%,环比下跌0.05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81%,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理财公司存续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4%,环比下跌0.08个百分点;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6%,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36%,环比下跌0.09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46%,环比下跌0.06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62%,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68%,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

(四)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区间收益表现

1、全市场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33%,环比下跌0.49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40%,环比下跌1.06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39%,环比下跌0.25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86%,环比下跌0.17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98%,环比下跌0.37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截至2022年10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0.75%,环比下跌0.85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49%,环比下跌1.44个百分点;近6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04%,环比下跌0.31个百分点;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51%,环比下跌0.25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32%,环比下跌0.49个百分点。

四、理财产品到期情况

(一)到期理财产品简况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有4012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减少569款,其中2220款为开放式产品,环比减少150款,占比55.33%;1792款为封闭式产品,环比减少419款,占比44.67%。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3782款,环比减少544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213款,环比减少17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6款。

上述3782款到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开放式产品有2029款,环比减少142款;封闭式产品有1753款,环比减少402款。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共有1544款理财产品到期,环比减少165款,占全市场理财产品到期量的38.48%,其中1242款为开放式产品,环比减少37款;302款为封闭式产品,环比减少128款。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1369款,环比减少150款;混合类产品次之,共有165款,环比减少12款;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相对较少,合计仅有10款。

上述1369款到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开放式产品有1083款,环比减少34款;封闭式产品有286款,环比减少116款。

(二)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兑付收益表现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73%,环比下跌0.33个百分点,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63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到期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2.41%,环比下跌0.33个百分点,落后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81个百分点。

(三)到期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兑付收益表现

1、全市场视野

2022年10月全市场到期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4.12%,环比上涨0.01个百分点,超过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07个百分点。

2、理财公司视野

2022年10月理财公司到期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兑付收益率(年化)为4.14%,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超过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0.06个百分点。

五、本期亮点梳理

理财产品发行市场降温明显。2022年10月全市场共新发了1705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24.05%,理财公司共新发了514款理财产品,环比减少32.55%,均仅次于今年2月份的环比降幅。

主要理财产品收益表现欠佳。截至2022年10月末,全市场存续现金管理类产品、开放式固收类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和封闭式固收类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分别环比下跌0.10个百分点、0.44个百分点和0.49个百分点。

业绩比较基准下降趋势延续。就新发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而言,固收类产品稳中略降,混合类产品明显上涨,但由于混合类产品的占比十分有限,新发理财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依旧有所下滑,环比下跌0.04个百分点。此外,考虑到利率的阶段性底部尚未形成,理财产品收益或将持续“被动”下行,各机构向下调整业绩比较基准符合业内普遍预期。

]]>
普益标准:2019年四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持续下行 //www.otias-ub.com/archives/1012704.html Tue, 25 Feb 2020 15:52:04 +0000 //www.otias-ub.com/?p=1012704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监测简报

(2019年4季度)

研究员:

魏骥遥 康箐芸 陈飞旭 王伟

黄迅 梁鑫垚 刘毅

1、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由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三类指数加权而成[1],结果如图1所示。

2019年4季度,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持续下行,风险指数整体较3季度继续回落,各分指数走势情况如下图2。

从资金投向方看,2019年4季度,除衍生品市场风险出现较大幅度下行外,其他三类资产风险水平小幅上升,但波动不大,综合使得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震荡下行。
从银行理财机构看,2019年4季度,虽然银行机构刚性兑付、信息不透明度和资产同质性表现较3季度有所好转,但是,在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缩短和资产负债网络关联度增强的影响下,银行理财机构系统性风险指数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整体风险指数较3季度有所上升,但涨幅不大,银行理财机构风险仍然可控。
从资金来源方看,2019年4季度,理财产品市场集中申赎行为逐渐减少,投资者羊群效应逐渐减弱,与此同时,随着宏观经济逐渐回暖,投资者信心指数也日益回升,资金来源方风险水平出现较大回落。
2、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
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根据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宏观经济衍生品市场四个维度情况,采用AHP方法赋权构建。

