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0 Jan 2023 12:37:2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智联招聘:《2022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0320.html Tue, 10 Jan 2023 12:37:25 +0000 //www.otias-ub.com/?p=1550320 智联招聘近日发布《2022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白领工作满意度指数2.39,与2021年(2.91)相比有明显下降,但比2019年(2.38)和2020年(2.36)略有提升。

2022白领工作满意度文化/传媒/娱乐/体育白领总体工作满意度最高,产品岗位体验连年垫底。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白领工作满意度持续较高。

薪资和晋升方面,近2成白领薪酬原地踏步,3-5年工作经验白领涨薪占比最高。2022年白领对职位晋升满意度最低,仅为2.15。2022年晋升白领占比高于去年,95后仍是升职达人。

疫情对7成白领工作有影响,与全员降薪相比更多白领愿意部分裁员,超4成白领认为高管朝不保夕。近4成白领所在企业举办年会,占比高于去年。2022开拓副业的白领占比远高于上一年,策划、直播带货是主要选择。

超5成企业为员工学习买单,“考证培训”略有升温。超3成白领经历过职场PUA,私营/民营企业人际关系更和谐。2022白领生活满意度2022年白领生活满意指数2.56,略高于上一年水平。

白领陪伴家人满意度仍然最高,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去年。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白领生活满意度较高,东莞满意度排名垫底。

颈椎腰椎痛上升为白领健康头号克星,3成以上白领早睡早起。技术岗位心理健康满意度较高,人力资源岗位白领满意度下降。无性生活白领占比大幅低于2021,90后满意度最低。

4成白领年度阅读书籍不足一本,使用听书APP的白领占比高于2021。全年无休白领占比低于去年,近2成白领休假20天以上。外企员工对休假满意度更高,产品岗位休假满意度最低。

“负债者联盟”占比低于2021,射手座是星座存款大户。35%的白领想当美食家,约2成只想做躺平族。

2022近2成白领认为自己“难”,“迷茫”和“静默”成新热词2成以上白领对2023不喜不忧,95后更有事业信心。43%的白领希望掌握一门新技能,女性更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

自 凤凰网科技

]]>
智联招聘: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 //www.otias-ub.com/archives/938300.html Mon, 16 Sep 2019 04:37:10 +0000 //www.otias-ub.com/?p=938300 根据智联招聘《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在白领对于夜间娱乐休闲的看法中,释放压力和享受生活占据重要地位,分别为72.6%和58%,其次用来社交也被大部分白领所认可,占比为32.7%。

可见,夜生活为白领们缓解工作压力、满足生活需求,维护关系和提升自我打开了新的窗口,解锁了更多可能性。

同时,政府也为发展夜生活助推一把火,从北京的地铁延长末班车时间,到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CEO)”,种种举措的出台都把夜生活燃的更旺。

什么原因让白领缺少夜生活?

夜生活创造了更多人生惊喜和发挥空间,但为什么还有很多白领忽视甚至拒绝夜生活呢?

1、工作耗光最后一丝力气

数据显示,全国6成白领因工作疲惫无力享受夜生活。对社畜中的战斗机——加班族而言,他们中无法享受夜生活的比例高达89.8%,享乐者十中仅存一。

其次被生活碾压的白领是白夜班轮班人群,但他们中疲劳得没法过夜生活的人也有84.5%。

 

可见,夜生活已成为加班族无福消受的奢侈品。

2、更爱家里的那张床

朋友小蕾说,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晚上下班之后,回家刷剧,相比出门与朋友聚会逛街,还是窝在家里来的舒服,真是恨不得24小时都粘在床上。

近几年,随着网上生活服务的逐渐健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走出家门。

 

除去加班这个不可控因素外,在家与外出形成了两个极具反差的阵营, 82.8%的白领选择晚上宅在家,仅5.2%的白领习惯于夜间外出娱乐。也就是说,16个人中只有1个人在夜间会选择外出娱乐。

