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报告中,Adobe将定义2024年个性化意味着什么,以及统一数据如何为组织奠定基础,不仅可以有效地个性化,还可以充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最后,Adobe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当今客户体验(CX)的实际影响,以及组织如何实现其承诺。
关键经验:
■消费者体验仍未达到预期。消费者认为公司有潜力更密切地满足他们的需求,但许多数字体验尚未达到预期。
■个性化往往基于假设,而不是证据。组织通常专注于个性化个人触点,而不是创造客户想要的,跨不同渠道和贯穿整个客户旅程的一致、无缝的交互。
■公司仍然没有把数据点联系起来。统一数据只是提供卓越的数字客户体验的难题之一,但组织仍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生成AI策略需要更多关注。人们的看法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将迅速扩大一项新的高效业务。
■市场领先的组织已经完成了数据、目标和战略方面的工作。市场领导者可以加快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能力,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拥有复杂的数据策略。
■人工智能的潜力尚未实现,但可以实现。随着企业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整合到业务工作流程中,其对业务产生深远影响的潜力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正确行事至关重要,因为最近的研究发现超过8/10的高管(84%)同意卓越的数字CX对于企业生存至关重要。正如 Adobe 报告所说,“令人失望的 CX 是 2023 年的商业风险。”
实现理想 CX 的挑战之一是无法个性化客户体验。为此,Adobe 深入研究了营销人员能够实现的最高级别的客户体验个性化。
结果表明,营销人员“仍在沿着个性化成熟度曲线前进”。也就是说,只有 9% 的受访者能够根据意图/预测来定向客户。
最常见的回答是最高水平的客户体验个性化是基于细分市场和兴趣(24%)。不过,有些营销人员能够根据客户陈述的偏好跨渠道进行个性化设置(20%),有些甚至走得更远,能够根据客户的交互历史(18%)进行个性化设置。
报告表明,营销人员将很快取得进展,他们能够通过“利用客户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模型”来预测客户的需求。 CMO 正在使用 AI 进行预测分析以获取客户洞察,尽管这是营销人员表示仍遥不可及的关键领域之一。
另外,Adobe 询问了营销人员的企业正在经历的阻碍其营销/客户体验企业的内部障碍。 结果表明,客户体验“落后者”比“领导者”更有可能因缺乏客户洞察力和数字技能/能力而受到挑战。相比之下,这两个群体都在技术系统之间的集成方面遇到困难,领导者几乎和落后者一样抱怨数据质量问题。
该研究调查了消费者喜欢品牌的不同原因,发现78%的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是因为它奖励了他们的忠诚度。
除了因其忠诚度而获得奖励外,消费者还认为他们最喜欢的品牌提供了一致的客户体验(80%)。
同样,数据信任也很重要,接受调查的消费者(74%)声称拥有一个最喜欢的品牌,因为它以一种让他们感觉舒适的方式使用他们的数据。了解这一点后,营销人员正在采取各种做法来试图建立对其数据隐私保护的信任,包括承诺不出售信息和寻求知情同意。
发展与品牌的关系
7/10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有一个最喜欢的品牌,因为该品牌正努力与他们建立关系。沟通是这方面的关键,51%的消费者喜欢某个品牌是因为可以与品牌快速有效的沟通。
个性化对于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很重要,当消费者收到不相关的内容或优惠时(49%),当消息不能反映他们的需求(41%),或者当品牌收集信息后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35%),人们对此感到沮丧。
消费者似乎对某些品牌信息领域特别开放。受访者表示,他们要么收到适量的信息,要么甚至愿意接受更多有关忠诚度计划(71%)、折扣(70%)、VIP 优惠(68%)和品牌价值(65%)等消息。
在 2020 年下半年,制造商必须迅速制定以数字化为重点的应对措施,以保护自己的竞争地位。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现有客户出现了异常购买行为,56% 的受访者表示数字访客增长异常。大多数受访者都同意,数字化仍将是他们 2021 年战略的关键部分。
这场危机导致了数字化的重启。
2020 年,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讨论终于转化为行动。由于疫情在整个行业造成了严重破坏,企业不得不在一夜之间做出调整。从中美贸易战到社交限制和不断变化的客户期望,企业竞相寻找新的经营方式。这促使许多制造商在充分做好准备之前就进入数字世界。对于那些需要在 2021 年加强业务的企业来说,管理这些相互竞争的优先事项将是一个挑战。今年的结果显示,59% 的制造商将在未来 12 个月集中精力推动节约成本。短期重点是保护盈利能力,同时在传统经营方式遭遇失败的情况下扩大市场份额。因此,45% 的制造商将跨渠道的一致体验视为未来一年的关键优先事项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对 2021 年的首要建议:
