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社交网络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16 Mar 2015 15:26:0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WeAreSocial:2015年亚太地区数字、社交、移动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3308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33080.html#comments Tue, 17 Mar 2015 01:21:59 +0000 //www.otias-ub.com/?p=333080         199IT原创编译

        2014年对亚太地区数字业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年,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使用量都有可观增长。

        为了帮助营销人员跟踪了解消费者、理解他们对品牌的意义,We Are Social 与IAB协作深刻分析亚太地区30个主要市场。

1

        过去30天里在亚太地区超过1/3的人口使用互联网络,超过1/4的人口访问过社交媒体。

        移动使用量大幅增长,蜂窝数据连接数量年增长超过11%。移动社交是当前亚太地区最热门的数字潮流,该地区使用移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体的数量在过去这一年增长32%,达到9.00亿人。当前的趋势说明到2015年第四季度移动社交用户将超过10亿。

        亚太地区互联网

        2014年亚洲人口达到了新的高度,首次超过40亿。但是,这一地区的数字人口增长更快,网民增长比人口增长快4倍。

2

        互联网覆盖率方面,新西兰领先,达到91%;其后是澳大利亚(89%),韩国(88%)和日本(86%),新加坡(81%)也杀进前五。

        但是,在一些国家互联网覆盖率仍然不到10%,如东帝汶 (1%)、缅甸(5%)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6%),但是数据显示朝鲜访问互联网的人口不足1万,只占国家总人口的0.003%:

3

        和2014年1月报告中的数字相比,亚太地区新增网民1.80亿,意味着每个月新增网民125万,每秒新增网民5人。柬埔寨和缅甸互联网使用量变化最大,网民分别增长414%和346%,巴布亚新几内亚网民增长(193%)也让人印象深刻。如前所述,这种增长部分原因是更准确的报告,而不是人们突然开始访问互联网:

4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通常是2到3年前。如,印度尼西亚官方报告的网民数量和去年没有变化,意味着实际的覆盖率可能更高,如果按网民年增长20%计算,那么印度尼西亚实际网民可能接近8700万。

        东南亚网民是全球最活跃的,GlobalWebIndex报告显示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网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都超过5个小时。

        相反,日本、韩国和香港网民最不活跃,GlobalWebIndex报告显示这些国家网民每天上网时间都不到3.5小时(平均时间是4.4小时):

5

        从整体来看,亚太地区网民偏向年轻人,comScore发现61%的网民年龄在35岁以下,男性(55%)比女性更活跃:

6

        设备方面,亚太地区互联网访问逐渐倾向移动设备,很多网民都只使用手机上网。在网络流量方面,PC仍然占优势,53%的网页是使用PC访问的:

7

        但是PC和手提电脑网站流量年下降9%,当前趋势也说明在2015年末亚太地区移动网络流量将超过PC。

8

        对品牌来说亚太地区网民覆盖率也较高,comScore报告企业网站能接触到超过98%的网民:

9

        电子商务也在增长,GlobalWebIndex的数据显示,韩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上个月网购的网民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

10

        阿里巴巴是亚太地区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comScore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接触该地区半数网民,其最大竞争对手360Buy接触该地区1/4的网民, Amazon排在第三位,但是接触网民只占15%:

11

        但是,Amazon在中国阿里巴巴上也开了店,未来几个月亚太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值得期待。

        亚太地区社交媒体

12

        自一月,亚太地区社交媒体用户增长4700万,有些国家增长明显。印度是增长最快的国家,Facebook活跃账户新增600万(5%),达到1.24亿。泰国增长也很可观,过去两个月Facebook新增用户200万(7%)。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也分别新增200万Facebook活跃账户,分别增长5%和3%。

        目前,亚太地区超过1/4的人口每个月访问社交媒体,但是使用量相当不平衡。全球最活跃的社交媒体所在的国家就在亚太地区,Facebook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新加坡人在过去30里访问过这一平台,但是,这个地区社交媒体覆盖水平低于10%的国家还有21个,包括3个该地区人口大国,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

13

        但是,过去14个月里亚太地区活跃社交媒体用户增长12%,使该地区活跃用户总数超过10亿,覆盖率达到27%:

14

        社交媒体在亚太地区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对当前社交媒体用户的分析显示许多重要人群比例仍偏低。