喜欢独处、社交恐惧、无法感受激情,缺少探索乐趣,都是不愿走出门的诱因,如果再有好吃懒做的毛病,那妥妥的宅男(女)一枚。

3、没有出行的“腿”

在大城市打工的白领们,多是对生活有追求,对品质有偏爱的一群人,他们懂得消费,会消费,又愿意消费,但让他们无法完全施展拳脚的确是因为少了那支说走就走,说回就回的“腿”。

 

30岁的公司中层管理者Jucy说,每当到了晚上九点之后,就开始焦虑,考虑如何回家成了头疼的问题,纠结是为了赶地铁,提前散场还是后半夜忍痛打出租车,不是委屈了钱包就是扫了兴致,难以两全。

看来,“出的去门,回的去家”已成为白领夜间休闲的心头大事。

]]>
消费折叠 //www.otias-ub.com/archives/794847.html Mon, 12 Nov 2018 04:31:32 +0000 //www.otias-ub.com/?p=794847 在《北京折叠》里,生活在第三空间的老刀,冒险穿梭到第一空间,希望把养女送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显然,在教育消费上,老刀是那个渴望突破折叠的人。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中,很多人也正在体验“消费折叠”。

白领职员小A犹豫再三,把购物车里的网红高档吹风机删除,换成了刚刚收到某APP推送的奢侈品租赁优惠年卡。独角兽公司公关VP小Y,则早早就在朋友圈晒出了他的心仪品,三套价格不贵,却炫耀值很高的新锐艺术家的小摆件。小镇青年L,则将几个月工资都用在了此次“血战”上:包括268元的《创业时代》杨颖同款小西装,够用到618的纸巾毛巾婴儿用品,以及用于新装修房子的家电电器。

今年双十一,京东十天累计下单金额达1598亿,天猫全天的销售额最终定格在2135亿。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认为,消费的“个性化”,使个人患上了消费“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安宁感与实在感。

消费升级,消费降级,消费分级,这些专业概念,并没有影响到小A,小Y和小L。他们在各自的消费追求各自的美好生活:小A认为,显然几天更换一个新的奢侈品包包,比吹风机吹出的完美发型,更能彰显自己的精致生活。小Y希望通过晒单,暗暗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的审美观与接地气的消费观。而小L则认为明星同款,已经足够满足自己对于精英世界的幻想,打了五折的必需品,才承载着她真正的美好生活。

在今天的中国,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到四五线乡镇农村,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95后『Z时代』到『银发族』老年人。节省与奢侈,炫耀与实用,可能是不同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差异,也可能发生在同一消费者身上。

从消费升级到消费降级再到消费分级,任何一种按单一的维度来划分市场解读中国的消费现象都变得不够精准甚至失效。中国的消费正在变得更加复杂,如同是几个不同时空折叠在一起。

时间折叠:从一致到多元

消费、出口、投资对于DGP的拉动占比

过去三十年,我国的消费从一致的选择到多元化个性化的配置,画出了一幅清晰的扫帚图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在于,90年代以前,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并不低,甚至超过50%,受物质环境的制约,当时的消费还主要停留在吃和穿上。90年代之后,消费进入了“物质消费”阶段,但此时的消费非常一致,集中在家用电器大件上,特别是彩电、冰箱、洗衣机。

进入2000年之后,消费的变化更快,90年代出现的“大哥大”变得又小又便捷(此时,没人想到即时通讯的增长是爆发式的)。同时,家用汽车成了居民高端消费的追逐对象。之后是居住消费的变化,购房在2010年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占比还不算特别高,但是在2016年已经成了仅次于食品烟酒的消费大项了。最后是正在兴起的服务消费趋势,教育消费、医疗消费与旅游消费也出现快速增长。

