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保持了青少年最喜爱品牌的榜首位置;鞋类方面,NKE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57%vs.61%),其中女性大幅下降(今年秋季为48%,去年秋季为56%),在高收入人群中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
Lululemon以5%的关注度保持在所有青少年服装的第三位,同比下降了1个百分点。在高收入青少年群体中,Lululemon的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
新百伦在高收入青少年中排名第三(去年秋天排名第四),其市场占有率翻了一番,达到8%;在女性中,阿迪达斯的增长幅度最大,从去年秋天的3%上升到今年秋天的14%。
核心美容消费达到了自2018年春季以来的最高水平,为342美元,同比增长6%。
Ulta在最受欢迎的美容购物目的地的份额正在下降,目前排名第二,达到27%,而一年前为32%。排名第一的丝芙兰的市场份额同比下降1点,排名第三的塔吉特的市场份额同比上升4点。
e.l.f.保持了第一化妆品品牌的地位,女性青少年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达到35%。
青少年更喜欢能量饮料(39%),而不是咖啡(31%)和苏打水(30%)。
Roblox的活跃使用率从2024年春季的34%提高到46%。17%的青少年从未玩过Roblox,低于春季的22%。
在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中,最主要的供应商是UBER(79%)和DoorDash(75%)。
87%的青少年拥有iPhone,近30%的青少年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升级他们的苹果硬件,因为苹果智能。
61%的高收入家庭在沃尔玛购物,而平均收入家庭在沃尔玛购物的比例为81%(合计为75%)。
在非食品类商品中,青少年女性更可能在塔吉特购物,而不是沃尔玛:70%在塔吉特购买美容护肤品,46%在塔吉特购买服装和鞋类。
青少年“自我报告”的支出同比下降1%,达到2316美元,与2023年春季相比下降4%;父母的贡献是62%,而去年春天是60%。
男性主导了青少年消费的增长,高收入男性的消费同比增长11%
女性时尚支出同比下降7%。
对于高收入青少年来说,食品是消费首要选择,占25%;服装仍然是女性消费的首要选择,占28% 。
核心美容消费(化妆品、护肤、香水)为324美元/年,同比增长23%,其中化妆品支出最多,同比增长33%。
每周使用VR设备的人数从2023年春季的14%下降到10%。但现在有31%的青少年拥有VR设备,高于2023年春季的29%。
电子游戏占男性青少年支出的11%,33%的人计划在两年内购买下一代主机。
Apple Pay在上个月使用的支付应用中排名第一的,占42%;紧随其后的是Cash App,占27%。
55%的青少年认为亚马逊是他们最喜欢的电子商务网站;SHEIN、Nike、GOAT和Temu分列第二至第五名。
耐克(Nike)在服装(35%)和鞋类(61%)方面仍然是青少年的头号品牌。
Crocs和Hey Dude在所有青少年最喜欢的鞋类品牌中分别排名第六和第七,同比分别增长30和50个百分点。
Running和Hoka One One分别是所有青少年最喜欢的第八和第13名鞋类品牌,分别是高收入青少年最喜欢的第五和第三名运动鞋品牌。
e.l.f.仍然是排名第一的化妆品品牌,在女性青少年中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达到29%。
丝芙兰超越Ulta成为首选的美容购物目的地(Ulta排名第二),并拥有最多的忠诚会员,占67% (Ulta为60%)。
chick -fil- a仍然是最受欢迎的餐厅,16%的青少年喜欢;其次是星巴克(13%)和麦当劳(9%)。
消费或愿意尝试植物性肉类的青少年在2023年秋季为35%,而在2021年春季为49%,创历史新低。
monster(28%)、红牛(23%)和Celsius(16%)是青少年最喜欢的能量饮料品牌。
70%的青少年在过去六个月中使用过Spotify,46%的青少年选择订阅/付费Spotify。
TikTok作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受到38%的青少年的喜爱。SNAP以28%的份额位居第二,其次是Instagram(23%)。
青少年将28.7%的每日视频收看时间花在Netflix上,29.1%花在YouTube上。
移动设备仍然是客户服务互动的首选方式(50%)。
87%的青少年拥有iPhone;88%的人希望iPhone成为他们的下一款手机;34%的人拥有苹果手表。
国务院办公厅上半年印发关于应对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针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适当延迟录用接收,以缓解疫情冲击对应届生求职的影响。众多2020届毕业生延迟求职时间线,并加入新一轮求职大军,而此时,2021届毕业生正准备迎接“金九银十”。疫情过后,在就业市场仍处于复苏状态的当下,毕业生还会面临“最难就业季”吗?
