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28 Jan 2024 10:24:0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Kearney:汽车商业模式的新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1480714.html Sun, 28 Jan 2024 18:00:29 +0000 //www.otias-ub.com/?p=1480714 分析表明,到 2030 年领先的OEM的目标是通过经常性数字收入和互联服务获得高达50%的利润。为了释放这些潜力,传统OEM需要首先重新构想他们在汽车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关系。

目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组装车辆,从供应商处采购多达80%的材料。相反,特斯拉等颠覆者的制造率约为80%。

为什么协作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竞争力,传统OEM必须开发能够为软件供应商提供深度技术集成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直接访问多达80%的汽车系统以及新功能的即插即用连接。只有邀请与供应商进行更密切的合作,这些OEM才能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

超越传统采购到联合商业模式

通过使用开放的车辆平台生态系统,到2030年,OEM和供应商可以实现40%的收入增长。

这个新时代将由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共同塑造,共同提高盈利能力。共同的成功依赖于明确的责任划分,原始设备制造商可以控制正确的车辆平台,供应商可以建立一定程度的软件标准化。

即用即付

采用按使用付费的商业模式可以扩大商品和差异化车辆功能的范围。OEM提供的开放生态系统可实现轻松的功能集成以及现场数据收集。数据的所有权和进一步使用可能属于原始设备制造商、供应商或两者,具体取决于每个公司的特定功能和价值创造的可能性。

基于版税

由于OEM必须为公平计算特许权使用费提供财务洞察力,因此OEM和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基于特许权使用费的商业模式的先决条件。供应商可以更好地调整其业务和风险管理模式。供应商的盈利业务将确保生存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

订阅/许可

最后,订阅/许可模式允许OEM实现更高效的底线。供应商可以将商品功能从定制的OEM解决方案扩展到多个OEM的标准化解决方案。OEM的角色被简化为软件产品的集成和定期更新,同时他们从降低的单位成本中受益。

]]>
RetailX:2023年订阅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618008.html Sat, 24 Jun 2023 21: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618008 几年后,基本上任何产品都可以订阅,从每周发给你的杂货到公共交通通行证。由于消费者倾向于被新奇的订阅服务所吸引,并青睐提供订阅服务的零售商,这个市场正在迅速增长。事实上,现在有1/5的零售商提供订阅计划。很明显,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培养与客户的长期关系,订阅是一个方向。

但是,这种关系也导致了订阅商业模式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每个更新周期都有增加价值的压力。

客户不太可能在不询问下一个产品是什么之前继续为产品付费。在这种艰难的经济环境下,客户会毫不犹豫地削减服务,而且每次付费时,他们都希望有更多的理由保持订阅。

一个久经考验的方法是对需要定期更换的产品使用订阅。如果你卖的东西有限制使用的组件,你可以提供订阅产品定期交付的选项。

另一个选择是提供特定于订阅的额外福利,目前40%的计划都是这样做的。

订阅模式的另一个挑战是新的税务合规义务。基于订阅的业务的税收足迹比普通零售公司要大,加上额外的负债,违规的风险也更大。

当传统上销售有形商品的公司开始销售无形服务时,或者当一家企业向国际客户销售其订阅时,合规尤其困难。确保你在所有相关部门进行了全面注册,了解纳税申报的截止日期,以及了解适用于你的销售额的税率是关键。


]]>
中金:从商业模式,产品和应用市场看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的发展机会 //www.otias-ub.com/archives/1034652.html Mon, 13 Apr 2020 16:10:34 +0000 //www.otias-ub.com/?p=1034652
功率半导体为所有电子产品提供电力,或实现电子电力转换的核心器件。根据iHS数据,2018年全球市场规模391亿美元,中国本土市场138亿美元,已上市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收入合计不到市场规模的10%,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我们认为,在目前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主要由内需驱动,是少数能够实现稳定增长的行业。

图表: 国内企业功率半导体业务收入及毛利率情况与英飞凌比较(2018)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公司招股书,中金公司研究部

商业模式:IDM 还是代工?

由于功率半导体芯片集成度低,更加注重基础单管工艺,海外大厂基本以IDM模式运营,来获得工艺部门与产品部门沟通效率的最大化。中国市场来看,一方面,华虹半导体通过深耕MOSFET/超级结/IGBT等工艺平台,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代工企业之一,并培育了斯达半导、中科君芯、无锡新洁能、东微半导体等一批功率芯片设计公司。且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华虹无锡12寸产线达产,将进一步促进设计公司产品进步。而另一方面,华润微电子依托自身产能及产品的一体化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厂商(以2018年收入计)。我们认为细分市场的进口替代为许多功率半导体初创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初期回避较重的资本投入,依靠华虹的代工平台流片是不错的商业模式;而经营达成一定规模后,IDM模式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图表: 中国功率半导体产业链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注:中科君芯已于2019年收购中芯国际所持有的LFoundry的70%股权,未来有望转型为IDM企业

产品:从二极管、MOSFET向超级结、IGBT逐步替代

按产品类型来看,功率半导体主要分为分立器件及模组(2018年市场规模:180亿美元)及功率IC(212亿美元)两类。而分立器件按技术从易到难,可分为二极管、MOSFET、超级结、IGBT。目前国内企业在二极管(扬杰科技)、MOSFET(华润微、华虹)和超级结(华虹、东微)等产品开始形成部分进口替代。而IGBT上整体差距较大,中车时代发挥垂直整合优势,在轨交及乘用车领域实现了突破;斯达半导在工业用IGBT模块方面颇具一定竞争实力。

图表: 功率半导体的主要分类

资料来源:WSTS,iHS,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及主要竞争者(按器件/按应用)

资料来源:iHS,中金公司研究部,注:1) MOSFET市场规模中包含模组数据,因此2018年市场规模与图1有出入;2)此表中消费电子/白色家电领域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包含功率IC,其余应用统计数据不包含功率IC

应用市场:消费品类广阔,工业需求稳定,车用壁垒较高

消费类功率半导体虽然市场增长较慢,但市场规模大(2018年全球155亿美元),替代壁垒相对较低,且下游手机、家电等终端市场中国企业市占率高,是目前中国功率半导体企业突破的重点领域;工业类功率半导体应用场景主要包括:(1)通信基站用电源管理产品,(2)工业用变频器/伺服电机、以及(3)光伏/风电逆变器等。

图表: 不同功率器件的适用场景

资料来源:华虹宏力,中金公司研究部

在新基建以及进口替代推动下,我们预计2025年中国通信基站用电源类功率半导体市场将达到126亿元,工业/新能源用IGBT市场将达到102亿元。工业产品技术壁垒较高,进口替代需求强,为华虹、斯达、华润微等技术能力较强的公司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会;车用功率半导体是技术壁垒最高的板块,在汽车电动化的推动下,Strategy Analytics预计单车用功率半导体价值量相比燃油车提升5倍以上。但目前除中车时代等极少数企业的产品外,大部分公司产品仍未能批量用于整车,仅可用于充电桩等周边设施。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中国厂商在头部车企供应链的切入情况。

图表: 功率半导体进口替代路径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 电动化程度对汽车半导体用量的影响

资料来源:Strategy Analytics,中金公司研究部

]]>
埃森哲:寻找新型领导者 //www.otias-ub.com/archives/1001720.html Sun, 12 Apr 2020 21:00:42 +0000 //www.otias-ub.com/?p=1001720 首先,企业领袖必须提供日常的企业绩效。其次,他们要持续创新,从而释放出长期的新价值。第三,领导人必须通过可持续和负责任的方法赢得和建立利益相关者的信任,满足人们对社会和环境进步日益高涨的期望。

性能溢价

顶级信任与顶级创新相结合的公司的表现优于行业同行,平均提高3.1%的运营利润。

负责任的领导的五要素模型

领导团队在未来十年中需要的品质:

利益相关者的包容。在决策时站在不同利益攸关方的立场,维护所有人的信任和积极影响,并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包容性环境,让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和归属感。

情感和直觉。通过做真正的人来释放承诺和创造力,表现出同情心、谦逊和开放。

使命和目的。通过激发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可持续繁荣的共同愿景来推进共同目标。

科技与创新。通过负责任地利用新兴技术进行创新,创造新的企业和社会价值。

智力和洞察力。持续学习和知识交流,寻找不断进步的成功之路。

在需要采纳五要素的共识中,一些不同的意见很能说明问题:

  • 公司高管与利益相关者步调不一致,这些利益相关者认为使命与宗旨、情感与直觉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来自财务业绩强劲的公司的高管认为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 新兴领导者最重视利益相关者包容性:61%的受访者表示,只有在创造更好的社会成果和盈利增长的同时才能追求商业模式。

整装待发

我们的目标是刺激新的对话,设定明确的期望,并为新的规范奠定基础:为实现可持续增长而专门打造的领导团队。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持我们发展可加入!

]]>
2020第二届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 //www.otias-ub.com/archives/896935.html Tue, 25 Jun 2019 05:43:10 +0000 //www.otias-ub.com/?p=896935 由ECV上海希为主办的2020第二届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即将于2020年2月27-28日在上海盛大举行。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据预测,到2021年,全球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技术的支出将达到2.1万亿美金,复合增长率达到17.9%。数字化技术在各个行业不断渗透,为全球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2020第二届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国际峰会将结合全球数字化转型成功真实案例,就如何融合IT与OT, 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优化,数字孪生,数字化人才需求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参考和交流平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实现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

会议形式:

  • 主题演讲+圆桌讨论

热点话题:

  • 中美贸易战对国内制造业的影响及如何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 制造业如何致胜数字化时代
  • 如何建设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柔性化和定制化工厂
  • 在工业0时代,数字化转型如何彻底变革制造业的生产链

参会嘉宾:

  • 总裁
  • 董事长/总经理
  • 首席执行官
  • 首席数字官
  • 首席信息官
  • 数字化转型副总裁
  • 制造流程副总裁
  • 总监/业务经理
  • 销售总监/国际销售经理
  • 业务发展总监/经理
  • 战略发展总监/经理
  • 国际市场总监/经理
  • 区域总监/经理
  • 研发总监/经理
  • 技术总监/经理
  • 可持续发展总监/经理
  • 质量总监/经理

行业分类:

  • 管理咨询
  • 无线通讯
  • 建筑和机械
  • 工业自动化
  • 家用电器
  • 医药
  • 快速消费品
  • 采矿
  • 化学
  • 电子
  • 隐私安全
  • 供应链和物流
  • 大数据
  • 云计算
  •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 平台和解决方案
  • 人力资源管理
  • 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演讲嘉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麦肯锡
  • 海尔
  • 西门子
  • 华为
  • 卡特彼勒
  • 宝洁
  • 罗尔斯-罗伊斯
  • 巴斯夫
  • 微软
  •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
  • 拜耳
  • 宝马
  • 美世

联系方式:

联系人:邹一晗

电话:+86 21 8026 0707 Ext. 808

邮箱:franchyz@ecvinternational.com

网站:http://h5ip.cn/WsaE

 

关于上海希为(ECV International)

(ECV International)上海希为是亚洲领先的国际高端商业峰会及活动的主办和承办机构。公司拥有近200位行业研究及活动专家,每年在全球举办约40场高端国际峰会,涉及汽车、零售、纺织、鞋业、物联网、新科技等行业。我们为超过半数的财富2000强企业提供专业的商业会议及咨询服务,每年有超过6000位来自戴姆勒、通用电气、阿迪达斯、可口可乐、阿里巴巴、ABB等跨国公司、专业机构及创新企业的决策人参加我们的会议和活动。我们的使命是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客户抓住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行业格局,引领行业未来。

ECV除自身举办峰会外,还开展承办活动业务,为客户提供从活动策划,会议策划,创意到执行,三维动画,影视制作,文化演出活动等综合营销服务。活动策划和活动执行涉及创意方案、场地规划、物料规划、流程规划及其它服务。嘉宾邀请和媒体宣传涉及媒体邀约、演讲嘉宾邀请、新闻稿制订、广告投放及其他服务。

 

 

]]>
适用于线下市场的商业模式未必在线上有效? //www.otias-ub.com/archives/845457.html Wed, 13 Mar 2019 10:39:36 +0000 //www.otias-ub.com/?p=845457
来自美国普渡大学农业经济系、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系和市场营销系的五名博士,近期在美国SSCI/SCI双索引期刊《Agribusiness》上发表了论文《生鲜食品购买是否具有粘性?数字时代的证据和启示》(Is fresh food shopping sticky to retail channels and online platform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in the digital era)。

该论文根据凯度消费者指数(在中国隶属于CTR)的城市家庭快速消费品购买数据,以2015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城市居民购买酸奶的历史数据为例,从线上和线下渠道着手,对中国城市消费者购物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考量了酸奶品牌在不同时间间隔、不同交易频率下的每户家庭购买量、购买花费,得出的结论可能会对企业的产品经营有指导作用。

在研究之前,先简要交代一下市场情况,2015年在这四个城市中,酸奶线上市场份额金额占比为1.64%,也就是说,酸奶销售额只有不足两成来自线上,其他均来自线下渠道。但发展到今天,这个比例在逐年攀升。

消费者在线上购买的行为

和线上平台的选择是否有粘性?

通过对四城市消费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消费者的线上、线下购买行为是有粘性的。这表现在:如果消费者在网上(线下)购买了酸奶,那么他/她在网上(线下)继续购买酸奶的概率要高出19%。

这说明,消费者在线上、线下任一渠道受到购买触发,就能诱发带动另一渠道的转化。因此品牌在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战略的制定中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协同效应,制定最优的策略组合。

如果细分到不同的人群,数据显示,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有可能在网上购买酸奶。在被研究的四个城市中,与深圳和广州的家庭相比,北京和上海的家庭更有可能在网上购买酸奶。

同时,研究还发现,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平台(线上或者线下)时,品牌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被研究的几大品牌来看,光明的品牌影响对线上购买有正向促进效应,但蒙牛、伊利和三元品牌则呈现负向效应。也就是说,消费者在线上会较少购买蒙牛、伊利和三元的酸奶制品。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以其中负向影响最大的三元为例,三元作为北京当地品牌,最低水平的巴氏杀菌和最短保质期的鲜奶是其主要优势,它主要吸引的也是北京地区的传统日常消费者。这样问题就清楚了:短保质期的核心卖点在线上购买时难免会让消费者形成顾虑。因此,品牌的常规主打卖点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线上购买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研究采用多项Logit模型对1号店、淘宝、天猫和京东四个线上购物平台进行回归,并对每个平台的滞后线上购物指标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线上平台都在相互加强,不利于较不成熟平台的发展。 

但三种情况除外:1号店对淘宝、淘宝对1号店、和淘宝对京东的影响呈现出非显著的负向性。这一结果说明,由于在平台之间转换的成本相对较低,线上市场的竞争比线下市场更激烈,大平台比小平台拥有更大的规模优势。

同一品牌的线上和线下市场

是相互独立的

研究通过价格弹性的维度,也就是由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考量了线上线下市场的相互关系。

结论显示:在线上市场,消费者对三元的价格更为敏感。一种解释是,线上平台提供了方便的价格比较机制,如果某个品牌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用不同商家、平台的不同品牌进行替代。但是这一结果也同时表明,三元品牌的线上粘性比线下要小。

也就是说,如果三元在线上提高价格,消费者将转而购买其他品牌的酸奶。相反,如果它降低价格,就很容易吸引消费者。这也证明了三元酸奶的线上市场份额为什么要低于蒙牛、伊利和光明三个较大的品牌。

价格弹性效应可能是由于缺乏庞大的忠实客户群,但同时也可以借此为市场的“后来者”吸引更多消费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市场高度显著且大于单位的负值价格弹性都表明品牌的客户忠诚度不强。蒙牛、伊利和光明的线上价格弹性不显著,这意味着对于这些品牌来说线上销售可能是缺乏弹性的。三大品牌都表现出价格弹性不足,可以认为线上销售具有粘性。

研究发现:线下品牌的价格通常会对其他品牌的线下购买产生积极影响。也就是说,线下三元的价格对线下蒙牛、伊利、光明等品牌的购买都有积极且显著的影响。不过,这也表明它们都是三元的替代品。

然而,与线下市场不同的是,线上某一品牌的价格变化基本上对线上其他品牌的销售没有影响,甚至对自身品牌的线下销售也没有影响。(唯一的例外是,三元线上价格的变动对蒙牛、伊利、光明三大品牌的线上销售都有很强的积极影响。同时,线上市场上三元自身价格弹性也很大且为负,这综合说明了三元还正在缓慢建立自己的客户群,线上市场尚不成熟,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可获取的样本量相对较小,这可能是线上品牌交叉价格弹性缺乏显著性的原因。)

不过,我们还无法证明价格因素对跨渠道购买有显著影响,即使同一品牌也是如此。线上产品与线上的其他品牌竞争、而线下的产品则与线下其他品牌竞争。这意味着线上市场和线下市场相对独立于综合市场,同一品牌也如此。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渠道购物的消费者在看到较低的价格时,并不会轻易地转向另一个渠道,这证明了购买渠具有相当大的粘性。虽然网络市场正在逐渐成熟,但传统的线下购物者网购的习惯培养仍然需要时间。

价格弹性的研究结论表现出一种普遍模式:相对于线下,线上购买对收入的敏感度更低。原因可能是:在中国对于年龄较大的传统线下消费者来说,酸奶于奶制品相比可能像是一种奢侈品。相比之下,对于受到更多西方文化影响的年轻的线上消费者来说,购买酸奶就不再被视为奢侈。

结论和启示

在有限的关于线上生鲜食品市场实证研究中,大多数是基于小样本调查的偏好分析,而这是首次使用大规模采集的实际购买数据进行的研究。本次研究发现线上购买行为具有粘性、平台选择具有粘性,某些品牌在线上有粘性,而线下没有。

在保持消费者忠诚度方面,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线下零售渠道的确具有优势,同时也可以发现:线上和线下市场遵循着不同的商业模式。

线上市场独立于线下,因此一种适用于线下市场的商业模式未必在线上也有效。品牌忠诚度对线上市场的新进入者来说更具挑战性,消费者在实施线上购物时,对价格也更敏感。因此,企业应该考虑研发新型的、差异化的线上产品,更多地关注质量而不是成本,以吸引收入不断增长的年轻一代。同时,线上平台的选择应符合目标消费者群体和产品特点。

中国的网络市场规模庞大,具有创新性,提供了机遇,但能否充分利用机遇才是问题所在。如何整合线上和线下的业务或资源,选择直销还是依赖分销商,以及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精准营销,这是生产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另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线上比线下更容易形成寡头竞争市场,少数几个大品牌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但它们仍相互竞争。这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挑战和威胁,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就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对于已建立的线下品牌,线上零售提供了一种在各地区拓展客户群的新渠道,特别是那些寻求具体产品类型的消费者和已经建立了品牌认知但未开设店面的三四线城市。对这些品牌来说,调整其产品组合、营销方式、分销模式,并整合其线上-线下资源非常重要。

来自: CTR洞察

]]>
汽车分时租赁:发展趋势、商业模式及解决方案 //www.otias-ub.com/archives/584233.html Wed, 19 Apr 2017 21:36:58 +0000 //www.otias-ub.com/?p=584233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汽车分时租赁】即可

分时租赁(car sharing)是一种新兴的短租共享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并于2010年后在中国市场起步发展。截止2016年初,汽车分时租赁约有30余家上规模企业,市场总车队规模约3万辆。整个市场仍然在以超过50%的速度飞快发展。

分时租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点正好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起步发展期,且新能源汽车在使用成本上比燃油车更具经济性(新能源汽车充电费用、维修成本均较燃油车有较大节约),同时,一些企业希望通过分时租赁推广自身的新能源车型,所以新能源车型成为了中国分时租赁市场的绝对主导车型。因为肩负着新能源汽车销售和推广的使命,多家整车厂已经开始布局分时租赁市场。

本文重点介绍了汽车分时租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这一领域的企业提供了相关建议。

报告下载: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复关键词【汽车分时租赁】即可

]]>
数据变现独角兽-10种商业模式浅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534243.html Tue, 08 Nov 2016 10:31:48 +0000 //www.otias-ub.com/?p=534243 前言:

• 进入2016、数据,已经成为每一个行业和各种业务职能领域重要的生产因素和变革力量。数据的积累、合作、整理、挖掘、利用是现代企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没有它,你的企业将无力面对大数据时代的竞争。我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也预示着新一波生产效率增长和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到来。今年我们看到,很多做大数据的公司已经从实际的项目中找到了做大数据的价值变现的路径,探索出了正确的大数据变现之路。

• 但依然有很多的问题困扰着企业的决策者和创业者,笔者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实践总结了如下十种商业模式和同行分享。

一、人工智能,数据+物体=智能

人工智能是数据变现的最好方式,但是目前是2B的智能买单意愿更强 GDP*20%

1)数据是为人服务的,人接触最多的是物体;

2)数据的智慧将延伸人的五官,拓展人的四肢,这些都依赖硬件;

3)数据作为一种软资源,必须借助物体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

4)物体是数据的最佳载体;

从国内外的互联巨头的投资动向不难看出,传统的盈利的大数据公司开始涉足硬件市场,利用其固有的软件技术整合硬件厂商快速的占据市场的有利位置。硬件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重要组成手段。

所以笔者以为智能硬件这才是大数据正在的用武之地,才是大数据最终的价值所在!