注:主坐标轴(左侧纵坐标)对应股票市场、衍生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风险指数值,次坐标轴(右侧纵坐标)对应债券市场、宏观经济的风险指数值。
2019年4季度,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呈现震荡下行走势。10月,虽然衍生品市场风险指数有所下降,但其余的三大类型风险指数均有所上升,致使当月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出现上升;11月,四类资产风险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使得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下行;12月,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风险继续回落,但债券市场、衍生品市场风险略有回升,资金投向方风险小幅回升。整体来看,除衍生品市场风险指数大幅下行外,资金投向方其他类资产风险指数季末较季初变动不大,资金投向方整体风险较3季度下移。主要原因包括:
(1)债券市场风险小幅走高。2019年4季度,作为银行理财主要投资对象的债券,本季度信用利差基本与3季度持平,但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率整体上行,致使债券市场总体风险水平上升。具体而言,10月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率和信用债总净价涨跌幅波动率明显升高,拉高债券市场风险水平;11月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率和信用债总净价涨跌幅波动率均有所下降,当月债券市场风险水平小幅回落;12月信用债总净价涨跌幅波动率继续下降,但国债到期收益率波动率再次明显上升,使得债券市场风险水平上升至略高于10月的水平。
(2)股票市场风险略有抬升。10-11月,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PPI同比进入负增长,同时猪价引发CPI大幅上行,股票市场表现渐次下行,股票市场风险指数上升。12月,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市场情绪修复,股票市场风险指数有所下降。总体来看,4季度股票市场风险指数较上季度整体上移。
(3)宏观经济风险前高后低。4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0%,增速与3季度持平;受猪肉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涨幅影响,10-12月的CPI同比上涨分别为3.8%、4.5%和4.5%,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经济增速下降叠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宏观经济风险产生向上推力。同时,季初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小幅放缓,宏观经济风险提高。随后,社融增速回升,同业拆借利率下行,宏观经济风险回落。整体来看,4季度宏观经济风险逐月降低。
(4)衍生品市场风险下行。4季度受LIBOR 1W利率和黄金价格波动率显著降低的影响,衍生品市场风险较3季度明显下行。但由于衍生品在银行理财资金投向中的占比较低,其变化对资金投向方整体风险水平的影响较小。
综上所述,2019年4季度,除衍生品市场风险出现较大幅度下行外,其他三类资产风险指数4季末较3季度末小幅上升,变动不大,综合使得资金投向方风险震荡下行。
3、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
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主要根据刚性兑付、期限错配、信息透明度、资产同质性资产负债网络五个维度赋权构建。

2019年4季度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先抑后扬,呈现震荡走高态势。各月指数走势方面,10月和11月指数持续走低,其中11月银行机构风险指数创下近年来来的最小值,随后指数在12月有所反弹。整体来看,虽然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4季度末较3季度末上涨10.30点,但是10月和11月指数均较低,机构整体风险仍然可控。具体来看:

