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11 Dec 2024 14:39:5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易车:2024年11月中国市场汽车品牌销量出炉 比亚迪、大众和丰田位列前三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1707.html Wed, 11 Dec 2024 14:39:53 +0000 //www.otias-ub.com/?p=1731707 日前,易车发布了2024年11月中国市场汽车品牌销量排名中,比亚迪、大众和丰田位列前三,销量分别为398,407辆、203,506辆和157,383辆。在1-11月的累计销量中,比亚迪以3,152,258辆继续领先,大众和丰田的销量分别为1,834,205辆和1,402,623辆。

从排行榜中可以看到,国产品牌在11月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吉利汽车销量达到123,084辆,同比增长14.15%,位居第四;五菱汽车销量为111,709辆,同比增长41.39%;长安汽车销量为79,234辆,同比增长2.73%;奇瑞汽车销量为69,774辆,同比增长60.71%。

在新势力品牌中,理想汽车和零跑汽车的表现尤为亮眼。理想汽车11月销量为48,743辆,同比增长18.8%;零跑汽车销量为38,850辆,同比猛增109.91%。

与此同时,传统豪华品牌在11月的销量有所下降,宝马销量为54,580辆,同比下降15.89%;奥迪销量为53,500辆,同比下降13.02%;奔驰销量仅为49,817辆。

此外,埃安、吉利银河、广汽传祺、领克、小鹏、极氪、深蓝汽车、小米汽车、奔腾、坦克、蔚来、福特、荣威、沃尔沃、长安启源、长安欧尚、阿维塔、奇瑞新能源、北京和星途等品牌,均位居中国市场汽车品牌销量榜的第20至40名。

自 快科技

]]>
2024年Q3仅特斯拉和比亚迪实现利润增长 分别同比增长17%和11%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9698.html Thu, 28 Nov 2024 12:01:08 +0000 //www.otias-ub.com/?p=1729698 “全球车企都面临压力,当前的竞争环境极为严峻,但我们还是实现了盈利。”这句话,是马斯克在特斯拉Q3财报会议的开场白。刚发完美国选民的百万美元红包,又拿到财报盈利的好消息,马斯克难言内心的激动之情。

面对今年7-9月的成绩单,大部分车企掌门人的心情是复杂的。大众首席财务官阿尔诺·安特利茨表示,公司业绩反映了市场环境的艰难,必须大幅削减成本并提升效率,日产在公布最新财报后,直接裁员9000人,削减产能20%。

《日本经济新闻》详细剖析了11家车企第三季度的财报,随着电气化转型的推进,特斯拉和比亚迪等先行者成绩突出,大部分传统汽车制造商难言轻松。抢跑与落后,崛起与阵痛,整个产业链正经历新一轮的分化。

整体来说,全球主要11家车企业绩里,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在7-9月实现利润增长,分别同比提升了17%和11%。此外,丰田利润虽位居榜首,但同比下滑高达55%;日产出现93亿日元的最终亏损,管理层主动降薪;大众、奔驰和宝马等德国制造商也出现了超过50%的利润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单车利润方面,特斯拉名列前茅,以69万日元领先奔驰的47万日元,是丰田20万日元的三倍之多。

震源地在中国

“奔驰直降200万日元。”

(折合人民币近10万元)

面对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大幅降价,《日本经济新闻》用醒目的小标题,表达了对行业秩序重塑的震惊。

以中国为“震源地”,全球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震荡”,借助电动化转型,比亚迪等中国企业迅速崛起,开始抢占传统跨国车企的市场蛋糕,即使是昔日无比风光的豪华车品牌代表奔驰,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以价换量。

英国调研公司GlobalData统计,中国市场的新车需求,纯电动占比已经从2021年的10%增长到2024年的24%。在一系列补贴政策的助力下,中国电动化进程迅速推进,而传统燃油车的销售比重则从此前的80%降至48%。

在中国,比亚迪成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主要力量。在2024第三季度,比亚迪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8%,达到了113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型增长了3%,达到44万辆,而插混车型则增长了76%,达到68万辆。

从全球销量看,比亚迪从去年同期的第8名跃升至全球第4,超越了福特、现代、本田和日产等车企。比亚迪近年来市场表现强劲,这是欧美和日本车企始料未及的,作为对手,大家普遍感受到巨大压力。

《日本经济新闻》统计,和2022年同期相比,大众和奔驰的销量下降约20%,日产下降近50%,本田的降幅更是超过50%。本田副社长青山真二在财报会上直接表态,公司业界下降速度远超预期,管理层必须承认这一点。

对大众的打击也很大。

过去40年的时间里,大众汽车是中国市场的领导者之一。特别是在2017年,中国汽车总销量达28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与销售国,大众集团在华年销量也突破400万辆,占整个大众集团年销量的40%。

今年前三季度,大众在中国的汽车销量下降10.2%,这一降幅抹去了全球其他地区销售增长的所有成果。

不仅如此,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困境正影响全球,整个集团销量下降,最直观的结果,是利润大幅下跌。为了应对当下的困境,大众在德国大本营至少关闭了三家工厂,并提出裁员数万人的重组计划。

美国库存激增1.4倍

一直以来,北美是日系车最能盈利的市场,但过去第三季度,除了热销的混合动力车,其他车型的增长几乎停滞。

美国市场,库存激增的趋势愈加显著,为了减少库存,车企不得不向4S店提供更多鼓励金,或是增加车贷优惠政策。

研究公司Cox Automotive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9月底,美国新车库存天数达到了81天,和去年8月的58天相比,整整增加了40%。为了卖车,单车激励金也持续上涨,现阶段已经高达3500美元,同比增长50%。

实际上,在北美市场启动鼓励金,早在新冠疫情压顶的2021年左右,日系车企就频繁在美国刺激消费。按照《日本经济新闻》统计,日产因为缺乏北美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库存天数达到了105天,激励金增至4500美元以上,但依旧免不了亏损。

短期看,北美市场的窘境,进一步加深了日产的低迷。在北美市场,纯电动车型销售放缓,而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正在增长,日产此前在北美优先考虑纯电动车型,当下的竞争十分被动。