企业需要专注于提供综合的客户体验。不过,我们可以期待看到对分析、自动化和物联网 (IoT) 的更多关注,所有这些都将用于提高“未来工厂”的生产力和创新。
在数字和线下之间寻求平衡。
疫情加速了该行业的数字化进程,但企业必须在线上与线下之间取得平衡。在制造业领域,传统的销售渠道仍然以线下渠道为主,并且短期内都是如此。不过,越来越多的买家购买前会在网上做调查。《2021 年制造业数字趋势报告》显示,40% 的制造商正在使用在线视频等调查辅助产品,49% 的制造商计划开发此类产品。调查结果还显示,在业绩领先的制造企业中,有三分之一认为未来两年内,它们的销售额将有至少 50% 来自数字平台。这些数字化趋势可能会让一些企业措手不及,也会让一些敏捷的公司有机会获得竞争优势。
我们对 2021 年的首要建议:
与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在线联系将帮助制造商解决两个主要的优先事项:推动客户体验 (CX) 的改善和实现节约。但只有从战略角度出发,利用正确的平台和资源配置,才能取得成功。
公司必须克服的三大挑战。
《2021 年制造业数字趋势报告》揭示了企业面临的三大挑战:缺乏数字化领导力、对客户了解不足以及缺乏数字化技能。例如,60% 的高管承认,他们的数字化举措并不总是清晰的,55% 的高管同意他们缺乏有价值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技能,比如设计思维和旅程规划。当被问及数字文盲问题时,38% 的高管认为这是提高营销和 CX 能力的障碍。在 CX 成熟度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制造商认为自己“不是很先进”,很少有制造商将其营销活动和数据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基于云的平台上。制造商并不总是能够从零开始,用一个新的、统一的平台来“重启”。即使是对于在这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数字能力的开发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对 2021 年的首要建议。
拥有强大的数字技术基础是处理高速和高容量数据的关键。实时和个性化交互、数字自助服务和单一客户视图等功能也是推动 CX 实现卓越背后的原因。
业绩领先公司的经验总结。
即使在经历了一年的中断之后,一些制造公司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2021 年制造业数字趋势报告》中,我们确定了在 2020 年下半年显著超过竞争对手的组织的特征。我们发现,64% 的领先公司正在使用基于云的数据管理平台,而在主流公司中,这一比例不到一半。领先组织的高管更有可能声称其能深刻洞察新客户旅程以及营销行动与商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程度的了解使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客户行为因疫情而发生的变化。然而,该报告的一个关键发现是,业绩领先公司的员工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和公司的企业战略更加乐观。这种信心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对数字化的投资和对数据的关注正帮助他们迅速做出决定,并抓住新的机遇。
我们对 2021 年的首要建议。
业绩领先公司的行为正在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投资于数字化转型,高管们可以获得关键的洞察力,让领先企业有信心采取快速、果断的行动,强有力地展现自己相较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其实,早在十年前,Adobe便开始与合作Exonsultancy发布第一期《数字趋势报告》,Scott说道,今年是数字趋势报告发布的第十年,回看这十年的变化,营销人员的注意力已经转移至客户身上,更加注重客户体验。这一趋势最早出现在2014年的调研中。为了帮助企业找出推动中短期营销战略的最重要趋势,确认各个公司的投资领域的优先事项以及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今年的数字趋势报告着眼于“客户体验”,希望通过客户体验(CX)领先的企业作为比较和借鉴的基准,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注重客户体验的重要性,为他们提供更多帮助。
《2020年数字趋势报告》调研了来自全球13, 000多名为品牌和代理机构服务的专业人士,涵盖营销、广告、电子商务、创意和IT在内的多个行业,以了解他们在2020年工作的优先事项。
调查显示,亚太地区的客户体验成熟度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仅有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塑造的客户体验是“非常成熟”的,而在这一方面北美的占比为12%,全球其他地区为11%。
如今,亚太地区的企业正在寻求将其客户体验成熟度与全球同行比肩的方法,并希望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为客户提供更优的体验。尽管亚太地区成熟度的滞后性使其在构建和交付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方面仍处于追赶地位,但该地区的营销人员也正在积极规划投资策略以缩小这一差距。
电通安吉斯集团旗下绩效驱动品牌安布思沛权威发布《聚焦未来-2018中国数字趋势报告》,旨在帮助品牌把握市场契机,打造高瞻远瞩的品牌战略,引领未来!