注:主坐标轴(左侧纵坐标)对应刚性兑付-利差、刚性兑付-非净值规模占比、资产同质性、资产负债网络和期限错配值,次坐标轴(右侧纵坐标)对应信息不透明值。
(1)银行刚性兑付行为有所缓和[3],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持续提升。4季度,在影响银行刚性兑付行为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差和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两个指标中,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差出现波动,10月和11月收益差连续两月大于0,中断了此前连续10个月为0的记录。这反映出银行对于部分到期的非保本预期收益型产品,以产品实际运行收益而非预期收益(实际运行收益略低于产品预期收益)兑付给投资者,非保本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刚性兑付行为有所缓解;与此同时,银行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持续下降,11月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创下近年来新低,即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创下阶段性新高。这反映出随着监管的趋严、资管新规过渡期的逐步临近,银行持续推进不合新规要求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的整改工作,加快向净值化转型。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4季度,市场存续净值型理财产品17019款,较上季度环比增加 30%。2019年12月,全国银行净值化转型程度指数(按产品数量统计)为10.46点,环比上升0.64点,较去年同期上升7.07点,净值化转型发展速度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提升[4]。整体来看,在银行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差回升以及净值产品规模占比提升的影响下,银行刚兑行为进一步缓和,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
(2)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有所缩短,期限错配现象出现抬升。从4季度数据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由3季度的148天回落至132天。各季度平均投资期限分别为:1季度的121天,2季度的138天,3季度的148天,4季度132天。虽然4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较3季度出现回落,但是较去年同期增长9.1%。我们分析认为,一方面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逐渐减少,在非标资产普遍对接长期限理财产品的情况下,银行更有动机将高收益非标资产配置给长期限、高门槛的净值型产品,以提升该类产品收益,增加获客[5]。在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更高的情况下,长期限预期收益型产品数量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另一方面,随着2020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日的临近,市场关于延长过渡期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监管并未明确表态,这使得部分老产品整改压力较大的银行对发行长期限理财产品存在顾虑,也影响了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的延长。整体来看,短期的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缩短并未改变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长期化的倾向。不过,从当季度数据来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缩短使得银行产品端与资产端的期限差距拉长,增加了因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而提升了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3)信息透明程度表现较好。4季度,银行信息披露质量整体较高,信息披露得分逐月增高,信息披露平均得分由3季度的8.42分上升至10.06分。4季度,在对银行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到期、运行三个方面信息质量,以及对银行净值型产品净值披露质量和频率的考察后发现,各类银行在对这两类产品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具体来看,全国性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质量整体表现良好,净值产品信息披露工作较预期收益型产品信披工作更为完善。而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质量两极分化较为显著,理财能力排名靠前的城商行在预期收益型和净值型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均做得较好,而排名靠后的城商行则在两类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做得一般。此外,农村金融机构产品信息披露规范性整体表现与另两类银行仍有一定差距,但本季度在净值产品信息披露规范性较此前有了较明显的改进。总的来说,4季度各类银行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使得信息不透明程度降低,进而缓解投资者羊群效应可能引发的挤兑行为,降低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4)资产同质性继续下行。4季度数据表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的规模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比重季度平均值为57.45%,较3季度下降5.79%。从各月占比来看,10月银行机构资产同质性占比较9月出现回升,不过在11月和12月,资产同质性占比连续回落,其中12月资产同质性比例创下2018年6月以来的新低。与此同时,联系上文对预期收益型产品规模占比的描述我们也注意到,净值型产品占比较高11月和12月,对应的也是银行机构资产同质性占比较低的月份。可见在机构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的时候,其所投资的资产边界逐步拓宽,在提升产品收益谱系的同时,降低银行理财资金在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资产上的集中度,进而降低银行理财机构风险。
(5)资产负债网络关联强度有所加强。4季度,银行同业产品规模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季度平均比重由3季度的0.85%升至1.09%。具体来看,10月-12月,同业理财产品规模占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逐月递增,12月同业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创下自2018年12月以来新高。分析来看,2019年5月中小银行信用风险事件使得同业业务刚兑被打破,同业存单发行量受到冲击,但是银行负债端压力仍存,特别是揽储能力一般的中小银行,更加依赖同业业务获取资金。随着央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呵护流动性,同业存单发行量逐步回暖,并在12月份达到高峰。整体来看,在监管的约束下,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逐步得到遏制。流动性充裕背景下,银行不再急于通过同业业务吸纳资金,同业业务将回归常态化。不过,虽然4季度同业理财规模占银行理财规模比重的短期提升不具有持续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银行间资产负债网络的关联强度,增加了银行同业间风险的传染。
整体来看,4季度影响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的五类指标中,虽然银行机构刚性兑付、信息不透明度和资产同质性表现较上季度有所好转,但是,在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缩短和资产负债网络关联度增强的影响下,银行理财机构系统性风险指数呈现先抑后扬的走势,但指数整体并未出现大幅回升,银行机构风险总体可控。
4、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
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主要根据投资者的羊群行为和投资者信心两个维度赋权构建。

2019年4季度,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逐月回落,风险水平较3季度大幅下降。从指数各月走势来看,资金来源方指数10-12月连续回落,其中12月单月降幅较大,创下2018年10月份以来新低。整体来看,4季度末资金来源方指数值较3季度下降123.12点,表明资金来源方风险显著降低。从影响4季度资金来源方指数走势的投资者行为和投资者信心情况来看:

