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指出,2022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21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占62.8%;12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37.2%。
《公报》就交通低碳绿色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2022年,国家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为3.91吨标准煤/百万吨换算吨公里,比2021年下降4.2%;铁路货运总发送量为49.84亿吨,比2021年下降4.4%。全国新能源公交车总量达到54.26万辆,比2021年增长6.6%;新能源公交车占城市公交车总量的77.2%,比2021年上升5.4个百分点。全国建成内河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约450艘,电动船舶200余艘。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近年来,稳步推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截至2021年,我国共培育430家节能环保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元,年增速10%以上。绿色产品认证覆盖建材、快递包装、电器电子产品、塑料制品等近90种产品。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累计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近9亿千瓦,实施灵活性改造超1亿千瓦,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1年,我国完成森林抚育3467万亩、退化林修复1400万亩,完成造林5400万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160万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09万亩,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完善。
《报告》指出,经初步核算,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计下降50.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单位GDP煤炭消耗显著降低。
2021年,全国机动车(含汽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摩托车等)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1,557.7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768.3万吨、200.4万吨、582.1万吨、6.9万吨。
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CO、HC、NOx和PM占比超过90%。2021年,全国汽车CO、HC、NOx、PM排放量分别为693.5万吨、182.0万吨、568.5万吨、6.4万吨。
以下进一步从车型、燃料类型和排放标准多角度对汽车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展示。
1.按车型划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在客车中,小型客车是CO、HC的主要排放源,大型客车是NOx、PM的主要排放源。2021年,全国客车CO、HC、NOx、PM 排放量分别为487.3万吨、130.4万吨、87.8万吨、0.6万吨。
在货车中,重型货车是HC、NOx、PM的主要排放源,轻型货车是CO的主要排放源。2021年,全国货车CO、HC、NOx、PM 排放量分别为 206.2万吨、51.6万吨、480.7万吨、5.8万吨。按车型划分的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担率见图1-4。
2.按燃料类型划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在三种燃料汽车(汽油车、柴油车、燃气车)中,汽油车是CO和HC的主要排放源,柴油车是NOx、PM的主要排放源。根据年报数据,2021年全国汽油车CO、HC、NOx 排放量分别为567.3万吨、138.8万吨、28.6万吨,占汽车排放总量的81.8%、76.2%、5.0%。柴油车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18.7万吨、18.3万吨、502.1万吨、6.4万吨,占汽车排放总量的17.1%、10.1%、88.3%、99%以上。燃气车CO、HC、NOx 排放量分别为7.5万吨、24.9万吨、37.8万吨,占汽车排放总量的1.1%、13.7%、6.7%。不同燃料类型汽车的污染物排放量分担率见图5。
3.按排放标准划分的汽车污染物排放量
在全国国Ⅱ-国Ⅵ标准汽车中,国Ⅳ的CO、 HC及NOx的排放量占比最高,国Ⅲ的PM排放量占比最高。2021年,全国国Ⅳ标准汽车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256.6万吨、71.1万吨、196.2万吨、1.6万吨,占汽车排放总量的37.0%、39.1%、34.5%、25.9%。全国国Ⅲ标准汽车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20.3万吨、31.2万吨、154.5万吨、2.9万吨,占汽车排放总量的17.3%、17.1%、27.2%、45.0%。不同排放标准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分担率见图6。
报告显示,我国 CCUS 技术整体处于工业示范阶段,但现有示范项目规模较小。CCUS 的技术成本是影响其大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 CCUS 技术成本未来有较大下降空间。预期到 2030 年,我国全流程 CCUS(按 250 公里运输计)技术成本为 310~770 元 / 吨二氧化碳,到 2060 年,将逐步降至 140~410 元 / 吨二氧化碳。
为促进中国 CCUS 技术发展,更好支撑 “双碳” 目标实现,报告提出四项政策建议:一是明确面向碳中和目标的 CCUS 技术发展路径;二是完善 CCUS 政策支持与标准规范体系;三是规划布局 CCUS 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有序开展大规模 CCUS 示范与产业化集群建设。