趋势一:消费体验升级,品牌必须弥合消费期望与品牌“真实性差距”
随着新技术和平台的涌现,消费者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多的选择,注意力也从没有如此分散。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期待与日俱增。他们不仅期待高品质的产品,更期待高质量的消费体验,而80%的公司未能满足消费者这种高期待的需求。
2018年,为了弥和消费者期望与品牌“真实性差距”,市场人员需要将注意力从传统的营销模式转移到消费者为中心的运营模式,有效利用数据和技术,提供极致无缝消费体验。
趋势二: 智能助手-消费者的新管家,变革品牌与消费者关系
英国广播公司(BBC)预计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规模将达1,190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近20%,其中中国规模将达约91亿。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以手机、家居、汽车等为载体的语音助手也随之而迅猛发展。未来,语音助手应用将会继续蔓延,搭载更多的设备,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于智能助手来说,数据是核心的核心。随着数据的累积,智能助手对于信息传递的把控会越来越精准,成为消费者得力的信息管家。机器具有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强大能力,品牌必须充分理解消费者,理解不同语境下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心理、动机、数字足迹等,从而提供最具价值的信息给消费者。
趋势三: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变革营销,抓住智能浪潮机遇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术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直到最近才又一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四大巨头率先加入人工智能研发阵营,提升机器学习能力,挖掘潜在市场需求,试图引领产业变革。中国BAT紧跟市场趋势,各自为营,依据自身优势,深入布局人工智能生态圈。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在从提升客户体验、风险控制、产品开发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
在提升效率、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精准预测消费者行为上,机器学习有着强大的能力。2018年,我们将看到更多在该领域的投入和实验,主流品牌进入AI测试阶段,尝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提升广告投放效果。
趋势四:无界电商,缩短最后一公里转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2017年交易规模预计为24万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43.8万亿元。随着消费者对随时随地购物需求的提高,电商变得无处不在,就连昔日仅为电商平台输送流量的社交平台,如今也具备了电商属性。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社交平台上购物。连一向“端着”的奢侈品牌被也在微信上开启了销售通道。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不断创新,把消费者体验做到了极致,先后推出盒马生鲜、无人超市,让消费者不断为之尖叫。然而,市场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下火热的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可能成为下一个变革市场的引领技术。
2015年3月11日微软公司与行业趋势预测机构“未来实验室”(Future Laboratory)和市场研究咨询公司Research Now对全球13个国家的130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并于3月9日公布了2015年数字趋势报告。这份报告旨在调查人们的数字行为和科技未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品牌如何能够满足今天与未来消费者的期望。报告摘要如下:
