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07 Jul 2020 09:38:22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QuestMobile:2020银发经济洞察报告 超1亿用户规模 玩转社交 视频 电商 银发群体潜力无限 //www.otias-ub.com/archives/1078889.html Tue, 07 Jul 2020 09:38:22 +0000 //www.otias-ub.com/?p=1078889

各位童鞋逮嘎猴啊,上期“618电商报告”看的咋样?有童鞋后台留言说:“做了女人节、儿童节,父亲节报告什么时候出?”(⊙o⊙)…大哥,你放眼看看,电商、商场在父亲节有什么活动折扣、促销吗?没有,对不对,Mr.QM的老父亲都是银发人群之一了,今天带大家看看他们如何玩转移动互联网吧!

QuestMobile数据显示,随着50岁以上银发人群占比达到1/3,这部分网民规模已经超过1亿,而且用户增速(2020年5月同比14.4%)高于全体网民,成为移动网民的重要增量。其中,女性远高于男性网民(女性占比57.1%),高线城市占比高于整体,同时,银发群体对于社交、视频、资讯方面,都很感兴趣。

具体来看,银发人群对互联网使用深度持续进化,对效率办公、支付结算分别增加了1618万、861万新用户,对网络K歌、在线阅读等,人均使用时长已经高于全网用户。在很多领域,上升空间依旧很大,尤其是电商类、生活服务类应用。同时,在资讯获取方面,喜欢通过搜索引擎主动搜索信息。

同时,银发群体还有哪些红利空间可以挖掘呢?对比全网用户使用上看,在泛生活领域、金融理财、移动购物等领域,以及在众多消费品类上,银发群体都远低于全网!

如何抓住他们?不妨看报告。

本次报告研究说明

银发人群定义:50岁及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网民

银发人群是移动互联网重要增量来源
1、我国老龄化在加剧,50岁以上的银发人群人口占比达到1/3,为互联网银发经济奠定基础

2、银发人群移动活跃设备用户规模超过1亿,增速远高于全网,已经成为移动网民重要增量来源

3、银发网民中,女性占比远高于男性网民,由于上网基础和氛围更好,高线城市的银发人群占比也高于全体网民

4、与全体网民类似,银发人群对于社交、视频的使用普及最高,在资讯方面的兴趣尤为突出

5、进入人生的下半场,由于时间较为充裕,所以银发人群对于陪伴类、娱乐和资讯类需求突出,同时在生活服务和电商等领域的使用也在逐步加深

银发人群对互联网使用正在加深
1、总体特征
1.1 与全体网民相比,银发人群的互联网行为仍有提升空间,他们在资讯、搜索下载等领域贡献的时长更多

1.2 社交、视频、资讯类APP已经成为银发老人的必备应用,超过4成的银发人群还使用手机淘宝、支付宝进行购物交易

1.3 相比去年,短视频占据了银发人群更多的时间,由于疫情以来帮助晚辈上网课,教育学习时长占比急剧上升;不过总体来看,银发人群上网时间分配趋于分散,花更多时间探索其他应用

1.4 银发人群的日常生活与移动互联网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疫情以来线下活动受限,更多银发网民开始使用效率办公、支付结算、综合电商等应用

1.5 越来越多APP成为银发人群必不可少的帮手,办公、政务类APP的银发人群增加最为突出

2、娱乐生活
2.1 看视频、听音乐已经成为大部分银发人群娱乐放松的方式,不过相比全网,银发人群对这些行业的使用比例仍偏低,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视频类APP是银发人群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其中短视频APP对银发人群的时间占有尤为突出

3、日常生活

3.1 银发人群对于泛生活应用比例普遍低于全网,本地生活、用车服务、快递物流、外卖服务等由于涉及线下交互,使用门槛较高,使用习惯仍有待进一步培养

3.2 不过,银发人群也在尝试更多地使用地图导航、快递物流、外卖服务等应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生活

4、资讯获取

4.1 银发人群对于资讯的需求突出,花在各类泛资讯应用的时间更多,喜欢通过浏览器和搜索下载类应用主动搜索各种信息

4.2 百度成为银发老人主动搜索、获取资讯最常用的工具,各类新闻资讯客户端则占据了银发人群大量时间

4.3 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平台也是银发人群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银发人群对于官方媒体的时政类资讯的信任度更高

 

银发经济崛起
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

1、随着支付工具在银发人群中的普及,这将继续拉动他们的线上购物和理财等需求

2、综合电商平台成为银发人群最常见的选择,但是使用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3、对电商应用的增多,银发人群线上消费能力也随之出现提升,消费潜力有所释放

4、越来越多的银发人群加入到网购大军,手机淘宝、京东等凭借丰富的SKU和强大的马太效应,成为银发人群最常用的电商应用

5、从品类上看,家电、食品、电器等标品更能吸引银发人群通过线上购买

 

]]>
Blued:2019年入7.59亿 超4900万用户 价值几何 //www.otias-ub.com/archives/1072770.html Sun, 28 Jun 2020 08:11:10 +0000 //www.otias-ub.com/?p=1072770 随着Blued母公司蓝城兄弟提交招股书的消息传来,一个垂直社区领域的独角兽开始从资本圈进入大众视野。
圈外人士或许对这个APP并没有太多认知,但仅从“国内最大”这几个字眼来看,Blued在国内甚至是全球LGBTQ社区市场的成绩都非常“可圈可点”。可以肯定的是,此次Blued交上招股书,不仅在展现了垂直领域的巨大价值,同时也为推动性少数人群的社会认知起到积极作用。
 
Blued APP
“穿越周期”的Blued
受益于更开放的文化,欧美最先出现了面向LGBTQ群体的社交平台,其中上线最早的是2009年上线的Grindr,在Grindr带动下,2010年又有Jack’d 、Scruff等新产品出现。国内的Blued则是在2012年上线,2015年正式开启了国际化布局,同样也是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产品,因此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Grindr在2016年被昆仑万维收购,2019年宣布启动上市计划,而Blued也在此时传出了要筹备登陆美股的消息。全球LGBTQ人群争夺战一时之间变成了中国玩家的竞赛,行业内外都在观望谁将成为行业内第一股。
但在今年,行业格局又出现了变化。3月份昆仑万维周亚辉被迫出售了Grindr,打乱了上市计划。3个月后Blued就递交了招股书,毫无疑问,Blued已经拔得头筹。
Blued的前身为2000年创办的淡蓝网,2012年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淡蓝网从论坛转变为移动端应用Blued,成功从PC时代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之后的几年里,Blued稳扎稳打,顺利获得多轮融资。2016年,Blued踩着移动直播风口推出了直播业务,由此直播业务成为了营收最强支柱,Blued也因此顺利进入商业化阶段。
 
淡蓝网首页
2015年,Blued开始从国内走向海外市场,最初从东南亚启动,后逐步覆盖了整个亚洲地区,耿乐也曾在采访中信心百倍地称“要率先抢滩亚洲市场,成为当地的NO.1”。而从2018年开始,Blued走出了亚洲。
可以看出,无论从PC转型移动,还是从本土走向国际,在20年时间里,Blued踩中了每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在同类产品渐次倒下、政策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得以“穿越周期”。
已经成为垂直领域独角兽的Blued,为自己构筑了坚固的壁垒。
首先,Blued的先发优势不容小觑。由于LGBTQ人群的社交圈小、可选择应用较少,因此他们对已开始使用的产品会有较强粘性,这使得在同性社交领域,产品具备先发优势极为重要。较早入局并不断完善产品,往往就能形成壁垒。
其次,Blued目前已布局直播、社交、医疗健康等多元业务,具备集成多种服务、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对较早入局的玩家而言,多元化业务布局可以满足用户包括社交、娱乐、购物、医疗在内的多种需求,这就使得用户对于该产品的粘性更强,使用频率、时长和用户留存率都会更高。
 
来源:公司招股书
另外,Blued自创立之初即投身公益项目,这也是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特点之一。
2008年,Blued母公司蓝城兄弟成立了独立公益品牌“淡蓝公益”,服务范围涵盖HIV检测咨询、感染者关怀、互联网干预等等;随后在2011年成立“淡蓝快乐检测室”,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监测点,免费提供HIV免费检测与咨询服务。Blued与各级政府、社区、组织和国际机构都展开过合作,利用互联网开展HIV防控的优势,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并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Blued也因此受到了海内外主流媒体的广泛认可。
整体来看,深耕垂直领域的Blued已经构筑了其在垂直领域的竞争优势,而互联网的马太效应决定了Blued会进一步陪伴垂直人群成长,为LGBTQ群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并享受到更多红利。
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是Blued所获成绩的最佳证明:目前Blued在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4900万的注册用户,2020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月活达600万,海外月活用户占比已达49%以上。
与此同时,Blued的平均月活数已是同行业第二名的6倍,平均日活是国内同行业第二名的近7倍,在印度、韩国、泰国和越南,Blued也是当地最大的在线LGBTQ社区。
另外,据Frost & Sullivan报告数据显示,Blued2019年的活跃用户平均每天停留时长超过60分钟,活跃用户平均每天打开次数超过16次,活跃用户平均次月留存率达71.0%,直播服务业务ARPPU达2059元,足可见其用户粘性和付费能力之强。
 
