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2 Mar 2023 16:04:24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自然·免疫学》:流感竟可抑制癌症肺转移?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5198.html Fri, 03 Mar 2023 04:01:21 +0000 //www.otias-ub.com/?p=1565198 常言道,“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大”。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这句话竟也道出了流感、免疫和癌症之间的恩恩怨怨。

今天,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系姚雨石研究员团队,在著名期刊《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阐明了流感增强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的原因。姚雨石研究员团队的2019级博士生王涛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他们发现,小鼠在感染甲型流感病毒(IAV)康复后,呼吸道粘膜中的驻留肺泡巨噬细胞(AMs),会被流感病毒训练出持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训练免疫,trained immunity),这种训练免疫甚至在感染后的120天仍能抑制癌细胞的肺转移

从机制上讲,被流感病毒训练的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肿瘤细胞毒性增强,它们会浸润到肺部肿瘤病灶发挥抗肿瘤作用,而且这种抗癌效果不依赖于T细胞

更神奇的是,这些被流感病毒训练过的肺泡巨噬细胞从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和代谢的层面,对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有抵抗能力

论文首页截图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感染流感病毒还是新冠病毒,我们的身体会在康复后形成免疫记忆,在下一轮大流行时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迸发出强大的免疫保护能力。

通常情况下,一提起免疫记忆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获得性免疫。实际上,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的固有免疫在受到刺激后也能产生记忆,科学家将这种免疫记忆命名为“训练免疫”[2]。由于缺乏严格的抗原/病原体反应特异性,因此从理论上讲,被训练的固有免疫细胞对各种异源刺激物的免疫反应都会增强[2]。

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探索了被训练的巨噬细胞在人类和实验动物中的抗感染功能[3],但是被训练的巨噬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潜能目前仍不太清楚

为了了解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肺部抗肿瘤免疫的长期影响,王涛等用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野生型C57BL/6小鼠。甲型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成功诱发了呼吸道炎症,大约两周后,小鼠就康复了。

在感染后30天,他们通过静脉注射将表达荧光标记的B16黑色素瘤细胞(B16-luc)输送到小鼠的肺部。研究结果显示,与未感染的小鼠(PBS)相比,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小鼠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而且肺部肿瘤负担也较低。

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小鼠(IAV)的生存期延长,肺部肿瘤负担也较低

更厉害的是,他们发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非常持久,在感染后的第60天,甚至120天都观察到了抗肿瘤免疫增强现象;而且腺病毒感染也能诱导类似的抗肿瘤免疫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皮下注射黑色素瘤细胞,就观察不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如果是皮下注射能自发发生肺转移的乳腺癌细胞系,则可以观察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肺部肿瘤负担少)。

基于以上结果,研究人员认为呼吸道病毒感染可以诱发持久的肺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持续120天

观察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能诱导肺部抗肿瘤免疫之后,接下来就需要搞清楚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王涛等发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肺部抗肿瘤免疫反应独立于适应性T细胞,依赖于肺泡巨噬细胞

在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30天之后,他们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了未感染或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小鼠的肺泡巨噬细胞,发现二者之间果然存在巨大差异。

具体来说,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小鼠的肺泡巨噬细胞,与免疫激活和效应器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上调,MHC-II的表达水平更高,而且这些巨噬细胞在受到与甲型流感病毒无关的抗原刺激后,会分泌更多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化学因子,例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等

甲型流感病毒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影响

那么这些巨噬细胞是哪里来的呢?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王涛等证实这些肺泡巨噬细胞不是来源于循环中的单核细胞,而是组织特异性的驻留巨噬细胞。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发现,在感染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周左右,肺泡巨噬细胞减少了近90%,不过在感染后的第9至11天肺泡巨噬细胞的数量开始恢复。

也就是说,虽然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会导致肺泡巨噬细胞锐减,但是在康复的过程中肺泡巨噬细胞会快速增殖。正是基于这些增殖产生的肺泡巨噬细胞,甲型流感病毒诱导的组织特异性训练免疫得以形成