(1)从投资者行为来看,羊群效应并不显著。4季度,理财产品整体仍处于净赎回状态,但是呈现逐月减少态势,并未出现明显的投资者集中申购或赎回的现象,投资者羊群效应并不显著,因而也没有理财资金大范围进入或退出理财市场,进而增加市场波动风险的情况。具体来看:
国内方面,央行继9月份全面降准后,分别在10月份和11月份开展定向降准,银行体系对于流动性需求进一步减弱,表现为银行对于投资者的资金需求并不强烈,投资者总的赎回规模超过申购规模;国际方面,外部政治、经济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美联储10月份再度降息,连续三个月降息,带动全球多国降息潮,对债市长期走向形成利好,推动银行资产端收益提升。与此同时,中美贸易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贸易形势缓和推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对权益市场形成利好。
进一步的,从投资者对于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申购赎回序列的表现来看:
保本类理财产品处于净赎回状态。4季度,国内逆周期调控加码,央行运用多种货币工具呵护流动性,市场资金利率价格下行,保本理财产品收益持续回落,影响保本类产品投资者赎回产品;同时,4季度也是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到期的节点,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赎回行为会有所增加;此外,受到资管新规影响,部分银行开始有序下架不合新规要求的保本理财产品,也增加了投资者对保本产品的赎回行为。综合影响下,4季度各月保本类理财产品均处于净赎回状态,卖方的羊群效应略有升温,但影响可控。

非保本理财产品整体处于净申购状态。虽然受外围市场降息、国内“全面+定向”降准刺激,国内股市在10月中上旬迅速走高,但是经济数据的不及预期使得股市在10月下旬和11月出现回调,市场波动加剧。非保本理财的投资者投资行为趋于谨慎,由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和理财产品等中低风险资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投资者风险偏好的降低也会促进理财产品等中低风险资产的申购,这使得10月非保本理财投资者申购量明显高于赎回量。而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回暖,中美一阶段贸易谈判达成,权益市场也逐渐从11月的低点回升,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回升,11月后非保本理财投资者的赎回量有所增长。

(2)从投资者信心来看,信心指数前低后高。4季度,美联储10月延续降息,连续三个月降息,带动全球多国降息潮。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表现依旧疲弱,宽松的政策成为多国摆脱经济困境的手段。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仍处在筑底阶段,3、4季度当季GDP增幅均只有6.0%,较1、2季度回落,处在近年来低位。为此,国内适时加强逆周期调控,货币政策稳健偏宽松,财政政策聚焦减税降费。受此影响,投资者信心指数虽然在10月继续走低,但是在11月份止住颓势,开始反弹,并在12月份逐步走高。投资者信心提升会使得投资者增加投资行为,银行体系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降低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

