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至31日,乘用车零售54.6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上周下降5%,较上月同期总量增长5%。乘用车批发51.1万辆,同比下降17%,环比上周下降14%,较上月同期总量下降16%。
2.12月乘用车市场周度零售走势
12月第一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4.0万辆,同比下降17%,相对11月的同期增1%。
12月第二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5.3万辆,同比下降7%,相对11月的同期增长19%。
12月第三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6.7万辆,同比下降8%,相对11月的同期增长38%。
12月第四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8.2万辆,同比增长6%,相对11月同期增长26%。
12月第五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10.9万辆,同比下降9%,表现相对平稳,相对11月的第5周(总量对比)增5%。
乘联会内部初步统计,12月的总体零售数据达到215.7万辆,日均6.9万辆,同比下降6%,环比增长19%。
由于今年10至11月的生产改善明显,12月的零售回升也应该较明显,但目前的回升速度还是不快,但与2019年的状态相近,也是较好的表现。
去年12月高基数,政策收尾的和促销力度大。近期散点式的疫情容易打乱当地市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保持两点一线出行路径,利好了网络电商、社区团购等无接触行业。目前各地的疫情管控加严、部分地区提倡就地过年等号召,加之恶劣天气的增加均对零售造成影响,但总体来看节前零售仍是走强态势。
近几个月的终端低库存,厂商促销收紧,影响零售增速,未来情况将会逐步的改善。由于疫情的防控需要,购车代步出行的刚需效果更为突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辆的需求持续提升,电动车表现较好。临近年末的车市零售也逐步回升,衔接春节前旺销期的车市逐步走强。
3.12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12月第一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4.6万辆,同比下降12%。相对于11月同期增长17%。
12月第二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6.2万辆,同比下降3%,相对于11月同期增长30%。
12月第三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7.2万辆,同比增长5%,相对于11月同期增长21%。
12月第四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8.5万辆,同比增长20%,相对于11月同期增长1%。
12月第五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10.2万辆,同比下降17%,相对于11月同期下降16%,走势相对平稳。
乘联会内部初步统计,12月总体批发数据达到228.2万辆,日均7.4万辆,同比下降1%,环比增长6%。
近一段疫情下,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车市增长压力加大。12月工作日多,以及受芯片影响的产能逐步释放。由于对新能源积分的需求大量存在,纯电动产品热度可持续到2021年底,因此新能源车市仍是相对较好的。
低库存带来的传统车供需错配问题仍需要一定时间调整。今年年底的燃油车由于销量的惯性,仍然有增长的空间。由于2022年春节提前,催化12月备货增库存热情,带动批发增长。部分车企12月表现优秀,已经提早完成年度任务,因此12月最后一周的冲刺不是很强。
4.2022年新能源补贴政策是巨大利好
根据最新发布的政策,2022年保持现行购置补贴技术指标体系框架及门槛要求不变,而补贴规模从原来预期的200万辆补贴规模上限放开,实现贯穿2022年全年的补贴。随着规模提升的降成本能力提升,由此2022年年末新能源车增量很强。
由于补贴标准不变,而电池技术在提升,因此是政策主要推动新能源车规模大幅增长,体现了政策大力支持传统车产业转型,这是超预期的新能源强力支持政策。
原来预期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80万辆,目前应调整到550万辆以上,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25%左右。新能源汽车有望突破6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2%左右。随着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市场认可度的大幅提升,政策补贴的力度稳定,必然推进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总量暴增,继续保持世界50%以上份额的超强领军地位。
5.2021年11月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份额60%