来源:公司招股书
Blued的想象空间
当前,蓝城兄弟的营收来源主要包括直播、会员、广告以及其他服务这四项业务,其他服务板块包括医疗健康、家庭计划相关商品销售和服务。据招股书显示:
  • 2018、2019年Blued的直播收入分别为4.6 亿元、6.7亿元,分别占总营收的91.3%、88.5%,2020年一季度直播收入为1.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
  • 2018、2019年Blued的会员服务收入分别为471.7万元、3673.8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0.9%、4.8%,2020年一季度会员服务收入为1501.3万元,同比增长390.6%;
  • 2018、2019年Blued的广告服务收入分别为3292万元、3538.4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6.6%、4.7%,2020年一季度广告服务收入为559.6万元,同比增长13.1%;
  • 2018、2019年Blued的其他服务收入分别为587.7万元、1535.5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1.2%、2.0%,2020年一季度其他服务收入为722.1万元,同比涨幅达560.1%。
 
从以上数据可以清晰看出,直播服务是Blued当下第一大营收来源,占比在八成以上,同时,会员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务的涨幅明显。
直播业务占比过大为Blued带来一些质疑,但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更多的隐藏信息值得注意。
首先,从营收构成能够看出,Blued直播业务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而会员服务和其他服务两个板块在2019年同比增长分别为678.8%和161.2%,收入涨幅非常明显。
 
其他业务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医疗健康、家庭计划相关商品销售和服务。
得益于十多年在HIV防治、检测方面的深度参与,蓝城兄弟在面向LGBTQ人群的医疗健康、家庭计划等相关商品销售和服务方面逐渐形成独特优势,2019年,蓝城兄弟推出了独立健康服务品牌“荷尔健康”,为LGBTQ群体提供抗HIV相关药物和咨询服务,以及与男性健康有关的其他服务。
据蓝城兄弟官方数据显示,从2019年4月到2020年3月,健康相关服务的交易总额增长已超过150%。而随着这一群体在社会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Blued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在未来的增长空间还会更大,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来源:荷尔健康官网
总营收上Blued呈增长态势:2019年为7.59亿元,与2018年相比增长51.4%;
同时,LGBTQ人群付费意愿较强。今年一季度Blued的直播服务付费用户同比涨幅为29.9%,并且直播服务业务的ARPPU高达2059元,同比增长61%,其业务持续增长背后用户的付费意愿之高可见一斑。
而在直播已经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背景下,公司也会有更多资金去加强社区运营以及新技术、新功能的研发,从而其他业务板块营收。
因此,如果将Blued放置在整个社交行业领域里,其业务构成其实是和陌陌极为相似的。
陌陌同样是在2016年赶上了直播风口的玩家,依靠着做社交积累的巨大流量,使直播成为了陌陌的“第二曲线”,并因此稳定的保持着盈利状态。目前,陌陌的会员增值业务也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下,其直播业务收入占比达七成,也依然是其支柱型业务。
和陌陌一样,Blued的会员服务业务和其他业务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对于Blued而言,LGBTQ人群对平台的粘性和付费意愿都较强,当平台将更多精力放在开发新技术和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以及社区的运营后,用户对于产品的依赖性则会更强,同时覆盖社交、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也会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付费能力。
另外,亚洲市场为Blued当前的主要市场,随着欧美等海外市场继续拓展,Blued在海外业务上的收入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整体来看,支撑Blued发展的“粉红经济”想象空间巨大。
据沙利文统计分析,截至 2018年,全球LGBTQ群体人数超过4.5亿,亚洲地区LGBTQ人数约为3.0 亿。从2014年到 2018年,LGBTQ群体在18-24岁和25-34岁年龄段比例分别增长0.7%和0.4%,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同时与泛人群相比,LGBTQ群体中高学历人群占比更高,这一现象也说明更多高学历、年轻的人群对自身性取向认可度更高,而这一群体也正好是消费主力军。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
较少的家庭花销、渴望获得社会认同感以及逐渐主流化的消费文化,都使得粉红经济成为了一座“金矿”,Blued此时就站在金矿的入口。而在其加快海外扩张步伐,并在未来顺利拿下“第一股”的头衔后,能否看到一个可期待、高成长的独角兽,值得行业内外的持续关注。
via 深响原创 吕玥
]]>
人人电商:2016年移动社交电商行业数据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529950.html Wed, 26 Oct 2016 13:36:25 +0000 //www.otias-ub.com/?p=529950 1477488915-2870-unnamed-file.ppt
1477488915-3978-unnamed-file.ppt
1477488915-2398-unnamed-file.ppt
1477488915-7396-unnamed-file.ppt
1477488915-5315-unnamed-file.ppt
1477488916-2172-unnamed-file.ppt
1477488917-2041-unnamed-file.ppt
1477488917-3112-unnamed-file.ppt
1477488917-3371-unnamed-file.ppt
1477488917-1671-unnamed-file.ppt
1477488918-6072-unnamed-file.ppt
1477488919-1069-unnamed-file.ppt
1477488920-2504-unnamed-file.ppt
1477488920-4136-unnamed-file.ppt
1477488920-5146-unnamed-file.ppt
1477488920-7004-unnamed-file.ppt
1477488920-2626-unnamed-file.ppt
1477488922-3362-unnamed-file.ppt
1477488922-9643-unnamed-file.ppt
1477488922-6925-unnamed-file.ppt
1477488924-4235-unnamed-file.ppt
1477488923-6219-unnamed-file.ppt
1477488923-3545-unnamed-file.ppt
1477488924-7527-unnamed-file.ppt
1477488924-1947-unnamed-file.ppt
1477488925-4373-unnamed-file.ppt
1477488925-2848-unnamed-file.ppt
1477488925-7752-unnamed-file.ppt
1477488927-8241-unnamed-file.ppt
1477488927-4035-unnamed-file.ppt
1477488927-5279-unnamed-file.ppt
1477488927-2818-unnamed-file.ppt
1477488928-7754-unnamed-file.ppt
1477488929-7653-unnamed-file.ppt
1477488929-5596-unnamed-file.ppt
1477488929-3735-unnamed-file.ppt
1477488929-9073-unnamed-file.ppt
1477488930-5441-unnamed-file.ppt
1477488930-4768-unnamed-file.ppt
1477488932-6936-unnamed-file.ppt

]]>
TalkingData:2015年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63953.html Thu, 09 Jul 2015 08:54:42 +0000 //www.otias-ub.com/?p=36395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0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1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2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3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4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3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4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5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6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7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8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59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60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61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62 TalkingData-2015移动社交应用行业报告PPT-V8_000063


]]>
GlobalWebIndex:青少年移动社交中的商机 //www.otias-ub.com/archives/21077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10772.html#comments Thu, 26 Jun 2014 01:32:01 +0000 //www.otias-ub.com/?p=210772 在中老年同学眼里,青少年们可谓是异类,每一代的人总会发现下一代的群体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还好在社交网络的使用程度上面,互联网人士们更能通过下面这些来自GlobalWebIndex’s Q1 2014 Teens Audience Report 的数据中理解这些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是社交网络的主力军

25-34岁的用户目前在多数主流社交网络中都是主体,同时移动社交应用的兴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趋势。Snapchat,Kik,Wechat(微信)等主流社交网络,全球用户数量增长均超过50%

 

Chart-Specific-Apps-At-A-GLANCE

Facebook,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尽管各类移动社交应用在迅速走红崛起,Facebook仍然是全球最主流的社交应用。除中国外,全球87%的青少年拥有Facebook帐号,但这个群众的活跃用户已经从48%下降至39%。这个现实是其他主流社交网络如YouTube(-7%),Twitter(-3%),Google Plus(-4%)等同样面对的问题。

20140419100041

移动即时社交的崛起

在这背后,是移动和实时社交网络的走红。现在青少年们通过手机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已经更高,65%的人每天使用超过一小时,比2012年高18%。

20140419100114

Facebook预见到移动优先的重要性,先是收购了Instagram,随后是Whatsapp,但是很多品牌仍然没有找到通过这些社交APP传递有效信息的途径,如果品牌们想要影响青少年群体,这是他们不得不去改变的问题。

移动社交应用崛起成为营销新平台

这些社交平台在青少年发现品牌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他们需要寻找品牌信息时,超过20%的青少年求助于APP和社交网络。很显然的事情是,年轻用户相较其他人群对传统媒体的消费更少一些。

20140419100150

在营销活动中使用社交APP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定向年轻群体,可以通过提供娱乐和奖励性的内容来触达他们。不少品牌已经开始试验这些。

二屏行为日趋普遍

几乎所有16-19岁的用户都是二屏用户,边看电视边使用手机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跟他人聊天(72%),玩游戏(52%)。可见这个群体中充满着极高的社交和玩乐天性。

20140419100701

2/3的青少年群体每月都会购买付费内容

64%的青少年会购买付费内容,这个比例不亚于其他群体。他们更乐意为之付费的内容主要有音乐下载(26%),移动应用(24%),多人网游(22%)

青少年群体旺盛的付费意愿预示着巨大的移动商机。

20140419101036

Android是使用最普遍的操作系统

20140419102001

via:199IT原创分析自

]]>
//www.otias-ub.com/archives/210772.html/feed 1
移动社交网络营销的5个小建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24014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40140.html#comments Thu, 12 Jun 2014 16:06:06 +0000 //www.otias-ub.com/?p=240140         据估算截止到2017年,社交广告市场将增长到110亿,移动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移动客户端使用facebook的美国用户占用户总数的78%,而使用twitter移动客户端的用户占总用户的60%,其他多项数据也表明了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正在快速的增长。

  -2013年,LinkedIn在移动设备的浏览量提升了250%;-在美国,有40%的YOUTUBE视频是在移动设备上播放的;-预计到2015年,平板电脑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台式机;

  而在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他们有着更多的内容分享行为:

  -Pinterest在移动终端分享内容的频率几乎是桌面的3倍;-66%的twitter移动终端用户更喜欢转发;

  下图便为您说明为什么精明的商家把目光瞄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2014年,你是如何来应对用户的移动化趋势的呢?

