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21 Apr 2025 12:09: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SIAM:2024/25财年汽车整车出口量达到5,363,089辆 创下历史新高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1376.html Mon, 21 Apr 2025 12:09:48 +0000 //www.otias-ub.com/?p=1751376 近日消息,据报道,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SIAM)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25财年汽车整车出口量达到5,363,089辆,较上财年的4,500,494辆增长19.2%,创下历史新高。

作为对比,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585万辆位居全球第一,日本为421万辆。如果以印度公布的汽车出口数据计算,印度将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这与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明显不符。

而印度汽车制造商协会也在发布的数据中给出了答案,印度该财年出口的536辆汽车之中,乘用车出口仅为770,364辆。

两轮摩托车才是印度汽车出口大户,财年首度突破400万辆,年增21%;三轮车出口保持小幅正增长,报310,000辆。

据了解,印度每年汽车销量超过400万辆,是全球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

不过,印度也是世界上受到最严格保护的汽车市场,印度对4万美元以下的进口汽车征收70%的高额关税,对4万美元以上的汽车课税高达100%。

在高关税的保护下,印度汽车市场主要由铃木、现代和本土品牌塔塔、马恒达汽车控制,且这些品牌均在印度当地投建有工厂。

自 快科技
]]>
比亚迪财报:预计2025年Q1净利润85亿-100亿元 同比增长超86%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9407.html Tue, 08 Apr 2025 12:51:24 +0000 //www.otias-ub.com/?p=1749407 近日消息,比亚迪发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

报告显示,比亚迪预计2025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5亿-100亿元,同比增长86.04%—118.88%。

以此简单测算,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一天接近一亿元,盈利能力和水平均为国内车企第一。

关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比亚迪指出,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行业依旧保持强劲的增长势能,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同期历史新高,且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领先地位。

此外,公司依托持续扩大的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的战略布局,助力集团业务盈利实现大幅增长。

销量方面,比亚迪3月份集团销量为377420辆,乘用车销量371419辆,同比增长23.1%。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成功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了100.0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59.81%。换个角度来看,比亚迪一季度销量已是不少合资品牌的全年销量。

另据中汽协数据显示,比亚迪2024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国内市占率达33.2%,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每卖出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

自 快科技
]]>
2025年3月小米发行55亿美元股票 为电动汽车业务提供资金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7094.html Wed, 26 Mar 2025 13:03:00 +0000 //www.otias-ub.com/?p=1747094 近日,彭博社发文,小米公司在香港发行55亿美元股票,而就在几周前,比亚迪公司在香港募资56亿美元。这是全球汽车制造商面临新一轮电动汽车浪潮前的又一预兆。那些在电动汽车转型上拖拖拉拉的企业最好尽快行动,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此次融资将为小米蓬勃发展的电动汽车业务提供资金,以巩固其去年推出的SU7的成功。SU7看起来像保时捷Panamera,但价格却与丰田凯美瑞相当。就像比亚迪上周宣布的五分钟快充技术一样,这标志着中国电动汽车行业正处于巅峰状态。

小米这家公司成了传统汽车巨头的“厄运预言者”。多年来,小米一直被视作是苹果公司的模仿者。在华为和OPPO挤压了它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后,小米在21世纪1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苦苦摸索商业模式,销售机器人吸尘器、按摩枪和电饭煲。

一直以来,小米都在悄然学习苹果最深刻的经验。“如果你只盯着利润,就会在产品上偷工减料,” 这句常被认为是乔布斯说的话指出,“但如果你专注于打造真正伟大的产品,利润自然会随之而来。”

说的直白一点,这是在劝诫企业在时机成熟时慷慨投入资金。回顾苹果的历史,从资本支出随着销售额飙升而激增,以及供应链为满足客户需求而扩张的情况,就能看出iMac、iPhone和iPad的问世。

这很好地体现了小米的产品开发方式。尽管它有时被视为轻资产企业,更依赖广告和在线服务销售而非实体设备,但它实际上是最积极的投资者之一。在彭博社有可比数据的36家全球大型制造商中,按资本支出与折旧的比例来看,只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松下控股公司的投入比小米更多。

