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就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10 Mar 2025 04:51:5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智联招聘: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4574.html Mon, 10 Mar 2025 04:51:56 +0000 //www.otias-ub.com/?p=1744574 智联招聘发布了《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了 2024 年留学生回国求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就业的新方向标。

重点预览

海归薪酬连续六年走高,目前已增长至 15440 元 / 月;

互联网 / 电子商务行业备受海归人才青睐,投递排名第一;

航空航天、医药等高端实体产业投递增长明显,人工智能闯入增速前三榜单;

职业观念多元化,超 7 成海归愿意尝试灵活就业;

城市布局变化,海归人才在城市选择上逐渐 “下沉”。

无论是国内就读还是出国留学,就业都是其最终的目标。那么对于即将出国深造的同学们而言,这份报告无疑会为同学们在留学国家和专业上提供一份宝贵参考。

留学生回国就业薪资连续六年走高,增至 15440 / 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毕业后回国就业,根据数据显示,2024 年海归国内求职人数较比 2023 年增长了 7%,是 2018 年的 1.44 倍,留学生的竞争优势在薪资上得以体现。

从招聘薪酬上看,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招聘薪酬已经连续六年走高,从 2019 年的 11739 元 / 月增至 2024 年的 15440 元 / 月,涨幅达到了 3700 多元,这一收入水平在国内相对较高。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且通过《中国企业招聘薪酬报告》2024 年三季度数据显示,38 城企业平均招聘薪酬 10058 元 / 月,同比去年三季度下降 0.6%,其海归平均薪酬高出近 5000 元。

同时,相比于中国薪酬网公布的 2024 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海归的平均薪酬要比位居榜首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平均薪资高出 2000 多,虽然不同榜单测算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海归留学生的竞争力。

数据来源:中国薪酬网《2024 年综合类大学平均薪酬榜》

留学生入职时的起薪相对更高,但为什么企业依旧愿为此买单?原因是企业认为名校生具备更强的国际视野和项目经验,值得给予更好的薪资待遇来让他们加入。

互联网 / 电子商务行业备受海归人才青睐,投递排名第一

从 2024 年海归投递 TOP10 行业可以发现,互联网 / 电子商务排名第一,投递量占比 8.4%,备受海归人才青睐。随着全球数字化和技术创新迭代,互联网 / 电子商务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加之优厚的薪资待遇,成为海归人才回国就业的首选行业。

房地产 / 建筑 / 建材 / 工程 (7.2%)、基金 / 证券 / 期货 / 投资(6.3%)、教育 / 培训 / 院校(5.6%)、咨询服务(5.4%) 等行业因其需求量大、薪资待遇好等特点也吸引了大量海归人才的关注和投递,位列榜单前五。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航空航天等高端实体产业投递增长明显,人工智能闯入增速前三榜单

从海归投递人数增速 TOP 行业看,航空 / 航天研究与制造同比增速最快,为 37.9%;人工智能增速 29.5%,排名第三;医药 / 生物工程排名第四,增速 27.8%。

这些行业均属于我国当前发展势头强劲的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创造了很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尤其是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被列为国家战略重点发展方向海归人才对这些产业的兴趣和信心不断增强,投递意愿提升,将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供新鲜血液及智力支持。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2024 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职业观念多元化 超 7 成海归愿意尝试灵活就业

当下,超 7 成海归愿意尝试灵活就业,这一现象反映出海归职业观念的重大转变。其中,短视频博主连续三年登顶海归灵活就业的首选,2024 年占比达到 46.5 %。

除了短视频博主,金融投资、知识付费、直播等领域的热度也在不断攀升。海归们凭借自身的 “流量 + 专业” 优势,在这些新兴领域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上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短视频博主在海归灵活就业选择中的高占比,以及金融投资、知识付费、直播等领域的热度变化,展示出海归职业选择的多元化和新兴业态的吸引力。

城市布局变化,海归人才在城市选择上逐渐 “下沉”

在城市选择上,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依然是海归优先岗位的集中地。然而,新一线、二三线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对海归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2024 年,三四线城市投递人数同比激增超 30 %,其中三线城市增速为 31.8 %,四线城市更是高达 35.7 %。这主要得益于地方政策的大力扶持,像住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不断出台,有效降低了海归人才的创业和生活成本。

同时,产业转移也为这些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高端制造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为海归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以及三四五线城市投递人数的增速对比,突出了三四线城市的快速增长趋势,展示出海归人才在城市选择上的 “下沉” 趋势以及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潜力。

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来越多的海归人才将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海归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发展的推动下,海归人才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广大留学生及海归求职者应密切关注国内就业市场的新动态,以便更好地把握回国发展的机遇, 力争在各自的领域创造出更出色的业绩。

]]>
全球化智库: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764956.html Sun, 26 Aug 2018 09:36:39 +0000 //www.otias-ub.com/?p=764956

]]>
CCG: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502687.html Tue, 02 Aug 2016 16:28:41 +0000 //www.otias-ub.com/?p=502687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从1978年到2015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04.21万人,221.86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国内各类经济主体为“海归”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各级政府对人才服务工作日益重视,不断出台针对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留学生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员已逐渐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领跑者和生力军。