整体来看,4季度影响资金来源方指数的两类指标中,保本理财的到期和部分不合规保本理财产品的退出使得保本理财产品出现净赎回。非保本理财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使得非保本理财产品处于净申购状态,但是并未出现投资者集中申赎行为,投资者羊群效应并不显著。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逆周期调控的加码,宏观经济有所回暖,投资者信心逐步回升。二者共同影响下,4季度资金来源方指数整体较3季度回落,风险水平较低。
5、结论及展望
本报告从资金投向方、银行理财机构和资金来源方三个维度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构筑起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指标体系,并结合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制度背景等现实情况进一步对3个分指数及总指数进行了解读。
报告认为:
(1)总体来看,2019年4季度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持续回落。
(2)从构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的三大因素看,2019年4季度,衍生品市场风险大幅下行,但其他三类资产风险波动不大,资金投向方风险有所起伏,整体较3季度震荡下行。同时,虽然银行理财机构刚性兑付、信息不透明度和资产同质性表现较上季度有所好转,但是,在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缩短和资产负债网络关联度增强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银行机构风险。而投资者理财产品集中申赎行为减少,使得投资者羊群效应减弱,叠加同期宏观经济有所回暖,投资者信心逐步增强,资金来源方风险大幅回落。
(3)从时间上来看,2019年10-12月,虽然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有所起伏,但是在资金投向方风险震荡下行和资金来源方风险持续下行的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逐月下行,其中11月风险下降幅度较大,12月风险水平创下2018年10月份以来新低。
回顾2019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走势发现,1季度和2季度,受到银行理财机构风险处于高位,资金投向方和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上行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整体较高。不过,随着银行理财机构、资金投向方和资金来源方风险水平的逐渐回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在3季度和4季度逐步回落。
展望2020年1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状况:
我国宏观经济潜在增长率存在起伏,资金投向方风险不容忽视。首先,虽然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迹象,但是经济彻底回暖仍待时日,这也给国内经济增长添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与此同时,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2020年1月蔓延,2月爆发。国内先后通过延长春节假期,延缓企业复工等手段遏制疫情传播,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较大影响,虽然疫情对国内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较小,但是给短期宏观经济增长蒙上阴影;此外,中美贸易争端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仍需持续关注。因而国内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仍将延续,形成对资金投向方的扰动,预计资金投向方的风险水平将会震荡抬升。
疫情或影响银行机构净值化转型,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水平存在波动。2020年,是资管新规、理财新规以及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办法等文件过渡期的最后一年。随着理财产品合规转型节奏加快,进度加深,转型效果也会日渐显现。可以预见的是,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行为将日趋弱化,净值型产品占比更加突出,理财产品投资期限呈现长期化倾向,信息披露愈加透明、规范,理财资金投向更加多元化,同业理财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不过,这一进程难以一蹴而就,特别是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1季度的集中爆发,银行机构的日常营业、投资等活动受到的冲击较大,银行机构潜在不良风险存在上升风险,短期内的净值化转型节奏或受到疫情拖累。这对银行理财机构的兑付行为、信息披露、投资期限、资金投向和同业理财都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我们预计2020年1季度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水平可能上升。
疫情影响投资者信心指数。虽然国内经济在2019年4季度有所回暖,2020年1月经济数据的走强进一步打牢经济回暖的根基,但是突然而来的疫情使得经济回暖的节奏被打乱,也给复苏中的国际经济形势形成冲击。受此影响,国内投资者信心指数难有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资本市场波动料会加剧,投资者风险偏好存在波动,或加重投资者的羊群效应。预计资金来源方的风险水平短期内会有所抬升。
综上,预计2020年1季度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将会呈现震荡抬升走势。
 

注:

[1]考虑到对于这三类指数权重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整体情况,而这需要对该市场有着深刻、专业的理解和判断。因此,在合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系统性风险总指数时,本报告通过业内专家打分法为三大分指数赋权,其中资金投向方风险指数、银行理财机构风险指数和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分别为0.3、0.5和0.2。2019年4季度,我们对资金来源方风险指数算法进行了更新、优化。

[2]已对银行理财机构各组成指标进行数值处理。
[3]刚性兑付行为一方面通过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差值来衡量,差值越小,表明银行实际支付给投资者的收益与对投资者事先承诺的收益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实际支付的收益高过事先承诺的收益,从而显示出刚性兑付行为在逐渐增强;一方面通过非净值型产品规模占理财产品总规模的比重来衡量,比重越大,刚性兑付行为越强。
[4]数据来源于“普益标准·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2019年4季度)”和普益标准12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指数报告。
[5] 数据显示,2019年12月银行新发1年期以上的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数量较1月减少91.67%,而2019年12月1年期以上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数量较1月增长88.99%。
]]>
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大数据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430446.html Sun, 17 Jan 2016 14:03:54 +0000 //www.otias-ub.com/?p=430446 EAcc-fxnrahr8350260-12016银行理财产品大数据分析报告

在经济基本面低迷的背景下,央行祭出多种宽松政策,多次降息后利率持续下行,市场整体流动性比较充裕。另一方面,“资产配置荒”问题凸显,可投资的优质资产减少,资产端风险加大,银行议价能力下降。 可以说,2015年银行理财陷入了尴尬境地,其所面临的环境与2014年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年末行情”也并未如常出现。

2016银行理财产品大数据分析报告 为了让投资者进一步了解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状况,继2015年1月发布“2015银行理财产品管理能力白皮书”,并在业界引发关注热潮、成为千万名银行理财客户遴选理财产品的标准参照之后,2015年12月中旬至2016年1月上旬,标点财经研究院再度联袂《投资时报》,耗时数周,对7.45万条2015年(截至2015年12月11日)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大数据展开深度分析,绘制出“2016银行理财产品大数据分析报告”,力图从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发行能力、收益水平、现状及未来趋势等多个维度,勾勒出这一市场的全貌。 我们根据银行理财产品的6项指标进行评分,最后按照权重计算总分并排名(满分100分),推出“2016银行理财实力榜”,为投资者遴选理财产品提供参考。