        今年该地区女性社交媒体用户有望有显著增长,Facebook亚太地区受众中超过60%是男性,年龄在25到29岁的女性用户不足1/3:

15

        男性和女性用户分别不平均主要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网络使用量的不平衡,Facebook用户的不平衡还有可能是由于亚太地区女性用户快速适应了实时社交媒体,如WhatsApp, WeChat, Instagram, 和 Snapchat,导致Facebook15到29岁女性用户使用量比男性低。

        我们还注意到Facebook两性用户平板使用量相同,这对营销人员通过Facebook定位亚太地区女性用户提供了机会:

16

        该地区不同国家社交媒体消耗时间差别很大,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GlobalWebIndex发现菲律宾人是社交媒体最大消费者,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超过3.4小时。

        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也都超过2小时,但是日本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不足20分钟:

17

        亚太地区移动社交媒体

        和上个报告的数据相比,亚太地区移动社交媒体使用量增长32%,到2015年3月新增2.19亿活跃用户,总用户量超过9.00亿:

18

        但是,亚太地区各国移动社交媒体覆盖率之间差距也很大,新加坡覆盖率最高,达到87%,是该地区平均覆盖率的4倍;但是,朝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覆盖率都不足5%。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和缅甸覆盖率也滞后,数据显示这些国家移动社交媒体覆盖率都低于10%:

19

        但是,2014年这些低覆盖率国家的增长情况尤其客观,缅甸增长204%,孟加拉国增长132%,巴基斯坦增长113%。印度业增长50%,但是离移动社交媒体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很长路要走:

20

        亚太地区手机使用量

        亚太地区手机数量接近人口总数,如全球报告中显示的,平均手机用户持有手机卡数量不到2个,下图显示全球数据:

21

        国家数据分析显示亚太地区46%的人使用手机,当前的增长趋势说明到2015年第三季度末亚太地区手机覆盖率就将超过50%。

22

        亚太地区手机增长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推动,2014年一些贫困国家显示了手机使用量的强劲增长。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过去14个月手机使用量却呈现了下降趋势。原因之一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允许用户通过SMS这样的服务和其他手机通话,这样一来人们升级智能手机后不在持有多个手机卡。

23

        手机卡数量下降不意味着手机使用量下降,正相反,证据显示亚太地区用户使用手机量越来越大。随着移动越来越强大,能够连接世界上最无法接触的受众对该地区营销人员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是,在计划营销策略时,亚太地区的一些特点需要营销人员特别注意。首先,亚太地区手机仍以功能手机为主,Ericsson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亚太地区60%的手机是功能手机,即,屏幕更小、低分辨率、有限的网络浏览功能。

        下图显示了全球手机种类比例,约58%的手机是功能手机:

24

        其次,超过3/4的亚太地区手机是预付费的,也就是说对许多手机用户来说连接费用仍然是个重要问题。而且,Facebook最近报告显示在亚太地区即使每个月上网浏览一个小时所产生的数据都难以承受的用户超过5亿。

25

        因此,营销人员不应当混淆访问网络的欲望或意愿。希望接触低收入受众的营销人员应当探索和那些发起全民普及网络活动的机构、企业合作的方法,如Google 和 Facebook的项目。

        最后,即使拥有智能手机,也能够承担上网费用,但是亚太地区许多国家的移动网络速度也会让人失望。移动视频收视也许是增长最快的网络活动,但是超过10亿亚太地区移动用户仍然忍受这低于2Mbps的网速,这样的网速让视频加载成为一种令人沮丧的经历。视频加载超过几秒钟受众就会失去耐性,除非他们事前知道值得等待,因此,如果品牌希望通过移动视频吸引亚太地区受众,必须确保受众了解这些内容非同凡响、值得分享。

26

        好消息是亚太地区移动宽带接入越来越快,约1/3的人口目前正使用3G 或 4G连接:

27

        富媒体内容体验的增强还有助于移动商务的发展,亚太地区移动商务已经崭露头角。

        韩国在移动商务方面领先于该地区其他国家,GlobalWebIndex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韩国人上个月用手机购过物。中国和台湾移动商务也正在发展中,数据显示超过1/4的人上个月用手机购过物:

28

        虽然报告展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亚太地区数字、社交和移动仍然有很大增长空间,随着该地区移动互联网普及和提速,预计2015年这些领域将加速增长。