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留学归国人员就业现状,2016年3月–7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了本次调研。调研主要面向回国发展的各类留学归国人员,其学历涵盖从高中、本科以至博士多个层次。研究问题涉及其行业分布、薪酬水平、回国原因以及职业规划等。此次调查共收到820份问卷,其中,被调查者中,女性居多,占到近70%,在年龄方面,主要集中在26-35岁。受访者学历多为硕士,主修专业以商科占主导。

报告显示,新生代海归就业呈现多元化态势,情感与文化因素影响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民营企业更倾向于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海归就业更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各地政府通过人才绿卡制度、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方式吸引海归人才。

情感与文化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海威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出国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海归人员的父母学历水平相对较高, 44.8%取得了本科学历,17.7%取得了研究生学历,甚至有4.7%取得了博士学位。

1470155275-4776-9AibJBdS4yFC8jRAlSXbHK8u7xIw

海归选择回国就业主要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占43.7%。随后分别是“国内整体经济前景好,政治稳定”,“国外形势不利于外国学生就业”,分别占37.1%,23.4%。此外,国内的社会网络,海归政策,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1470155275-1774-yMUPyBjGhPCJnC8NsAicUnmTD4Kw

看重所选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被调查者选择目前工作城市的理由排在第一的是“经济发展快”,超过半数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项。“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产业基础好”、“公共资源集中”、“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依次占35.9%、31.0%、30.7%、27.3%。比起生活环境是否舒适优美,被调查者更看重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是否完善齐全。此外,选“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有17.6%,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起到一定作用。由于现在一线大城市房价高企,租房和生活成本也令人不堪重负,6.8%被调查者选择了“房价等生活成本较低”。

1470155275-9036-bad2hnAnsF3YuP2AAKrn20217Q4Q

相当数量海归专业与工作不匹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目前是基层员工,而成为高层管理人员的被调查者只占总数4.7%。22.4%为基层管理人员,11,2%为中层管理人员。

在税后月收入方面,被调查者的收入范围集中在5000-10000元区间,占46.9%。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占11.3%,16.6%能达到10000-15000元之间。而低于5000元的人数占比超过四分之一。

“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的匹配程度一般,而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怎么匹配”。15.1%认为工作内容与海外所学非匹配。认为“完全不匹配”的人较少,占7.4%。

1470155275-3888-dtZHsevs5Y9AWZ1QBGecw55zrDVw

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是海归主要劣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海外历练,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商业模式,富于创新精神、饱含创业热情,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在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较为突出的劣势。

1470155275-4000-q4IGY6KUC24xJs3aFXsXxHpyKPYQ

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新生代海归就业群体的主要劣势,此次受访者中间,有超过半数的海归缺乏职业生涯整体规划,不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查发现,近四成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资深HR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现场培训或讲解,从而了解企业招聘时的要求和行业干货,并且还希望通过笔试和面试模拟训练提升求职能力。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求职指导和职场经验分享。

招聘时间不稳定对海归求职不利

1470155275-8779-eSfia9MXtshicV8j3DnN99bFre8g

为更好地了解企业对海归型人才的需求,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涵盖在京的80家企事业单位,类型涵盖民营、外资、国企、海归创业民营、事业单位,涵盖十多类行业。

调查显示,受访单位对求职者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最为看重,主要考察求职人员是否具备与岗位相关的工作技能及专业知识。求职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影响力,说服力,人际网络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等能力也是用人企业的重点考察标准。

1470155276-8635-OHy9EIvG73vEa1via55yenRgz51Q

从近期的企业用人需求来看,有52.6%的受访单位表明将在下一年度招聘更多的毕业生,但仍36.8%的单位表明下一年度招聘的大学生人数将保持不变或减少。因此,毕业生面临较大就业压力。而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的不稳定,明显对海归求职不利。

民企更倾向于为海归提供丰富的优惠待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仅39.5%的企业在招聘时没有明显区别,这表明海归群体在回国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从不同类型单位对招聘海归的倾向性来看,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海归人士没有任何偏好。而随着单位性质的变化,国企、外资/合资企业、民企、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如NGO对海归的偏好逐渐增加。

1470155276-4568-lPia6pdWUGHG95Iw1LENPZ7D0aDg

调查显示,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如20%的单位认为海归员工在本单位的晋升途径更快捷,17.5%的单位本单位海归员工的工作岗位更核心等。

1470155276-6959-o9ohiaHTz0HAZYoJKXn1okibWGFg

其中, 50%的国企表示会让海归员工进入更核心的岗位,外资企业对海归员工的特殊待遇相对分化,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招聘海归的单位,如民营企业、海归创业民营企业则会为海归员工提供更丰富的优惠待遇。

1470155276-4574-VRibgjYdEibhrtE7XXsCO4X3GrGw

企业对人力资源机构的信任和利用不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海威时代联合发布的《2016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单位现有发布招聘信息的渠道主要通过国内的媒体、本单位的网站、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国内的大学、员工的人际网络、海外媒体等媒介。其中,国内的媒体和本单位的网站为最主要的两个选择,比例高达52.5%。其次为本单位的社交媒体和国内的大学,比例各为40%。而通过国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海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招聘信息发布的单位比例相对较低,比例分别为30%和5%,这也说明我国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任和利用不足。

在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方面,55%受调查的单位表示仅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展开合作,即仅需猎头公司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45%的单位尚未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展开合作,其中32.5%的单位表示将来存在合作的可能,而12.5%的单位仍表示不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各类型单位与专业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有待进一步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