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调查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18 Aug 2019 09:17: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智联招聘:2019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925403.html Sun, 18 Aug 2019 09:17:55 +0000 //www.otias-ub.com/?p=925403 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女性的角色相对单一,为人妻,为人母是古代女性普遍的社会角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拥有更多自主权的女性也被赋予多重身份,除了母亲和妻子,还需要在职场中有所成就。

这就导致了当今的女性不仅需要在职场上与男性一样“冲锋在前”,在家庭中也需要承担家务、赡养老人、养儿育女等职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似乎也越来越高。此外,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很多女性又面临着是否再生育一个孩子的问题。

在职场中打拼的“职场妈妈”们生存状况如何?在工作中,她们又在遭遇到哪些问题?职场妈妈们与未育职场女性有什么不同心态?

适逢母亲节,中国领先的职业发展平台智联招聘携手中国育儿服务领军平台宝宝树共同针对职场妈妈人群进行了调研,将职场妈妈群体与全部参与调查的职场女性群体(包含职场妈妈)做比对,找寻他们的典型状态,揭开她们养娃又养家的双面人生。

➤重要发现:

职场妈妈的薪资和职级高于一般职场女性;

职场妈妈择业看重通勤便利,工作忠诚度更高;

职场妈妈普遍遭遇晋升瓶颈,认为职业机会少于男性;

工作生活难平衡,转型难、晋升难是职场妈妈们的主要困境;

职场妈妈认为成功是家庭事业兼顾;

六成全职妈妈想重回职场,因需要分担经济压力且害怕脱离社会;

职场妈妈为家庭贡献不菲收入,更多开支用于家庭和子女教育。

1职场妈妈薪资和职级高于一般职场女性

在本次调查中,智联招聘发现职场妈妈群体的薪资和职级普遍高于普通职场女性,这主要与职场妈妈年龄和工龄长于未婚未育的职场女性有关,职业生涯的发展依然与工龄和经验积累最相关。

在工资方面,职场妈妈的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各个区间中,所占的百分比明显高于职场女性,而职场女性的主流收入集中于2000-4999元区间,这说明职场妈妈在收入水平方面明显高出普通职场女性。

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职场妈妈在部门总监级的占比达到36.5%,在高级经理一项的占比也达到27.1%,显著高于职场女性的比例。

在职位方面,职场妈妈在基层管理和中层管理选项的比例更高,分别达到23.5%和22.5%,也明显高于职场女性。相反,职场女性在“普通员工和职员”中的占比则明显高于职场妈妈。

职场妈妈的薪资和职级职位更高,主要是因为工龄更长,工作经验更丰富。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显示,职场妈妈的工龄主要集中于“5-7年”及以上的区间,属于资深职场人。

除此之外,职场妈妈们普遍具有高学历特征,这也助力这一人群在职场中更有竞争力。在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以上的学历中,职场妈妈占比略高于整体职场女性,分别达到53.2%和7.9%。

在所处职位方面,职场妈妈最多的集中于人力资源、财务会计等典型岗位中。

2职场妈妈求职看重通勤便利,工作忠诚度更高

职场妈妈对于选择现任公司的考虑因素中,“上下班方便”这一选项最被看重,有40.3%的受访者选择这一项,说明在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时候,上下班通勤方便省时,是职场妈妈最重视的一个因素。此外,薪酬和福利和公司发展前景也是职场妈妈较为看重的因素。毕竟有了养家和育儿的压力,对收入的追求也在情理之中。

而宝宝树的调查结果也体现了这一特征,职场妈妈找工作最看重的考虑因素为“工作强度”,其次为“薪酬待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职场妈妈追求家庭事业平衡的心态,工作强度适当才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薪酬待遇合理也能分担家庭经济压力。

智联招聘通过调查发现,职场妈妈在本行业和本公司的工作年限,也明显长于普通职场女性,一方面与工龄和年龄有关,另一方面也表明职场妈妈的工作稳定性和忠诚度较高。

职场妈妈们更倾向于在一个领域中稳扎稳打,持续积累,这也有助于她们在所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报酬,体现个人价值。

而在目前企业的供职年限上,职场妈妈在3年及以上的区间占比中,也明显高于普通职场女性。对雇主的忠诚度高,体现出踏实稳定的特质。

3职场妈妈普遍遭遇晋升瓶颈,认为职业机会少于男性

职场妈妈由于需要看护小孩,投入更多精力在家庭中,因此在职场中的晋升情况通常会受到一定影响。智联招聘调研数据显示,职场妈妈工作后第一次升职所花的时间长于整体职场女性。

对于下一次升职时间的预期,6成职场妈妈普遍表示心里没底,认为需要两年及更长时间才能升职的选项中,职场妈妈的比例明显高于职场女性。整体职场女性人群预期时间为“1年”及“不到一年”的占比较高,自信心较强。

对于升职阻碍的因素,职场妈妈对“处在婚育阶段,被动失去晋升”和“照顾家庭分散精力”这两项因素的感知更为强烈,高于整体职场女性。

而在性别在职场晋升中的认识上,职场妈妈的女性也认为性别与晋升关联度更大。在“公司高管中,大部分为男性”的感知度调查中,职场妈妈认同度更高。

而在另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公司的同等岗位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晋升”中,职场妈妈也显得不如职场女性自信,认为男士更容易晋升的比例明显更高。

4工作生活难平衡,转型难、晋升难是职场妈妈们的主要困境

职场妈妈认为职场中最大的挑战是 “工作和生活难平衡”,占比31.1%,远高于整体职场女性,除此之外,在“晋升希望渺茫”、“职业转型困难”“职场日新月异、需不断学习”等选项中也高于整体职场女性,职场妈妈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信心缺失现象凸显,并期待通过学习提升来环节这一困境。

多数职场妈妈认为,“职业能力提升”是职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持,其次是对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的把握。与整体职场女性相比,职场妈妈们更加务实,个人能力是职场人的核心竞争力,审时度势则可以帮助职场人做对选择,职业规划心态更加成熟。