研究显示,与2年前相比,消费者对待数字服务和联网设备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者更加习惯通过联网设备和网络分享个人生活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也变得更加精明和苛刻,更希望控制他们的“数字分身”,更加关注个人信息被使用的方式,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微软公司全球消费者洞察部门负责人娜塔莎·哈莉祖克(Natasha Hritzuk)说:“2年前,我们看到消费者非常关注他们的隐私,更多希望以匿名方式出现。可是现在他们正放弃隐私对话,更多关注如何控制数字分身。在全球范围内,78%的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上网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为数字世界提供动力。他们不再担心自己的网络足迹,而是更关心这些足迹代表了什么,以及如何将其更有效地转化为有用的经验。”
给与消费者分享和控制他们信息的选择十分关键。实际上,57%的人希望能控制自己的信息保存在网上的时间,微软称这种趋势为“我的身份权”(Right to My Identity)。
想像一下,你正与朋友们在线打游戏,你想向所有游戏迷炫耀自己获得的高分、徽章以及奖杯。你甚至想要在简历中展示自己的成就,以便对手从一开始就知道在面对谁。当然,你可能也想要与生命中的其他人建立新的联系,进行新的体验。
无论哪种情况,那些“交出”数据的人显然期待某些回报。一款追踪你地理位置的应用如果没有进一步作出解释,将被视为侵犯隐私。但是这款应用如果是因为向披萨爱好者提供降价优惠而追踪你的位置,它似乎相当棒。在“投资回报”不清楚的情况下,消费者不可能分享其个人信息。
消费者还继续面临“信息过载”的困扰,并在寻求新的方式帮助缓和生活中的“白噪音”。80%的人对可帮助管理自己在线数据的服务感兴趣,75%的受访者表示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60%的人对“物联网”、联网家居感兴趣,大多数消费者希望理解获得的信息代表的含义。通过这些手段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这促使“生活分析”崛起。消费者通过提供个人信息,以此换取某些分析,或增加他们个人无法轻易得到的洞察力。
Microsoft Band可以告诉我们跑了多远、心率跳了多少下数据等。当其开始与该领域外的其他东西整合后,这些数据将变得更为重要。将来,Microsoft Band可以使用办公室、日历等信息建立分析,预测你的心率尖峰等。
在“永远在线”的数字世界中,消费者也希望他们的科技能变得智能化,这对他们非常重要。哈莉祖克说:“营销人员希望能让消费者永远在线。但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我们看到这有很大阻力。”
消费者希望关键时刻保持在线,他们更关注内容,因为那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不需要总是联网,而是能在自己选择的时间与正确内容或服务相连。一名接受采访的消费者说:“我不认为我们应服务于科技,科技反而应为我们服务,允许我们去做让我们生活变得比以往更美好的事情。”
最后,消费者也对帮助形成和设计数字产品与服务日益产生兴趣,“生活黑客”技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63%的人对能够自动过滤内容和消息的未来科技更感兴趣。
并非我们所有人都要知道如何编码或想学如何编码,我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利用更加个性化的数字服务。56%的人更希望体验他们亲自帮助形成的服务,微软称其为“Creative Me”。
许多人利用沙盒游戏《我的世界》作为表达他们创造力的方式,即利用游戏中的虚拟积木建造自己的建筑,没有任何限制。哈莉祖克说:“你不必成为极客就可以表达自己,《我的世界》已经证明这一点。即使消费者不会编码,他们依然可更切身地体验数字生活。”