本周的股票发售将进一步助力其发展。小米计划扩大汽车生产线,以满足对基础款SU7以及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推出的高性能版和电动SUV的需求。分析师预计,最快到2026年,汽车业务将超越智能手机、家电和服务,成为小米最大的利润来源。

这里存在一个良性循环:推出一款优秀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销售,让顾客排队购买。这样,企业就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吸引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资金来推动扩张。

汽车行业的许多企业几十年来学到的却是相反的经验。受低迷估值的困扰,且在贸易冲击中难以管理全球供应链,企业高管们竭尽全力证明自己是股东资金的谨慎管理者——减少投资,并在低迷的市场中尽力维持利润率。

这种策略并未取得好的效果。在特斯拉之后,估值最高的汽车公司大多是那些积极投入资金以抢占广阔电动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赛力斯、广汽集团和长城汽车。传统汽车巨头更关注保存股东资本,而不是征服全新市场,结果被甩在了后面。

比亚迪以及在中国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中的赢家们反过来又模仿了小米的方式,以极快的速度开发新产品,并以微薄的利润销售,从而在蓬勃发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如今,雷军在面对竞争者时,正努力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

如果全球汽车行业的其他企业想要在道路全面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冲击中生存下来,它们也必须这么做:放下骄傲,开始模仿全球最具活力的电动汽车行业,向“小米化”靠拢。

]]>
2024年上海港汽车吞吐量363万辆 同比增长15%位居世界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6809.html Mon, 24 Mar 2025 12:28:24 +0000 //www.otias-ub.com/?p=1746809 近日消息,据媒体报道,2024年上海港汽车吞吐量达363万辆,同比增长15%,超越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日港,首次跃升世界第一。

上海港汽车吞吐量包含进出口、内贸及保税中转等业务,其中进出口数量占比超六成。

上海港的主力担当是位于外高桥港区的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去年滚装出口汽车129.8万辆,同比增长26.6%,单日作业量维持在7000辆以上。

临港新片区的南港码头去年出口汽车超37万辆,同比增长26%,其中新能源汽车占近七成。

此外,“保税中转”业务迅速崛起,自2023年起,印度铃木、韩国起亚、日本马自达等汽车利用上海口岸优势,物流成本较传统路径降低12%,时间压缩约25%。

自 快科技
]]>
岚图汽车:2025年2月岚图汽车交付8013辆 同比增长152%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3492.html Sun, 02 Mar 2025 12:50:51 +0000 //www.otias-ub.com/?p=1743492 近日消息,岚图汽车公布了上月销量数据,2月整体销量达8013辆,同比增长152%。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开年以来,岚图汽车订单一直在快速增长,为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我们全力冲刺开门忙,开门好,开门红。2025年,岚图汽车将All in智能化,真正实现智驾的‘超级+普及’,为用户带去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将继续锚定目标、乘势而上,为2025年全年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2月19日,岚图梦想家新增四驱卓越乾崑版、四驱尊贵乾崑版两款全新车型,均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3.0和华为鸿蒙座舱。

同时,全新岚图梦想家发布全新车色“宸星灰”,并升级云瞰功能,帮助用户彻底解决“找车难”“安全忧”等问题。

凭借过硬的产品实力,岚图梦想家上市5个月累计大定突破65000台。在国内35万元以上MPV市场,平均每卖出3台高端MPV,就有1台岚图梦想家。

2月份岚图知音AI大模型逍遥座舱也迎来重磅升级,2月14日正式开启OTA 2.0推送,升级了百度地图V20视觉车道级导航,覆盖全国360个城市、2800多个区县、38000多个乡镇。

此外还升级融合了DeepSeek能力,重构人车交互优化微场景自定义座舱,让用户“按需精装”,以超1000项功能优化和多项行业首创,重新定义了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标准。

渠道方面,作为首个建立直营模式的汽车央企,岚图汽车凭借“自营+生态”体系,实现产品、渠道与生态的全面直连。目前已在国内开设370家渠道,在海外开设60家,覆盖全球186座城市,平均每3天建成1家店。