        但是,当前的增长率显示亚太地区互联网覆盖率直到2017年才会达到50%,意味着未来几年超过半数的人口仍然无法享受这种被联合国列为“基本人权”的权力。

        与此相比,到2015年3月亚太地区手机用户将超过人口总数的50%,这给互联网使用快速增长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在基础设置阻碍互联网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亚太地区大量新增网民将是手机用户,预计5.00亿新增网民中至少半数人是只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这意味着营销人员需要重新考虑当前接触消费者的方式,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方面。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越来越频繁,但是和固定网络访问比份额仍然较小,因此营销人员必须适应移动网民的行为模式。

        重要的是受众完全控制其手机内容体验,因此广告商的首要任务必须从寻找受众转向寻找方法保持受众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必须从追求广告效果的广播模式转向推动营销效果的环境规划。

        下图提供了印度的具体数据: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编译自:WeAreSocial 译者:孙莹

]]>
//www.otias-ub.com/archives/333080.html/feed 1
Distimo:社交网络APP格局 //www.otias-ub.com/archives/66996.html Wed, 05 Sep 2012 01:30:40 +0000 //www.otias-ub.com/?p=66996 智能手机将手机从通话和短信演变成一个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的工具。但是手机最为重要的一点:社交功能仍然是其重要的方面。通话虽然不再是手机的主要活动,但社交活动仍然是智能手机的中心。过去社交网络主要是Facebook的天下,但也许今天发生了新的变化。

过去两年间,社交网络app类目的增长高于应用商店平均水平。苹果美国iPhone应用商店中,前100社交应用下载量增长了193%,而整个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只增长了43%。

2010年7月-2011年6月和2011年7月-2012年6月,最流行的应用是Facebook。但是在很多亚洲国家,Facebook在2011年7月-2012年6月不再最为流行。像Line,Wechat和Viber走在了Facebook的前面

]]>
eMarketer:美国社交网络开始移动 //www.otias-ub.com/archives/62407.html Sat, 11 Aug 2012 08:00:06 +0000 //www.otias-ub.com/?p=62407 根据eMarketer的估计,社会化网络,加上美国不断普及的智能手机,使其迅速走向移动。

2012年底,预计将有8200万美国手机用户每月都会在手机上使用智能手机,或者超过一半的美国人口。其中多数用户,95.5%将会在智能手机上访问社交网络,而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是手机用户的两倍。到2014年,eMarketer估计,将近一半的美国手机用户将会是移动社交网络用户。

毫无奇怪的是,这些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基本都是访问Facebook,将近7000万的用户每月将会从手机上访问Facebook,占移动社交网络用户的85.4%。到2014年这个比例将会增至87.4%,到时4/10的手机用户或者将近2/3的智能手机用户将在手机上访问Facebook

移动社交网络的增速已经放缓,从2010年的50%下降至2012年的40%,到2014年,移动社交网络用户将增长18%。移动Facebook使用率的增长也是类似。

]]>
eMarketer:亚太地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最为活跃 //www.otias-ub.com/archives/55906.html Tue, 10 Jul 2012 01:30:33 +0000 //www.otias-ub.com/?p=55906 根据2012年3月来自 Google和Ipsos MediaCT and TNS Infratest的报告,澳大利亚,中国和日本多数智能手机用户每月至少访问一次移动社交网络。
有趣的是,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在移动社交网络链接上面确是最为活跃,66%的人称在2012年3月访问至少一次社交网络。尽管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率仍然不如一些发达市场,但较高的社交网络使用率说明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移动互联网使用相当活跃。

Frequency of Mobile Social Media Usage in Select Countries in Asia-Pacific, March 2012 (% of smartphone owners)

另外考虑到中国的人口众多,普及率虽然不高,但也是一个吓人的数字,eMarketer估计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人口普及率为11.1%,相当于1.483亿的用户,足于媲美美国9310万智能手机用户。

]]>
SoLoMo概念诞生 移动社交网络开启新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10562.html Sun, 11 Mar 2012 01:12:31 +0000 //www.otias-ub.com/?p=10562 放在尼奥(Neo)面前的是一粒红药丸和一粒蓝药丸。想象你是 Neo,吞下那粒红药丸,你会看到什么?