在随后的研究中,王涛等发现,经甲型流感病毒训练的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和肿瘤细胞毒性功能增强,而且这种免疫增强效果依赖于干扰素-γ(IFN-γ)和自然杀伤(NK)细胞。更重要的是,这些肺泡巨噬细胞居然从表观遗传学、转录组和代谢的层面,对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产生了抵抗能力。也就是说,它们不惧肿瘤的免疫抑制能力。

吞噬能力增强

在研究的最后,王涛等分析了几个人类肺癌数据库中数据,发现人肺癌组织中浸润的被训练的驻留肺泡巨噬细胞确实与抗肿瘤免疫力有关。这意味着,在模式小鼠体内发现的机制,在人体内可能也存在。

总的来说,姚雨石研究员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让我们对固有免疫细胞的训练免疫有了更深的认知。

尤为吸引人的是,预防性诱导组织驻留巨噬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癌策略,尤其是对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等肺转移风险极高的癌症来说

奇点美物,,,如何预防和筛查癌症,看这本书错不了~

参考文献:

[1].Wang, T., Zhang, J., Wang, Y. et al. Influenza-trained mucosal-resident alveolar macrophages confer long-term antitumor immunity in the lungs. Nat Immunol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3-01428-x

[2].Netea M G, Joosten L A B, Latz E, et al. Trained immunity: a program of innate immune memory in health and disease[J]. Science, 2016, 352(6284): aaf1098.

[3].Lérias J R, De Sousa E, Paraschoudi G, et al. Trained immunity for personalized cancer immunotherapy: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0, 10: 2924.

来自: 奇点网

]]>
流感和RSV病例数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显著下降 //www.otias-ub.com/archives/1275381.html Thu, 08 Jul 2021 13:09:38 +0000 //www.otias-ub.com/?p=1275381

据外媒报道,根据今年在网上举行的欧洲临床微生物和传染病大会(ECCMID)上提交的一项新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成人和儿童中的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病例显著下降。A型流感和B型流感(两者都能引起流感)和RSV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在冬季。

美国每年有900万到4500万流感病例。RSV在两岁以下人群中尤其常见,但会影响到所有年龄段的人。

来自美国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的Siri Sarvepalli及其同事进行的这项回顾性研究则考察了这些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是否出现了下降。

该研究将从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在底特律医疗中心(DMC)和密歇根儿童医院(CHM)对各种感染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跟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的结果进行比较。

PCR检测采用鼻咽拭子样本检测甲型和乙型流感、RSV和SARS-COV-2。咽拭子样本用于A组链球菌(GAS)的PCR检测,A组链球菌是一种细菌性喉部感染,通常发生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另外,研究人员还审查了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数据。

对于成年人来说,在2019-2020年流感季,11.5%的A型流感、13.1%的B型流感和9%的RSV检测呈阳性,在2020-2021年,流感A、流感B和RSV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均为0%。

对于儿童,在2019-2020年流感季,12.4%的A型流感、20.2%的B型流感和23.7%的RSV检测呈阳性。在2020-2021年季节,这些数值都为0%。

化验气体的次数跟前一年相比大幅减少。在2019-20年期间,在成人中进行了约933例GAS检测(其中22.8%为阳性),而一年后进行的只有212例(23.11%为阳性)。在儿童中,这一数字从3984例(其中27%为阳性)下降到777例(20.98%为阳性)。

其他不太常见的呼吸道病毒的发病率也有所下降。在2019-2020年,其他呼吸道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比例介于0.2-4.2%,而在2020-2021年,这一变化被研究作者描述为“显著的”。美国中西部42家医疗中心的感染数据显示,整个地区的情况类似。

研究人员表示:“跟2019-2020年季节相比,2020-2021年流感季儿童和成人人群中A型流感和B型流感及RSV感染的发生率都出现了显著下降。社交距离、学校关闭和佩戴口罩等社区缓解措施可能减少了病毒病原体的传播。这也可以解释GAS感染的减少,这通常发生在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后。”

此外,COVID-19感染可能通过病毒干扰使人们免受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感染。当一种病毒暂时阻止另一种病毒的合并感染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在2009年H1N1“猪流感”大流行期间就曾出现过。

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病率也出现了类似的下降,包括在南半球–据悉,澳大利亚、智利和南非在2020年流感季上报的流感病例总数只有51例。