所以随着大数据所涉及的数据采集、 数据管理、

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发展:

1) 未来, 所有物体都会拥有智能。

2) 未来, 所有的物体都会成为类人脑;

3) 未来, 所有的物体都会联网;

4) 未来, 所有的物体会相互制约发展, 不是以原始生态制约, 而是以商业制约;

5) 未来, 物体和人的对话将无处不在;

二、互联网巨头(BATFGW)

搜索、信息展示、社交-广告 万亿左右市值。

移动社交的基础是共同的话题与兴趣。“共鸣”成为了社交媒体广告沟通的入口。传统意义上仅通过细分市场来建立品牌区隔的方法已很难奏效。在大数据的技术路径之上所进行的品牌推广已不再是“广告”,而是生活“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大数据与大故事(Big Story)皆不可或缺。

2000年是数字广告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那一年,Google推出了名为AdWords的搜索广告产品,这项业务连同2004年推出的Adsense一起,终结了以Yahoo等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第一代数字广告模式。用大数据与大故事创造共鸣,那么,如何才能创造有共鸣的解决方案?

品牌必须选择与消费者站在一起,融入后者的生活方式。从这层意义上讲,在大数据的技术路径之上所进行的品牌推广已不再是“广告”,而是生活“内容”。广告人不是在创造广告,而是在创造生活本身,如果不能从这一点上去建立自己的认知,这个行业最终会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数据征信评价机构

通过数据加快贷款、通过数据降低风险 万亿左右市值

BAT巨头纷纷进入大数据征信市场,也正是看中了这一千亿级的蓝海市场。据平安证券估计:中国征信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其中企业征信市场规模有百亿元,个人征信市场规模有千亿元。有着国企背景的中诚征信则更加progressive,给出了未来市场过万亿的预期。

美国征信市场由传统征信机构、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企业三种力量组成。

  1. 传统征信机构以全球最大的个人征信机构Experian、全球第二大征信机构Equifax、征信数据挖掘公司FICO为代表,基于掌握的消费者和支付数据提供征信服务。
  2. 商业信息服务机构Dun & Bradstreet以庞大的全球商业数据库-全世界最大的企业信用数据库知名,基于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主推风险管理服务(贡献营收62.7%)和销售及市场拓展(37.3%),利用征信业务的规模经济获取高毛利率。
  3. 创新金融企业Zestfinance则以技术输出为主要手段,利用传统的信贷记录等数据、大量交易信息、法律记录、租赁信息、网购信息等数据(第三方、网络、调研),使用机器学习的大数据分析模型进行信用评估,取得不错的实效,将信贷的成本降低了25%。

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模式区别

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因其目标客户、数据来源、数据产出形式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商业模式:

个人征信:服务面向个人借款需求的互联网P2P平台为主,通过基本的征信报告服务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个人信用综合解决方案,如贷款决策系统外包、信用卡实时信用分析数据传送等盈利;

企业征信:定位于消费型企业及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服务于从事融资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向机构输出报告、提供信用担保等服务盈利。

国内征信机构已形成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数据整合与评分模型模式,以及互联网模式等几种商业模式。各机构的模式分析如下:

四、基因大数据指导生命科学

通过数据加快贷款、通过数据降低风险 万亿左右市值

目前华大基因净利润在1亿元左右,不过深圳不少基金经理认为,作为基因测序的龙头,华大基因上市估值可能一步到位,其市值或直接到1000亿左右。华大基因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565万元,2014年度,2013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2456万元、13588万元。

生命经济的发展才是未来:面向人类最根本需求的经济形态和创新会是最大趋势。实现从后工业时代到生命经济时代的转变,需要大众转变观点、政策扶持以及科研机构的多方推动。未来,以国家基因库作为支点,围绕生命科学发展的产业,会走入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为人类服务的目标。

在未来社会发展上,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和生命质量上有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出生缺陷,二是代谢性疾病和心脑血管,三是肿瘤。这三个疾病导致人类医疗费用的支出70%到80%,而这三个疾病的防控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现代科技和大数据的支撑才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依靠基因科学技术,产生的大数据来引领着未来的大发展,来支撑着小康社会建设,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来作为支撑和引领我们一定能在某些领域走在世界前沿。

五、专业领域的数据共享者

庄闲游戏app官网 企业:企业共享、房屋共享、技能共享、办公空间共享 2000亿的市值

庄闲游戏app官网 将会渗透的10个行业:

快递业、家政服务业、教育行业、培训业、个人服务行业、新闻业、租赁业、广告&创业业、医疗业、色情业

作为一种新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模式,庄闲游戏app官网 企业在过去十年不断摸索和创新。成就了许多独角兽的企业。这一商业模式也有其独有的特点,成功的庄闲游戏app官网 创业企业,在共享资源的发现、技术的创新、运营的极致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领悟和实践。

在过去几年间,对全球范围近几百家庄闲游戏app官网 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成功的庄闲游戏app官网 企业的商业模式运作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明显优势:

  1. 挖掘充裕而稀缺的资源
  2. 激发网络效应的平台
  3. 突破引爆点的用户
  4. 建设共情的社群
  5. 维护基于信任的秩序
  6. 满足供需高效的匹配

六、专业的数据加工者咨询研究报告

汤森路透、万德、尼尔森、艾瑞、易观、中经社 1000亿的市值

汤森路透得总裁吉姆·史密斯说:大数据对汤森路透非常重要。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已经长期在管理大型复杂的数据了。我们面对的挑战与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不一样,过去近25年里,我们一直在管理和整合我们所服务的不同行业领域的各类数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整合众多的数据,集成数据库,让客户可以简单地掌握和搜索所需要的数据资料,而不必再花时间了解来源或复杂性。

万德数据服务(Datafeed)这样描述自己:中国市场的精准金融数据服务供应商,为量化投资与各类金融业务系统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落地数据,内容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指数、宏观行业等各类金融市场数据,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客户提供标准的结构化数据,支持模块化订阅,同时满足客户个性定制需求,实现合作伙伴式的落地数据服务。

七、专业的数据数据营销者

精准营销DSP+短信、email、私信(暴力广告,获得线索,客单价较高的产品,如地产) 500亿的市值

DSP产业链

• DSP行业产业链上的角色包括广告主、广告代理商、DSP、广告交易平台、DMP、SSP、广告网络、广告联盟、媒体以及受众。

• 广告主或代理商通过DSP进行投放,DSP帮助广告主或代理商通过搜索引擎、广告网络以及广告联盟进行投放,同时DSP可以接入多个广告交易平台或可以接入多个SSP来获取媒体受众资源,而广告主则通过DSP对广告交易平台中的流量进行基于受众的购买。

• 2012年是中国DSP发展的元年,经过过去3年多的酝酿,去年出现了大量的DSP服务商和技术提供商。并且在一些巨头的广告交易平台的推出影响下,DSP所能够投放的广告的量迅速增长。2013年更多的广告平台出现、更多的媒体接入这些平台,同时提升了广告供给量、刺激了广告主的兴趣,市场获得非常高速的增长。在市场上RTB的购买方式是主流。另外,移动端的DSP初露端倪,未来极具成长空间。

• 能够为广告主、代理公司提供全面服务的服务商,有艾维邑动、爱点击、璧合网络、传漾、好耶、互动通、晶赞科技、聚胜万合、派择、派瑞威行、品友互动、随视传媒、泰一指尚、新数网络、亿玛、亿赞普、易传媒、悠易互通等。

八、大数据工具制造商Taradata\SAS\Hadoop\Hana\Wason

第一方数据的加工利用绝对是最好的数据变现间接方式 千亿的市值

大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规模同样巨大,根据IDC 发布最新研究结果,预测到2018 年全球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的2018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6.4%,规模达到415 亿美元,是整个IT 市场增幅的6 倍。从行业结构来看,大数据应用主要集中在金融、通信、销售和政府领域,在医疗和旅游行业也有应用,但占比相对较低。

九、数据开放平台,API经济模式

如Salesforce,AWS,百度数据开放平台、腾讯数据开放平台等 百亿左右市值

BAT开放平台的特点:

一、腾讯的开放是产品层面的开放,核心资源不可能开放

二、百度的开放是技术层面的开放,过度开放,对百度来说是风险

三、阿里的开放是产业链的开放,但生态的封闭

十、数据交易市场-中国的虚假繁荣

B2B大数据交易所 几十亿

1. 个截止目前,中国总共有三个大数据交易平台,三个大数据交易所,十个大数据交易中心:

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数据堂,聚合数据、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武汉长江大数据交易所,湖北华中大数据交易所,贵阳现代农业大数据交易中心,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钱塘大数据交易中心,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河北数据交易中心,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哈尔滨数据交易中心,淮南数据交易中心,广州大数据交易中心

2. 这些交易所未来会成为数据交易的主要场所,前景很光明,但是路也很遥远,这依赖技术和法律的成熟。

数据交易市场-问题

1478601040-9093-3417eb9bbd90198a7d2551

1478601040-9122-3417eb9bbd90198a7d2552

1478601040-7769-3417eb9bbd90198a7d2553

1478601040-2181-3417eb9bbd90198a7d2554

1478601040-6355-3417eb9bbd90198a7d2555

1478601042-3324-3417eb9bbd90198a7d2556

1478601042-5263-3417eb9bbd90198a7d2557

  ↓下图为右下角表格的放大图↓

1478601042-1408-3417eb9bbd90198a7d2558

1478601042-7065-3417eb9bbd90198a7d2559

1478601042-9297-3417eb9bbd90198a7d255a

1478601042-2317-3417eb9bbd90198a7d255b

1478601043-4730-3417eb9bbd90198a7d255c

1478601044-1949-3417eb9bbd90198a7d255d

1478601044-8848-3417eb9bbd90198a7d255e

1478601044-9628-3417eb9bbd90198a7d255f

1478601044-8260-3417eb9bbd90198a7d2560

1478601044-8273-3417eb9bbd90198a7d2561

1478601045-8991-3417eb9bbd90198a7d2562

1478601045-8016-3417eb9bbd90198a7d2563

1478601046-5660-3417eb9bbd90198a7d2500

  综合来源:36大数据 & 数据观  作者:张涵诚、陆骥

]]>
Digi-Capital:AR/VR商业模式探索 //www.otias-ub.com/archives/459738.html Wed, 04 May 2016 16:06:56 +0000 //www.otias-ub.com/?p=459738         199IT原创编译

        2020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收入将达到1200亿美元,但是围绕这个领域的疑问仍然有很多。商业模式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AR/VR硬件销售、电子商务销售、广告支出和移动数据贡献AR/VR收入的80%。有些事情可能和预期有差距。2

        在平台改变的过程中,商业模式难以捉摸。AR/VR是继PC、网络和移动之后的第四大主流平台。CEO需要决定如何去运营。

        硬件销售

        Facebook以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Oculus,Google 已经向Magic Leap投资14亿美元。Microsoft, HTC/Valve, Sony, Samsung和其他巨头也纷纷在AR/VR圈地。

        但是,硬件很难获得高额利润,那么为什么对早期阶段的硬件市场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呢?以古鉴今或许有些帮助。

        Apple从自己创造的市场中获得移动设备销售利润,使其成为最有价值的企业。Google也是高科技硬件巨头,但是,它越来越依赖广告销售。Facebook已经看到手机对创造利润的巨大能力。在平台过渡的时候,硬件是战略至高点。

        2020年AR/VR安装收入只有几亿美元,包括底端VR Cardboard到高端AR Magic Leap。从长期来看,到2020年,每10美元AR/VR收入中硬件只贡献4美元。忽视硬件并不是行业领袖和新兴企业的选择,硬件销售是AR/VR的商业模式之一,早期投资硬件是明智的。

        电子商务销售

        阿里巴巴向Magic Leap投资7.935亿美元,推动其市值达到45亿美元。为什么一个中国电子商务企业斥资数亿美元投资佛罗里达硬件初创企业?

        未来5年AR/VR行业每10美元收入中有2美元来自电子商务销售。阿里巴巴、Amazon、eBay和一些列初创企业可以利用新的平台销售商品。AR/VR将成为新的电子商务渠道,其电子商务销量份额也将有所增长。

        广告销售

        对应用和内容开发者来说,广告销售是最有价值的商业模式,AR/VR收入中每10美元就有1美元来自广告。第一个增强现实广告独角兽将在今年出现,即Blippar,而且这比头戴式显示器市场发展步伐更快。

        一些广告类型开始出现,从虚拟横幅广告到原生AR/VR广告。2016年全球1/3的广告和半数的中国广告投向网络或移动平台,平台变革对广告商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AR/VR广告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广告支出也将快速增长。

        移动网络数据

        可移动性将推动AR/VR采用。

        对虚拟现实来说,价格将推动采用,因为移动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售价在99美元,甚至免费。免费是最有吸引力的价格,尽管高端虚拟现实带来更优越的体验。

        对增强现实来说,可移动性更重要。不能打电话或访问云服务的增强现实设备仍不能取代智能手机。不能帮助移动网络从数据中获益的增强现实设备就不能获得电信运营商的交叉补贴。因此增强现实硬件制造者应当优先考虑电池容量和蜂窝数据功能。

        从AR/VR消耗的移动网络数据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空间。YouTube预测每个360度视频需要4到5倍传统视频的宽带。AR/VR数据消费是打破移动网络年收入增长不足2%的催化剂。因此,这是一笔巨大的生意。

        应用内购买

        对移动开发者来说,应用内购买是核心商业模式之一。最受欢迎的移动应用仍然是免费应用,尽管优质主机和PC游戏市场将可下载内容作为主要商业模式。AR/VR免费还是支付问题仍然没有统一答案,但是用户已经习惯了网络内容大多是免费的,年轻用户几乎不会为内容付费。

        应用内购买对AR/VR开发者来说是主要的商业模式。当然会有优质应用市场,但是应用内购买对AR/VR仍然很重要。

        订购

        Netflix, Amazon, Hulu, Spotify和其他平台证明了订购对网络和移动是多么重要的商业模式。高水平的服务和去广告服务将推动AR/VR订购收入。

        企业和B2B

        面向企业市场的AR/VR包括Microsoft, Meta, ODG , DAQRI和其他虚拟现实服务提供商。服务领域覆盖军事、医疗、教育、建筑、维修等。企业销售是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创收动力,它将部分取代PC和手提电脑。HoloLens已经应用于国际空间站,未来AR/VR将接触更多的企业用户。

        B2B销售对AR/VR服务提供商来说将是业务的一部分。其收入将来自图形搜索引擎,面部动画,姿势识别,3D模型分布等。

        优质应用

        优质应用对AR/VR很重要,尽管免费应用仍然是主宰。用户体验越高端,付费商业模式潜力越大。高端虚拟现实游戏是优质应用最主要的,主机或PC游戏玩家甚至可以支付60美元安装游戏。

        “愤怒的小鸟”发布时需要支付99美分下载安装,那时很少有人能想到 Supercell 和 King的应用内支付商业模式会成为主流。也许AR/VR企业不需要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他们需要的是扩展当前的商业模式。

        199IT.com原创编译自:digi-capital 非授权请勿转载

]]>
工具or商业模式,大数据对3D打印领域意味着什么? //www.otias-ub.com/archives/465515.html Sun, 24 Apr 2016 02:54:34 +0000 //www.otias-ub.com/?p=465515 1461466457-3662-221140236sb2

3D打印从模型的建模,到生产工艺、加工参数、仿真、材料性能、产品质量、供应链可以说产生了海量的数据。

仅仅是金属3D打印过程中就有50多个变量相互发生作用,感谢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大数据,为3D打印带来困惑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如何理性看到大数据为3D打印带来的机会?究竟大数据在3D打印领域是工具还是亦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

数据实现定制生产

3D打印的效率和灵活性使得生产订单的产生方式发生方向性的改变。以前是公司需要预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量,然后进行生产,经常会出现产能过剩或者不足的现象。而3D打印可以实现安需生产,拿到定制化订单,快速生产,零库存,快速发货。