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营销人员和占星家之间的共同点比表面上看起来的要多。这两种人都会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凝望星空、望向未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收到客户和记者发来的类似邮件,他们都想知道2014年会发生些什么。幸运的是,我并不需要夜观星象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因为科技总是会留下一些明显的迹象。以下便是2014年你将可能发现的五个数字趋势。
1)基于身份的生态系统。在我还是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研究生的时候,我的论文主题是Twitter(不,这篇论文并非只有140个字)。我论文中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为什么人们会使用社交网站?我不甚正确的假设是,人们想要彼此进行联系。但我所做的调研发现,这仅仅是第二重要的原因。第一重要的原因是展示自己的身份。我会在这里顿一顿,给你点时间思考下这个社会的自恋情结。然后,我会敦促你更深入地思考。作为人类的我们总有一种天生的表达自己的需求。通过这种表达,我们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身份。聪明的公司,如Facebook(以及他们的时间轴功能)和亚马逊(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推荐功能)已经在着手利用我所说的这种“基于身份的生态系统”。明天的数字世界,无论是消费者的还是企业的,都将围绕着个人身份展开活动。想要利用这一趋势的公司将会积极主动地创造各种方法,来利用这一观点:展示我们的身份是最最普遍也是最最基础的欲望。
2) 内容管理和聚合。还记得梅格·瑞恩和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电邮情缘》吗?这是一部票房大片,也是浪漫喜剧的巅峰之作。然而,现在再也不可能重拍该片了。为什么?因为没人会为收到邮件而激动不已了!我们早已经从信息饥渴社会过渡到了信息过量社会。然而,我们仍然每天都需要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我们看到了诸如Pinterest、Quora和List.ly等网站的兴起。Pinterest从技术上来说不过是将早已存在的图像组织起来而已,但是由于我们非常需要这种聚合系统,它获得了巨大成功。
3) 视频=设备不可知。你上一次说“我在电视上看视频”是什么时候?更可能的是,你会在电视上看视频,但你也可以很方便地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看视屏。视频持续着其设备不可知的特性。从商业角度来说,在线视频将继续在数字世界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4)四屏革命。最近一次的超级碗比其他任何活动都要更好地表明了这一趋势。当人们在电视上观看比赛时,他们同时还在电脑上查看第二天的工作邮件、用平板电脑发与比赛相关的推文,同时还在给朋友发短信。我们所能习惯的屏幕数量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我所说的“屏幕”并不一定就是指实实在在的方盒子。谷歌眼镜也能算是一块屏幕。你能与之进行互动的任何表面(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可以视作是屏幕。随着各种可进行互动的表面种类的增加,期待广告界推出各种创新吧!
5)社交网络能力是必备。公司的大部分招聘职位将要求应聘者拥有社交媒体能力,对高管职位来说尤其如此。这一能力不仅仅是要能理解社交平台,以使数字能力成为你职业素养中一个固有的部分。社交媒体能力作为一整套技能,将被划分成两个层面——个人及组织。在个人层面上,专业人士必须要知道如何创建内容、管理相关信息,并将人和资源联系在一起。在组织层面上,则要求有灵活性(在思维和战略上)——整合各方数据以用于决策制定的能力——和真实性(实实在在的交易,而不是想法)。
via:虎嗅网
2012年12月各大社交网络网站美国在线时长份额图
2012年2月15日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日前发布数字趋势报告指出,Facebook仍是最受关注的社交网站,其社交网站在线时长占比高达83%。
据ComScore的分析数据,2012年12月,Facebook仍是最受美国用户青睐的社交网站,当月的用户在线时长占比达10.8%。ComScore的调查发现,尽管去年12月份谷歌(微博)旗下网站的美国访客数量最多,达1.914亿,但Facebook的关注度仍最大。谷歌旗下所有网站的用户在线时长占比为10%,略低于Facebook。此外,Facebook的社交网站总在线时长的占比更是高达83%。