Sarvepalli指出:“随着SARS-CoV-2成为一种季节性病毒,未来几年流感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数量可能会回升至正常水平。然而,如果人们像去年冬天那样遵循洗手和其他缓解措施,患病人数可能会保持在较低水平。”

自 cnbeta

]]>
38张图,带你了解世界流感简史 //www.otias-ub.com/archives/1007410.html Sun, 16 Feb 2020 07:49:39 +0000 //www.otias-ub.com/?p=1007410
公元前500年,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就曾描述过一场维持了三年的瘟疫,当时希腊的一位医师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则把它称之为“佩林瑟斯(Perinthus)的咳嗽”(译者注:佩林瑟斯是巴尔干半岛东南部古国色雷斯的繁华城镇)。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流感,尽管医学史学家对此仍有争议。

1173年,意大利和法国都经历了类似流感的流行性传染病。虽然早期人们通常无法区分流感和其它疾病(比如霍乱和瘟疫等),当今的历史学家却认为,这一场爆发,是真正意义上有历史考证的第一次流感,并且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和地区,出现了比正常情况还多的感染情况。

1357年,首次出现了“流感”这个术语。这个术语源自于意大利语“influenza”。之所以会用“influenza”来描述流感,原因可能是因为流感与寒冷天气(influenze di freddo)有关。
到1504年时,这个术语也开始出现在了英语中。当然,“流感”在这期间也有许多其它名字,比如“海鸦(murre)”“流行性感冒(grippe)”“流行性黏膜炎(epidemic catarrh)”,甚至还有人给它起了一些绰号,比如“新朋友(the new acquaintance)”“那不勒斯士兵(the Naples Soldier)”“佛兰德斯感冒(Flanders grippe)”“击倒我发烧(knock me down fever)”。

1414年,10万巴黎市民都因遭受了充满寒意的狂风(vent puant et tout plein de froidure)而致病。那可能就是一场流感。
在你认为欧洲是病毒性疾病的唯一爆发地之前,你可以考虑一下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这个问题:虽然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在世界其它地区也同样存在流感的说法。但是,至少有一位来自亚洲的研究员却称,早在862年,日本就曾爆发过流感。

1510年,当一场被命名为“Horion”或“Le Taq”的流感肆虐欧洲时,教皇尤利乌斯二世(Julius II)宣称,上 帝对基督教徒感到愤怒了。

1557年,一场超强病毒性流感肆虐全球,造成了大家所知且被“认可的”第一场全球疾病爆发。当时的医师称,孕妇还更容易感染这种流感。这场流感,也造成了大量的死亡人数,但16世纪当时的统计数据却并没有反应真实数据。

据英国经济学家和改革家威廉·贝弗里奇爵士(William Beveridge)称,1580年发生了一场令人恐惧的爆发性流感。他说,“在短短六周时间里,这场流感几乎传染并覆盖至了所有欧洲国家,其中没有被感染上流感的人数仅占人口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对此,一些分析者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爆发性疾病。但无论怎样,研究人员可以权威性地宣称,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几百年历史中,大概出现了31例爆发性流感。其中,有8例甚至达到了全球爆发的程度。

187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方案》(National Quarantine Act),从立法上将检疫权力从各州收回至联邦政府。
自1967年以来,“要不要隔离”这个问题,一直都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来主要决定。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目前(在入境口岸和主要陆路交通枢纽)运营管理着20个“隔离站”。

1892年,科学家们发现了流感杆菌(Bacillus influenzae),并且认定它就是造成令人可怕的流感之根源。
遗憾的是,科学家们实际发现的是菲佛氏杆菌(Pfeiffer’s bacillus),又被称作“流行性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它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病菌,并且可以导致包括肺炎、脑膜炎、耳部感染等多种与流感相关的继发感染。