从日产在美国最畅销的10款车型来看,2022年和2023年总共只发布了一款新车,由于新车更新延迟,畅销车型数量减少,能实现月销超1000辆的车型,已经从从2014年的19辆下降到目前的12辆。

热销新车型短缺,纯电动车型面临销售阻力,日产别无选择,只能依靠销售激励和降价后的补贴,导致利润大幅下降。

丰田的情况稍微好一些,得益于几款具备竞争力的混合动力车型,该公司美国库存天数为33天,激励金在1450美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一直是本田汽车的“利润奶牛”,恰恰是这一市场趋于稳健,让本田能在过去半年收获可圈可点的成绩。不仅燃油车和混动车销量强劲,就连纯电动车型,也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4万辆。

高投入背后的盈利难题

盈利的背后,有市场销量的压力,也有电动化投资的巨大包袱。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唐唯实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曾表示,电动化转型的长期化,对汽车制造商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双重投资,将导致盈利能力断崖式下滑。

《日本经济新闻》了解到,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大幅增收已是难事,当盈利能力下滑,新车新技术的开发也容易受限。

本田计划到2030年投入10万亿日元,用于电动化和和 软件开发,但是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高昂的研发费用,直接让本田的营业利润下降了530亿日元。

考虑到新四化转型的烧钱巨坑,通用汽车已经把电动皮卡工厂的投资推迟了两次,并重新审视了2025年实现100万辆电动车产量的既定目标。福特在实践中修正战略,已决定重新审视大型电动车的研发,转而聚焦小型车的电动化投资。

QUICK FactSet数据统计,2024年7至9月期间,全球11家车企的销售收入仅达到3.8%的利润率,和去年同期的7%相比,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

全球企业里,利润表现突出的特斯拉和比亚迪,有其盈利层面的共同点。

《日本经济新闻》认为,特斯拉自创业之日起,就聚焦于纯电动车型的研发,没有燃油车时代的任何包袱;比亚迪前期一度将电池制造作为业务中心,这是电动车时代的核心资产。如今,两家公司均进入电动化投资的收获期。

除了中国外,其他新兴市场也让跨国车企感受到压力。中国车企加速“出海”,正将国内的产能转向出口,如日产掌门人内田诚在财报发布会上所说,日本企业在东南亚、中东以及南美等地的业务,也受到中国势力的影响。

在产业内部,汽车行业也正经历“笑脸曲线”现象,这一点,和曾经的电器等行业相似。所谓汽车行业的“微笑曲线”,即产业附加价值和盈利能力,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转移,如车辆软件正成为影响车辆功能的关键因素——

软件定义汽车(SDV)已经深入人心,为了抢滩智能化市场,汽车企业或自研,或投资入股,或合纵连横加强合作,开拓软件层面的新机会,这是新时代车企长期影响力的前提条件。

自 汽车公社

]]>
2024年Q3全球汽车公司净利润排名前十榜单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6276.html Mon, 11 Nov 2024 13:36:22 +0000 //www.otias-ub.com/?p=1726276 据报道,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全球主流车企普遍遇到了销量下滑,利润大降的情况。有媒体根据车企财报数据,制作了第三季度全球汽车公司净利润排名前十榜单。

榜单显示,净利润前十排行车企中,有一半车企出现了净利润腰斩的情况,包括最会赚钱的丰田和大众汽车。

具体来看,丰田汽车第三季度净利润37.59亿美元,为全球车企最高,但同比下滑了55%。而丰田利润下跌,与全球销量下滑,和认证造假一事被揭发,一度导致集团停工有关。

通用的盈利表现也很不错,三季度净利润30.56%,与去年同期持平;现代汽车净利润为22.93亿美元,微跌3%。

而特斯拉则是榜中表现最为惊艳的车企,三季度净利润21.67亿美元,同比大涨17%,是榜单中涨幅最大的车企。

欧洲制造商的下滑幅度也较为明显,以大众汽车为例,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超六成至15.8亿欧元。

至于比亚迪,是榜单中唯一的中国车企,三季度净利润16.17亿美元,同比上涨11%,与特斯拉是唯二两家净利润逆势上涨的车企。

此外,比亚迪三季度营收达到了2011.25亿元,作为新能源汽车公司首次超过特斯拉。

自 快科技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年1至9月中国进口汽车累计销售48.19万辆 同比下滑13.5%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5025.html Tue, 05 Nov 2024 13:12:14 +0000 //www.otias-ub.com/?p=1725025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9月中国进口汽车市场报告显示,2024年1至9月进口汽车累计销售48.19万辆,同比下滑13.5%。据报道,今年1-9月份的乘用车进口量Top10榜单中,雷克萨斯累计进口量132932量,同比增长9.1%,位居国内进口车第一。

丰田前九月累计进口量为25757量,同比增长12.3%,位居榜单第七,是榜单中唯二增长的品牌。

至于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等传统进口车大户,今年的进口量都出现了不小的下滑。

其中保时捷前九月累计进口量只有40400辆,同比大跌33.4%;而大众汽车进口量只剩下4488辆,同比大跌53%。

报道称,由于国内9月进口车销量进一步下探,经销商库存深度上升至7.5个月,创历史新高,意味着按照当前的月销量,需要7.5个月才能消化完当前库存。

对于进口经销商而言,过高的库存代表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在面临汽车贬值风险同时,利润空间也将被进一步压缩。

此外,行业数据显示,国内进口车的销量巅峰,已经由2014年的142.3万辆,下滑至2023年的79.9万辆。按照目前的趋势,今年大概率会创出2012年以来的新低。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4年1-7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5114万台 同比增长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5772.html Thu, 29 Aug 2024 15:09:31 +0000 //www.otias-ub.com/?p=1715772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7月全球汽车销量达到5114万台,同比增长3%,显示出市场的逐步复苏。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7月,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达到了31%。详细分析2024年前七个月的销售数据,我们会发现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在全球销量前27的品牌中,有11个席位被中国品牌所占据,占比超过40%。