居民消费总量的变迁

近几年,占比提升明显的,包括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还有医疗保健,同期消费占比不断下降的是食品烟酒、衣着、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事实确实也是如此,消费的总量在不断扩大,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和其他服务消费的总量在增加,但是相较买车、旅游、补习班之类的增长幅度来说,吃和穿的消费支出基本上就是跟着通胀走、偶尔升升级了。

消费在不同的年代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吃穿类的生存消费,到一致性地追求家用电器消费,到个性化消费,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已经成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表现。

空间折叠:东中西部地区分化

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消费能力仅用了十年就远远拉开了。不同地区的发展先后,导致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释放出消费的活力。2000年时,全国的消费水平仍是整体比较接近的,虽然东部已经体现出了高收入带动了消费的迹象,但整体上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消费差异不大。2000-2010 年间,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迅速大幅的拉开了差距。

2010年四个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2010年,东部地区的人均消费已经达到2万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480元。东部地区仍将大量消费用于食品烟酒,但明显不同的是,东部地区在交通通信、居住方面与其他地区明显拉开了差距。

2016年四个地区居民消费支出结构

时至2016 年,东部与西部的人均年消费相差接近1万元,显示出了巨大的区域性差异。从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的居住消费占比跃升至 26%,远高于其他地区,中西部的消费仍相对更多在食品烟酒,东部地区从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消费都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医疗保健消费方面,东北地区却是几个区域中最高的,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3 个百分点。

社会结构折叠:城乡二元

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趋势

城镇和农村消费者的行为和诉求有较大的差异,但农村消费能力却不能被低估。80年代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比远大于城镇居民。但到了90年代,城乡居民消费开始分化。1992年城镇居民消费占比第一次反超农村,自此之后,城镇居民消费占比继续上行,农村居民消费占比则持续下滑。

消费的分化背后是中国显著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更高、消费方式更多样、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公共服务,都导致了中国的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城镇居民(左)与农村居民(右)消费结构

从消费结构比例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不大,从时间趋势来看,城乡都在发生“衣食”消费占比的回落,也同样都发生着“住行”消费占比的上升。从绝对占比来看,城市的食品消费占比更低,但更在意衣着消费;农村居住消费的占比上升比较稳定,而城镇2016年相较2010年在居住方面占比大幅上升了12个百分点。农村的服务类消费低于城镇,但是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在2016年占比比城镇略高。

城镇的消费活力在90年代初现,那个时候火热的是家电类消费,农村的消费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追赶,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继续,农村的消费结构是否会向城镇趋同仍不好说,但是从追赶的趋势看,农村消费却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

代际折叠:消费价值观迥异且交织

多种消费价值观的群体共同组成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有趣的是,他们之间却可以用简单的代际清晰的划分。中国人口总数(2016年)13.83亿人,其中15-64岁之间的人口数为10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3%,也就是说60后、70后、80后、90后群体是当今社会的消费主体,这些消费者的价值观导向会直接影响市场的变化。

当下中国,主流的消费价值观主要有:节俭型消费价值观(主张在消费时应最大限度地节约物质财富)、享乐主义侈靡消费观(主张大量地占有和消耗物质财富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欲望)、炫耀性消费观(会忽略商品本身的功用性,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如名牌、时尚等)、适度消费观(适应特定的生产或生活需要出发,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60后这一代人不习惯奢侈享乐,在消费上更加理性,节俭型消费观主张在这一代人身上更加的明显。

70后在消费上趋于消费品的实在性,要求物有所值。但少数70后也持有炫耀性消费观,既希望通过消费来显示身份,获得尊重。

80后的消费以个性化、自我化和前沿化为显著特征,注重外观感受、对新产品充满好奇,他们追求品牌与时尚,往往会通过高消费来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品味和时尚气息。

90后则是超前消费观的典型代表,崇尚先享受后劳动,喜欢攀比,与80后的炫耀不同,90后主要是向人们展示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身份标签,他们虽然引领消费潮流,但却不花大头钱,实惠和高标准是90后群体消费价值的判断准绳。

