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理财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28 Feb 2022 12:33:5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21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5779.html Mon, 28 Feb 2022 21:00:23 +0000 //www.otias-ub.com/?p=1395779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报告》)显示,2021年,银行理财行业在总体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了回归本源、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良好改革效果。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4%;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1万亿元。

《报告》总结了2021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的六大特点:

一是监管工作效能显著提升,行业制度体系日臻完善。资管新规发布以来,监管部门持续推动同类资管产品统一标准,建立健全产品发行、销售管理、投资运作、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制度规则,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二是银行理财业务回归本源,存量整改任务基本完成。在资管新规确立的主动化、净值化的监管导向下,银行理财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基本完成,整体符合预期。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财产品规模已由资管新规发布时的4万亿元压降至零;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同业理财降至541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下降97.52%;绝大部分银行如期完成理财存量整改计划,为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子公司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崭新步伐。2018年12月至今,监管部门坚持“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的原则,已批准29家理财公司筹建,其中24家获批开业。截至2021年底,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近六成,已发展成为理财市场重要的机构类型。

四是理财投资人数迅速增长,投资理财收益保持稳健。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了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据理财市场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

五是服务实体能力稳步提升,社会责任投资持续扩大。银行理财行业持续提升资金配置能力、拓展投资渠道、缩短投资链条,更加精准高效支持实体经济,大力践行社会责任。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5万亿元,约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8%。

六是五大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高质高效服务理财市场。资管新规发布后,为助力理财市场的转型发展,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多措并举,着力建设完善五大服务平台,为银行理财市场提供高质高效的专业服务。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将继续科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经济发展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保持经济长期向好的总态势。尽管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国内经济仍将展现出强劲韧性与巨大潜力。在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行业步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2020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224318.html Wed, 31 Mar 2021 20:30:11 +0000 //www.otias-ub.com/?p=1224318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同比增长6.9%;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

“近年来,新发展理念对资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资管业务主动发挥金融资源配置高效、透明等优势,为支持直接融资体系、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杨东宁在《年报》发布会上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政策落地完善,理财业务按照监管有序整改,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年报》指出,2020年以来,理财行业的相关监管政策持续完善。资管新规发布至今,银行理财相关配套监管政策相继推出,理财业务监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从行业监管、主体治理、业务规范等多个维度进一步规范理财行业的发展。在银行理财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理财业务的转型方向和展业格局逐步明晰。

在监管持续加强的基础上,行业规范转型稳步推进。《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以净值化转型为重点,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稳步推进。

一是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上升22.06个百分点。

二是存量资产化解有序推进。银行在大力发行净值型产品推进转型的同时,加快存量资产处置,合规新产品占比持续升高。

三是同业理财及嵌套投资规模持续缩减。2020年底,同业理财存续余额0.39万亿元,同比下降53.86%;理财产品通过各类资管产品嵌套投资规模为8.93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25.71%。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普益标准:2020年6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
//www.otias-ub.com/archives/1087600.html Tue, 21 Jul 2020 00:12:43 +0000 //www.otias-ub.com/?p=1087600 2020年7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20年6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报告。对此,普益标准就6月指数的变化特点进行解读。

一、银行理财价格指数持续下滑
图1:银行理财收益及价格指数走势

6月,全国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环比下滑0.10点至85.96点,银行理财收益水平与上期持平,为3.59%。从不同类型产品收益变化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38点至89.19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滑0.82点至81.13点。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行主要受到当前整体宽松的资金面影响,同时过渡期内银行资产端的结构性调整仍在持续,也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产生影响。具体来看:
资金端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资金成本相对较低,使得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滑。6月央行连续多日开展逆回购操作,总投放量为15400亿,本月到期逆回购15600亿;同时,6月15号央行开展2000亿元MLF操作,6月6日和6月19日共有7400亿MLF回笼。6月受MLF资金大量到期,特别国债发行回笼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加快,并规定公开市场操作时间,进行预期管理,呵护态度明显。央行维护合理充裕的流动性主要体现于将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总量维持合理水平,进一步导致理财价格指数下滑。
资产端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持续优化,理财收益持续下行。资管新规的核心之一是打破刚兑,这使银行理财保本保息成为过去式;在监管的引导下,非标资产投资受到约束,银行存量理财产品逐步到期后,新发产品难以维持较高收益,同时,通过期限错配来拉升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做法被禁止,理财产品收益呈现下滑趋势。
考虑目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总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资金面宽松状态不改,预计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大幅回升可能性不大。
图2: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走势

 
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下降。2020年6月,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环比下滑2.71点至76.50点。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为4.34%,环比下滑15BP,较基期(2018年5月)下滑133BP。其中,固定收益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4.12%,环比下滑36BP,较基期下滑99BP;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5.21%,环比上升68BP;现金管理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3.13%,环比下滑13BP,较基期上升12BP。
6月,债券市场持续调整,银行间流动性继续边际收紧以及中下旬特别国债的供给冲击,导致债市情绪疲弱,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并采用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策略的固收类产品业绩较上月略有下降;6月的A股市场呈现震荡上行走势,且权益类基金收益上扬,权益类基金发行和认购出现了一波热潮,因此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有所上升;同时流动性持续宽松,现金管理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持续下滑。
二、银行理财发行指数有所上升
图3:银行理财发行量及发行指数走势