数据流在这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就拿医用鞋垫的生产来说,医生使用三维扫描获取用户脚部数据,然后将扫描数据提供给设计师。设计师根据扫描数据进行建模以及设计优化,让用户脚部数据与鞋垫足够拟合。设计数据提交给3D打印机将鞋垫打印出来。3D打印机的地点则非常灵活,既可以是制造商的3D打印机,也可以是医院的3D打印机,甚至可以是用户附近的3D打印机。

3D打印矫正鞋垫供应链

我们认为3D打印的技术特点带来了供应链的变化,供应链的变化带来了数据流的变化,而数据流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3D打印在应用端的渗透能力。

另外,CAD建模与产品是对应的,这些文件是巨大的、复杂的,这必然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多的服务器存储空间,严格的安全性和敏锐的归档方法。围绕着这其中的需求,我们认为还将诞生出大数据+3D打印更多的商业模式。而在这方面,以America Makes引领的美国增材制造行业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布局。

America Makes的大数据布局包括为其成员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将每个成员单位的能力通过数据关键词记录形成“能力数据库”,该数据库只有注册会员才能够查询和使用。通过这个数据库,Amercia Makes的会员能够更便利的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知识,全面提升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America Makes的数据库还与半开放型的Senvol数据库对接,以增强其用户从上游供应商搜索到加工过程决策的无缝衔接需求。Senvol数据库,就像是一个增材制造行业的Google, 包含了工业增材制造设备和材料的数据。用户可以在上面根据自己的需求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其强大的专有算法可以帮助生产者确定哪些部分使用增材制造(AM)会比传统工艺更加有效。这个算法分析了整个供应链,并考虑了诸如库存、停机时间和运输等各项因素。

数据源质量保证

通用电气航空公司将在2020年通过3D打印生产10万个喷油嘴引擎组件,3D打印在生产喷油嘴方面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但也需要更先进的质量控制。无数的因素会影响最终产品的结果,包括温度、取向、变形、收缩、膨胀、结构完整性等。

为了增强对增材制造过程中各个变量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DARPA)的Open Manufacturing开放制造计划旨在通过数据来了解制造。DARPA指出,为了使3D打印成为复杂军工部件——比如飞机机翼——制造的主流技术,就需要对“基于不同属性和性能材料的各种制造方法所产生的细微差别”有深入的了解。由于无法对3D打印出来的每一个部件都进行测试,目前能做的是对某一个特定的生产批次中的极少数产品进行测试,然后由抽样测试的产品质量代表整个生产批次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DARPA的开放式制造项目对于增材制造的未来如此重要的原因:因为对于技术和材料的透彻了解能够帮助公司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我们认为除了像美国国防部的开放制造计划这样采集众多的加工数据来实现对增材制造的理解,过程中的监控手段必不可少,在金属熔融的过程中有超过50种不同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粉末的尺寸和形状公差、熔融层中的空隙、最终部件的高残余应力,以及对材料性能——包括硬度和强度等各种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不足导致了3D打印工艺难以量化控制。金属粉末熔化不当导致零件的内部缺陷,即使现有的技术难以控制金属熔化的过程,即时的监测必不可少。3D科学谷了解到Sigma Labs软件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将模型切片作为微观层面的设置跟加工过程做匹配,从模型切片创建与质量的相关性,这种前瞻性的过程控制被称为过程质量保证,是西格玛实验室独特的(iPQA)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实现制造业务精益战略。

当然仅仅通过Sigma Labs实现过程中监测与控制是不够的,看到国际上尤其是仿真软件正在为过程前的建模优化与加工参数设置而发力。通过仿真对材料属性在增材制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减少昂贵材料的浪费,以及避免试验不通过的材料情况发生,在这方面,仿真软件的设计是个大数据的活。仿真软件需要与机器制造商合作,以获得设备的物理参数权利;需要与材料供应商合作,以保证材料科学指标是正确的;需要与测试专家合作,以确保正在测试的零件是正确的;需要和与用户合作,以确保得到更多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匹配的权利。根据所有的材料、设备和产品的关键信息,预测如何改变材料,机器和建模。这些数据的获得与反馈将形成一套对增材制造的闭环控制体系,而无疑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他

另一个层面,3D打印与大数据“手拉手”的还涉及到数据可视化领域。3D科学谷看到作为全球数据大爆炸的时代,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正在寻找创新的方式,使他们的数据更有价值和意义。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名研究人员证明了3D打印的实用程序作为一种数据可视化工具,他们制作了一个三维比例模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并使用彩色灯光通过投影机显示学校的各种数据,如建筑高度。该模型的优点是它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框架,用于显示变量的数据输入。

而在硬件方面,3D打印也进一步推动了大数据存储技术的提升。3D打印存储驱动器、服务器组件、电路板和其他技术。从理论上说,这些通过3D打印的驱动器又可以承载大数据。

来源:环球标识网

]]>
中美商业模式对比:交易收费VS广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377818.html Fri, 21 Aug 2015 12:13:36 +0000 //www.otias-ub.com/?p=377818 在我们对全球消费互联网行业的研究中,有趣一点在于,不同商业模式在不同地区取得的成功。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国和印度等市场,基于广告的免费服务表现得并不是很好。纪源资本的李宏玮近期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

对于这样的现象,最初一种理论认为,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在更富裕、更健康的经济环境中,人们更愿意支持基于广告的免费服务。由于这些经济体中的消费者有着更强的消费能力,因此他们更容易被广告吸引。然而,尽管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已明显增强,但我们尚未看到基于广告的免费模式在中国市场取得全面成功。相反,基于交易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印度的情况也很类似。在印度,基于广告的免费模式同样处于困境之中。尽管Facebook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但在Facebook第二季度财报中,不同地区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数据已经反映了这一点。

123999071

相对于谷歌,Facebook的服务更深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全球范围内,Facebook是一个更值得研究的对象。Facebook的ARPU数据能够反映谷歌、Twitter,以及其他基于广告模式的服务的情况。

尽管尚未进入中国,但Facebook在亚太地区的ARPU数据值得关注。目前,这一数字仅为略高于1美元。作为对比,微信的ARPU已达到约7美元,与Facebook在美国和加拿大的情况相仿,而微信采用了与Facebook全然不同的商业模式。

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现状对此可能有着明显的影响。下图展示了全球各大经济体的人均GDP和人口情况。

123999079

这张图表来自于2011年,不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4年的数据也没有太大变化。从这张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基于广告的免费服务有着更好的表现,至少目前如此。此外我们也注意到,大部分这些国家的消费互联网行业都已成熟并饱和。用户数和新业务的增长机会主要来自经济不太发达、购买力不算强劲的国家,而这样的经济状况将会影响这种商业模式。因此我们会看到,在亚洲国家,基于交易的商业模式更容易成功。

实际上,许多基于广告的免费服务也需要推动更多的用户交易。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Twitter、Pinterest和Facebook正在开发“购买”按钮或其他交易功能,推动平台上的商品交易。许多陷入营收增长困境的公司都需要利用已有用户群体实现ARPU的最大化,因此基于交易的模式也是这些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

这还不是全部。一些刚刚兴起的重要趋势可能将会改变当前的模式。移动商务尚未主导互联网上的交易。而一旦移动商务成为主流,我们不仅会看到,各个国家的电商数据快速增长,还会发现一些极为活跃的消费者已准备好通过这种渠道去购物。

我认为,移动商务将成为推动电商发展至新高度的催化剂,并可以更好地瞄准消费者的购物兴趣。不过我们并不清楚,在移动商务市场,我们是否会依赖传统广告或新形式的广告。尽管目前亚洲和欧美的商业模式有着明显差异,但未来这样的差异将逐渐缩小,而双方将会相互取长补短。

注:本文作者本·巴加林(Ben Bajarin)是市场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的首席分析师,专注于消费类技术和市场趋势的研究。

via:Re/code中文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375045.html Tue, 11 Aug 2015 14:49:34 +0000 //www.otias-ub.com/?p=375045

37d982019328433a9a5db9641c56f430-350046

bc3f6d149e6e44a8b5c06e9f8de2ade4-350047

5880e8e9233c44108721816394d1b32d-350048

783f3a99a0de40ff83a694b66df26c99-350049

c8a152610d054f54928266dd98d56ce0-350050

1ffaeed9852549b28f13faa1b741be3c-350051

]]>
大数据变现的九种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355873.html Sat, 13 Jun 2015 15:37:49 +0000 //www.otias-ub.com/?p=355873 What’s-the-Big-Data-Business-Model-Maturity-Index-Video-

在大数据成为趋势,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的价值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对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还是数量众多的初创企业而言,大数据的变现显得尤为重要。谁最先一步找到密码,谁就能够抢占市场,赢得发展。在探索大数据商业模式的同时,大数据正加速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大数据不仅为人们的购物、出行、交友提供了帮助,甚至还在高考这样重要的事件中发挥作用。

大数据产业具有无污染、生态友好、低投入高附加值特点,对于我国转变过去资源因素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国家制造业30年发展目标有战略意义。前几年,国内大数据产业讨论较多、落地较少,商业模式处于初探期,行业处于两种极端:一种是过热的浮躁带来了一定的泡沫和产业风险;一种是怀疑大数据只是炒作,依然坚持传统管理理念、经营模式。但是进入2015年之后,大数据产业告别了泡沫,进入更务实的发展阶段,从产业萌芽期进入了成长期。当前,如何将大数据变现成为业界探索的重要方向。

    B2B大数据交易所

国内外均有企业在推动大数据交易。目前,我国正在探索“国家队”性质的B2B大数据交易所模式。

2014年2月20日,国内首个面向数据交易的产业组织——中关村大数据交易产业联盟成立,同日,中关村数海大数据交易平台启动,定位大数据的交易服务平台。2015年4月15日,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并完成首批大数据交易。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完成的首批数据交易卖方为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买方为京东云平台、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2015年5月26日,在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暨全球大数据时代贵阳峰会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推出《2015年中国大数据交易白皮书》和《贵阳大数据交易所702公约》,为大数据交易所的性质、目的、交易标的、信息隐私保护等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大数据金矿变现的产业基础。

    咨询研究报告

国内咨询报告的数据大多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各部委的统计数据,由专业的研究员对数据加以分析、挖掘,找出各行业的定量特点进而得出定性结论,常见于“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咨询报告”,如“2015~2020年中国通信设备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发展咨询报告”、“2015~2020年中国手机行业销售状况分析及发展策略”、“2015年光纤市场分析报告”等,这些咨询报告面向社会销售,其实就是O2O的大数据交易模式。

各行各业的分析报告为行业内的大量企业提供了智力成果、企业运营和市场营销的数据参考,有利于市场优化供应链,避免产能过剩,维持市场稳定。这些都是以统计部门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为基础的专业研究,这就是传统的一对多的行业大数据商业模式。

    数据挖掘云计算软件

云计算的出现为中小企业分析海量数据提供了廉价的解决方案,SaaS模式是云计算的最大魅力所在。云计算服务中SaaS软件可以提供数据挖掘、数据清洗的第三方软件和插件。

业内曾有专家指出,大数据=海量数据+分析软件+挖掘过程,通过强大的各有千秋的分析软件来提供多样性的数据挖掘服务就是其盈利模式。国内已经有大数据公司开发了这些架构在云端的大数据分析软件:它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于一体,用户只需要将数据导入该平台,就可以利用该平台提供的丰富算法和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基础统计、高级统计、数据挖掘、数据制图和结果输出等。数据由系统统一进行管理,能够区分私有和公有数据,可以保证私有数据只供持有者使用,同时支持多样数据源接入,适合分析各行各业的数据,易学好用、操作界面简易直观,普通用户稍做了解即可使用,同时也适合高端用户自己建模进行二次开发。

    大数据咨询分析服务

机构及企业规模越大其拥有的数据量就越大,但是很少有企业像大型互联网公司那样有自己的大数据分析团队,因此必然存在一些专业型的大数据咨询公司,这些公司提供基于管理咨询的大数据建模、大数据分析、商业模式转型、市场营销策划等,有了大数据作为依据,咨询公司的结论和咨询成果更加有说服力,这也是传统咨询公司的转型方向。比如某国外大型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的副总裁在公开场合曾表示,大数据能使贵州农业节省60%的投入,同时增加80%的产出。该公司能做出这样的论断当然是基于其对贵州农业、天气、土壤等数据的日积月累以及其建模分析能力。

    政府决策咨询智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中共中央文件首次提出“智库”概念。

近几年,一批以建设现代化智库为导向、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目标的智库迅速成立,中国智库数量从2008年的全球第12位跃居当前第2位。大数据是智库的核心,没有了数据,智库的预测和分析将为无源之水。在海量信息甚至泛滥的情况下,智库要提升梳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必然需要依靠大数据分析。

研究认为,93%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如果将事件数字化、公式化、模型化,其实多么复杂的事件都是有其可以预知的规律可循,事态的发展走向是极易被预测的。可见,大数据的应用将不断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自有平台大数据分析

随着大数据的价值被各行各业逐渐认可,拥有广大客户群的大中型企业也开始开发、建设自有平台来分析大数据,并嵌入到企业内部的ERP系统信息流,由数据来引导企业内部决策、运营、现金流管理、市场开拓等,起到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值的作用。

在分析1.0时代,数据仓库被视作分析的基础。2.0时代,公司主要依靠Hadoop集群和NoSQL数据库。3.0时代的新型“敏捷”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来提供分析结果。更多的企业将在其战略部门设置首席分析官,组织跨部门、跨学科、知识结构丰富、营销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各种类型数据的混合分析。

    大数据投资工具

证券市场行为、各类指数与投资者的分析、判断以及情绪都有很大关系。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和实验经济学家史密斯,行为经济学开始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金融中。现实生活中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将其论坛、博客、新闻报道、文章、网民用户情绪、投资行为与股票行情对接,研究的是互联网的行为数据,关注热点及市场情绪,动态调整投资组合,开发出大数据投资工具,比如大数据类基金等。这些投资工具直接将大数据转化为投资理财产品。

    定向采购线上交易平台

数据分析结果很多时候是其他行业的业务基础,国内目前对实体经济的电子商务化已经做到了B2C、C2C、B2B等,甚至目前O2O也越来越流行,但是对于数据这种虚拟商品而言,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线上交易平台。比如服装制造企业针对某个省份的市场,需要该市场客户的身高、体重的中位数和平均数数据,那么医院体检部门、专业体检机构就是这些数据的供给方。通过获取这些数据,服装企业将可以开展精细化生产,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贴合市场需求的服装。假想一下,如果有这样一个“大数据定向采购平台”,就像淘宝购物一样,可以发起买方需求,也可以推出卖方产品,通过这样的模式,外加第三方支付平台,“数据分析结论”这种商品就会悄然而生,这种商品不占用物流资源、不污染环境、快速响应,但是却有“供”和“需”双方巨大的市场。而且通过这种平台可以保障基础数据安全,大数据定向采购服务平台交易的不是底层的基础数据,而是通过清洗建模出来的数据结果。所有卖方、买方都要实名认证,建立诚信档案机制并与国家信用体系打通。

    非营利性数据征信评价机构

在国家将公民信息保护纳入刑法范围之前,公民个人信息经常被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并且形成了一个“灰色产业”。为此,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该法条中特指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将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而公民的信息在各种考试中介机构、房产中介、钓鱼网站、网站论坛依然在出售,诈骗电话、骚扰电话、推销电话在增加运营商话务量的同时也在破坏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和公民的安全感。

虽然数据交易之前是交易所规定的经过数据清洗的数据,但是交易所员工从本质上是无法监控全国海量的数据的。数据清洗只是对不符合格式要求的数据进行清洗,主要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重复的数据三大类。因此,建立非营利性数据征信评价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数据征信纳入企业及个人征信系统,作为全国征信系统的一部分,避免黑市交易变成市场的正常行为。

除了征信评价机构之外,未来国家公共安全部门也许会成立数据安全局,纳入网络警察范畴,重点打击将侵犯企业商业秘密、公民隐私的基础数据进行数据贩卖的行为。

    结语:

大数据已经从论坛串场、浮躁的观点逐步走向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证券市场等方面,其商业模式也多种多样。市场经验表明,存在买卖就存在商品经济,具体哪种商业模式占主流将由市场决定。而最终的事实将证明,大数据交易商品经济必然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数据新闻的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351761.html Sun, 31 May 2015 15:26:02 +0000 //www.otias-ub.com/?p=351761 Doufas-DataScientist

数据新闻不过是对一股数十年前就已出现、并且正愈演愈烈的潮流的描述而已。新闻从业者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是有关提纯信息的生意,读者希望和每天出现在新闻中的数字发生联系。在该领域,全球各地涌现出一波创业潮。

在所有关于数据新闻的兴趣和希望之中,有一个问题最为新闻编辑部关注: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不能轻率地预言,也许可以从媒体行业的近况和现状中发现线索。事实是,已有很多新闻机构从这新生事物中获益。诸如“数据新闻”、包括当下最热门的“数据科学”等术语,乍听起来新鲜,实际不然。相反地,这些新标签不过是对一股数十年前就已出现、并且正愈演愈烈的潮流的描述而已。

  数据即生意

许多新闻从业者似乎还没完全意识到,数据采集、分析及可视化所能达到的利润规模。这是一门有关提纯信息的生意。有了数据工具和技术,人们越来越有能力把握和理解那些极其繁复的议题:国际金融、债券、人口、教育等等。所谓“商业智能”,正是这样一堆科技概念的统称,它们试图清晰地说明发生在公司里的事。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大规模、高利润公司,例如麦当劳、Zara、H&M之类,无不依赖数据跟踪来赚钱,而且赚得不少。

眼下,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开始从商业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传媒业。某些新闻从业者敏锐地发现并抓住这一机遇。以Tableau公司为例,他们为客户提供成套的可视化工具。又如‘`大数据’’运动,众多科技公司利用(通常是开源的)软件包从大量数据中探寻、挖掘,眨眼的功夫就能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深度见解。

的确,这些技术如今可被应用于新闻业。《卫报》和《纽约时报》的团队正孜孜不倦地进行尝试和突破,希望不断扩展该领域的疆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无疑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数据新闻到底怎么赚钱?在这个向我们敞开的全球性的大市场里,目前只有一件事情:把数据从人们的身边转入脑中。也就是说,让数据可见、可知。我们希望和每天都出现在新闻中的天文数字发生联系——究竟那几百万、几十亿对我们这些平民而言,意味着什么。

  媒体转型的希望?

