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08 Aug 2024 03:31:2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回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210.html Wed, 07 Aug 2024 21:00:05 +0000 //www.otias-ub.com/?p=1712210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对全国 7.3 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 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调查,2023 年,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129515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 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 16 个行业小类 [1]。实现营业收入 5239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快于全部规 模以上文化企业 7.1 个百分点。

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 40962 亿元,比上年增长 0.6%;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 20814 亿元,增长 6.1%;文化服务业 67739 亿元,增长 14.1%。

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 [2] 实现营业收入 8397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2%;文化相关领域 45537 亿元,增长 1.5%。

分行业类别看,新闻信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 1724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5%;内容创作生产 28262 亿元,增长 10.7%;创意设计服务 21249 亿元, 增长 8.7%;文化传播渠道 14797 亿元,增长 11.9%;文化投资运营 669 亿元, 增长 24.4%;文化娱乐休闲服务 1758 亿元,增长 63.2%;文化辅助生产和中 介服务 15468 亿元,增长 0.4%;文化装备生产 6282 亿元,下降 2.6%;文化 消费终端生产 23787 亿元,增长 3.3%。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5048.html Mon, 10 Apr 2023 21:00:57 +0000 //www.otias-ub.com/?p=1585048 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39家,比上年增加368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 17563.8亿元,同比增长17.5%。2020、2021两年平均增长 8.9%,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2019年增幅为8.2%)。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利润总额1429.4亿元,同比增长47.5%;从业人员平均人数64万人,同比增长4.8%。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比全国高6.1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文化核心领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文化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核心领域“压舱石”作用明显。2021年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5848.3 亿元,同比增长17.8%,拉动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1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2%,较上年提高0.3 个百分点。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9.3%,凸显了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新闻信息服务和内容创作生产两个重点领域表现突出,分别拉动全市文化产业收入增长6.1个和6.2个百分点。文化核心领域吸纳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54.8万人,同比增长6.5%,占从业人员总人数的85.6%,成为稳就业“蓄水池”。同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相关领域的收入增速达14.4%,也呈现出良好增长态势。

2021年1-12月,全市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 个行业小类2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同比增长 22.6%,比全国高3.7个百分点;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3.2%,比全国高34.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9个百分点。

2021年 1-12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114家,实现营业收入 17092.7亿元,同比增长17.8%,两年平均增长9.2%。从产出效益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人均实现营业收入达到299万元/ 人,较上年增加32.8万元/人;从经营效益看,收入利润率为8.4%,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1.6%,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从经营成本看,企业成本费用率为93.1%,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68.1 元,较上年下降3.6元。


]]>
北京京和文旅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年度盘点报告(2021)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5106.html Thu, 17 Mar 2022 21:00:42 +0000 //www.otias-ub.com/?p=1405106 《报告》认为,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上位政策系统思维显著,统筹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相关部委和地方出台了多项规划,统筹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拥抱,数字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效能不断增强,数字文旅产品不断丰富,数字文旅消费新业态日益多元;三是供给优化与需求适配相互促进,轻旅行、周边游等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四是“文旅+”进入深化期,“文旅+教育”“文旅+健康”“文旅+工业”等联动发展日趋紧密;五是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红色文旅作品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六是“IP塑造+平台赋能”,社交传播成为文化和旅游传播的全新表达。

《报告》预测,未来,康养旅居将成为“银发一族”的新选择,以康养运动游、温泉旅游等健康养生为特色的康养旅居业态将更加丰富;体育旅游将持续升温并向大众化发展;元宇宙或将成为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感官升维的新方式。

《报告》还从文旅应急体系尚不健全、新兴领域政策法规滞后、高质量产品供给不够充分、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等方面,盘点了2021年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建议文化和旅游从业者要以审慎态度研判,以积极行动应变,于危机中寻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国家统计局: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9.3% //www.otias-ub.com/archives/792043.html Sun, 04 Nov 2018 15:32:43 +0000 //www.otias-ub.com/?p=792043

    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1](按可比口径计算,考虑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调整、统计执法增强等因素影响,详见附注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5927亿元,增长26.7%;创意设计服务7565亿元,增长18.7%。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325亿元,占全国77.6%;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8305亿元、5274亿元和686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1%、8.3%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8%,东部地区增长9.2%,中部地区增长8.6%;东北地区增速下降0.6%,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0.4个百分点。

]]>
文化产业蓝皮书:互联网企业将主导影市 //www.otias-ub.com/archives/462967.html Sat, 16 Apr 2016 04:27:48 +0000 //www.otias-ub.com/?p=462967 1460780840-9055-20160412085358-3952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互联网企业将主导中国电影市场