6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上升3.75点至81.54点,整体发行量环比上升422款至9162款。本月,国内疫情进一步好转,资本市场稳步修复,监管政策依然利好银行理财转型,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有所上升。
目前国内疫情持续好转,但投资者仍需考虑多方面风险因素,谨慎投资。机构预计6月CPI增速或短暂下行,PPI降幅收窄。6月底农业部口径猪肉批发价回到45元人民币之上,符合猪肉需求恢复速度快于供给的判断,从全月角度看猪价与5月份持平,环比扰动不大。鲜果方面,今年气温和降水量适宜,苹果 、柑橘等水果迎来丰收,鲜果价格环比下跌,相较去年同期价格降幅达到30%左右;鲜菜方面,价格小幅回升,但整体扰动不大。与此同时,非食品端价格亦无上涨动力,CPI走势仍将随著疫情平息逐步向均值修复。
净值型产品申购占比呈现上升。从各类产品数量占比来看,6月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下滑2.89个百分点至56.17%;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升0.01个百分点至22.53%;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升2.89个百分点至21.31%。整体来看,目前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呈现逐步下行走势,发行占比已不足六成;净值产品申购量仍相对较低,但产品申购量占比呈现逐步上升态势。今年受突发的疫情影响,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增速有所放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也纳入了监管层的考虑范畴,但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仍会稳步推进。目前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也将逐步恢复此前增速。
三、银行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
图4: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及净值化转型指数走势

6月,全国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0194款,环比1127款。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本月,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15.14点,环比上升0.81点,较去年同期上升9.05点。
从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来看,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9163款,环比上升227款;城商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8238款,环比上升556款;农村金融机构净值产品存续量为2793款,环比上升344款。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环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本月城商行机构的净值产品存续量环比明显上升。
随着2018以来多项监管政策的推出,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方向明晰,银行持续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2018年下半年以来净值化转型程度提升明显。截至2019年末,银行净值型产品余额占比已由新规前的15%大幅提高到了目前的43%,产品结构已发生了重要变化。今年受突发的疫情影响,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程受到一定程度冲击,增速有所放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也纳入了监管层的考虑范畴,但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仍会稳步推进。目前疫情影响逐步消退,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也将逐步恢复此前增速。
]]>
普益标准:2020年3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
//www.otias-ub.com/archives/1080771.html Sat, 09 May 2020 15:15:01 +0000 //www.otias-ub.com/?p=1080771

20204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203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报告。对此,普益标准就3月指数的变化特点进行解读。

一、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延续下滑态势

1:银行理财收益及价格指数走势

3月,银行理财价格指数环比下滑1.11点至89.17点,银行理财收益水平环比下滑5BP3.72%。从不同类型产品收益变化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滑1.57点至91.84点,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价格指数环比下滑0.42点至85.17点。

2: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走势

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大幅下挫。20203月,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环比下滑14.42点至74.12点。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为4.20%,环比下滑82BP,较基期(20185月)下滑147BP;固定收益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4.55%,环比下滑19BP,较基期下滑56BP;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2.82%,环比下滑333BP;现金管理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3.37%,环比下滑6BP,较基期上升36BP

在目前宽松的融资环境下,债券利率下行,主要投资于债券市场并采用持有至到期的投资策略的固收类产品业绩较上月有所下滑;3月受国外疫情影响,股市整体震荡较大,因此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大幅度下滑;同时在宽松的流动性之下,现金管理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也小幅下滑。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波动主要受到银行资产端结构性调整和资金端宽松的资金面影响。

资产端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性调整是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行的主要因素。从指数走势图中可以看到,银行理财收益在20183月冲至最高点,但随着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过去池化运作模式的限制,银行资管不再能通过期限错配获取流动性溢价,进而传导至产品端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的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受到非标资产期限匹配要求,存量理财产品逐步到期后,新发理财产品难以投向高收益资产,也影响了新发产品收益下行。不过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新投资模式的逐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降幅已连续多月呈现趋缓趋势。

资金端方面,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也使得理财产品收益处于相对低位。313日,央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1个百分点,此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330日,央行重启逆回购,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5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较前次下降20个基点。央行定向降准及降息的措施,维护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理财价格指数和平均收益继续下滑。考虑目前银行体系内流动性总量仍保持较高水平,叠加节后现金回流,市场资金面宽松状态不改,预计银行理财价格指数大幅回升可能性不大。

二、银行理财发行指数止跌回升,长期仍有大幅下行可能

3:银行理财发行量及发行指数走势

3月,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环比上升12.91点至89.19点,整体发行量环比上升1450款至10021款。3月,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复工复产也逐渐提上日程,疫情影响因素逐渐消退,全国银行理财发行指数止跌回升。

资管新规冲击逐渐缓释,后续产品发行量呈企稳态势。基于发行指数走势可以观察到,20183月以后,受资管新规冲击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至20193月跌至最低点后,产品发行量大体于9000-12000款间震荡,整体表现相对稳定。

