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16 Sep 2020 02:10:50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国家统计局:2020年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 同比增长0.5% //www.otias-ub.com/archives/1120481.html Wed, 16 Sep 2020 02:10:50 +0000 //www.otias-ub.com/?p=1120481 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71亿元,同比增长0.5%,为今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0158亿元,下降0.6%。

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029亿元,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15139亿元,同比均下降8.6%。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273亿元,同比增长0.5%,7月份为下降1.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98亿元,增长0.7%,7月份为下降1.3%。1—8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06643亿元,同比下降8.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1386亿元,下降8.3%。

按消费类型分,8月份,商品零售29951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7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3619亿元,下降7.0%,降幅比7月份收窄4个百分点。1—8月份,商品零售216519亿元,同比下降6.3%;餐饮收入21510亿元,下降26.6%。

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70326亿元,同比增长9.5%,比1—7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8651亿元,增长15.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6%;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35.4%、1.1%和18.3%。

附注

1.修订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2.指标涵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企业(单位)通过交易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但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3.统计范围

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4.调查方法

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数调查,对限额以下单位进行抽样调查。

5.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的结果,对2019年8月份以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8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
统计局:2019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8.3% //www.otias-ub.com/archives/870139.html Tue, 30 Apr 2019 07:34:30 +0000 //www.otias-ub.com/?p=870139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5万家企业调查,2019年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79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详见附注6)比上年同期增长8.3%[1]

分行业类别看,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5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14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文化投资运营95亿元,增长13.3%;创意设计服务2532亿元,增长12.5%;文化传播渠道2540亿元,增长11.5%;内容创作生产4669亿元,增长10.1%。

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84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3588亿元,增长5.8%;文化服务业7812亿元,增长13.2%。

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11592亿元[2],比上年同期增长12.0%;文化相关领域8207亿元,增长3.5%。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1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占全国76.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2704亿元、1779亿元和192亿元,分别增长10.7%、15.2%和下降1.2%,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7%、9.0%和1.0%。

注:

[1]为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测算,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2018年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8276亿元。

[2]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3个行业。

]]>
统计局:2019年2月11-20日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837608.html Mon, 25 Feb 2019 10:05:44 +0000 //www.otias-ub.com/?p=837608 据对24个省(区、市)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19年2月中旬与2月上旬相比,22种产品价格上涨,15种下降,13种持平。

]]>
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717019.html Fri, 27 Apr 2018 13:40:27 +0000 //www.otias-ub.com/?p=717019         一、农民工规模、分布及流向

  (一)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外出和本地农民工双增长

  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增速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总量中,外出农民工1718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5%,增速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增长2.0%,增速仍快于外出农民工增速。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

1 农民工总量及增速

  在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农民工9510万人,比上年增加242万人,增长2.6%,占外出农民工的55.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占比逐年提高。新增外出农民工主要在省内流动,省内流动农民工增量占外出农民工增量的96.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占82.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占38.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占4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占76.4%,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1 2017年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及构成
单位:万人、%
按输出地分 外出农民工总量 构成
外出

农民工

  外出

农民工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跨省流动 省内流动
合计 17185 7675 9510 100.0 44.7 55.3
东部地区 4714 826 3888 100.0 17.5 82.5
中部地区 6392 3918 2474 100.0 61.3 38.7
西部地区 5470 2787 2683 100.0 51.0 49.0
东北地区 609 144 465 100.0 23.6 76.4

  (二)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最快,增量占新增农民工一半以上

  从输出地看,东部地区农民工10430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人,增长0.3%,占农民工总量的36.4%;中部地区农民工9450万人,比上年增加171万人,增长1.8%,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7814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3.3%,占农民工总量的27.3%;东北地区农民工958万人,比上年增加29万人,增长3.1%,占农民工总量的3.3%。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明显快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农民工增量占新增农民工的52.2%。

2  输出地和输入地农民工的区域分布
单位:万人、%
  2016年 2017年 增量 增速
按输出地分:        
  东部地区 10400 10430 30 0.3
  中部地区 9279 9450 171 1.8
  西部地区 7563 7814 251 3.3
东北地区  929 958 29 3.1
按输入地分:        
  在东部地区 15960 15993 33 0.2
  在中部地区  5746 5912 166 2.9
  在西部地区  5484 5754 270 4.9
在东北地区  904 914 10 1.1
在其他地区   77 79   2 2.6
注:其他地区指港、澳、台及国外。

  (三)西部地区吸纳能力逐步增强,在京津冀务工人数增长较快

  从输入地看,在东部地区务工农民工15993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增长0.2%,占农民工总量的55.8%;在中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912万人,比上年增加166万人,增长2.9%,占农民工总量的20.6%;在西部地区务工农民工5754万人,比上年增加270万人,增长4.9%,占农民工总量的20.1%;在东北地区务工农民工914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增长1.1%,占农民工总量的3.2%。

  从重点地区看,在京津冀地区务工的农民工2215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增长3.3%;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5387万人,比上年增加78万人,增长1.5%;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4722万人,比上年减少45万人,下降0.9%。

  二、农民工基本特征

  (一)女性和有配偶的外出农民工占比均下降

  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6%,女性占34.4%。其中,外出农民工中女性占31.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女性占37.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在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19.8%,有配偶的占77.8%,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中,有配偶的占64.5%,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比本地农民工低25.7个百分点。