2025年,岚图汽车计划渠道网点达成超500个,覆盖超200个城市,同时岚图智慧超充站已拓展至14城。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中国汽车产业2021年中回顾与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4247.html Wed, 11 Aug 2021 09:29:22 +0000 //www.otias-ub.com/?p=1294247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逢建党一百周年,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第一个百年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17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此,各行各业都欢欣鼓舞,都在努力奋发有为,力争为十四五良好开局、为建党百年献礼。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1年年中答卷如何?全年将呈现什么走势?本文从六大方面做以综述,谨供参阅。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展望

1、世界经济复苏明显。2021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态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走出上年低谷,重回景气区间上方,除新冠疫情严重的印度之外,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保持景气状态,以5月为例,美国PMI61.2%,德国64.4%,法国59.4%,日本53.0%,中国为51.0%

2、中国汽车制造业景气度提升。2021年上半年,由于各类资源及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推升我国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创下近五年来新高。但是由于需求端仍然处于低迷状态,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未明显升高,仍在低位运行,一定程度表明整体消费复苏并不顺利。由于2020年同期基数低,2021年汽车销售统计数据明显回暖,汽车制造业景气度同比大幅度回升,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1320.8亿元,增幅超8倍,存货值7686.9亿元,同比微增6.1%,存货及利润总额均明显改善。1-5月,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累计工业总产值14449.4亿元,同比增长35.1%,营业收入17403.0亿元,同比增长36.9%。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累计生产1256.9万辆、同比增长24.2%,销售1289.1万辆,同比增长25.6%,增速比1-5月继续回落12.211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分别增长3.4%4.4%。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1年中国整体汽车产销约2700万辆,增速7%左右。

3、汽车企业降杠杆取得初步进展。2021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负债率降至59%,为近四年来的新低点。大型零部件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不过中小零部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亏损企业数量明显增多。未来汽车制造业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

4双碳目标落实思路清晰。我国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碳中和,发达国家普遍用时50-60年,而我国仅30年,任务非常紧迫,但落实目标思路逐渐清晰。为促进全社会减碳,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方面开展了地方试点,并于2021625日上线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5、汽车促消费政策正在转型。针对汽车购置和消费,未来将构建国家层面引导、地方政府主导的汽车消费政策体系。政策趋势将转向以国家层面政策引导、地方政府结合本地交通、产业特点和财政能力等,制定本地汽车消费政策,一地一策、精准施策将是未来汽车消费政策的发展基本方向。

6、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展望。2021年我国经济持续复苏,一季度由于上年的低基数效应,同比增速较高,达到18.3%,二季度增速将逐渐回落,全年波动将呈现不同与往年的倒对勾形态,预计全年GDP增速在7-9%之间。从汽车产业看,在商用车市场,2021年国三柴油货车报废更新进入尾声,部分省市的重点区域开始管控国四货车,未来国四货车的路权会受到进一步限制,鼓励进一步报废更新。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近期有6项相关的国家标准将实施,还有30余项标准处于研究和制订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标准进入密集的制订期,未来将会集中发布。

二、乘用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销售累计增幅持续收窄。2021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累计生产984.0万辆、同比增长26.8%,累计销售1000.7万辆、同比增长27.0%。乘用车销售累计增幅呈现高开低走、逐月持续收窄的态势。1-2月累计增长76.2%1-3月累计增长75.6%1-4月累计增长51.8%1-5月累计增长36.6%,1-6月累计增长27.0%。随着上年基数累计回升,下半年乘用车市场增长压力将加大,不过乘用车市场在新能源、高端市场以及头部自主品牌的综合拉动下,全年仍将实现正增长。中汽协预测:乘用车全年产销2200万辆、同比增长9.5%;中汽中心预测增幅8%左右。

2、乘用车销售整体结构趋于稳定。2021年上半年,乘用车细分市场销售均出现增长态势,其中,基本型轿车累计销售464.3万辆、同比增长26.23%MPV累计销售45.6万辆、同比增长25.22%SUV累计销售473.1万辆、同比增长28.60%,交叉型乘用车累计销售17.7万辆、同比增长13.67%。从车型级别看,目前紧凑型车型是乘用车各品类的主力市场。总体上,乘用车细分市场占比基本持平,整体结构趋于稳定。