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中国品牌的崛起,也说明它们正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

在全球销量排行榜上,丰田、大众和现代稳居前三甲,而比亚迪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表,位列第9,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前十的中国品牌。

此外,吉利、奇瑞、长安、上汽、长城、一汽、北汽、东风、广汽、理想等另外十家中国品牌也跻身TOP 27,展现了中国车企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

从全球视角来看,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其中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安等品牌的回升表现尤为突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以丰田和起亚为代表的亚洲集团表现相对较弱。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近两年国际芯片短缺问题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这反而促进了中国汽车出口的强劲表现。在国际市场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抢占了宝贵的市场份额,并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汽车芯片这一高度垄断的行业中,供给端的紧缩为正在崛起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带来了重要的机遇。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下,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电动化转型也导致一些国际汽车品牌逐渐衰落,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扩张创造了条件。

自 快科技

]]>
MarkLines:2024年Q2全球新车销量98万辆 同比增长4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5384.html Sat, 24 Aug 2024 01:28:44 +0000 //www.otias-ub.com/?p=1715384 近日消息,市场调查机构MarkLines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Q2(第二季度,4-6 月),比亚迪全球新车销量98万辆,同比增长40%。凭借该成绩,比亚迪首次超越本田跻身全球第七大车企。

报道称,受认证违规问题和纯电动汽车需求减少等影响,排在第一和第二名的丰田集团(263万)和大众集团(224万辆)销量均出现下滑情况。

比亚迪2024年第2季度全球新车销量98万辆,同比增长40%,其中海外销量达到10.5万辆,销量增长约3倍,最新排名为第七,首次超过本田(92万辆)。

作为对比,去年同期比亚迪销量为70万辆,排在世界第10位,但在1年内超过了排名靠前的本田、日产和铃木,目前正在逼近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福特(114万辆),有着相当高的上限。

附:2024年第2季度全球新车销量榜单

1:丰田集团,263万辆,同比降4%;

2:大众集团,224万辆,同比降4%;

3、现代汽车集团(含起亚):184万辆,同比降1%;

4、斯特兰蒂斯集团:156万辆,同比降13%;

5、通用汽车:143万辆,同比降10%;

6:福特汽车:114万辆,同比增2%;

7、比亚迪汽车:98万辆,同比增40%;

8、本田:92万辆,同比降5%;

9、日产汽车:79万辆,同比降4%;

10、铃木:78万辆,同比增7%。

自 快科技

]]>
大众财报:2023年全年交付924万辆汽车 一年狂赚226亿欧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678479.html Sun, 03 Mar 2024 12:04:55 +0000 //www.otias-ub.com/?p=1678479

日前,大众汽车发布了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大众集团销售收入增长15%,达到3223亿欧元,集团的营业利润仍保持在22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62.9亿元)(2022年:225亿欧元)。

交付方面,大众汽车集团共交付汽车约924万辆,不及丰田,为全球汽车销售季军,后者2023年全球销量为1120万辆。

分地区来看,中国市场仍是大众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但面临着销量增速下滑的危险,中国市场去年只有2%的同比增速,远低于北美市场同比增长18%,以及欧洲市场同比增加20%的局面。

不过,2023年大众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速明显,共计销售77.1万辆,同比增长35%,纯电动车型销量在大众汽车集团总销量,占比也增加至8.3%。

展望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预计2024年销售收入将同比增长5%,营业销售回报率预计将在7.0%至7.5%之间;

此外,大众汽车集团方面表示,将继续重点投资于中国市场、新产品、电池业务以及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型的平台,2024年投资比例有望达到13.5%至14.5%的高值;

自 快科技

]]>
Counterpoint:2023年Q3全球乘用纯电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9% //www.otias-ub.com/archives/1667228.html Tue, 19 Dec 2023 12:45:45 +0000 //www.otias-ub.com/?p=1667228 纯电动车市场,特斯拉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全球畅销,不过随着比亚迪等中国车企的崛起,格局已经发生了改变。近日,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第3季度全球乘用纯电汽车(BEV)销量同比增长 29%,其中比亚迪的BEV销量追平特斯拉,并有望于今年第四季度超过,成为全球第一

报告内容非常详细,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市场,虽然由于种种因素,第三季度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仅增长1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在海外,中国品牌纯电动车销量超过13万辆,相比于去年的第三季度增长4倍!

具体到品牌和车型,比亚迪(不包括腾势)同比增长68%已经赶上了特斯拉,在全球纯电车市场占比达到17%,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百分点,第三名为大众,占比8%,随后则是吉利、传祺、现代等。

全球畅销的前五名车型由特斯拉和比亚迪包揽,特斯拉Model Y全球最畅销,比亚迪元PLUS(ATTO 3)紧随其后,特斯拉Model 3位列第三位,比亚迪的海豚和今年才上市的海鸥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五。

自 快科技

]]>
TrendForce:2023年7月全球37个销售市场汽车销量合计为544万辆 月减10%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5403.html Sun, 03 Sep 2023 10:49:25 +0000 //www.otias-ub.com/?p=1645403 TrendForce集邦发布最新研报显示,据统计,2023年7月全球37个销售市场汽车销量合计为544万辆,在6月份基期较高的情况下,7月份汽车销量月减10%。其中,销量前10名的汽车品牌市占率合计共50.7%,相较6月份的数值提高2.3个百分点,代表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7月份销量第一、二名的汽车品牌与上月相同,丰田(Toyota)排名第一,占总销量的10.2%,销量上较6月份下滑5%,但在美国市场的库存回升后销量逐月攀升,日本市场表现平稳,但中国市场则较上月减少。

第二名为大众(Volkswagen)品牌,占比6.6%,7月销量较6月下降13%,欧洲与中国等地销量下滑为主因。

第三、四名分别为本田(Honda)、福特(Ford),两者7月销量均较6月份微幅下滑,但月衰退比例低于整体平均值。

第五名由中国品牌比亚迪拿下,身为前10名中唯一仅销售新能源车的品牌,占比与排名皆上升快速,比亚迪目前仍以中国市场为主,因此当海外市场销量提高后,将进一步威胁前几名。