2021年1-11月全球广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796万辆。其中插混、纯电动、燃料电池的狭义新能源车全球销量达到525万辆,同比增长124%。中国新能源乘用车2019年的世界份额达到51%。但2020年受到政策环境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世界份额下降到41%,欧洲超越态势明显。2021年1-11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52%,其中11月达到60%,占比世界新能源市场六成的表现优秀。
2020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超强表现的原因是碳排放的压力影响,海外疫情影响下的欧美新能源政策支持力度较强,2020年下半年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逐步恢复。2021年中国占世界新能源车51%,由于欧洲疫情下市场低迷,11月中国的世界份额回归60%高位水平。中国带动世界增量主要是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转向市场化推动,形成较强的内生增长动力。
6.2021年1-10月乘用车新能源积分分析
2020年6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修改《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的决定,对今年的企业新能源积分的计算带来巨大的变化。新一轮新能源积分政策引导企业加速新能源转型升级速度,双积分政策取得更好的刺激促进效果。
根据测算,虽然2021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但新能源积分总量592万分仅同比增长64%,较2019年仅增长47%,这也导致新能源积分的压力较大。11-12月很多车企仍会大幅增加新能源投入,尤其是传统车企会在新能源乘用车采取更大力度,获得更好表现。
2.11 月乘用车市场周度零售走势
11 月第一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3.9 万辆,同比下降 18%,相对今年 10 月的第一周降 6%。
11 月第二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4.6 万辆,同比下降 23%,相对今年 10 月的第二周持平。
11 月第三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4.9 万辆,同比下降 12%,表现相对改善,相对今年 10 月的第三周降 6%。
由于 10 月的生产改善明显,11 月的零售回升应该较明显,但目前的回升速度还是不快,与 2019 年的状态相近,也是较好的表现。
去年下半年高基数,促销力度大。今年 “双 11” 的车市增量效果相对一般,第三周走势仍未明显提升。近期散发式的疫情容易打乱当地市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保持两点一线出行路径,除了利好网络电商、社区团购等无接触行业。目前各地的管控加严、信贷政策的收紧、恶劣天气的增加均造成购车延后。
今年终端低库存,厂商促销收紧,需求端不能完全释放。虽然芯片问题导致家用为主的传统 A 级车市场普遍库存不足,影响零售增速,未来情况将会逐步的改善。
由于疫情的防控需要加之冰雪天气的出现,购车代步出行的刚需效果更为突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辆的需求持续提升,电动车市场表现较好。
3.11 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11 月第一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 4.0 万辆,同比下降 26%。本周相对于 10 月第一周的销量增长 14%。
11 月第二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 5.1 万辆,同比下降 15%,本周相对于 10 月第二周的销量增长 15%。
11 月第三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 6.3 万辆,同比下降 10%,本周相对于 10 月第三周的销量增长 14%,走势节奏跟上 2019 年同期水平。
近期疫情下的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增多,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电力煤炭供应紧张、严重洪涝灾害等,影响车市增长压力加大。11 月工作日多于 10 月,受芯片影响的产能逐步释放。目前各地有序用电,对汽车产业供应风险不大。由于对新能源积分的需求大量存在,纯电动产品热度可持续到 2021 年底,因此车市新能源仍是相对较好的。
今年 11 月初的厂商批发总体同比下降较大,虽然芯片供给改善,环比 10 月的产销表现较强,目前生产供给明显改善,但相对去年同期的销量下降仍是较大。
供需错配问题仍需要一定时间调整。今年年底的燃油车由于销量的惯性,仍然有增长的空间,四五线城市可以由共同富裕的目标带动收入增长,有可能拉动首购的市场。由于部分地方政策在 12 月份到期,加之今年春节提前,提前催化 11 月、12 月终端需求的热度。
4. 广州车展体现中国车市可持续增长的韧性强
