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正逐步吞噬PC互联网的时长、流量和人气。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尤其是在去年7月的里程碑事件之后:百度去年Q4报告显示,移动设备时长历史性地超越PC。事隔8个月之后,移动互联网人均上网时长已超过PC的29%。移动互联网远远将PC互联网甩在了后面。
在这个29%数字之外,笔者认为有几点值得关注:
尽管移动时长已远超PC互联网近三成,但移动设备占用的更多是“碎片时间”。碎片化的使用场景、移动设备屏幕的限制、网络环境造成的时延共同导致移动设备流量和时长变现困难。
因此,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我更期待看到的是移动互联网收入超过传统互联网的交叉点的出现。
百度这份报告并未提及流量。除了时长,流量是另外一个整体趋势的衡量指标。互联网女皇KPCB高管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去年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移动设备流量增速超过PC桌面流量,但仅占整体流量13%。
两年前为4%,按照这个增速,移动流量要超越PC仍要假以时日。只有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移动流量占60%超过PC。随着智能机的普及,4G商用以及WIFI热点的普及,流量逆转的节点应该会来得更早。
智能客厅早已成为各路力量在PC、手机和平板之外争夺的第四块屏幕,第五块是可穿戴设备。5月7日乐视超级电视的发布,意味着智能客厅的进程从小步走变成了大跃进。
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以乐视超级电视为代表的智能电视会从中高端家庭普及开来。
无法忽略的是客厅也是移动设备如平板和智能手机的地盘。智能电视会催生边看电视边玩手机平板的应用。
智能电视是否属于移动互联网业界尚无统一意见。不过在智能电视和家用WIFI的支持下,移动时长和流量会更快地超过PC。如果智能电视流量和时长也算移动的话,速度会更快。
高增长的流量和时长给移动互联网创业者们带来一场盛宴。但移动浏览器正在被边缘化。关于浏览器和原生App之争,业界已有大量讨论,包括笔者之前发表于虎嗅的多篇文章。百度本次用数字支撑了浏览器丧失入口地位的观点。
报告显示,网购、影音、搜索、地图等应用时长都有两位数的增长,但浏览器仅仅增长了2%。
报告还显示,浏览器的人均日启动次数和被外部App调用比例均在逐步下降。人均启动次数可以反映App的使用频度。笔者从其他渠道了解目前第三方App中频度最高的是微信,次席是微博。
对于手机浏览器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统计结果。数据表明手机浏览器无论是使用时长还是使用频度都已停滞或下降。打开次数继续下降的底线暂时无法预测。但随着更多App如微博、微信和搜索加入浏览器功能,更多的功能和服务通过App承载,以及基于微信、搜索的App的出现,这个下降趋势不会到此为止。
前期业界对浏览器的忧虑更多是停留在分析和主观判断层面。
搜狗王小川明确说移动互联网Link已死,看淡手机浏览器。在这点上,与搜狗潜在合作对象360的周鸿祎所见略同。后者认为手机浏览器并非入口。
马化腾坐拥微信和手Q两个移动互联网之王,手掌手背对干已让业界哗然。QQ手机浏览器暂时与手机安全管家一样,被当成防御基础型产品,应对360这类竞争对手的掐脖战术,远还没上升到入口地位。
百度及李彦宏则没有明确的说看好或是看淡手机浏览器。百度洽购UC浏览器的传闻仍然多次反复传出。最终却再无下文。多重考量带来的纠结程度可想而知。
这说明百度看重手机浏览器的价值,从百度快马加鞭加大对百度手机浏览器推广,并于前不久夺得6千万用户也可看出。百度可能有意图收购UC,但并未将UC看得那么重要,与UC自我认知存在很大偏差。最终体现在估值等落地问题上。
对于百度来说,浏览器仅仅是其一种入口,另外一个是其过亿用户的百度客户端。百度掌握的我们看到的浏览器数据或许加强了百度投资部门和李彦宏的纠结。
UC俞永福前不久曾提出“变量“说,即UC是挑战BAT格局的变量。变量为x,无法增长的使用时长和下滑的打开次数、调用次数,则是决定这个变量归宿的“系数k、l”。系数往往会决定结果函数结果y。
实质上,UC浏览器目前的游戏收入虽然不如广告,但增速更快。笔者估计其将很快成为一个游戏的分发和运营商,其次才是浏览器及广告运营商。
百度报告显示,用户手机平均拥有139.1个App(数据真吓人,包括系统类、预装类和用户安装类),比半年前增加5.6个。但每日打开的App(不含系统类)却少了0.9个,仅为12.6个。每天打开10来个应用,就笔者感知来说,差不多。
使用的时间变长,使用应用个数却少了。也就是说少部分应用占用了更多时间。百度报告称之为“头部效应”,占据用户80%使用时间的应用正在集中化。可以回忆下经常打开的App是不是总是那几枚。
报告还显示应用市场只是明星应用的市场——下载量前1000的应用超过总下载量50%。其外的超过100万的App只有极少机会曝光。这背后饱含个人开发者、创业者、没钱做推广的苦楚。就算用户下载了应用,也可能会沦为一个月都不会打开并且被遗忘的1/3。