  (二)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不断提高

  受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各年龄段特别是5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参与程度提高、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增加的影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提高较快。2017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9.7岁,比上年提高0.7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52.4%,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1.3%,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比重提高呈加快态势。从农民工的就业地看,本地农民工平均年龄44.8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33.6%,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32.7%,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4.3岁,其中40岁及以下所占比重为72.3%,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9.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3 农民工年龄构成
单位:%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16-20岁 4.7 3.5 3.7 3.3 2.6
21-30岁 30.8 30.2 29.2 28.6 27.3
31-40岁 22.9 22.8 22.3 22.0 22.5
41-50岁 26.4 26.4 26.9 27.0 26.3
50岁以上 15.2 17.1 17.9 19.1 21.3

  (三)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首次过半

  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老一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5%。

2 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

  (四)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显著提高

  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58.6%,高中文化程度占17.1%,大专及以上占10.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3.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4 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
单位:%
  农民工合计 外出农民工 本地农民工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未上过学 1.0 1.0 0.7 0.7 1.3 1.3
小学 13.2 13.0 10.0 9.7 16.2 16.0
初中 59.4 58.6 60.2 58.8 58.6 58.5
高中 17.0 17.1 17.2 17.3 16.8 16.8
大专及以上 9.4 10.3 11.9 13.5 7.1 7.4

  (五)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

  接受过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7.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本地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外出农民工接受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5.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5 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重
单位:%
  接受农业

技能培训

接受非农

职业技能培训

接受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合计 8.7 9.5 30.7 30.6 32.9 32.9
本地农民工 10.0 10.9 27.8 27.6 30.4 30.6
外出农民工 7.4 8.0 33.8 33.7 35.6 35.5 


三、农民工就业状况
 

  (一)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

  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9.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2.3%,与上年持平;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的农民工比重分别为6.6%、6.2%和11.3%,分别比上年提高0.2、0.3、0.2个百分点。此外,农民工在金融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的从业比重虽然较低,但占比在逐年提高。

6 农民工从业行业分布
单位:%、百分点
  2016年 2017年 增减
第一产业 0.4 0.5 0.1
第二产业 52.9 51.5 -1.4
  其中:制造业 30.5 29.9 -0.6
    建筑业 19.7 18.9 -0.8
第三产业 46.7 48.0 1.3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 12.3 12.3 0.0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6.4 6.6 0.2
住宿和餐饮业 5.9 6.2 0.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1.1 11.3 0.2
其他 11.0 11.6 0.6

  (二)农民工月均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农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比上年增加210元,增长6.4%,增速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4、0.4和0.1个百分点;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2、2.9和1.0个百分点。

7 分行业农民工月均收入及增速
单位:元、%
  2016年 2017年 增速
合计 3275 3485 6.4
制造业 3233 3444 6.5
建筑业 3687 3918 6.3
批发和零售业 2839 3048 7.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775 4048 7.2
住宿和餐饮业 2872 3019 5.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2851 3022 6.0

  (三)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高于本地农民工

  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805元,比上年增加233元,增长6.5%;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173元,比上年增加188元,增长6.3%。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本地务工农民工多632元,高20%,增速比本地务工农民工高0.2个百分点。

  (四)西部地区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长最快

  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677元,比上年增加223元,增长6.4%;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331元,比上年增加199元,增长6.4%;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350元,比上年增加233元,增长7.5%;在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3254元,比上年增加191元,增长6.2%。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增速分别比在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务工的农民工高1.1、1.1和1.3个百分点。

  四、进城农民工居住状况

   (一)人均居住面积有所提高

  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为19.8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的农民工户占4.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城市规模越大,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越小。在500万人以上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15.7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2平方米;其中,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及以下的农民工户占5.7%,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二)居住和生活设施进一步改善

  60.1%和58.4%的进城农民工户拥有电冰箱和洗衣机,分别比上年提高2.9和3.0个百分点;87.0%的进城农民工户有自来水,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80.2%的进城农民工户有洗澡设施,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71.4%的进城农民工户有独用厕所,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89.6%的进城农民工户能上网(计算机或手机),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21.3%的进城农民工户拥有汽车(生活和经营用车),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五、进城农民工随迁儿童教育情况

  (一)随迁儿童教育得到较好保障

  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含学前班)为83.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3-5岁的在园儿童中,26.7%上的是公办幼儿园,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33.8%上的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8.7%,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就读的学校类型看,小学年龄段随迁儿童82.2%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10.8%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初中年龄段随迁儿童85.9%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9.7%在有政府资助的民办学校就读,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二)随迁儿童在学校总体不受歧视

  96.7%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子女在学校未受歧视,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0.4%的农民工家长认为受到歧视,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2.9%的农民工家长不了解情况,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从师资看,农民工家长对老师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7.3%,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认为一般的占21.9%,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0.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三)随迁儿童上学面临的问题有所缓解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儿童,55.8%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在城市上学面临一些问题,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费用高、本地升学难、孩子没人照顾是农民工家长认同度最高的三个主要问题,认同率分别为26.4%、24.4%和23.8%。其中,费用高和本地升学难认同率较上年分别下降了0.8和1.7个百分点,孩子没有照顾的认同率较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3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儿童上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3-5岁的学龄前儿童,55.7%的农民工家长反映在城市入园面临一些问题,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费用高、本地升学难、孩子没人照顾是农民工家长认同度最高的三个主要问题,认同率分别为50.4%、37.3%和15.9%,分别比上年下降了3.4、5.9和0.9个百分点。

  六、进城农民工社会融合情况

  (一)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提高

  进城农民工中,38%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从进城农民工对本地生活的适应情况看,表示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的占80.4%,一般的占18.3%,不太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的占1.3%。分城市类型看,城市规模越大,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越弱,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难度越大。

