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10 Jun 2015 09:24:0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离婚率不断增高得怪社交网络 //www.otias-ub.com/archives/354973.html Wed, 10 Jun 2015 09:24:08 +0000 //www.otias-ub.com/?p=354973

The mobile-led, social media phenomenon has meant that it has never been easier to reach out to people, a temptation that can be a destabilising distraction for some marriages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人对社交媒体的大量使用助推了离婚率的上升。

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自2004年以来,中国人的离婚率一直稳步增长。在2012年,有310万对夫妇离婚,离婚率为23.4%,而1979年这个数字还是4.7%。在2013年,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离婚率接近、甚至超过30%。

中国杂志《半月谈》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受调研的夫妇表示,社交媒体出现在每日生活中,并没有让两个人之间变得更为紧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让关系变得更糟,直至两人关系结束。

和What’sApp类似,中国的微信给客户提供免费的即时通讯服务,每月有4.68亿活跃用户,其他有类似功能的应用如陌陌虽没如此之火,但也有1亿用户。

报告称,由移动通讯引领的社交媒体现象意味着,人们相互联系是极为容易的事,在一些人的婚姻中,社交网络成为分心的诱惑,引发婚姻关系的不稳定,而对于一些夫妇来说,沉迷于社交网络是毁灭性的。

“我绝不会在丈夫面前玩社交媒体,那样会引起太多的争吵,”接受调研的刘云说道。

现年二十五六岁的刘云是位按摩理疗师,育有一个7岁女儿。她说自己经常感觉“闲得发慌”,而与社交网络上随机遇到的人聊天能帮她打发时间、让她感到愉快。她说道自己与附近的男子聊天、互发“好看的照片”,这些都隐瞒着丈夫。

一些专家对不断上升的离婚率给出不同的解释。

吉林大学法学教授李洪祥称,如今中国人不再对婚姻有“白头到老”的期待,婚姻观也没那么强烈了,他还指出,2003年通过的婚姻登记条例简化了离婚手续,也是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些人认为人们期望的改变也是其中一个缘由。一些接受调研的人提及情商低、性生活不和谐都可能导致离婚。

北京的心理咨询师刘丽萍说,基于自己的经验来看,约4成的离婚是由于婚外恋导致的。

根据提供婚姻咨询心理服务的壹婚姻(Yihunyin.com)网数据,过去几年里,微信或陌陌上情妇或“小三”的数量增长了两成。

山西的调查员刘宁称,在中国,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相当大,这些人经常会出现态度上的改变,或发现长久维持异地关系很有压力,于是找情妇以慰藉。

译者: Lillie412 原作者:Charlotte Middlehurst  来源:译言

]]>
数据说明:婚后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www.otias-ub.com/archives/32837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28378.html#comments Sun, 08 Feb 2015 13:50:27 +0000 //www.otias-ub.com/?p=328378 在刚刚过去的 2014 年,我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我国已婚人群的婚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在此简要介绍,其中对于性别差异、婚姻不同时期的婚姻质量差异的讨论可能对题主感兴趣的问题有帮助。可以通过如下信息查询这篇文章。

程菲、郭菲、陈祉妍、章婕. 我国已婚人群婚姻质量现况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4, 28(9): 695-700.

下面 4 个方面的内容引自该文章:什么是婚姻质量如何测量、研究对象、主要结果、有意思的几点讨论。

不想查询具体数字、图表的知友可以只看粗体字部分、或直接跳到分割线中出现“主要结果”、“有意思的几点讨论”的部分

– 什么是婚姻质量,如何测量 –

婚姻质量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概念,是生活中的许多生活事件、婚姻互动和婚姻机能的大量特征的连续反映[1]。与婚姻有关的问题,即如何界定婚姻质量的概念、如何进行测量及其相关因素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根据已有研究[2],将婚姻质量定义为在一定时间里,丈夫和妻子彼此迁就融合的水平

Locke 等编制的婚姻调适量表 ( Marital Adjustment Test, MAT) [2]作为最有效的评估婚姻质量的一种测量工具[3],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婚姻研究及不同人群的婚姻质量测量[4-6]。题目少,使用方便。共 15 题, 得分范围 2 ~ 158 分,分数愈高,婚姻调适越好, 婚姻质量越高。本研究中 MAT 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 α 系数为 0. 83。

  • 能区分有无婚姻困扰的夫妻[7]:MAT 得分为 100 分或更高,可被解释为表明夫妻没有婚姻困扰、婚姻质量较好[18]。
  • 既强调夫妻关系的事实特征和客观状态,又强调当事人对婚姻关系及其配偶的主观感受[8-10]。
  • 包括区分婚姻调适不良组和婚姻调适良好组最基础的和最有鉴别力的 15 个题目,可获得整体婚姻质量的单 一指标[17]。

本研究采用 MAT 来探讨中国人的婚姻质量情况,以及性别、结婚年限、受教育程度、城乡户籍、子女情况 等变量对婚姻质量的影响,以便为今后 MAT 在 国婚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应中国人的婚姻测量工具提供依据。