NativeApp涉及到的隐私、安全、货币化难点本次报告并未涉及。
本次报告中提出LightApp解决App集中化问题。即轻量级App。何谓轻量级App?笔者前文《类微信APP,移动互联网第三大入口?》已经有了这个概念的雏形。按照百度解释,微信App(公众账号)正是一种LightApp。所谓轻量级App运行于平台级App上,介于NativeApp和WebApp之间提供服务的一种应用。
这类App不需要经过浏览器,而是基于其他App如微信、百度搜索、微博等,因此具有更加个性化的体验。例如微信公众账号擅长沟通、交互和语音,利用好友关系;百度搜索的则擅长搜索、浏览、服务和推荐;微博上的第三方App擅长分享;地图上的App擅长LBS等等)。
与WebApp相比,轻量级App有媲美NativeApp的交互体验,但又开发简单,不需安装。笔者还认为LightApp解决了应用孤岛导致应用内信息无法被搜索的难题。
百度报告认为LightApp可以解决App的长尾效应,也就是大量应用从来不被使用或者无法被找到的问题。这与PC互联网搜索引擎出现前夕面临的状况有些相似:用户找不到网站,而网站也找不到用户。搜索引擎正是通过需求精准匹配,解决中小网站中小企业难曝光的问题。App的长尾效应是否可以通过LightApp通过搜索+精确匹配的方式解决呢?
笔者认为在第三方平台上搜索可以增加曝光率和转化率。问题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手机时长将加剧向微信、百度搜索、微博等平台级App集中。LightApp解决了曝光和长尾效应问题,但是没有解决应用集中化的问题。
PC端百度通过阿拉丁计划,允许第三方网站按照一定接口接入自己的内容。百度接到用户搜索匹配后,如果有直达内容将直接在结果中进行展示。如日常看到的百度网页应用、天气预报、日历等结果。这个计划的本质是“让结构化数据主动寻找搜索引擎”。
信息大爆炸,传统的网页爬虫式的搜索可以满足查得全,但是无法满足查得准的要求。通过结构化数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百度能成功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有海量用户和流量,可以吸引第三方的结构化数据的接入。
在移动互联网上情况更为复杂。
对用户来说,搜索输入不方便、网页列表效果不好、查不准翻页成本太高等成为新痛点。查得准比查得全更重要。
对于内容方来说,其App只能通过应用名称和标题搜索的,还需要被应用市场收录。应用内的内容则是搜索引擎无法触及的黑洞。手机上的本地App,更难被搜索到了。这些问题限制了App的曝光机会。
App的开发成本居高不小,也限制了创业者,限制了传统的中小互联网企业向移动互联网进行迁移。目前App数量只有100万量级。按照PC互联网的发展历史看,这个数量应该还有十倍百倍的空间增长——不过后面可能会以LightApp或者WebApp形式。
搜索引擎的问题则是有用户有流量有用户时长,难以变现。
百度提出的LightApp在搜索上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部分问题。如开发者的曝光机会、应用开发成本、搜索精准性。其本质与阿拉丁计划很类似:百度提供一定接口、资源和技术,第三方内容提供者按照格式进行接入,共享百度的用户、流量和基础功能,实现内容的曝光进而完成用户的导入。
实质上,百度前期推出的应用内搜索也已采取类似的思路了。这些都是李彦宏框计算的延伸:让用户在搜索结果页获得服务。
这是难以避免的趋势。百度搜索、微信和微博等明星App掌握了绝大部分用户,用户的绝大部分碎片时间,另外他们还具备PC互联网带来的好友关系、技术积累、支付能力等,创业者想成为“变数”越来越难。
PC互联网的开放平台通过聚拢开发者形成繁荣的生态圈之后,移动互联网再次上演。正在出现WebApp、NativeApp之外的第三波移动创业者:LightApp创业。微信创业已经风生水起,自媒体、微信12580等都是成功案例。基于搜索的LightApp将是另外一个机会。后续还有基于地图的、微博的。前提是他们开放能力和资源。
总结一下:百度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透露了一些老生之谈,如移动互联网颠覆PC互联网,App抢夺浏览器入口。但数字验证了大家的观点,告诉我们这些趋势走到哪里了。关于NativeApp的困局以及LightApp的解决思路值得业界尤其是创业者思考。
尽管iPhone在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份额分别是42%和51%,但是在这两个市场中iPhone的市场份额都呈现下降的趋势,iPod touch 也是如此。相比之下,第三季度iPad 在美国相比上一季度增长了3%,而在英国只增长了两个百分点。根据JiWire 的数据,上一季度,在美国使用最广泛的非苹果设备是黑莓的Torch手机,而在英国则是HTC 的Desire S(G12)。
同样在第三季度,平板电脑的使用率从上季度的32%增长到了37%,而智能手机在相同的时间内从58%增长到了62%。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从90%下跌到了79%。在JiWire 的这份调查报告中,25%的受访者表示会在未来的6个月中购买一部新的智能手机,24%的受访者有意向在未来半年中购买一个平板电脑,还有16%的人计划买一台新的笔记本。