3、高端乘用车份额快速提升。2021年上半年,起售价高于30万元的高端车型市场份额突破10%,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高端汽车市场受大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处于市场扩容阶段。在高端乘用车市场,SUV占比已经超过轿车,车市消费结构向上驱动的过程中,SUV享受到更多的让渡红利。

4、中国品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1年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419.8万辆、同比增长46.8%,市场份额到达42%,上升5.7个百分点,上汽、长安、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车企表现好于市场整体水平。此外,中国品牌的芯片供应稳定性好于合资品牌。德系市场份额22.7%、日系22.0%、美系9.1%、韩系2.7%,均有一定程度下降,法系0.4%,略有上升,但基数较低。德系份额下滑主要是2020年帕萨特碰撞风波后,大众品牌口碑受损;日系受广东疫情反弹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均受到芯片短缺的巨大影响。

5、传统车市场开启混动时代2021年上海国际车展上,许多传统车企纷纷推出混动产品,或是发布混动战略和技术。产品方面,比如全新一代汉兰达、领克09、别克全新昂科威PLUS等均搭载混动系统。战略技术方面,奇瑞提升鲲鹏动力CHERY POWER”、长城WEY品牌发布智能混动战略、BEIJING汽车发布HEV混动平台、广汽发布混动技术平台绿擎技术等。目前,我国混动市场依旧是日系汽车占据绝对优势,但是,随着中国品牌传统车企加速强攻,混动时代正在加速开启,混动车市场将走向成熟,并将成为逐渐放量的市场。

6、全球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到明年。2021年上半年,受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企业生产节奏被打乱,汽车厂商库存持续下降,库存降至低位。目前经销商库存可以满足一个半月的市场需求,延缓芯片短缺向终端市场的传导。芯片短缺危机已经持续超过半年,尚无明显缓解,加上2021年上半年天灾人祸意外频发,比如,美国德州寒潮,对部分芯片制造商生产造成影响,3月日本瑞萨工厂失火,拥有全球2/3半导体产能的台湾正遭受严重旱灾和疫情等,主流芯片厂及行业机构普遍认为,全球半导体紧缺至少会持续到2022年。以MCU为主的车载芯片产能从2021年三季度开始会有所缓解,至少到四季度,整车企业才会逐渐感知到芯片供应恢复状态。中汽协副秘书长叶盛基认为,2021年二季度汽车芯片短缺将达到最高峰,乐观预测下半年开始缓解,全年有望基本抹平影响,2022年年中汽车芯片供应有望恢复正常。

三、商用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商用车整体市场处于高位运行。2021年上半年,商用车累计生产273.0万辆、同比增长15.7%,销售288.4万辆、同比增长20.9%,与2019年同期相比,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26.7%31.3%,产销增幅比1-5月分别均扩大0.7个百点。鉴于上年基数逐步提升,预计下半年商用车市场统计数据的增幅会逐步回落,可能出现逆转。中汽协预测:商用车全年产销490万辆、同比下降4.5%

2、货车市场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由于中国疫情防控取得绝对性成效,我国全行业复工复产,货车市场加速回暖,货车各细分市场陆续实现月度连续增长态势,累计销量创历史新高,销量为262.6万辆、同比增长19.37%。与2020年货车市场整体需求后移不同,2021年新基建刺激以及受国六整车扰动,货车市场抢占决战上半年,货车市场表现比以往更出彩。

3、冷链运输车辆规模和质量双加速。随着国内疫情的整体性消退,国家以消费拉动经济,上半年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促进消费、引领消费升级的指导性政策,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多样化要求,呈现反弹性提高,冷链物流需求更加旺盛。国家鼓励农村电商发展,网上农产品流通网络,等,进一步加速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水平的提升,冷链运输车辆的需求,冷藏车产品公告数量明显增多,冷链运输车从三月份开始销售明显攀升,由此呈现出规模和质量双加速的发展态势。