排名第七的铃木(Suzuki)也是前10名中少数销量较上月成长的品牌,Suzuki最主要市场为印度,其次为是日本,两个市场7月份的销量都较上月小幅增加,抵销欧洲市场销售下滑。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整体而言,汽车市场受到经济波动影响,中国内需不足、欧洲复苏缓慢,美国在新车库存攀升后销售状况佳,巴西市场因政府提供激励政策而拉升销量,各品牌的主力市场不同为每月销量与占比起伏的原因之一。

自 快科技

]]>
Tech星球:2022年仅有29.7%的汽车经销商实现盈利 45.2%处于亏损状态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4564.html Mon, 10 Jul 2023 12:32:35 +0000 //www.otias-ub.com/?p=1624564

和汽车打交道快30年的徐霖,做了一个反常识的决定,他要开一家新能源汽车商超店,主要销售上汽旗下的新能源电动车,比如智己、飞凡R7等。

这个做法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2023年2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2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汽车经销商,占比不足两成,而处于亏损状态的经销商已接近一半,经销商对汽车厂家的满意度降至十年来最低水平。

近30年老牌4S集团“重庆龙华”正式退市、号称4S店之王的庞大集团退市的消息,都在宣告:这个行业的好日子过去了。

徐霖有一个80人左右的汽车经销商群,身边的朋友都按兵不动,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继续扩大事业版图,“喝喝茶,打打球,大家佛系了。”

没有人敢轻易出牌,一家4S店面积大约在1000平左右,配备200左右工作人员,投资起步就是上千万,亏损的风险巨大。

汽车厂商希望靠降价挽回销量,但结果并不理想。东风系列车型降价最高达到了9万,但销量仍在下跌。销售压力和暴跌的利润,让不少经销商选择退出,2020年退网4S店为2362家,2021年退网4S店近1400家,2022年这个数字是1757家。

一位资深汽车经销商称,这只是开始,绝对不是最至暗时刻,不排除今后还会有更糟糕的情况。

经销商自己补贴,丰田都开始亏钱了

7月7日上午,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北京来广营一家自主品牌4S店的大门口外站着好几个销售人员,他们似乎正在眺望未知的顾客。一个上午过去了,没有一个顾客前来看车,店里稀疏得坐着几个人,他们都是来修车或者给汽车做保养的。

这里是4S店的聚集地,奔驰、大众、比亚迪、极狐、东风日产、长城等多家车企的经销商们扎堆于此。路上偶有一辆试驾的潜在顾客飘过,不是埃安,就是小鹏、比亚迪。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新能源品牌。

《2022-2023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汽车4S经销网络数为33594家,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2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仅有29.7%的经销商实现盈利,与2021年53.8%的盈利占比相比,近乎腰斩;而亏损的经销商占比达到45.2%,亏损面较上年同期扩大27.7个百分点;此外,实现持平的经销商仅有25%,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今年春节过后,车市迎来短暂的回暖。2月乘用车零售共计139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增长8%,是本世纪以来最强的2月环比增速。

就当所有人都希望销售热潮仍将持续时,车市迅速降温。2023年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58.7万辆,同比增长0.3%,环比增长14.3%。3月零售环比实现14.3%的正增长,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

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车展上,日产直接缺席。这让不少汽车行业内人士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深圳车展作为国内四大A级车展之一,几乎是所有车企都要来“秀肌肉”的。他们要在此展现即将上市的新车,以收获意向客户。

或许日产已经无暇顾及未来。今年上半年,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销量为35.85万辆,同比下降24.4%。据知情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从去年的第四季度到今年的4月份,深圳的16家日产店退了6家。

不仅日产,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受到了波及。一家自助品牌去年对于经销商的政策还是“关停并转”,到了今年7月已经变成了“关停”,理由是上半年的销售目标未能完成。

徐霖告诉Tech星球,现在大部分经销商销量都要降2/3,好一点的也要降低一半。

为了完成汽车厂商给予的销量任务,一些经销商会自己补贴。“汽车厂商可能每辆车多给你15个点的补贴,但是这个钱根本留不下来,因为你要完成目标,要拼命把车卖掉,就要全部让给消费者,甚至还要贴一点”,徐霖补充道。

经销商们亏钱已经成为稀疏平常的事,就连号称全球第一大车企的丰田经销商也不例外。一位经销商告诉Tech星球,过去丰田的经销商每年都有不低于300万,做得好的一线城市一家店有500万的利润,但从今年开始,丰田的经销商开始亏钱了。

这是一个糟糕的信号。丰田经销商一度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去年其全国各地实现盈利的一汽丰田4S店高达91%,要知道去年国内所有4S店也只有不到30%盈利了。

燃油车断崖式下跌,这只是糟糕的开始?

每个人都认为增长的趋势是惯性,2012年-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一年最多卖出了2887.9万辆车,经销商们到处开店。在那个时代,经销商们只要通过获取大量客流,销售新车,就能拉动门店的产值,从而盈利。

情况是从2018年开始转变的。经过5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汽车市场销量逐渐下跌,2018年新车的平均销量为1376辆;平均收入为1.63亿元;平均毛利率仅为0.4%,新车销售几乎无利润可言,只能靠服务维持。

数据显示,过去两年,至少有超30家车企陨落,但汽车厂商们依然保持乐观。2022年,包括上汽、一汽在内的国内众多车企都没有完成年初定的销量目标,但2023年,他们都给出了乐观的销售预期,东风集团销量目标为300万辆,同比增长21.7%。上汽集团的销量目标位600万辆。

这样的乐观很快被现实击碎。今年1-5月,东风集团累计销量为76.64万辆,仅完成年度300万销量目标的25.55%。惨淡的销量数据让东风集团跌出行业前三,被比亚迪取代。