智联招聘对参与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的大学生与企业分别进行了调研,结合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为准职场人群体提供择业、就业建议,致力全方位呈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全景图。
除专业与就业契合度以外,就业弹性与专业的长期前景也值得观察。例如,会计作为通用性专业,在各行各业都保持着较稳定的需求,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包括销售管理、物流/仓储、法律/法规、旅游/管理等“不对口”职业,跨领域较广。但结合国内部分高校停招会计本科专业的消息——如清华大学招生办宣布停止会计学本科招生,同时新增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这预示着,会计专才在未来受数字化升级转型冲击较大。智联招聘大数据也发现,会计职位竞争热度长期处于高位,意味着求职者众多而企业需求相对较少,是供大于求的职业。且数字化技能也成了当前企业对会计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市场上存量的会计人才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成为职业竞争的新筹码。
与会计专业相反的是,对于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近年来互联网信息产业以及如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提速更是吸纳了大量专才,因此计算机人才在应用、软件、硬件开发的方面都有很高的职场价值。
其他工学学科毕业生收入优势依然凸显,在前10名中占据7席、前20名中占据11席。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已成为数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为企业人才大战中的主要目标。
除工科“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学(6156元/月)与传播学(5918元/月)也都成为各学科的高薪代表。
具体来看,清华大学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学(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学(11199元/月)、浙江大学(11137元/月)位列其后,毕业生现平均月薪均超过万元。专业上来看,除北京大学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均为理工类头部学府。此外,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以理工科而知名的学校成为“高薪人才”的摇篮。
毕业后的规划与应届生所处的阶段紧密相关,2020届已经经历了一轮求职洗礼,而2021届刚准备进入求职生涯,因此两个群体的规划也大有不同,不管怎样,就业仍为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总体比例为66.2%),但是随着就业模式的多元化与就业观念的转变,年轻人也在努力摆脱全职工作就是最佳选择的观念,尝试通过慢就业及自由职业来拓展职业生涯的新可能。
然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现状存在偏差。经历疫情后,大学生们也期待雇主提供遮风避雨的“保护伞”。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的国有企业受到35.2%毕业生的偏爱;民营企业紧随其后,占比25.9%。另外,期望进入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国家机关的大学生分别为16.6%、11.9%和6.7%。
而毕业生最想进入规模在人的中型企业(45.1%),小型企业(36.6%)次之,选择万人以上大企业的占比为15.2%,而仅有3.1%的毕业生将微型企业作为首选。
疫情不光重塑了大学生的“理想企业画像”,也推动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主提升内生力量。为增强职场竞争力,45.9%的求职大学生时刻提升专业技能,25.4%则希望成为“斜杠青年”,利用灵活就业分散就业压力。
高校在应届生就业方面应进行更加充分的引导工作,同时,高校可提前把握就业市场新风向,通过增设新兴专业、培养学生技能等方式,向市场输送新鲜血液以解决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综合调研与大数据,不难发现2020年秋季校园招聘的求稳心态明显,现实主义当道;此外,也有越来越多毕业生在单位就业之外,以创业、慢就业等形式走向社会。对于毕业生来说,从容不迫的求职心态固然重要,而不急于一步到位、先就业再择业也不失为良策。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综合考虑专业背景、自身能力与行业发展,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设立与调整就业期待,并通过技能学习、科学测评与咨询、求职技巧研习等方式提升自我,积极打破“最难毕业生”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