5职场妈妈认为成功是家庭事业兼顾

智联招聘和宝宝树的研究发现,职场妈妈对于成功女性的认知标准中,“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最重要的一项,但这并不意味着职场妈妈会放弃未来的职场发展;相反,她们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依然有自己的追求。

在对于未来三年的职业规划中(限选三项),职场妈妈认为最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获得个人价值的增值”,有54.5%的职场妈妈选择了这一项;还有37.3%选择了“可以独当一面,接受更多工作挑战”。这说明,职场妈妈对于职业发展依然有自己的目标。

事业心不仅属于职场女性,还包括全职妈妈们,宝宝树的调研结果显示,全职妈妈希望重新走入职场的比例高达60%,而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压力”、“不希望与社会脱节”和“实现自我价值”。这也反映出,对于有娃的女性来讲,她们不仅要为家庭奉献精力,还要负担着贡献经济收入的压力,而由于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提升,她们也期待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更大程度的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不再满足于将人生局限在家庭中。

对于成功的定义,职场妈妈们也有着与整体女性职场人不同的价值观,她们更多的认为 “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和“拥有受人尊敬的人格魅力”是成功的标准,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这一选项中,职场妈妈们的占比也更高,可见为人母之后,女性对个人价值的定义有了更广泛、更博爱的升华,在她们的心目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构建更美好的家庭密不可分。

相比之下,职场女性则认为“在其所处的领域有一定成就”是成功女性的第一标准,有52%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

6职场妈妈的收入多用于家庭和子女开支

虽然职场生涯充满艰辛,但职场妈妈们的工作收入却都很少用在自己身上。智联招聘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工作时间长度的增加,职场妈妈们的占比在逐渐减小。

与此同时,她们投入家庭的时间却在不断增加。调查显示,职场妈妈中有29.1%需要花2-3小时在家庭中,明显多于整体职场女性的20.9%。

在家庭收入占比方面,职场妈妈似乎也成为家庭贡献的重要一方,其家庭收入占比在30%-50%区间内的比例,明显高于职场女性,这也符合职场妈妈的工作目标。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职场妈妈的家庭收入贡献超过了50%,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对于到手的收入,职场妈妈们将最多的部分用于“孩子抚养/教育”,有71%的受访职场妈妈选择了这一项;另一项高于整体职场女性的选项是“房/车贷”,职场妈妈们比未育职场女性多了一重养家带娃的压力,参与家庭购房购车的经济开支也是她们收入的主要开支。

宝宝树的调查也显示,职场妈妈最大的困惑是“牵挂宝宝的健康及日常生活”以及“开销增加”。

智联招聘认为,新时代女性在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同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她们的不同的职业诉求,是为孩子、为家庭做出的权衡与取舍。在找到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点后,她们能够胜任母亲与职场女性这个双重角色。

职场妈妈们自立自强的同时,也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推动生育成本的社会化进程,释放职场妈妈的家庭负担,创造更加平等的就业环境。

▌政府层面,应当进一步从提升社会管理、服务与发展理念着手,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为妈妈这一伟大的社会角色提供更具尊重感、更加温馨的工作、生活和发展环境。例如: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认真落实对于职场妈妈的合法权益保护;鼓励新建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楼宇,以及已有的公共场所和商业楼宇,按照相应的配比设置具有较高水平的母婴空间;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场妈妈提供更加便捷的工作条件和相对宽松的工作要求;鼓励教育和培训机构为职场妈妈和有再就业意愿全职妈妈提供专门的培训等。

其次,在关注妈妈的同时,子女与家庭都是不可忽略的关键因素。政府需要为家庭抚养子女与子女教育提供更加合理和完善的解决方案。第一,建立更加充足和完善的学龄前子女托管体系,配套更多满足实际需求的学校;第二,切勿因噎废食,需要政策上的大胆创新,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鼓励企业、物业等配套建立内部的学龄前子女托管机构,尽快解决区域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现状;第三,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条例,对相关教育机构、学校等加强监管,坚决杜绝虐童现象的出现。

再次,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家庭减少负担,增加安全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人口抚养质量也会随即提升,直接或间接的为妈妈们排忧解难。

▌企业层面,需要更加主动地关怀职场妈妈,加大力度保护职场妈妈的权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为职场妈妈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场所,并组织更多的活动,提升职场妈妈在企业工作的幸福感。从调查中可以发现,职场妈妈的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忠诚度更高,这对企业来说非常宝贵,需要企业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职场妈妈对于企业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层面,意见领袖、社会机构和公益组织都应当在对于职场妈妈的关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活动和宣传,呼吁社会各个层面正确对待职场妈妈,更多地给妈妈这一群体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为她们谋求更多的合理权益。

]]>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428311.html Mon, 11 Jan 2016 14:57:06 +0000 //www.otias-ub.com/?p=428311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2014江苏青少年互联网】即可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0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1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2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3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4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6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7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8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59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0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1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2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3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4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5 2014年江苏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_000066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2014江苏青少年互联网】即可

]]>
2015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428289.html Mon, 11 Jan 2016 12:41:24 +0000 //www.otias-ub.com/?p=428289 ac8b1385-ed7b-4d94-9a2e-7782942fdd19_size79_w230_h600

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发布;初次性行为年龄,内地省份中北京最早;95后初恋平均年龄12岁

1月10日,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了《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下称“报告”),对2015年各年龄层、各不同学历、地域等群体的恋爱、婚姻及性的行为、态度进行了调查。

《报告》披露,在初次性行为发生时间上,北京市为内地省市最早的,平均年龄为20.63岁;95后群体第一次恋爱的时间平均在12.67岁。《报告》也显示,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有外遇、找“小三儿”的女性比例提高,在婚姻生活中,“7年之痒”已经变成“5年之痒”,婚后3-5年出现危机的比例最多。