1913年,医学博士亚瑟·霍普柯克(Arthur Hopkirk)发表了一篇题为“流感历史、性质、病因及治疗方案(Influenza: Its History, Nature, Cause, and Treatment)”的论文。
其中,他提到的几种(包括使用阿司匹林在内的)治疗方案是有道理的。此外,他还认为,喝香槟和服用水银为主要成分的泻药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虽然放血治疗已经不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但不少医生却仍然推荐同样无效或危险的治疗方法,其中就需要借助鸦片、苯丙氨酸、颠茄、氯仿、煤油甚至吸入有毒气体的方法。民间疗法则包括使用樟脑、鹅脂以及洋葱酱等方法。另外,蛇油销售员也有额外的推荐方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阵地战、芥子气,以及大量部队(和喂养给他们食用的牲畜)的流动,为传染病迅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许多人都传言称,当时战地的那些尸体,任由他们在“无人区”腐烂,并且成为了1918年全球流感爆发的根源。另外也有人称,当时的流感爆发,主要还是德国的生物恐怖主义造成的。

后来,人们开始相信,1916年至1918年,这场全球爆发性流感,主要有三个可能的时间和地点。
其一,来自法国城市埃塔普勒(Étaples)军队医院的英国医生提到过“化脓性支气管炎”的爆发。
其二,来自美国堪萨斯州哈斯克尔县(Haskell)郊区的一位名叫洛林·米纳尔(Loring Miner)的医生,报告称他遇到了多例“无法确定性质的疾病”。
其三,据《纽约时报》报道称,中国遭受了一场使2万人都感染的“未知”流行性传染病。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不是法国人雇佣的中国劳工,把流感病毒带到了欧洲。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大部分中国劳工都驻扎在埃塔普勒附近。

1918年,西班牙城市瓦伦西亚(Valencia)报道了流感病例。这场“西班牙”流感,与普通流感症状非常相似,包括发烧、发冷、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无力等症状。只不过,这些症状的发作会更加突然,感染这种流感的人,甚至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晕倒了。

此外,这种流感还会引起腹部和鼻出血。由于肺部充满粘液,导致呼吸困难,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淡紫色发绀症状(皮肤呈蓝色)。据最后被治愈的患者透露,他们还称在患病期间头发变白,甚至脱发,同时许多人还长时间遭受心脏问题、心理健康和嗜睡的问题。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祖父弗雷德里克·特朗普(Frederick Trump)就因这场来自西班牙的流感而在纽约皇后区病逝,享年49岁。
此外,在当时的流感中,经治愈而幸存的名人还包括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印度政治家莫罕达斯·甘地(Mahatma Gandh)、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美国著名默片演员丽莲·吉许(Lillian Gish)、美国演员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迪士尼公司创始人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英国时任首相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法国时任总理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émenceau)、以及(可能还有)美国一战期间的总统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

1919年,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在不幸感染这场始源于西班牙的流感后,通过一系列自画像和素描作品,传达了这场流感给人们带来的恐惧。这些作品,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因染病后的痛苦,你甚至可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无声的尖叫。

在当时的北美国家冰球联盟赛中,由于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与西雅图城市佬队之前的比赛在第五场过后就停止了,所以当年没有哪支队赢得了斯坦利杯。
当时,两个团队的球员都染病了。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因球员人数不占优势,就提前认了输。但西雅图城市佬的球队经理却拒绝认领斯坦利杯。几天过后,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球员乔·霍尔(Joe Hall)因感染流感导致的肺炎不治而亡。

1920年,当西班牙大流感消失过后,全球范围内,共计造成了大约有5000万至1亿人的死亡。其中,67.5万人都来自美国(死亡人数超过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朝 鲜战争以及越南战争中所有的死亡数)。
当时的这场流感,来势相当凶猛,而且异乎寻常,无论年轻力壮还是黄发垂髫,都很难抵抗。
在西班牙大流感盛行的1918年,平均寿命直接从51岁骤降至39岁。根据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篇报告,这场西班牙大流感在较短时间里造成的大量死亡人数,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据估计,如果类似的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话,死亡人数可能会达到200万。

1920年至1930年期间,盲人音乐家威利·约翰逊(Willie Johnson)以及音乐人埃西·詹金斯(Essie Jenkins)分别录制了单曲《耶 稣来了》(Jesus Is Coming Soon)、《1919流感蓝调》(1919 Influenza Blues),来反映当时社会普遍认可的信念。大家认为,是上帝的愤怒,才导致了1918年的大流感。
在约翰逊的单曲歌词中,他写道,“上帝已经警告过你了。”而在詹金斯的歌词中,他唱道,“…上帝在审判这片古老的土地…富人死了,穷人死了/还会有更多的人死去…”