移动社交网络营销的5个小建议–信息图

 

]]>
//www.otias-ub.com/archives/240140.html/feed 1
移动社交的本质与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391.html Mon, 26 May 2014 14:39:36 +0000 //www.otias-ub.com/?p=231391

  扎克伯格曾经对于社交关系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他是这样说的“下一个时代,将被今天的社交网络和赋予用户在联系上的深度所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让用户分享自己”。扎克伯格的观点反映了社交关系的真正核心所在。随着SNS的兴起,我们越来越多关注人际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可以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就社交关系的内涵而言,其恰恰反映了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需求,那就是充分的分享自己。

  社交关系的本质是充分分享自己,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本质。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中,是一个基于充分分享、物物交换的一个社会机制。而在人类进的第二个阶段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基于专有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文化。而进入到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阶段,我们有理由认为充分分享的精神再次复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乐于分享,人们很自然的想创造一些东西,向他人显示自己的创造,向他人披露自己的状态,向他人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谈论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地通过彼此赠予时间和观点,来建立起一种共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是通过分享自己来展现自己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生存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关系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分享自己为中心的社交关系演进将会是什么样呢?将会存在哪些社交关系模式呢?

  我们按照关系强弱和是否在线作为两个维度,把社交关系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熟人在线交互,第二类是生人在线交互,第三类是生人线下交互,第四类是熟人线下交互。我们逐一考察一下。

  在第一类,也就是熟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中,已经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成熟模式。比如我们在QQ里面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进行聊天,交换观点表达彼此的关注,这是典型的熟人关系链中交互式的运用。而通过Flickr、Facebook、人人等这样的社交网站,我们不断分享彼此的社交信息,不断更新自己当前的状态,这也是非常典型的熟人网络。甚至许多时候,还有许多应用有助于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熟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曾经一段时间风靡于白领的抢车位、偷菜游戏等等,这都是在已经出现的基于增强熟人网络的、基于增强强关系链的兴趣分享式的应用。

  从下一步发展来看,熟人网络的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发展,仍然是有非常看好的前景。比如说在熟人之间几乎可以实时把自己的体验内容,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分享。此外,基于熟人之间的轻型游戏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人们一方面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娱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娱乐方式来增强熟人网络,也就是强关系链中的关系强度,来表达自己对于朋友、亲人的关爱。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类,也就是基于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和在虚拟空间中的相关的社交关系模式。这一类的模式也是相当之多,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谈论最多的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三亿注册用户中,大部分的草根微博成为明星微博博主的粉丝,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追随网络。人们会因为对于某个人或是某个话题的关注,而迅速的走到一起。再比如社交关系发展早期的一些互联网的模式,如一些公共聊天室,许多大型聊天室曾经非常火爆,人人往往在一个聊天室里面进行交互或进行兴趣的分享。在比如BBS直到现在还是仍然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像天涯、猫扑这样的大型BBS社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版块中按照不同的兴趣自动地进行分群,与陌生人进行信息交换。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们研究认为,弱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将与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会有非常重大的区别。因为人们不大会关注陌生人的情感变化,人们会真正具有需求的是由于弱关系链所带来的人际范围的拓展,以及通过弱关系链进行的兴趣筛选。人们在兴趣经过细分和聚焦之后,往往可以进一步实现在商务方面的交换。比如,人们可以在一个弱关系链中相互推荐一些商品或者进行二手货品的买卖,而这种交易,尽管它是弱关系链但它也是具有关系的,在关系强度上又强于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因此,这一点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方面一些弱关系链将逐步引入电子商务方面的交易机制;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会进一步加强自己在社交关系上的布局,最近淘宝宣称要走向SNS,就是这样一个趋势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也就是面向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在现实时空中的发展。在这个类别中,事实上,社交关系的演进是大有可为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种也就是所谓的弹性社交。人们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对某一个虚拟主题的关注,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社交关系。比如说陌生人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手机摇晃可以快速的交换名片和互为粉丝,此外,用户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定位能力,通过手机就可以按距离远近罗列出旁边的网友,可以与之打招呼和开始线下的正式交往。尽管,人们很难在弱关系链中,构筑起类似于强关系链中的那样彼此的情感关怀,但是弱关系链可以有助于人们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线下交往机会。弹性社交从机理上来讲,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另外一类基于弱关系链生人网络在物理时空中的应用,也就是人们将利用弱关系链来进行线下的基于人脉关系的商业价值交换。基于弱关系链,人们的信任关系比完全陌生人的信任是有明显增强的,现在大众点评网等商业模式,是完全基于陌生人的推介。而基于弱关系链基础上的口碑推介,则会使这种推介的可信大增。这种弱关系链生成的人脉运用,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弱关系链进行一些任务的分包,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类别模式的机理核心在于,一方面弱关系链使一个人可以分享自己的范围大大扩展,另一方面弱关系链终究在现实中强于完全陌生人,因此,能够使得这种商务上的价值交换得以实现。

  第四类,也就是熟人网络和强关系链中在物理空间中的应用。这个市场空间实际是相对狭小的,而且注定会是窄众的应用。它大体上会表现为一种圈子型、俱乐部型的某种应用。但它的主要价值表现为媒体化价值,例如由于孩子的原因形成的幼儿园家庭群、中小学家庭群,也就是说,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强化,事实上也是有价值的。特别是现在由于共同的兴趣联结在一起的熟人,这种行为事实上形成了识别该社群的主要标签。

  总体来讲,关系的价值实际上是建立分享经济基础上,也就是说分享自己的生存状态、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分享经济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将逐渐延伸,甚至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物理社会。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动,推动分享经济走向成熟。

文 / 沈拓

]]>
移动社交的本质与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118.html Mon, 26 May 2014 09:18:23 +0000 //www.otias-ub.com/?p=231118 social-networks

  扎克伯格曾经对于社交关系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他是这样说的“下一个时代,将被今天的社交网络和赋予用户在联系上的深度所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让用户分享自己”。扎克伯格的观点反映了社交关系的真正核心所在。随着SNS的兴起,我们越来越多关注人际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可以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就社交关系的内涵而言,其恰恰反映了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需求,那就是充分的分享自己。

  社交关系的本质是充分分享自己,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本质。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中,是一个基于充分分享、物物交换的一个社会机制。而在人类进的第二个阶段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基于专有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文化。而进入到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阶段,我们有理由认为充分分享的精神再次复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乐于分享,人们很自然的想创造一些东西,向他人显示自己的创造,向他人披露自己的状态,向他人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谈论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地通过彼此赠予时间和观点,来建立起一种共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是通过分享自己来展现自己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生存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关系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分享自己为中心的社交关系演进将会是什么样呢?将会存在哪些社交关系模式呢?