据报告的撰写机构介绍,该调研采用互联网线上和线下两种调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历时2个月,获取的有效样本近8万份。调查对象覆盖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

【恋爱】

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初恋最早

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超过一半的人(51.09%)在18岁之前已有过初恋。

父母离异家庭及分居家庭的孩子发生第一次恋爱的年龄较早,其中,离异未再婚的单亲抚养家庭成长的孩子,初恋时间最早,为15.23岁。

《报告》显示,初恋年龄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70前人群第一次恋爱年龄最晚,平均在19.19岁。95后第一次恋爱年龄较早,为12.67岁。

此外,博士常常被看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学术一族,尤其是“女博士”更曾被许多网民调侃。但《报告》显示,拥有博士学历的人群恋爱次数是最多的,平均达6.87次,而大专和大学本科学历人群最少,平均次数均为3.15次。

【性行为】

95后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低于18岁

《报告》从地域上调查显示,港澳台地区第一次性行为最早,平均为19.24岁,北京紧随其后,为内地最早的地区,为20.63岁。

被调查对象中,不同年代人群的第一次性行为年龄与年龄呈现正相关关系,80前人群性行为发生年龄较晚,平均在22.17岁,95后平均在17.71岁。

从不同学历来看,本科学历以下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较早,均在21岁之前,研究生、博士生最晚,分别为22.55岁和21.65岁。同时,《报告》也显示,大学本科在读及以上学历避孕意识较高,避孕比例均在45%以上,特别是研究生在读,比例高达49%,但是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则较低,小学及以下学历仅仅有18%的人采取避孕措施。

【婚龄】

全民进入“晚婚”时代

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初婚年龄主要集中在22岁-28岁,男性晚婚(25岁及以后)的人群占63.29%,女性(23岁及以后)晚婚人群占83.07%。

被调查对象中第一次同居主要集中在20岁-24岁。在被调查者中,有38%的人婚前同居,不过,仍然也有62%的人婚前未进行同居生活。

为何出现这样普遍的晚婚,参与报告撰写的一位专家表示,除了社会压力增大等外部原因外,年轻的结婚一代比起上一代来说,心智成熟的时间更晚。

【婚姻生活】

女性压力大更觉不幸福

在婚后生活中,女性和男性究竟谁的压力更大?报告调查显示,由于要操持家务、带孩子、买菜做饭、照顾老人,同时还要上班赚钱,女性比男性更觉得自己的婚姻不幸福。这种压力和不幸福感更多出现在有小孩的家庭。

调查显示,孩子三岁之前主要由母亲照顾的占比29.04%,爸爸参与照顾的比例仅占2.1%。

《报告》显示,“第三者”现象并不只是发生在已婚男性身上,婚姻中出现第三者情况中,男方、女方占比相当,各占20%,而双方都有出轨的情况也不鲜见(近10%)。

“七年之痒”缩成“五年之痒”

《报告》显示,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七年之痒”都变成“五年之痒”了。调查显示,在婚后3年至5年,夫妻双方的幸福感、婚姻满意度都达到最低值。婚龄3-5年的调查者中,有11.1%的人表示下辈子不要和对方在一起,另外更有8.9%的人决定下辈子干脆不结婚。

百合网婚恋研究院院长周小鹏认为,“痒”说明夫妻双方在婚姻中需求增大,也说明在遇到婚姻问题时,寻找外遇以及离婚的成本越来越低,“更换”的解决方式取代了“修补”。

]]>
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www.otias-ub.com/archives/405865.html Mon, 16 Nov 2015 09:14:32 +0000 //www.otias-ub.com/?p=405865 中青在线11月16日据国家体育总局的消息,为全面、及时了解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状况,客观评估《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和科学制定《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为建设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于2015年1月1日至4月30日对我国城乡居民在2014年里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是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269个街道和乡镇中抽取了8万余居民户,采用入户方式进行调查,共获取有效样本135,229例,其中6~19岁儿童青少年53,401例,20周岁及以上人群81,828例。现将主要结果公布如下:

一、体育锻炼参与度

1、6~19岁儿童青少年

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19岁儿童青少年在2014年都能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有94.6%的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包含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外体育锻炼)见图1。

IMGb083fe71cace39765666927

图1 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各频次的人数百分比

  在校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为99.3%,不在学校上学的这一人数百分比为39.9%。

随着年龄的增长,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减少。在每周参加10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群中,6~9岁人群占30.5%,而16~19岁人群仅占17.0%。

2、20岁及以上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4.1亿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指:被调查者在2014年中参加过1次及以上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强身健体、调节心理为主要目的,并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健美运动,娱乐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但饭后百步走、上下班的行走、骑自行车等不视为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0.7亿人。从年龄分布看,呈现出随年龄增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降低的特点(图2)。其中,20~2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8.2%,7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为26.0%。

IMGb083fe71cace39765669428

图2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2014年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百分比为33.9%(含儿童青少年),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20岁及以上的人群为14.7%,其中,城镇居民为19.5%,乡村居民为10.4%。与2007年相比,城镇增加了48.0%,乡村增加了154.0%,乡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的增长幅度高于城镇。

20~39岁年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较低,30~39岁年龄组仅为12.4%,而4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较高,60~69岁年龄组达到18.2%。

20~69岁人群呈现出随年龄增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逐步上升的趋势(图3)。

IMGb083fe71cace39765671629

图3 20岁及以上人群各龄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20岁及以上人群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越高。研究生人群中25.6%能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他依次是,大学(含大专)22.0%,高中(中专)18.1%,初中12.8%,小学及以下为8.5%。

从事非体力劳动的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较高,行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中有24.1%的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其它依次为专业技术人员21.1%,办事人员20.0%,商业服务人员15.2%,农林牧渔水利人员8.8%,生产运输操作人员11.9%,无职业人员[主要是指离、退休人员,还有少数家务和待业人员。]16.2%,其他人员14.3%。