8 进城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
单位:%
  认为是本地人的

农民工占比

对本地生活非常适应的农民工占比
2016年 2017年 2016年 2017年
合计 35.6 38.0 16.0 18.4
按城市类型分:        
500万人以上城市 15.3 18.7 12.1 14.3
300-500万人城市 23.9 25.3 14.6 17.5
100-300万人城市 39.2 43.1 16.1 19.7
50-100万人城市 46.7 48.7 18.1 20.1
50万人以下城市和建制镇 63.0 63.2 21.0 23.0

  (二)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活动仍比较单一

  在城市生活中,除家人外,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人际交往中,老乡占34.7%,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当地朋友占24.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同事占22.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占3.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基本不和他人来往占12.7%,与去年持平。

  进城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是看电视、上网和休息,分别占40.7%、35.6%和28.4%。其中,选择看电视和休息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5.1和0.7个百分点,选择上网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选择参加文娱体育活动、读书看报的比重分别为5.3%和3.6%,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0.1个百分点;选择参加学习培训的比重为1.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进城农民工依靠政府和法律维权的意识在增强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60.9%的进城农民工想到的是找家人、亲戚帮忙,找老乡的占28.3%,找本地朋友的占24.6%,找单位领导或同事的占10.7%,找工会、妇联和政府部门的占7.8%,找社区的占2.6%。其中找工会、妇联和政府部门以及找社区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1.0和0.3个百分点。当权益受损时,进城农民工选择解决途径依次是:与对方协商解决占36.3%,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占32.7%,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占28.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4 进城农民工权益受损时的解决途径

  (四)进城农民工对生活状况的满意度提高

  进城农民工中,对目前生活状况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6.1%,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表示一般的占36.8%,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表示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7.1%,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5 进城农民工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

  附注

  1.调查简介

  农民工监测调查:为准确反映全国农民工规模、流向、分布等情况,国家统计局2008年建立农民工监测调查制度,在农民工输出地开展监测调查。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域,在1527个调查县(区)抽选了8890个村和23.7万名农村劳动力作为调查样本。采用入户访问调查的形式,按季度进行调查。

  农民工市民化调查:为准确反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居住状况和社会融合等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2015年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监测调查制度。调查范围是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地域,随机抽取了4.08万户进城农民工样本,由调查员使用手持电子采集终端(PDA),直接入户面访的形式,每年10月开展年度调查。

  2.主要指标解释

  农民工: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

  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

  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进城农民工:指居住在城镇地域内的农民工。城镇地域为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区域,与计算人口城镇化率的地域范围相一致。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城市类型:按2015年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将城市划分为500万人以上城市、300-500万人城市、100-300万人城市、50-100万人城市、50万人以下城市和建制镇。

]]>
统计局:2016年5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 //www.otias-ub.com/archives/482629.html Sat, 11 Jun 2016 08:47:41 +0000 //www.otias-ub.com/?p=482629 2016年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5%,同比下降2.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0.6%,同比下降3.8%。1-5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5.1%。

1465634802-1407-W020160609338474386618-r75

1465634802-6812-W020160609338474398247-r75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7%,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2.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下降9.6%,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7.2%,加工工业价格下降1.8%。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2%,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6%,衣着价格上涨0.7%,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3%,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1.7%。

1465634802-4388-W020160609338474400054-r75

1465634802-9906-W020160609338474413259-r75

据测算,在5月份-2.8%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降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3.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1.0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燃料动力类价格同比下降8.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下降7.0%,黑色金属材料类和化工原料类价格均下降4.1%,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3.9%。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7%,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5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3.8%,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0.9%,加工工业价格上涨0.4%。生活资料价格环比持平(涨跌幅度为0,下同)。其中,食品价格持平,衣着价格下降0.1%,一般日用品价格上涨0.1%,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3%。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环比上涨1.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3%,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和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均上涨0.5%,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0.4%。

20165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5月 1-5月平均

同比涨跌幅
(%)

环比涨跌幅

(%)

同比涨跌幅
(%)
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0.5 -2.8 -4.1
  生产资料 0.7 -3.7 -5.5
   采掘 3.8 -9.6 -15.4
   原材料 0.9 -7.2 -8.3
   加工 0.4 -1.8 -3.5
  生活资料 0.0 -0.2 -0.3
   食品 0.0 0.6 0.5
   衣着 -0.1 0.7 0.7
   一般日用品 0.1 -0.3 -0.7
   耐用消费品 -0.3 -1.7 -1.7
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0.6 -3.8 -5.1
  燃料、动力类 1.3 -8.3 -9.8
  黑色金属材料类 1.7 -4.1 -9.5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0.5 -7.0 -8.1
  化工原料类 0.2 -4.1 -4.6
  木材及纸浆类 0.0 -0.7 -0.6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0.5 -3.9 -5.1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0.1 -1.5 -2.0
  农副产品类 0.4 -0.1 -0.6
  纺织原料类 0.0 -1.3 -1.5
三、工业生产者主要行业出厂价格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8 -10.2 -15.4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2.3 -21.5 -31.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5 -4.2 -12.6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7 -2.4 -5.7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 -1.3 -1.8
农副食品加工业 0.1 -0.3 -0.5
食品制造业 -0.1 -0.5 -0.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1 -0.7 -0.6
烟草制品业 0.0 0.2 0.1
纺织业 -0.1 -2.6 -2.6
纺织服装、服饰业 -0.1 0.5 0.4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0.0 -0.5 -0.7
造纸和纸制品业 -0.1 -0.8 -0.8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2 -1.0 -0.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4.1 -15.6 -15.5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4 -5.4 -5.6
医药制造业 -0.2 0.3 0.3
化学纤维制造业 -0.2 -8.3 -8.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2 -3.1 -3.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4 -2.8 -3.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5 1.7 -9.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0 -7.7 -9.3
金属制品业 0.2 -2.0 -3.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1 -1.1 -1.4
汽车制造业 -0.2 -1.2 -1.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0.2 -0.4 -0.8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0.1 -1.8 -1.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0.4 -3.0 -3.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7 -10.6 -9.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 2.2 1.8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1638个基本分类的2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00多个基本分类的10000多种工业产品的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采用重点调查方法;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涉及全国400多个城市的5万余家工业企业。