银行理财市场现状 2014年11月以来,央行6次降息并伴随多次降准,利率水平持续走低。与此同时,经济增速放缓、优质资产稀缺,银行理财资金陷入“缺资产”的窘况。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幅大幅下降,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而预期收益率则呈现明显的下滑之势。

1.1发行情况:增幅急速放缓 尽管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依然在攀升,但增长速度已急速放缓。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年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为66512款,同比增长46.76%。2015年全年发行的数量上升至77860款,但同比增幅只有17.06%,远低于往年的增幅。在2015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人民币产品占比达到98.05%(图1)。

J6sN-fxnqrkc6478245-1银行理财数量同比增幅

分类型来看,非保本型产品依然占了最大的发行比例,该类产品2015年共发行了54063款,同比增长19.78%,在全部产品中的占比近七成。保本浮动型产品共16260款,同比增长18.33%,占比为20.88%。而保本固定型产品的数量则较2014年出现下降,2015年发行了7537款,同比下滑了1.3%,在全部产品中占比不足一成(图2)。 从产品期限上来看,一年期以下的中短期产品,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占比继续提高,而一年期以上产品的数量则大幅减少。其中,1个月以内的产品数量大增,由2014年的3109款增加至2015年的4494款,同比增幅达到44.55%。1-3个月期的产品仍是市场上的中坚力量,共有45462款,同比增长16.76%,在所有期限的产品中占了58.39%。3-6个月期的产品数量为18009款,同比增长18.47%,占比为23.13%。而12个月期以上的产品只有804款,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17.28%,占比也从2014年的1.5%降至2015年的1%(图3)。

事实上,2011年,银监会在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要求,原则上不允许发行1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1个月期以下产品逐渐销声匿迹,开放式和滚动型理财产品开始大行其道。在2015年发行的1个月及其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中,开放式和滚动型产品担任起了重要角色。随着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理财产品将得到大力发展。

1.2收益水平:下行趋势明显 在2015年的最后一周,虽然临近年末,但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依然少之又少,这与往年的情况大相径庭。 据银率网统计,2015年12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35%,较前一月仅小幅增加了0.01个百分点,人民币结构性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05%,较前一月下降0.35个百分点,面临“破5”。从2015年全年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走出了明显的下行趋势:前四个月尚且稳定,之后开启接连下跌模式(图4)。

可见,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在201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Wind资讯统计,在2015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收益率超过5%的产品同比下降了17.16%,占比也较2014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发行数量增幅最大的是收益率在2%-3%(含)之间的产品,由2014年的770款增加至2015年的1822款,增幅达到136.62%。其次是收益率在0%-2%(含)之间的产品,同比增长123.37%。收益率在3%-5%(含)之间的产品数量增幅也较大,同比增加91.6%,这类产品的占比由2014年的28.73%大幅提高至2015年的47.04%,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银行理财管理能力 虽然收益率在下行,但银行理财依然是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刚性兑付潜规则打破前,投资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相对较小,本金安全度较高。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要高于存款利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银行理财产品是存款的一种替代。

对投资者而言,在挑选银行理财产品时,除了追求较高的收益外,能否如期兑付以及期限适当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要评判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实力,需要考察其产品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实际收益率是否达标、产品数量以及期限的多样性,其中发行数量的多少和期限是否多样关系到投资者的选择空间。

根据Wind资讯和部分银行提供的数据,《投资时报》研究院对超过7.45万条2015年(截至2015年12月11日)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信息进行了梳理,从发行能力、收益能力两个方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竞争能力进行综合考量,独家推出“2016银行理财实力榜”。其中收益能力综合考虑了1-3个月(含)、3-6个月(含)、6-12个月(含)、1年期以上这四类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以及实际收益率的达标率。剔除发行数量不足10款的银行后,共有321家银行被纳入榜单。

