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8 Jun 2023 14:00:1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JAMA子刊:首批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有望成为重度抑郁症的辅助疗法!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0150.html Thu, 20 Jul 2023 08:57:24 +0000 //www.otias-ub.com/?p=1620150 抑郁症的现有治疗具有明显局限性。大约60%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不佳,并且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即使接受进一步治疗仍然有症状存在。

一系列关于肠道菌群、脑-肠轴的研究进展,使得益生菌成为抑郁症治疗的巨大潜力股,有望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影响大脑情绪和认知功能。2021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研究院的Viktoriya L. Nikolova等人完成对7项临床试验结果、共计404名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在作为辅助治疗与抗抑郁药同时使用时,似乎能减轻抑郁症状[1]。

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来支持益生菌真正成为抑郁症临床治疗的选择。

这次,Viktoriya L. Nikolova等人对49名重度抑郁症患者进行观察得出,与安慰剂相比,连续8周每天补充14种益生菌来改善肠道健康,可以增强抗抑郁药的疗效,显著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安全性、依从性良好[2]。

这项研究是首个在西方人群中完成的相关临床试验,证明益生菌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依从性和辅助治疗效果。文章于近日发表在《JAMA·神经病学》期刊。

论文首页截图

这项为期8周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49名服用抗抑郁药物但反应不完全的重度抑郁症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31.7岁(18-55岁),80%为女性,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大于13,种族包括亚裔、黑人、华人、白人等。

患者按1:1随机分组,每日口服4粒益生菌胶囊或相配的安慰剂,持续8周,同时以稳定剂量服用抗抑郁药益生菌胶囊中包含14种已被证明具有潜在抗抑郁效应的菌株,每粒含有2×109个菌落形成单位。患者在基线、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接受随访,完成HAMD-17、抑郁症状量表(I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广泛性焦虑症量表(GAD-7)等评估。

14种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婴幼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鼠李糖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瑞士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唾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结果显示,起初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的患者抑郁症状均有改善。但从第4周开始,益生菌组的患者症状减轻幅度更大

抑郁症、焦虑症评分变化(Probiotic group,益生菌组;Placebo group,安慰剂组)

具体来看,在第4周时,益生菌组 vs 安慰剂组的HAMD-17、IDS、HAMA、GAD-7评分分别为:11.00(5.13) vs 14.04 (3.70) 、30.17(11.98) vs 33.82 (9.26) 、11.71(5.86)vs 14.70 (5.47)、7.78 (4.12)  vs 9.48 (5.18)。

在第8周时,益生菌组 vs 安慰剂组的HAMD-17、IDS、HAMA、GAD-7评分分别为:8.83(4.28) vs 11.09 (3.22)、25.04(11.68) vs 29.64 (9.31)、8.17(4.68) vs 10.95 (4.48)、7.63 (4.77) vs 9.48 (5.18) 。

调整混杂效应并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得到标准化效应量(SES)后,根据HAMD-17评分(第4周:SES 0.70,95%CI 0.01-0.98)、IDS评分(第8周:SES 0.64,95%CI 0.03-0.87)来看,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在抑郁症状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根据HAMA评分(第4周:SES 0.67,95%CI 0-0.95;第8周:SES 0.79,95%CI 0.06-1.05)而非GAD-7评分结果显示,补充益生菌的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也有了更多好转。

抑郁、焦虑症状改善效果

进一步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指出,益生菌可能是特别改善了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

其它方面来看,益生菌胶囊治疗的依从性高,组内97.2%的患者按要求服用,且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因不良反应而退出的情况。恶心和消化不良的现象仅在益生菌组出现,但都是短暂的,无需药物治疗。

总而言之,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与安慰剂相比,持续8周每日补充益生菌是可接受和耐受的,而且能够辅助抗抑郁药物治疗改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

这项研究结果为重度抑郁症治疗中引入益生菌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肠道微生物组与心理健康之间关联的理解。研究者们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试验,探索哪些患者可能从益生菌治疗中获益最多。

*设置星标,精彩前沿讯息不错过~

参考文献:

[1]Nikolova  VL, Cleare  AJ, Young  AH, Stone  JM.  Updated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biotics for the treatment of clinical depression: adjunctive vs. stand-alone treatment.   J Clin Med. 2021;10(4):647. doi:10.3390/jcm10040647

[2]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806011

来自: 奇点神思

更多阅读:

]]>
益生菌又添新功效!Cell重磅:或能改善癌症疗效,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0953.html Sun, 23 Apr 2023 04:23:24 +0000 //www.otias-ub.com/?p=1590953 近年来,益生菌火爆全网。提到益生菌,人们对此并不陌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莫过于酸奶、乳酸菌饮品等,甚至有些人会主动去购买一些益生菌补剂。