4、皮卡市场保持增长趋势。2021年上半年累计,皮卡车生产28.0万辆、同比增长32.3%,销售28.3万辆、同比增长33.9%,分别高于货车成效增速18.614.5个百分点。为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国家及地方逐步放宽皮卡进城限制,上半年,泉州、益阳、贵阳等6地出台皮卡解禁政策,至此全国有近30个城市调整皮卡限行措施。限制政策的松绑效果明显,皮卡市场今年以来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皮卡属于轻型车范畴,必须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因此柴油皮卡将面临较大的技术及成本压力。

5、轻卡市场面临重新定义。基于法规要求,轻型货车技术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蓝牌轻卡的发动机排量不能大于2.5L,货箱的内宽尺寸不得大于2100MM,轮胎规格应不大于7.00R16,具有自卸功能的轻型货车(含垃圾车、随车起重运输车等运输类产品)总质量应小于等于3500kg等等,若轻型货车新规实施,整车企业相关长坪或将面临较大调整,轻卡产品面临重新定义,蓝牌轻卡或将向黄牌货车转移,轻卡市场将出现新的变局。

6、商用车召回管理体系完善。20043月我国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制度》首次实施汽车召回管理,当时管理对象主要是轿车和客车。20093月出台《关于对N类和O类车辆实施召回管理的公告》标志着我国正式对货车实施召回管理。20215月出台的《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制度》从用车的环保角度丰富和完善了商用车召回管理体系。商用车尤其是货车作为生产工具,不同于乘用车,用户更关注车辆的可靠性(出勤率)、承载性(运输效率)及综合使用效益,往往会忽视车辆的排放性。因此商用车尤其是货车排放召回将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召回影响用户生产效率、不合规油品影响召回判断、违规处罚的震慑力不够、车主信息系统不完善、商用车售后服务网点不完备等。

四、新能源汽车分析与展望

1、新能源汽车产销再创新高。2021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21.5万辆、销售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倍,累计销量已经与2019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102.2万辆、同比增长2.3倍,销售100.5万辆、同比增长2.2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19.2万辆、同比增长1倍,销售20万辆、同比增长1.3倍;燃料电池汽车生产632辆、同比增长43.6%,销售479辆,同比增长5.7%。新能源汽车已经12月刷新月度销售记录,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月度波动频率已经与整个汽车市场波动频率趋于一致,这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市效应逐渐消失,将切换为市场驱动为主的消费方式。

2、个人用户需求显著增大。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看,个人用户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主要用户群体,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个人用户的占比均有一定的增长。从消费结构看新能源汽车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纯电动车型个人用户分别集中在微型车和中型及以上车型;插电混合和增程车型个人用户则主要集中在中型及中大型车型上。

3、消费市场仍一二线城市为主。今年以来,尽管一线城市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同比有所下降,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上涨非常明显,但是从绝对量看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一二线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依旧是主体,三线及以下城市存在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4她经济成为新能源汽车关注焦点。据有关调查显示,31-40岁人群成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客户,其中女性车主购买家庭第二辆车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占比相对更高。从本年度上海国际车展也能看出,女性消费群体已经进入车企关注视线,她经济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热点。据统计,传统汽车女车主占13%,新能源汽车女车主占17%,未来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甘愿坐副驾,她们也将有车主驾车的主动权。如何通过外观、内饰的女性化需求设计赢得她的芳心?如何通过更符合她的体验感的营销方式,打动女性圈层的用户?应该成为汽车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5、造车新势力密集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几年前汽车新势力以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搅局传统汽车市场,如今蔚小理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可小觑的力量。今年以来,科技公司掀起新一轮的造成热潮,百度、小米、滴滴、创维、360等先后入局,使造车新势力阵营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风口正强,产业链门槛正在降低,科技公司抢占汽车蓝海的势头正盛。

6、中高端纯电动汽车竞争将加剧。本届上海车展中,出现大量预上市的纯电动汽车新品,即将推出的新产品的企业覆盖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合资企业等,尤其合资品牌加快新品投放,豪华品牌电动车进程加速,造车新势力开始完善自身产品矩阵,实现品牌向上突破,预计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将有更多中高端纯电动汽车上市,可以预见,中高端纯电动其好处市场竞争将加剧,竞争格局或将发生嬗变。