4. 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

]]>
统计局:2016年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 //www.otias-ub.com/archives/482624.html Sat, 11 Jun 2016 08:43:08 +0000 //www.otias-ub.com/?p=482624 2016年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价格上涨2.1%。1-5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

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5%。其中,城市下降0.5%,农村下降0.4%;食品价格下降2.7%,非食品价格上涨0.1%;消费品价格下降0.7%,服务价格持平。

1465634103-6718-W020160609333843728486-r75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5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7%,影响CPI上涨约1.39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20.8%,影响CPI上涨约0.8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33.6%,影响CPI上涨约0.7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6.4%,影响CPI上涨约0.14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9%,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6%,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7.6%,影响CPI下降约0.14个百分点。

5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六涨一降。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居住、衣着、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2.2%、1.6%、1.5%、1.2%、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6%。

1465634103-5388-W020160609333843737094-r75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5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1.8%,影响CPI下降约0.54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1.6%,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2.3%,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21.5%,影响CPI下降约0.64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下降1.3%,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

5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一降一平。其中,交通和通信、其他用品和服务、医疗保健、衣着、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3%、0.3%、0.2%、0.1%、0.1%;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持平。

1465634103-1521-W020160609333843746029-r75

 

20165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5月 1-5月
环比涨跌幅(%) 同比涨跌幅(%) 涨跌幅(%)
居民消费价格 -0.5 2.0 2.1
  其中:城市 -0.5 2.0 2.2
     农村 -0.4 2.1 2.1
  其中:食品 -2.7 5.9 6.5
     非食品 0.1 1.1 1.1
  其中:消费品 -0.7 2.0 2.2
     服务 0.0 2.1 2.0
  其中:不包括食品和能源 0.1 1.6 1.5
  其中:不包括鲜菜和鲜果 0.2 2.1 1.8
分类别      
一、食品烟酒 -1.8 4.7 5.2
  粮  食 0.1 0.6 0.6
  食 用 油 0.5 2.5 1.3
  鲜  菜 -21.5 6.4 22.6
  畜 肉 类 1.6 20.8 16.6
   其中:猪  肉 2.3 33.6 27.9
      牛  肉 -0.2 0.5 0.2
      羊  肉 -0.1 -5.1 -7.4
  水 产 品 0.2 4.9 3.6
  蛋  类 -0.1 -0.2 -3.1
  奶  类 -0.1 0.2 0.1
  鲜  果 -1.3 -7.6 -8.1
  烟  草 0.0 3.0 5.7
  酒  类 0.1 0.5 0.2
二、衣着 0.1 1.5 1.6
  服  装 0.2 1.5 1.6
  衣着加工服务费 0.3 3.8 3.7
  鞋  类 -0.1 1.5 1.6
三、居住 0.1 1.6 1.4
  租赁房房租 0.1 2.8 2.7
  水电燃料 -0.2 -0.9 -1.0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0.0 0.6 0.5
  家用器具 -0.1 -0.9 -0.9
  家庭服务 0.2 4.2 4.2
五、交通和通信 0.3 -2.6 -2.2
  交通工具 -0.2 -2.3 -2.3
  交通工具用燃料 3.6 -11.5 -9.2
  交通工具使用和维修 0.0 1.4 1.6
  通信工具 -0.4 -3.3 -3.6
  通信服务 0.0 -0.1 -0.3
  邮递服务 0.0 0.7 0.7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0.1 1.2 1.2
  教育服务 0.1 2.3 2.1
  旅  游 -0.7 0.5 1.1
七、医疗保健 0.2 3.5 3.1
  中  药 0.3 4.9 4.4
  西  药 0.4 3.9 3.0
  医疗服务 0.1 3.2 3.0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0.3 2.2 1.1

 

  附注

 

1、指标解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2、统计范围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3、调查方法

 

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
统计局:2015年中国GDP增长6.9% 创25年新低 //www.otias-ub.com/archives/430942.html Tue, 19 Jan 2016 03:27:44 +0000 //www.otias-ub.com/?p=430942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保持战略定力,统筹谋划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一、农业生产再获丰收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上年增长2.7%。棉花产量561万吨,比上年下降9.3%。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54万吨,比上年下降1.0%,其中猪肉产量5487万吨,下降3.3%。禽蛋产量2999万吨,比上年增长3.6%;牛奶产量3755万吨,增长0.8%。

  二、工业升级态势明显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集体企业增长1.2%,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制造业增长7.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4%。新产业增长较快,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2.7%,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9.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8582亿元,比上年下降1.8%。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环比增长0.41%。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5387亿元,同比下降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7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7%。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5159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178933亿元,增长10.9%;民间投资354007亿元,增长10.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5561亿元,比上年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22409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投资311939亿元,增长10.6%。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全年到位资金57378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长15.6%,国内贷款下降5.8%,自筹资金增长9.5%,利用外资下降29.6%。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08084亿元,比上年增长5.5%。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68%。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7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8%),其中住宅投资增长0.4%。房屋新开工面积15445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14.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8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6.9%。全国商品房销售额87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6.6%。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81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7%。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185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5.6%。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52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