在世界疫情冲击下,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秉承 “新科技、新生活” 的主题,顺利开幕。这次车展多角度向观众呈现全球汽车行业在产品升级、品牌升级、产业升级和出行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理念和成果,在疫情后的新经济环境下,中国车市消费可持续增长的韧性强,乘用车产品升级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发展。
以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广汽、北汽为首的 “国家队” 车企纷纷展开了纯电动高端领域的布局;在本届车展上,不仅有纯电新车型推出,也有品牌的独立,更有新公司的成立, “国家队”正全力扩充新能源市场的布局。而新品牌智己、阿维塔、沙龙汽车、飞凡汽车的全面发力,颇有传统车企革命创新的新势力迸发的感觉。
传统车的社会贡献大,传统燃油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由于传统燃油车的整车税收高,汽油税收多,带来传统车的成本偏高。中国企业也是世界企业,不仅要考虑欧美的政策环境,也要考虑世界需求。相对于欧洲企业的激进电动化,我们的燃油车将有逆势发展更大的现实机遇,因此我们不做激进的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表态是极其明智的。
相对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全面发展线路,国际车企坚定纯电动线路,应对零排放时代到来。豪华车品牌纷纷将自己的新能源产品导入中国市场,本届车展上,众多豪华品牌带来新能源车型。
合资品牌占据中国车市半壁江山,也是车企大集团的利润来源,合资企业的社会贡献巨大,合资新能源的发展值得期待。目前的电动化浪潮合资车企的表现分化严重,既有沉着不变的,也有像大众等加速推进的。
5.2021 年 1-9 月新能源车锂电池 9300 万度
根据测算,按照汽车生产销量数据 2021 年 9 月新能源汽车产量 24 万辆,同比增长 148%;电池装机总电量约 1102 万度,同比增长 121%。三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 88 万辆,同比增长 186%;电池装机总电量约 4211 万度,同比增长 171%。2021 年 1-9 月的乘用车电池需求 9385 万度,同比增长 174%。虽然三元仍是趋势,但磷酸铁锂近期恢复较明显,未来三元电池仍是发展趋势。
从电池配套特征看,市场竞争格局剧烈变化,宁德时代、比亚迪、LG 电池的总体优势地位明显。二线企业的表现巨变,中航锂电、合肥国轩、蜂巢能源等随着配套企业的变化而份额波动。
6. 个别合资遭退股是必然趋势
合资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盈利,如果企业持续不盈利,其存在价值也值得思考。目前看合资企业的运行状态分化,随着主力自主品牌的全面崛起,加之新能源车与传统车的双积分政策驱动,车企需要更加全面的体系竞争力适应中国不断提升的市场竞争。
近两年的车市传统车出现持续萎缩局面,内部结构的豪华车下压与自主品牌上攻,导致合资品牌的主力阵地快速萎缩。随着自主品牌的 SUV 产品竞争力提升明显,合资品牌的中高端高利润市场遭遇严重冲击,SUVB 级市场的合资车企呈现日系与德系表现超强的局面,其他合资车企的高端 SUV 销量下滑,必然导致利润损失巨大。近几年合资企业的本土化和降成本举措仍不够全面彻底,尤其是合资外方的变革速度慢,个别合资企业的运行效益明显恶化。
由于合资企业的产品力提升缓慢,新技术提升慢,因此个别合资企业的中国市场竞争力难以大幅回升,亏损压力将持续。合资企业的中方退出也是合理的选择。
2.11 月乘用车市场周度零售走势
11 月第一周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3.9 万辆,同比下降 18%,相对今年 10 月的第一周降 6%。
11 月第二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4.6 万辆,同比下降 23%,相对今年 10 月的第二周基本持平,表现相对平稳。
由于 10 月的生产改善明显,11 月的零售回升应该较明显,但目前的回升速度还是不快,但与 2019 年的状态相近,也是较好的表现。
散点式的疫情容易打乱当地市民的生产生活节奏,保持两点一线出行路径,除了利好网络电商、社区团购等无接触行业。目前各地的管控加严、信贷政策收紧、恶劣天气的增加均造成购车延后。今年终端低库存,厂商促销收紧,需求端不能完全释放。随着异常冰雪天气的出现,购车代步出行是刚需,消费者对于车辆的需求持续回升。由于去年下半年高基数,促销力度大,加之芯片问题导致家用为主的 A 级车市场普遍库存不足,从而影响实际零售情况。
3.11 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11 月第一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 4.0 万辆,同比下降 26%。本周相对于 10 月第一周的销量增长 14%。
11 月第二周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 5.2 万辆,同比下降 14%,本周相对于 10 月第二周的销量增长 16%,走势相对放缓。
11 月工作日多于 10 月,受芯片影响的产能逐步释放。目前各地有序用电,对汽车产业供应风险不大。由于对新能源积分的需求大量存在,纯电动产品热度可持续到 2021 年底,因此新能源市场仍是相对较好的。