2019年,统计范围内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9864.4亿元,同比增长了13.5%。对2016、2017、2018、2019年统计范围内相同样本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上述企业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在15%以上,但近三年环保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幅逐年收窄;营业利润年均增长率3.9%,2017、2018年利润率连续下滑,2019年保持稳定。具体到细分领域,与2018年相比,除土壤修复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废处置与资源化、环境监测领域企业的环保业务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列入统计范围的环保企业,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3.4%、24.3%;小、微型企业数量占比为72.2%。其中,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以9.8%的企业数量占比(较上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贡献了超过92%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从地域分布看,统计范围内企业有近半数集聚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环保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占比分别为67.4%、67.6%,远远超过中、西部和东北三个地区企业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长江经济带11省(市)以45.6%的企业数量占比贡献了近一半的产业营业收入,对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强。
2004—2019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从2004年的0.4%逐步扩大到2019年的1.8%。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从2004年的0.3%上升到2019年的3.1%,尽管期间出现过一些波动,但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总体呈逐步加大的趋势。
2004-2011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率6.8%,2011-2019年年均增长率为13.6%。2019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的0.33%,比2011年提高0.2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对全国就业的贡献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2020年,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维持在较好水平,夏季一类水质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的96.8%,同比基本持平。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平均为77.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管辖海域水质呈改善趋势。管辖海域海洋沉积物综合质量等级为良好,监测点位良好比例达到96.5%。实施监测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中,23个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1个呈不健康状态。其中,红树林、珊瑚礁和北海海草床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状态,红树、活珊瑚和海草盖度有所增加。
公报显示,我国海河流水质“消劣”已见成效。193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总体为轻度污染,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5%,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26.4个百分点,劣V类比例下降21个百分点,入海河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同时,直排海污染源入海量有所降低。442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约为712993万吨,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十三五”期间,渤海大气气溶胶中污染物含量和湿沉降通量均呈降低趋势。我国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上年有所下降。与近五年均值相比,2020年黄海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下降54.9%。
不过,部分入海河口和海湾水质仍待改善。近岸海域劣四类水质面积同比增加1730平方千米,超标指标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100平方千米以上的44个大中型海湾中,8个海湾三季出现劣四类海水水质。
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后,全国“12369”环保举报量迅速回升。3月,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下称“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46929件,相比上月增加158.5%,其中“12369”环保举报热线电话25054件,约占53.4%,微信举报15445件,约占32.9%,网上举报6430件,约占13.7%。受理的40417件举报中,已办结25305件,其余15112件正在办理中。
其中,电话举报环比增幅显著、同比略有下降。3月,平台共录入电话举报25054件,相比上月增加15931件,环比增长174.6%;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270件,同比降低8.3%。其中数据录入比较完整的省(直辖市)有:重庆、上海、海南、江苏、辽宁、北京等,城市有:无锡、苏州、南通、沈阳、青岛、厦门等。
大数据统计显示,微信举报环比、同比增幅均超过一倍。3月,平台共接到微信举报15445件,相比上月增加9219件,环比增长148.1%;相比去年同期增加9067件,同比增长142.2%。从地区来看,广东和河南两省公众使用微信举报相对频繁,举报数量合计占全国总数的32.7%。
生态环境部介绍,网上举报环比增幅显著,同比增长近五成。3月,平台共接到网上举报6430件,相比上月增加3626件,环比增长129.3%;相比去年同期增加2126件,同比增长49.4%。其中广东、山东、河南三省公众使用网上举报相对频繁,举报数量合计约占全国总数的31.6%。
通过对全国举报特点的分析,生态环境部发现,大气和噪声污染举报分列前两位,恶臭/异味和施工噪声举报最多。
从污染类型来看,本月涉及大气、噪声污染的举报较多,分别占51.5%、40.6%,其次为涉及水污染的举报,占13.4%,涉及固废、生态破坏和辐射污染的举报相对较少,分别占6.1%、3.1%和1.2%。
大数据统计显示,大气污染方面,反映恶臭/异味污染的举报最多,占涉气举报的40.5%,其次为反映烟粉尘及工业废气污染的举报,分别占涉气举报的37.4%和22.4%。噪声污染方面,反映建设施工噪声污染的举报最多,占噪声举报的45.0%,其次为反映工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举报,分别占30.0%和15.4%。水污染方面,反映工业废水污染的举报最多,占涉水举报的53.3%。
此外,建筑业、住宿餐饮娱乐业举报合计近六成。从行业类型来看,本月公众反映最集中的行业是建筑业及住宿餐饮娱乐业,分别占33.3%和26.2%,主要问题包括夜间施工噪声、餐饮油烟、生活娱乐噪声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