  我们按照关系强弱和是否在线作为两个维度,把社交关系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熟人在线交互,第二类是生人在线交互,第三类是生人线下交互,第四类是熟人线下交互。我们逐一考察一下。

  在第一类,也就是熟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中,已经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成熟模式。比如我们在QQ里面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进行聊天,交换观点表达彼此的关注,这是典型的熟人关系链中交互式的运用。而通过Flickr、Facebook、人人等这样的社交网站,我们不断分享彼此的社交信息,不断更新自己当前的状态,这也是非常典型的熟人网络。甚至许多时候,还有许多应用有助于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熟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曾经一段时间风靡于白领的抢车位、偷菜游戏等等,这都是在已经出现的基于增强熟人网络的、基于增强强关系链的兴趣分享式的应用。

  从下一步发展来看,熟人网络的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发展,仍然是有非常看好的前景。比如说在熟人之间几乎可以实时把自己的体验内容,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分享。此外,基于熟人之间的轻型游戏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人们一方面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娱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娱乐方式来增强熟人网络,也就是强关系链中的关系强度,来表达自己对于朋友、亲人的关爱。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类,也就是基于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和在虚拟空间中的相关的社交关系模式。这一类的模式也是相当之多,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谈论最多的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三亿注册用户中,大部分的草根微博成为明星微博博主的粉丝,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追随网络。人们会因为对于某个人或是某个话题的关注,而迅速的走到一起。再比如社交关系发展早期的一些互联网的模式,如一些公共聊天室,许多大型聊天室曾经非常火爆,人人往往在一个聊天室里面进行交互或进行兴趣的分享。在比如BBS直到现在还是仍然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像天涯、猫扑这样的大型BBS社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版块中按照不同的兴趣自动地进行分群,与陌生人进行信息交换。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们研究认为,弱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将与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会有非常重大的区别。因为人们不大会关注陌生人的情感变化,人们会真正具有需求的是由于弱关系链所带来的人际范围的拓展,以及通过弱关系链进行的兴趣筛选。人们在兴趣经过细分和聚焦之后,往往可以进一步实现在商务方面的交换。比如,人们可以在一个弱关系链中相互推荐一些商品或者进行二手货品的买卖,而这种交易,尽管它是弱关系链但它也是具有关系的,在关系强度上又强于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因此,这一点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方面一些弱关系链将逐步引入电子商务方面的交易机制;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会进一步加强自己在社交关系上的布局,最近淘宝宣称要走向SNS,就是这样一个趋势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也就是面向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在现实时空中的发展。在这个类别中,事实上,社交关系的演进是大有可为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种也就是所谓的弹性社交。人们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对某一个虚拟主题的关注,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社交关系。比如说陌生人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手机摇晃可以快速的交换名片和互为粉丝,此外,用户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定位能力,通过手机就可以按距离远近罗列出旁边的网友,可以与之打招呼和开始线下的正式交往。尽管,人们很难在弱关系链中,构筑起类似于强关系链中的那样彼此的情感关怀,但是弱关系链可以有助于人们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线下交往机会。弹性社交从机理上来讲,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另外一类基于弱关系链生人网络在物理时空中的应用,也就是人们将利用弱关系链来进行线下的基于人脉关系的商业价值交换。基于弱关系链,人们的信任关系比完全陌生人的信任是有明显增强的,现在大众点评网等商业模式,是完全基于陌生人的推介。而基于弱关系链基础上的口碑推介,则会使这种推介的可信大增。这种弱关系链生成的人脉运用,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弱关系链进行一些任务的分包,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类别模式的机理核心在于,一方面弱关系链使一个人可以分享自己的范围大大扩展,另一方面弱关系链终究在现实中强于完全陌生人,因此,能够使得这种商务上的价值交换得以实现。

  第四类,也就是熟人网络和强关系链中在物理空间中的应用。这个市场空间实际是相对狭小的,而且注定会是窄众的应用。它大体上会表现为一种圈子型、俱乐部型的某种应用。但它的主要价值表现为媒体化价值,例如由于孩子的原因形成的幼儿园家庭群、中小学家庭群,也就是说,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强化,事实上也是有价值的。特别是现在由于共同的兴趣联结在一起的熟人,这种行为事实上形成了识别该社群的主要标签。

  总体来讲,关系的价值实际上是建立分享经济基础上,也就是说分享自己的生存状态、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分享经济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将逐渐延伸,甚至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物理社会。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动,推动分享经济走向成熟。

文 / 沈拓,作者微信公众号:沈拓2011(shentuo-2011)

]]>
移动社交正改变你的购物习惯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042.html Mon, 26 May 2014 06:24:10 +0000 //www.otias-ub.com/?p=231042

  还记得你最后一次买东西的经历吗?你是在电脑上网浏览的时候下的单,还是用手机下的单?什么?都不是?你还像过去一样到商场刷的卡?

  好吧,这说明您仍属于社会的主流人群——尽管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人们还是习惯于跟商品“面对面互动”。然而,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品牌商们开始将目光锁定在社交移动购物市场。

  拿起手机登录社交网络,看见朋友买了新东西,你感觉还不错,又点击了一下,自动跳转至购买该产品的界面、下单。没过几天,你把这款令人心仪的产品PO到了网上,想跟自己的小伙伴们分享。你的朋友看到了,也像你一样点开网页……

  对的,这正是商家所希望看到的,与此同时,这也是未来购物发展的新趋势:基于社交移动网络的购物趋势,而其前提就是,手机已成为我们数字化社交生活的核心。

  移动设备普及率提高,移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使用Facebook、Twitter这类社交应用的用户也迅猛增长,但与之相比,相应的购物行为却未被充分培养。那么,未来的购物趋势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

  对此,科技媒体thenextweb列举了3家在该领域堪称领头军的品牌,让我们提前感受了一下“未来购物模式”。

  与玩同行:网上商城Wanelo

  美国版的蘑菇街和美丽悦,Wanelo不同于其它购物网站的地方在于,它更强调社交网购体验。

      作为一款线上应用,Wanelo跟图片分享鼻祖Pinterest界面相似,用户可以通过它与朋友分享他们喜欢的东西。但相较于Pinterest,每一个可以分享、罗列在Wanelo上面的物品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购买地址。用户只要点击“去购买”,就可以直接跳转至电商的购买页面。

自2011年初创,注册使用Wanelo的用户增长飞速,截止目前,全球超过1200万用户开始选择Wanelo分享他们的网购体验,与此同时,超过30万家商户通过Wanelo推广了1200逾万种商品。

为什么说Wanelo是未来的购物趋势呢?

一方面,它就好像是一种数字化的橱窗,不用亲自跟朋友结伴走进店里购物,我们依旧能够得到朋友对于商品的建议,同时又足不出户就买下东西。

另一方面,它面向的购物群体——年龄介于18岁至34岁之间的年轻女性,是当前以及未来移动购物的主力军。据全球互联网分析数据供应商Alexa提供的数据,高学历、没有孩子、年均收入处于3~6万美元不等,移动科技普及率高,喜欢新鲜体验,重视移动互联网社交,这些女性用户不仅代表着Wanelo的特征,更代表着未来社交移动购物的发展趋势。

与食同行:每天都要星巴克

星巴克与Twitter合作的社交移动营销方案堪称饮食行业的经典。

       Twitter上发送@tweetacoffee内容,用户就能以eGift电子优惠券的方式向朋友发送5美元的星享卡;人未到单先下,今年3月初星巴克又更新了新功能,App上选择好自己想要的口味,用户就可以在进门的一刻享受专属个性化咖啡……

  暂不提利润的增长是否明显,星巴克通过与Twitter联手,其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品牌推广,而星巴克也的确做到了:一方面,其联手移动App、关注移动互联网络的社交移动营销思维,广泛得到了外界的肯定,另一方面,星巴克此举不仅吸引了Twitter已逾5亿用户的关注,同时也着实吸引了更多Twiiter用户绑定星巴克星享账户。

  庞大的网络社交资源数据,吸引的不仅是暂时的顾客增长,更多的是为未来通过个性化服务,创造更多更长久的消费动力。

  与衣同行:哪儿买衣服的WhereToGet

  “衣服真漂亮,哪里买的?”

这是我们在过去购物时经常遇见的问题。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又该怎么办呢?WhereToGet正是这样一家问答型网站。

在街上看好别人穿的很好看的衣服,或是看好了网上某张照片里的衣服,将它上传到网上,其它的用户就会给出回答,同时发布自己所知的价格、地址以及其它购买体验。

品牌商将拥有一个全新的领域展示自己的商品,过去,消费者是被动的被展示,而如今,人们将借助第三方网站,拥有更多的选择主动权。

随着App版WhereToGet的成功问世,全天24小时的问答互动将不仅局限于穿,更多吃喝玩乐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将成为“分享与回答”的内容。

在社交网络的年代,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用户是否真的“想要”与别人分享,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信息的分享已成为一种趋势和习惯,利用这种习惯,颠覆一种消费传统,不是没有可能。

编译/阿咩

]]>
你需要了解的四大营销趋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198648.html Mon, 03 Mar 2014 01:54:28 +0000 //www.otias-ub.com/?p=198648 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用户多平台的中心,也许它们的屏幕不是最大,但渐渐地他们成为了用户投入程度最高的设备。

eMarketer发布的2014年数字营销的4大趋势报告中总结了2014年值得关注的四大趋势,他们分别是:

  • 时刻在线用户之年,移动广告支出将增长50%以上
  • 时刻在线推动广告主加大广告支出,通过RTB购买的广告将增长38%
  • 时刻在线意味着时刻购物,对零售商而言,2014年将是提供更快速更便捷服务的压力之年
  • 社交网络是多屏时代的粘合剂,熟悉社交网络营销的广告主将更加自信,社交广告的规模也将持续增加,2014年将超12%前进

下面是该报告的关键数据,199IT将要点整理如下:

拥有手机的用户每天在手机上花费1.18小时(不含通话时间)