2.1综合排名:全国性银行整体领先 不同的银行之间,理财产品管理能力可谓千差万别。那么,哪家银行更具竞争力? “2016银行理财实力榜”得分最高的前十家银行分别是平安银行、盛京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重庆银行、南京银行、东莞银行以及苏州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各占5席。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无论在发行能力上还是在收益能力上普遍有着不俗的表现,尤其是收益率普遍较高(表1)。

得分最低的十家银行分别是山东寿光农商行、浙江平阳农商行、江苏启东农商行、江苏靖江农商行、赣州农商行、江苏泗阳农商行、山东禹城农商行、德州市德城区农信社、朔州市朔城区农信社以及东营农合行,均是农村银行。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发行数量少,而且期限极为单一,供投资者选择的产品十分有限。

整体来看,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城商行。 其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发行能力上占有绝对优势,18家银行中,产品数量超过千款的有11家,在发行能力前十强中,全国性商业银行占了9席。

城商行的发行能力逊色于大型银行,但各期限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却要高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农村银行。如1-3个月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112家城商行平均为5.07%,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农村银行均不足5%,分别为4.82%、4.92%。不过由于部分城商行缺乏达标率数据,拉低了收益能力方面的得分。

2.2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能力最强 统计显示,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发行能力在所有类型的银行中最强。18家银行共发行47890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占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平均每家银行发行产品2660款,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正是这种无可比拟的发行优势,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理财实力。 细分来看,股份制银行在理财产品方面的综合实力要强于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部分股份制银行的发行能力并不逊色于五大行,另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网点和客户数量,有较强的理财产品定价权,因而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要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理财能力得分由高至低排名为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光大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中国银行,有13家银行进入总榜单的前50名。其中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渤海银行进入总榜单的前十强。

理财产品竞争力最强的是平安银行,在总榜单中居于榜首。据Wind数据统计,该行发行产品2195款,在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1。旗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高,其中1年期以上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高达7.2%。但由于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未能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收益能力得分受到一定的影响。

紧随其后的华夏银行在总榜单中排名第三位。在我们的统计中,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最多,达到7076款,且全部达到预期收益。遗憾的是,该行1-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略低,平均只有4.66%。

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三的是兴业银行,在总榜单中居第四位。该行发行理财产品813款,在上榜银行中排在第16位。其各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超过5%,其中1年期以上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更是达到6%。该行公布了实际收益率的产品均全部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上限。

五大国有行中得分最高的是工商银行,在总榜单中排名第16,在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名第7。其次是交通银行,在总榜单中排名第20,在全国性商业银行中排第9位,该行产品数量多达6952款,在所有银行中仅次于华夏银行。

2.3城商行:收益率更突出 尽管在体量上难以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抗衡,但城商行在理财产品方面依然有不容小觑的优势。一方面,从发行数量上看,虽然单家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数量并不多,不能媲美于动辄上千款产品的大型银行,但城商行群体较大,因此整体数量较多,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另一方面,从产品收益率来看,城商行较其他类型的银行更胜一筹。

进入榜单的112家城商行共发行了2.64万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市场份额达三成。平均下来每家城商行发行的人民币产品为235款,较大型银行仍有不小差距。不过,依然有部分城商行的发行能力不输大型银行。有三家城商行的产品数量超过千款,产品数量最多的是南京银行,达到2722款。其次是江苏银行,发行了1603款。上海银行则以1012款产品排名城商行第3。此外,青岛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锦州银行、徽商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盛京银行以及温州银行的产品数量也均在500款以上。

在收益率上,与其他类型的银行相比,城商行有一定的优势,往往通过较高的收益率来抢夺客户。如东营银行有近98%的产品预期收益率均达到7%,平均预期收益率为6.93%。宁波东海银行各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高于7%,整体平均达到7.03%。

从综合发行能力和收益能力来看,有29家城商行进入总榜单的前50名,其中5家进入前十强。排名最靠前的是盛京银行,在总榜单中排第二名。该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达534款,各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150款公布了实际收益率的产品全部达标,收益能力甚至强于榜首的平安银行。

