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娱乐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at, 19 Dec 2015 15:57:3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德勤:2015年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 //www.otias-ub.com/archives/418926.html Sat, 19 Dec 2015 15:57:35 +0000 //www.otias-ub.com/?p=418926 德勤最新发布的《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 -电影新纪元》研究报告,为文化报告系列之电影产业发展趋势报告。这份报告将重点指出电影行业在未来五年发展中的七大趋势与变化。

受益于近年的鼓励政策,巨额资本的投入,以及观影人群的增长,中国电影产业将逐步“规模化”。中国电影票房已是全球票房增长的最大推动力,影院投资将逐步向二三线城市扩张,电影出口也将保持缓和成长的态势。但是规模化趋势的吸引力将促使电影制作的竞争步入白热化。

合拍电影为中外创造双赢。对外而言,虽然面临版权、文化、工作方式等挑战,却能享受与国内电影的同等待遇。对中而言,即使合拍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仍仅占一小部分,但贡献的票房却占了较大比例。并且随着中外合拍电影的不断成熟,中国电影将有望“全球化”并引领世界市场。

目前”互联网+”已经冲击整个电影产业链。“互联网化”对产业数据的积累与沉淀将为未来大数据预测分析打下坚实基础,并通过打通多渠道平台而共享用户数据的方式,为电影产业提供支撑。

电影产业将呈现“多元化”。影视市场投资稳步增长,业外并购与业内并进。由于长期在美股被低估,影视企业也将从国外退市回归A 股。行业巨头欲将互联网娱乐板块充分发展,并分拆出来独立上市,这或将成为以后影视公司“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众筹为电影行业带来新增融资渠道,开放性转变,与以消费者为主的新兴营销手段。

传统影视公司外延化业务将被扩展,而实现“粗尾化”。将自身优秀的知识产权IP多次变现、充分挖掘利用其知识产权价值、稳定收益,进而可有效分散了票房风险。

高质量IP将为掌控市场走向提供捷径,因此文化产业的边际效应极大。然而国内IP创造力受促销、跟风、以及互联网介入等影响而局限,而IP 系列开发运营模式的单一模式也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逾期超支”的现象普遍,生产制作的问题日渐显现。虽然有审查制度严格、第三方监管效力弱、金融保障体系不成熟等障碍,电影制作流程的“标准化“及规范化仍是当务之急。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1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2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3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4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5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6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7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8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09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0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1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2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3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4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5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6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7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8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19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0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1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2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3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4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5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6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7 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前瞻_000028


]]>
Businessvalue:中国院线投资地理 //www.otias-ub.com/archives/21029.html Thu, 22 Dec 2011 13:12:42 +0000 //www.otias-ub.com/?p=21029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之后,无疑将使中国电影行业的“第二春”更加得意。二三线城市的院线市场蕴含巨大的增长潜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

一场文化娱乐风暴及其引发的投资浪潮即将席卷中国。

 

“十二五”规划对加快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推进文化娱乐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娱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将发展文化娱乐产业的目标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010 年文化娱乐产业增加值约为1万亿元,占全国同期GDP比重约为2.51%,基本与2009年占比持平。政府工作会议中指出,2015年我国GDP将超过55万亿元,若要在2015年将文化娱乐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未来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那么,文化娱乐产业总量就将达到2.75万亿元,年增长率约为24%。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五年”,电影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行业的重要作用,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巨大。

“第一春”收获颇丰

近年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电影院线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国内影院数量仍十分稀缺,其溢价能力较高,分账比例全球最高——比如国内院线每100元票房中,税和电影基金占8.3元,院线占52.26%~54.1%,投资回报率在15%左右,并且可以产生聚拢商圈人气的溢出效应。这也直接导致影院投资高涨,投资流入明显。

投资的流入引发了国内电影行业的第一轮景气周期,可以说是“第一春”,其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一线城市银幕数和上座率的增长。从票房收入来看,在经过2002年~2007年的投资潮流之后,中国电影票房年收入同比增速从 2007 开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并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于2010年突破100 亿元人民币,增幅达64%。票房总量超过英国,相当于世界最大电影市场——北美票房的1/7,进入世界电影市场前10位。票房、广告和海外市场等各项综合收入接近160亿,增幅48%。

“第二春”来临

目前,一线城市的院线基本饱和,投资流入开始减缓。从 2009年开始,一线城市银幕数增速放缓,伴随着二三线城市人均GDP快速增长,带来消费能力提升,观影需求旺盛,二线城市成为了新一轮院线投资的“香饽饽”,各大院线在二三线城市的攻城略地才刚刚开始,

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平均每天新增4.2块银幕,为近8年来最高,全国城市影院银幕总数达6256块,同比增长达32.5%。国内银幕总数在2011年底或将达到8320块,同比增长33%,到2016年,中国银幕数有望达4万块。银幕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源于二三线城市的院线投资拉动。因此,二三线城市将带来中国院线市场的“第二春”。

由于二三线城市的人口基数远高于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仅6000多万人口,二三线城市人口数量超过6亿人),可以说“第二春”的市场潜力将远超“第一春”。我国2010年仅有6256块银幕,离美国近4 万块的规模差距很大,另外全国电影院线放映总场次845万场,累计2.86亿观影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进影院观看电影0.21次,相比之下,美国电影市场每年人均观影则为4.3次。若按2016年我国电影市场达到美国市场规模预计,国内院线市场的这一轮增长态势至少可以持续6年。国内票房收入2016年将达到638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6%。如果按票房总收入和电影综合收入口径测算,则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50%、60%。

银幕制约引发投资机会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影院发展的制约条件主要是消费习惯(习惯到影院观影的群体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35岁)、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消费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正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已经不再成为制约条件。

目前国内电影业最大制约条件是影院和银幕的不足,导致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在二三线城市尤为明显,据分众传媒2010年的调查显示,二三线城市增加娱乐消费与消费升级意愿的消费者占比均高于一线城市近5~10 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富裕国家居民对电影的消费明显要高于相对不富裕国家,前者票房与GDP比例达到0.566‰,较后者的0.4169‰高出36%。而中国实际票房需求明显较人均GDP相近的秘鲁、哥伦比亚等国家低,表明票房需求被抑制。这主要是因为消费结构在近年发生了持续变化,而配套的院线建设却不够。同时从我国单银幕票房2002~2010年迅速接近美国水平也可以看出,中国的需求增长速度远快于供应量增长,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带来的是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供应不足即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转自:businessval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