一个赤裸裸的数字世界。它未必是那个一切由意念而生的雪白房间,但你身上会有原本看不见的数据接口,你所有的个人信息都由它们通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终端。

和《黑客帝国》那个噼啪闪烁着电光、机器章鱼乱窜的暗黑世界不一样的是,我们或许能在终端看见一个叫Color的插口,一个叫Foursquare的插口,一个叫Zynga的插口,或者是Amazon以及Google─你的一举一动都随时随地被记录下来,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这个“真实”世界里。这就是你的生活。

泡沫?

Color,一个照片分享软件,当你打开你的iPhone摄像头,它开始搜集包括噪音水平、蓝牙识别、光线信号甚至时间和你手机对准的方向在内的一切数据,并据此判断谁和你同时出现在方圆30米内,你们会自动形成一个群组并自动共享此前上传到Color平台的所有图片,当然,还可以聊天。

你可能更熟悉Instagram和Foursquare,前者同为照片分享软件,你通过十几种内置的滤镜实时处理并上传你随手拍下来的各种东西,你还能“follow”别人,订阅并评论他们的照片─鉴于有200万用户,这是一个移动平台上的Flickr。后者再定义了“签到”这个词:你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向朋友们宣告你在哪儿,在做什么。不管你对这种行为持何看法,全球有700万人就这样被记录下行踪。

这些都是迄今为止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现在Foursquare即将迎来第三轮融资,2000万至4000万美元; 2011年3月,Color在产品还没上线的时候,仅仅凭借一个“弹性社交网络”概念便获得了包括红杉资本在内多家风投的41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今年“科技泡沫”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面对类似 Color这样的新新事物,所有风投都会担心自己被落下,尤其是在新应用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2011年。争相砸钱的风投让硅谷的融资路径看起来空前顺畅,虽然被投资的对象连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都没有。

自上线以来,Instagram还没找到一个“简单且不破坏用户体验”的盈利模式。他们曾经考虑过标签功能,即联合品牌做展示广告。比如百事可乐旗下的Brisk Iced Tea让Instagram用户上传带有“#Brisk Iced Tea”标签的照片,中选的将被印在限量版产品的外包装上。更多的应用开发商则直接承认自己没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比如目前拥有2500万用户的信息共享应用Bump,创始人戴维·利布(David Lieb)表示今年年初拿到的1600万美元将用来扩大员工规模。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炫酷应用都依附在那个更大的疑似泡沫─Facebook上,它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这个继搜索之后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产品:拥有最佳设计界面及对各种应用开发者开放的API体系,最重要的是:它在6亿全球用户的前提下实时接收各种用户自主提交的数据,由于信息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Facebook被认为已经构建出来一个谷歌无法触及的封闭网络。

再加上Facebook建立在数据分析上的各种广告系统:比如任何人通过填写一张表格就能随便定义自己想触及的人群,“俄亥俄州25岁至30岁有小孩但是没有数码照相机的女性”,或者,把用户刚刚更新的“街角的星巴克真是难喝”变成一条显示广告,Facebook在广告这件事上似乎比谷歌苍白的关键词广告有效得多。“Facebook能否打败谷歌”─这一度是2011年年初硅谷最热门的话题。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一个月前,《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了一个叫Jeff Hammerbacher的数学天才,2006年,他从哈佛毕业一年后加入还处于婴儿发展期的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给了他一个很棒的头衔:Research Scientist(研究科学家),职责是研究人们通常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更具体地说,找出Facebook为什么在一些学校成功而另一些则行不通的原因。Facebook借此搜集数据并奠定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石─精准广告。

但在Facebook待了两年之后,Hammerbacher开始怀疑人生:“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人竟然都在这里思考着怎样让人们去大量地点击广告,真衰。”于是2008年,他从Facebook辞职了。

数学家

泡沫当然有可能存在,但如果换个角度,技术创新浪潮与泡沫几乎同时产生。我们大可以淡定一点,即便是被《彭博商业周刊》预言为“这次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泡沫,也还是能看出不那么悲观的地方:目前硅谷最受欢迎的人,还没蠢到是营销天才的地步,当然也不是工程师,而是数学家。

让我们来看看Zynga,这是一个同样被关注的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它的估值激增了81%,达到了80亿美元。对玩家来说,Zynga是寄生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或iPhone 等智能手机上的游戏平台,它的小游戏如FarmVille或者Mafia Wars极易上手,强调与朋友的合作。Zynga比其他社交游戏公司更为厉害的一点是:它总是知道如何埋下一个个小钩子,让用户不断回来重温游戏,比如定时奖励、任务型的激励措施以及在与朋友的交往之中积累虚拟财富。