20140301101409

2013年用户的移动设备使用时长首度超过PC

移动远比新的桌面意味着更多的东西,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用户多平台生活形态中不可分割的中心组件。这不仅反映在用户每天对移动设备的使用时长上面,而且移动终端正在日渐变成人们远程控制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工具。

20140301102540

移动广告也继续加速

eMarketer估计2014年美国移动广告将增长56%,达到150亿美元的规模,占数字广告支出的30%。其他地区因为一开始基数小,移动广告的增长则比美国更加迅猛

20140301103023

移动世界的另一个指标:智能手机销量持续增长

20140301103244

智能手机下一个战场:中印等新兴市场;欧美市场已趋平稳;安卓等廉价智能机设备将领跑

20140301103830

在不少地方,智能手机成为用户的第一屏幕

以中国为例,2013年H1新增的网民中,有70%通过手机首度访问互联网

20140301104219

数据来自CNNIC,199IT注

营销者视移动为新的营销机会

eMarketer分析认为2014年全球移动广告的规模将增长58%,而同期整个广告行业规模只增长5%,而数字广告增长率也只有13%。根据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 (ANA) 2013年8月引用的数据称手机和平板电脑是未来三年对广告主影响最大的设备;而电脑和传统的电视的重要程度则有所降低。

20140301104656

手机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管理器

20140301104941

手机也在工作场所发挥威力

20140301105502

无处不在时刻连接的用户催生了对市场的新的需求。尤其是用户对营销者的响应速度在提高。24小时内作出响应的服务准则以及过时,用户需要即时响应。不管是回复用户服务咨询,还是当天送达。实时响应用户应答中,自动化是一个可以不断摸索的手段(微信公众帐号的自动应答功能就是实时营销的一个案例—199IT注);广告也可以在用户购买的不同阶段起到销售代表的作用。

根据MAGNA GLOBAL的预测,2013年是美国展示广告行业的转折年,超过一半的展示广告目前通过程序购买进行,而这些程序购买的广告中有一半为通过程序实时购买。到2017年MAGNA GLOBAL估计,RTB广告的市场规模将超过美国数字展示广告的一半以上。

20140301110541

eMarketer对RTB的展望则相对保守一点,他们预计2014年美国RTB展示广告占美国展示广告的份额只有22%,为46.6亿美元。

20140301111131

其中移动广告引领展示广告的程序购买,根据 MAGNA GLOBA的数据,2013年有68%的移动展示广告将通过自动化购买解决。而视频广告是例外,媒体仍希望将这些资源作为高级流量直销

在美国这个进程更加明显,占全球120亿程序化展示购买规模的63%。

20140301111655

不管广告展示在哪里,关键的问题是在合适的地点向合适的用户传达合适的信息。

根据ValueClick Media根据其广告网络的调查,美国数字媒体业者已经在采取行动增强他们的跨设备营销项目(CDM)2013年,CDM占他们数字媒体支出的30%,调查显示,从业者认为CDM的好处如下:

■■ 优化整个媒体预算
■■ 扩大营销触达
■■ 实现更高的效率
■■ 跨设备重定向用户
■■ 流线化媒体购买流程

 大数据将助力移动广告,营销者认为更智能的数据将帮助他们对商业挑战响应更为迅速和应对更加自由

20140301113319

营销者认为实时营销能够带来诸如提高营销效率,定向的精准性,提高用户满意度等好处

20140301113502

值得关注的一个结果是不同渠道间的整合在加强

20140301113622

营销者们对此深有体会:科技和营销的改变在加速

20140301113911

时刻连线的用户正在改变网购生态。用户快速在实体商店到虚拟商店,从一个商家到另一个商家之间跳转。

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时刻在线,而与之相伴的是用户再不用想过去那样要跑到PC面前才能进入购物状态,跟其他应用一样,网购的状态也因为智能手机用户的时刻在线而发生改变。这种状态改变带来的是移动购物浪潮的崛起

20140301114533

中国用户移动购物的比例领先

20140301114956

时刻在线的用户时刻社交

看到下面的数据并结合你实际对微信,手Q等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体验,你或许可以理解社交在移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微信为何广受业内关注的原因-199IT注

20140301115115

社交变得如此重要,社交广告也就成为继搜索广告之后最具潜力的一种广告模式

Facebook依靠社交Feeds广告支撑了股价和市场信心;而善于社交的腾讯也在大力发展其社交广告项目-广点通,并推出了微信公共号广告,Feeds广告等新业务形式,预计将给腾讯的广告业务带来很大的增长和想象-199IT注

20140301115923

社交成为各种媒体的粘合器,比如在看电视时的社交现象

20140301120034

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浪潮,营销者需要具备的是具有如下能力的实时营销

20140301120212

via:199IT编译自eMarketer

 

]]>
eMarketer:移动社交影响着英国千禧一代的购买路径 //www.otias-ub.com/archives/188674.html Wed, 22 Jan 2014 17:15:28 +0000 //www.otias-ub.com/?p=188674 英国智能手机渗透率位居最高

千禧一代代表着一个大群体——英国23%的人口。虽然人数众多,这个年龄段也是资金缺口最大的群体。尽管如此,移动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用户几乎被认为是强制性的。对于许多英国的千禧一代来说,移动设备的功能就像是掌上个人助理,它的一些实用功能使它生活中必不可少物品,这是根据eMarketer最新的报告《英国千禧一代与移动:数字掌控生活》。

英国千禧一代的手机使用率非常高,要比该国家其他年龄段的使用率高。不出缩量,他们在移动网络使用方面也高出其他群体。随着他们与移动的高互动,他们主动通过移动来接触营销,而并不是被动接受,这个水平同样是相当高的。特别是,与年长者相比,这个群体愿意通过他们手机的社交媒体收听品牌。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在年轻群体间,移动社交在购买路径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1

目前智能手机是英国千禧一代最流行的登陆社交媒体的设备。根据Kinetic Worldwide2013年7月份的数据指出54%年龄在18-34岁的社交用户首选他们的智能手机来登陆社交媒体。排名第二的是PC,为38%。

随着千禧一代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高度参与社交媒体,他们愿意通过这个渠道接受营销影响。2013年3月,comScore MobiLens的研究,56.2%年龄在18-24岁间的用户提到,移动广告活动会出现在英国智能手机用户阅读的杂志、品牌或新闻上。并且在他们阅读时,许多千禧一代会点击广告,26.7%的人会点击社交网络广告,25.3%会通过社交平台接收优惠券、通知或交易。

2

不仅是在移动媒体上简单的进行互动,研究还指出社交网络在英国千禧一代购买路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技术供应商Vision Critical在2013年6月的数据指出,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的千禧一代上,有一个很强的连接沟通者社交媒体和移动购物;68%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被访者会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影响购买,而35-54岁之间的仅为24%。虽然并没有英国专项的数据,但他们预测英国会与这个总的结果及其相似。

]]>
移动社交网络营销的5个小建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86129.html Thu, 09 Jan 2014 15:37:33 +0000 //www.otias-ub.com/?p=186129 据估算,截止到2017年,社交广告市场将增长到110亿,移动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移动客户端使用facebook的美国用户占用户总数的78%,而使用twitter移动客户端的用户占总用户的60%,其他多项数据也表明了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正在快速的增长。

-2013年,LinkedIn在移动设备的浏览量提升了250%;-在美国,有40%的YOUTUBE视频是在移动设备上播放的;-预计到2015年,平板电脑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台式机;

而在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他们有着更多的内容分享行为:

-Pinterest在移动终端分享内容的频率几乎是桌面的3倍;-66%的twitter移动终端用户更喜欢转发;

下图便为您说明为什么精明的商家把目光瞄准移动社交网络用户,2014年,你是如何来应对用户的移动化趋势的呢?

 

来源:socialbeta

 

]]>
康奈尔大学:重度Foursquare用户跟公共空间的互动截然不同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22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227.html#comments Wed, 04 Dec 2013 22:41:19 +0000 //www.otias-ub.com/?p=177227 在很多方面,技术在挖掘传统的公共空间。手机可以让我们边走边打电话,收发电邮等活动,而在过去这些活动一般发生在私人场合。WiFi等技术则让公共空间变成了开放式的立方体,个性化的地图也正成为上百万的人个性化街景视觉的工具。

Serious Foursquare Users Interact With Public Space in a Totally Different Way

这一切的问题是过去公众场所为我们所创造的偶遇,结识陌生人的机会正在变得减少。但像Foursquare这样的位置服务则在另一方面为我们创造了从线上到线下的交友机会。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者在一篇名为 “Foursquare and the Parochialization of Public Space,”论文中,通过对来自10个城市18位Foursqare的深度用户的深度访谈得出,类似Foursquare这样的服务在影响着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认知。

研究发现,Foursquare成功影响了这些深度用户对公众场合周边人群的高度认知和对这些场所的高度连接性。

下面是一些访谈纪要:

一个在体育馆结识到女朋友的人:“我只是像她发送了好友请求,我对于在体育馆的人经常这样,在其他地方也加过别人,并没有抱着交友的目的。她接受了我的好友请求。她通过是因为我有很多地方的市长勋章。”