一直以来,对益生菌的看法两极分化严重——此前,首医校长饶毅曾声称“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在他看来现在市面上推出的益生菌多少有些“一无是处”了;但也有些观点极端地吹捧益生菌能“包治百病”,防腹泻便秘、防治高血压、降低胆固醇、增强抵抗力等等,听上去神乎其神。

客观来讲,益生菌无用论和万能论都有些“偏激”。

益生菌,说白了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具体来说是指服用一定数量后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比如人们熟知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等等。

所以,饶毅校长怒踩的并非是益生菌“本身”,而是市售益生菌产品(益生菌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只想对人体有益罢了)

既然能被称为“益生菌”,那一定是对人体有益的,而本文中想和大家探讨的也是真真正正的肠道益生菌。近日,Cell发布的重磅研究揭示了益生菌的新用途——口服益生菌或能改善癌症疗效!

来自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常见的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Lr),在口服后能从肠道转移至肠道外的肿瘤部位,其释放出的代谢物能直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的疗效!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3.011

随着科学界对癌症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探究,人们对肿瘤的态度也逐渐从“谈癌色变”转变为“与癌共存”。ICI是癌症治疗的核心组成部分,能够恢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因此,想要获得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力,自然要想办法提高ICI的疗效,可以从内源性(肿瘤抗原表达、肿瘤突变负担)和外源性(微生物组组成、益生菌)因素入手。

其中,益生菌在抗肿瘤领域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强烈兴趣。于是,他们在临床前黑色素瘤的模型中,测试了四种最常见的益生菌对肿瘤生长以及ICI疗效的影响,包括长双歧杆菌(Bl)、罗伊氏乳杆菌(Lr)、约氏乳杆菌(Lj)、大肠杆菌(Ec)。

在肿瘤模型中,每天口服Bl、Ec和Lr这三种益生菌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增加患癌小鼠的存活率;而Lj却无法介导肿瘤抑制。可见,不同益生菌有着不同的抑制肿瘤生长能力,具有物种差异性。

四种益生菌的肿瘤抑制能力存在差异

于是,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这四种益生菌中肿瘤抑制能力最强的Lr,并深入探究其抑制黑色素瘤生长的深层机制。

首先,研究者发现,口服益生菌后小肠中Lr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但并不会影响整体的肠道微生物组。换言之,Lr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与预先建立的微生物组无关,自然也不会破坏肠道中的“原住民”。Lr的安全性,确认!

既然没有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那Lr是如何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呢?

为了探究Lr给药在整个肿瘤发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者采用流式细胞仪在肿瘤移植后的早(Day9)、中(Day11)、后(Day17)期三个时间点,分析了小鼠体内免疫反应的变化。

结果发现,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Lr治疗都会使肿瘤微环境(TME)转向抗肿瘤、免疫刺激环境的方向——表现为产生干扰素γ(IFNγ)的CD4 Th1和CD8 Tc1细胞迅速增殖,以及肿瘤浸润Th1和Tc1细胞产生更多的细胞毒性颗粒酶B。

也就是说,在肿瘤微环境中,Lr能够选择性地诱导1型效应T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肿瘤的效果。

Lr在TME内有选择地介导效应T细胞反应

不仅如此,口服Lr还能促进ICI治疗的疗效。具体来说,接受Lr和αPD-L1组合治疗的小鼠,在抗肿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以及最明显的TME Tc1反应,证实了Lr具有增强ICI的能力。

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分析显示,这是由于Lr治疗使得肿瘤浸润CD8+T细胞中Tigit、Pdcd1和Lag3的表达明显增加,而Tigit、Pdcd1和Lag3均是T细胞表面不同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

Lr治疗增强ICI反应

当然,益生菌Lr还算个比较“大”的概念,真正发挥作用的是Lr释放出的免疫调节代谢物——吲哚-3-醛(I3A)。

I3A是色氨酸(Trp)代谢物,能够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激活CD8+T细胞中受体,来增强抗肿瘤的效果。进一步的小鼠体内实验也体现出了这一点:口服I3A能够显著提高TME中Tc1丰度和效应功能,抑制肿瘤生长,提高患鼠的生存率。

此外,I3A还具有增强ICI的效果——在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与单独使用αPD-L1的相比,I3A与αPD-L1的联合治疗更大程度地抑制了肿瘤生长,降低了肿瘤的重量。

原来,I3A才是“肱骨之臣”!益生菌Lr释放出来的I3A,能够有效地促进抗肿瘤Tc1免疫,抑制黑色素瘤,并进一步改善ICI疗效。

I3A能够诱导Tc1效应功能

以上讨论仅停留在动物实验的层面,在人体内I3A是否会出现“滑铁卢”呢?