《彭博商业周刊》披露,这个社交游戏巨头大约每天要收集600亿个数据点,包括人们一般玩多久游戏,什么时候玩,喜欢购买什么游戏物品等等。该公司的数学极客们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哪些人喜欢逛自己朋友的农场和城市(Zynga开发的游戏),人们都喜欢买哪些虚拟物品以及他们给自己的朋友赠送虚拟物品的频率等。然后他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经常收到朋友虚拟礼物的人会更喜欢玩游戏,收不到或不那么经常收到的则不太喜欢玩游戏。Zynga的数据分析部门副总裁Ken Rudin表示:根据这个发现,一群数学极客们又想出了解决办法─那些不那么经常收到礼物的玩家我们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的找到建城(Zynga游戏)的工具,这样他们就不会过于依靠他人的礼物了。但是,如果Zynga每天分析600亿次只是为了广告,事情未免有点太离谱了。聪明的头脑不值得为“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掏信用卡”这件事绞尽脑汁,同样,600亿次运算更不值得。

广告是这些数据最容易实现的价值,如果你再往前推一步,思考一下获得广告精准投放的那些数据还意味着什么,你就会理解Zynga的意图:分析用户行为,揣摩用户心理,然后适时为每个独特行为习惯的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它知道如何粘住你。

Zynga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做到每一个更新内容设计三个不同的版本,从后台同时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数据统计结果发回来并分析用户使用比例和频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Zynga这样的公司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楚地知道你的潜意识决策,通过数据分析。

感觉到哪里不一样了吗?它们都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你的行为特点,判断你的行为可能。

SoLoMo

这些只是今年喧嚣的互联网世界里的一部分而已。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在今年2月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他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到了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交网络创新者正为用户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一个网络 ,这一网络超越文档和网站。”杜尔说。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并不难。从Color到Facebook这样的“So”已经无处不在;而“Lo”则代表着以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服务为基础的各种定位和签到,它是Foursquare或者“街旁”,也包括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和Facebook Places;“Mo”则是拜苹果和谷歌Andriod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

另一个风投、联合广场创业投资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则提出了SoMoCloGlo。除了So和Mo与约翰·杜尔一致以外,还提出了云端内容服务(Clo,Cloud)和全球化(Glo,Global),前者最好的例子是Netflix (北美线上DVD 出租服务),后者则不用多说,Skype、Twitter、Google这些互联网公司,80% 以上的用户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些拗口的时髦概念,SoLoMo和SoMoCloGlo,你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不会那么清晰,像Color这样的应用可以涵盖所有元素。

试着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它─Lo这个针对地理位置提供的服务显然说的是“我在哪里”;So表示的社交,其实说的是“我们是谁”,如果你考虑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以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方式寻求同类和安全感,理解社交乃至社会的重要性就很简单; Mo,你当然可以说它代表手机或者移动互联网,但试着从“丢了手机的那些数据你就什么都不是”的角度思考一下,其实它更多代表了identity─你的身份,或者更直白的,“我是谁”─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微博大战僵尸

究竟僵尸粉披着怎样的“画皮”?有着怎样的高级形态以及是谁制造的?门户们已经自顾不暇,把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暂时抛在了一边,当下门户们最流行的事是“微博大战僵尸”。

从5月初,某杂志披露微博江湖隐秘,带出“僵尸粉丝”后,新浪、腾讯、搜狐几大门户或明或暗,都开始热衷于“微博大战僵尸”的事情,就仿佛那个流行的同名游戏,越来越具有游戏的意味。

5月6日,新浪特别设立了虚假活动鉴定专用账号“活动鉴定科”。5月12日,据网友确认,新浪微博已经开始屏蔽淘宝网的部分链接:未经加V认证的用户,无法发表带有淘宝商品链接的微博;经认证的网友可以正常发表。有网友评价:这或许是新浪正式封杀“草根营销账户”的标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势逼迫低级僵尸们继续向高级僵尸形态进化。