其他几个人则表示他们会查看那些经常在同样位置签到的人,或者成为市长的人,然后试图在线下结识他们。

科技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无论是好是坏,但科技在让我们脱离公共空间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公共空间。

 

 

]]>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227.html/feed 1
Econsultancy:移动终端首度成为澳网民最流行的社交终端 //www.otias-ub.com/archives/117869.html Tue, 28 May 2013 03:34:52 +0000 //www.otias-ub.com/?p=117869 智能手机是澳大利亚用户访问社交网络最流行的设备,首度超过笔记本和桌面电脑

根据2013年社会化媒体报告,在过去12个月中,通过智能手机访问社交网络的比例从53%增长至67%,使其成为年龄在50岁以下的各个群体最常使用的社交网络访问工具。

过去一年,社交网络访问方面,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从69%下跌至64%,桌面电脑(台式机)则下降了8%。尽管如此,桌面电脑仍然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群体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设备。

平板电脑增长最快,APP是移动社交网络的主要访问方式

增长最快的是平板电脑,在社交网络访问中的使用率从18%上升至35%。社会化媒体APP是在手机设备上最流行的社交站点访问方式,69%的用户使用相应的移动APP,而只有19%的人使用网站,12%的人则两者都用。

家庭是社交网络使用的中心,社交网络的使用无处不在

几乎100%的澳大利亚用户在家中使用社交网络,多数访问发生在客厅,卧室,书房和洗手间的使用也很高。

过去一年在工作场所,交通工具,酒吧/宴会上使用社交媒体的比例也有明显的上升。实时上有6%的甚至在厕所的时候使用社交网络,而18%的人在车内使用社交网络,凸显出生活中社交网络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时间增加

根据这个报告,3/5的网民每天使用社会化媒体超过5次。典型的Facebook用户每周在该网站上花费的时间超过7小时,比去年增加1小时。

相比之下,Linkedin,Twitter,Myspace用户在网站上所花的时间少于2012年,单次访问的平均时长在9-10分钟。

电视+社交网络=乐在其中

在看电视时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也在增长,超过4/10的用户在观看他们喜爱的节目时使用社交网络。

真人秀是社交网络使用的热门剧集,从去年的31%增长到今年的38%,但在观看新闻和时事节目时使用社交网络的比例则比2012年下降了5%。

年龄在14-29岁的用户在看电视时喜欢使用社交网络,而年龄在65岁以上的用户则比较不感冒。

而更有趣的发现是一半的边看电视边使用社交网络的用表示,在看电视时使用社交网络能够提升电视节目的乐趣,只有3%的人认为这有负面的影响。

Facebook是最流行的社交网络站点,但比例在下降

Facebook仍然是澳大利亚用户最钟爱的社交网络站点,在社交网络用户中的使用率高达95%,尽管比去年下跌了2%。

Linkedin是第二流行的社交网络,20%的澳大利亚社交网络用户使用Linkedin,比去年增长4%。这个网站男性的比例更高(25%对15%),以40-49岁的用户为主。

Instagram是第三大流行的社交网络站点,使用率为16%,但他很少被年龄在39岁以上的用户使用,65岁的用户在上面更是难觅踪迹。

Twitter,Google+和Pinterest的使用率分别为15%,15%和7%。

社交关系链不再牢固

在这些看起来一片大涨的社交行情背后,澳大利亚用户对有些网站正在失去兴趣,尤其是Twitter,有45%的人表示在过去12月中停止使用该平台。大约有20%的人停止使用Facebook,12%的人不再使用myspace和Linkedin,而离开Google+的人有9%。

199it分析认为这些情况并非澳大利亚特例,在国内人们对SNS,微博的使用热情也有所降低,在移动社交工具的冲击下,国内外的社交网络格局也将继续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在手机这种天然社交,沟通的工具面前,一切的社交网络,不管其网络规模经济有多大,用户关系链有多强壮,都容易发生用户大规模迁移的事件。Facebook,QQ也不例外。

via:199it整理分析自Econsultancy

]]>
信息图:解构Twitter移动用户 //www.otias-ub.com/archives/95811.html Fri, 22 Feb 2013 01:30:56 +0000 //www.otias-ub.com/?p=95811 Twitter可谓是为移动而生,140字的限制非常便于移动传播。当然目前Twitter并没有从移动平台上赚到大钱,但数据显示Twitter的移动平台的潜力还是非常之大的。

在英国,Twitter拥有1000万的用户,80%的用户会使用移动终端访问Twitter,另外,2/3的移动用户在家中电视面前使用Twitter,Twitter是家中的第二屏,行走路上的伴侣,一天中持续互动的对象

当然Twitter的用户还经常在上面跟品牌互动,为品牌营销提供了机会

 

 

]]>
eMarketer:社会化营销人员进入移动领域 //www.otias-ub.com/archives/90049.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90049.html#comments Tue, 15 Jan 2013 01:52:28 +0000 //www.otias-ub.com/?p=90049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登陆他们的账户,社会化营销正在“移动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根据eMarketer的调查“移动终端上的社会化媒体营销: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营销人员力争通过各种超出服务范围的策略,追踪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移动化”给予营销人员的最大的机遇,就是移动用户不仅更加频繁地的地登陆社交媒体网站,而且其使用时间也大大增加。随着终端设备对社会化媒体应用的深入整合,比如用户可以更加简便的通过手机上传照片到社交网络上,“移动终端—社交网络”这个良性循环更加牢固。

Google2012年3月的调查显示, 60%的美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会访问移动社会网站,这个用户比例在2011年6月时为54%。

DIgitas的高级副总裁,同时分管移动业务的Chia Chen表示:“在我们的客户中,最频繁使用社交网络的人往往是那些通过移动终端登陆的人。那么在移动化初期,我们应如何从移动视角考虑这一现象呢?而我们又应该为客户提供怎样的核心移动社交体验呢?”

为了最好的实施移动社交策略,营销人员需要有开阔的、战略层次上的视野。

了解消费者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以及他们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使用行为上的区别,对企业在社会化媒体战役中取胜至关重要的一点。另外,营销人员同时需要保证其内容在所有的设备中可接触性。

随着Facebook的移动终端用户迅猛增长,而更小的终端屏幕中,动态消息展示更是头等重要。因此,营销人员需要重新制定Facebook战略:减少在品牌主页上的促销推广活动的投入,更多地发布相关内容的动态消息。

然而,企业不仅仅是适用这种转变,更应将其视为一个机遇。随着图片分享成为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应用,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中,使用图片而非文本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战略。另外,对那些希望吸引奔走中的用户注意力的营销人员来说,移动终端所提供的位置信息十分有用。

199it分析编译:@Miss卡包

]]>
//www.otias-ub.com/archives/90049.html/feed 1
emarketer:Facebook在移动市场的规模有多大 //www.otias-ub.com/archives/89431.html Thu, 10 Jan 2013 01:30:27 +0000 //www.otias-ub.com/?p=89431 根据Facebook的公司报告,Facebook移动广告的收入正在快速增加。eMarketer预期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理由有二:第一,社交网络对拥有智能手机的网络用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来着社交网络的广告带来一种无缝体验,从而不会使得用户对浏览动态消息失去兴趣。

根据AYTM市场调查机构12月的调查,接近2/5的互联网用户声称他们从不通过移动终端访问Facebook,此外,15.2%的被访者表示他们不使用Facebook。但还有剩下超过1/3的被访者偶尔通过移动终端使用Facebook,包括17.5%的用户“经常”使用。

来自Facebook自身的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出每月活跃移动终端用户量的季度增长率之高。2012年第三季度,全球有6.04亿用户通过其手机登陆社交网站。

Barclays Capital预期2014年Facebook的总用户数将超过10亿,其中73.9%为移动终端用户。

J.P. Morgan预期Facebook在2014年每月活跃移动终端用户将道道11.4亿,其中4.86亿的用户仅通过移动设备登陆社交网络。

199it编译分析:微博@Miss卡包

]]>
CNNIC:过半移动社交用户使用“拍照和上传”功能 //www.otias-ub.com/archives/73253.html Mon, 15 Oct 2012 15:16:08 +0000 //www.otias-ub.com/?p=73253

2012年10月15日根据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伴随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社交网络日趋“视觉化”。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站时,“用户拍照片并上传到社交网站”占比达52.7%。

据CNNIC调查显示:浏览好友的新鲜事和动态功能使用率最高,比例近90%;其次为使用聊天功能和好友聊天,使用率为77.2%;此外,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网站时,“用户拍照片并上传到社交网站”所占比例达52.7%,与“发布日志或者日记”的所占比例相当。上传照片已经成为用户发布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NNIC分析师谭光柱认为社交网站“视觉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智能手机使得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拍摄、上传、分享、寻找和浏览感兴趣的图片。另一方面各大社交网站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进一步加强,对图片分享已逐步重视。随着智能手机的更进一步的普及,图片将成为社交网站和应用内容分享的最重要载体。