  四、市场销售较快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2558亿元,增长7.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1.8%。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2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商品零售268621亿元,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33891亿元,增长7.9%。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环比增长0.82%。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4亿元,增长3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349亿元,增长42.4%。

  五、进出口同比下降

全年进出口总额245849亿元,比上年下降7.0%。其中,出口141357亿元,下降1.8%;进口104492亿元,下降13.2%。进出口相抵,顺差36865亿元。12月份,进出口总额24757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出口14289亿元,增长2.3%;进口10468亿元,下降4.0%。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城市上涨1.5%,农村上涨1.3%。分类别看,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烟酒及用品上涨2.1%,衣着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0%,交通和通信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上涨0.7%。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2.0%,油脂价格下降3.2%,猪肉价格上涨9.5%,鲜菜价格上涨7.4%。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6%,环比上涨0.5%。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5.2%,12月份同比下降5.9%,环比下降0.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6.1%,12月份同比下降6.8%,环比下降0.7%。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全年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其中,本地农民工10863万人,增长2.7%,外出农民工16884万人,增长0.4%。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072元,比上年增长7.2%。

  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需求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7.8%,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9和1.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7%,快于东部地区3.0个百分点。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进展。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6%。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增长15.2%,流通中货币(M0)余额6.32万亿元,增长4.9%。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93.9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35.70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1.72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81万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4.97万亿元,比上年多增1.94万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41万亿元。

  十、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74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8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5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7‰,死亡人口975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比上年下降0.25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60周岁及以上人口22200万人,占总人口的16.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0346万人,减少1520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6.1%。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94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77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568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5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0410万人。

总的来看,2015年国民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新兴动力进一步积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下一步,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实现中高收入水平。

附注

(1)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与国际接轨,国家统计局从2015年3季度起实施季度GDP核算改革,采用分季方式核算GDP数据,并公布相关核算结果。

(2)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5年四季度GDP环比数据、2015年12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4年及2015年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6%、1.8%、1.8%、1.7%、1.3%、1.9%、1.8%和1.6%。

2015年各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环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环比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环比增速(%)

1月份 0.45 0.88 0.80
2月份 0.42 0.86 1.08
3月份 0.27 0.84 0.83
4月份 0.58 0.81 0.85
5月份 0.50 0.77 0.87
6月份 0.61 0.83 0.97
7月份 0.32 0.72 0.80
8月份 0.54 0.70 0.91
9月份 0.40 0.71 0.88
10月份 0.47 0.72 0.82
11月份 0.57 0.73 0.85
12月份 0.41 0.68 0.82

 

(4)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内容请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7)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全国统一选取了16万户城乡居民家庭,直接开展调查。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乡可比的新口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等份分组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平均分为五个等份,处于最高20%的收入群体为高收入组,依此类推依次为中等偏上收入组、中等收入组、中等偏下收入组、低收入组。

 

(8)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9)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10)区域数据采用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标准。

 

(11)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货币供应量、人民币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1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表

 

  201512月份及全年主要统计数据
指 标 12月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绝对量 同比增长
(%)
一、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189372

(四季度)

6.8

(四季度)

676708 6.9
第一产业 21965

(四季度)

4.1

(四季度)

60863 3.9
第二产业 76405

(四季度)

 6.1

(四季度)

274278 6.0
第三产业 91002

(四季度)

8.2

(四季度)

341567 8.3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5.6
二、农业        
粮食(万吨) 62143 2.4
夏粮(万吨) 14112 3.3
早稻(万吨) 3369 -0.9
秋粮(万吨) 44662 2.3
谷物(万吨) 57225 2.7
棉花(万吨) 561 -9.3
猪牛羊禽肉(万吨) 8454 -1.0
其中:猪肉(万吨) 5487 -3.3
生猪存栏(万头) 45113 -3.2
生猪出栏(万头) 70825 -3.7
禽蛋(万吨) 2999 3.6
牛奶(万吨) 3755 0.8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9 6.1
(一)分经济类型        
国有控股企业 2.6 1.4
集体企业 0.7 1.2
股份制企业 7.1 7.3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5 3.7
(二)分三大门类        
采矿业 1.4 2.7
制造业 7.0 7.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8 1.4
(三)主要行业增加值        
纺织业 7.6 7.0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9.1 9.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6 6.5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2 5.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2 2.9
汽车制造业 12.0 6.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3.8 6.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7 7.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6 10.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7 0.5
(四)主要产品产量        
发电量(亿千瓦时) 4910 -3.7 56184 -0.2
生铁 (万吨) 5333 -7.1 69141 -3.5
粗钢 (万吨) 6437 -5.2 80383 -2.3
钢材 (万吨) 9528 -3.4 112350 0.6
水泥 (万吨) 19797 -3.7 234796 -4.9
原油加工量(万吨) 4583 2.7 52199 3.8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23 -4.6 5090 5.8
焦炭(万吨) 3518 -14.3 44778 -6.5
硫酸(折100%) (万吨) 759 -0.5 8976 4.0
烧碱(折100%) (万吨) 253 -4.2 3028 -1.4
乙烯 (万吨) 154 4.9 1715 1.6
化学纤维 (万吨) 446 12.0 4872 12.5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5699 -11.3 73863 -8.6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2942 -14.6 31419 -12.9
集成电路 (亿块) 113 13.1 1087 6.8
汽车 (万辆) 263.2 16.3 2483.8 2.7
其中:轿车 (万辆) 121.5 5.7 1170.0 -8.3
(五)产品销售率(%) 98.6 -0.1

(百分点)