二、体育锻炼强度

在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90.0%的人在体育锻炼中能达到中等及以上强度[4本次调查以被访者体育锻炼时的身体感受来划定体育锻炼强度。小强度是指与平时相比,呼吸、心跳变化不大;中等强度指呼吸、心跳略有加快,微微出汗;大强度指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锻炼中能达到中等强度及以上的百分比分别为80.8%、81.2%和84.0%。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每次参加体育锻炼达到中等强度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2.9%,其次为小强度,为20.3%;有16.7%的人进行大强度的体育锻炼。随年龄增大,采用小强度的人数百分比逐步增加,20~29岁年龄组为14.5%,70岁及以上组为42.2%;而采用大强度的人数百分比逐步下降,20~29岁年龄组为27.0%,70岁及以上组为4.0%(图4)。

IMGb083fe71cace39765674030

图4 2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

  三、锻炼时间

数据显示,在校上学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有98.1%的人能够每周上体育课,每周上2~3次体育课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81.3%;有74.2%的人能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其中每周参加2次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28.8%,每次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7.5%。

在校外体育锻炼中,6~19岁儿童青少年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也是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0.4%,其次为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为21.2%,持续时间30分钟以内的人数百分比占到18.3%。

20岁及以上人群,在晚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8.9%;其次是早晨,为44.5%,在下午有22.9%的人也参加体育锻炼。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9.6%,其次是“60分钟以上”的为31.9%;“不足30分钟”的为18.5%。从各年龄组来看,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在“30~59分钟”的人数百分比最高;50岁及以上人群每次锻炼时间在“60分钟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明显增加(图5)。

IMGb083fe71cace39765676631

图5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不同持续时间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四、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为目的的一种现代游戏方法。少年儿童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养成正确地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生长发育。]、长跑和篮球(图6)。

IMGb083fe71cace39765680832

图6 6-19岁人群在校外经常参加的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百分比

  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是 “健身走”和“跑步”,百分比分别为:54.6%,12.4%;其他依次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广场舞”、“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与2007年相比,采用“健身走”和“广场舞”进行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增加最多,分别提高了12.8%和3.9%。

6-19岁人群选择锻炼项目前三位的是体育游戏、跑步和篮球, 20~29岁人群选择锻炼项目前三位的是:“健身走”、“球类”和“跑步”;而50岁以后各年龄组人群主要采用“健身走”进行锻炼,百分比在63.4%~78.7%之间(图7)。

IMGb083fe71cace39765682733

图7 20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百分比

  五、参与形式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由同学(朋友)、同事自发组织”,其它依次为“自己练习”,“参加校内项目俱乐部”,“与家人(家长)一起”,“参加校外体育兴趣班”和“参加业余体校”(图8)等。

IMGb083fe71cace39765684834

图8 6~19岁儿童青少年各种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的人数百分比

  调查表明,参与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有54.2%的人参加过学校运动会,但参加其他体育竞赛活动的人数百分比较低(图9)。在参加过体育竞赛的儿童青少年中,有37.9%的人获取过名次。

IMGb083fe71cace39765690735

图9 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各种体育比赛(活动)的人数百分比

  20岁及以上人群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自己练”,和“与朋友、同事一起练习”百分比分别为 38.3%和33.7%(图10)。

IMGb083fe71cace39765695036

图10 20岁及以上人群各种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的人数百分比

  六、锻炼指导

6~19岁儿童青少年在校外参加体育锻炼中接受指导的百分比较高,有84.6%的人接受各种指导,自学的百分比仅为15.4%。(图11)

IMGb083fe71cace39765696937

图11 6~19岁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48.0%的人接受过体育锻炼方面的指导,比2007年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接受“同事、朋友相互指导”的人数百分比最多,为32.3%,其次为“专业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其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人的指导,所占百分比均在5%左右。还有5%的人参照书刊、视频等资料进行体育锻炼。

20~29岁年龄组人群有60.5%的人接受过指导,60岁以后各年龄组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百分比在44.1%以下(表1)。

表1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人群接受体育锻炼指导的人数百分比(%)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及以上 总计
同事、朋友相互指导 37.4 34.4 31.6 30.8 26.5 21.4 32.3
没有指导 34.2 44.5 49.6 52.2 55.9 65.0 47.1
专业教练指导 11.4 6.4 4.2 2.9 2.9 1.9 5.7
其他受过相关专业训练的人 6.4 4.8 4.3 3.6 4.5 2.9 4.7
社会体育指导员 5.3 4.5 5.6 5.7 5.7 4.9 5.3
看资料(书刊、视频) 5.3 5.4 4.7 4.8 4.5 3.9 5.0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中有56.5%的人是通过“自学”掌握体育锻炼技能。在学校学习获取的体育锻炼技能的有19.9%,参加“社会短训班”和“从事过专业训练”的分别为4.4%和2.2%。此外,17.0%的人是从其他途径获取(图12)。

IMGb083fe71cace39765702638

图12 20岁及以上人群获取体育锻炼技能各种途经的人数百分比

  七、体育信息获取

我国城乡居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电视(DVD,录像)、广播”,人数百分比达57.4%,其次分别为“书刊、报纸”(13.7%),“互联网”(7.2%)。20~29岁人群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百分比最高,为17.8%。随着年龄的增大,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信息的人数百分比逐渐降低,50岁以后基本上不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表2)。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在通过“书刊、报纸”与“互联网”两种途径获取体育信息方面差距明显,城镇居民分别比乡村居民高出9.5和7.5个百分点。

表2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获取体育信息途径的人数百分比(%)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及以上 总计
书刊、报纸 12.7 14.0 14.9 13.6 13.3 12.7 13.7
电视(DVD,录像)、广播 54.2 58.3 61.2 60.5 56.0 47.4 57.4
互联网 17.8 10.9 5.1 1.8 0.9 0.2 7.2
学校教育 2.2 0.5 0.3 0.3 0.2 0.1 0.7
现场观摩 0.4 0.5 0.7 0.7 0.5 0.5 0.6
社交 1.3 1.6 1.5 1.7 1.6 1.3 1.5
其他 0.7 0.9 1.2 1.1 1.3 1.5 1.1
从不关注体育信息 10.7 13.3 15.1 20.2 26.2 36.3 17.9

