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基于上述四个维度对我国居民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特别是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具有优势,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还有差距。
从金融态度看,我国居民应急储蓄较为充足,对疫情下的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也是我国经济韧性强的表现之一。从金融知识看,公众对分散化投资等基本金融常识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具有非理性特征,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从重点群体看,我国居民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一老一少“是金融教育持续关注的重点。
金融素养包括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态度、行为和技能,良好的金融素养有助于消费者作出适当的金融决策,降低系统性行为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并降低金融风险。
2017年央行第一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在每个省级行政单位随机抽取600名金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全国共18600个样本。
本次调查显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具体体现为:东部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金融素养要高于农村居民,消费者收入与金融素养在95%的水平以上显著正相关。
因此,《报告》认为,要明确金融消费教育的重点区域和群体,重视低净值人群,对在校学生、边远地区贫穷人群、劳务流动人口、妇女、残疾人等金融服务中的弱势群体制定相关倾斜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金融消费者教育专项活动,帮助其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和诚实守信意识,实现国民金融素养的整体提高。
针对教育与金融素养的关系,《报告》显示,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是金融素养提升最快的阶段,受教育程度与金融素养在95%的水平以上显著正相关。
“学生时期是金融知识的启蒙阶段,对塑造良好金融态度和培育正确的金融行为、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建议,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筑常态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阵地,可以在最大层面上覆盖所有在校儿童和青少年,并让其在学生生涯这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学习金融知识,培养具有高水平金融素养的未来公民,并且可以达到“教育学生、带动家庭、辐射社会”的良好效果,是国民金融素养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对金融素养水平的作用不明显,表明性别不是影响金融素养的重要因素。《报告》认为,这可能得益于男女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以及对女性受教育权和就业权的有力保障。随着学历和就业率的提升,女性的收入、储蓄也在不断增加,并在家庭金融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不存在对女性的金融排斥现象。
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是一项应长期实施的基础性、制度性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于2016年1月11日下发《关于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试行)的通知》(银办发〔2016〕8号),正式建立了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通过长期、定期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情况调查,动态掌握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和需求,研究和分析金融消费者行为特点的变化。调查结果可以度量以往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的有效性,是各相关机构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的基础依据。因此,应严格按照调查制度长期、高效地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