早有部分数据导向型的媒体企业将上述原则应用于实际,并获得丰厚的回报。它们拥有良好的增长势头,有时还能创出眼前一亮的利润收入。布隆伯格就是代表之一。该公司共有30万台终端设备,向它的客户提供金融数据。这在金融行业中,无疑是一个极有力的竞争工具。每台终端设备都配有彩色按键的键盘,提供多达3万种功能选项,客户可以用其查询、比较、分析并作出决策。根据《纽约时报》2008年的一份评估报告,该项核心业务每年至少能为公司带来约63亿美元的收入。正因如此,布隆伯格持续不断进行扩张,包括大范围招聘新闻记者,收购业内颇负盛名但处于亏损状态的‘`商业周刊’’等。

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来自加拿大的汤森路透媒体集团。该集团最早是当地的一家报纸,以购买英国知名的新闻标题为业。20多年前,他们决定撤出报业,转投信息服务业,旨在为客户提供关于若干行业的关键信息和深度分析。假如你对如何利用专业化信息赚钱稍有疑虑的话,建议阅读一下维基百科上关于这家集团的历史。

再把目光转向《经济学人》。这本杂志无疑已在媒体领域树立起卓越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此同时,杂志中的“经济学人智库’’单元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咨询部门,提供几乎所有国家的相关发展趋势预测。他们旗下拥有数百位专业记者,声称为全球范围内150万客户服务。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微型的数据导向型业务中汲取灵感。例如来自美国的eMarketer,为任何感兴趣于互联网营销的人提供业务对比、数据图表和实施建议。又如来自德国的StiftungWarentest,是一家专注于调查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机构。还有同样来自德国的Statista,对公众信息的可视化工作提供入门式辅助。

目前,在该领域,全球各地涌现出一波创业潮,当然涵盖各领域——例如,旨在‘`彻底改造商业研究’’的Timetric及OpenCorporates、Kasabi、Infochimps和数据市场(DataMarket)。按理来说,在该领域,许多公司的业务是实验性的,但是,众志成城,他们可被看成是变革的重要标志。

那么,有关数据为导向的新闻业——大众传媒就像沉沉睡去的巨人。在德国,每年有72亿欧元流入该领域。新闻业是个与众不同的产品:若经营得好,不仅仅有利可图,而且在社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认清了数据新闻业可更轻而易举地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见解这个事实,那么将在新闻编辑部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注意力之外,是信任

对于数据新闻业,并不仅仅在于先发制人,而在于提供可信的信息来源。在这个渠道众多的世界,注意力有可能比比旨是,但信任是日益稀缺的资源。数据新闻记者可协助收集、合成并让受众真正深刻理解复杂问题的方式,呈现出各种各样且常很难获取的信息。相比单纯地循环使用新闻稿,并将其他地方听到的新闻事件再重述一遍,数据新闻记者能用交互式图表和直接接触第一手来源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可理解且最好是量身定制的观点。他们的工作并非微不足道的,而确实是弥足珍贵。

因此,让有抱负的数据新闻记者探索此领域并说服管理员支持这一创新项目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首先,应寻找与正中要害最接近的机会:唾手可得的目标。例如,你有可能已经收集了大有用处的结构化文本和数据。最好的例证便是《洛杉矶时报》的‘`杀人犯数据库’’。此时,数据化和可视化是关键,而非马后炮。编辑收集所有能找到的罪行,而只有此时才写出以此为基础的文章。假以时日,此类资料的收集变得更好、更有深度且更有价值。

这些并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假以时日的。对此,一个蛮有希望的指示器便是《德克萨斯论坛报》(TexasTribune)和ProPublica,这两家按理说为后印刷媒体公司,据说他们为非营利的新闻组织筹集的资金比原计划提早达标。

对一切与数据有关的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是作为多面手或关注于数据食物链的专家——为那些相信新闻业的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一位闻名遐迩的德国出版商最近在采访中说“有一个自称为数据新闻记者的新组织,而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东西。”

]]>
美国有线电视商业模式或正趋于瓦解 //www.otias-ub.com/archives/34858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48586.html#comments Tue, 19 May 2015 15:42:12 +0000 //www.otias-ub.com/?p=348586 2014年,美国有线电视业延续了近年来的上升势头,收入继续稳定增长。然而,有线电视观众数量却在数字化大潮中逐年萎缩。为了顺应媒体转型的趋势,有线电视业也在探索多元化的播出平台,新闻网站、社交媒体都是尝试的方向,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6356765351066224177793687

来自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8-2009年开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观众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CNN的观众数量下降最为显著,2010年后,有一个小幅回升,之后继续呈现下降趋势。MSNBC在2008-2012年的观众数量相对稳定,2012年后出现急剧下滑。2014年,美国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的观众数量延续了2013年的下滑态势。其中,CNN和MSNBC下降的幅度较大,Fox新闻频道基本与上年持平。

尼尔森媒体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1-9月,CNN黄金时段观众数量同比下降25%,收视率跌至49.5万;全天收视率表现差强人意,但也比2013年下降了4%。MSNBC黄金时段的收视率同比下降4%,全天收视率同比下降17%。Fox黄金时段收视率轻微上扬,比例约2%,全天收视率下降5%。在三大有线电视新闻网中,Fox的观众人数最多,约为170-180万人;CNN和MSNBC的观众人数在50-60万人左右。就黄金时段的观众数而言,三大有线电视频道总计约280万。

尽管观众数量逐年下降,但是有线电视业的营收并未受到像报业那样的冲击,利润率仍然高达30%-55%。从2005年至今,三大有线电视频道的收入一直呈现上扬态势。其中,Fox新闻频道的上扬幅度最大,收入也最高,2014年收入接近20亿美元;CNN和MSNBC在2014年的收入分别约为11亿美元和5亿美元。新闻频道的收入来源包括广告和执照费两部分,后者从有线电视公司收取。预测显示,2014年CNN总收入同比上升1%,Fox和MSNBC均上升4%。但研究公司SNL Kagan预测,CNN将经历广告收入的下滑,比例大概为5%,降至3.02亿美元。

有迹象表明,有线电视商业模式正趋于瓦解。付费收看电视的美国观众数量(约1亿)在2013年首次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市场调查公司eMarketer预测,在多终端适配的数字电视收视率大幅增长。随着新闻消费习惯和技术应用更加数字化,有线电视供应商也在考虑开拓除了电视机以外的新的播放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人收看电视的重要渠道,2014年三大有线电视频道网站延续了2011年以来的出色表现。平均每月独立用户访问量最高的是CNN,约为4200万;MSNBC和Fox分别居于第二、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有线电视业找到了新的推送渠道。来自市场研究公司Sharablee的数据显示,有线电视网及其拥有的品牌在2014年美国社交类商品(包括传媒、文体用品等)前25位中占据了9个席位;其中,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品牌影响力居于首位,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的“喜爱”、“评论”、“分享”、“转推”、“收藏”总数达5.79亿;其他有线电视相关品牌包括WWE(职业摔跤娱乐台)、Fox新闻、E!在线、MTV(音乐电视台)、BET(黑人娱乐台)等。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安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廖鲽尔。

]]>
//www.otias-ub.com/archives/348586.html/feed 1
哈佛商业评论:物联网如何改变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26208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62086.html#comments Fri, 01 Aug 2014 16:13:14 +0000 //www.otias-ub.com/?p=262086 物联网的推广对商业模式创新意义巨大,它不仅仅是指完善公众熟知的框架及简化原有的商业模式。为了从新的、基于云计算的新机遇中获得竞争优势,当今的企业需要从根本上反思他们传统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的方式。

价值创造是任何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它包括了为增加公司产品、服务的价值和提升客户购买意愿而采取的行动。在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创造价值意味着识别老客户的需求并制造出设计精良的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不同产品特性之间的比较。当产品特性的创新终于到了一个不够明显的阶段,就开始了价格的竞争,产品也就该被淘汰了。在工业革命后的250年间,这种形式的商业活动在我们身边的大型电器零售超市及百货商场每天上演。

但是在一个互联网连接的时代,产品生产不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通过线上更新,产品的新特性与新功能可以定期地被推送到消费者的产品上。对使用中产品的追踪能力使得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成为可能。当然,现在物品间可以互联,则能够通过更有效的预测、流程优化及客户服务体验等方面提供新的分析及服务。各种各样的消费类产品及服务,从巢牌恒温器到飞利浦色调灯泡再到IFTTT网站服务,都为基于物联网的价值创造可能性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微软的用户体验设计合作伙伴负责人Albert Shum指出,“商业模式是关于创造价值体验的过程。通过物联网,你可以真正的看到消费者是如何看待体验的:当我路过一个商店,当我购买产品,当我使用产品,直至帮我解决用它还能做什么的问题,以及什么样的服务能够更新这种体验并赋予产品新的生命。”为针对互联体验的潜在影响形成设计者、技术人员及商务人士之间的对话机制,Albert在微软的团队最近发布了一个名为“互联:制造商们”的记录短片。

与价值创造类似,与云端的互联形成了关于价值获取的新的思维模式,即客户价值的货币化。在大多数制造型企业,价值获取就是简单地合理定价,以从零散的产品销售中获得最大化利润。有时,这也可以通过有创新性的方式进行,如吉列公司采用的著名的刀架与刀片定价模式。企业利用核心能力确保产品上市过程中利润最大化,并能够控制价值链的关键点,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产品成本、专利及品牌实力。下面是改变你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思维模式的一些方式:

然而,在互联空间赚钱并不限于实体产品的销售,在产品售出后,通过增值服务、订阅服务、应用服务等形式产生的收入可以很容易的超越产品价格,额外的收益也就成为可能。在最近的一次对话中,OATV公司的负责人之一Renee DiResta指出:“可以产生经常性收益的东西对于风险投资者更有吸引力。否则,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将依赖于潜在客户的忠诚度及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

企业在价值链上的控制点范围借助物联网也有所扩展。因为个性化、信息增益形成的网络环境及更多产品加入平台形成的网络规模效应,客户可以被“锁定”。同样重要的是,企业在发展核心能力的时候更加强调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要性上,而不是只强调内部能力建设,所以,对于长期成功来说,了解生态系统中的其他企业如何盈利的变得尤为重要。Spark公司(一个开源物联网平台)CEO Zach Supalla说,“在物联网时代,你不能再孤立地思考一个企业,市场的层次比传统产品要丰富而复杂。你需要考虑如何将产品市场化,以及产品如何帮助他人产生与汇聚价值。

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描述了三种基本战略:差异化、成本领先及聚焦战略。在某些行业,这些基本战略时至今日仍然适用。而在越来越互联的产业中,差异化、成本领先及聚焦之间不再互相独立,相反,它们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过程中可能是互补的。如果你的企业是通过传统产品的商业模式构建商业帝国的在位企业,那要当心你的竞争对手和具有破坏性思维的新兴企业通过物联网获得竞争优势。

Gordon HuiSmart Design公司商业设计与战略部门负责人,该公司是一家在纽约、旧金山和伦敦都设有工作室的设计与创新咨询公司。

via:译言

]]>
//www.otias-ub.com/archives/262086.html/feed 2
移动社交的本质与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231391.html Mon, 26 May 2014 14:39:36 +0000 //www.otias-ub.com/?p=231391

  扎克伯格曾经对于社交关系有一个非常精辟的定义,他是这样说的“下一个时代,将被今天的社交网络和赋予用户在联系上的深度所定义,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最好的方法让用户分享自己”。扎克伯格的观点反映了社交关系的真正核心所在。随着SNS的兴起,我们越来越多关注人际之间的社交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可以创造的商业价值。但就社交关系的内涵而言,其恰恰反映了人的内在的、本质的需求,那就是充分的分享自己。

  社交关系的本质是充分分享自己,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本质。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在原始社会中,是一个基于充分分享、物物交换的一个社会机制。而在人类进的第二个阶段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基于专有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文化。而进入到当前的移动互联网阶段,我们有理由认为充分分享的精神再次复苏,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乐于分享,人们很自然的想创造一些东西,向他人显示自己的创造,向他人披露自己的状态,向他人谈论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谈论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地通过彼此赠予时间和观点,来建立起一种共同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是通过分享自己来展现自己的知识,表达自己的生存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关系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分享自己为中心的社交关系演进将会是什么样呢?将会存在哪些社交关系模式呢?

  我们按照关系强弱和是否在线作为两个维度,把社交关系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熟人在线交互,第二类是生人在线交互,第三类是生人线下交互,第四类是熟人线下交互。我们逐一考察一下。

  在第一类,也就是熟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中,已经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成熟模式。比如我们在QQ里面跟自己的同学、朋友进行聊天,交换观点表达彼此的关注,这是典型的熟人关系链中交互式的运用。而通过Flickr、Facebook、人人等这样的社交网站,我们不断分享彼此的社交信息,不断更新自己当前的状态,这也是非常典型的熟人网络。甚至许多时候,还有许多应用有助于于我们进一步增强熟人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曾经一段时间风靡于白领的抢车位、偷菜游戏等等,这都是在已经出现的基于增强熟人网络的、基于增强强关系链的兴趣分享式的应用。

  从下一步发展来看,熟人网络的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发展,仍然是有非常看好的前景。比如说在熟人之间几乎可以实时把自己的体验内容,与自己的好朋友进行分享。此外,基于熟人之间的轻型游戏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人们一方面通过游戏来满足自己娱乐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娱乐方式来增强熟人网络,也就是强关系链中的关系强度,来表达自己对于朋友、亲人的关爱。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第二类,也就是基于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和在虚拟空间中的相关的社交关系模式。这一类的模式也是相当之多,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谈论最多的微博。以新浪微博为例,三亿注册用户中,大部分的草根微博成为明星微博博主的粉丝,形成一个非常庞大的追随网络。人们会因为对于某个人或是某个话题的关注,而迅速的走到一起。再比如社交关系发展早期的一些互联网的模式,如一些公共聊天室,许多大型聊天室曾经非常火爆,人人往往在一个聊天室里面进行交互或进行兴趣的分享。在比如BBS直到现在还是仍然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像天涯、猫扑这样的大型BBS社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版块中按照不同的兴趣自动地进行分群,与陌生人进行信息交换。

  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们研究认为,弱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将与强关系链的虚拟空间的演进会有非常重大的区别。因为人们不大会关注陌生人的情感变化,人们会真正具有需求的是由于弱关系链所带来的人际范围的拓展,以及通过弱关系链进行的兴趣筛选。人们在兴趣经过细分和聚焦之后,往往可以进一步实现在商务方面的交换。比如,人们可以在一个弱关系链中相互推荐一些商品或者进行二手货品的买卖,而这种交易,尽管它是弱关系链但它也是具有关系的,在关系强度上又强于两个完全的陌生人。因此,这一点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方面一些弱关系链将逐步引入电子商务方面的交易机制;而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也会进一步加强自己在社交关系上的布局,最近淘宝宣称要走向SNS,就是这样一个趋势的典型代表。

  第三类,也就是面向生人网络弱关系链在现实时空中的发展。在这个类别中,事实上,社交关系的演进是大有可为的。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种也就是所谓的弹性社交。人们通过在虚拟空间中对某一个虚拟主题的关注,可以转化为现实中的社交关系。比如说陌生人在现实世界中,通过手机摇晃可以快速的交换名片和互为粉丝,此外,用户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定位能力,通过手机就可以按距离远近罗列出旁边的网友,可以与之打招呼和开始线下的正式交往。尽管,人们很难在弱关系链中,构筑起类似于强关系链中的那样彼此的情感关怀,但是弱关系链可以有助于人们在分享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线下交往机会。弹性社交从机理上来讲,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另外一类基于弱关系链生人网络在物理时空中的应用,也就是人们将利用弱关系链来进行线下的基于人脉关系的商业价值交换。基于弱关系链,人们的信任关系比完全陌生人的信任是有明显增强的,现在大众点评网等商业模式,是完全基于陌生人的推介。而基于弱关系链基础上的口碑推介,则会使这种推介的可信大增。这种弱关系链生成的人脉运用,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弱关系链进行一些任务的分包,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类别模式的机理核心在于,一方面弱关系链使一个人可以分享自己的范围大大扩展,另一方面弱关系链终究在现实中强于完全陌生人,因此,能够使得这种商务上的价值交换得以实现。

  第四类,也就是熟人网络和强关系链中在物理空间中的应用。这个市场空间实际是相对狭小的,而且注定会是窄众的应用。它大体上会表现为一种圈子型、俱乐部型的某种应用。但它的主要价值表现为媒体化价值,例如由于孩子的原因形成的幼儿园家庭群、中小学家庭群,也就是说,基于熟人关系网络的强化,事实上也是有价值的。特别是现在由于共同的兴趣联结在一起的熟人,这种行为事实上形成了识别该社群的主要标签。

  总体来讲,关系的价值实际上是建立分享经济基础上,也就是说分享自己的生存状态、自己的信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爱好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分享经济的模式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将逐渐延伸,甚至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物理社会。这个过程中的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将不断涌动,推动分享经济走向成熟。

文 / 沈拓

]]>
流量超越Facebook的Twitch商业模式的启示 //www.otias-ub.com/archives/209755.html Mon, 14 Apr 2014 14:26:32 +0000 //www.otias-ub.com/?p=209755 MK-CJ829_APPLE_G_20140203190603

 

大家可能对于Twitch这个名字很陌生。然而我们先看一组数据,是对于全美互联网峰值时期流量来源的占比。其中有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比如流媒体龙头Netflix排名第一占比32%,全球搜索引擎老大谷歌占比22%,遥遥领先第三位的苹果。而排名第四的居然是Twitch,占比1.8%,超越了Facebook,亚马逊,Hulu和Pandora!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Twitch。

公司介绍:
Twitch其实就是一个在线游戏直播的平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子竞技。随着现代游戏的互动性越来越强,打游戏对抗也成为了非常热门的竞技比赛。而事实上,电子竞技的粉丝并不少于传统的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去年年底Twitch转播的全球英雄联盟(LOL)冠军争霸战的总决赛,有超过了几百万观众通过Twitch的平台看了直播。这个网站最早由Justin Kan通过自己的Justin.tv网站发布,2011年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公司。

 

Twitch商业模式
Twitch目前的收入获取方式主要有2种:VIP会员和广告;其中VIP会员又分独立频道的VIP和全站VIP;独立频道的VIP会员类似订阅,用户订阅某个主播的频道,平台会给与你一些特权:比如特殊的表情、直接与主播的互动等。广告部分目前Twitch与主播之间有分成体系,直播间隙插播的广告收入会有部分给与直播;同时因为平台的影响力已经够大,Twitch目前和很多游戏赛事主办方合作也会获得一定的广告收入。目前Twtich每月有超过100万的主播用户开直播内容,覆盖的独立IP高达7000万。此外,月活跃用户数高达4,500,平均每位访客每天的视频观看时长高达100分钟。对于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而言,这是个惊人的数字。相比之下,成立已六年并得到迪士尼、NBC环球影业、21世纪福克斯等重量级公司支持的视频网站Hulu,目前的月访客数量为3,000万,用户日平均观看时长只是50分钟而已。