预期收益产品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过渡期后期发行指数或再现大幅下滑态势。从各类产品的发行量(申购量)占比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下滑0.33个百分点至64.03%;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升0.39个百分点至20.95%;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下滑0.06个百分点至15.03%。整体来看,目前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超六成,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仍然较低。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日的临近,银行将加速整改存量不合规的老产品,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预计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将逐步压降,长期来看银行理财发行指数或将再次出现大幅下行态势。

三、银行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

4: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及净值化转型指数走势

3月,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16720款,环比上升534款。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3月,全国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12.66点,环比上升0.43点,较去年同期上升7.99点。

从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来看,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8060款,环比上升77款;城商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6679款,环比上升335款;农村金融机构净值产品存续量为1981款,环比上升122款。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全国性银行净值化转型速度领先于其他类型银行,这与全国性银行加速推进理财子公司制转型,倒逼产品净值化转型速度提升有一定关系。

2020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虽然监管允许过渡期适当延长,但灵活并不意味着放任,即便在延期期间仍将严格约束压降速度。目前市场上预期收益型产品存量仍较大,随着银行投研实力和净值型产品发售经验的逐步累积以及投资者对于净值型产品认知的日渐深入,长期来看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型指数将延续增长态势。

]]>
普益标准: 2019年11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
//www.otias-ub.com/archives/985422.html Mon, 23 Dec 2019 12:25:43 +0000 //www.otias-ub.com/?p=985422

20191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201911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指数报告。对此,普益标准就11月指数的变化特点进行解读。

一、银行理财收益持续走低

1:银行理财收益及价格指数走势

11月,银行理财收益指数环比下滑0.25点,至91.11点,银行理财收益水平环比下滑1BP3.81%,整体下滑幅度较10月有所放缓。从不同类型产品收益变化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与上期持平,仍为3.92%;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环比下滑4BP3.63%

2: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走势

除预期收益型产品收益指数持续下滑以外,净值型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也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201911月,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指数环比下滑0.78点至79.83点,净值型产品综合业绩基准为4.53%,环比下滑4BP,较基期(20185月)下滑114BP;固定收益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4.58%,环比下滑1BP,较基期下滑53BP;混合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4.30%,环比下滑19BP;现金管理类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为3.45%,与上期持平,较基期上升44BP

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性调整是银行理财收益持续下滑的主因。从指数走势图中可以看到,银行理财收益在20183月冲至最高点,但随着资管新规对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限制,银行资管不再能通过期限错配获取流动性溢价,进而传导至产品端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的持续下滑。不过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新投资模式的逐步挖掘,理财产品收益降幅已连续多月呈现趋缓趋势。

除银行理财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也保证理财产品收益处于相对低位。11月,央行开展两次逆回购操作,累计投放资金3000亿元;开展两次MLF操作,投放资金6000亿元;一次国库现金定存操作,投放资金500亿元。因累计有7935亿元逆回购、MLF以及国库现金定存操作到期,全口径下,11月公开市场合计净投放资金1565亿元。同时,央行分别于5日、18日、19日下调MLF7天期逆回购、国库现金定存利率5BP5BP以及2BP。在此带动下,20日公布的新版LPR也随之下行5个基点。此外,1115日是央行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将持续保持中性偏宽松的基调,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

二、银行理财发行量短期企稳,长期仍有大幅下滑可能

3:银行理财发行量及发行指数走势

11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指数环比上升4.98点至88.22点,整体发行量从10月的9353款增加至9912款。

资管新规冲击相对缓解,后续产品发行量现企稳趋势。基于发行指数走势可以观察到,20183月以后,受资管新规冲击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至20192月跌至最低点后,产品发行量于9000-12000款直接震荡,整体表现相对稳定。

预期收益产品占比仍然过高,过渡期后期产品发行量可能出现滑坡现象。从各类产品的发行量(申购量)占比来看,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占比环比下滑1.17个百分点至66.08%;开放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下滑1.06个百分点至19.12%;净值产品申购量占比环比上升2.23个百分点至14.80%。从发行量表现来看,预期收益型产品占比仍然较高,随着过渡期临近,银行加速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预计2020年下半年,银行理财发行指数将再次出现大幅下滑的表现。

三、银行净值化转型速度显著增长

4: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及净值化转型指数走势

 

11月,银行理财市场净值产品存续量为13723款,环比上升1034款。从净值转型程度指数表现来看,本月,净值转型程度指数为9.82点,环比上升0.75点,较去年同期上升6.93点。

从全国净值产品存续数量来看,全国性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7486款,环比上升604款;城商行净值产品存续量为4862款,环比上升312款;农村金融机构净值产品存续量为1375款,环比上升118款。各类型银行净值产品存续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全国性银行整体转型进度更快,这与全国性银行加速推动理财子公司制转型,倒逼产品净值化转型速度提升有一定关系。

随着过渡期截止日的临近,在监管层不放松转型要求的前提下,银行净值化转型速度将继续提升。考虑到目前市场上预期收益型产品存量仍然较大,且后续投资者的教育、引导难度偏大,较多银行可能考虑将转型时间推后,因此不排除2020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转型速度激增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