接下来的7个月,东风集团每个月要卖出32万辆车,才能完成销量目标。要知道,比亚迪一个月才卖出20多万辆。

上汽集团的情况并没有好太多。今年前5个月,上汽集团整车销量为166.59万辆,同比下滑4.84%,仅完成年度目标的27.77%。接下来的7个月,上汽一个月要卖出62万辆车,几乎是1-5月平均销量的2倍,才能完成销量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卖出更多的车,汽车厂商们不得不降价。今年3月,东风集团联合湖北省政府推出史上最强购车季活动,打响了燃油车降价第一枪。随后,多家车企跟进,就连宝马的一些主力车型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降低了20多个点。不少车已经开始半价,比如雪佛兰。但这种竞争,让经销商们的利润越发减少。

消费者们对燃油车的热度已经不像从前。“现在油车所有的新款上来没有超过一个月的,你订单再好,一家店1000,2000台也没用,超过一个月,马上关注度就没有了”,一位经销商坦言。设计更新潮前卫,拥有自动驾驶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的新宠。

更重要的是,不止一位经销商告诉Tech星球,事实上,国内大部分汽车厂商的经销商网络都是过饱和的。

“整个行业几乎只有日系的经销商布局是合理的,他们是以销定产,但其他大多数主机厂都不是这样,都是按照我要争行业第几名的目标制来定的。”于是,大部分汽车厂商里面都有一堆卖不动的库存车,伴随着即将到来的国6上线,压力越来越大,一位汽车经销商表示。

去海外能救命吗

没人知道这种糟糕的形势还会持续多久。一位经销商说,乐观估计可能5年之后会缓过来。

眼下,大部分已经赚到钱的经销商“佛系”了。这些经销商老板大部分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他们是国内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上世界80年代末,卖一台进口车就可以赚10万,上世纪90年代,一个4S店一年就有1000万的利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这些人并没有多大生存压力,即便短暂的亏损也依然可以接受。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未来的形式表示担忧,“很多店已经不再增加人手了”。

“大家现在把目光都放到海外”,一位经销商透露,“国内卷不动,就去国外卷”。他们希望用海外的新兴市场来弥补。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轿车出口量达到106.9万辆,同比增长58%,超过了日本的95万辆轿车出口量。

自主品牌出海早有先例,最典型的奇瑞。2002年,奇瑞进入伊朗市场,在国内所有汽车品牌中最早进入伊朗的。现在,奇瑞在伊朗有300多家销售网点一家工厂,在伊朗的销量已经超过30万辆,是伊朗第三大汽车企业,甚至碾压日系品牌。

产能过剩,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危机感,包括销量依然在快速增长的比亚迪。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泰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以色列、阿联酋等53个国家和地区。

但海外并非“留着奶与蜜的应许之地”。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交通环境和驾驶习惯,譬如,丰田准备将自己生产的皇冠卖给美国市场时,就因为马力不够强劲、加速性能差等原因,首战失败。

海外市场也有一些原有的经销商,比如前段时间,比亚迪汽车与海外汽车经销商ATL汽车集团达成了一项重要合作协议,将联手推动加勒比地区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发展。不止比亚迪,国内销量稳居第二的埃安,日前也宣布在泰国本地化生产正筹备中。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也各异,比如美国各个州的法规也不尽相同。汽车厂商想要出海,需要考虑政策、供应链、销售网络等多个问题,竞争并不比国内市场更容易。但是他们不得不去想办法开拓新市场,否则只能被动等待被蚕食。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场艰难的战争。

]]>
2023年Q1比亚迪上险量超越了大众品牌 比亚迪中国销售了超过44万辆汽车 //www.otias-ub.com/archives/1595430.html Tue, 02 May 2023 12:54:18 +0000 //www.otias-ub.com/?p=1595430 最近一季度上险量数据显示,比亚迪(不包括腾势)一季度上险量超越了大众品牌,比亚迪一季度在中国销售了超过44万辆汽车,而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同期总销量是42.7万辆,差距超过1万辆。

图源:网络

这意味着,在主流汽车市场,比亚迪改写了由外资品牌长期居高的格局。

如果从今年比亚迪全力实现300万辆规模来看,比亚迪今年有望超越大众,在单品牌层面,逆袭大众一家独大的局面。

去年,杰兰路汽车营销数据统计的1-11月的上险量数据,还增加了一份中国市场汽车品牌销售均价的排名,比亚迪以16.7万的销售均价,领先大众的16.2万均价。

图源:杰兰路官方

如果结合此次一季度上险量数据来看,比亚迪从平均售价,到终端销量,对大众品牌的全面碾压,对于过去十年来想要在15万-20万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低的自主品牌来说,是一次产品结构的胜利。

还记得2016年长城汽车魏品牌(当时品牌命名为WEY)发布的当晚,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立志要将魏品牌打造成在15万-20万元价格区间里的高性价比品牌,冲击合资品牌在这一价格区间的固有优势,终结豪华车在中国的暴利。

在那个以长城汽车为代表的主流自主品牌,平均售价尚不足10万元,但是乘着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东风,在SUV市场如鱼得水的阶段,似乎自主品牌超越合资品牌的时机到来了。

但是,在燃油车市场,自主品牌终究抗不过巨头的SUV反击。虽然大众的SUV在中国起步晚,自2017年神车途观L开始,大众开启了从A级、B级、C级SUV的全面覆盖,甚至不惜把捷达独立成SUV品牌,不但牢牢守住市场,凭借SUV,大众在2019年还创造了中国市场的最高纪录,仅仅大众品牌(包含品牌独立的捷达)这一年在中国市场就创造了超过300万辆销量,大众集团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也一举达到了19.8%的高点。

可以说,在燃油SUV市场,自主品牌对包括大众在内的主流合资品牌发起的市场攻势,并没有对大众形成真正的压力。

但是,本文这次想讲另外一个事实。

销量下滑了,但大众还是很能赚钱

自2020年开始,大众在中国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不但市场份额一路从19.8%缩水到2022年的15.1%,2022年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交付量,相比2019年,更是少了105万辆。