八、体育锻炼目的和原因

调查显示,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强身健体”,“喜欢、好玩”和“为了升学考试”(图13)。

IMGb083fe71cace39765709639

图13 6~19岁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各种目的人数百分比

  在接受调查的6~19岁儿童青少年中,有16.9%的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原因主要是“为国争光”和“展现体育才能”(图14)。

IMGb083fe71cace39765711740

图14 6~19岁儿童青少年想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各原因人数百分比

  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35.6%),消遣娱乐(17.4%)和增加体力活动(16.0%)。其它目的依次是:防病治病,减轻压力放松,减肥,健美,提高运动技巧,社交等(图15)。

IMGb083fe71cace39765713641

图15 20岁及以上人群各种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的人数百分比

  以“消遣娱乐”作为体育锻炼目的人群中,20~29岁人群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21.2%。随着年龄增大,以“防病治病”为体育锻炼目的的人数百分比逐渐提高,70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25.1%。在以“提高身体素质”为锻炼目的的人群中,在20~49岁随年龄增大,人数百分比增长趋势明显,50岁后相对稳定,百分比在40%~43%之间。但城乡居民以体育锻炼作为“社交方式”的相对较少,各年龄组的百分比在0.6%~1.5%之间。

20岁及以上人群中,大部分人都认为体育锻炼重要,百分比为93.8%。其中,36.1%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非常不重要”的只有0.5%。城镇与农村居民在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上有差异,45%的城镇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农村居民认为体育锻炼“非常重要”的百分比为28.1%。

九、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6~19岁儿童青少年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是怕“影响学习”,其他依次为“没兴趣”、“不喜欢”、“缺乏体育技能”、“太累”等。而因为缺乏“体育锻炼场地、器材”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仅为4.5%(图16)。

IMGb083fe71cace39765716542

图16 6~19岁儿童青少年不参加体育锻炼各种原因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因为“没时间”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30.6%,其他依次是:“没兴趣”、“惰性”、“没人组织”、“身体弱,不宜参加”等(图17)。

IMGb083fe71cace39765719143

图17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各种原因人数百分比

  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也是“缺乏时间”,占35.5%;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3.0%)和“惰性”(12.3%)。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排名前三位的制约因素依然是“缺乏时间”,“缺乏场地设施”和“惰性”,与2007年一致。

由此可见,“没时间”是我国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但此次调查结果与2007年相比程度有所降低。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因“缺乏时间”影响锻炼的人数百分比由41.2%降低至35.5%。而对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说,“没兴趣”与“惰性”也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十、体育锻炼场所

调查显示,有24.1%的6~19岁儿童青少年每天利用“校园或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锻炼,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人数百分比达61.1%。

每天使用“住宅小区(村庄)”的体育场地设施的人数百分比为7.4%,每周至少使用一次的百分比为46.7%。进一步分析显示,在“住宅小区(村庄)”的体育场地设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室外体育健身广场”,其次为“健身路径”和“篮球、足球场”(图18)。

IMGb083fe71cace39765721244

图18 6~19岁儿童青少年在“住宅小区(村庄)”经常使用各种健身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18.4%的人在公共体育场馆[本次调查的公共体育场馆包含: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大型体育场馆(或城镇体育中心),学校体育场(馆),公园内的体育场(馆)、健身步道等。]进行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最高,比2007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其次是以“健身路径”为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为15.5%。其他依次为“广场、场院的空地”、“自家庭院”、“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等(图19)。

IMGb083fe71cace39765723045

图19 20岁及以上人群在各种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

  20~39岁人群在公共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多,20~29岁人群的百分比为31.0%, 30~39岁的人群达到了20.1%。40岁及以上人群在“广场、场院的空地”居多,50~59岁人群中的人数百分比为19.4%。在“自家庭院和室内”进行锻炼的各年龄人数百分比比较均衡,稳定在11.2%~14.0%之间。50岁及以上人群到“健身会所”进行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低,不足1%(表3)。

表3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在不同健身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锻炼场所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岁及以上
公共体育场馆 31.0 20.1 14.0 13.1 10.2 8.9
健身路径 11.1 14.6 16.5 17.0 18.3 19.2
单位或社区的体育场所 12.4 13.5 12.0 10.8 10.6 9.4
健身会所 7.8 4.9 2.4 0.9 0.8 0.4
自家庭院或室内 11.7 13.7 13.6 11.2 13.3 14.0
广场、场院的空地 11.1 13.9 16.0 19.4 16.8 14.9
住宅社区的空地 6.5 8.0 9.6 10.7 11.6 13.2
公路、街道边的空地 4.7 6.7 8.3 9.0 9.4 12.0
公园内的空地 3.2 4.2 5.7 6.3 8.7 8.3
其他 2.6 2.7 2.8 2.4 2.0 1.8

选择就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多,各年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近60%的人选择距离在1000米以内的场所进行锻炼;1000米~2000米以内的近24%;2000米以上的约为10%左右,就近选择体育锻炼场所的趋势依然明显,与2007年的调查结果一致(图20)。

IMGb083fe71cace39765726946

图20 20岁及以上人群选择不同距离锻炼场所的人数百分比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41.6%对当前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满意,但还有22.5%的人认为离期望值“相差较远”。

对体育场馆建设需求的调查发现,希望建设社区(乡镇)健身活动中心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65.2%,其它依次为建设综合健身场所(33%),体育健身广场(29.6%),健身路径(21.7%),体育主题公园(16.4%),大型体育场馆(中心)(13.6%),室内游泳场馆(6.6%),室外游泳场所(4.4%),笼式运动场(1.7%)。