蓝皮书指出,2014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通过一桩桩的投资与并购案例,让中国电影市场充分领略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BAT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下,电影投资方面出现了众筹的新模式,电影发行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站平台或新媒体的模式,在电影购票方面更是出现了团购和在线选座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产业链,使之与互联网产业链相互结合。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互联网企业势必会逐步渗透到整个电影产业链,甚至可能将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生态体系相互融合,由BAT、乐视、360、小米等企业推出并不断完善的生态体系将逐步吞噬电影产业,使其成为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兴文化消费用户付费意愿增强

蓝皮书指出,传统文化消费和新兴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文化消费的又一个结构性特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和传统媒体的融合。面对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甚至是全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文化消费领域得到极大扩展。以互联网为例可总结出一些新兴文化消费的特点,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消费现阶段的特征。

第一,消费群体年轻化。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用户规模达6.52亿,年轻人是主要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其中,24岁及以下的占31%,25~30岁的占29%,31~35岁的占18%。这种年轻化趋势体现在新兴文化消费的各个领域,主要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其主要的消费群体都偏年轻化。

第二,学历偏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又一大特征是消费者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我国互联网网民的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占33%),本科占23%,大专占20%。在我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中,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1%,而我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5%,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总计约占总规模的40%,说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学历整体偏低。

第三,收入偏低。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入统计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3%,1000~1999元的占10%,2000~2999元的占20%,3000~3999元的占19%。消费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者。中国移动视频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中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8%,2000~2999元的占25%。中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

第四,用户付费意愿增强。随着用户付费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付费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以网络文学为例,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愿意付费的比例明显提升,达到28.9%。但是实际上付费用户的比例仍然不足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版权保护环境还有待改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可接受的月付费额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较高额度的月付费用户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10元是用户可接受的主要付费区间,占比接近50%。

“文化走出去”要外宣创新内宣改革

蓝皮书指出,反思近年来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时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内宣模式做外宣”的结果,因此现在需要做的是“以外宣创新倒逼内宣改革”,这就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为指导,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命题,也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有效服务于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什么叫作“文化治理体系”?就是在政府“管文化”和具体文化单位“办文化”之间建立起一个具有协调功能的中间环节——第三部门。这个部门主要由非营利性的专业机构组成,对外可以以民间渠道探讨敏感问题,避免政府直接出面立场过于僵硬的不便,对内可以承接政府相当的管理职能,避免对文化价值做不恰当的是非判断。事实证明,建立“文化治理体系”既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的社会参与文化管理形式,也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构建文化治理体系必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使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一条从“办文化”到“管文化”,又从“管文化”到“治理文化”的新型路径,开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全新局面。

文化产业终结”热运行”

蓝皮书指出,2015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报,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2013年文化产业的增速再次明显下降,几乎与同年GDP增速持平。现在看来,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长期地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应必将递减,产业发展动力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

因此,文化产业走进新阶段的首要特征是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降低非常规的发展速度。

文化产业正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

蓝皮书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越来越从传统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兴文化产业。有两个典型特征日益凸显,即前端越来越强调内容创意,后端越来越从“产品”变为“服务”,融入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创意成为国民经济的普遍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于是主要的产出越来越转变为对相关产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这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以“体验经济”为名的社会经济生活景象。这种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普遍的“互渗”性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的常态化标志。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除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之外,生产性服务功能较差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在这里,突出的表现就是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中间产品率”较低,产业关联度较低,带动性较差。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鼓励政策连续出台,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发展动向。2014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一个新的开端,该文件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创业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示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走上了与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同样的常态化道路。

6省份文化产业就业超百万人 北京排第七

蓝皮书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结构展开分析,北京、山东、广东、湖南、河南、江浙地区无论是文化企业数、法人单位数,还是年末就业人数,都排在全国前列;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北京6个省市的产出明显较大;而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集中度和产出能力的差异也很大。

蓝皮书指出, 2013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是全国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百万人的省份,依次达到了3741879人、2267728人、1709299人、1587684人、1117868人、1055686人,它们所占全国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则依次为17.54%、10.63%、8.01%、7.44%、5.24%、4.95%,合计所占比重高达53.81%。如果再计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排名其后的北京、福建、安徽、上海4个省市,则当年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份合计所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高达69.81%。

]]>
阿里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解读 //www.otias-ub.com/archives/396085.html Tue, 20 Oct 2015 11:16:51 +0000 //www.otias-ub.com/?p=396085

 

80后90后成消费主力 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

从数据来看,目前国内传统文化产业带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东部地区和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在交易规模上占据优势,其中广州市排名遥遥领先,GMV占据全国的将近10%,连云港、泉州、北京、景德镇四地则紧随其后。从成交量看,以陶瓷、翡翠、水晶制品最为热销。值得一提的是,跟线下不同,传统产业带买家普遍以80后为主、90后次之,五六十岁以上买家稀少,而水晶制品的买家中,90后买家数量最多,占比高达30%。