对于大众来说,占据其全球销量近40%的中国市场销量滑坡,对于其业绩来说,似乎是一种危机。

但是,结合大众集团的财报表现来看,尽管大众在中国这个最大单一市场表现不佳,但这几年来其利润增长却很稳定。

2019年,大众集团年度税后利润为140.29亿欧元,同比增长15.4%。

2020年,受到缺芯停产影响,大众集团税后利润为88.2亿欧元,较2019年下滑37%。

2021年,大众集团息税后利润也同比增长75%至154亿欧元。

2022年,大众集团息税后利润为158亿欧元,同比增长2.6%。

也就是说,在2020年经历业绩震荡后,大众集团在第二年就扭转了财务数据局面,在销量表现更差的2022年,也维持着增长。

这与中国主流自主品牌过去几年的财务数据表现截然不同。

在今年一季度的车市价格战和向新能源转型的大笔投入中,长城汽车的净利润就遭遇了滑铁卢,净利润同比下滑高达89.34%。

比亚迪刚刚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显示,净利润达到41.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10%。但是,如果与市场表现相当的去年三季度、四季度对比,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利润并没有显现出更强势的增长势头。

今年一季度比亚迪整体毛利率为17.85%,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6个百分点,但与去年第四季度19%的最高毛利率相比,第一季度毛利率微跌。

失去新能源补贴,以及一季度的部分车型降价,都一定程度上波及了比亚迪的盈利。

相比之下,比亚迪盈利表现虽然已经比较坚挺,但是对于比亚迪来说,继续提升单车利润、加强产品组合的抗风险能力,仍然是主要课题。

比亚迪用胳膊掰赢大众的一条大腿,这是故事的开头

另一个层面,从集团品牌布局和全球化来看,大众与比亚迪还不在一个维度。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自主品牌,虽然都开始孵化自己的高端品牌,但是尚未形成有力的产品组合,相比之下,大众集团更像是由多条有力的大腿组成的庞大集团,依靠各条大腿的有力驱动,即便有一两根暂时挫伤,大集团的整体驱动力仍然能够保持。

比如,去年分拆上市的保时捷,交出的第一份年度财报,就表现出客观的利润增长能力。而大众集团仍然是保时捷的股东,这意味着保时捷拆分上市后,对大众集团的利润贡献能力更强。

此外,大众集团还有包括兰博基尼、宾利和杜卡迪在内超豪华品牌,并不受电动化转型的影响,保持着稳定的利润增长,这些都组成了大众集团的实力“大腿”。

所以,尽管比亚迪在一季度的市场表现赢得大众品牌,但是比亚迪用胳膊掰赢大众的一条大腿,仅仅只是开始。

毕竟,比亚迪+腾势之和,仍然不及大众+奥迪之和。

而作为比亚迪的高端品牌,腾势的目标,必然是击败奥迪。这是比亚迪形成品牌羽翼还需努力的阶段。

另一个层面,随着技术能力提升,实际上,比亚迪也在复制大众集团的“大腿路线”,仰望、F品牌,还在成为比亚迪多条大腿的孵化过程中。

也就是说,在优化的产品组合形成之前,我们尚不能为比亚迪对大众的pk叫好。

毕竟,热度颇高的仰望,真正成长为比亚迪的利润奶牛也尚需时日。

另一个层面,从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程度来看,自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达到增长顶峰后,此后一直维持的低速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在低速增长空间里,形成稳定的市场占有率,比追求不断高增长,更加主要。

中汽协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德系品牌一直保持着超越日系的市场占有率,德系品牌中主要以大众为支撑,也就是说,大众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仍然相对稳定。

图源:中汽协官方

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进入中国的跨国汽车企业,大众不但踩准了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命脉,也经历过不少挑战,这也说明,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强。

在技术路线上,包括大众在内的主流外资品牌,几乎都放弃了重金投入插混技术的研发。这也让凭借插混技术不断迭代的比亚迪终于具备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这大概是合资品牌们没有想到的:

中国品牌的弯道超车,首先借助插混的力量实现了。

但即便如此,在今年上海车展外资高层们组团来中国“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把本土化的重点放在了电动化和智能化上面,对于市场份额一路走高的插混只字未提。

因为,对于顾全全球市场大局的外资集团们来说,即便插混在中国市场势如破竹,但是在全球市场的接受度仍然不高。如果外资品牌们因此改变技术策略,除了技术研发投入巨大,在中国市场很可能还要花费几年的时间追赶,而习惯于打造全球车型进入全球市场的外资集团们,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很可能同样没有优势。

就好比中国品牌在燃油车时代追赶了外资品牌那么多年,仍然没有追上一样。

上海车展期间,奔驰集团主席康林松曾说,只要燃油车还在卖,就不会停止内燃机的研发。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代表了,包括奔驰、大众在内的外资巨头们,在现阶段仍然会以提升内燃机技术、进一步降低整车成本,甚至不乏针对中国燃油车市场增加更多的本土化,来对抗被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插混的追击。

而大众在中国的一系列布局,包括在安徽投资建立电池厂,与地平线合资等等,都在进一步推进本地供应链能力和软件能力。

大众曾表示,与地平线的合作是集团在华推进战略转型,强化在华业务的核心基石。 图源:地平线官方

前罗兰贝格管理咨询项目经理、前西蒙顾和全球合伙人陆盛赟分析,大众体系能力的特点是,车不会爆,但也不会失败。

也就是说,大众的体系能力,并不是非常轻松就被击倒的。

基于此,甚至可以说,今年比亚迪完成年销300万辆的规模后,与大众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比亚迪与大众的对垒才刚开始

如今,摆在比亚迪和大众面前的,都极具挑战:

对于大众来说,守住中国市场15%市场份额,延续燃油车时代的话语权,比当初应对通用、丰田要难得多。

对于比亚迪来说,在稳住中国市场基盘的同时,还要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并取得海外市场的话语权,让中国的比亚迪成为世界的比亚迪,这一全球化征程也才刚刚起步。

要守住15%市场份额的大众,和增长到300万辆高点的比亚迪,接来下如何守住各自的市场基盘?