人口结构的变迁有望带来医疗保健、保险、高端教育、家庭服务、传媒、体育、娱乐、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升级。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特征不同,以美国为借鉴,未来15年我国的医疗保健、保险、高端教育、家居相关、娱乐等服务都有望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在消费变化中寻找机会

虽然针对某一消费情境,可以有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间的表述方式,比如消费升级、消费降级以及消费分级,但青山资本(ID:cyanhillvc)认为用消费折叠这个词可能会更直观的描述现在消费市场的特点,代际、城乡等等,在折叠后的不同截面体现出的完全不同的消费画面更符合当今的消费意识形态,而在这些截面间的交流隔离、理解隔离的现象中也提供给了不同语言体系的企业各自的商业空间,从快消品、信息流到文娱、社交,甚至到衣食住行,充分满足任何一个截面的需求都可以成就一个大型的企业,亦或者打通不同截面间的物品流转通道,让同一个商品在它不同的生命阶段满足不同截面消费者的需求等等。

折叠也是一种变化,变化往往意味着机会,当下消费行业的崛起,似乎是中短期的外部因素的刺激,但在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大众消费方向拥有长期的逻辑支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逆性,即消费的『棘轮效应』,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同时,消费还具有传递性,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会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这些都是消费行业的公司能够实现穿越周期增长的核心原因。

消费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经济周期变化下,而面对这样的“折叠”,或许如何顺应趋势、寻找到其中新机会,发现那些穿越周期甚至“反周期”机会,有着积极的商业意义。

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来自青山资本

]]>
中国白领、工人、农民工、农民四大群体10年变迁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349887.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49887.html#comments Tue, 26 May 2015 09:51:26 +0000 //www.otias-ub.com/?p=349887

前些年,笔者曾采用定量的范式,使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数据,提出中国社会是“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即社会中下层或下层比例、数量巨大,工人、农民、农民工占据了社会群体的主要比例,中间层弱小,中产明显缺失。那么,今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笔者采用ISEI方法测量,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里将社会结构的变化概述为四大群体的变化。

农民群体:10年间减少了16.71%

主要是农民、农业从业人口、农业户籍人口、外出打工群体以及农村所发生的变化。用ISEI测量,23分值群体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劳动者,2010年占比46.49%,与2000年的63.20%相比,2010年六普减少了16.71%,十年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由此可以预测到七普的时候,还会发生同一方向的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此种变迁体现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一般趋势,根据社会学的现代化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低于30%是社会结构实现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如果具体分析中国农民人数大幅减少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农转非,起因于城市发展向农村扩张,该农村土地被征用,转为城镇建设用地,于是,农民转为市民。第二种是农民外出打工,这部分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外出打工农民的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循环流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一部分中年以上的打工农民又返回家乡;另一方面,年轻农民返乡的可能性明显降低。六普数据显示的种田农民的比例下降是真实的,是不可逆转的。第三种是就地城镇化。调研发现,中国即使是留在农村没有外出的农民,有很高比例也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了。这部分农民既没有转变户籍身份,也没有到城里打工,因而也不是城市流动人口或城镇常住人口。但是,他们早已不从事农业劳动,住房形态也发生根本变化,农民“上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些村庄以及村庄周边非农产业十分发达,多数农民从事了工商业、服务业劳动。这些村庄已经与城镇没有差异。

此外,还有多种原因转入城市户籍的,比如上大学进城;也不排除有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城镇买房,为使孩子受到更好教育或老人享受更好的医疗而转入城镇的。清华数据显示,中国农业户籍的人口,已经在城镇购买了住房的比例为21.6%。

体力劳动工人群体:10年间上升3.78%

主要是指工业、制造业体力劳动群体,ISEI分值集中在29-32分组,2010年占比13.58%,2000年为9.8%,上升了3.78%。这个群体属于最为典型的体力劳动工人群体,是生产一线的直接操作工人。