97.6 -0.2

(百分点)

(六)出口交货值(亿元) 11077 -4.3 118582 -1.8
四、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亿元)

551590 10.0
其中:国有控股 178933 10.9
其中:民间投资 354007 10.1
(一)分项目隶属关系        
中央项目 26224 6.4
地方项目 525366 10.2
(二)分产业        
第一产业 15561 31.8
第二产业 224090 8.0
其中:工业 219957 7.7
第三产业 311939 10.6
 其中:基础设施(不含电力) 101271 17.2
(三)分行业        
采矿业 12971 -8.8
 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425 -5.7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66 -17.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588 -2.3
    非金属矿采选业 2092 2.1
制造业 180365 8.1
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4257 -11.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5579 -4.0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364 10.1
   汽车制造业 11527 14.2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

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3226 2.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1307 8.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

设备制造业

9035 13.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6621 16.6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0171 15.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8972 14.3
其中:铁路运输业 7730 0.6
  道路运输业 28611 16.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5673 20.4
其中:水利管理业 7249 21.0
  公共设施管理业 46175 20.2
(四)分注册类型        
内资企业 526883 10.6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11930 0.0
外商投资企业 10746 -2.8
(五)分施工和新开工项目        
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1019226 4.3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 408084 5.5
新开工项目个数(个) 486083 73079(个)
(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 573789 7.7
其中:国家预算资金 30924 15.6
 国内贷款 60757 -5.8
 利用外资 2854 -29.6
 自筹资金 405009 9.5
(七)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亿元) 180757 2.3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亿平方米)

124.3 -0.6
五、房地产开发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95979 1.0
其中:住宅 64595 0.4
办公楼 6210 10.1
商业营业用房 14607 1.8
(二)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735693 1.3
其中:住宅 511570 -0.7
办公楼 33044 10.4
商业营业用房 100111 6.1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154454 -14.0
其中:住宅 106651 -14.6
办公楼 6569 -10.6
商业营业用房 22530 -10.1
(四)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100039 -6.9
其中:住宅 73777 -8.8
办公楼 3419 8.8
商业营业用房 12027 -0.5
(五)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128495 6.5
其中:住宅 112406 6.9
办公楼 2912 16.2
商业营业用房 9252 1.9
(六)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87281 14.4
其中:住宅 72753 16.6
办公楼 3761 26.9
商业营业用房 8846 -0.7
(七)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

(亿元)

125203 2.6
其中:国内贷款 20214 -4.8
利用外资 297 -53.6
自筹资金 49038 -2.7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22811 -31.7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71853 15.6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8635 11.1 300931 10.7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 15367 8.6 142558 7.8
(一)按经营地分        
城镇 24566 10.9 258999 10.5
乡村 4069 12.0 41932 11.8
(二)按消费形态分        
餐饮收入 3030 11.2 32310 11.7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 883 6.0 8667 7.0
商品零售 25605 11.0 268621 10.6
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4484 8.8 133891 7.9
 粮油、食品类 1456 18.1 13553 15.1
 饮料类 197 16.5 1961 15.3
 烟酒类 425 13.6 3951 12.7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517 6.9 13484 9.8
化妆品 204 5.9 2049 8.8
金银珠宝 308 11.1 3069 7.3
日用品 499 16.3 4842 12.3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883 13.5 8270 11.4
中西药品 812 12.3 7895 14.2
文化办公用品 328 8.5 2963 15.2
家具 270 16.5 2445 16.1
通讯器材 353 3.9 3470 29.3
石油及制品 1692 -2.6 18450 -6.6
汽车 4165 8.1 36006 5.3
建筑及装潢材料 374 20.0 3060 18.7
(三)全国网上零售额 38773 33.3
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32424 31.6
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349 42.4
七、进出口(亿元人民币)        
进出口总额 24757 -0.5 245849 -7.0
出口额 14289 2.3 141357 -1.8
进口额 10468 -4.0 104492 -13.2
八、货币供应量(万亿元)        
广义货币(M2)(年末数) 139.23 13.3
狭义货币(M1)(年末数) 40.10 15.2
流通中货币(M0)(年末数) 6.32 4.9
九、居民消费价格 1.6 1.4
其中:城市 1.7 1.5
   农村 1.5 1.3
其中:食品 2.7 2.3
   非食品 1.1 1.0
其中:消费品 1.5 1.2
   服务 2.1 2.0
分类别        
 食品 2.7 2.3
 烟酒及用品 3.9 2.1
 衣着 2.0 2.7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0.8 1.0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2.5 2.0
 交通和通信 -1.3 -1.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3 1.4
 居住 0.8 0.7
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5.9 -5.2
生产资料 -7.6 -6.7
 采掘 -19.7 -19.7
 原材料 -10.3 -9.5
 加工 -5.4 -4.3
生活资料 -0.4 -0.3
 食品 -0.1 0.0
 衣着 0.7 0.7
 一般日用品 -0.9 -0.7
 耐用消费品 -1.1 -0.8
十一、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 -6.8 -6.1
燃料、动力类 -11.0 -11.3
黑色金属材料类 -13.6 -11.6
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 -12.0 -7.3
化工原料类 -7.0 -6.3
木材及纸浆类 -0.7 -0.7
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 -4.9 -4.1
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 -2.9 -2.4
农副产品类 -2.8 -2.3
纺织原料类 -1.6 -2.2
十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 -2.9

(四季度)

-1.8
建筑安装工程 -4.1

(四季度)

-2.7
 材料费 -8.2

(四季度)

-6.0
 人工费 4.3

(四季度)

4.6
 机械使用费 0.8

(四季度)