]]>
isux:从移动电子商务看移动社交网络的发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64922.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4922.html#comments Sat, 25 Aug 2012 06:27:35 +0000 //www.otias-ub.com/?p=64922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出行、开会、排队等等大量的碎片时间花在移动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有可能超越传统互联网。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也如雨后春笋般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调查显示,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有70%的用户在购物商店中使用智能手机,49%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来对比价格,48%的用户使用手机获取代金券和赠券,44%的用户使用手机查找商品评价。移动电商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社交网络开始进行电子商务探索,如facebook、人人网等,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交网站聚集的大量用户使得电子商务向移动社交方向发展成为可能。

一、用户使用手机的购物习惯

1.移动购物不等于移动消费

在所有购物的环节里,用户最喜欢在手机上完成的是竞价选购的环节,而付费环节则是最少在移动平台完成的,即使国外的移动支付同样相对较成熟,基于个人隐私安全的原因,用户还是不太习惯在手机上完成支付购物的过程。

2.习惯参考手机里的信息

统计显示,即使是到实体店进行购物,消费者还是喜欢在购物的所有环节中都利用手机获取价格,收费信息,商品信息等参考资料。

3.移动电商的手机版网站很多不足

主要缺点包括:导航太差,信息不全面,以及输入信用卡信息的过程不能让用户放心,用户更希望能有更好的移动购物APP 出现。

二、移动电商应用

移动电商应用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包括:买房市场驱动如gigalocal、一呼、百步淘、zaarly等;卖方市场驱动如淘宝、argos、食神摇摇等:购物辅助工具如outofmilk、随手记等。

一呼百应的促线下交易应用

关键词:基于现实需求 悬赏任务 基于地理位置 买方市场驱动

主要目的:促进线下交易,主要以zaarly为例介绍

Zaarly是一个基于位置邻近性的个人需求平台,能让用户外包任务和跑腿差事。交易的产生是由买方(提问者)驱动的,因此Zaarly的魔力还在于为没有市场的东西提供一个交易市场。

设计创新点

Zaarly是反向分类广告,分类广告是卖家或提供服务者列出他们的商品或服务,征求“买家”,而Zaarly相反,它是让“买家”或寻求服务者列出他们的需求,征求“卖家”!

它像是一个“许愿机”,你现在需要有人帮你跑跑腿,买一杯饮料过来?只要在Zaarly输入你的需求,写下你愿意付多少钱,再用GPS系统抓到自己的位置,设定方圆1里内的网友们都可以为你提供服务,再设定服务必须在几分钟内送达(比方说30分钟),按下OK,接下来就拿着你的手机,等着有人回复!

zaarly的交互模式简便易操作,界面非常直观。浏览信息时,将每一条信息的关键字高亮显示。同时提供分享到facebook以及twitter的功能,使得用户活跃度提高。

zaarly用户心理:

1.用户因某种原因无法完成的事情,希望借助别人的力量能够更加高效完成,实现一举两得。国外这种应用大火,国内应用也不断模仿,但是效果没有国外好。受民族特性、国内人性格特点影响,大部分人偏保守、且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强,使用这种程序时,免不了对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所以完全建立在陌生人基础上的此类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在另一种程度上,这类应用却满足用户社交的好奇心理,通过另一种看上去更加“合理”的渠道认识新的朋友。

APP对社交类应用的启示

1. Zaarly可以说是让一个在同一地理区域的两个人可以透过手机来撮合,以往网站强调的就是你和地球另一端可以连在一起做合作,但是将你和你隔壁的这位仁兄/小姐撮合一起做合作,除了约会网站,从来没人想过其它的点子?所以充分利用lbs这个工具,能够增加签到等功能的互动性。

2.将社交类应用结合这个实时许愿的功能,很好的利用了社交圈,减少了交易的不安全感,促进好友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同时也是交易的很好驱动力。但是在提供许愿功能时,将许愿的类型更加偏虚拟化、偏非直接金钱交易,对中国的网民来说更加现实。

3.以新的签到形式呈现,许愿的模式很可能成为继签到功能大热之后另一个潜力十足的功能。

方便快捷的消费助手类应用

关键词:记录消费习惯  获取商家信息 卖方市场驱动

主要目的:促进消费,主要以zaarly为例介绍

食神摇摇

食神摇摇是由Acamar开发的一款搜索美食应用。

食神摇摇通过摇手机功能来搜索附近美食,用户摇一次手机,就会更新一次商户信息,用这种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文字输入,给用户一种全新的体验感。食神摇摇是中国首创的个性化餐厅推荐引擎,简单摇一摇即可精准推荐美食,一直被业界评为Appstore应用软件中的黑马。去年年底正式登陆Appstore,即获苹果官方首页推荐,排名迅速飙升至美食应用排名第1、免费类总榜排名前20 。目前,食神摇摇支持iOS &安卓操作平台,上线仅8个月,积累用户量已超700万。

食神摇摇与微信跨行业合作,用户发现美食即可直接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约好友出来吃饭,实现线上线下无障碍沟通,用户体验更为完整,同时短信、微信等社交关系也会增加用户粘性。

应用特点:

1.用摇手机来搜索附近美食,取代了传统的文字输入,确实给用户一个比较新颖的体验感。用户摇出商户后,信息也相对完整,包括位置路线、餐厅电话、图片以及其他用户对商户的评论;
2.饭友功能是此类应用一个创新功能,生活类应用添加SNS元素,是个趋势,食神摇摇也在恰当的时间插入这种综合性功能,尽管目前还不太完善,经过后续研发,这个功能或会成为食神摇摇一个卖座点;
3.值得一提的是食神摇摇的分类搜索功能,开发者将其细分为36个选项,并且用图片的表达方式取代了文字,用户可以更加方便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餐厅。

使用此类应用的用户心理:

1.许多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是出于晒和交流的心理,而在这部分人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关注于行走轨迹和吃上,食神摇摇满足用户晒吃的心理,集合sns化,使得食神摇摇这个应用的互动性更好。

2.食神摇摇的组饭友功能,能够方便的将信息发到微信等应用中,集合好友组团吃饭,方便用户的同时也是满足了用户晒的心理。但是由于关注者吃的人数毕竟不是那么多,晒的用户又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就使这类应用产生了一定的瓶颈。如何让真正的吃货使用此功能,并且更多关注者关注,是核心问题。

APP对社交类应用的启示

食神摇摇功能更加专注,并且更加SNS化,将SNS结合美食推荐等功能,能够满足一大批美食爱好者和拍客的需求。

 “吃”我们中国社交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纳入到个人社交资料中,比如个人口味记录等,可以结合签到功能,作为功能用在具有社交网络为依托的应用中将更加发挥其特色,体现其创新价值。

但是,通过社交类应用结合无支付系统的小功能,是十分可行的,比如获取好友二手交换信息、查看附近商家优惠券、查看好友商家评价等,能够为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结合社交网络的形式能够使线下交易更安全,拉近好友之间的关系,合理的资源利用。所以社交类网站结合移动电电商的方向,可能往促线下交易应用和消费助手类应用方向发展,应该避免直接的金钱支付,而是将金钱支付放在线下,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为线下交易提供一个便利的渠道。

参考资料:

http://www.leiphone.com/0808-sgot-mobile-shopping-app.html

http://www.enfodesk.com/SMinisite/index/articledetail-type_id-1-info_id-8659.html

via:tencent
]]>
//www.otias-ub.com/archives/64922.html/feed 1
eMarketer:预测2012年美国将有8200万用户通过手机访问社交网站 //www.otias-ub.com/archives/62359.html Fri, 10 Aug 2012 02:32:40 +0000 //www.otias-ub.com/?p=62359 eMarketer最近数据预测,今年美国将有8200万用户(占美国人口的26%)通过手机访问社交网站,预计2014年这一数据将增长至近1.17亿。

Facebook已占据85%的移动社交网络市场,其比例有增无减。预计到2014年Facebook移动社交网络市场份额将增至87.4%,覆盖近三分之二的智能手机用户。

us-mobile-social-network-users(from eMarketer)

us-mobile-facebook-users(from eMarketer)

us-mobile-facebook-users(from eMarketer)

但与此同时,移动平台的社交网络增长率则将从2011年的50%降至2014年的18%。

eMarketer指出今年将有1.16亿美国人将成为智能手机用户,其中Android用户占比43%。

预计到2014年通过手机访问社交网络的美国用户比例将达36.2%(游戏邦注:如果从移动用户的范围来看,这一比例将达46.3%);Facebook今年的移动月活跃用户将达7000万左右,不足其1.86亿北美月活跃用户的一半(Facebook全球月活跃用户为9.55亿)。

]]>
Compete:社交的未来在移动 //www.otias-ub.com/archives/45208.html Thu, 24 May 2012 11:52:56 +0000 //www.otias-ub.com/?p=45208 今天,手机有效融合了电脑,娱乐中心和沟通网络的元素,延伸和扩展了社交网络体验。

荷兰的航空公司KLM最近想出了一个有趣的主意,当用户在他们的网站上订机票时,他们可以查看到其他和他选择同一班航班的伙伴的Facebook和LinkedIn页面,从而选择想跟谁坐在一起,当然这些信息要用户首先允许公开才行。这个做法增加了旅客们拥有一段有趣的旅途对话的体验的机会。