为直接调查I3A对人类黑色素瘤中ICI疗效的影响,研究者记录下四期黑色素瘤患者(晚期)对IFNα和αPD1联合免疫疗法的响应情况,并采用靶向质谱分析法测定患者的血清I3A水平。

果不其然,与未响应者相比,对ICI响应的患者的血清中外源性I3A丰度明显升高。

此外,研究者还对比了基线时血清I3A高水平(>70百分位)和低水平(<30百分位)患者的差异,发现前者比后者有着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整体生存率。

因此,在临床黑色素瘤患者中,I3A依然具有促进ICI疗效的潜在作用,有助于延长癌症患者的存活时间。

研究过程

综上,本研究显示,口服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会转移到黑色素瘤内,在肿瘤微环境中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Lr分泌的I3A是驱动抗肿瘤免疫的充分必要条件,I3A能够激活CD8+T细胞产生干扰素-γ,进一步增强抗肿瘤免疫力以及ICI疗效。

益生菌又立大功!当然啦,研究者强调,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的抗肿瘤作用可不局限于黑色素瘤,在腺癌、纤维肉瘤以及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同样管用,有效地抑制上述肿瘤的生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临床上看到罗伊氏乳杆菌的身影,为更多癌症患者带去生存的希望!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3.03.011

来自: 生物谷

]]>
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预计2026年全球益生菌市场价值达780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975427.html Wed, 04 Dec 2019 03:40:20 +0000 //www.otias-ub.com/?p=975427 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6月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6年,益生菌市场价值将达780亿美元左右。除了常规的益生菌乳品,其他益生菌品类也有很多创新进展。我们观察到,在国际市场,除了常规的乳品,益生菌还有很多创新的“妙用”,比如益生菌果汁、巧克力、饼干、泡芙等。比如Qwrkee(Vishal Madhu英国初创植物基品牌)8月份就推出一款益生菌零食Qwrkee泡芙。
 
它由豌豆蛋白、蚕豆和高粱三种主要成分制作而成,每100克“泡芙”含有50亿益生菌。它利用高新科技使泡芙在200℃高温的制作过程中依旧保持益生菌活性。
 
在十月左右,有机品牌Purella Super Foods推出的益生菌饼干,包含多达100亿个GBI-30天然菌株,可提高免疫和消化系统。
 
相比之下,我国的益生菌食品似乎缺少了“想象力”,发酵乳制品就占了益生菌整体市场的78.4%。[2]我们不妨“舍近求远”,从国外那些益生菌创新食品上找找灵感。
全球益生菌市场将达4000亿元,了解市场才能下好这盘大棋

随着人们的食品健康意识的增强,全球益生菌市场显著增长。2018年发表于Allied Market Research上的Probiotic Market report预计全球益生菌市场2022年将达到574亿美元(约4037亿人民币),2016年到2022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7.7%。[3]
 
益生菌不仅可以提高食品整体风味,还有助于消化健康,越来越多地以一种补充成分的形式出现在食品和饮料之中。
信息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
 
按照市场咨询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分类,益生菌市场可分为三个类别:益生菌食品饮料、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动物饲料。益生菌食品饮料可进一步分为乳制品、非乳制品、谷物、烘焙食品、发酵肉和干燥益生菌食品。膳食补充剂分为食品补充剂、营养补充剂、特种营养素和婴儿配方食品。[4]
 
在应用方面,由于益生菌功能性食品和饮料在消费者中日益普及,食品饮料市场主导了整个益生菌市场,有望成为最大的创收来源。预计在2018年到2023年内,食品饮料领域将占据全球益生菌市场上的主要位置。[1]
信息来源:grand view research
 
在地域分布方面,我们看到亚太地区的消费者非常了解益生菌健康方面的益处。中国和日本是该地区最大的益生菌市场,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区域,复合年增长率为13.3%。由于亚太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农场动物的健康状况和产量,动物性益生菌产品也面临巨大机会,尤其是益生菌饲料。
信息来源:markets and markets
 
再来看国内益生菌市场。2017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达460亿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长至896亿元,年平均增速约14%,处于快速增长期。目前国内上游原料由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等少数企业垄断,下游产业应用场景广泛。[5]
 
从品类看,膳食补充剂的高端品牌有纽曼思、合生元、中益企业、昂立一号等,它们多选用进口菌株。[6]食品饮料领域,益生菌主要运用于酸奶、乳酸菌饮料等乳制品和益生菌溶豆、软糖等,口味区分度不大,零食和其他饮料品类尚存缺口。
 
从面向人群和功效来看,除了老少咸宜的乳制品,益生菌其他食品目前主要面向婴幼儿和儿童,功效以助消化、补充营养为主。随着社会发展,亚健康人群、中老年人群会持续增加,益生菌食品面临巨大的市场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