重庆银行在城商行中排名第2,在总榜单中排名第7。该行1年期以上理财产品的表现最为突出,平均预期收益率达6.7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南京银行在城商行中排名第3,居总榜单的第八名。除亮眼的发行能力外,该行各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在行业平均水平之上,但有多款结构性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上限,这主要是由于产品设计所致。如该行旗下的“聚鑫”多空分级1501期8人民币理财产品,其多空两级收益分配挂钩“沪深300(3118.730, -102.84, -3.19%)指数”在到期日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2015年12月8日沪深300指数收于3623.02,大于3500点,那么该产品于2015年12月9日按以下收益分配方案兑付:其中多级年化收益率为5.765%;空级年化收益率为3.465%,表现为低于最高预期收益率。多空分级理财产品设计较普通非结构性产品复杂,投资者须谨慎选择。

城商行排名第4至10位分别是东莞银行、苏州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包商银行、珠海华润银行、青岛银行以及长沙银行。其中青岛银行发行的产品数量较多,达788款,在城商行中居第4位。其不同期限的产品均有所覆盖,且有实际收益率的42款产品也全部达标。不足的是,该行6至12个月、1年以上这两个期限的产品平均收益率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拉低了整体得分。

有人欢喜有人愁。城商行中得分最低的十家银行分别是遂宁市商业银行、景德镇市商业银行、曲靖市商业银行、晋中银行、邢台银行、济宁银行、青海银行、抚顺银行、厦门银行、平顶山银行。这些排名靠后的银行发行的产品数量普遍较少,从期限上来看产品线不全,基本缺少1年期以上产品,且收益率相对较低;此外,还缺乏实际收益率数据。 2.4农村银行:大多排名殿后 由于发展滞后,包括农商行、农合行和农信社在内的农村银行在理财管理能力上整体殿后,主要是在产品数量、期限覆盖面等方面难以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相抗衡。

从发行数量上来看,上榜的181家农村银行共发行13732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每家银行发行75款,远不及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城商行的发行量(图5)。其中发行产品数量超过100款的只有45家,最多的是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达到563款,而多数农村银行的产品数量在50款以下。此外,大多数农村银行在实际收益率等信息的披露上仍有待加强。

得分最高的农村银行是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总榜单中排名第21位。该行发行产品335款,期限覆盖较为全面,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更为重要的是,该行有214款产品披露了实际收益率,全部达到预期收益率的上限。

厦门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银行中排名第二位,在总榜单中居第22名。分类榜单第三名是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在总榜单中排名第31位。青岛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佛山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也跻身总榜单前50强,居细分榜单的第4至8位。细分榜单前十位还包括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银行更多是排在总榜单的榜尾位置。得分最低的50家银行中,农村银行占了92%。而得分最低的10家银行则全被农村银行包揽,分别是山东寿光农村商业银行、浙江平阳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启东农村商业银行、江苏靖江农村商业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泗阳农村商业银行、山东禹城农村商业银行、德州市德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朔州市朔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东营农合。从Wind提供的数据来看,这10家银行的产品数量均不超过35款,且只发行3个月期以下的产品,产品线很不完善。

2016银行理财产品大数据分析报告 2016趋势展望 2016年初,A股经历四次熔断后不止下跌之势,失守3000点关口,刺激了部分资金回流理财市场。对投资者而言,要追求稳定的回报,银行理财产品是现阶段比较稳健的投资选择,不过,投资者对收益率不宜抱有太大的期望。

海通证券认为,低利率时代已经到来,零利率将是长期趋势。国内资产回报率下降趋势已经开始,居民可选投资品种回报率全面下降。理财收益率下行开启,高投资回报率时代不再。

鉴于监管层面的重要性是引导,银行理财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市场格局有所调整。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正从封闭逐渐向开放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提升,并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发展趋势。净值型产品是类似于基金的运作模式,没有预期收益,定期披露净值,投资者在开放期内可进行申购赎回,收益与产品净值有关。可见,净值化理财产品具有“买者自负”的特点,是银行理财解决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的一个有效办法。

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需了解产品的运作特点,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风险。如2015年有多家银行披露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银率网分析师认为,由于银行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投资者面临一定的再投资损失。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理财本金和收益到账后只享受活期利息,对于投资者的收益损失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