绝大多数人希望将健身场所建在社区附近,百分比为87.5%,其它依次为建在公园绿地附近(26.4%),建在学校附近(18.4%),建在自然山体附近(10.9%),建在大型公共建筑附近(7.0%),建在城市中心(5.6%),建在商业区(4.0%),建在文化餐饮娱乐聚集区(4.0%),建在滨水场所(1.6%)。

十一、体育消费

调查显示,有15.7%的6~19岁儿童青少年花钱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只有5.5%的人花钱观看体育比赛。

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全年人均消费926元。全年消费总额在499元以下的人数百分比为47.6%,在500~999元之间的为24.4%,在1000~1499元之间为11.2%,在1500~1999元之间为4.6%,在3000元以上为6.5%。从年龄来看,20~29岁年龄组的人消费水平最高,人均消费为1162元。随年龄增大消费水平下降,7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均消费仅为422元。

在体育消费人群中,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93.9%,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书刊、支付锻炼的场租和聘请教练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图21)。

IMGb083fe71cace39765729047

图21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人数百分比

  从人均消费金额来看,“场租和聘请教练”的消费额度最高,人均876元,其他依次是购买运动服装鞋帽623元,购买体育器材496元,观看体育比赛366元,其他体育相关消费334元以及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142元等(图22)。此结果与2007年的消费结构顺序一致,但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IMGb083fe71cace39765730548

图22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金额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认为目前体育消费价格合理的人数百分比为53.8%,有39.0%的人认为目前体育锻炼消费价格水平偏高。

十二、观看体育赛事

6~19岁儿童青少年观看篮球比赛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36.2%,其它依次为乒乓球、足球、羽毛球、体操和游泳等(图23)。

IMGb083fe71cace39765732749

图23 6~19岁儿童青少年观看各种体育项目比赛的人数百分比

  6~19岁的儿童青少年中主要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体育赛事,人数百分比为95.1%的,排在第2位的是通过互联网观看,人数百分比仅为42.2%(图24)。

IMGb083fe71cace39765734550

图24 6~19岁儿童青少年观看体育转播各途径的人数百分比

  我国20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最喜欢看的体育比赛项目是篮球和足球,人数百分比分别为31.1%和21.5%。城镇居民比乡村居民更喜欢看足球比赛,人数百分比为27.7%,比乡村居民高出11.8个百分点。有5.2%的人花钱观看体育赛事,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人数百分比降低的特点。

调查发现,95.2%的人通过电视转播观看体育赛事。通过电脑互联网观看体育赛事的人数百分比为36.9%,排第2位。20~29岁人群利用网络转播观看比赛的人数百分比最高,达到62.0%(表4)。城镇居民在使用电脑网络和手机、ipad观看比赛的人数百分与农村居民的差异较大,分别高出14.6个百分点和6.1个百分点。

表4 20岁及以上人群各年龄组观看体育赛事途径的人数百分比(%)

途径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及以上 总计
电视转播 90.3 94.4 96.7 97.9 98.5 97.4 95.2
电脑网络转播 62.0 48.2 32.3 19.4 10.6 6.3 36.9
手机,iPAD转播 42.8 30.1 17.6 8.9 3.8 1.8 22.4
比赛现场 4.8 3.7 3.3 3.7 3.3 2.2 3.7
电台广播 2.3 3.1 4.4 6.5 7.3 9.6 4.5
报纸 7.5 11.8 16.5 18.7 21.4 21.9 14.6
杂志 3.3 3.4 4.0 4.4 4.6 3.9 3.8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高,与2007年相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明显增加,人均体育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就近就便锻炼和“花钱买健康”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调查结果还显示,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到公共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显现了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成效,为全民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

但数据也显示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时间少和场地不足”依然是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年龄结构发展不平衡,50岁及以上的年龄人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其他年龄人数相对较低;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所增加,但科学健身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提高,但“实物型消费”依然是主要方式。

]]>
新来港妇女投入劳动市场状况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318731.html Sat, 03 Jan 2015 09:31:30 +0000 //www.otias-ub.com/?p=318731 N1168_110_p1_2b__CKS3612

新家園協會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社會行政系梁祖彬教授今日聯合發表《新來港婦女投入勞動市場狀況調查報告》。調查目的是瞭解新來港婦女投入就業市場的意向及她們所需的支援,向政府提出可行建議。報告倡議於香港各區設立「社區學苑」,鼓勵新來港婦女再進修並為其提供托兒服務;新家園協會亦會提供更多就業培訓予新來港婦女,提升她們的職業技能和機會;希望特區政府以靈活的就業政策,創造彈性工作崗位,協助更多新來港婦女投入勞動市場。

此次調查以家訪及約見訪問的方式搜集資料,於4月7日至4月28日期間隨機抽取1,000名新來港婦女會員,成功訪問359位,其中有效問卷326份;調查設置兩組小組訪談,訪談4位新來港婦女。

1 新來港婦女貧困問題嚴重
本次調查中76.3%受訪者,每月平均家庭總收入為港幣$15,000或以下,其中33.5%為港幣$10,000或以下,為全港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港幣$20,700的一半或以下,9.8%受訪者家庭收入來自綜援金。新來港婦女的貧窮率遠高於2011年香港整體貧窮率17.1%的水平。

2 新來港婦女具投入勞動市場潛能
326名受訪新來港婦女中,83.1%受訪者想投入勞動市場,78.3%曾於內地參與工作,來港之後只有不到3成受訪者(27.9%)現時處於工作狀態,超過兩成(23.2%)來港之後曾就業,現時已離開工作崗位。依據上述數字推斷,新來港婦女具投入勞動市場的意願和潛能,若能成功吸引新來港婦女投入勞動市場,能夠紓緩目前很多行業人手緊張的情況。