从职业地位看,体力劳动、直接操作型工人,归属蓝领群体,确实不属于中产阶层。但是,在世界各国的就业群体中都是最重要的劳动群体,即使在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经济发达国家,一般也占到全体劳动者的10%-20%多之间。所以,在中国未来社会结构中,仍然会占有重要地位,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群体。对于蓝领工人,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其中的绝大多数目前被称为“农民工”,这种称谓有问题,他们是最为典型的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最为基本的群体。体力劳动工人的工作特点是劳动强度大、劳动艰苦、劳动危险性大、劳动环境差,而目前待遇较低,所以,应该提高该群体的劳动工资、经济收入。从国际比较看,在完成现代化转型的国家,这个阶层的收入不亚于普通中产阶级的收入,而且由于工会力量强大,他们的收入甚至会高于一般中产阶级的收入。

该群体在中国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占据比较稳定的比例。从数据分析看,五普到六普上升了3.78%,但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该群体会由于产业转型而有所减少。所以,预计未来不会有太大变化,会保持稳定。

技术工人群体:10年间下降1.4%

在ISEI中,技术工人主要是集中在33-40分值群体。令人吃惊的是,中国技术工人在劳动者中所占比例,不升反降!2010年占比为9.8%,而2000年为11.2%,2010年反而下降了1.4%。究竟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看看这个群体的职业构成状况,即主要是公路、道路、铁路、水上运输人员和其他运输服务人员、商业服务业普通营业人员、餐饮业服务人员、机电产品和电子产品装备人员和装配人员等等。这个阶层介乎于中产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位置上,可以称作白领下层,或蓝领上层。

技术工人群体比例没有增加,反而下降,值得深思。技术工人亦称作中产过渡层,是中产阶层形成的重要来源。与上面体力劳动工人比较,最明显的差异是占有技术技能,体力劳动工人也可以通过提升技术而进入到中产阶层。笔者曾提出,中国技术认证的体制上的障碍,阻碍了广大有技术的农民工社会地位的上升途径。

此次五普、六普数据的比较再次印证了技术地位上升受到阻碍的论断。目前,此方面矛盾比较尖锐。一方面,中国技术工人队伍严重短缺,就业市场上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社会上对于技术工人没有给予尊重,技术认证、地位认证、地位准入、职业培训等均存在严重轻视,甚至歧视。

其他白领群体

在社会学研究中,白领阶层与中产阶层几乎是同义语。白领职业通常指四个职业群体:管理者群体、专业技术群体、经营销售人员群体和普通办公室职员群体。其中两个群体,即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往往有较高学历,来自大学生的比例较高,但此次ISEI测量显示,中国这两个群体变化微小。六普数据显示,白领群体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经营销售群体和普通办公室人员,十年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仅ISEI的43-45分值群体就增加了10.44%,即2010年占比13.34%,而2000年仅为2.9%,其增速惊人!这是中国中产阶层变化最大的群体,该群体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包括购销人员、营业人员、推销和展销人员、各类销售人员、办事员、普通办公室职员、普通行政办公人员、普通行政业务员、护理人员、幼儿教师、裁剪缝纫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等等,多属于白领中下层。

六普数据显示,这个群体的大部分人,即58.2%是农村户籍,即出身于农民家庭。农民或农民工,通过奋斗积累了小资本,从事小本经营,或者受雇处于经营者的位置。所以,该群体为农民地位上升开创了新渠道。该群体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从全国情况看,主要是初中、高中毕业生,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的占全部经营者群体的83.1%。所以,这个群体进入中产的主渠道不是教育渠道。该群体的开放性最强,接纳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实践上看,很多受到户籍阻碍或难以通过教育渠道上升的人群,都希望通过做小买卖或经商运营改变社会地位。这也是今天在中国城镇中颇具进取心而积极奋斗、努力打拼、希冀向上流动的群体,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然而,目前大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户籍政策却往往排斥这些人。