对于大众来说,陆盛赟认为,现在大众不但要解决产品层面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还要通过智能化、数字化能力完成品牌重塑的问题。

对于比亚迪来说,如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市场周期,同样具有挑战。

这其中,除了中国品牌要继续不断积累核心技术能力,对于超级汽车集团的经营管理能力,品牌价值的塑造,甚至是贯穿于全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品牌们相比百年汽车巨头,还仅仅是学徒。

只有认识到比亚迪与大众的真实差距,才有利于中国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超级汽车集团。

所以说,一季度比亚迪超越大众,仅仅是比亚迪与大众对决的真正开始。而比亚迪,应该成长为一个像大众一样的超级汽车集团。

只有正视比亚迪与大众的真正差距,才有助于中国品牌实现真正的超越。

自 品玩网

]]>
SNE Research:2023年1-2月全球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约为151.4万辆 同比增长25.6% //www.otias-ub.com/archives/1580634.html Tue, 04 Apr 2023 13:22:00 +0000 //www.otias-ub.com/?p=1580634 日前,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23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中,中国比亚迪无论是在增长率还是占有率上,都力压特斯拉,领跑全球车企。

1-2月全球各国登记的新能源汽车数量约为151.4万辆,同比增长25.6%。市场份额第一至第三名分别是比亚迪(23.3%)、特斯拉(14.6%)和大众(6.7%),韩国现代起亚汽车以4.4%排在第7位。

该机构表示,尽管在此期间特斯拉也取得了很高的增长率,但由于特斯拉仅生产纯电动汽车,因此拥有纯电和插电式混动,两种不同类型且产品线也更加丰富的比亚迪,表现比特斯拉更强势。

排名第三的大众汽车尽管其增长率低于市场平均数,但还是保持住了第三的位置。

数据显示,若以新能源汽车的交付量为基准,在各地区的累计占有率中,中国以55%位居首位,同比下降2.6%。其次是欧洲(23.3%)、北美(15%)和亚洲(不包含中国地区)(5.5%)。

不过与占有率相反的是,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一的是亚洲,增长率高达79%。

SNE Research表示,随着各国取消和减少电动汽车的补贴,车辆在价格和质量方面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

自 快科技

]]>
2023年Q1特斯拉在美国市场已销售180,993 辆电动汽车 同比增长 39.5%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7294.html Wed, 29 Mar 2023 12:29:24 +0000 //www.otias-ub.com/?p=1577294 据外媒报道,随着产量的提升,早已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特斯拉,在美国整体汽车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提升,数据就显示他们在今年一季度是美国汽车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厂商。机构的数据显示,特斯拉一季度在美国市场已销售 180,993 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 39.5%,环比增长 37.6%。

就销量而言,特斯拉是一季度到目前为止美国市场销量第 8 高的厂商,销量高于他们的分别是通用汽车、福特、丰田、现代、斯特兰蒂斯、本田和日产-三菱,销量最高的通用汽车为 587,020 辆。

而销量低于特斯拉的,则包括了大众、宝马、戴姆勒等众多大名鼎鼎的汽车厂商,大众已销售 143,185 辆,宝马已销售 82,651 辆,戴姆勒已销售 79,535 辆。

虽然特斯拉一季度在美国市场的销量同比环比均有大幅增加,但他们销量的同比增幅,还是不及 Rivian 和 Lucid 这两家电动汽车厂商,前者销量同比增长 563.8%,后者同比增长 192.9%,不过他们与特斯拉在销量上有很大差距,Rivian 一季度已销售 8145 辆,Lucid 销售 1344 辆。

从市场份额来看,销量同比环比均增长超过 30% 的特斯拉,是一季度美国汽车市场份额增长最快的厂商,他们在一季度的份额由去年同期的 3.8%,提升到了 5.1%。

而随着去年投产的得克萨斯超级工厂产量的持续提升,及加州弗里蒙特工厂产能的进一步提升,特斯拉向美国市场的供应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在美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及份额预计还会继续增加。

自 TechWeb

]]>
Counterpoint:2022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1,000万辆 前十比亚迪独占六席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8104.html Thu, 09 Mar 2023 13:40:05 +0000 //www.otias-ub.com/?p=1568104 近日,数据调查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研究显示,2022年全球乘用电动车车型销量总销量超过1,020万辆。

而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乘用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53%,并且纯电动车占所有电动车销量的近72%,其余部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中国、德国和美国为前三大电动汽市场。排名前十的电动车集团拥有超过39个乘用车品牌,占2022年第四季度电动车总销量的近72%。

同时在2022年,许多中国品牌开始在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等市场扩张业务。中国品牌很可能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在该等地区运营的品牌很少。但在欧洲,预计各品牌会争夺市场份额。

此外,2022年第四季度,前十大电动车车型占乘用电动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一。特斯拉的 Model Y 仍然是全球最畅销的车型,比亚迪宋紧随其后。Model Y 也在 2022年第四季度中连续两个月成为欧洲最畅销的车型。

在该季度最畅销的前十大电动车中,有7款来自比亚迪和五菱,比亚迪更是独占六席。这两个品牌主要在中国运营,凸显中国电动车市场的领军水平。

自 快科技

]]>
一汽-大众:2022年一汽-大众累计终端销售新车约182.36万辆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1033.html Wed, 11 Jan 2023 12:24:01 +0000 //www.otias-ub.com/?p=1551033 近日消息,一汽-大众 2022 全年销量数据显示,一汽-大众 2022 年累计终端销售新车 1,823,577 辆(含奥迪进口车)。

其中,大众品牌终端销售 1,041,077 辆,奥迪品牌终端销售 635,588 辆(含进口车),捷达品牌终端销售 146,912 辆。

一汽-大众董事、党委书记、总经理潘占福在 2023 年新年贺词中表示,一汽-大众在面向未来的产品阵容中新增多款新能源及混动产品,在智能网联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新部署。

据介绍,一汽-大众新的一年将继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和全体系数智化转型升级,聚焦重点业务领域和关键项目,在股东双方的战略指引下,加速实现高效益转型增长。