– 研究对象 –

样本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07 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15]。该数据库分为青少年版、成人版和老年版,取样按照全国各地区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平衡比例。各城市的成年人群取样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比例分配。青少年版和老年版没有婚姻部分的问卷施测。本研究于 2009 年 11 月 -2010 年 9 月进行。

本研究的对象为已婚者:

  • 在成人版数据库中抽取婚姻状况为已婚 ( 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 离婚和丧偶 4 种情况) 、
  • 符合结婚法定年龄 ( 男性 22 岁,女性 20 岁) 、
  • 具有婚姻调适测验 ( Marital Adjustment Test, MAT) 得分的

有效问卷共 3373 份。男性年龄 22 ~ 69 岁,女性年龄 20~63 岁,平均年龄(39±8) 岁; 男 1607 人,女 1742 人,缺失 24 人。城镇户籍 2678 人,农村户 籍 374 人,缺失 321 人。不同性别已婚者人口学资 料分布见表 1。

– 主要结果(包括 1 张图,2 个表)-

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取样覆盖全国各个地域,同时对于不同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 按比例取样,其数据可靠,代表性较好。采用的 MAT 量表涵盖了婚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和客观调适等方面,可以概括我国婚姻质量的基本情况。因此,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基本反映当前我国已婚者的婚姻质量情况。本研究表明:

  • 我国已婚人群婚姻质量总体上夫妻调适情况较好,与以往对我国婚姻的研究结果一 致[19-20]。
  • 对婚姻质量有贡献的相关因素包括结婚年限、户籍所在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有无子女以及是否与配偶同住等人口学变量。
  • 随着结婚 年限增长,女性婚姻质量呈“U”型曲线变化,婚姻的中期婚姻质量较低,而初期和末期婚姻质量较高。
  • 婚姻质量的相关因素有性别差异
    • 对于女性来 说,受教育年限、个人收入水平、结婚年限、是否 与配偶居住在一起对婚姻质量的得分贡献较大
    • 对于男性来说,城镇 / 农村户籍、是否与配偶居住 在一起对婚姻质量的得分贡献较大。
    • 在某些群体中婚姻调适不良的可能性较高,如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女性、个人月收入为 1000 元以下的女性、农村户籍的男性、不与配偶在一起居住者,MAT 平均得分均<100 分。

7419bbc0abb90abe826e6f5069979998_b

165e0f5dbc3b0e5d5e6ceeed6631161d_b

9c903a3a5aff9ba110a177ae35f553df_b

– 有意思的几点讨论 —

1. 婚姻质量的性别差异

总体来看,男性和女性在婚姻质量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婚姻质量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相关因素的不同。

  • 女性的婚姻质量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结婚年限、是否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影响相对较大;
  • 而是城市户籍还是农村户籍、是否与配偶居住在一起显著影响男性的婚姻质量。

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一些解释:

a. 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面对和需要处理的问题有很大不同。对于婚姻中的这些压力事件,受教育程度较 高、个人收入较高的女性可能具有较多的个人积极资源,可以更好地应对。而男性在婚姻中面临的调整和挑战与高收入高学历带来的优势没有太大关系。

b. 男性和女性的婚姻满意度受到性别角色约束的影响。角色约束通常降低婚姻满意度水平[21]。

    • 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受性别角色的约束强度相对较小,角色行为的界限相对模糊,如操持家务的时间相对短、在婚姻中的独立性较高,其婚姻满意度较高。
    • 而对于男性来说,性别角色的约束强度可能在不同学历和收入水平的男性群体中差异不大。城市与农村男性的性别角色约束的差异较大,农村男性更多地拥有家庭实权,肩负就业养家的责任,婚姻价值观相对保守[22-24],婚姻调适能力相对较差,婚姻质量相对较低。

2. 婚姻质量在婚姻的不同时期发生变化

  • 已成为父母的已婚者,婚姻质量低于没有子女的已婚者

对于婚姻中的双方来说,孩子的出生标志着婚姻关系进入到另一个时 期。成为父母是欣喜的,同时又是压力重重的。对于使得这个时期的婚姻冲突加剧的原因,一直是国外婚姻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尚没有得到大家公认的解释。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这种现象可能出于以下几种情况:

    • 夫妻双方的抑郁风险增高;
    • 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婚姻质量陡降;
    • 婚姻双方的性别角色是刻板的;
    • 他们需要承担大量的家务活和照看孩子的工作;
    • 父亲逃离到工作中;
    • 婚姻中的言语交流和性行为急剧减少[25]。

对于刚刚成为父母的夫妻来说,已有研究发现进行夫妻治疗可以减少婚姻满意度的降低,预防离婚的发生并改善婚姻质量[26]。

  • 相对于中年已婚者来说,较年长的夫妻婚姻调适较好

中年夫妻对婚姻抱有较多负性情绪来说,而较年长的夫妻表现出较少愤怒、厌恶、争斗性和抱怨。可能的原因是年长的已婚者在婚姻冲突中更频繁地出现退缩行为,而这对于夫妻双方和婚姻关系都是有帮助的[27]。以往的研究结果没有显示出中年夫妻和较年长的夫妇的明显差异。但在对婚姻互动的录像进行互动时刻的感受的评估时,得到了一致的研究结果,即年长的夫妻在互动中感受到较多情绪上的正性体验[28]。