2011年5月16日,网友“@陈传亮”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分析报告:微博有多少僵尸粉?他选取了新浪10位名人微博作为统计对象,发现他们的粉丝中僵尸粉约占17%,其中直指李开复的粉丝中有近百万为僵尸粉。随分析报告还发布了一个“僵尸粉统计器”,但很快,网友指出判断僵尸粉丝标准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区别高级僵尸粉,而设计者也表示因平台开放数据有限,统计不够全面,匆忙将“僵尸粉统计器”下线了。

饶有趣味的分析报告引来了不少网友围观,微博用户们纷纷审视自己的粉丝,由此开始了全民微博大战僵尸。

@李开复:我有一百万个僵尸,不过团结起来,也我们终于于可以打败植物了。

5月19日 09:21 来自新浪微博

@老ga者:一大波僵尸粉丝在临近!!!!!!!僵僵僵僵~~~~

5月19日 09:49 来自新浪微博

@Love橙子Love:一夜之间哪来那么多的僵尸粉丝? ~删得我手疼~

5月19日 09:28 来自新浪微博

@豆小饭:最近开始打击僵尸粉,凡是我的新粉丝我都会一个个看名字和个人资料,有僵尸粉嫌疑的一概直接拉黑名单。不过咋粉丝越删越有。。。新浪的推荐关注机制真有趣

5月19日 18:10 来自新浪微博

@晃优:卢老师昨天加了个V。@闲章爱大米 。今天一上午无话,下午到公司上网,一看,卢老师的粉丝从190直接暴涨为三千多。僵尸啊僵尸,一大波的僵尸粉就糊上来了。

5月20日 16:06 来自新浪微博

@龙龙有话说:新浪你终于对僵尸粉出手了,以前买过粉丝的,最近你们的日子不好过喽。屏蔽粉丝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减少你的粉丝数量,莫非新浪微博用户实际注册数量已经超越了生死线? 真正的微博营销莫非要来了?

5月20日 16:08 来自新浪微博

在全民微博大战僵尸的时代,“今天你删僵尸粉了吗”,微博每天对僵尸粉的讨论将如同老北京“今天吃了吗”的见面话一样常见。

也许,微博营销并不是坏事,但因为微博营销而大肆制造僵尸粉制造虚假的人气,造成微博环境虚假繁荣,并发展出各种不良方式,牟取金钱,进而严重损坏用户体验。更进一步,它还能误导网民,一定程度上操纵舆论,诋毁商业对手,这就成了坏事。好的微博营销应该是建立在对微博本质的足够了解之上,对用户体验的足够尊重之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只要有商业利益存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没有建立起一个平衡,微博大战僵尸的游戏永远不会Game Over!

观点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从凡客、海底捞、艺龙、杜蕾斯、戴尔中国、奇艺、快书包这些企业的成功尝试来看,口碑不是靠买来的,粉丝不是靠刷来的。一定要有清晰的整体品牌策略,一定有非常人性化的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善于体味现实社会的冷暖温度。传统媒介“大众传播”中面目模糊的人头数量变成微博、社交网络时代一个个有名有姓、有喜好有性格的真实消费者。我们理解的社会化营销,其核心是交流、是互动、是诚意、是内涵。

我们要警惕把“微博营销”或者“社会化营销”过度神话。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还是4P和4C。社会化营销仍然需要大量的艰苦工作。需要企业高层转变观念,需要第三方服务公司的配合支持,需要让80后甚至85后的年轻人担纲主力。如果还是把KPI指标作为导向,不尊重客观规律,就一定会出现“粉丝大跃进”、“水军漫天飞”的情况。

最后,不要把草根微博“江湖化”,不要把孩子和脏水一块倒掉。段子、八卦、语录、公共话题是微博上热门的话题,像“冷笑话精选”、“作业本”这样的年轻人或创作、或集合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创造出了一些粉丝几十上百万的帐号,就像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知音》《故事会》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谈不上什么操纵,你不喜欢取消关注就是。反倒应该警惕的是,那些利用机器手段,弄虚作假,侵害知识产权,转发广告伤害用户利益的,需要各大平台运营商有效监管,激浊扬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唐远清:网络时代,诞生了一批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便受到过舆论的谴责。近两年来,SNS社交网站和微博风行,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又打着所谓“微博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的旗号,继续靠操控网络舆论而大肆谋取暴利,豢养“僵尸”微博、培植“僵粉”,无非是其牟取不良利益的手法变种。