阿里研究院专家粟日表示,互联网正在革新一切,并引发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在内的“技术-经济大变迁”,传统的产业带正在面临互联网的重塑。跟线下交易的信息不对称相比,电商平台可以清晰定位用户的交易,使得生产成本可控、生产周期可知、市场接受度可反馈,与客单价较高的文化产品具有天然契合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而此次33个文化产业带与阿里巴巴开启合作,将是互联网+传统文化的一次良好开端。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网络拍卖市场只有不到1亿元的交易额,2013年已轻松突破100亿元,2014年达到近600亿元。在淘宝拍卖负责人卢维兴看来,今年中国网络拍卖市场或将超过eBay,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拍卖市场。卢维兴预计,中国网络拍卖市场未来将可以做到1万亿元的市场规模。

以下33张PPT会帮你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产业互联网+的大数据解读》报告

来源: 阿里研究院

]]>
2015最有赚钱潜力十大行业:半数为文化产业 //www.otias-ub.com/archives/315146.html Thu, 18 Dec 2014 14:17:07 +0000 //www.otias-ub.com/?p=315146

8-14121Q00535294

什么行业最具有前景、最能赚钱是投资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最近搞的风风火火的十大行业在网上爆炸式传播,引来了广泛关注,其中,近半数为文化产业相关行业。以下我们来细细盘点。

  1、互联网服务行业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而它们巨大的吸金能量和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和渴望,也使得这两年互联网企业的涨薪速度曲线几近陡直向上。一般来说,在一线城市,以BAT为代表的一线互联网企业给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并不高,但只要工作拼命,能力出众,实际上入职后的2、3年里就很容易拿到10万元以上的年薪。而在三线互联网公司,同等条件下,普通技术员工的年薪一般能达到15万元左右。而准二线的互联网公司的普通员工薪水基本也能达到或超过20万元,与许多传统行业相比,这样的收入水平绝对令人艳羡。工作经验超过5年后,互联网企业中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

作为一个彻底的新兴行业,没有传统行业那么多的关系户、论资排辈或刚性的学历要求,而是更看重你的实战能力,如果你能力出色,快速成长为某部门的技术骨干或重要员工,那你的年薪就将直奔30万元。如果你身上的确有别人难以轻易取代的过人之处,比如某个模块的技术权威,后台存储开发的技术核心,或者在测试、前端开发、运营维护等环节成为公司骨干的话,那40万-50万元的年薪也在向你招手。

 未来趋势:互联网本身是个瞬息万变的大行业,不同子行业的热门程度往往与所在行业的垄断程度、发展速度和从业公司数量有关,目前较为热门的有互联网金融、电商、视频、搜索等。从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来看,目前除了.net、c#等过时的技术外,其他方向的技能,包括PHP、java、PM,尤其是Android、IOS语言的平台开发,往往都能有较多的从业选择。比如大数据开发、云计算、搜索、移动互联网等热门领域都有大量的高薪工作需求。

除了技术人员外,还有两类人才是许多互联网企业,尤其是中小电商急需的人才类型。一类是熟悉网络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B2B企业和B2C企业都对这类人才有较高的渴求。另一类是懂电子商务专业技能的人才。相比而言,B2B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更强烈。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总体来看,作为庄闲游戏在哪 ,互联网企业的薪酬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数据显示,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的收入水平最高。由此可见,中国互联网企业目前还是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大北京这三大经济最发达的都市圈。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淘金,那就不要梦想逃离“北上广”的高房价、高物价和令人窒息的交通和雾霾了。

  2、教育和培训行业

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基数巨大,劳动力技术技能培养的需求也是巨大的,这个行业的潜力从新东方火热上市就可以看出端倪。并且,不管什么时候,中国人对下一代培养都是全力以赴,因此中小学辅导培训机构这几年也是红红火火,2009年,老虎基金5000万美元注资中小学培训机构学而思,2010年年初,黑石基金也对杭州一家培训机构投资3000万美金,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整个培训市场规模接近万亿。

  3、农业

从创业的角度看,我国农村过去几乎是一张白纸,由于新农村、新郊区建设的红火,带动了农民的需求和农村市场的兴旺,催生了大量创业机会,不仅农民创业热情高涨,而且吸引了城里人和大学生前去创业。

如今,城市创业成本高,竞争激烈,农村则生机盎然,优势凸现。农村的劳动力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创业成本低;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层次在提高,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创业资金扶持政策,使农村创业成了吸引力最强、利润最高的行业之一。

农村饲养野兔、野猪、野鸡、草鸡、蓝孔雀,种野菜等非常受城里人欢迎,市场很大,而农村又急需城市人的知识、技术、科技和人才。创业的机会多而且诱人,许多城里人和大学生发现了这一巨大商机,纷纷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踊跃投入到农村创业大潮之中。