Facebook CEO 马克·扎克伯格
在关注度上,任何一家社交网站都无法与Facebook相比。去年12月,排名第二的Tumblr的社交网站在线时长占比仅为6%,而Pinterest和Twitter的这一比例均不足2%。需要指出的是,ComScore的统计数据仅包括桌面应用,并没有考虑移动应用的时长和流量。
Tumblr、Pinterest和Instagram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这三家社交网站的美国独立访客数量均出现迅猛增长,目前这三家社交网站的独立访客数量相当。ComScore称这种有趣的趋势为“视觉网站”的兴起,因为这些网站均提供以图像为中心的服务。
Tumblr 、Pinterest和Instagram独立用户增长趋势图
Tumblr是这些社交网站新秀的领先者,去年12月份,Tumblr的美国访客数量同比增长了64%达3080万。据ComScore的数据,去年12月份,-Pinterest和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的美国访客数量同比均增长了284%,Pinterest的访客数量达2890万,略高于Instagram的2740万。
1、时尚秀场焕发生机
在时尚业,秀场永远居于核心地位,因为这里是顶级设计师和超模们的领地,前者展现他们的巧思和天赋,后者展示他们的身材和气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需要相对封闭的环境,由此社会化媒体不受欢迎是可以想见的。但是现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后台不再私密
在一向被视为禁地的后台,设计师们开始欢迎“干扰”,并率先通过Twitter披露最新作品的样貌。Oscar De la Renta,在其2012年的春装秀上借助其Tumblr鼓励人们用众包的形式报道发布会,在其婚礼秀上支持人们在Pinterest上做实时的图片报道。Burberry现如今是数字时尚领域的排头兵,在它2011年9月份举办的伦敦时装秀上,通过Twitter发布其后台和时装现场的动态图,同时雇佣摄影师Mike Kus为该品牌在Instagram的粉丝拍摄实时照片。
前排观众多元化
毫无疑问,观众的构成也在发生着变革。如今,除时尚编辑、各界名流之外,时尚博主们也占领了一袭之地,在社会化媒体具备影响力的普通人也正在抢占有限的席位。事实上,用户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也成时尚秀场的入场券。由Bal Harbour Shops举办的FNO Party,Klout分数在40以上的用户才可以进入。
表演本身借助于电影化的表达
时装表演秀,则采用了一种更加电影化的方式。在刚结束的第十九届全美超模大赛中,两位选手在幻影式的Forever 21秀场进行对决,并与屏幕投影产生实时互动。在2006年,亚历山大·麦昆和凯特·莫斯利用全息术为秀场造势,当时身着飘逸长裙的凯特·莫斯在空中旋转,如仙如幻,令人惊叹。去年,Burberry在其北京店的开幕式上,联合模特表演和全息术,上演了一场美妙绝伦的时装秀。在首届3D全息时装秀上,德国设计师Stafan Eckert 同动画设计师Tim Joeckel合作,让虚拟模特展示其设计的时装。
现在,几乎所有的时装秀都是直播的,而且多采用3D手段。试想一下,还有多久,你可以在自己的起居室或者任何地方看到全息模特表演呢?按照现在的趋势,时装秀将越来越开放,同消费者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使得他们可以回顾表演,甚至是借助360度全景检查各个细节。
在时装秀现场下单
时装秀对于公众的开放,理所当然,便利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在2011年春夏时装周,Burberry允许参加时装秀的消费者们通过iPad应用下单购买单品,并且在单品摆上货架前就得到它们。
通过T台预定新品及分析在网上备受好评的单品,能够帮助设计师和买手们了解单品的受欢迎程度,技术在这个环节扮演了之至关重要的角色:扩大时装表演覆盖面,让它不再是极少数名流的专利。拥有想Alexander Wang、Marc Jacbos等一干大牌设计师的Moda Operandi,提供线上的时装表演秀,以及T台直订服务。
采用会员订阅值得电商网站StyleMint.com,近期在其Facebook页面举办了一个实时的购买活动,出售折扣服饰,并同消费者在线互动。 由此可见,由于社会化因素及虚拟购物体验的完美结合,品牌商们可以让时尚产业发展到新的境界。
2、众包和精准商品目录的力量