今年 11 月初的厂商批发总体同比下降较大,虽然芯片供给改善,环比 10 月的产销表现较强,目前生产供给明显改善,但相对去年同期的销量下降仍是较大。
燃油车由于销量的惯性,仍然有增长的空间,四五线城市可以由共同富裕的目标带动收入增长,有可能拉动首购的市场。由于部分地方政策在 12 月份到期,加之今年春节提前,催化 11 月、12 月终端需求的热度。
4. 电池产业扩张大幅加速
从近期的行业信息可以看到,目前的国内电池企业快速扩张,产能增长迅猛。
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竞争力 TOP10 企业规划产能合计已接近 20 亿度电,应该有 60 万亿左右的投资,可以理解为能够满足 4 千万辆续航 350 公里的电动乘用车的用电需求。据统计 10 月,我国内资企业动力电池产量共计 25.1GWh,全年折算 300 GWh,相对于 2000 GWh 的规划,我们的产业布局是很有前瞻性的。
这还不包括特斯拉、LG、SKI 等外资企业的未来电池布局。加之原有的在产产能,电池行业的全产业链将成为投资热土。
这些锂电池的投资应该可以够传统燃油车 3000 万辆的产能利用,这也是很宏伟的投资规划。随着产能扩张,未来的电池价格必然大幅下降,这也是很好的充分竞争,降低售价的举措。相信随着储能、电动车等项目的全面推进,中国的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将是世界规模领先的。
与这些产业项目配套的是锂矿等资源的全面布局和提早扩产,由此会带来世界范围的锂矿投资热潮。
5. 乘用车市场芯片供给最黑暗时刻已经过去
10 月乘用车生产 196 万辆,同比下降 4.1%。1-10 月累计生产 1626 万辆,同比增长 9.3%。其中新能源车的生产始终保持强势增长态势,近几个月基本没有受到芯片供给太大影响。传统车受到芯片供给影响主要是 9 月的损失巨大,与马来西亚疫情的爆发时间基本一致,在 10 月的传统车供给有所改善。
由于芯片供给情况不透明,欧洲和北美车企 10 月产销仍很差。预计到年底芯片供给均有压力,芯片短缺的种类主要是燃油车,目前看芯片问题对合资品牌影响更大一些,自主品牌可以通过供给的灵活调整而填补。
目前看,四季度库存持续补不上去,造成年底冲量的困难,有部分需求转移到 2022 年。综合看需要下调 2021 年预测,芯片供给回复缓慢,四季度车型供应将受到较大影响,对零售有不利影响。认为 2021 年的预测会下调 3 个点左右。
6. 中国二手车出口今年发展较快
自 2019 年 4 月,我国启动二手车出口业务以来,截至今年 9 月已累计出口 1.4 万辆,出口金额突破 1 亿美元,销往全球 102 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今年前三个季度,实现二手车出口 6816 辆,金额 7217.2 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1.4 倍和 4.2 倍;车辆平均单价 1.1 万美元,同比增长 1.1 倍。
由于芯片的短缺和国际二手车价格的回升,中国二手车出口有很好的国际需求环境,海外竞争因为缺车而不激烈,因此今年中国二手车出口发展较快。从产业发展的历史看,我们的燃油车出口面临较多售后等压力,仍需要电动车实现出口的良好发展,才能有效做大国际市场规模。
月末数据未齐,本月最后一周数据为暂估。
8 月第一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3.1 万辆,同比增长 0%,表现相对平稳,相对今年 7 月的第一周是基本持平的,表现较平稳。
8 月第二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3.6 万辆,同比下降 18%,表现相对偏弱。
8 月第三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3.8 万辆,同比下降 23%,表现相对偏弱。
8 月第四周是月末,因此数据较慢,目前暂估市场零售达到日均 7.6 万辆,同比下降 12%,表现相对偏弱。
今年 8 月总体初步预计同比下降 13%,应该是消费走势较平淡低迷的。随着国内的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平稳阶段,开学季的到来,购车需求相对较强,经销商的订单需求还是较好的,但供给约束突发性加大。
本来 8 月份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第二辆车的购车需求强烈,换购增购需求带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持续较强。但由于持续的去库存,经销商的库存水平已经很低了,依托厂商生产的改善,部分经销商的 8 月初零售走势较强。
疫情下的购车需求较强,但供给不足,形成一定的供需矛盾。尤其是近期供给突发性不足的信息让经销商很紧张,库存也是宝贵资源,因此形成一定的延缓销售的稳销量报价格的方式,这也使历年的下半月冲刺的销售模式受到到干扰,也不利于经销商的售后利润持续保障。
2.8 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月末数据未齐,本月最后一周数据为暂估。
8 月第一周日均批发 2.8 万辆,同比下降 15%,走势相对放缓。本周相对于 7 月第一周的销量下降 6%。
8 月第二周日均批发 3.0 万辆,同比下降 22%,走势相对偏低。本周相对于 7 月第二周的销量下降 6%。
8 月第三周日均批发 3.6 万辆,同比下降 29%,走势相对偏低。本周相对于 7 月第三周的销量下降 5%。
