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业智能化升级的主要表现与特征
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产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加速推动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发展模式,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的基本特征,持续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一)全面提升经营效益
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渗透融入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环节,重构产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助力产业降本增效,成为产业经营效益提升的新动力。在降低成本方面,随着深度学习和自主智能系统对分析、控制、协调等人力工作的有效取代,员工创客化趋势加速凸显,组织架构由集中化、层级化模式向去中心化、扁平化模式转变,管理层级的精简极大缩减了管理费用,降低了产业运营成本。在提升效率方面,通过人机协同重构产业链的价值创造方式,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有效支撑产业实现基于智能化决策的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最优运筹,促进产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重塑、巩固和提升,释放产业的效率红利。
(二)加速推动结构优化
通过群体智能、混合智能以及人机交互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链接协同,以及跨行业、跨地域、跨时空的资源快速汇聚,产业创新成本持续降低,成果转化更为迅捷,日益从资源禀赋驱动的规模式扩张向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渐次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形态。同时,海量的规模数据提供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使产业从被动式需求分析转化为主动式需求管理,能借助前端智能化的工具和手段进一步探知和洞察用户需求,带动经营主体实时调整经营决策和机制,从单一、固定的有限供给向多样化、精细化、定制化的有效供给加速迈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逐步带动需求升级
各类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终端和平台加快成熟,信息处理能力显著加强,各具特色竞争力的生态系统日益完善,带动新品类、新模式、新服务大量涌现,形成了持续引领、激发和拓展市场需求的新引擎。在生产资料需求方面,发展出具有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维护等功能的自组织自适应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并正在向以其为基础的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转变,催生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化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在生活资料需求方面,发展出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控制产品,以及具备模式识别、智能语义理解、智能分析决策等特征的智能理解产品。
(四)有效促进模式创新
通过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及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匹配演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企业精准定位目标客户、充分挖掘价值需求、实时迭代业务系统、持续保持经营和管理的创新动力提供重要支撑。在创造价值层面,通过深度学习和跨媒体智能技术,激活产业沉淀大数据资产的利用价值,驱动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协同运营,聚焦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智能推荐和精准服务。在传递价值层面,依托涵盖技术研发和商业运营全过程的群智空间,发展出基于群体开发的软件创新、基于众筹众智的协同决策、基于众包众创的庄闲游戏app官网 等创新模式,提高产业稀缺和高质量资源的利用率及共享度,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五)深度激发资本活力
从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改造,到生活水平的智能化提升,再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升级,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应用驱动特征愈加明显,大量新兴应用场景持续培育形成。快速丰富的数据储备,逐渐清晰的业务逻辑,以及即将落地的商业价值,新一轮资本热潮方兴未艾。亚马逊、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持续布局面向行业纵深发展的成熟技术,从2014年至2019年,累计主导了达35亿美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的并购与投资。与此同一期间,在新技术应用相对活跃的产业领域,面向智能化升级的投资金额也高居不下,其中金融产业智能化升级以72.3亿美元位居榜首,交通产业和医疗产业智能化升级分别以58.1亿美元和49亿美元紧随其后。
研究报告是战略研究院专家在连续多年的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数据库样本包括745家人工智能企业、94所AI大学和75家非大学科研机构、1780家投资者(投资机构、非投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823场在中国境内召开的人工智能会议和117家产业联盟、31个省市自治区出台的259项政策、规划建设的163家产业园区。报告的分析数据不仅包括样本的属性数据,而且包括关系数据。
截至2019年2月28日,本报告共检测到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企业创建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之间,峰值出现在2015年。
从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技术分布看,大数据和云计算占比最高,为21.3%,其次是机器学习和推荐、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人脸和步态及表情识别。同时,排在前列的还包括硬件、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和图形图像识别技术。
报告显示,中国是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13万余件。中国、美国、日本三国相关专利累计占比超过全球80%。美国在基础层拥有专利控制力,技术层则呈现中美双寡头竞争格局,应用层中国专利占比领先。从专利布局的技术领域看,技术研发的热点领域为基础层的智能芯片和智能传感器、技术层的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应用层的智能驾驶。
此外,投融资方面,在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发生融资事件的企业为577家,融资总额为3832.22亿元,是2017年的2.04倍,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显示,中国智能经济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平台+赋能+中小微和新创企业+开发者”成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态。
图/中国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