– 本研究的不足 —

  1. 从多元回归的分析结果来看, 模型所解释的婚姻质量的变异未超过 5%,此结果 与 Glenn 的研究结果[29]一致。也就是说,尽管本研 究中的人口学变量对婚姻质量有一些影响,在这些 表示已婚者的社会及个人资源的变量之外,还存在 一 些 更 重 要 的 解 释 变 量 ,如 婚 前 同 居 、离 婚 、再 婚 次 数以及是否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等因素。根据 Lewis 的“三段论”婚姻解释模型[30],这些变量还包括生活方式的满意度、来自夫妻互动中的收获等方面的因素。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基础上进 一步考察其他变量对婚姻质量的影响。
  2. 本研究的数据单位为单个个体,建议未来研究采用夫妻互评 的匹配数据,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婚姻质量的性别差 异以及夫妻互动中婚姻质量的变化轨迹。
  3. 本研究结果中女性婚姻质量随着结婚年限增长呈“U ”型曲 线变化,尽管得到了与国外研究相同的结果,本研究为横断研究,研究结果无法说明婚姻质量在婚姻不 同时期变化的原因,还须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才能 讨论和验证婚姻质量在婚姻的不同时期变化的原 因。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婚姻质量的追踪研究,探讨和追踪婚姻过程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袁莉敏,许燕,王斐,等 . 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J] . 中国 特殊教育,2007,( 12) : 85 – 90.

[2] Locke HJ,Wallace KM. Short marital adjustment and prediction test: Their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J]. Marriage Family Living, 1959,21( 3) : 251 – 255.

[3] Clayton AH,Goldmeier D,Nappi RE,et al. Validation of the Sexu- al Interest and Desire Inventory-Female in Hypoactive Sexual De- sire Disorder[J]. J Sexual Med,2010,7(12):3918 -3928.

[4] Celik G,Yildirim V,Metin O,et al. Psychiatric disorders,self and family functions in adolescents with suicide attempts[J]. Anadolu Psikiyatri Dergisi-Anatolian J Psychiatry,2011,12( 4) : 280 – 286.

[5] 徐安琪,叶文振 . 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 71.

[6] Smith WT,Traupman EK,Uchino BN,et al. Interpersonal circum- plex descriptions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for physical illness: application to hostility,neuroticism,and marital adjustment [J]. J Pers,2010,78( 3) : 1011 – 1036.

[7] Fowers BJ. An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tandardized marital assess- 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J] . Fam Relat,1990,39( 4) : 368 – 377.

[ 8]李一云,屠监源,季建林 .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心身特点[J] . 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 9) : 634 – 637.

[ 9]尚文,张进辅 . 军嫂的婚姻质量、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J] . 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13,27(5): 374-377.

[10]徐红红,胡佩诚. 新婚女性心理控制源、应对方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J] . 中国性科学,2012,21( 4) : 52 – 55.

[11] 许传新 . 婚姻质量: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及评价[J] . 学习与实践, 2008,( 6) : 105 – 112.

[12]曹中玮. 自我状态、夫妻沟通型态与婚姻满意度之相关研究[D] . 台湾: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1984. [13]徐安琪,叶文振. 中国人婚姻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0 – 127.

[14]程灶火,谭林湘,杨英,等. 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分析[J]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 3) : 226 – 230.

[15] 章婕,吴振云,方格,等 .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 2) : 139 – 143.

[16] 刘培毅,何慕陶 . Locke-Wallace 婚姻调适测定[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59-161.

[17]Fincham FD,Linfield KJ. A new look at marital quality: can spouses feel positive and negative about their marriage? [J] . J Fam Psychol,1997,11( 4) : 489 – 502.

[18]Sadeghi M,Mazaheri M,Motabi D,et al. Marital interaction in Iranian couple: examining the role of culture [J] . J Comp Fam Stud,2012,43( 2) : 281 – 300.

[19] 陈晨,当代青年恋爱与婚姻状况分析[J] . 中国青年研究,2007,( 7) : 64 – 68.

[20]程灶火,林晓红,谭林湘,等. 中国人的婚姻质量状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 3) : 282 – 287.

[21]Brock RL,Lawrence E.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stress spillover in marriage: does spousal support adequacy buffer the effects? [J]. J Fam Psychol,2008,22(1):11 -20.

[22]张萍,李春霖,郝申强,等. 城乡夫妻个体婚姻资源量对其婚姻 质量及身心健康影响的对比[J]. 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8,43( 6) : 1243 – 1246.

[23] 苏红 . 多维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婚姻研究[J]. 社会,2007,( 2) : 135 – 146.

[24]王宇中,赵江涛. 我国城乡居民婚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J] . 社会心理科学,2009,24( 2) : 175 – 182.

[25]Fincham FD,Beach SRH. Marria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a dec- ade in review [J]. J Marriage Family,2010,72(3):630 -649. [26]Pinquart M,Teubert D. A meta-analytic study of couple interven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 . Fam Relation, 2010, 59( 3) : 221 – 231.