8 月第四周是月末,因此数据较慢。目前预估日均批发 8.2 万辆,同比下降 9%,走势相对偏低。本周相对于 7 月第四周的销量下降 0%。
今年 8 月的前三周厂商批发总体同比下降 23%,最后一周是暂估。由于是供给风险突然加大,芯片问题带来的突发性恶化影响,原来预计 7 月下旬开始芯片供给改善,8 月下旬应销量数据应明显体现。但突发的东南亚疫情加重导致部分芯片厂商停产,马来西亚近日疫情新增确诊人数仍在 2 万水平。芯片产出大幅低于正常水平,供应链信心进一步被摧毁,导致厂商生产节拍干扰严重。
马来西亚地区突发影响导致国内整车厂商生产节奏严重混乱。由于担心 9 月初的供给仍会有压力,因此 8 月下半月厂商批发销量也是进一步放缓。
3. 成都车展低调有亮点
成都车展是中国最著名的车展之一,尤其是在 8 月下旬属于秋冬季市场启动期,成都车展的意义极其重大,因此成都车展应该是北京与上海车展后最重要的车展之一。
但由于今年汽车芯片缺损的异常情况,整体来看,成都车展前后车企的生产相对不足。由于现车不足,成都车展新品上市的节奏放缓,导致了成都车展的卖车与新车发布双双都受到影响。据判断很多车企采取低调的对应措施。但总体来看,自主品牌产品的进步还是相对比较突出的。成都车展低调中看到了更多的是自主品牌抓住行业缺芯的机会推新品抢抓合资产业链空挡的窗口机会。
4.2021 年 1-7 月上游挤压下游、汽车行业利润率 6.6%
今年 1—7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49239.5 亿元,同比增长 57.3%,比 2019 年 1—7 月份增长 44.6%,两年平均增长 20.2%。
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恢复、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一季度汽车销售相对平稳,企业收入、利润加速恢复,盈利水平回升较明显,但随后的压力加大。2021 年,在 41 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绝大部分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汽车制造业利润继续保持微弱增长,1—7 月份利润同比增长偏低,尤其是汽车销售利润率 6.6% 仍是近期低位。很多车企日子很艰难。
5.2021 年 1-7 月中国汽车进口 61 万辆增 42%
中国进口车进口量从 2017 年以来持续 10% 左右下行。2021 年的进口车市场受到低基数和市场需求回暖刺激而走强。2021 年 1-7 月进口车市场高涨, 1-7 月进口量 61 万辆,同比增 42%。进口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仍然是乘用车的消费升级增长空间,豪华车与进口车的走势总体是很好的。今年 1-7 月的奔驰保持豪华车第一,宝马、奥迪仍保持前三强的地位,雷克萨斯成为第四位,而特斯拉、凯迪拉克走势也较好。
2021 年在疫情后进口车恢复的表现分化,1-7 月欧洲的进口车 31.2 万辆,增长 82% 的表现相对较强,但亚洲的日本 1-7 月进口 19.2 万辆同比增长 5%,而泰国等进口车负增长表现一般。
日本 2021 年 7 月进口车较 2020 年同期下降 14%,其中四驱 SUV 下降速度较快。德国下降 1% 的主要原因也是四驱 SUV 下降速度较快。美国增长 74%,主要是四驱 SUV 增长速度较快。斯洛伐克的四驱 SUV 也是增长速度较快。
6.2021 年 1-7 月中国汽车出口 112 万辆,同比增长 118%
自 2017 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市场表现相对较强,2018 年和 2019 年中国汽车出口都出现 6% 的正增长,2020 年 1-12 月汽车出口下滑有 13%,2021 年 1-7 月在海外疫情冲击下,中国汽车出口 112 万辆,同比增长 118%,中国出口市场持续走强。尤其是芯片短缺对中国汽车出口利好明显,中国对欧洲出口暴增,新能源出口欧洲 11.4 万辆,主要是出口西欧。
中国汽车出口的比利时出口量第一,英国等成为新能源出口亮点,而且对澳大利亚等国出口表现很好。
出口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仍然是乘用车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在中东和非洲等国家出口表现相对较强,而欧洲、墨西哥等市场近期较好。新能源车出口总体表现较强,虽然是新能源低速车出口下降较大,但对欧洲新能源车出口增长迅猛,上汽和特斯拉等表现较强。
2.6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3.乘用车全周期汽油碳排放仅占3% 碳达峰主要是柴油车压力
4.乘用车换电模式成本高 应该侧重卡车领域
5.21年5月汽车消费增6% 新能源车产24万增177%
2.1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3.共享不现实-汽车不买而获得使用权模式受挫
4.2020年海关乘用车出口106万辆,同比下降13%
5.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产117万辆、积分比例达31%,销量占比6.7%
2.12月乘用车市场周度批发走势
(图表为乘联会部分主要厂商数据)
3.2020年新能源车免车购税新品分析
4.2021年新能源补贴推动市场化高增长
5.中国新能源补贴影响下降推动市场化加速
6.MODEL Y降价主要冲击传统豪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