 

Twitch的成长之道
任何公司的成功都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Twitch也是如此。从天时上看,Twitch受益于电子游戏越来越强的经济化特征。从最早的魔兽争霸,到今天大红大紫的英雄联盟。新时代的电子游戏融入了更多对抗的因素,而在这种对抗中,又有很多战略,平衡性,技巧和操作等特征。这也导致对于电子竞技游戏的转播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Twitch本身抓住了这个独特的市场,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成为了电子竞技视频方面的ESPN。这是公司的护城河。甚至连微软的XBOX One,索尼的Playstation 4都同时内置了Twitch视频流的支持功能,玩家只需按下手柄上的某个键,就可以向去世界播送视频。

 

Twitch在中国的影射
很显然,中国和Twitch最像的就是欢聚时代了。欢聚通过转播魔兽的视频起家,旗下的多玩网已经成为大量游戏宅男每天必去的网站。甚至连腾讯购买的英雄联盟游戏,大家也是通过多玩去看视频,而不是腾讯的QT,这足以说明欢聚时代的客户粘性。而和Twitch不同的是,欢聚时代并没有在游戏本身中大量的货币化,而是通过其音乐平台,以及网页游戏来货币化巨大的流量。从这个角度看,欢聚时代流量变现的空间更大,手段也更多样。

 

电子竞技视频的未来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我有很多朋友是看英超,意甲长大的。对于足球转播的热情非常高。我甚至有一个朋友对于英超很多中游球队的各个队员都如数家珍。而今天的90后许多都是玩Dota长大的。在他们心中,电子竞技就是真正的比赛,而不是游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电子竞技的转播在中国未来的空间可能会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存在也是让价格更加市场化。我已经看到许多电子竞技的明星通过免费解说比赛视频,在视频中插播自己网店装备广告,来变现他们的声望。比如曾经某浙大毕业的Dota高手目前网店的年收入已经上千万。而魔兽曾经的人皇Sky也开始了这种变现的道路。在过去,这些选手只能靠比赛奖金赚钱,而因为国内对于电子竞技并不支持,比赛奖金很低,导致选手的生活水平很低。而今天,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中,他们找到了更加市场化的变现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电子竞技视频的需求和质量都会很高。

 

总结而言,Twitch是美国那个不为人所知,但流量已经超越Facebook的电子竞技转播网站。我们从中也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带来的“行行出状元”效应。通过对于Twitch的简单研究,我们更理解应该如何去布局那些垂直类的互联网公司。

]]>
颠覆网络视频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204285.html Mon, 24 Mar 2014 06:38:46 +0000 //www.otias-ub.com/?p=204285

文/李正

在线视频行业的产业链条很广,有做版权内容的VOD视频网站,如优酷、爱奇艺,有做网络秀场的,如9158、六间房,也有又去做在线教育视频的,比如YY,当然还会有只做ToB的企业,如在线会议系统、视频直播的。就如同视频网站们一窝蜂的都去生产智能电视和盒子等硬件一样,有足够的胆识和想象力,就可以嗅到属于新的细分市场。

3月20日,阿里云宣布联手新奥特、华通云数据联手打造中国最大全媒体云计算平台,年内助200家电视台利用云计算实现大数据运营,意在帮助电视台在互联网时代提升竞争力。电视台成为阿里云计算继空调之后的又一个大数据重塑目标。

一、形势:视频网站发展自制,传统电视求变网络

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正处在互相渗透、融合的时期,当然渗透和融合并不只局限在内容制作层面。

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已下降至30%以下。从用户的争夺、广告的分流乃至话语权的解构,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对电视媒体的冲击是残酷而现实的,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网络电视已经是不得不面对的形势。在视频网站和电视盒子的冲击下,各地电视台有足够的转型压力。同时,从政策方面来说,国家广电总局去年也发文要求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实现大数据式的运营。然而,对传统电视台来说,涉足新媒体,缺失的是技术平台的支撑,带宽、服务器等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精力,目前也只有像央视CNTV、凤凰卫视凤凰视频这样有背景有实力的传统电视台依靠自身的特色在网络视频行业占得一隅,上海文广SMG较早布局新媒体,从东方宽频到手机电视、互动电视再到看看新闻网、建立百视通、收购风行网,但依旧不足以抗衡商业视频网站。

再来看视频网站。对视频网站来说,非独播内容是基石流量,而独播内容是提升流量和用户覆盖的核心力量;独播内容无非来源两块,或大价钱版权购买或自制自播。于是,当版权价格不断攀升,视频网站纷纷转向自己制作内容的时候,自身的平台属性之于其他CP来说已经逐步减弱,纯粹的内容平台慢慢消亡,而内容自生产正在崛起,当视频网站与传统电视台比拼内容制作水平和能力的时候,所谓的“平台”就是搭建视频服务器,给用户播段视频而已。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那谁来做平台,什么样的平台才更合适内容生产商们?

二、On Air帮助传统电视台变身多屏网络电视台

从On Air的核心要义来看,该平台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传统电视台变成多屏网络电视台,支持电脑网站、手机APP、电视机全终端流畅播放,且可以实现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运营。我们来看看三家合作商的角色和功能:

1. 新奥特:国内著名的数字媒体技术提供商,负责包括广电系统内网络、新闻采集收录、节目快编转码、媒资存储管理等播控系统的开发。目前为全国一半以上的电视台提供播控解决方案,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北京、江苏、浙江、湖南等多家强势电视媒体;

2. 华通云数据:广电互联网的中心枢纽,通过全国骨干网络、CDN网络等各种云应用提供服务;

3. 阿里云:提供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服务,互联网数据的分享平台;

一目了然,“内容加工、媒资管理” “传输网络、CDN分发” “数据分析、回馈运营”,依靠On Air平台的技术输出和硬件支撑,电视台们至少可以补上新媒体方面的短板了。

三、全媒体模式的出现促进网络视频商业模式优化

On Air模式的出现,我个人觉得至少带来了以下几点变化:

1. 面临新媒体转型的传统电视有了快速技术方面解决办法的帮助和支撑,特别是内容转码、存储、CDN分发、媒资库管理等最耗精力的部分,节约成本,可以更专注于采编和内容创作上;

2. 当众视频网站转向内容自制,从播放平台变成和电视台一样的CP,视频网站自制自播更加普遍,中远期来看,未来传统电视台的内容可能不再是网络人群中主流的观看内容;On Air模式的出现,可以支持到传统电视内容得到更多更长久的网络曝光度,并回馈电视台实现大数据式的运营;同时,促进更丰富更优质的内容生产;

3. 传统电视台内容在获得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一些针对年轻人的内容可以不再走电视渠道播放,如英国BBC三台最近宣布,计划在2015年秋季取消以传统广播方式传输节目,而改为OTT在线播出。这个频道的目标观众是16至34岁的中青年人,年轻观众习惯上网看视频,于是可以放弃传统电视播出。这逻辑意味着传统电视台试图吸引年轻人的努力,长远来看对传统电视频道没啥用,但利于网络话题发酵,以及提高传统电视网络媒体的粉丝数量,广告售卖亦可以沿伸到网络;

4. 促进在线视频行业的商业模式更丰富更优化。目前来说让电视人眼红的可能是,以综艺节目为例,每天网上点击率高的视频,大多来自传统的电视频道;视频网站掐去了其中的广告片段,贴上了自己的片前广告。但回想下,视频网站也是花了真金白银买来的版权,可视频网站单靠广告售卖又难以平衡成本。如果未来3到5年,众多的电视台逐步转移到全媒体平台上,那么可能整个网络视频的格局都会有大的变化,出现更优的商业模式。所以从我本人来讲,更期待能产生商业模式上的变革。

综上,商业视频网站在逐步把自己做成电视台出品节目,同时吸引其他CP,做ToC的平台;On Air模式帮助电视台搭建自己的网络播放平台,就像Discuz,走ToB的路线。

四、全媒体平台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短期看,视频网站还是主流的播放平台,On Air暂时不会冲击到现有的视频网站;但随着视频网站变为主要依靠自产内容的平台(变成和电视台一样),加上产业链上各角色功能的调整,未来更看好On Air的模式。但On Air模式的发展还要面临一些关键的挑战:

1. On Air模式目前扮演TP角色,定位于ToB的平台, 但必须要解决吸引用户的问题,无论有多少网络频道进驻到平台,没人看又何谈大数据分析?就像纸媒在门户时代极盛的时候也做了自己的新闻网站,在移动终端时代做自己的APP,但覆盖量还是不如门户新闻网站。不过从用户角度来说,看视频的用户是跟随内容走的,假如电视台纷纷开通网络频道后,不再与视频网站进行版权合作,全心经营自己的网络频道,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用户也会逐步转移过来;但什么时候可以放弃掉现有视频网站的合作,实现ToC的这一面,可能还需要3-5年较长的发展时间。

2. 还是用户。由ToB到未来ToC的转变,最好是能有社交关系链接入,才会提升更大的用户粘性。我个人觉得目前三家合作只是1.0版本,优先解决电视台在网络化进程中更头疼的技术问题。对长期发展来说,相信未来在ToC产业链条逐步引入社交关系,比如阿里注资的新浪微博,或者像湖南卫视自研的呼啦糅合进来,满足社交媒体传播的需求。

3. 全媒体不等于新媒体,对于电视节目本身来说,应当不仅仅是增加一个网络播放收看平台,多开发一个APP,而是需要有更适于互动和传播的节目形式和精神理念。黎叔在回归文广后曾提到,“所谓新媒体不是新兴媒体,其精神是一种草根情怀,是传播者放下身段,对等的分享讯息,其特质是交互和分享,试图让信息在碰撞中产生更多的信息。”视频网站立足于网络加大自制力度,花样更多,离互联网用户更紧密是他们的优势;对电视媒体来说,在扩充到多屏的路上,如何拥有更强烈的“网感”,提升节目本身的水准才是更关键所在。

坦白讲,On Air这个平台特别像是阿里基因做出来的项目,从天猫帮助传统零售企业开网店,现在是帮助传统电视频道开设网络播出平台。想像一下,各家电视台的网络频道都在这个平台,大量的内容聚集,用户逐步累积,阿里云将对获得的大量用户数据、观看行为分析后反馈电视台,用来制作更有吸引力的内容,这或许是BAT中唯一没有进入视频领域但一直虎视眈眈的阿里一种“曲线救国”方案,与其自己单做,不如依靠阿里云的强大数据支持拉上众多电视频道的内容,加上专业的媒资管理、存储和CDN分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汤一起喝有肉一起吃,大家玩个三五年没准就颠覆现有视频格局和商业模式了。

放眼未来的新媒体视频领域,视频网站、IPTV、OTT盒子乱战的局面肯定会愈加激烈,在On Air模式的帮助下,传统电视台不再只扮演CP角色,也慢慢进入到争夺用户的厮杀中,或许未来类似爱奇艺包断湖南、PPTV独家包断江苏卫视核心综艺节目这样的大手笔合作,慢慢的就很难再有了。

不过,对视频网站来说,是加快和提升自产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及口碑,还是继续强化来扮演好平台的角色,值得大家想一想了。

 

via:tech.sina.com.cn

]]>
从财报对比分析看京东商城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www.otias-ub.com/archives/191390.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91390.html#comments Sun, 02 Feb 2014 06:47:08 +0000 //www.otias-ub.com/?p=191390 国内的电子商务巨头京东商城出人意料的在大年三十晚间向美国证券交易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对于很多人来说,京东这上市时点选的是要在新年一开始就督促大家认真学习的节奏啊,因为围绕这家公司一直以来有着太多的传闻和谣言,我相信有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十分好奇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所以大年三十挑灯夜读招股说明书错过红包无数。

关于这个时点的选择我们已经看到了太多猜测,不乏很多阴谋的论调。这个时点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却也在情理之中。从资本市场的情况来看,投资者对中概股的接受程度正在复苏,前面已有去哪儿、汽车之家、58同城上市探路,电商业内的几只股票国内的唯品会、美国的Zulily以及亚马逊都有很好的表现,估值处于高位,因此现在可能是一个相对较好的窗口期。此外,从财务报表来看目前京东并不缺钱,现金流非常健康,但是刘强东在年初为京东制定的新战略方向如O2O、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无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此外京东的物流建设也还处于投入期,选择现在融资也是为了更长远的战略考量。
相比为什么选择这个时点递交上市申请我更关心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我在前面的文章用财务数据解读了唯品会与TJX、阿里巴巴,本文我用同样的套路来解读一下京东,并根据需要选取了亚马逊、阿里巴巴以及苏宁与京东进行对比,以方便大家全面认识京东商城的财务状况以及核心竞争力。至于京东有多少仓库、配送站、东哥又持有多少股份能不能成为首富等媒体更关心的问题我就不在文中解读了,大家可以参见相关报道。
首先我们来看营收增长的情况
图1列出了京东商城近几年的营收、毛利以及净利润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京东这几年的增速惊人。2010年至2012年增速分别达到了194.04%、146.17%和95.85%,2013年是京东的“修养生息”之年,在内部进行大量结构和管理调整的同时依然保持了比较高的营收增长,2013年前九个月净营收为492.16亿元,同比增速达到70.85%。

在营业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京东商城的毛利润以更高的速度增长。2010至2012三年间增速分别达到了195.71%、178.26%和202.34%。2013年前九个月毛利润的同比增速依然高达105.78%。得益于毛利的不断增长和成本的优化控制,京东商城在去年的前九个月实现了盈利,大致在6000多万元,而在之前的2011年和2012年京东商城则是大幅的亏损。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此处我们做两个对比。首先是京东营收的增速和网购市场整体增速的对比,如图2。随着网购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京东和网购市场的整体增速都在放缓,但是京东的增速还是远高于全行业,这是比较难得的。

然后我们再将京东的营收增速与行业内几家主要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如表1。京东的营收增速在以下四家电商公司中也是比较高的。

然后我提醒大家关注京东商城利润表中来自于服务项目的收入。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电商平台的零售之道:零售赚钱养家,其他貌美如花》对亚马逊的零售之道有过论述,大家都知道零售其实是非常苦的一门生意,毛利微薄,但是基于大的零售平台却可以有很多衍生业务,例如亚马逊的云计算、广告等,此道理同样适用于京东。亚马逊的超高估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服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对于京东来说支撑未来估值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来自于服务收入的增长。在招股说明书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京东商城来自于服务部分的收入增长迅速(如图3),此处京东的服务收入应该是包含第三方平台的佣金收入、广告以及技术服务等。

最后虽然财务报表显示京东商城2013年前九个月实现盈利6000万人民币,但是其主营业务并未盈利,即运营利润仍然为负数,不过亏损的敞口正在大幅缩小(见图4)。去年前九个月来自于利息等其他方面的收入很好地填上了运营利润的亏空,也说明京东作为一个电商平台的规模效益开始显现。

第二我们来看京东商城的费用结构情况
京东在利润表中采取了和亚马逊一样的结构,因此我们一起来对比看(见表2和表3)。亚马逊在订单处理成本(即物流成本)、技术和内容以及市场费用上明显高于京东商城,因此亚马逊在费用销售占比上是京东的两倍多。这一方面显示了京东很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京东在某些方面的投入还需要加强,尤其是技术方面的投入,这是未来竞争力的保证,也是支撑营收中服务收入的关键,至于服务收入的重要性上面已经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京东物流投资规模效应的显现,京东的订单处理成本最近三年持续下降。而且大家都知道国际化是京东的下一个战略目标,如果京东能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模式,无疑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第三来看我们来看盈利的情况
图5给出了京东商城毛利率和净利率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品类的不断扩张和投入的深化,这几年京东的毛利率在不断提高,已经从2009年的4.80%提升至2013年前九个月的9.76%,与此同时亏损的敞口也在不断地缩小,前九个月已经实现了微利。

同样我们拿几家主要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做一个对比。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到虽然京东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相比亚马逊、苏宁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更别提作为电商信息服务商的阿里巴巴了。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前九个月,虽然京东9.76%的毛利率水平相比亚马逊的27.61%和苏宁的15.02%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却能实现0.12%的净利率,与亚马逊的0.07%和苏宁的0.55%相差毫厘之间,这显示出了京东线上模式对阵苏宁线下模式的成本优势,就是与电商巨头亚马逊相比京东的成本控制也是可圈可点。在招股说明书中我们看到了京东对物流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且上市之后还将进行更多的投资,随着物流布局的不断完善,预计规模效应将更加明显。

第四,我们来看资产运营效率的状况
资产管理比率是衡量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财务指标,这里我选取了对零售企业最重要的存货周转天数和总资产周转天数进行对比。
从表6和表7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京东不断从3C垂直品类向图书、日用百货等全品类扩张,京东存货周转天数和总资产周转天数有所提升,但是相比亚马逊、尤其是苏宁来说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

第五,我们来看现金运营的状况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反映了企业占有供应商资金时间的长短,俗称账期。亚马逊由于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因此账期也比较稳定,大概在100天以上(见表9)。随着规模的扩大,不管是京东还是苏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都在日益提升,而且还比较明显。这一方面与品类的扩张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京东、苏宁等零售企业对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的提升。
现金周转期是指购买存货支付现金到收回现金这一期间的长度,计算方式是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减去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加上存货周转天数。由于在较长时间里占用了供应商的大批资金,京东和亚马逊的这一指标为负(见表10),这也预示着京东和亚马逊这样的企业靠着内部有序经营已经基本可以保证现金流的正常运转,不过就是上游的供应商会苦点,这也是零售业的一个基本规则吧。

第六,我们来看创现能力的相关指标
创现能力是指企业创造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企业的创现能力表明了企业从现金流量角度的产出效率,同时也表明了企业利润的风险程度。这里对企业创现能力的考察选用了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比和总资产现金流量创造率两个指标。其中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比反映了企业当期实现净利润中创造的现金净流量;总资产现金流量创造率指标表示企业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的全部资产的总体创现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营运效率的重要指标。
总体来看京东显示了较强的创现能力,显示了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模式较高的资产利用效率(见表11、表12)。

第七,我们来看资本回报率的情况
虽然京东前几年的净利率都为负,资本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这两个指标意义不是很大,但是2013年前九个月京东的净利润已经转正,我们看到相比亚马逊和苏宁,京东在这两个指标上也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见表13和表14),不过这也取决于未来的盈利状况。