五、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分析与展望

1L2级自动驾驶仍是布局重点。2020年开始,L2级别自动驾驶乘用车销量逐步增长,渗透率向20%靠近,不反超L1级别自动驾驶。基于L2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逐渐走高,不少企业开始升级L2+功能,增强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尤其是新势力企业领衔导入L2+自动驾驶功能,比如理想ONE新增NOA导航辅助驾驶、小鹏汽车推送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长城摩卡搭载NOH高速自动领航辅助驾驶等。可以预见,随着传感器数量大幅增加,将提高功能全面性,促进L2+级产品更大规模落地。

2、国内车企正式搭载激光雷达。目前,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吉利、长城等国内车企已经纷纷启动搭载激光雷达,可实现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L3以上自动驾驶技术成果已经显现。但是当前部分企业L3级别以上自动驾驶技术仍主要处于规划和测试阶段,准入法规仍不允许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因此,面临量产限制。

3、传统车企大规模挺进OTA赛道。OTA(空中下载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的接口实现对软件进行远程管理,OTA最早出现在汽车上是2012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s S首次采用OTA技术,更新范围涉及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动力、电池系统等模块,当时的特斯拉可以通过OTA完成钥匙卡漏洞、提升续航里程、提高最高速度、提升乘坐舒适度等。OTA功能一直是新势力企业的优势领域,今年以来传统车企开始扩大OTA规模,推进产品功能升级。比如,宝马启动百万辆级规模OTA升级;通用加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升级,升级范围覆盖旗下80%以上的车型;福特计划在2028年将OTA技术推广应用于3300万辆新车上。

4V2X技术实现前装量产。V2XVehicle to X)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交通设施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技术,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发生,最终目标是支持自动驾驶的实现。主要包括交通设施联网、车联网、城市大脑(云计算)以及网络通路四个环节,是一场涉足多个行业的大变革。车路协同是我国自动驾驶最终实现路径,V2X技术是车路协同技术实现的基础,目前,部分企业开始加快V2X装车力度,已经实现前装量产。但是,由于V2X功能需要路段设施支持,相关配套设施仍未就位,实现功能覆盖十分有限。预计到2022-2025年,典型城市、高速公路逐步扩大C-V2X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2025年以后才能逐步实现主要城市、主要区域、公路的V2X技术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5、智能网联自主产业链正在崛起。华为发布全自动鸿蒙车载操作系统,华为、大疆、图达通三家企业实现激光雷达配套整车量产落地,地平线、华为自主企业高性能芯片量产,华为发布4D雷达等,随著自主新兴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智能网联产业供应链,可以落地产品增多,供应链自主化趋势加速,自主产业链绝地,配套企业技术成果持续输出,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6、自动驾驶商业模式多元化。以特斯拉为首的汽车新势力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率先探索软件包收费商业模式,国内造成新势力如蔚小理也都在探索不能自动驾驶服务收费模式;大众作为传统整车企业代表,提出按小时收费模式,如果落地,将进一步降低自动驾驶使用门槛。总体而言,自动驾驶商业模式探索更加多元化,将重塑汽车企业智能网联技术下的新赢利点。

六、汽车零部件产业分析与展望

1、政策助推汽车零部件行业健康发展。当前国家关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相关的政策,主要分布与汽车产业相关的国家政策当中,2021年上半年,多个政策落地,零部件方面重点聚焦充电基础设施及氢能发展,此外《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规范管理办法》出台,对零部件再制造的回收、生产、市场、监督等环节进行了规范。政策规划频频落地,有利于助推汽车零部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2、自主零部件企业业绩表现较好。2021年一季度,自主零部件企业开局良好,业绩表现喜人,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双增长,且增幅可观,上年度出现亏损的一些零部件企业,比如,欣旺达、一汽富维、东安动力等本期净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自主零部件企业应收净利普遍回涨的背后,是汽车行业持续回暖的结果。

3、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以动力电池为主业的零部件企业,快速崛起。其中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日渐稳固,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提升,电池企业积聚效应明显。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1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1.67亿元,同比增长112.2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9.54亿元,同比增长163.38%。宁德时代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稳坐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头把交椅。1-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达20.32GWH,市占率49.1%。在动力电池领域,与头部企业的处境完全不同的是,底部电池厂商的生存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小,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正在出现。