众包,是互联网行业最重要的商业模式之一,也是时尚行业革新的形式及动力。聪明的品牌商们,已经开始使用众包来引发用户群体在社会化媒体上的讨论,并借此使得消费者同品牌产生情感上的联系,进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众包
Threadless是最早采用众包模式的电商企业之一,它允许用户投票给喜欢的T恤设计图,并根据投票结果决定是不是进入量产。目前,众多时尚企业都在意识到了创造性平台的力量,借助其活跃用户的力量,如Polyvore在用户社区发起设计比赛,而Moxsie则借助Twitter使得消费者变成真正的购买者。
通过众包,品牌商能够引发大量的在线讨论,同消费者建立深入的联系,进而对消费者的偏好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消费者是多变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今天需要什么,但是未必清楚明天想要什么,在小范围内实行的众包则有助于灵活处理产品的周期。
精准商品目录
越来越多的时尚网站同时尚博主、潮流先锋及名人合作,采用一种编辑的意识做电子商务。位于伦敦的Stylistpick,会邀请著名的时尚达人为用户挑选各款潮品,进而打造用户专属的单品陈列室;MYMix for eBay 的商品目录是由The eBay Style Collective的时尚博主、达人们挑选简历的;Yoox的部分商品是根据明星的喜好选择的;ASOS finder的商品目录是由其社区成员挑选的。
Google旗下的Boutiques.com采用数据挖掘为用户做商品推荐,但一个成功、高效的推荐系统需要足够量的数据,而且时尚产业又瞬息万变,因此Boutiquese.com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以预见,结合搜索引擎推荐及时尚专业人士辅助,会是下一个潮流。
3、线上和线下的界限模糊
贪心的用户总是期望在线购物的体验同线下购物一样舒适惬意,也期望线下购物同线上一样方便快捷。根据研究报告,消费者们重视能够让购物变容易的技术,63%的被调查者对手持扫描仪感兴趣,而45%的被调查者对店内售货亭感兴趣。
交互试衣间、试衣镜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和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试衣间,能够改变用户的购物体验,使得他们可以不停试穿衣服并从朋友那里获得实时的意见反馈。
Fitting Reality,利用微软的Kinect技术建立虚拟的试衣间;爱尔兰初创期企业Von Bismark,同时运用Kinect拍照设备和Intel出的面部识别软件,用数字技术转化到一个交互的试衣镜中,使得用户可以试穿衣服。主要的化妆品品牌,比如欧莱雅、美宝莲和希思黎,已经开始在亚洲市场使用特殊的试妆亭,这种设备操作简单——给用户拍张照片并在照片中展示不同类型化妆品的效果。这种“魔镜”,把用户的皮肤质地、面部特征和产品颜色等因素考虑在内,让用户可以看到虚拟的妆容效果并同在线的朋友分享。
店内移动终端使用
店员们已经开始使用iPad、手机等终端设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产品信息。当然,这对店员们的教育水平有一定要求。
Tory Burch为店内销售人员提供iPad,为他们分配网站的个人登陆账号,这样,促销活动等可以被销售人员和分店获得。Burberry在中国的门店,消费者在手持iPad的销售人员的帮助下,利用电子的交互出莫名,搭配服饰。在Guess门店,店内的iPad可以帮助消费者商品目录,直接购买单品或者在网上预订。在Nordstrom,销售人员人手一台iPad,为消费者量尺寸,记录消费者对于裁剪、材料和设计细节的要求,进而帮助消费者预订合体的服饰。
交互的门店橱窗
门店橱窗长期以来是服装展示的重要舞台,也充满了各种噱头,但如今初创已经成为门店个性化的“首页”。Immersive Labs,用技术改造门店橱窗,使得橱窗除了招徕顾客进店之外,能够根据用户对于橱窗及陈列物品的反应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新技术也被运用到艺术装置上。位于西雅图市中心的Nordstorm,可以让路过的消费者用光作画;有运动跟踪仪的Repetto,能让人们同其门店橱窗进行互动;珠宝类的奢侈品牌De Beers在它的旗舰店,通过专门制作的裸眼3D电影招徕顾客。
一个更实际的应用,是阿迪达斯的虚拟球服墙,消费者可以观看运动鞋的3D展示效果,检查各个细节并从不同角度感受设计的魅力,并能够通过视频或者文本获得更多的商品信息。
同商品互动