3 新來港婦女欠缺支援
本次調查顯示,新來港婦女就業受制於照顧家庭,80.7%表示希望增加兒童照顧等支援,幫助到就業。已投入勞動市場的新來港婦女中,近6成(58.3%)因照顧家庭而要轉換工作或離職,35.5%受訪者認為工時太長,近兩成(18.6%)因為工時長、工作量大和地點太遠等原因而離職或轉換工作,4成以上(45.1%)認為照顧家庭影響到其外出工作。

在港曾經工作過的新來港婦女中,72.3%因為子女照顧問題被迫離開勞動市場,6成(60.1%)認為照顧家庭影響到其外出工作,10.6%受訪者因為工時過長、11.4%受訪者因為工作時間沒彈性而離開勞工市場。

4 新來港婦女亟需就業技能培訓
已工作的新來港婦女,26.9%受訪者曾因能力差被拒絕,21.5%認為缺乏工作技巧,17.5%不瞭解香港就業行情,11.8%不知道如何應徵職位,12.9%不知道勞工法例,經勞工處找到工作的只有6.7%,大部份(66.7%)受訪者靠朋友介紹;曾經在香港找工作但待業的新來港婦女,亦表示遭遇上述問題。以上數據顯示,新來港婦女對香港本地勞動市場瞭解甚少,能獲得的支援薄弱。

5 學歷不受認可情況普遍
受訪者表示,在港遭遇學歷不被認可的情況。已工作的新來港婦女比例為20.4%,曾找工作但待業的新來港婦女比例為17%。80%受訪者期盼增加學歷或資歷認證機制,50.7%受訪者希望參與如文憑和證書等正規課程以取得相應學歷資格,符合工作基本條件,37.1%受訪者希望學習廣東話、電腦、家務助理等實用科目,增加就業技能。

6 增設社區學苑  強化托管服務
新家園協會有意於港島、九龍東、九龍西、新界東和新界西全港五大區成立「社區學苑」,藉官、民、商合作模式,鼓勵有能力人士協助有需要家庭,如經濟充裕的繳交全費來補貼低收入人士之學費;擁有專業知識人士貢獻其才能,擔住義務導師,向低收入人士傳授有關就業知識和技能。「社區學苑」會提供托管服務,包括幼兒托管和課餘托管。

7 增加就業培訓及職業介紹服務
新家園協會培訓及就業中心將針對新來港婦女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就業培訓服務,如語文訓練、文職及辦公室實務、個人護理及服務等,並增加職業介紹服務,幫助更多新來港婦女投入勞動市場。

8 創造彈性工作崗位
新來港婦女因照顧家庭未能參與工作,顯示本地勞工市場結構僵硬,大部份工作安排皆有僱主決定。希望特區政府推動「以人為本」的彈性工作崗位,以靈活的就業策略,協助新來港婦女投入勞動市場。

]]>
JWT:2013年亚洲男性状况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720.html Tue, 19 Nov 2013 23:03:58 +0000 //www.otias-ub.com/?p=171720 幻灯片1 幻灯片2 幻灯片3 幻灯片4 幻灯片5 幻灯片6 幻灯片7 幻灯片8 幻灯片9 幻灯片10 幻灯片11 幻灯片12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幻灯片17 幻灯片18 幻灯片19 幻灯片20 幻灯片21

 

幻灯片22 幻灯片23 幻灯片24 幻灯片25 幻灯片26 幻灯片27 幻灯片28 幻灯片29 幻灯片30 幻灯片31 幻灯片32 幻灯片33 幻灯片34 幻灯片35 幻灯片36 幻灯片37 幻灯片38 幻灯片39 幻灯片40 幻灯片41 幻灯片42 幻灯片43 幻灯片44 幻灯片45 幻灯片46 幻灯片47 幻灯片48 幻灯片49 幻灯片50 幻灯片51 幻灯片52 幻灯片53 幻灯片54 幻灯片55 幻灯片56 幻灯片57 幻灯片58 幻灯片59 幻灯片60 幻灯片61 幻灯片62 幻灯片63 幻灯片64 幻灯片65 幻灯片66

 

智威汤逊新加坡策略策划负责人刘松女士(Delia Liu)说:“该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和新加坡男性及马来西亚男性相比,除了担当父亲这一角色外,其他事物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换言之,他们觉得由于繁重的工作,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自己的孩子相处。这就给品牌带来了商机,品牌可以考虑如何为这些男性提供帮助,以获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数字营销工具可能给予父亲们更多的启发,让他们用“爸爸的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

智威汤逊亚太区使用智威汤逊专有的网上调研软件SONAR,于2013年8月2日至8月9日在新加坡、中国和马来西亚对1500多名男性和女性进行了调研。

该调研发现了以下事实:

1. 男性正在发生改变:“成为一个男性”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更多男性认为男人应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在我们的调研报告里,57%的受访男性认为“男人”的定义是应该给家庭更多的支持并担负更多的责任,这和以前有63%的受访男性认为“男人”的定义是事业成功形成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当被问及“什么代表了现在的男性”时,担负起父母的责任的回答排名远远高于个人魅力、体育运动能力、性的征服或是开的车。

2. 性别角色正变得模糊:10个男性中有7个表示男性和女性不需要再遵循传统性别分工。10个男性中有8个男性表示现在社会男女平等,性别的差异的影响和以前比微不足道。

3. 但是现在男性仍然不容易:在新加坡、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受访者中大部分表示他们的性别因素可以在社会上起的主导作用已越来越小。并且他们表示当人们谈起女性的不易时,其实男性也是不易的。

4. 男性比以前更为关注人际关系:男性表示他们现在花更多的时间在不同的角色上,如丈夫(64%)、父亲(60%)和主要收入来源者(42%)。和他们的父辈相比,绝大部分的男性(36%以上)将个人人际关系及个人生活(32%以上)放于优先位置。

5. 父亲充分准备好:随着越来越多亚洲女性加入工作,父亲在家庭中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并且和母亲一样成为家庭的核心。受访男性表示他们担负了51%的照顾孩子的事和54%的家务事。同时,男性和女性在做重大决定时,如孩子的教育和活动等,会共同担负责任。