[27]Holley S,Haase C,Levenson RW. Age-related changes in demand withdraw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J]. J Marriage Fam,2013,75 ( 4) : 822 – 836.

[28] Henry NJM,Berg CA,Smith TW,Florsheim P.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arital satisfaction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couples [J] . Psychol Aging,2007,22( 3) : 428 – 441.

[29]Glenn ND,Weaver CN. A multivariate,multisurveystudy of marital happiness[J]. J Marriage Fam,1978,44(2):269 -283.

[30]Lewis RA,Spainer GB. 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 [M ] ∥ Burr WR, eds. Contemporary Theories about the Family. Vol. 1.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9: 268 – 294.

via:程菲,北大药学本硕连读,心理学博士

]]>
//www.otias-ub.com/archives/328378.html/feed 1
婚姻是否会使人更快乐?数据说话 //www.otias-ub.com/archives/260122.html Sun, 27 Jul 2014 14:47:34 +0000 //www.otias-ub.com/?p=260122 看到这种干货问题,就像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在一群业余选手中突然发现了另一个专业运动员,知道自己不用总捡球的那种感觉。

那我自然要以干货回答。数据说话

此文分三部分:

A.对现有的泛泛的结论作介绍

B.对此文涉及的核心研究(共三个)作介绍

C.结论和总结。

注:分析过程可能较长,没耐心看下去的可以直接拉到 C 部分结论部分,不过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只看结论你会一头雾水……

AAAAAAAAAAAAAAA

确实如题所述,大多数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们不能单纯地把结过婚的人和没结婚的人做比较,这种比较得不出因果性,因为极有可能结婚的人和不结婚的人本来就是两类不同的人。这类研究以前有很多,比如 2005 年 Pew Research Center 做的一个调查中发现已婚人士中有 43%的人声称自己幸福,未婚人士中 24%的人声称自己幸福。无论男女老少。(来源Are We Happy Yet?

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已婚有孩子的和已婚没孩子的差不多一样幸福,非婚有孩子的和非婚没孩子的一样幸福。(注意:非婚和未婚不同)

但是这种研究太笼统了,我们还应该考虑他们的经济状况,甚至把单身歧视算进去(是的美国也有单身歧视)。所以你不能说就是【婚姻】这么一个东西起了所有的作用。

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上面用括号标出来强调的,那些非婚人士中还包括离异和丧偶的。你不能说那些没结婚的人只要结婚了就能幸福,毕竟离异和丧偶的也结了婚的。

这种归类方法可以产生多戏剧性的效果呢?举个例子:

Gove, W. R. 和 Shin, H. (1989)发表在《家庭问题期刊》的研究《离异和丧偶男女的心理健康实证分析》中(来源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Divorced and Widowed Men and Women),参与者被要求把自己的幸福感从 1-4 打分,4 是满分。结果是:

平均已婚人士的打分是 3.3 分。

平均非婚人士的打分是 3.0 分。

但是如果把离异和丧偶的人群分别对待,我们可以得到:

3.3 已婚

3.2 未婚

2.9 离异

2.9 丧偶

已婚和未婚是 3.3 和 3.2,这差别就小了。

而如果你想知道单身人士是不是应该结婚,那你应该把从未结过婚的和结过婚的(包括离婚丧偶)进行比较,最后的结果就会是

3.2 从未结婚

3.2 结过婚

所以说数据这种东西,和研究者心情有很大关系,想怎么演绎就怎么演绎。

同样,Tobias Greitemeyer 于 2009 年发布在《欧洲社会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单身的刻板印象:单身是我们想的那样吗》(来源Stereotypes of singles: are singles what we think?)里面给已婚和从未结过婚的人的心理状况作了比较,结果是:

生活满意度(0-10 打分)

7.10 已婚

7.12 从未结过婚

结果几乎完全一样。

自尊水平高低(1-5 分)

2.13 已婚

2.13 从未结过婚

嗯完全一样,没有几乎。

BBBBBBBBBBBBBBBB

理想的调查研究是什么样的?

真正符合科学精神的研究,让所有人都挑不出来毛病的研究,应该是这样的:你随机找来三组足够多的人,让其中一组一直不结婚,另外两组观察一段时间后让他们结婚,第三组结婚一段时间后然后他们离婚,然后观察研究三组人的反应。但是这么有霸气的实验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做过相同性质的,他姓希,听说后来全世界都想要弄死他。(注意:是希,不是习……)

第二理想的方式就是长期跟踪调查。找来一群人,定期记录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程度,从结婚前就开始记录,一直持续到结婚后一段时间,这样你就能看出来结婚是不是让他们的生活变好了。

2012 年在《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期刊》上 Luhmann M, Hofmann W, Eid M, Lucas RE 四人发表了一篇研究《主观幸福随着生活大事件的变化:多项分析》(来源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059843

首先介绍一下概念,主观幸福包括两类:情感幸福和认知幸福。情感幸福代表你感觉上有多开心,认知幸福代表你觉得自己应该多开心。也就是说情感幸福是感性上的,认知幸福是理性上的。