一句话点评:智能机和平板电脑将逐渐取代笔记本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上网工具。
用户分布及接入网络习惯
1、从地区分布上看,广东、江苏两省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PV占比最高,而且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广东、北京、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是Android、iOS两大平台用户集中局域。
2、从运营商接入分布来看,中国移动的PV 占比依然稳居运营商排名的第一位,不过份额在逐渐下滑,而随着3G 网络的发展,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的 PV 占比在逐渐增加,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在 Android、iOS 用户领域的竞争上,呈现三足鼎立局面,中国联通 以 37.1%的 PV 占比在运营商中排名第一。
3、2G依然是用户主要接入方式,3G、WIFI 接入的 PV 占比在逐渐增加。Android、iOS 用户明显更倾向使用3G 和 WIFI 接 入。与Q2报告相比,在上网时间上和习惯上并没有太大变化,节假日依然是高峰期,休闲时段的使用量是学习、工作时的一倍。早八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是稳定时 间段,晚8点使用量上升,10到11点是高峰期。
移动终端竞争格局及变化趋势
2011Q3 移动互联网手机品牌前三分别是诺基亚、山寨机和三星。不过,诺基亚的 PV 占比在持续下降,而随着智能手机性价比的逐步提高,山寨机 PV 占比也在逐步下降,与前两者形成对比的是三星的 PV 占比在持续提升。其他终端 厂商中,HTC、苹果、摩托罗拉 PV 占比保持稳定的增长,其中 HTC 增长最为显著。在Android 系统手机中,三星、HTC、摩托 的 PV 占比位列前三位。
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变化趋势
整体上终端平台方面仍然表现为低端非智能平台 PV 占比降低,智能平台 PV 占比快速上升的趋 势。目前非智能平台仍然占据卉数以上的 PV 占 比,但基于MTK 开发的非智能平台、Feature Phone 平台和 S40 平台的 PV 占比均呈现下滑趋势;智能平台方 面,Android 平台的爆炸性增长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成为现阶段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主推手”(其中 v2.x 占据 Android 平 台 84%的 PV 占比)。不此同旪 iOS 平台 PV 占比也稳步增长(其中 v4.x 占据 iOS 平台 89%的 PV 占比)。 相 反 Windows 和 Blackberry 稳定维持着较低平台 PV 占比。S60 的 PV 占比呈降低趋势,但在智能平台中仍然占据最高 的 PV 占比。
手机浏览器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2011Q3UCweb、MTK 内置浏览器、QQ 浏览器、Webkit 内置浏览器依次占据移劢互联网手 机浏览器 PV 占比的前四位。内置浏览 器方面,由亍诺基亚和 MTK 终端销量的颓势以及第三方浏览 器带来的冲击,MTK 内置浏览器和诺基亚内置浏览器的 PV 占比持续降低。但是随 着 Android、 iPhone、诺基亚高端机在市场上的成功,Webkit 内置浏览器的 PV 占比持续增长。第三方浏览 器 中,UCweb 和 QQ 浏览器通过抢夺中、低端手机内置浏览器市场,PV 占比一直增加;本季度 QQ 浏览器 PV 占比增长率高 亍 UCweb,对 UCweb 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应用商店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1Q3 应用商店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继续拉开距离。苹果 App store 在 41 万应用的基础上 继续保持 5 %以上的增速, 而 Android market 凭借系统的开放,应用数量增速也达到了 8.4%,应 用数量增长至 22 万。运营商应用商店应用数量均呈现快速增 长趋势,同旪,除去电信天翼空间以外, 移动 MM 和联通沃商店仍然以付费应用为主,从这三家的应用增速来看,中国联通沃商店增速更加明显,增速达 到 45.9%。
报告来源:百度无线、易观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