第八,我们来看偿债能力的相关指标
由于零售行业的特点企业会占有一定量的供应商资金,也就是存在不少的应付账款,因此不管是京东还是亚马逊、苏宁的资产负债率都保持在较高的位置,不过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健康,尤其是京东这几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资产负债率下降明显(见表15)。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率反映了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支付流动负债的可能性,表明了企业短期债务的安全程度。京东在2010年和2011年间短期偿债能力不是特别健康,但是目前从指标上来看短期偿债能力要高于亚马逊和苏宁(见表16)。

债务偿付期是负债总额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比率,反应按档期经营活动中可获得的现金净流量偿还全部债务所需的时间。京东的这一指标稍弱于亚马逊,但是在逐年改善(见表17),表中的空格为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无法计算的情况。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作为国内的电商巨头,京东在电子商务市场,尤其是自营电商市场占有绝对领先的位置。在1000亿交易额的情况下营收增速能远超行业非常难得,更为可贵的是随着品类的扩张、第三方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平台经济效益的显现,京东商城的毛利率处于稳步提升的区间,净利率也已经转正。
大家也都普遍认可物流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财报中也可以看出京东拥有非常庞大的物流网络,更重要的是从费用结构上来这种网络的运营是低成本的,这是京东继续发展乃至进行国际化的最大倚仗。
此外,京东在资产运营、现金运营、创现能力等指标上都显示出了电子商务这种新经济模式的较高效率和特色。
当然,京东的未来发展也存在一些隐忧,主要来自于阿里以及腾讯方面的竞争,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来行业变革,非常考验京东管理层的眼光和决策能力。
]]>
//www.otias-ub.com/archives/191390.html/feed 1
用户体验 产品逻辑与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12117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21178.html#comments Wed, 05 Jun 2013 06:38:08 +0000 //www.otias-ub.com/?p=121178 用户体验 产品逻辑与商业模式

阿里浪事件发生后,有一些非IT圈的朋友们问我:会不会以后微博上到处都是淘宝的广告了?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是或否”能够回答的。我只能说:会有,但不至于“到处”都是。新浪微博不是新浪首页,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
不过,必须承认,来自电商的广告会增多。于是又有圈内的朋友讨论这样的话题:大号美丽说会不会影响用户体验?——圈内的人和圈外的人,视角是不太一样的。但圈内的人这个问题天然就有个假设:用户体验很重要。
用户体验真得很重要吗?
来看一个来自CNNIC微信调研的数据。这个调研里说:在朋友圈这个功能上,只发文字不发图片的用户比率高达31%,位居第一,而发图片的则排名第二,25%。这个现象很有趣。因为微信朋友圈里只发文字不发图片——按照客气的说法——是一个彩蛋。你必须长按那个摄像头才能做到只发文字。这个隐藏颇深的功能让很多人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怎么能做到只发文字。一直到我写作本文的时候,这个功能依然是个“彩蛋”。
很显然,这不算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但同时也很显然,用户自己会找。这让“Don’t let me think”的用户体验设计法则有些尴尬:用户也是人,他们也会想的。
对于一个并无太多资源太多用户的startup产品而言,用户体验很重要。用户不是不想,而是懒得想。但对于一些大厂产品而言,这时候主客易位:用户非常想搞明白怎么用,于是ta就使尽去想。尤其是已经普及的社交产品。用户的朋友们都在玩,ta就有必要参加进去一起玩,不然会被视为“奥特曼”。用户的朋友们都会只发文字,ta就有必要自行去搞明白怎么做到的,不然会有一种“自己很白痴”的感觉。
故而,其实,用户体验没那么致命。
重要的是产品逻辑,或者换一个词:这个产品究竟要满足的是用户什么需求?电视剧插播广告很多,但用户可以忍受广告。视频网站刚兴起的时候,没有广告,现在有广告了,视频网站的覆盖度不但没有下降,还在继续上升。移动端APP里现在也间或出现广告了。这不是好的用户体验,但它依然在满足用户看视频的需求。只要这个普遍意义上用户腻味的东西不要太过分就行。
微博的产品根本逻辑在于“兴趣图谱”——凡是说微博是社交网络或者可惜微博没做成社交网络结果搞成社会化媒体的,都不了解这一点。它的核心是围绕用户兴趣打转的,而不是围绕用户关系打转的,只是在基于兴趣上形成了关系而已:比如你对某人有兴趣关注了ta——而且这种关系,极有可能是单向的。
在产品逻辑上,微博和twitter已经有微妙但很关键的区别。后者致力于成为“一个移动端信息广播平台”——这是Twitter工程师眼中的产品逻辑。但微博不是:它就是一个让人们来满足自己兴趣的地方,无论是围观还是获取信息抑或吵架纷争。只要把握住“兴趣图谱”不走偏,微博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有了产品逻辑之后,才会有商业模式。Twitter所谓的广播平台有广播平台的商业变现之法,兴趣图谱同样也有兴趣图谱的变现之法。事实上,微博在兴趣图谱这点上着力甚至超过了Twitter,而且也符合中国人的BBS文化习惯:评论是要建楼的。
围绕人们的生活兴趣,微博极有可能真会迈向大号美丽说:包括电商和O2O,而且还有可能会更智能。其实微博上已经有相当多的本地化服务商家,比如饭点餐饮在利用微博吸引新老客户。这样的商业模式听上去一点也不“光鲜”,但不得不说一句,这才比较实在。
成为围绕吃喝玩乐买东西的大号美丽说之后,用户烦不烦?嗯,必须承认会烦。但这就像看电视剧猛然看到广告一样,烦归烦,但一样会看。
用户的承受力和钻研精神极强,只要他们的根本需求被产品逻辑满足之后。
—— 商业价值 专栏供稿 ——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
//www.otias-ub.com/archives/121178.html/feed 1
数据新闻的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212.html Mon, 20 May 2013 13:06:00 +0000 //www.otias-ub.com/?p=116212 数据新闻的商业模式

在所有关于数据新闻的兴趣和希望之中,有一个问题最为新闻编辑部关注: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不能轻率地预言,也许可以从媒体行业的近况和现状中发现线索。事实是,已有很多新闻机构从这新生事物中获益。诸如“数据新闻”、包括当下最热门的“数据科学”等术语,乍听起来新鲜,实际不然。相反地,这些新标签不过是对一股数十年前就已出现、并且正愈演愈烈的潮流的描述而已。
数据即生意
许多新闻从业者似乎还没完全意识到,数据采集、分析及可视化所能达到的利润规模。这是一门有关提纯信息的生意。有了数据工具和技术,人们越来越有能力把握和理解那些极其繁复的议题:国际金融、债券、人口、教育等等。所谓“商业智能”,正是这样一堆科技概念的统称,它们试图清晰地说明发生在公司里的事。那些属于我们时代的大规模、高利润公司,例如麦当劳、Zara、H&M之类,无不依赖数据跟踪来赚钱,而且赚得不少。
眼下,这些工具和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开始从商业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传媒业。某些新闻从业者敏锐地发现并抓住这一机遇。以Tableau公司为例,他们为客户提供成套的可视化工具。又如‘`大数据’’运动,众多科技公司利用(通常是开源的)软件包从大量数据中探寻、挖掘,眨眼的功夫就能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深度见解。
的确,这些技术如今可被应用于新闻业。《卫报》和《纽约时报》的团队正孜孜不倦地进行尝试和突破,希望不断扩展该领域的疆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无疑只是冰山一角。
然而,数据新闻到底怎么赚钱?在这个向我们敞开的全球性的大市场里,目前只有一件事情:把数据从人们的身边转入脑中。也就是说,让数据可见、可知。我们希望和每天都出现在新闻中的天文数字发生联系——究竟那几百万、几十亿对我们这些平民而言,意味着什么。
媒体转型的希望?
早有部分数据导向型的媒体企业将上述原则应用于实际,并获得丰厚的回报。它们拥有良好的增长势头,有时还能创出眼前一亮的利润收入。布隆伯格就是代表之一。该公司共有30万台终端设备,向它的客户提供金融数据。这在金融行业中,无疑是一个极有力的竞争工具。每台终端设备都配有彩色按键的键盘,提供多达3万种功能选项,客户可以用其查询、比较、分析并作出决策。根据《纽约时报》2008年的一份评估报告,该项核心业务每年至少能为公司带来约63亿美元的收入。正因如此,布隆伯格持续不断进行扩张,包括大范围招聘新闻记者,收购业内颇负盛名但处于亏损状态的‘`商业周刊’’等。
另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来自加拿大的汤森路透媒体集团。该集团最早是当地的一家报纸,以购买英国知名的新闻标题为业。20多年前,他们决定撤出报业,转投信息服务业,旨在为客户提供关于若干行业的关键信息和深度分析。假如你对如何利用专业化信息赚钱稍有疑虑的话,建议阅读一下维基百科上关于这家集团的历史。
再把目光转向《经济学人》。这本杂志无疑已在媒体领域树立起卓越的、有影响力的品牌。与此同时,杂志中的“经济学人智库’’单元表现得更像是一个咨询部门,提供几乎所有国家的相关发展趋势预测。他们旗下拥有数百位专业记者,声称为全球范围内150万客户服务。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从许多微型的数据导向型业务中汲取灵感。例如来自美国的eMarketer,为任何感兴趣于互联网营销的人提供业务对比、数据图表和实施建议。又如来自德国的Stiftung Warentest,是一家专注于调查产品和服务水平的机构。还有同样来自德国的Statista,对公众信息的可视化工作提供入门式辅助。
目前,在该领域,全球各地涌现出一波创业潮,当然涵盖各领域——例如,旨在‘`彻底改造商业研究’’的Timetric及OpenCorporates、Kasabi、Infochimps和数据市场(Data Market)。按理来说,在该领域,许多公司的业务是实验性的,但是,众志成城,他们可被看成是变革的重要标志。
那么,有关数据为导向的新闻业——大众传媒就像沉沉睡去的巨人。在德国,每年有72亿欧元流入该领域。新闻业是个与众不同的产品:若经营得好,不仅仅有利可图,而且在社会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认清了数据新闻业可更轻而易举地提供更好、更可靠的见解这个事实,那么将在新闻编辑部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注意力之外,是信任
对于数据新闻业,并不仅仅在于先发制人,而在于提供可信的信息来源。在这个渠道众多的世界,注意力有可能比比旨是,但信任是日益稀缺的资源。数据新闻记者可协助收集、合成并让受众真正深刻理解复杂问题的方式,呈现出各种各样且常很难获取的信息。相比单纯地循环使用新闻稿,并将其他地方听到的新闻事件再重述一遍,数据新闻记者能用交互式图表和直接接触第一手来源给读者一个清晰明了、可理解且最好是量身定制的观点。他们的工作并非微不足道的,而确实是弥足珍贵。
因此,让有抱负的数据新闻记者探索此领域并说服管理员支持这一创新项目的最佳办法是什么?
首先,应寻找与正中要害最接近的机会:唾手可得的目标。例如,你有可能已经收集了大有用处的结构化文本和数据。最好的例证便是《洛杉矶时报》的‘`杀人犯数据库’’。此时,数据化和可视化是关键,而非马后炮。编辑收集所有能找到的罪行,而只有此时才写出以此为基础的文章。假以时日,此类资料的收集变得更好、更有深度且更有价值。
这些并非一蹴而成。而是需要假以时日的。对此,一个蛮有希望的指示器便是《德克萨斯论坛报》(Texas Tribune)和ProPublica, 这两家按理说为后印刷媒体公司,据说他们为非营利的新闻组织筹集的资金比原计划提早达标。
对一切与数据有关的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是作为多面手或关注于数据食物链的专家——为那些相信新闻业的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一位闻名遐迩的德国出版商最近在采访中说“有一个自称为数据新闻记者的新组织,而他们所追求的不再是小打小闹的东西。”
作者为自由记者,原文刊载于《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由译言古登堡计划翻译。小标题为虎嗅所加,文章有改动。
via:http://www.huxiu.com/article/14756/1.html
]]>
美国“垃圾站群”Demand Media如何做到市值7.69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77314.html Wed, 07 Nov 2012 00:30:43 +0000 //www.otias-ub.com/?p=77314 “‘雕刻刀割伤了我的手,做南瓜灯真是一件苦差事。’在万圣节前夕,许多家庭主妇抱怨着。万圣节的南瓜灯一定是雕刻而成的吗?让我给你点灵感。”

这是2012年10月22日,杰瑞·法里斯(Jerri Farris)在“www..eHow.com”上发表的题为《不必烦恼、不必大惊小怪:别出心裁的南瓜新模板》的文章开头。文章通篇400余字,却简明扼要地描述了万圣节南瓜灯制作的11种技巧。杰瑞·法里斯完全不必担心她的“浓缩”文章会缺少点击量,因为其内容涵盖了当前最热话题的多个关键字。

事实上,eHow网站仅是Demand Media网站的一部分。Demand Media是一家美国的网站集群,eHow连同其 他64个社会化媒体网站,每天生产约5000份文章和视频作品。网站每月的点击量已经超过1亿次,比迪斯尼、NBC、ESPN等媒体的网站点击率都要高。

然而,它被国外媒体称为“网络媒体中增长最快的‘内容工厂’”,搜索引擎巨头曾多次讽刺它为“文化垃圾场”。让讽刺者不可思议的是,2011年,这家“垃圾场”完成了IPO,当时Demand Media市值近5亿美元(现为7.69亿美元);据国外媒体报道,包括雅虎和美国在线在内的网络媒体巨头均开始涉足这种商业模式。

那么,成立于2006年的Demand Media究竟采用何种商业模式,能够在几年时间内跻身网络新贵行列、成为同行效仿对象?它的生命力能否长久?

  <b>文化创意,还是写作流水线?</b>

文化创意,还是写作流水线?

正如“Demand Media”这一名称所传递的信息一样,其创始人理查德·罗森布拉特(Richard Rosenblatt)一开始就改变了由记者、编辑作为把关人的新闻网站的生产模式,Demand Media不再告诉读者“应该想什么”。

简单地说,它通过研究用户的搜索数据和关注点,创造大量内容,辅以守门人把关。通过吸引搜索引擎流量,赚取广告收益。

为了确保文章能够出现在“谷歌搜索”的首页,也为了生成一篇“有利可图”的文章,Demand Media时刻密切监视互联网流量,利用专有软件随时寻找热门搜索和广告关键词,使用一定算法挑选出可能流行的关键词,并由上百名标题编辑将这些关键词组合成连贯的文章标题。审核通过的文章标题被上传至自由写手的操作页面。网站设计了统一的格式模板,帮助写手们写出符合要求的作品。最后,通过抄袭软件的检测的原创作品将被上传至网站发表。

由于Demand Media的内容与网络热度搜索关键词高度相关,这些文章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流量,只要用户搜索某一热门词汇,搜索结果中就会出现指向Demand Media所发布文章的相关站点的链接。当文章产生流量,且广告主支付广告费用时,自由写手和网络编辑即获得稿酬。

据了解,Demand Media网罗了超过1万名自由写手,每天生产4000~6000篇文章,散布网站下的各个站点,编辑要确保文章品质的均衡统一。

据Alexa(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11月1日排名显示,Demand Media旗下最大的eHow网站全球综合排名为122名,在美国,其流量已经排到了第44位。

Demand Media内容生产部门的副总裁杰里米·里德(Jeremy Reed)说:“我们将传媒生产的精髓与新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所说的“传媒生产的精髓”是指内容品质的可控,“新技术”是指“众包”——公司将工作任务以自愿的形式外包给活跃在网络上的大量自由职业者。

Demand Media的支持者说:“不可否认,Demand Media创造了一种文化创意模式,使它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它建立起一个虚拟创作组织,让分布在各个孤立环境里的创意人士通过网络协同作战,它使自由职业者取代了专业精英来从事文化产品的创作。”

然而,有业内人士评论,由于Demand Media网站不追求其创造的内容有多高的 “营养”,只追求高的点击量,“这种靠低劣文章挣搜索引擎的钱的网站,如同一家文化流水线式的大型‘内容垃圾场’”。

对此,理查德·罗森布拉特曾公布一个关于“再访率”的数字,他说:“我们粗略地统计,每个月至少有80万个使用者愿意到访网站两次以上。这表示,Demand Media的访客不只是通过搜索引擎找到,也说明网站的资讯非常有用处。”

Demand Media的文章究竟是精华,还是垃圾?网民也许更有发言权。Demand Media靠关键词产生内容的方式是文化创意,还是文化流水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关乎着Demand Media的生命力是否持久。

谷歌是危险因素

“Demand Media与Google是共生关系。我不认为Demand Media是内容农场。”2011年2月25日,Google对搜索算法进行了调整,“目的是降低低质量网站的排名”,而Google在网站上披露的“不良网站”的屏幕截图被认为来自Demand Media。针对外部普遍认为的“Google向Demand Media的宣战”,罗森布拉特如是回应。

然而,无论理查德·罗森布拉特如何辩驳,都改变不了Demand Media在投资者眼中“寄生”Google的事实。Google调整算法的第二天,Demand Media股价就下跌4%。

其实,早在2010年8月,Demand Media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报告书。Demand Media这一举动令所有人吃惊,并被调侃为“野百合的春天”。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报告书的“风险因素”部分中,Demand Media也承认了“约有四分之一的营收依赖谷歌关键词点击广告”。而谷歌可能会利用其在关键词搜索方面的专长与由算法驱动的内容提供商(如Demand Media)展开竞争。

针对2011年谷歌搜索算法的改变,有国外媒体称:“谷歌算法的改变打断了Demand Media的‘一条腿’。”为了满足谷歌和广告商的要求,Demand Media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文章的质量中。

据Demand Media 2011年年报显示,Demand Media 总收入3. . 25亿美元,亏损0.19亿美元。

“我们正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使流量多元化。eHow网站的文章吸引了来自Facebook、Twitter、Digg网站的流量,以及Live strong等应用的流量。”罗森布拉特对外表示。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Demand Media的流量51%来自谷歌,而2011年这一数字是59%。

然而,Google的威胁始终不容忽视。据了解,谷歌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Hal Varian)与Web spam小组相关负责人曾申请一项专利——“识别不足的搜索内容”——通过使用搜索引擎的相关统计,来发现搜索“不足的主题”。无论Google是否会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发布商或内容提供商,Google利用其在搜索趋势上的主导地位,在“内容自动生成系统”市场中掌握控制权的前景,是一个着实让Demand Media战战兢兢的话题。

作者手记

Demand Media模式难在中国获得成功

将编辑模式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结合起来是Demand Media的工作方式。概括地说,Demand Media是一个走着传统媒体路线的“新媒体”。“夺眼球+产生收益”是Demand Media所生产内容的特点。

乍一看,Demand Media对关键词的确定,与我们关注谷歌热榜、百度风云榜差不多,但我们做的远不如Demand Media专业、有效。在国内,通过搜索引擎确定关键词而获利的网站不在少数,基本模式为: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主题词——采集“其他网站文章+部分原创”创造内容——通过SEO(搜索引擎优化)、交换链接、软文推广等方式获取流量——赚取广告费。国内小百科(www.baike.com)做的较为“有型”,它和Demand Media一样推出了各类百科开放平台,邀请各行专家提供知识介绍及解决办法。据了解,小百科目前未盈利,将来会面向企业提供精准广告营销服务。

笔者认为,国内复制Demand Media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有品质的、原创内容的快速聚合,并形成规模效应?首先,Demand Media不同于快速、低成本复制的模式(如团购),它需要大量的投入,门槛较高。譬如,精确算法及网站运营维护均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开发队伍。其次,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式的Demand Media缺乏必要的盈利土壤,百度的“竞价排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搜索机制,因此很难复制这种靠Google(人工较少干预搜索结果)的流量分成盈利;而且,百度百科的发展让中国式Demand Media商业风险极大。

由于目前尚无更多资料,故笔者很难进行深入分析。争议也罢,模仿也罢,不可否认的是,Demand Media有着强大的内容运营能力,他依靠内容生成机制和内容运营体系,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从内容生产到内容运营的良性循环体系。

]]>
分析:2020年的互联网该如何盈利 //www.otias-ub.com/archives/58571.html Tue, 24 Jul 2012 06:10:23 +0000 //www.otias-ub.com/?p=58571

互联网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到2020年全世界的网民数预计会达到40亿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会使用不同的设备来上网:电脑、手机、平板甚至是以后的可穿戴设备如Google Glass。在这种多设备的分裂环境下,互联网应该如何将海量的流量转化成真金白银呢?