比如初中时你暗恋多年的 ta 约你几天后一起去郊游,你刚被约的那一天肯定是精神恍惚,嘴角挂着莫名其妙的傻笑,你周围的同学一眼就看出来你不正常。这就是典型的情感幸福。

再比如你从高考的最后一科的考场走出来的那一刻,你知道你自己是正常发挥,如果没问题你目标学校一定能进,你觉得自己终于可以放松了,终于可以玩了,折磨你 12 年的应试教育终于结束了,你得到了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你非常满意,这就是认知幸福。但是你那时可能真的很累只是想睡一觉。

我们也可以说情感幸福就是幸福感,认知幸福就是满意度。

研究人员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等所有相关的一共 2159 个研究检索一遍,排除掉纯理论的、没有跟踪调查的、不相关的人生大事件(比如生病)的、幸福计量方法不统一的、跟踪调查的时间段不固定的、有专业人员介入的(心理咨询师会干涉调查对象的幸福感)剩下 363 篇靠谱研究,再从中排除掉重复的和统计数据过少的,最后剩下 188 篇 真正值得研究的论文。而这其中有 18 篇是关于婚姻的(其它可能和失业、丧亲、生小孩、退休等等有关),还有 8 篇是涉及离婚。

 

结婚

在关于结婚的研究中,有三项指标被记录,一个是情感幸福(也就是幸福感),第二个是生活满意度(认知幸福的一个分类),第三个是对恋爱到婚姻的这段关系的满意度(认知幸福的另一个分类)。

而最早的记录点是在结婚前 4 个月。

结果终于来了——

1.幸福感:结婚前和结婚后的幸福感完全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你每天感到开心和感到沮丧完全不因为你结婚而变化。在整个调查期间,这项都没变过。

2.生活满意度:刚结婚时会有上升,之后一直下降。

3.关系满意度:刚结婚时下降,之后和 2 一样的速度继续下降。

1 的解释:因为人的情感幸福是有极强的调节能力的,这种能力强到结婚根本无法影响到。

2 的解释:人的认知幸福也是有调节能力的,只是没有情感幸福调节得那么快。刚结婚会导致生活满意度上升,之后很快就降回原来水平。

3:研究者并没有对这个做一个解释。我想大家都懂的……结婚了嘛,原形毕露。

翻译一下就是:

1.结婚不会让你每天笑口常开。

2.蜜月期会暂时提高你对生活的满意度,之后会降回婚前水平。

3.让你满意的更多取决于你自己生活状态的改变,你的伴侣是谁没那么重要。当然你的伴侣也不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可能换个不好的伴侣情况会更糟。

离婚

关于离婚的研究中,主观幸福(包括幸福感和满意度)在离婚的那一刻有一个轻微的下降,之后会连续上升。但这也并不能说明离婚就是比结婚好的一件事。毕竟离婚并不是瞬间发生的,离婚之前就已经开始犹豫挣扎好久了,而且法律上的事务又可以拖很久,这段时间才是最折磨人的时间,所以这段时间本来幸福度就会很低,而最后法律上承认你们离婚的那一刻,实际上是一种解脱,也会造成幸福度的上升。

————————————————

但是人们是不会放弃说服自己婚姻会让人幸福的。

于是密西根州立大学的 Yap SC, Anusic I, Lucas RE(这哥们刚才的研究里就有他)三人又做了这样一项研究,名为《人格会造成对人生重大事件的反应和适应温和化吗?来自英国家庭小组的调查》(来源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3049147

他们只针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也就是刚才三种指标中的第二种。

他们把结婚后一直没离婚的人群和一直没结婚的人群作对比,为了对比得更有说服力,他们找来的单身的都是和已婚人士差不多年纪,一样性别,相似的教育水平和收入。参与者被要求从 1-7 分给自己的满意度打分。

然后他们发现了一个丧心病狂的结果:

婚姻不会显著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没错,最后你还是会降回原来水平。但是!如果你不结婚,你连原来水平都保持不了,一直下降!

右图的 event 线就是根据左图连起来的线,是婚后人士的满意度水平线,而 control 虚线就是单身人士的满意度水平线。在结婚的那一刻,已婚人士平均比单身人士高 0.48 分,最后下降到只高 0.28 分。

但是当学者们用这个来宣传“快结婚吧,不结婚你就不幸福!”的时候(记住千万不要让你父母看到这篇论文),打脸者们纷纷开始找茬:

1.年龄,单身人群平均比对照的已婚人群要大 4 岁。由于随着时间推移满意度肯定会下降,所以拿年纪大的单身比较年纪小的已婚不公平。而且研究者自己也承认配对并不够严谨。

2.很明显已婚和未婚的分差在缩小。满分 7 分,最后只有 0.28 分的差距说服力不是很强。

3.相关性不代表因果性,一直保持结婚状态的人和一直保持单身状态的人很可能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和教育水平和收入无关,和性格有关),所以你不能说结婚就能让所有人幸福。那些能一直保持结婚的人,很可能如果单身了也会一直保持高满意度。

4.这个研究里找的是那些结了婚又一直保持结婚状态的人。而那些离了婚的人又是怎么样的呢?