0.9
设备、工器具购置 -1.0

(四季度)

-0.7
其他费用 0.5

(四季度)

0.7
十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 1.2

(四季度)

1.7
农业产品 -3.7

(四季度)

-0.8
粮食 -5.7

(四季度)

-1.3
谷物 -5.7

(四季度)

-1.3
小麦 -5.8

(四季度)

-0.8
稻谷 -0.6

(四季度)

1.6
玉米 -12.9

(四季度)

-3.5
油料 0.9

(四季度)

0.8
糖料 7.5

(四季度)

-1.2
蔬菜 3.6

(四季度)

4.6
水果 -6.2

(四季度)

-0.3
茶叶 -4.1

(四季度)

-1.3
烟叶 2.3

(四季度)

0.6
林业产品 -5.3

(四季度)

-2.1
木材 -5.8

(四季度)

1.2
饲养动物及其产品 6.2

(四季度)

4.2
生猪(毛重) 12.9

(四季度)

8.9
活牛(毛重) -1.4

(四季度)

-0.9
活羊(毛重) -9.4

(四季度)

-10.6
活家禽(毛重) 3.0

(四季度)

1.3
禽蛋 -7.0

(四季度)

-3.1
渔业产品 2.1

(四季度)

2.5
十四、居民收入和支出(元/人)        
(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966 7.4
按常住地分        
 城镇居民 31195 6.6
 农村居民 11422 7.5
按收入来源分        
 工资性收入 12459 9.1
经营净收入 3956 6.0
财产净收入 1740 9.6
转移净收入 3812 11.2
(二)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19281 9.7
(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5712 6.9
城镇居民 21392 5.5
农村居民 9223 8.6
(四) 农民工总量(万人) 27747 1.3
本地农民工 10863 2.7
外出农民工 16884 0.4
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

(元/人)

 3072 7.2
十五、人口与就业        
年末人口(万人) 137462 680

(万人)

出生人口(万人) 1655   -32

(万人)

死亡人口(万人) 975 -2

(万人)

人口出生率(‰) 12.07 -0.30

(千分点)

人口死亡率(‰) 7.11 -0.05

(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 4.96 -0.25

(千分点)

城镇人口(万人) 77116 2200

(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60346 -1520

(万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56.10 1.33

(百分点)

 

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为实际增长速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项增速、中位数增速为名义增速;其他指标增长速度均按现价计算。

2.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

3.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4.2012年起,国家统计局执行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具体内容请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

5.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货币供应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6.此表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screencapture-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1453173631401

 

 

 

 

 

 

 

 

 

 

 

]]>
统计局:2014年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6万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372235.html Mon, 03 Aug 2015 15:26:18 +0000 //www.otias-ub.com/?p=372235
154114732

2014年国家统计局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简称电商平台)的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开展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其中,在企业自建的电商平台(简称纯自营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8.72万亿元,同比增长65.9%;在为其他企业或个人提供商品或服务交易的电商平台(简称为纯第三方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7.01万亿元,同比增长53.8%;在既有第三方又有自营的混营平台(简称混营平台)上实现的交易额为0.66万亿元,同比增长41.1%。

1.对单位的电子商务销售额增速加快
通过电商平台向企业(单位)销售的金额为12.75万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销售商品的金额为12.25万亿元;提供服务的金额为0.50万亿元。通过电商平台向消费者(个人)销售的金额为3.64万亿元,同比增长48.6%。其中,销售商品的金额为2.88万亿元;提供服务的金额为0.76万亿元。

2.自营平台的电子商务交易占比过半
自营平台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9.13万亿元,占全部电商平台交易额的55.7%。其中,纯自营平台实现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72万亿元;混营平台实现的自营电子商务交易额为0.41万亿元。

3.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活动集中度高
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7.26万亿元,占全部电商平台交易额的44.3%。其中,纯第三方平台上实现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为7.01万亿元;混营平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额为0.25万亿元。第三方平台电子商务交易活动集中度较高,淘宝、天猫、京东等排名前20的第三方平台上共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6.22万亿元,约占全部第三方平台交易额的90%。

4.附注
一、指标解释

1.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是指为交易主体开展网上交易活动搭建的虚拟网络空间。按平台运营企业参与平台上交易的情况可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分为三类,为企业自身开展网上交易活动搭建的平台为自营平台;只为其他交易主体网上交易提供服务的平台为第三方平台;同一个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同时作为自营和第三方平台使用的称为混营平台。

2.电子商务交易额: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达成的交易金额,包括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为所有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的交易金额之和。

二、调查范围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包括自营平台、第三方平台和混营平台。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统计局:2014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PPI指数 //www.otias-ub.com/archives/222906.html Fri, 09 May 2014 07:56:15 +0000 //www.otias-ub.com/?p=222906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4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下降0.3%,同比上涨1.8%;P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2.0%。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进行了解读。

一、从发布的同比数据看,4月份的CPI同比涨幅比3月份回落较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去年4月份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鲜菜价格大幅上涨,而今年4月份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高1.1℃,鲜菜价格大幅下跌,两相比较导致鲜菜价格同比下降7.9%,影响CPI同比下降0.2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供大于求的影响,猪肉价格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4月份降幅为7.2%,影响CPI同比下降0.21个百分点。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未来物价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4月份的CPI同比涨幅可能是上半年的低点。