6. 目前亚洲父亲比他们的父辈在家庭上投入更多:大部分受访男性表示他们比自己的父辈在丈夫和父亲这一角色上投入的时间要更多。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和自己的父辈相比在孩子上、夫妻关系上投入的时间更多,并且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大部分的新加坡男性、中国男性和马来西亚男性说他们作为父母的方式与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他们视自己为家庭日常生活的参与者、孩子教育及其他问题的共同决策者。

7. 他说,她说:但是一旦涉及到家务事和孩子照顾问题,由于性别不同,认识上的差别仍然存在。我们询问了男性和女性在家务事上谁主要担负责任。半数男性回答他们主要的责任是陪孩子玩,并且帮助约束孩子。但仅有四分之一的女性表示他们的配偶主要职责是陪孩子玩并帮助约束孩子。40%的男性表示他们负责日用品采购,但只有12%的女性表示他们的配偶是主要负责日用品采购的人。

8. 女性仍担负大部分责任:虽然男性正在慢慢的进入家庭角色,但是女性仍然在家庭中担负大部分责任。受访的三个地区的70%以上的男性承认他们的配偶在照顾孩子方面仍然担任主要工作,包括孩子饮食起居、餐桌礼仪及家庭作业。

9. 连超人白天都有自己的工作:对于家庭优先的渴望及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延伸与现在社会产生的压力是相矛盾的。父亲们说他们对于是否能做到投入家庭更多的时间这一点上感到焦虑。我们的受访者表示:

  • 很难做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92%的受访者表示这个社会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来帮助这些需要工作的父亲们;
  • 91%的受访者表示在平衡事业和家庭时很难做决定;
  • 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专注于处理个人生活关系上,如和孩子共处(62%)、和配偶及家人共处(62%)、“自我时间”(65%)

10. 家庭和工作的平衡将很快变成一个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女性的问题。

受访地区的大部分男性表示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平衡生活和工作都是一样困难的;
只有50%的人对于需要照顾父母表示焦虑;
大部分人对于扮演专注的父亲和进取的父母的角色表示担忧。

智威汤逊新加坡策略策划总监Libby Schaubb说:“表示男性正在变换的角色给跨地区和跨行业的品牌带来了很多启示。父亲们把自己看作是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是家庭主要决策人之一。这种倾向明显存在。这对品牌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将亚洲男性联系起来。趁热打铁吧!

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和亚洲虎爸建立起纽带:

助力家庭纽带:父亲对家庭的优先展现给了品牌一个机会,让品牌通过不同的方式帮助父亲充实和自己孩子间的关系。同时如果品牌可以帮助男性找到和自己配偶紧密联系的方式,也可以帮助品牌打开新局面。

提供正面积极的主题:男性期望收到尊敬,成为积极向上的父母。今日的男性代表了更多。市场运作者需要给男性展现更多的方向。

父亲不仅仅只买大件物品。让他们先从购买小件物品开始。超市品牌不可以假设他们的客户都是女性,或是假设女性在购买尿布、奶粉、食物和饮料方面起主导作用。父亲正在更多的参与到家庭事务中,也许他也可以决定购买哪些家庭用品。

呼吁两性将男人放于合作地位:让男性积极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可以让男性感到更乐于参与家务事和照看孩子。

贴切实际:男性消费者购买时更为实际,更愿意购买持久耐用、有效的产品。以男性为目标客户群的广告战役可以将质量放于主导地位。

用数字营销和男性建立起联系: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运用科技来帮助他们进行产品搜索和比价。同时他们的手机上也安装了购买软件。运用数字营销的方式和男性建立起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的购买。

关于各地区调研的补充:

马来西亚男性在三个调研地区中最为关注家庭和如何充当父母。他们觉得给予家庭的精神支持及当父母的能力和事业成功是一样重要的。

马来西亚男性对于平衡工作和家庭、充当模范父母方面比其他两个地区表现的更为焦虑。和中国男性相比,他们对充当好的伴侣及负责家庭事务方面也更为焦虑。马来西亚男性还认为他们比自己的父辈在这方面更容易焦虑。

另外一方面,中国地区的男性觉得和自己的父辈相比,他们没有那么容易焦虑。

在家庭事务方面,中国男性给自己打了高分。24%的人给了自己“A”,54%的人给了自己“B”。只有15%的新加坡男性给了自己“A”,40%的人给了自己“B”。

关于男性对于家庭事务有多投入的认识方面,新加坡女性和男性在这方面差异最大。我们让男性和女性选择谁在孩子教育和活动上起主导作用,并且让他们在妈妈、爸爸、婆婆和岳母及钟点工当中做多项选择。我们发现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男女性都表示是共同的决定。而新加坡则有差异。新加坡男性觉得他们起决定作用,但是新加坡女性却不是这样认为。

在照顾孩子方面,新加坡男性对他们配偶的评价并不高:20%的新加坡男性认为他们的配偶努力帮助,但是并不擅长,给他们打分“C”。这是由于大部分新加坡女性都在工作。新加坡男性和女性的分歧通过分析报告更为明显的表明:66%的女性给自己打分“B”,但仅有41%的新加坡男性给自己的配偶打分“B”。但是相反,马来西亚和中国的男性女性在这一问题上却观点一致。

但是新加坡女性确实表明新加坡男性在很多方面比他们的父辈要进步很多。这一点上多于马来西亚和中国女性。新加坡男性在以下几方面被认为有长足进步:

他们表达情感的方式(比父辈多40%。中国和马来西亚平均34%)
和孩子间的沟通(比父辈多41%。中国和马来西亚平均29%)
和女性的沟通(比父辈多30%。中国和马来西亚平均23.1%)

]]>
社交媒体用户感情状况调查–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58592.html Tue, 24 Jul 2012 06:34:33 +0000 //www.otias-ub.com/?p=58592 社交媒体用户感情状况调查--数据信息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