Richard E. Lucas(又是这哥们)另外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观幸福的适应性以及设定点模型:幸福会随着人生大事件改变吗?》(来源Adaptation and the Set-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也是以生活满意度为评判指标,对参与者进行长年的跟踪观察。

这是结婚、离婚、丧偶三个事件对满意度的影响。竖线是事件发生的时刻,左边是发生之前,右边是发生之后。可以看出:

1.结婚没离的满意度在蜜月期后降回原来水平。

2.丧偶的打击最大,经过漫长恢复仍然比原来水平偏低。

3.丧偶和离婚的人群在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满意度下降了是因为那时他们是已婚的,按照总规律已婚人士就是在不断下降。

4.离婚人群满意度最低,这大概也是离婚的原因。

但是当我们把一直没离婚的人群和最终离婚的人群拿来作比较,就会发现

1.从结婚开始,最终离婚的人群的满意度就开始明显下降,降速远超最终没离婚的人群。

2.结婚之前,最终离婚的人群的满意度就没有那些一直没离婚的人群的婚前时期高。也许离婚这个事件有它的必然性。

CCCCCCCCCCCCC

经过了漫长的分析,我们终于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结婚并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对满意度的提高也只是暂时的,是一种蜜月期效应。最后人们都会降回同一水平。

2.如果你一直单身,没有婚姻这种“大喜”来冲喜气,似乎满意度也不会上升,同样会下降。

3.如果你婚姻失败(最后离婚)你还不如不结。离婚的那天才是你解脱的那天。我想,离婚的那个人群里,应该有一些本来性格就不适合结婚的,还有一些选错了人的(瞎选人就敢结婚也是一种性格不适合。。。。)

对了,美国现在的离婚率是千分之 3.6(一年里面每 1000 个人口中有 3.6 对离婚)(来源FastStats – Marriage and Divorce

中国的离婚率略低,2012 年是千分之 2.29,(来源离婚率_百度百科)但是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美国这个离婚率,直观一点地说,就是:67%的婚姻最后以离婚结束。(来源Steve Sweeney claims two-thirds of marriages end in divorce

那么中国有多少婚姻最后会以离婚告终呢?

总结

1.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是一定要结婚的,他们结婚了至少能保持相同水平的满意度(前提是不离婚),不然会一直下降。

2.对于那些选错了婚姻选错了人的人来说,结婚就是你的灾难。

3.最后对无论是已婚还是单身的人:你要明白,幸福的能力是你自己给自己的,婚姻并不能拯救你什么。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到幸福,就算结婚你也一样不幸福。如果你自己具备了幸福的能力,那么无论你单身还是结婚,你都可以过得很好。

祝大家都能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来源:知乎  作者:瘾小明

]]>
婚姻幸福感今非昔比? //www.otias-ub.com/archives/202409.html Tue, 18 Mar 2014 11:32:24 +0000 //www.otias-ub.com/?p=202409

与过去相比,今天的婚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更糟?

对于这个伤脑筋的问题,通常有下面两种不同的回答。婚姻衰退论阵营认为婚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不断攀升的离婚率反映出人们普遍的责任感缺失和道德品质下降,这已经令成年人、儿童乃至整个社会都深受其害。而婚姻韧性论阵营则称,虽然婚姻遭遇了一系列破坏性的变化,如离婚率升高等,但这恰好说明婚姻制度正在向更加尊重个人,尤其是妇女自主权的方向发展。综上所述,让婚姻像半个世纪前那样饱受禁锢才是真正的危险。

作为一名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者,我的观点与上述两者均有不同。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研读了大量关于婚姻的学术文献:从心理学研究到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论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从中我得到一个非常具有震撼性的认识:要论当今的婚姻比过去好还是坏,答案或许是“两者兼有之”。虽然以夫妻双方的满意度和离婚率作为评价的指标,现代婚姻的平均分的确是低于以往;但要是以满意度和个人的幸福感来衡量,现代最理想的婚姻要比过去的强上许多。

一方面我们承认,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离婚率一直在45%左右居高不下,即便是那些尚未破碎的婚姻,通常也不那么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到近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例如,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人员克里斯蒂娜·M·普罗克斯(Christine M. Proulx)领导了一项研究,对1979年至2002年间的14项关于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的纵向研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不但表明良好的婚姻质量预示着高度的个人幸福感(毫无疑问,美满的婚姻造就快乐的夫妻),还显示出这种影响力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强大。人们从幸福婚姻或平淡婚姻中得到的收益差距正日益扩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它又是如何产生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与心理学家陈明辉(Chin Ming Hui,音译)、凯瑟琳·L·卡斯韦尔(Kathleen L. Carswell)和格雷斯·M·拉森(Grace M. Larson)合作,提出了一个关于婚姻的新理论。我们将分两篇文章来阐述这个理论,并在今年晚些时候发表在《心理探究》杂志(Psychological Inquiry)上。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今的美国人对婚姻的期望有所提高,事实上,他们也有能力使其婚姻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理想水平——但这有一个前提:即他们必须要在与伴侣的相处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对婚姻的新期望可能就会落空。事实上,人们对婚姻的失望程度有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候。