有了电子商务,消费者可以很方便的同商品互动,把它们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并获得朋友们的实时意见,也可以研究搭配技巧,或者将它们放入购物车。那在线下店呢?如今通过WIFI、QR和增强现实技术,品牌商们可以让消费者同商品产生足够的互动。 巴西的时尚零售品牌C&A,将每一件单品的Facebook好评度都展示在特制的衣架上;Backstage Pass通过标签上的二维码让用户获得名人们的搭配技巧。
4、消费行为随时随地发生
从拨号上网时代开始,互联网就在不断消磨着人们的耐心,尤其是当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的时候。消费者们看到了喜欢的商品,会想着立即买下,接着在网上点几下,就可以把那些时尚新品收入囊中。与此同时,品牌商们也在努力简化流程,使得一切可以被购买的商品更容易购买,而不管是借助线上或者线下的时尚杂志,还是广告,或者是Burberry最新的秋冬时装秀,以及社会化的电商网站Polyvore、Fanvy、Pinterest、Pinshoppr、Lyst。
5、平板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
通常情况下,手机购物适用于相对冲动或者急切的场合,而平板电脑则相对轻松些。根据尼尔森2012年第一季度做的一项调查,美国79%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用户有移动购物行为。智能手机在移动的情况下比平板电脑使用得更多:73%的用户通过手机确定一家商店的地址,42%的平板电脑用户会这么做;42%的用户在购物时候使用手机查看购物清单,16%的平板用户会这么做;36%的用户会用手机兑换电子优惠券,11%的平板电脑用户会这么做。
同时,42%的平板电脑用户已经使用平板进行购物,而智能手机用户的比例是29%。eBay的移动商务,在2011年达到了50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年的数据有望攀升到80亿美元;Guess在线销售额的15%来自于移动电商;闪购网站Rue La La,工作日时候移动电商占18%,周末时候占30%。
由于移动电商的高转化率,品牌商们很容易去进一步投资,给移动购物的消费者们独家商品,让他们感受到和线下购物类似的体验,或者是提供可直接购物的移动广告,以及纳入社会化因素。
在这一领域,丝芙兰的表现可圈可点。这家化妆品销售巨头,有一个移动电商品台,其iPhone应用能给消费者同线下类似的购物体验,其iPad应用提供时尚指导视频,教用户们使用不同产品。
6、视频
根据comScore近期发布的数据,美国的网络用户在4月份观看了370亿个在线视频,其中包括95亿个视频广告。尽管时尚业一向在拍摄时尚大片或者收后台花絮方面毫不吝惜,但拍拍上门一直没有在此领域掘金。虽然时尚电影多精美以上,视觉效果突出,但是它们并没有以故事打动观众。点开Youtube的时尚品牌频道,你会发现绝大部分的时尚电影浏览量还不到10万。
视频社交网络
时尚品牌们正在抢占类似于Instagam的视频app应用,如SocialCam和Viddy。DVF通过Viddy发布时尚活动后台花絮视频剪辑,及明星的个人日常工作生活视频。
边看视频边购物
位于蒙特利尔的设计师电商平台Ssence同澳大利亚女歌手Iggy Azalea合作,拍摄可购物的音乐视频。Popdust,一家音乐新闻网站,邀请Amy Heidemann和Nick Noonan拍摄视频。这不仅启发人们制作更多的可购物的音乐视频,也可以让人们制作服饰搭配教学视频,并附上购买链接。
互动电视
根据eBay的研究,到2013年,25%的用户会经常性的使用互动电视购物。另外,根据World-Pay发布《全球在线购物者报告》,21%的全球性购物者已经拥有下一代的交互电视,在这些人里面,24%已经有过购买行为。
NBC Fashion Star的巨大成功展示了电视购物的巨大潜力。在这个时尚真人秀节目中,选手们进行服饰设计比赛,其作品会被三家时尚品牌的买手看到甚至买下。被品牌买下的设计,直播结束后会立马出现在时尚品牌的线上和线下店。这个真人秀节目,在全球走红,并将会在超过75个国家播出。同时,它也让参与的商店创下了销售记录,因为在节目中获胜的服装设计一般会在几小时内售罄。
通过以上的六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时尚产业有足够的创造性,使得它不仅可以赶得上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推动技术的发展,燃技术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本文来自bukop.com (作者:谢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