此前Chris Dixon曾在《移动应用的黄金四分类》一文中提出目前的移动应用可以根据人们使用应用的方式分为四类:

  • 消磨时间的应用:代表是各类游戏,比如水果忍者和愤怒的小鸟。这类应用就是供用户在短暂的闲暇时间里使用,比如等人或者排队时。
  • 核心应用:核心应用是你主屏幕上的应用,相机、照片、联系人、日历、短信等等。
  • 边缘应用:这类应用一般不会出现在你的主屏幕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会非常有用。比如当你需要打车时,Uber能帮你实时找到空车。这类边缘应用一般着眼于特定的细分市场,做精做细,
  • 消息提醒类应用:负责给你各种提醒,比如提醒你想买的东西现在正在打折或者你的PS3在家里忘关了。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类应用来看看2020年的互联网该如何盈利。

  • 消磨时间类应用要么靠内容本身(如为游戏付费)来盈利,要么靠广告来盈利。社交网站如Facebook上的广告点击率也许不如其他渠道的广告,但是社交网站巨大的流量依然能大大提升品牌的认知度。
  • 核心应用的主要盈利方式是靠产品本身或者订阅服务(比如你每月的话费)来盈利。在使用这类应用时,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会比较低。
  • 边缘类应用主要也会靠广告来盈利。但是相比起广撒网的投放方式,这类应用中的广告会更倾向于精准定位,因为使用这类应用时通常同具体的行为环境相关,如打车或者订餐类应用。
  • 消息提醒类应用的盈利模式可能会比较复杂,综合了广告、订阅服务和Freemium三种形式。提醒你定时休息类的个人效率提醒应用可能会提供免费下载但是附带广告,当然也会有付费的无广告版应用;折扣购买提醒类应用主要会靠广告来盈利。

总得来说,除了消磨时间类和核心应用类之外,2020年的互联网主要还是像今天一样靠广告盈利。

设备碎片化=市场碎片化?

2020年的在线广告业会跟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呢?可以预见的是设备碎片化会从根本上改变在线广告。

目前我们主要有两种在线广告:付费搜索型和展示型。前者主要依赖用户输入的关键字,后者则依赖各种cookie如点击率、独立用户数和用户存留数等。

2020年在线广告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设备的碎片化。因为无法追踪一名用户在各种设备上的行为,同时还有对隐私的日益重视,这两者注定会让在线广告变得高度碎片化。这一结果是广告商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碎片化会降低广告效率,无法实现广告的最大效用。

那么有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市场碎片化的发生呢?我们可以从付费搜索广告中寻求解决之道。

边缘类应用同搜索请求一样反映着用户的意图

当用户向搜索引擎提交一个搜索请求时,用户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付费搜索广告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边缘类应用上也是如此。比如在美食类应用上搜索“泰国菜”,反应的用户意图同在桌面端搜索引擎搜索“泰国菜”是一样的。此外边缘类应用由于其移动属性能同时给出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这一点对精确定位广告也有帮助。

虽然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搜索引擎反映的用户意图是由一个问句体现的,相比起边缘类应用上仅仅是关键词的请求,前者的意图要更明确。比如一名用户在纽约用手机搜索“big apple”,他可能是在找纽约的一个景点;而一名在北卡罗来纳州用美食应用Yelp搜索同一个词时,他却可能是在找一家披萨店。

所以单靠cookie或者关键词都不能解决市场碎片化的问题。

不管渠道应用或者设备如何分散,用户的意图是不变而统一的

不管我用的是什么设备,手机、平板或者是智能电视,当我在Urbanspoon上搜索“泰国菜”时,与这一行为相关的意图其实是一致的。

要想破解设备碎片化导致的广告市场碎片化难题,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交易模式,不再是仅仅基于关键字或者cookie,而是直接同用户意图挂钩。这样一来设备、应用或者渠道(搜索、展示或者社交)的差别都不再重要。

如果这样一套广告体系能够建成,各方都会受益。广告主可以最大化广告效果和回报,广告平台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充足的流量,而消费者能看到更多同自己需求相关的广告。

Google目前估值有两千亿美元,这一估值正是因为用户提交的搜索请求中含有大量用户的消费意图。如果广告业能够像Google一样通过多设备上的用户意图盈利,2020年的eCPM(每千次展示的广告费用)会同如今搜索广告的eCPM持平,未来的互联网将会大有钱途。

via TC   36氪

]]>
分析:免费商业模式已死 //www.otias-ub.com/archives/58569.html Tue, 24 Jul 2012 06:08:27 +0000 //www.otias-ub.com/?p=58569

Rags Srinivasan是一位管理专家,专长于产品战略及策略营销。他最近撰写了一篇文章,称免费商业模式已死。我们编译如下,供各位思考。

所谓免费商业模式指的是免费注册然后向上促销。

对于免费商业模式的现状,业界有些人有如下的看法:

SurveyGizmo的CEO Christian Vanek

免费商业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Stormpulse的创始人兼CEO Matt Wensing

拥有众多的独立用户并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好。我要的不是点击数而是收入。我要的是一门真正的生意。

Instapaper的创始人Marco Arment

应该要做出大家愿意付钱的产品。

这三句话反映出营销的根本正在回归—以客户需求为始,选择你的服务领域,然后拿到你应得的那份价值。

麻省理工学院的行为经济学家用来测试顾客表现的好时实验经常被引用。在这个实验里面,好时和费列罗的巧克力分别有两种不同的价格点。在第一组当中,好时的巧克力是1美分,费列罗的则是26美分。另一组好时是免费的,而费列罗则是25美分。90%的参与者选择了免费的好时巧克力。在驱动顾客采用方面免费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这一结果成为了免费商业模式学派的基石—免费就是免费的营销方式。首先使用免费版来推动对产品的接受、打造大规模的客户群,然后通过推销付费版和附加销售来找到货币化的方式。

90%这个数字很吸引眼球,但是毕竟你运营的是要赚钱的企业,下面有几个问题要问一下:

  1. 你了解目标客户吗?
  2. 免费版和付费版的客户各有哪些迫切需求?
  3. 产品在客户的未来还会保持相关性吗?
  4. 如果你旁边还有50位卖家也卖不要钱的好时巧克力,那你的市场份额会怎样?
  5. 作为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开始你应该关注哪些客户?

以上五个问题是营销的五项基本原则。不幸的是,选择免费商业模式并不能帮助回答这些问题。更糟的是,它混淆视听,把创业者误导到对产品的关注而非客户需求上面。管理天气风险的网上平台Stormpulse很清楚,免费吸引到的客户绝对不是他们想要的客户。公司的CEO说:

免费带给我们的是出于肤浅的原因来消遣的客户,能够发现我们真正价值的那些都是企业客户。

以下是免费商业模式的替代方案,当然这些替代方案既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也不是什么流行时尚:

以人为本,产品不是起点。产品可能是新的,但客户需求不是。无论产品是边际成本为零的数字产品,还是边际成本不为零的实体产品,首先出来的都应该是客户需求。实际上,在你识别出一组需求可以被你的东西满足且愿意为其价值付费的客户之前,它都不能称为是产品。

舍得舍得,做出自己的选择。Stormpulse和在线调查平台SurveyGizmo均意识到做出选择是成功战略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去追逐每一位愿意试用产品的客户。相反,这两家公司的领导均选择面向企业客户,因为这些客户不仅重视这些产品,而且也有为此付费的预算。让90%的客户拿走了好时的巧克力然后希望他们随后会为一些附加的东西付费或者升级,这不是战略。实际上,免费产品的存在会拖累客户的预期价值。这正是SurveyGizmo决定把自己的免费产品地位下调的另一个原因。

劳有所获,拿走你应得的那份价值。如Instapaper的Arment所言,在所有的商业模式当中,为产品付费仍然是最简单的一个。产品创新并不意味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如果你的产品未客户增加了具有吸引力的价值,为其付费不过是各取所需,让你劳有所获。不需要为赚取利润而感到羞耻。

比例很小但基数很大的话出来的数字的确会很可观,但是你的初创企业能否在等待转化率提高的同时一直保持偿付能力呢?免费商业模式能给你的只有希望,希望那些非付费用户会爱上你的产品然后开始为其付费。漫天发射毫无限制的免费子弹然后希望其中有一些能够射中目标,这属于货币化的一种突击销售法(shotgun approach)。把霰弹枪收起来,拿出你的狙击步枪吧,是时候采取一种深思熟虑的定向营销法了。

 VIA:36氪

]]>
分析:职业社交LinkedIn vs.Facebook的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55671.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5671.html#comments Sat, 07 Jul 2012 02:30:14 +0000 //www.otias-ub.com/?p=55671 在社交巨头 Facebook 的巨大光环下,职业社交 LinkedIn 似乎少了些许光彩。不过在商业模式上,最新数据显示 LinkedIn 可能更加成熟、更加可靠。就从单一用户获得的收入来看,LinkedIn 是 Facebook 的20倍。下面我们来看看最新一期福布斯杂志对 LinkedIn 的全面解读:

下面这组数据是来自《福布斯杂志的统计报告:

  • LinkedIn 用户每月花在网站页面的时间只有18分钟,而 Facebook 用户则高达6.4个小时
  • 尽管用户花在页面的时间相差甚远,但是从每个 LinkedIn 用户在页面呆1小时获得的收入来看,LinkedIn 用户为1.3美元,而 Facebook 为6.2美分
  • LinkedIn 三大营收渠道:付费订阅服务、广告销售以及 LinkedIn 招聘。其中,LinkedIn 招聘成为 LinkedIn 最昂贵的服务,其每个席位(Seat)或者用户许可每年的价格高达8200美元
  • 作为 LinkedIn 最大的客户,Adobe 拥有70个席位(Seat),仅这一个客户每年就给 LinkedIn 带来高达50万美元的收入
  • LinkedIn 顶级销售人员通过销售招聘这一服务可以带来40万美元的营收
  • LinkedIn 用在销售和市场的花费占据了其营收的33%
  • LinkedIn 今年的利润有望加倍,突破7000万美元

尽管福布斯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具体提到,但是 LinkedIn 内部将其最赚钱的业务称作“Team Money”。文章中同时披露,Facebook 近85%的营收都来自广告,也就是说只有用户登录页面时,它才能产生收入;尽管 LinkedIn 也有广告,但是它主要不是通过用户在其页面的停留时间来赚钱,而是一旦你登录,它通过你提供的信息来赚钱。在 Facebook 上,用户可能只会点击2000个广告中的一个,因此在商业模式上,LinkedIn 可能更具可持续性。而当这一切走向移动端时,其优势可能会更加明显。目前已经有22%的 LinkedIn 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这意味着 LinkedIn 可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而更加剧了其商业模式的优化。

相对于 Facebook 的技术文化驱动,LinkedIn 的 CEO Jeff Weiner 则极力将 LinkedIn 打造为一家以销售为主的公司。目前,除了很多大公司利用 LinkedIn 的招聘服务来寻求人才外,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采用 LinkedIn 的人才招聘服务。而海外市场有可能成为 LinkedIn 下一个爆发地,根据公布的数据,目前海外市场(非美国)用户已经高达60%,但营收只占36%,因此其增长潜力空间仍然很大。

作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社交细分领域,LinkedIn 抓住了企业招聘这个拥有硬性需求的庞大市场。通过社交与招聘的结合,它或许将给如今的人才招聘市场带来全新模式。而相对于 Facebook 这种全社交来说,其盈利模式可能更加具有可持续性。但社交毕竟才刚刚开始,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via: 36氪
]]>
//www.otias-ub.com/archives/55671.html/feed 1
asymco:微软的困境,每台PC上获取78美元的营业利润当仍低于iPad //www.otias-ub.com/archives/52569.html Sat, 23 Jun 2012 08:54:59 +0000 //www.otias-ub.com/?p=52569 苹果的营业利润率已经超过微软,还有Google。这个数据让人惊讶,因为之前,苹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一个“卖硬件的公司”,微软被定义成“卖软件的公司”,而Google则被看做是“卖服务的公司”。

说卖硬件比卖软件或者卖服务有更高的营业利润,在IT界简直可以说是异端邪说。这种逆袭确实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即便是最随意的观察者,也不难发现,苹果的市场号召力其实不仅仅来自硬件。实际上,苹果是一个整合了硬件,软件和服务的公司(除此之外也担任一些其他角色)。

所以,在这个技术过渡时期,新的成功业务结构应该是将不同的解决方案融合,并保证方案的完整性。

而这种转变最起码从概念层面,解释了微软推出Surface这一业务结构转变。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软硬件的方案整合对微软的收入,成本和利润结构又有哪些意义?整合对微软来说是一种自我颠覆吗?

下面这张图从不同的业务细分说明了微软的收入和营业利润组成:

在通过设备赚钱这一块,微软面临这样的挑战:微软的软件授权实际非常难卖。

在2011年,微软通过Windows收入187亿美元,通过Office收入230亿美元。微软在这一块的业务发展相当稳定。同时,根据Gartner的数据,在2011年,Windows PC总共卖出了3亿3600万台,Windows PC的出售也是一块相当稳定,成熟的业务。

假如我们将收入除以PC数,那差不多微软通过Windows平均在每台PC上收入55美元,通过Office在每台PC上收入68美元。也就是说,微软通过每台PC总共可以收入123美元。假如我们将营业利润除以PC数,那么平均每台PC的Windows授权收入是35美元,Office授权收入是43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台PC可以为微软带来78美元的营业利润。

现在,再让我们看看以iPad为代表的后PC时代。苹果iPad的利润率将近33%,但是平均售价比微软的软件包要高。苹果放弃了通过软件盈利(各个应用也卖得很便宜),但是苹果每卖出去一台iPad,却仍旧能获得195美元的营业利润。

好吧,你可能会说,微软是通过走量来赚钱。但那其实暴露出一个问题。平板的销量增加得非常快,而且很有可能超过传统的PC,而PC本身的市场也很有可能会衰弱。

所以,微软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他们通过在便宜的硬件上出售昂贵软件的商业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几乎免费的软件+价格适中的硬件,这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微软必须找到新的出路,以保证自己每台设备将近80美元的利润。在目前的业务结构下,设备生产商是不愿意为每台平板支付55美元的Windows授权费的,而用户也不愿意为每台平板支付68美元的Office授权费。Android平板没有软件授权费用,iPad的软件卖得也很便宜,对微软来说,一个售价300美元的平板加上68美元的软件基本上不具备竞争力,也没利可图。

但是,假如微软可以自己出售设备,平均售价400美元,再加上自己的软件,而且假如微软可以保证20%的利润率的话,那么微软就还是可以保证自己每台设备80美元的利润。我认为,这是微软推出自己的Surface这样一个务实策略背后的原因。

所以,微软现在的挑战,就是要每年生产数以亿计Surface这样的设备。

via asymco  36氪

]]>
苹果的封闭螺旋与开放的逻辑 //www.otias-ub.com/archives/50383.html Tue, 12 Jun 2012 16:00:15 +0000 //www.otias-ub.com/?p=50383 最近几天,众多知名的苹果博主与 EFF 展开了一场围绕苹果生态系统封闭性的口水战,这一事件起源于一篇名为“苹果的水晶监狱与开放平台的未来”的文章。EFF 的 Micah Lee 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是,从 iOS、OSX 系统、硬件设备、到与移动运营商、开发者的关系等方面,苹果近年来越来越具限制性,用户如果想要绕过这些限制,不得不选择破解和越狱,这对软件创新领域来说是一场潜在的灾难。而苹果的支持者们则认为,对用户来说,只要产品优秀,那么封闭与否并不重要,就像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中国的古长城一样,所谓的封闭更多时候是为了挡住那些不好的东西的必要举措,这一比喻非常耐人寻味。

苹果的封闭螺旋

这一事件正好赶上了苹果正式开始施行 Mac App Store 应用的强制沙盒规定。沙盒被认为是苹果的桌面系统开始转向封闭的重要里程碑,开发者们对这个措施的讨论从苹果 2011 年宣布之初就争议不断,也两度导致这一规定延期执行。虽然大家都承认沙盒系统对应用权限的限制确实能够显著的提高安全神话已被打破的 Mac OS 系统的安全性,但对于沙盒可能为桌面的许多应用带来的巨大影响许多开发者非常担忧。对一般的常规应用,如笔记、播放器来说,沙盒的使用不会对使用者造成什么困扰,但对于一些调用了系统跨应用功能的增强类应用来说,它们在沙盒下的功能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如非常流行的快速启动软件 Alfred、应用窗口调整软件 Moom、著名的文本扩展软件 Text Expander 等。在新的沙盒规定下,它们要不放弃重要的功能,要不放弃 App Store 这个显然非常重要的发行渠道。

提到 App Store,这一原本并未在苹果计划中的集中式的应用商店模式现在已经成为其平台的核心。而从移动设备扩展到桌面平台后,这一模式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正是因为 App Store 模式的一站式安装、自动升级和集中管理特性无疑确实能够给用户带来非常便捷的使用体验,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是将其他发行渠道抹杀,这与大型超市让小商铺难以生存一个道理。正如大型超市的垄断带来的问题一样,如果软件发行的渠道限制为只有苹果一个渠道的话,对于软件的多样性和竞争确实会产生威胁。