因此,婚姻日益陷入了“要么十全十美,要么一无是处”的境地。该结论不仅挑战了婚姻衰退论和婚姻韧性论之间势必水火不容的传统观念;同时,它为希望巩固婚姻制度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想要改善夫妻关系的普通美国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启示。

要理解当代的婚姻,我们很有必要回顾一下它的演化过程。正如社会学家安德鲁·J·切尔林(Andrew J. Cherlin)和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所记载的,纵观美国历史,民众们共计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从美国建国到1850年左右是“制度化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时代,此时个体农户是最普遍的家庭形式,这意味着美国人对其婚姻的需求主要围绕着吃、住及免受暴力侵害等。诚然,当时的美国人也乐于享受恩爱的夫妻关系,但这种亲近只是婚姻运作良好带来的额外福利,而并非其核心目的。

“友伴式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时代始于1850年前后,到1965年左右结束。这一阶段美国婚姻的中心越来越转向了追求爱与被爱等亲密情感和满足性生活的需求。这个时代正与美国的城镇化进程相重叠。男性越来越多地离开家去打工挣钱,这扩大了社会分工的差别,最终导致男性和女性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社会角色。随着国家的日益富裕和社会制度的日渐强大,美国人拥有了足够的基础和条件,得以去寻求以爱和陪伴为主要目的的婚姻。

从1965年左右至今,我们生活在“自我表达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的时代里。美国人日益注重起婚姻中的自我发达、自我尊重和个人成长。在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潮流的推波助澜下,婚姻的制度色彩逐渐减轻,人们更多地将其看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段。“是你的存在,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可以说,1997年的电影《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中的这句台词为这个时代的婚姻理想作出了通俗的诠释。用社会学家罗伯特·N·贝拉(Robert N. Bellah)的话来说,爱已经欣然成为“携手探索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又激动人心的天性自我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不禁注意到,婚姻的历史恰好印证了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经典“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最低层次的需求为生理健康,包括饮食需求等;其后的需求依次为安全感、爱和归属感、自尊直至自我实现。每一项需求的出现都依赖于前一个更基本的需求已得到满足。例如,连饭也吃不饱的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只有衣食无忧时他才会去关心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感),依此类推。

我和同事们都认为,人们对婚姻的期望也经过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在“制度化婚姻”时代,这些期望还处于马斯洛层次中的低等水平,到了“友伴式婚姻”时代就发展到了中等水平,在“自我表现时代”则步入了高等水平。

这种历史性的提升本身并无所谓好坏。但它却对婚姻幸福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可以使人更加幸福、安逸并更深入地触及到人的内心体验,但是,要在整个婚姻历程中持续满足这一高级需求,势必需要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与伴侣的关系。在1800年前后,维持整个家庭的温饱固然已经是不小的成就,但这些工作并不需要深刻地洞悉彼此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与其交流互动方面大费周章。

鉴于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已依照马斯洛层次逐步升级,潜在的心理回报也随之增加——但要取得它们也变得难上加难。

现代的婚姻既可能使你收获伟大的成功,也可能令你遭遇巨大的失望。那些能够在婚姻关系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的人将可望摘得前所未有的甜蜜果实。社会学家杰弗里·迪尤(Jeffrey Dew)和W·布拉德福德·威尔科克斯(W. Bradford Wilcox)的研究证明,每周至少一次“与配偶独处,谈心或一起从事某项活动”的夫妻拥有美满婚姻生活的可能性是达不到这一标准的夫妻们的3.5倍。社会学家保罗·R·阿马托(Paul R. Amato)及其同事也发现,朋友圈交集较大的夫妻相处的时间较多,婚姻也更幸福。

但平均而言,美国人在婚姻中的投入有所减少——这已经损害了夫妻关系。迪尤教授指出,2003年时美国人与配偶独处的时间较之1975年时有所减少。在没有子女的婚姻中,夫妻相处的时间从每周35小时下降到了26小时,其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在家有儿女的婚姻中,夫妻相处的时间从每周13小时下降到了9小时,这部分减少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了育儿之上。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特殊的社会经济学现象,但它包含着社会经济学层面的因素。当今美国人的婚姻中一个最令人不安的现象是,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富人与穷人的离婚率均以类似的速度增加,但从1980年起,两者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社会学家史蒂文·P·马丁(Steven P. Martin)指出,在1975年至1979年间结婚的美国人中,没受过高中教育的夫妻中的10年离婚率为28%,而在至少具备大专学历的夫妻中则为18%:相差10%。然而,在1990年至1994年间结婚的美国人中,上述离婚率分别为46%和16%:差异达到惊人的30%。

问题并不在于穷人认识不到婚姻的重要性,也不是因为美国的穷人和富人对构成美满婚姻的要素有着不同的定义。问题是,自1980年以来,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趋势日益加剧,失业、身兼数职等压力迫使这部分不够富裕的美国人愈发拿不出足够的时间和其他资源来维系紧密的婚姻关系。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政府采取行动来减少这些不平等,并推行有利于家庭的工作政策,如在公司内提供托儿服务等,可能有助于改善婚姻关系。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具体到夫妻个人身上尤其如此。