从发布的环比数据看,4月份鲜菜和猪肉价格下降比较突出,两者合计影响CPI下降0.51个百分点,超过了CPI总降幅,是环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历史数据看,鲜菜价格为近三年同期最低水平。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监测数据也显示,今年4月份黄瓜、豆角、西红柿和油菜每千克均价分别为5.42元、10.74元、7.07元和4.53元,比3月份均价分别下降了23.2%、18.7%、16.0%和14.1%,价格下降较多。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同比降幅双收窄。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环比降幅比3月份缩小0.1个百分点。从发布的分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数据看,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14个行业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6个行业下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燃气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小幅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有所下降。

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同比降幅比3月份缩小0.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去年4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较多(-0.6%),对比基数降低所致。

]]>
统计局:调查显示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经济平稳增长 //www.otias-ub.com/archives/190380.html Sat, 25 Jan 2014 12:55:39 +0000 //www.otias-ub.com/?p=190380

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实际调查76人)显示,2013年四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23(取值范围1至9),比上季度回落0.21点。其中,反映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4.83,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5.63,微降0.41点。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国内经济保持7.5%左右的增长,对转变政府职能普遍看好。

 预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预期美国经济温和复苏、美元逐渐升值。对于未来半年美国经济走势,29%的经济学家预期“加快向好”,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69%预期“缓慢复苏”,减少6个百分点。52%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美元“逐渐升值”,增加8个百分点;37%预期“小幅波动”,减少10个百分点;11%预期“逐渐贬值”,增加2个百分点。

预期欧债危机形势好转。对于未来半年欧债危机形势,59%的经济学家预期“好转”,比上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40%预期“维持现状”,减少11个百分点;1%预期“有所恶化”,减少3个百分点。

预期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于未来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4%的经济学家预期“升值3%以上”,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42%预期“升值3%以内”,增加8个百分点;47%预期“基本稳定”,减少10个百分点;另有6%预期“贬值3%以内”,1%预期“贬值3%以上”。

  预期2014年国内经济保持7.5%左右的增长

预期2014年国内经济保持7.5%左右的增长。24%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经济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67%预期“大致持平”,增加4个百分点;9%预期“恶化”,增加4个百分点。88%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经济增速在7.2%至7.8%之间,预期高于7.8%和低于7.2%的均为6%;平均预测值为7.55%。

预期出口继续回暖。45%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出口增速“大致持平”;45%预期“上升”,10%预期“下降”。4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进口增速“大致持平”;47%预期“上升”,4%预期“下降”。

预期投资增长基本平稳。1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63%预期“大致持平”,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放慢”,增加10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平稳增长。1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消费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72%预期“大致持平”,减少6个百分点;10%预期“放慢”,增加1个百分点。

预期就业形势稳定。对于未来半年我国就业市场状况,78%的经济学家预期“就业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失业率上升”,与上季度持平;1%预期“失业率下降”,减少2个百分点。

预期物价稳中略升。3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半年CPI“逐步上升”,62%预期“窄幅波动”。77%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CPI涨幅在3.0%-3.5%之间,预期高于3.5%和低于3.0%的分别有9%和14%;平均预测值为3.2%。

预期各地区房价走势分化。对于2014年北上广深房价,预期“上涨10%以上”、“上涨10%以内”、“持平”、“下跌”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8%、48%、10%、4%;对于省会城市,做出上述四项预期的分别占4%、54%、35%、7%;对于其他城市,分别占3%、23%、37%、37%。

  看好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59%)、经济转型进展缓慢(58%)、中小企业经营困难(44%)、产能过剩加剧(41%)、城镇化过程中忽视质量(40%)、房价大幅波动(37%)、经济增长下滑(37%)、资源环境保护不力(33%)、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21%)、民间借贷风险(19%)、通货膨胀(18%)、节能减排压力较大(18%)、投资规模盲目扩大(12%)、出口环境恶化(8%)和劳动力短缺(4%)等。为此,经济学家建议: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和举措,经济学家目前满意程度依次是:政府职能转变(75%)、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47%)、要素价格决定机制改革(47%)、土地制度改革(40%)、金融体制改革(40%)、人口政策及养老体制改革(33%)、加强法制建设(30%)、财税体制改革(29%)、户籍制度改革(26%)、垄断性行业改革(21%)、加强社会组织职能(21%),选择较少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科技体制改革(3%)、医疗体制改革(1%)等。

保持宏观调控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2014年宏观政策,48%的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应“保持不变”,44%认为应“适度扩张”,8%认为应“适度收紧”;66%认为货币政策应“保持不变”,18%认为应“适度扩张”,16%认为应“适度收紧”。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对于制约我国企业创新的根本原因,经济学家选择依次是: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67%)、缺乏充分的金融支持(如风险投资)(45%)、粗放增长仍有活路(45%)、教育缺乏对创新的培养(40%)、企业的短期行为(38%)、专利保护不力(34%)、缺乏优秀的企业家(27%)、创新成果转化不力(23%)等。经济学家认为,从制度、机制上克服各领域、各层面的短期行为,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
统计局:2013年7月制造业PMI指数50.3% 环比升0.2% //www.otias-ub.com/archives/136918.html Thu, 01 Aug 2013 04:36:17 +0000 //www.otias-ub.com/?p=136918  

统计局:7月制造业PMI指数50.3%环比微升0.2%

  图表来源:统计局网站

  统计局今天上午发布7月PMI数据,2013年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

2013年7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4升1降。

生产指数为52.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新订单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以上。调查显示,反映制造业外贸情况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9.0%和48.4%,比上月回升1.3和0.5个百分点,均位于临界点以下。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6%,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但仍位于临界点以下。

从业人员指数为49.1%,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连续1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接近临界点。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5.5个百分点,重新升至临界点以上。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走势,表明制造业企业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有所上升。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自2013年1月起,调查样本从原来的820家扩充到3000家。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2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