社交正在变得移动化,事实上拥有移动状况下创建和提升现实世界中连接的能力是社会化媒体最具吸引力的方面。社会化媒体的未来在于提升发现连接的能力。只在你的电脑上更新你的状态和发微博时候孤独的。但当你在移动或本地环境中使用社交网络时,社会化媒体的威力就发挥出来了。用户现在能够发现在附近的“朋友”。

2011年针对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的研究发现,74%的人使用他们的智能手机访问社交网络,42%的人每天都会使用社交网络。根据GroundTruth,Compete的美国无线互联网数据和移动数据采集合作伙伴,社交网络是首要的移动互联网活动,占所有会话的57%,所有在线时长的58%。位置服务Foursquare证实了移动和社交天生手拉手,这才刚刚开始。

当我坐在机场等待航班时,知道有40个我认识的人在附近是个好消息。社会化媒体可以帮助我找到他们,在展览会也是一样,今天的展览会规模往往很大,如果不是特别安排,你都很难碰见某人。

这个洞察也恰恰引出了人们普遍的对像Facebook那样的社交网络的质疑:它们在鼓励虚拟关系,网友关系而不是现实的温暖的好友关系。我并不是说社会化媒体能够创建人性体验,而是说我可以利用它来推动社交和沟通。

社会化媒体拥有将人们拉到一起的能力。20年前,一个对某个特别的漫画痴迷的人可能是孤独的,而今天得益于博客,Facebook和其他社会化媒体,他或她可以找到成千上百个和他一样的人。社会化媒体让你可以构建你自己的社交群体而不是被迫跟随他人。

像图片应用Instagram那样的社交应用,让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摄影记者,通过他人的认同而获得摄影记者的权力。我们因我们的创作能力受到好友的实时认可而去创作。

但其中不可或缺的是强大的移动元素,我们随处可以通过手机拍照,这些照片可以变成公开的相册让人欣赏和围观。同样,Twitter是一种新的纪录事件的方式,连重大新闻也不例外。

这一切的另一面是你要管理的你的可见性。让别人知道我在这里是个好主意,但是有时候你可能并不像让别人发现,或者你忙或者是其他原因,此时你就要记得隐藏自己。我想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技能。

via:Adam Guy 199IT编译

]]>
socialbakers:2012年5月Facebook移动数据解读 //www.otias-ub.com/archives/41538.html Sat, 12 May 2012 09:39:56 +0000 //www.otias-ub.com/?p=41538 Facebook称其9.10亿注册用户中,有4.88亿用户有通过手机使用,也就是54%的用户使用手机与Facebook互动。

iPhone(19%)和iPad(5%)加起来共占24%的份额,Android和黑莓分别为19%和8%。平板的流量中,95%来自iPad,显示出iPad用户占了很大的比例。

美国以105.901.000用户, 印尼以28.847.140用户和印度以 23.383.240 的用户分别位居Facebook最大的移动社交国家。但是,Facebook的普及率在Nigeria, South Africa and Japan 等惊人。

]]>
分析:APP社交的六个引爆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35689.html Thu, 26 Apr 2012 06:45:39 +0000 //www.otias-ub.com/?p=35689 纵观当前移动社交APP市场,可谓千帆竞发。我们认真去搜索各家APP市场,可以找到数以千计的APP产品。通过对该领域领先的多种APP产品进行多个维度的功能比对,我们可以分析出当前社交APP产品发展的大致趋势。

从功能分类上看,社交APP大致分布在以下范围:

1、 社交方式:分为移动IM、微博、SNS、邮件、通信录、BBS、LBS

2、 关系方式:分为熟人社交、陌生社交、兴趣图谱等。

3、 信息传递方式:有文字、语音、视频等。

  分析这些社交APP的主要功能,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分析出移动用户群体的社交需求和移动社交方式,以及各种不同公司在该领域开展业务的优劣势。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六大引爆点:

引爆点之一:LBS+陌生交友。

从多个市场的下载量数据分析,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热衷于进入到LBS+陌生交友领域,尤其是在垂直细分的陌生交友领域,该类应用存在着生存空间。例如:一些边缘地带的陌生交友领域,可以如此形容这个领域——“只爱陌生人”。

手机朋友网、微信、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也提供了LBS陌生交友功能,但是考虑到实名认证,主账号其实并不适合需要私密性的交友应用。对于这些应用而言,陌生交友将会逐步转变为熟人关系。这样形成的熟人关系,因信任感而适合于品牌传播和电商的口碑传播。

 引爆点之二:社会关系链整合。

多种社会关系链一直是社交软件带来的困惑,例如移动终端的手机通信录和桌面系统带来的QQ好友关系、微博粉丝关系、校友、同事关系等。能将多种关系整合,并且展现为简捷的界面必然是杀手级产品。无疑腾讯在该领域得天独厚,继微信整合多种社会化关系之后,朋友网客户端进一步将各类关系进行了深度整合。

 引爆点之三:语音聊天。

同步语音比拼的是语音传输技术,我们发现语音软件巨头skype并未在该领域取得令人满意的预期,从原因上分析,可能是skype在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上仍是PC化的,繁复的操作用户体验很差。

而腾讯的微信则利用异步语音异军突起,阐释了用户体验为王的APP王道。而手机朋友网在实名、语音、关系链扩展(QQ、微博、QQ空间、朋友网关系互通),其功能实用绝不亚于QQ圈子和微信。

引爆点之四:熟人圈。

应该说熟人关系只属于豪门。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熟人关系领域带来了一次洗牌的机会。从目前该领域的情况来看,无疑腾讯、新浪遥遥领先,腾讯通过移动QQ、微信、朋友网等应用,在关系深度上更胜一筹。

引爆点之五:图片分享。

上周,Facebook十亿收购Instagram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新闻之一。从移动用户使用习惯而言,APP需要最简捷的操作方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无疑图片分享非常符合这样的要求。Instagram的主界面依然采用了标准的三联模式:标题栏、内容栏和功能栏。这样的形式革命,可堪媲美pinterest的瀑布流。而国内率先效仿的是手机朋友网客户端。

引爆点之六:兴趣图谱。

去年pinterest引领了瀑布流潮流。国内的效仿者蘑菇街、美丽说迅速获得巨大的成功。兴趣图谱十分适合中小型创业公司,在细分、小众和区域化领域存在着大量的长尾机会。该领域的特点是弱关系,并且连接关系的是“物”。

附:移动社交APP功能统计一览表

作者:梦里秦淮 艾瑞网专家

]]>
企业移动社交趋势预测–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30497.html Sat, 14 Apr 2012 04:32:29 +0000 //www.otias-ub.com/?p=30497 本文中的企业移动社交是指对能工作产生影响那种意义上的社交。“移动”改变了工作性质,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企业及一些机构目前尚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变革。早期的手机所带来的工作方式变化很简单,比如几个重要高管拥有一些只有少数人才知道的重要人物的手机号,联系他们关于业务上的事情。

由于黑莓的普及,公司管理层之间以公司与公司之间的障碍越来越模糊,因为移动邮件在工作中用得越来越普遍,但随着黑莓的衰落,接下来移动会对企业社交会产生何种影响?

看看这个词就知道了——SoMoClo (social, mobile, cloud),也就是社交,移动,云。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还是员工,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互动,通过移动网络沟通,东西可以储存在云端,交流的障碍变得越来越小,但伴随而至的是公司机密的潜在威胁逐步增加。

下面一张信息图将会展示不同手机所带来的三次企业移动社交变革

  • 第一代:很简单,从2000年到2007年(iPhone发布的那一年)移动开始服务于工作,黑莓称霸。
  • 第二代:从2007年到2011年,由于消费者社交网络如Facebook及Twitter的风靡,消费者以及公司更多地暴露在社交网络中。今天,公司可以通过在社交渠道的互动来对紧急情况或热门趋势做出反应。在这当中,企业能给消费者及合作者提供实时的反馈,促进合作。但同时会泄露更多隐私,由于签到或其他原因,老板,员工或者合作者之间相互知道对方的某些情况。在Facebook和LinkedIn中,有39%的用户都会与同事或商业伙伴相互关注;在Twitter中,有14%的人会发布有关工作的微博。
  • 第三代(未来):商务移动社交应用从2012开始,像Rypple,Chatter及Jive这样的公司都将最好的社交应用与商业整合,就算员工不再办公室,也可以很好地与公司的人沟通。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张信息图来自于美国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商Salesforce去年收购的云平台社交管理公司 Rypple,我们从第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这是在赞扬Ruppy,Chatter及Jive,前两个都已被Salesforce收购,Jive是Salesforce合作伙伴,这么看来,这张信息图有自我推销嫌疑,Salesforce还有其它许多企业社交客户,包括被OneDream收购来与Jive竞争的Yammer,Jabber以及来自思科,Telligent,SocialText,NewsGator,微软,SAP,IBM的一些用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