首先,夫妻们可以选择在他们的婚姻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换个方式来打发他们共同的闲暇时间等。不过,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精力,他们也可以考虑调整对婚姻的期望,譬如不再强求彼此的自我实现,退而求其次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立牢固的感情纽带之上。

坏消息是:只要社会经济环境或个人选择影响我们在婚姻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我们的婚姻就很可能达不到这个时代的期望。但也不是没有好消息:今天的婚姻完全可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花似锦——只不过,想要获得美满的婚姻,总得付出一番努力。

埃里·菲克尔(Eli J. Finkel)是西北大学心理学与组织管理学教授。

via:nytimes

]]>
皮尤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胸小的女人婚姻稳定指数偏低 //www.otias-ub.com/archives/122403.html Sun, 09 Jun 2013 03:20:43 +0000 //www.otias-ub.com/?p=122403

1.胸围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

女性胸围与幸福指数有着紧密的关系,曾经有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胸围与幸福指数”调查中对500对30―40岁的夫妻调查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从这个调查看出,胸小的女人,婚姻稳定指数偏低。最显而易见的是,中年危机,审美疲劳,爱情激情和新鲜感早已全无,如果老婆胸小,而婚姻外的女人身材好,便容易受到诱惑而出轨,这么看,二者是有直接联系的。

这调查似乎也夸大了胸在两性中的作用,毕竟抽取参加调查的人数仅为少数,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我们不难否定,就算老婆胸大,只要有美女从身边经过,男人也会忍不住偷看的。当然,如果老婆胸小,同时性生活方面不和谐,那导致分手甚至离婚的可能性很大。

2.有多少男人喜欢平胸的女人?

不少男人会被女性的胸部吸引,特别是坚挺的胸部。你看那么多女性去隆胸忍受那些痛苦,都是为了迎合男人的需求,女为悦己者容啊!

不少男人给平胸的女人起了个外号“飞机场”,意思就是女性的胸部跟飞机场一样,平直无比。这有不少嘲笑鄙视之义,让不少女性伤心难受。在男人择偶的时候,不少男人还会把胸围纳入了择偶的条件之一,什么体重一定不能超过120斤、要有性感的大腿、不能是平胸……难道这些外在条件不符合男人的要求的话,男人就不爱这个女人了吗?

换一个角度来会所,30岁的男人,已是性情中人,因而关注的重心顺势下移,由脸到胸。一个敢于直面女人、大胆望着女人胸部的男人,内心思索的一定是占有和征服。他重视性爱的质量,追求性爱的新鲜感。

跟不喜欢平胸女人的男人相处,你要让他保持一定的新鲜感,不然的话,他很容易就会厌倦,继而寻求别的刺激。胸部对男人有着极大的诱惑,但是千万不要为了男人而去隆胸什么的,不真实的东西男人也不乐意接受。总有一个男人会喜欢你的内在,所以不需要太担心自己会成为剩女。

3.真的要隆胸吗?

如今,满街报纸杂志上都是铺天盖地的美胸广告,这种导向让不少男人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找一些挺拔饱满的女孩做女友甚至做妻子;同时,让更多身前没有惊涛骇浪的女孩子陡生自卑。可是,真的需要这样么?

不同于腰肢过度肥胖会影响健康和寿命,飞机场身材的女孩子照样属于健康人群的范畴,生活得照样可以很自信!你们要相信,不是所有的男性都喜欢那种山峦突兀的女孩。

太平公主们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自豪:

①你们拥有清纯可人的扮相,就让风骚属于她们去吧!

②你们的身材会让有些男人顿生怜香惜玉之情,他们也许会保护你终生

③你们往往比山峦性女孩纤瘦得多,随着年龄渐长,你们不必担心身材走型

④更重要得是男人不仅仅看女孩的扮相。你的修养,你的内涵,你的知书达理,你的善解人意照样可以深深的打动男人的心!

所以,请你们不要再妄自菲薄,活出自信,活出阳光!前方有喜欢你们的男人在等你们!

4.胸部不是性感资本的全部

英国社会学教授凯瑟琳·哈金提出“性感资本”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们来看构成性感资本的6大要素:Beauty(美貌):精致的面孔;Sexualattractiveness(性吸引力):诱人的身体,有个人特色和风格;Socialattractiveness(社交魅力):結合了优雅、魅力的社交技巧;Liveliness(活力):体能、社交活跃和幽默;Presentation(仪表):有个人特色的时尚装扮;Sexuality(性能力):爱爱的能力。

胸部小只会影响到第二条——性吸引力,也就是说,缺乏好的身材。但你却可以通过另外五项来弥补,比如你的性能力,比如你的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婚姻关系中,除了柴米油盐对消磨婚姻之外,性不和谐也会直接影响婚姻。而胸小,也不代表性不和谐。

所以,胸部小的女孩子,也是不用那么自卑的。胸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决定爱的多少。当然,不排除有一类完全的视觉动物。扬长避短,胸小的女人同样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

决定性生活质量的,不是胸的大小,而是双方对性的态度和当时的心情状态等。也就是说,跟你爱人在一起,平胸不会对性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