对比五普和六普的ISEI社会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得分值较低的底层群体出现了明显的向上流动的趋势。中间层的某些群体主要是中下群体,有所扩大。但是,从总的社会结构图形看,大体上还是属于底层比较大的社会结构特征,基本上可以说还是类似于一种“倒丁字型社会结构”,当然,如果说形状是“土字型社会结构”也可以。

总之,中产阶层的某些群体有所扩大,但是,整体社会结构还没有根本改观,中产阶层在全社会中仍然比例较小。

(作者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李强)

来源:小报告

]]>
//www.otias-ub.com/archives/349887.html/feed 1
智联招聘:2014白领年终奖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323784.html Fri, 23 Jan 2015 03:46:00 +0000 //www.otias-ub.com/?p=323784 re_54c036329b3be

re_54c036331a711

re_54c036337e2bc

青岛白领年终奖平均16518元你被平均了吗?

智联招聘最新推出的2014白领年终奖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白领年终奖预计发放比例不足四成,北京地区年终奖均值近2万元,全国最高。其中,青岛年终奖平均值为16518元,位居全国第五,尽管如此,青岛白领对年终奖满意度指数在全国排名15位。

厦门和南昌满意度最高

此次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白领中仅有15.8%的人已拿到年终奖,即使加上企业承诺年后发放的白领,能拿到2014年终奖的白领占比也不足四成,印证了年中时白领对今年年终奖信心不足的情况。预计发放年终奖的白领中,有93.1%的白领会拿到现金形式的年终奖,7.2%的白领将拿到实物形式的年终奖。

2014白领年终奖满意度仅为2.23,在满分5分的情况下,这一分数明显偏低,表明白领对年终奖并不满意。从城市来看,厦门白领年终奖满意度最高,达到2.79;其次为南昌,满意度指数为2.69。烟台白领最不满意年终奖,满意度指数仅为1.71。青岛市白领年终奖满意度为2.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列第15位。

北京年终奖均值接近2万

究竟白领在2014年拿到了多少年终奖?不同行业,不同工作年限的白领们拿到的年终奖又有多少差异?智联招聘此次调研数据显示,能源/矿产/环保行业白领的年终奖平均数高达2.4万,金融业和政府机构的年终奖平均数也超过了2万,高于其他行业;服务业的年终奖平均数最低,约为7000元。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年终奖平均值较高,将近2万;私营/民营企业年终奖平值较低,略高于1万元。

从不同城市年终奖均值来看,北京和武汉白领的年终奖平均值最高,接近2万元,贵阳白领以1.8万的年终奖进入前三强;太原白领的年终奖均值最低,仅为1350元。青岛白领的年终奖均值为16518元,位居全国第五名。

青岛年终奖发放比例不足五成

智联招聘此次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青岛白领中有25.8%的人已拿到年终奖,加上企业承诺年后发放的19.4%白领,能拿到2014年终奖的白领不足一半,年终奖发放比例相对较低。虽然超一成青岛白领年终奖不到1000元,但仍有一半白领的年终奖超过10000元,其中年终奖在10000~20000元的白领占比为32.4%,另外19.1%的白领年终奖超过了20000万元。

智联招聘调查发现,年终奖还对白领来年的职业变动有一定的影响。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年终奖发放情况而选择跳槽时,将近一半的青岛白领明确表示会。但也有29.0%的白领表示不会只考虑年终奖的因素而选择跳槽。另外两成白领表示不确定年终奖对跳槽是否有影响。

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表示,企业要均衡多方面的因素,年终奖是否发放,发多少,以何种形式发给员工,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员工对于一家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都需要花费心思考虑。求职者和员工在看重薪酬待遇的同时,也要关注职业发展、企业和团队文化等方面因素,多方面综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