4、锂电池原材料成本攀升。2020年以来,锂电原材料一直保持高位增长态势,20215月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较2020年价格低谷暴涨139%,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涨幅48%。涨价的原因:一是需求量不断攀升,下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需求旺盛,刺激价格上扬;二是供给短供应不足,国际疫情优势依然严峻,主要锂矿出口国澳大利亚、智力、阿根廷等锂矿生产计划放缓。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部分电池制造商陷入两难境地:若提高电池价格,可能失去长期订单;若不涨价,自己承担成本压力,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目前看,由于供需不平衡,锂电材料价格未来极有可能继续上扬,原材料涨价、毛利率下滑,电池企业生存空间将受到压缩,对于小型企业影响可能是致命的。未来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将会进一步加剧。

5、燃料电池布局加速。目前我国共有4900多家燃料电池相关企业,2020年新注册企业708家。2021年一季度新注册235家,同比增长86.5%。从上海车展看,国内外多企业氢燃料电池相关产品纷纷亮相。亿华通、重塑、佛吉亚等国内外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布局同步加速。燃料电池技术不断提升、大功率、高功率密度电堆和系统成为布局重点。从早期30KW迭代到60KW,目前正开发70KW以上的系统。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市场预计2022年可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此外驱动电机市场复苏明显,20211-5月装机量出现明显的高增长。聚焦电动化,产能扩张布局加速。在政策与市场双向驱动下,新能源三电领域发展迅速,多家企业聚焦产能提升,电池级电驱产能有望快速提升。

6、合资合作将成为零部件产业新常态。2021年上半年零部件行业的整合与合作动态不断,零部件产业聚焦自动化,从产品、技术、市场等方面取长补短,合资合作将成为新常态,特别是在电动化领域聚焦三电系统,合作的层次和深度将不断加强,进一步提升自主零部件综合竞争力。

总之,2021年上半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展现出坚实的发展韧性,基于此,汽车市场总体稳健,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稳定复苏,对汽车消费带来利好支撑。但全球疫情防控、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各行业间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芯片供应、原材料涨价、汽车市场竞争压力等都将对汽车行业带来不稳定的影响,因此,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可自折锐气,过于悲观,而是需要谨慎乐观地理性地看待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努力开拓汽车产业的新境界,共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2020年上半年汽车产业特点总结及下半年展望 //www.otias-ub.com/archives/1119699.html Tue, 15 Sep 2020 07:27:58 +0000 //www.otias-ub.com/?p=1119699 一、2020上半年汽车产业特点总结

1. 宏观经济及政策:受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GDP增速约3%,2021年将带领世界经济反弹;部分汽车企业处于停产边缘,如不能被优势企业兼并,面临破产;2020年政策发力点——聚焦促消费和新能源两大领域。

2. 乘用车行业:促消费政策作用初显,上半年乘用车销量增速呈现V型回升态势;自主品牌压力大,一、二梯队差距拉大;一线合资品牌出现分化,二线合资品牌没落。

3. 商用车行业:政策支持手段充分,对货车市场的回拉作用十分明显;基建投资规模扩大,混凝土搅拌车和自卸车等工程类卡车市场回暖;地摊经济促微车市场发展。

4. 零部件行业:疫情影响,汽车供应链行业发展受阻;受工厂大范围停工及资金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关键零部件陷入涨价热潮;供应链重构,零部件进口替代迎机遇。

5. 新四化领域:新能源乘用车同比增速近五年来首次低于乘用车市场整体增速,高价格的新能源中大型车型份额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在政策、技术进展、产业化落地方面均迎来较好环境,势头向好,L2级产品落地迎井喷;共享出行商业模式目前来看并不十分成熟,新冠肺炎疫情让共享汽车行业加速 “退潮”。

二、下半年汽车产业展望

1. 整体市场展望:下半年经济继续回暖,预计2020年中国GDP增速约3%;预计2020年汽车销量在2190-2267万辆之间,同比降幅12%-15%。

2. 乘用车行业:乘用车行业继续分化,落后企业逐渐淘汰,自主企业承压;在企业各项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乘用车企经营压力倍增,如何在以价换量和保持利润间达到平衡,将极大的考验企业综合实力。

