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史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2 May 2013 15:31: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比特币矿业史(中):群众的觉醒,显卡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83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830.html#comments Wed, 22 May 2013 15:31:55 +0000 //www.otias-ub.com/?p=116830 1.4 CPU时代

在那个年代,比特币只是一种新鲜而宏大的概念。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新鲜而宏大的概念,这些概念绝大部分都很快随风而逝,好像它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能幸存,并发展壮大的,万中无一。

事实上,比特币幸存了下来,并悄然流传开来。

不过,参与者都只是觉得这个概念挺有趣,公司的电费也不用自己掏钱。他们开始找一些空闲的机器,运行比特币的客户端。

可以说,这时候的比特币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只是一个游戏。它的价值还比不上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的金币,并没有太多人在意到底可以挖多少。

大家都用着比特币的客户端,用着CPU,默默挖着矿。

一种力量,在这波澜不惊的水面下,生根发芽,悄然滋长。

群众的觉醒:显卡时代

2.1 第一笔兑换

2010年5月21日,一位昵称为laszlo的人在论坛上发帖,想出售10000比特币,要价50美元。

但是,没有人买。

不过,有人表示,愿意用价值25美元的比萨饼优惠券换这10000比特币。

Laszlo答应了。

以如今(2013.05)市价,10000比特币大概可以兑换8百万人民币。

我想,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昂贵的比萨饼了。

蓦然回首,历史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2.2 逐渐流行

一年后的2011年5月29日,全球最大的BT下载网站“海盗湾”创始人RickardFalkvinge写了一篇著名文章《为什么我把我的积蓄全部投入Bitcoin?》在这片文章中,他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对比特币的狂热。他在原文这样写道:

“下面是三个我打赌Bitcoin会升值的主要原因:

过去:在过去十四个月里,Bitcoin对美元的汇率增加了一千倍。是的。

再读一遍:一千倍,十四个月。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它将停止或已经饱和,恰恰相反。

使用:Bitcoin的使用不需要经过任何官方的同意,所以不需要向第三方支付交易费用,没有任何繁琐的手续。

预期:根据数学计算,我预测,在未来的几年内它的价值还会至少有一千倍的增加,而且这只是保守计算。”

事实上,比特币后来的价格走势也基本印证了他的观点。

以上为比特币价格走势图,来自blockchain.info以上为比特币价格走势图,来自blockchain.info

2.3 阶级形成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

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

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第一卷

比特币的市场表现逐渐的吸引了更多的早期玩家的加入。疯狂的升值,让大家不在像以前那么淡定,也有人开始研究如何挖掘到更多的比特币。

比特币设计之初,就决定了每天比特币的总产量是有限的。你的运算能力越强大,获取比特币的概率就越大。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

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尽各种手段,提升自己的运算能力,以期挖出更多的比特币:魔道的黑客们,通过深埋地下的病毒木马,控制了大量计算机组成僵尸网络,来挖矿获取暴利;正道的Hacker们则研究发现,比特币挖矿所依赖的SHA-256哈希值运算,GPU(也就是显卡)的计算速度比CPU高成百甚至上千倍。

于是乎,Hacker们编写出利用显卡挖掘比特币的程序,进而引发了比特币矿业界的第一次产业升级。大批的玩家开始采购大量的显卡组成专门用于挖矿计算机器乃至计算集群,这些机器被称为“矿机”,而“矿机”的所有者则自称“矿工”。

为此,有人甚至写了一篇文章《13岁的儿子开始在网上赚钱了》,讲述他儿子如何通过显卡挖矿而赚了上千美元的故事。

此时,中国玩家也大规模参与了进来,媒体上的各种报道日多。不过,他们中很多人并非热衷于比特币本身的理念,只是将其当成一种赚钱的门路。很多人会将挖到的比特币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抛售,补贴家用。

事后,因为比特币一而再,再而三的疯狂升值,不少人对自己当时这种及时行乐的短线做法表示了无比第后悔。有人感叹:“本来钱足够在北京买套房,结果我只用它买了辆车”;更有人因此发出了“三年不出币,出币就剁手”的狠誓。

而CPU挖矿,因为计算效率过低,日益衰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官方客户端bitcoin也从0.3.22版起,宣布取消自带的比特币CPU挖矿功能。

2.4 铸币工厂

有“矿机”,有“矿工”,自然也有“矿场”(又称“矿池”,“铸币池”)。

矿机的主要工作是将交易记录打包为数据块,每个成功打包的数据块中都允许发行一定数量的新比特币。

但是,随着参与者日多,打包数据块的难度也在快速。单台矿机成功打包一个数据块的概率越来越低,甚至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于是,有人振臂一呼“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响应者云集。