1933年,在雪貂身上,三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克里斯托弗 H.安德鲁斯(Christopher H. Andrewes)以及帕特里克·莱德劳(Patrick Laidlaw),终于成功分离出流感病毒。
1936年,一位名叫斯图尔特·哈里斯(Stuart Harris)的研究员在雪貂对着其面部打喷嚏过后就感染了这种流感,对此哈里斯也是非常兴奋。他感染上流感,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明,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然而,尽管在病毒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无法在临床上为患者提供有效帮助。

1939年,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科学家们也终于可以亲眼看到流感病毒了,同时还通过图片形式将正粘病毒(orthomyxovirus )分享开来。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推进,甲型病毒成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它既能让人类感染,也可以让动物(特别是猪、马以及海洋哺乳动物)感染,而且还可以快速变异,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爆发性流感。
另外,虽然乙型病毒也能在人类和动物中传播,但其影响力则相对较低。最后,丙型病毒就只会在人类之间传播。

1941年,洛克菲勒基金会(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宣称,其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流感疫苗。一年后,研究人员就成功制出多价疫苗。所谓多价疫苗,即两种以上抗原成分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的疫苗,它可以有效防治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
1944年,研究人员相信,这款疫苗可以用于预防流感。再一年后,有800万军人都接受了新版疫苗接种。直到1946年,流感疫苗接种才首次向公众开放。

1957年,“亚洲”流感又造成了20世纪第二次公认的全球性流感。它起源于香港,最终在美国导致6.8万人死亡。全球范围内,死亡人数高达200万。其中,大部分都是身体状况欠佳的人群。抗生素等最新医学进展,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继发感染的风险。

1960年,美国公共卫生处(U.S. Public Health Service)建议,“高危”人群应定期接种流感疫苗。自那以后,医学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还研发出三价和四价疫苗,通常都需要包括至少两种甲型毒株。
然而,由于疫苗研发需要六个月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则很难选择到底选取哪些毒株。在不同年份中中,挑选毒株的正确率都是随意的,好的时候可能有50%至60%的正确率,糟糕的时候可能则只有10%。

1968年,从H2N2变异至H3N2,亚洲流感再次袭来,这次又被人们称之为“香港流感”,它是20世纪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大流感。

1997年,在香港,一个三岁小男孩在学校跟小鸡玩耍后的几天就死亡了。科学家惊恐地意识到,其死因是H5N1病毒,就像1918年的流感一样,都是禽流感,随后再出现传播至人的情况。政府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宰杀超过100万只家禽,及时止住疾病的传播。
截至目前,该病毒还没有出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但据美国卫生部门的估计,如果H5N1型病毒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全球范围内将有9000万人恐将受影响,最终死亡人数估计在200万人左右。

1999年,尽管有证据表明,最普遍的抗病毒药物并没有特别的治疗效果,但美国仍然开始储备抗病毒药物和其它医疗用品,每年甚至会耗费5亿美元的投入,以防大流感爆发。

2000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的斯蒂芬·雷纳德博士(Stephen Rennard)发现,鸡汤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症状。

2005年,通过美国堪萨斯州以及英国伦敦等多地因流感而死亡的患者肺部样本,包括著名的医学博士、病毒学家杰弗里·陶本伯格(Jeffrey Taubenberger)在内的研究人员,完成了1918年流感的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

2008年,谷歌推出一款预测流感的产品——谷歌流感趋势(Google Flu Trends)。结合谷歌搜索历史,比如“这是感冒还是流感?”,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有关数据,同时再通过内部算法,谷歌希望可以实时地对全球当前流感疫情进行估测,并预测下一次可能发生的流感爆发。
2009年,由于谷歌流感趋势没有提前探测到骤增的流感案例,谷歌又重新调整了有关算法。然而,针对2012年的流感情况,谷歌流感趋势又做出了过高估计。2015年,谷歌关停了这个项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游戏公司Z-Man Games还推出了一款名为《瘟疫危机》(Pandemic)的桌面游戏。2018年,该公司还推出了这款游戏的数字版本:“作为一支优秀抗疫团队的成员,你必须尽快为四名生命垂危的患者找到药物。