3.  商用车行业:支撑货车行业增长的动力依然存在:基建和国三车报废更新;冷藏车需求会增加,危化品运输车形势严峻。

4. 零部件行业:疫情影响下,加速供应链重构,尤其是进口替代迎机遇;整车企业将加大关键零部件行业布局,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兼并重组会更趋频繁。

5. 新四化领域:新能源汽车下半年在政策带动下,需求将回暖,但全年实现大幅增长并不可能;L3 将成为部分领先企业的重点布局领域,各地政府将成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没有可盈利商业模式加持下,共享出行下半年仍不被看好,尤其是重资产模式。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

]]>
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 //www.otias-ub.com/archives/836297.html Fri, 22 Feb 2019 16:52:51 +0000 //www.otias-ub.com/?p=836297 蔚来资本&罗兰贝格联合发布白皮书《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探讨了全生命周期动力电池的应用场景。本白皮书系列基于罗兰贝格多年在汽车领域不断积累的深厚实践,结合与蔚来资本在投资领域的深刻观察,将深入探讨新能源、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与智慧停车这四大趋势洞察,识别其中结构性机会与投资热点,并对各类玩家的应对与布局进行深度解析,为汽车行业的相关参与方在颠覆性变革环境中提供开放探讨与决策支持。

《场景致胜——汽车产业趋势洞察》白皮书要点:

第一、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十分广阔,除了乘用车场景以外,商用车场景也十分多样。

提升安全与降低成本是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的主要动力,但是对于不同的场景,各自的侧重点也有不同。从自动驾驶落地应用的角度来看,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市场规模、技术难度、经济性。具备大的市场规模体量、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成本可接受具备经济性的场景将最快实现自动驾驶的落地。

其中,在乘用车方面,ADAS是短期可落地、商业化较明确的应用方向。商用车方面,综合市场规模及技术难度,跨城的长途物流是商用车领域最大的市场。而从经济性来看,我们比较了普通卡车与自动驾驶卡车(原有2名司机,取代掉1名司机)的TCO(总拥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成本,发现相对普通卡车,预计2021年,保守估计自动驾驶直接硬件成本20万,自动驾驶卡车TCO成本将下降14%。

如今,自动驾驶已经过了初期创业公司仅通过秀技术实力就可以获得巨额融资的阶段,抢占细分场景,打磨面向具体场景的产品,并进一步进行商业化的尝试已成为自动驾驶初创公司新的竞争方向。

对于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而言,在发展初期就与细分场景的传统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一方面,细分场景龙头的详细需求将帮助自动驾驶公司进一步打磨产品,实现真正可商业化的产品技术;另外,细分场景龙头所具备的资源将极大的促进公司的发展。

第二、技术赛跑将推动场景解决能力

激光雷达:机械式LIDAR大幅降价,高性能的激光雷达成为市场追逐的刚需。

毫米波雷达:国产化替代趋势开始显现,下一代高精度雷达有可能部分取代激光雷达。

计算平台:软硬件一体的系统级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软件算法:结合场景的算法优化。自动驾驶的软件算法部分通常包含定位、感知、决策、控制这几个模块。由于面临的细分场景不同,需要针对场景需求定制优化算法。

高精地图:众包模式崛。制作和维护存在两大类模式:传统模式和众包模式。这两类模式近况各有优劣,众包模式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技术趋势。

蔚来资本观点:

第一、Robo-taxi:行业竞争已进入车队规模和测试里程的比拼。

第二、物流场景将成为自动驾驶公司下一个争夺点。从蔚来资本的观察来看,港口物流是短期内切入的极佳落地点。港口具备封闭环境、道路情况简单等优势,另外港口内集装箱的运输任务重,对于自动化替代的需求度高。从港口场景切入,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积累经验,并逐步向高速场景迈进是蔚来资本极其看好的实现路径。

第三、自动驾驶整体方案当前需要建立大数据与AI算法的反馈闭环,长期需要结合专用芯片。

第四、性能和成本是激光雷达行业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运营测试需求成为激光雷达市场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产业资本持续关注高性能激光雷达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持我们发展可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