过去一些想尽法子在城市落户的“农转非”,现在出现了“非转农”到农村创业的趋势。

  4、旅游行业

未来趋势:数据表明,近3年来,中国在线旅游行业复合增长率超过3成,使得传统旅行社越来越看重在线旅游市场的力量。国际知名咨询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数据表明,2011~2013年,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分别达到1313.9亿元、1708.6亿元和2204.6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8.5%、30.0%和29.0%,其增幅要高于国内旅游市场的整体水平。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在线旅游行业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市场对于旅游体验师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艾瑞咨询预测,到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65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会更加注重网络平台的口碑营销模式,旅游体验师由此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文化娱乐行业

以前一部大片,能赚个几百万都非常不容易。现在,一部成本几千万的小片,也能赚个十几亿票房。这个票房数字的背后,说明现在的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渴望。

一个达沃斯论坛,给瑞士一个小镇带来全球性的影响力,并给当地的旅游、商贸、文化、酒店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中国很多地方也有客观条件大力发展会展文化经济,但常缺乏宏观大思路。现代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媒介,会加快这种新文化的扩展速度,会迅速产生全国性的,甚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所谓的新文化的创造产品,不是去抢世界现成的“蛋糕”,而是创造自己特有的“蛋糕”。网络经济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发展,是当代网络经济与网络文化的一大特色。网络游戏就是当代网络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6、生物医药行业

未来趋势:生物医药是国家的战略性庄闲游戏在哪 ,其制药技术将成为未来创新主动力,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对研发人员的薪酬策略上,也可以看到生物医药行业对研发人员的重视程度。

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至少10~20年的时间内,国内的生物医药研发大趋势还会继续保持。目前在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美国在技术水平和投资上的一国超强局面短期内还无法改变,大量专利非一朝一夕所能追赶。比如生物技术药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单克隆抗体药,中国迄今不要说研发出原创新药,就是仿制都很困难。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正加快融入国际生物医药研发链和产业链,力争到2017年上海研发外包达到3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服务外包中心。这无疑将使得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相关领域对医药研发师,特别是高端医药研发师的需求会持续旺盛。

  7、健康管理行业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稳步增长,但在物质生活空前发达的当下,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却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亚健康人群已经超过75%,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如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已占死亡原因的80%,人们的健康需求已由传统、单一的医疗治疗型,向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社会各阶层的健康需求持续不断提升,健康管理师这一职业也由此应运而生。具体而言,私人健康管理师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采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评估个人健康和疾病危险性、进行个人健康咨询与指导、制订个人健康促进计划、对个人进行健康维护,是融合营养师、保健师、中医师、心理师等多职业特点于一身的综合性职业。

 未来趋势:根据日本卫生部公布的相关数据,在日本,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健康管理师或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数量相当于临床医师的2.4倍。而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仅有1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日本健康管理师所占全国人口比例的一半计算,我国未来所需的健康管理师保守估计也需200万人,人才缺口非常巨大。而随着我国“全民健康管理工程”的推进、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以及期望寿命的延长,这一数字预计还将继续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端人群聘请私人营养师的热潮也在逐步显现,寻找专属的私人健康顾问,让他们为自己的形体及健康保驾护航,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高端人群进行长期健康投资的趋势之选。

  8、老年用品和服务行业

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为每年6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有服务则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我国的老年用品和服务产业才刚刚起步,涉及养老机构、医疗保健产品、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在各方面的专项产品及服务都还亟待开发。

  9、智能家居

统计数据显示,智能家电就国内来言拥有着过亿的潜在客户,特别是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人,对智能家电的要求高,需求大,是最大的潜在客户群。根据数据预估,2015年智能家电产值将达到1250亿元,2020年或将冲破一万亿,成为家电行业发展最快的关键部分,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的四个瓶颈:

  1.无法抓住客户的痛点需求

  2.购买成本高

  3.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差

  4.客户服务跟不上

  10、信息安全分析行业

未来趋势: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越来越大的市场规模,会导致人才需求剧增。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对信息安全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赛迪顾问数据显示,中国信息安全市场规模2012年为166.58亿元,2013年达到186.51亿元,2014年预计为228.03亿元。据此估算,目前国内信息安全市场每年增速在20%左右。

据了解,目前普通信息安全分析师的月收入在5000~15000元不等,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实际能力不同,薪酬也会有所不同。高级信息安全分析师的月收入在10000~30000元之间,而如果是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利用和工程设计、管理人才,薪酬还要更高。

有业内人士介绍,信息安全分析师已经成为当前比较紧缺的人才。此类人才可在政府机关、国家安全部门、银行、金融、证券、通信领域从事各类信息安全系统、计算机安全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在IT领域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就目前而言,此类职位机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据某网站在今年7月份跟踪监测的数据显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提供的信息安全分析师职位,占所有监测城市职位总数的七成。此外,包括成都、杭州、武汉等城市,也提供了不少类似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