2009年,研究人员凯伦·斯塔克Karen Stark在《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上发表论文称,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之所以造成极高的死亡人数,其中一项原因,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中毒。

政府部门官员当时宣称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以用于流感治疗。当时,刚好拜耳公司(Bayer)的阿司匹林专利过期,其它竞争者纷纷涌入市场。
根据验尸报告,发现病亡患者的肺部有“潮湿”或“出血”症状,这些症状与阿司匹林中毒症状一致。只不过,两者之间是否真的有关联,还无从得知。

2009年,同时还首次爆发了猪流感,这是21世纪第一个流感大流行。猪流感是甲型H1N1病毒的远亲,在其爆发后的一年时间里,共计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有关卫生健康部门官员表示,猪流感病毒毒株不具代表性,老年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很低。然而,这个病毒也是异常的美丽:世界著名雕塑家卢克·杰拉姆(Luke Jerram)在他的微生物玻璃雕塑作品集中,就巧妙地呈现了猪流感病毒形态。

2011年,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荣·弗切尔博士(Ron Fouchier)利用基因技术改造H5N1病毒,成功地让病毒从一只雪貂直接传播至另一只雪貂,而且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通常都是猪)的帮助下。

同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人员川冈义弘(Yoshihiro Kawaoka),成功地将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病毒相似的H1N1病毒与H5N1病毒毒株结合,制造了“一种真正的强力病毒”。由于担心这些超级细菌可能出现传播,于是其实验室以要求对其进行道德监督。
2012年,《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头版文章写道,“我们离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只差一步错误之远。

此外,著名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的电影作品《传染病》(Contagion)在各大院线上映。
《传染病》这部电影的演员团队包括马特·达蒙(Matt Damon)和格温妮丝·帕特罗(Gwyneth Paltrow)。影片模拟并探索了一场现代高危传染性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爆发。通过这部影片,也希望唤起影片背后的一些重要事实。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上其它地方,传染病都有可能会瞬间爆发。

201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流行病学家杰夫·萨满博士(Jeff Shaman),通过类似于天气预报的预测模型,赢得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办的“预测流感季节挑战赛”的冠军,并且获得了7.5万美金奖励。

2016年,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健康经济学家查尔斯·斯托克尔博士(Charles Stoecker)发表了他的“超级碗效应(Super Bowl Effect)”理论。
斯托克尔博士发现,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团队外出超级碗举办地参加比赛的话,那当年你所在城市的流感会更加严重。这并不是说,外出比赛的运动员是病毒的传播者,而是因为这些城市的人们更有可能在各种派对和酒吧密切接触,然后可能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
而在超级碗的举办城市,病毒传播的风险并不会增加,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气温和湿度相对较高,从而杀灭了病毒。

2017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的研究人员称,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流感呼吸分析仪”。他们希望,最终可以直接将这种设备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而可以直接与医生分享有关数据信息。

在美国,实际上每年都有5%至20%的人会感染各种类型的流感;大约20万人还可能遭受并发症的折磨;而平均下来,每年死亡人数则在3.6万人左右。
然而,科学家却一直认为,一场流行病或者流感大流行“迟迟”没有到来。他们也在特别研究和关注H5N1病毒。这种病毒在鸟类和哺乳动物群体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果感染人类时,健康的年轻人可能会更容易感染这种病毒。
另外,科学家们也在持续关注H7N9病毒。这种病毒最早出现于2013年。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称,全球有1564人感染上H7N9型病毒。其中,病死率惊人地高达40%。
作者|Tom Prince
翻译|俊一
原题|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e FluQUIRK’S
转自|36Kr
]]>
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流感增加心脏病风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682491.html Fri, 26 Jan 2018 13:09:05 +0000 //www.otias-ub.com/?p=682491

      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流感会显著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尤其是在患流感的第一周。

加拿大临床评估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2009年至2014年间加拿大安大略省近2万成年流感患者的健康数据,其中364人因心脏病发作住院治疗。结果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特别是流感与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患流感第一周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风险会提升6倍。

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凸显了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老年人等心脏病高风险人群应采取接种疫苗和洗手等预防措施,以预防流感等呼吸道感染。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在感染第一周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