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决策部门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来源,它被公共治理部门广泛引入,是必然的趋势。越是这样,越要保证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充分、真实的呈现,保证网络舆论的真实性。而不管是一些地方政府培植的 “网评员”、还是近年来诸多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所豢养的“五毛党”、“僵尸”微博,都是对民意的扭曲甚至伪造,既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干扰了决策部门和民众的判断,也严重影响了网络公关行业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相关主管部门、公关行业协会,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应该再放任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继续操控网络舆论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现在基于搞僵尸、养帐号、发话题的微博营销术,其实和做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1.0网络媒体)没什么本质区别。现在业内传统媒体发行量注水,是公开的秘密。微博营销帐号非常象在微博平台上做一份传统媒体,平时弄点有趣的话题吸引关注,必要的时候来条广告信息。

当然,微博营销还会说自己是有些数字可测量的,比如评论数,比如转发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注水很难知道具体注水多少。但其实由于手上有大把所谓僵尸粉,评论数和转发数是非常容易搞定的,这会很迷惑一些不求甚解的广告主或者观察人员(事实上,很多广告主里的品牌经理未必就真得想搞明白这个)——但这个是否是真实转发,其实利用社交网络分析软件,比如UCINET是可以鉴别的,只是比较复杂一点。

故而,我以为,今天的微博营销,其实和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没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是:现在的传统媒体可能注意力少了,微博平台的注意力增加了。但要说它们的广告手法有什么本质变化,那纯属骗骗人的。我不想对此行为做任何价值上的判断,我只想说的是:这不是互动营销。

天涯社区商务运营总监梁树新:微博营销刚啼新声,已经不堪重负。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微博营销机构号称手上有多少高粉丝账户(且不论其中有多少僵尸粉)并能控制微博用户的荒唐说法。因为,用户有足够自由的选择权,他们随时可以取消对某个账号的关注。控制之说一击即破。我也从来不认为高粉丝量就意味着高营销价值,如果你创造的内容不足够吸引人,你的粉丝会毫无互动欲望,最终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无趣或者虚假转身离开。因此,僵尸粉无论有怎样高明的技术手段,最终一定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僵尸粉的下场会很惨,会被南瓜,向日葵、西瓜等各种植物砸得头破血流。

不管是利用什么样的平台和工具,我们都不能改变营销的本质。为什么效果最好的营销依然是古老而简单的口碑相传,就是因为有口皆碑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值得信任的,我们相信朋友的推荐,因为足够真实和客观。所以,营销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价值真实和客观地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在选择某一品类时优先考虑你的品牌。品牌和受众沟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互动和分享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微博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我们选择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共同价值观,是相似的生活趣味。微博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场,话语场和关系场。这是一张和现实一样真实的虚拟社会网络。现实中我们厌恶的虚假、虚伪和欺骗,在这里同样不会有任何生存空间。因此,不管你是做企业形象推广和危机公关,还是做常规品牌沟通,都要遵循真诚、真实和平等的原则,而不是居高临下和利用善良的粉丝。

]]>
comScore:2011年8月美国移动社交网站用户访问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45.html Fri, 21 Oct 2011 07:45:59 +0000 //www.otias-ub.com/?p=17245 来自comScore的数据显示,2011年8月访问移动社交网络美国用户数增长了37%,一半的用户在他们的移动设备上阅读过来自组织、品牌或新闻。 当移动浏览器仍然占据着受众主流时,研究显示通过APP使用的受众在过去一年的成长速度是浏览器的4倍。当移动浏览器用户增长24%到4230万人时,移动社交网络APP用户高速攀升125%到4230万人。

Facebook移动用户大约为6千万,Facebook、Twitter、LinkedIn在过去一年中用户数量都增长了50%以上,Facebook的移动用户在过去一年增长了50%到5700万人,而Twitter的用户增长了75%到1340万人, LinkedIn的移动用户则增长了69%到550万人。

随着团购类网站、位置服务社交网站的走红,提供基于位置的电商服务为企业和品牌与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上互动提供了越来越值得关注的平台。comScore的数据显示,80.3%的用户会阅读他们认识的用户的文章,69.5%的用户经常通过他们的移动设备进行状态更新。 人们在移动设备上访问社交网站的次数在不断增加,超过一半(52.9%)的用户阅读来自组织/品牌/活动的信息,1/3的移动社交网站用户参与了团购/优惠,27%的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站时点击了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