他们将零散的矿机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个庞大无比的云计算集群,然后根据计算能力的贡献均分挖矿收益。一如当年从小作坊到大工厂的工业革命。

上图为矿池市场占用率示意图上图为矿池市场占用率示意图

至此,比特币网络的总计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前五百名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的总和。

不过,这一切还仅仅是个开始。

]]>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830.html/feed 652
比特币矿业史(上):故事的开始,CPU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831.html Wed, 22 May 2013 15:30:30 +0000 //www.otias-ub.com/?p=116831 引子

2013年5月19日

中国的比特币节点有85220个,雄霸全球,占比22.8%;

美帝有75258个,排第二;

德国有30395个,排第三。

数据来自http://bitnodes.io/

0.序

比特币是电子黄金。

有黄金就有淘金者。

比特币的淘金者常自称为网络世界的“矿工”(miner),与时代另一大阶层码农交相辉映,构成了虚拟社会的工农阶层。

时至今日,比特币矿业界已经历经三次产业革命,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围观群众投身其中。

很多人相信,比特币将引发需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产业革命–金融革命。很多人相信,比特币必将改变金融业,就像当年互联网改变了传媒业那样。

现在,请让我们回首那些硝烟还未散尽的往事。

1.故事的开始:CPU时代

1.1史前启示录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FriedrichvonHayek,1899~1992),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晚年写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本经济学专著:《货币的非国家化》。

他在书中颠覆了正统的货币制度观念:既然在一般商品、服务市场上自由竞争最有效率,那为什么不能在货币领域引入自由竞争?

哈耶克提出了一个革命性建议:废除中央银行制度,允许私人发行货币,并自由竞争,这个竞争过程将会发现最好的货币。

本书出版后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

1.2盘古开天地

千百年来,如何用最科学的方式来对财富进行计价,并以最经济的方式来交易,是一个历史难题。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看来,太平洋小岛雅浦岛居民用在石币上作记号的方式来交易,与美联储将黄金储备账单从一个抽屉移到另一个抽屉,本质并无不同。

为此他产生一个伟大的灵感:可以用计算机技术(数学)来建立比国家信用更可靠的货币体系。弗里德曼构思了一个自动化装置,可以按程序来发行货币,从而避免各国央行无限制的开动他们的印刷机。

可是,怎么来实现这一设想?怎样去制造不可伪造的货币呢?

上个世纪80年代,一群天才程序员在密码邮件组探讨这一难题。

1982年,大卫•乔姆(DavidChaum)提出不可追踪的密码学网络支付系统。8年后,他将此想法扩展为密码学匿名现金系统,即Ecash。

1998年,戴伟(WeiDai)的论文阐述了一种匿名的、分布式的电子现金系统:b-money。

与此同时,尼克•萨博(NickSzabo)发明了Bitgold,提出工作量证明机制,用户通过竞争性地解决数学难题,然后将解答的结果用加密算法串联在一起公开发布,构建出一个产权认证系统。

哈尔•芬尼(HalFinney)则把该机制完善为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工作量证明”。

2008年11月1日,一个名不见经传,自称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网友,在metzdowd.com的密码学邮件组中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阐述了他对电子货币的新构想。

1.3矿工第一人

对于中本聪的想法,当时,最好的反应也只是持怀疑态度的接受。密码学研究人员已经看到太多低水平的新手想出来的宏伟计划了。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怀疑。

不过,这份邮件引起一个人的注意–哈尔•芬尼。

哈尔•芬尼是在密码圈成名已久大牛,PGP加密的作者的之一。哈尔•芬尼早就构想过一种基于密码学的货币。他甚至曾经尝试创造过基于一种基于计算工作量的货币,名为RPOW。

事实上,比特币用到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基于他当年提出的“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

而中本聪是一个发奋图强的程序员。他不止提想法,他还写代码。

2009年1月3日,他发布了bitcoin客户端的第一版。(题外话,推荐一篇文章《我就差一个编程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哈尔•芬尼通过邮件向中本聪报告了不少BUG,然后中本聪把它们一一搞定。

很快,比特币软件的运行非常稳定了。所以哈尔•芬尼就让它自己运行着。那时候,挖币的难度还只是1,可以通过CPU轻易地得到块,根本不需要GPU。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哈尔•芬尼开采了几千个比特币。

后来,哈尔•芬尼觉得运行bitcoin客户端会导致计算机很烫,而且风扇的噪音也让他感到困扰,于是就把软件关闭了。

或许,他没有意识到,他会因此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就像人们永远会记得,贝尔发明电话时,第一句话是向他的助手喊道:

“沃森,快过来,我想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