此外,乘联会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 2054.3 万辆,同比增长 1.9%。其中,比亚迪汽车以 180.5 万辆的零售销量夺冠,市场份额为 8.8%;一汽-大众以 177.9 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二,市场份额为 8.7%

自 IT之家

]]>
特斯拉:2022年前9个月特斯拉电动车在德注册量接近3.85万辆 超越大众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8094.html Wed, 19 Oct 2022 12:32:24 +0000 //www.otias-ub.com/?p=1508094

近日消息,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在德国注册的特斯拉电动汽车数量已经接近38500辆,比大众电动汽车同期注册数多出约6000辆。特斯拉电动汽车注册数较去年前9个月增长近50%,而大众电动汽车的注册数则下降40%,仅略高于3.23万辆,与大众集团旗下多数汽车品牌在德国注册量下降的整体趋势一致。

德国联邦汽车运输管理局(Federal Motor Transport Authority)公布的数据显示,德国大众集团旗下各大品牌中,只有奥迪和西雅特电动汽车的注册数有所增加。

大众汽车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总交付量同比增长25%。

但供应链瓶颈对大众欧洲市场的打击尤其严重,当地通胀和能源成本上升也在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大众集团上周公布,包括燃油车、混动车以及电动汽车在内的全球所有车型交付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2.9%,欧洲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市场。

“零部件供应的紧张局面已多次导致公司调整生产计划。我们预计未来一年的供应将趋于稳定,”大众汽车发言人在谈到交付数据时表示。

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屡创新高,但在物流方面也面临不少挑战,第三季度的交付量低于分析师预期。

]]>
Experian&Automotive News:2022年1月份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为5.04万辆 特斯拉四款车型均进入前10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2224.html Fri, 11 Mar 2022 13:31:52 +0000 //www.otias-ub.com/?p=1402224

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继续保持。特斯拉的 Model Y、Model 3 和 Model S 在 1 月份美国电动汽车注册量中占据前三名,其前两名车型在 2022 年期间第一个月占电动汽车总销量的 60% 以上。 Model X 在 1 月份的榜单上排名第九。

根据Experian 和 Automotive News的最新数据,1 月份约有 50380辆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客户手中。虽然福特、日产、现代、大众、起亚等汽车制造商正在采用电动动力系统,并与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过渡,但美国电动汽车霸主还是特斯拉。

Model Y是 1 月份全国最畅销的电动汽车,售出 18549 辆。 Model 3位居第二,而特斯拉的旗舰轿车 Model S 则累计销售 3903 辆。 Model Y占美国所有电动汽车销量的 36.8%,而 Model 3占 27%。特斯拉的两款经济型车型合计占1月份电动汽车总销量的 63.8% 左右。

以下是2022年1月份美国电动汽车销量榜前10:

特斯拉 Model Y – 18549 辆(占所有 BEV 的 36.8%)

特斯拉 Model 3 – 13604 辆(占所有 BEV 的 27%)

特斯拉 Model S – 3903辆

福特野马 Mach-E – 2781辆

日产聆风 – 1479辆

现代爱奥尼克 5 – 1253辆

大众 ID.4 – 1153辆

起亚 Niro EV – 1146辆

特斯拉 Model X – 1106辆

保时捷 Taycan(所有版本)– 972辆

其他 – 4438辆

总计 – 50384辆

自 ChinaZ 站长之家

]]>
汽车博主:2022年1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60.3万台 特斯拉Model Y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9688.html Mon, 07 Mar 2022 12:33:12 +0000 //www.otias-ub.com/?p=1399688

进入到2022年,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如何?近日,汽车博主@德卤爱开车曝光了一张今年1月份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单(前20名)。数据来看,1月全球共销售了60.3万台新能源汽车

位于第一的是特斯拉Model Y,1月共售出32700台,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占比5.4%。

第二、第三和第四均为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分别是五菱宏光MINI EV(26682台,占4.4%)、比亚迪秦PLUS DM-i(18449台,3.1%)、比亚迪宋Pro/Plus DM-i(16415台,占2.7%)

第五名为特斯拉Model 3,1月售出15460台,占比达到2.6%。

第六名为理想ONE,以12268台,占比2.0%的成绩排在大众ID.4系列之前,而后者销量为10635台,占1.8%。

至于第八到第二十名,则被自主品牌包圆了,它们分别是比亚迪海豚、比亚迪汉EV、奇瑞QQ冰淇淋、长安奔奔EV、奇瑞eQ2、长城欧拉好猫、比亚迪唐PHEV、比亚迪秦PLUS EV、广汽埃安Aion S、小鹏P7、比亚迪元Pro EV、哪吒V、广汽埃安Aion Y。

不得不说,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绩确实斐然,前20名里,除却特斯拉和大众,其余的17名全部都是自主品牌,这其中又以比亚迪最为耀眼,独揽7个席位。

自 快科技

]]>
大众发布e-Crafter电动商务概念车 2017年投产 //www.otias-ub.com/archives/520147.html Fri, 23 Sep 2016 07:12:24 +0000 //www.otias-ub.com/?p=520147

美国媒体motor1 9月21日消息,大众商用车部门近日在汉诺威举办的国际商用车展上发布一款接近量产形态的概念车——e-Crafter,与奔驰竞争。大众计划在2017年将该车投入生产,未来将在欧洲上市。 大众e-Crafter搭载一台输出在134马力(1000千瓦),扭矩214磅英尺(290牛米)的电动机。在货舱的下方,安装有43千瓦时的电池组,不会占用内舱的空间。

智能汽车9

大众透露,该车的最大续航里程为129英里(208公里)。最终的量产车型这一数据有望进一步提升至248.5英里(400公里)。

大众表示,该车有1130L的内部空间,最大有效载荷可达到1.7吨。

外观方面,该车采用特别的金属蓝色涂装,保险杠与侧面有深蓝色的装饰条。大众对前脸进行升级,采用C形日间行车灯。内饰图片并未发布,但是大众表示,内部仪表板设计采用功率表取代转速表,另外采用真皮方向盘,内饰以蓝色为基调。

大众商用车部门推出这样一款电动概念车,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大众集团向电动车型倾斜的策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