你完全可以选择不通过 App Store 来购买应用,有人会说。的确,目前苹果并没有像 iOS 那样严格限制桌面 OSX 上的应用安装方式,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传统模式来进行下载安装。但一方面,App Store 的便捷无可质疑,这让用户会慢慢习惯这种应用管理方式;另一方面,随着大多数用户向 App Store 模式转移,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天传统渠道的用户量会缩减到开发者觉得没有必要再维持这条发行渠道。而包括 iCloud、Mountain Lion 即将引入的 Gatekeeper 等新功能更是强化了 Mac App Store 的吸引力。

iCloud 使得用户可以方便的跨设备同步自己的应用文件、音乐、照片等内容。但苹果却没有提供一个用户能够直接提取这些文件的方法,用户只能通过苹果的设备、苹果的软件来读取这些数据,这让用户困在苹果的宇宙中。而一款第三方应用如果想要使用 iCloud 同步功能,必须通过苹果的审核,进入 App Store 才能实现,这让开发者更有动力支持 App Store 这一渠道。

即将发布的 OSX 10.8 Mountain Lion 提供的 Gatekeeper 功能是对应用安装的一种管理模式,提供了三种设置:1)只允许 App Store 应用的安装、2)只允许 App Store 应用和签名应用的安装、3)允许所有应用的安装。在系统默认的第二档设置下,非 App Store 的应用如没有苹果开发者的签名验证是无法进行安装的。即使用户不小心将安装模式切换到第三种 – 允许所有应用安装,在安装未验证应用时,系统仍然会以严重的警告形式告诫用户其安全隐患,这对用户潜在的威慑力不可小觑。这更加强化了 Mac App Store 的地位,同时即使未使用 Mac App Store 的第三方的发行渠道也开始受到苹果的管制。这让我们不能不想到塞班时代的软件签名,也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未来桌面 OSX 越狱的诞生。

在苹果的移动设备上,这已然成为常态,而这一趋势在苹果的硬件领域也同样开始显现。有报道称紧随 Macbook Air 的步伐,新款 Macbook Pro 也将取消网线接口,同时消失的可能还有 IEEE 1394 火线接口及光驱。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苹果的标准决定一切,这一做法也许可以接受,苹果当年取消软驱、强退光驱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历史的教训提醒我们,苹果并不一定会主导市场。苹果在追求优秀体验的过程中抛弃的那些功能如果对用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苹果的设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并不想未来面临这样一个困境:苹果设备在其可用的范围内非常优秀,但由于其不能实现某些特定功能,我们将不得不弃用苹果。

封闭/开放的逻辑

许多厂商的观点是:如果不加任何限制,用户一定会做蠢事,在其封闭的花园里,用户会更加的安全、拥有更好的体验。这与一个过分溺爱子女的母亲,为了保证其绝对的安全,限制子女的自由行动的做法何其类似。抛开封闭与开放孰优孰劣的问题,为追求安全和优秀的用户体验而采取必要的限制性措施并不是一件坏事,厂商完全有权利去推行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产品。但同时,他们是否就应该忽视那些高级用户的需求呢,为自己的产品提供简单方便的、释放其更大潜力的软件设置或是硬件扩展又何尝不可呢?毕竟虽然大多数人可能会满足于生活在 Matrix 的虚拟世界里,但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想要能够有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冲突。但苹果目前显然不是这个观点,许多移动运营商也显然不是这个观点。而让人不安的是,微软似乎也开始效仿苹果的成功,在 Windows 8 中对苹果的模式进行了大量的效仿。

针对这个问题,EFF 提出了移动设备用户应该拥有的四项基本权利:

  1. 在设备上自由安装应用的权利:用户应该被赋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自己的设备上安装应用的自由,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封闭专有的 App Store 里。
  2. 拥有设备的高级权限的权利:用户应该可以获得自己设备的 Root、超级用户或管理员等高级权限,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查看和修改系统设置。
  3. 安装其他系统的权利:如在 iPhone 上安装 Linux,Windows Phone 上安装 Boot to Gecko,Android 上安装其他版本的 Rom。
  4. 硬件保修独立于软件保修之外的权利:硬件的保修不应该同软件捆绑在一起,只要不是软件问题,已经越狱的 iOS 设备同样有理由得到苹果的官方硬件保修。

EFF 提出的这四项权利多少带有一些自由主义者的理想倾向,未来的计算设备显然没有必要回到过去那样的形态。正如乔布斯所说,卡车是必要的,但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小轿车。我们只希望随着产业的成熟,小轿车也能够让人拥有更大的选择和自由。

via: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59032

]]>
阐述社交游戏的数据驱动分析法和商业模式 //www.otias-ub.com/archives/48032.html Tue, 05 Jun 2012 00:30:20 +0000 //www.otias-ub.com/?p=48032 2011年末,旧金山社交游戏巨头Zynga的IPO情况表明,这片新游戏领域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

去年,社交游戏迅猛发展。市场上的游戏数量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从简单的字词和解谜题材游戏到大型多人冒险游戏,各种类型层出不穷。

这种扩张带来了大量的玩家,使盈利获得大幅成长,盈利来源包括订阅、虚拟商品销售和广告。

该行业在2011年末达到巅峰,Zynga在首次公开募股时公司估值逾100亿美元。对于一家创立不足5年的公司,这算是不错的成绩。

但是,尽管该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仍然有人对社交游戏的未来和游戏本身的长期价值表示怀疑。

游戏行业现有的许多开发商和发行商对社交游戏的许多层面都表示怀疑。

社交游戏免费的事实被视为难以为继,而且会破坏游戏本身的价值。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为游戏付费的需求,玩家就不会认同游戏的价值。

hourly unique sessions(from scottishgames)

hourly unique sessions(from scottishgames)

社交游戏对各种社交平台(注:如Facebook)的依赖使它们的将来与平台是否成功息息相关。如果社交网络遇到问题(游戏邦注:比如涉及到隐私问题),开始失去大量用户或使得对游戏的支持发生重大改变,那么使用该网络的游戏也会同样遇到困境。

对于社交游戏是否真正算是游戏,行业争论不休。从业人士认为,社交游戏缺乏任何艺术水准。它们只是单纯的营销工具,使用心理学技巧来保持玩家不断回到游戏中,从而吸引他们付费。简单地说,它们的创意、趣味性和设计方法与主机、PC甚至手机游戏都不同,其设计和驱动完全依靠数字。

这些说法是否恰当呢?从某个方面来说,确实如此。但是,部分问题被扩大化到最严重的程度,可能是因为社交游戏给整个游戏行业带来的重大改变和不同之处。

社交游戏市场是个全新的市场。5年之前,它还并不存在。它现在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得益于Facebook开放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游戏邦注:也就是“API”),使全世界的开发者都能够在这个迅速成长的社交网络上制作自己的东西。

在任何可为面向用户软件提供支持的新设备、技术或平台上,游戏都能够迅速成为最流行的内容。从iPhone和苹果App Store到数字化互动电视再到社交网络,游戏均能够满足用户简单和低成本的娱乐需求。

但是,这些新形式游戏的市场与现有主机和PC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在新兴社交、休闲和手机游戏市场中,最成功的游戏都是免费的,至少最开始是免费的。寻找较小较简单游戏形式的用户肯定不会愿意为他们还不确定是否好玩的游戏支付30英镑或40美元。虽然某些市场上出现了很低的价格(游戏邦注:比如0.99美元),但最成功的游戏往往是那些允许用户免费下载和体验的产品。

这种商业模型需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游戏制作和营销方法。在“传统”游戏市场中,一旦玩家购买游戏,他们是否从中体验到乐趣或完成游戏都与盈利无关(游戏邦注:除非开发商计划发布续作)。但是,免费模式必须鼓励玩家回到游戏中并持续玩游戏,这样才能解锁和出售游戏中的新内容、新虚拟商品和新能力。

许多公司利用这种模型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新关卡、新道具、角色自定义和稀有或独有道具可以出售给喜欢游戏的玩家,至少能够产生与传统做法无异的盈利。有些公司靠预先付费和游戏内置购买的接合找到了成功之道。有些公司不通过游戏本身来盈利,但是在游戏中添加广告链接。

所有这些模型仍处在发展初期,但是有迹象表明通过分析玩家体验游戏的时间和方法,能够促进他们购买新内容的欲望。

但是,这种付费方式在游戏行业中引起广泛的争议,争议点在于社交游戏公司从玩家身上收集到的数据。在PC和主机市场中,玩家与开发商或发行商的联系和互动极为有限。然而,社交游戏是在服务器上运行,所以玩家可以保持同游戏运营公司的联系。

这使社交游戏公司能够获得大量有关玩家在游戏中表现的信息,包括每次鼠标点击、游戏中的进展和道具的使用。

许多社交游戏公司使用这些数据来润色和深化自己的游戏,让它们变得更具吸引力和成瘾性。这使得他们可以在变化中寻找盈利机会,保持用户参与其中,确保他们的玩家不会流失。

这种专注点引发了游戏行业的批判,有些人认为社交市场并非由设计驱动,而是由数据分析和营销驱动。许多开发者将此视为消极的事情,他们认为社交游戏缺乏其他游戏形式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严格地说,这些论断并不公平。依靠更为“休闲”玩家的游戏必须易于接入,能够很容易地上手和理解。游戏需要让玩家多次回到游戏中,这样才能使游戏内置购买发挥盈利作用。这样的游戏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和成瘾性,尽管有时候游戏的设计并不有趣。

有关玩家何时以及如何参与到游戏中的数据让社交开发者有机会真正专注于用游戏来吸引玩家,保持他们玩游戏的行为,并且鼓励他们在微交易中付费。反之,这种理解为社交游戏公司提供了某些规则和机制,可以被运用到新的游戏中,构建能够提升用户参与度的体验,并提供更多的盈利机遇。

对于同样能够获得数据的主机和PC游戏公司,也可以在开发和设计中运用类似的方法。主机游戏的制作成本日益提升,多大数千万乃至数亿美元。这些游戏背后的发行商并不是想用这笔钱来赌博。他们也正专注于有效的设计方法、流行的方法以及能够让玩家付费的方法,如同社交游戏公司的做法一样。

这是否意味着数据分析能够替代游戏设计中的人类元素和创意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数据分析的作用有限。因为社交游戏市场依然年轻,所以还没有长期使用或用户响应方面的数据。数据分析也无法让开发者找到市场中还未出现的做法。虽然许多流行社交游戏吸引了数百万的玩家,但许多人只不过是尝试下游戏。要通过何种方法来处理未来的这些潜在玩家呢?

数据分析是个很有用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开发者找到游戏中的问题,从而对游戏进行精制和润色,但它不一定对开发者创造前所未有的令人兴奋、创新和独特的新颖体验有所帮助。

对于社交游戏公司不断探索的新商业模型,依然没有足够的长期数据。但是,有许多迹象表明,虚拟商品和游戏内置购买的确能够为全世界的用户所接受。

苹果和Android手机市场上有各种通过应用内置付费、订阅、广告和虚拟商品来盈利的应用,不仅仅是游戏可以采用这种商业模型。如果平台值得信赖、盈利模式方便而且内容有一定的价值,那么用户似乎愿意为其付费。在线电影、音乐和出版物的“租赁”模式也渐渐出现。至于确保内容能够让用户愿意付费,这是制作者该考虑的事情。

Moshi Monsters和Club Penguin等现有在线虚拟社区也展示了有效的新盈利模型,针对的是年龄较小的用户。

简单地说,在线、手机、社交和休闲市场中的许多公司都在探索传统零售模型之外的新商业模型。这对品牌持有者、媒体公司和知识产权持有者来说是好消息,因为他们可以尝试更具互动性的方法与消费者互动,找到新的盈利流和机遇。

最后,社交游戏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确实是业界关注的焦点。虽然社交网络仍是个新产品,但已经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所有的网络都可能转瞬即逝,盛极一时的Bebo和MySpace等社区便是例证。但是,Facebook在许多方面重新改写了社交空间的规则。开放的API和大量的用户表明,这个网络将继续发展下去。

但是,这并没有让它成为唯一的平台。用户逐渐选择其他访问互联网的方式。有些人是Twitter粉丝,从未碰过Facebook。有些人转向Google+。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中,Facebook并非最大的社交网络。

在世界各地的社交网络、新渠道、社区和网络上,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机遇。尽管Facebook或许目前是社交游戏方面的领头羊,但开发者、媒体公司和品牌持有者需要深思熟虑,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接触到最多的潜在用户。

这种新型“主流”游戏市场的底线是,用户就是上帝。你需要活跃于他们正在使用的渠道。你需要制作他们想要玩的游戏。你需要找到他们信任且使用简单舒适的盈利模式。

用户逐渐成为技术不可知论者。他们希望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能够出现在自己拥有的所有设备上,不同设备之间的障碍尽快消失,这使Facebook用户得与同iPhone用户、Android用户、Google+用户甚至新一代的互联网电视用户共同在游戏中参与竞争。

撇开泡沫之类的论调,社交游戏市场的崛起揭露未来的互动娱乐将更加开放、富有挑战性且令人兴奋。

无论使用何种平台、设计方法论、商业模式和营销渠道,未来游戏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或许,还会有趣味性存在的空间!

游戏邦注:本文发稿于2012年1月31日,所涉时间、事件和数据均以此为准。

via:游戏邦

]]>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懒惰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66.html Sat, 28 Apr 2012 12:24:52 +0000 //www.otias-ub.com/?p=37166 懒懒定律:凡是优秀的用户体验,必定是满足人性懒惰的。懒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懒惰,汽车代替了步行,计算器代替了算盘,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邮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都专门向懒人提供,况且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是懒人。人人都需要可以让其可以懒惰的服务。
懒惰
懒懒定律:凡是优秀的用户体验,必定是满足人性懒惰的。

懒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懒惰,汽车代替了步行,计算器代替了算盘,电子邮件代替了传统邮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服务都专门向懒人提供,况且懒惰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是懒人。人人都需要可以让其可以懒惰的服务。
1、快捷键
一个拥有大量可以快捷键的产品总是受人欢迎的。

比如Google的各个产品都是用统一的快捷键,你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任务,懒惰的你可以尽量减少手臂的移动。大量的快捷键也可以让操作变得更加流畅,手可以呆在一个区域内去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耳熟能详的快捷键有复制,黏贴,撤销等。
2、网购
男人袜是一个网站给懒惰的男人设计的网购网站。很多男人都不在乎穿怎样的袜子,因为袜子一般不会露出来。也很少专门为了袜子去商场,最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穿着有两个窟窿的袜子。

landuo

“男人袜”用极其简单的步骤满足了这帮懒惰的人的需求。这个网站甚至不用注册,直接使用支付宝支付一年的袜子费用,然后每三个月收到三双袜子。这样就非常完美的解决了“穿洞袜”的问题,中间的过程也极其简单。人类懒惰的本性让不懒惰的人找到了商业契机。
3、简单
当遇到新的事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以懒惰为借口拒绝学习。但是苹果公司对这点把握的极其出色,它制造出了很多学习门槛极低的设备,这让这些懒人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种极其简单的产品或者服务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比如说,最简单的文件共享网站Ge.tt,只需点击四下鼠标就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共享给别人了。

Twitter为何流行?两个字:简单。简单是表象,隐藏的是懒惰。140字,不是限制,是自由。只能输入文字?很好,我本就这么懒。懒对于用户体验来说,就如五弦琴的第六弦,看不见但却至关重要。

]]>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窥视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61.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61.html#comments Sat, 28 Apr 2012 12:22:29 +0000 //www.otias-ub.com/?p=37161 强大的好奇心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窥视行为,了解别人成为窥视的最大动力,同时窥视成为了社交网站中最强驱动力。因为满足了窥视这种心里需求,使得人人网,开心网等众多社交网站发展迅速。
窥视
强大的好奇心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窥视行为,了解别人成为窥视的最大动力,同时窥视成为了社交网站中最强驱动力。
1、博客
博客天生就是用来被人窥视的,以方便可以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以及可以让想要了解你的人提供一种渠道。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因为想去窥视某些人的博客从而使用某种服务。并且用户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博客信息去推测,例如,你可以通过观察你女朋友的博客,去了解到谁经常浏览她的博客,又有可能和谁建立了比较亲密的关系等。因为满足了窥视这种心里需求,使得人人网,开心网等众多社交网站发展迅速。
2、隐身
正是因为网站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使得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谁看了这个照片,谁在这个月内浏览你的博客过多少次等。这就使得有些人不愿意留下自己的痕迹去窥视别人,从而隐身这项功能就诞生了。它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窥视的心里,让他们安心的去看自己想看的内容从而不留下任何痕迹。

yinshen
3、名人博客/微博
名人博客的快速发展必须充分满足群众对于窥视他们的渴望。

名博经常会爆一些小料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的博客,粉丝们也想了解名人的私生活,会经常去看名人的博客,窥探他们的生活。

Via:极客公园

]]>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61.html/feed 1441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色欲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31.html Sat, 28 Apr 2012 10:13:28 +0000 //www.otias-ub.com/?p=37131 色欲是人类发展繁殖的基础和动力,同样也是网站发展壮大秘密法宝。从目前来看,厂家利用美女对那些饥渴的玩家进行心理上的刺激。其实色欲不应当只有美女这一种形式,所谓食色性也,或许我们今后更多会看到由帅哥组成的营销手段,更或者是美食。
色欲

色欲是人类发展繁殖的基础和动力,同样也是网站发展壮大秘密法宝。从目前来看,厂家利用美女对那些饥渴的玩家进行心理上的刺激。其实色欲不应当只有美女这一种形式,所谓食色性也,或许我们今后更多会看到由帅哥组成的营销手段,更或者是美食。

seyu

1、美女社区

美女人人爱看,美女多的地方,人气自然也就旺。于是,一个以遍布美女为标榜的社区类网站——美空网,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不到半年流量就超过了百万大关。很多兄弟们在美色的诱惑下登陆查看美空中的美女,并且非常积极的传播给身边的朋友。

这个网站恰到好处挑选出了精品美女,不仅有图片还有视频,充分满足了各位仁兄的欲望。从而推动这个网站的发展,而且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就是美女的魅力,这就是色欲的强大。

2、美女ID

在网站推广里,“美女ID”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几乎现在各个社区网站或者SNS网站,充斥这各种美女ID,从头像到相册,从诱惑发言到激情日记。全方位的激活大众色欲需求,激活网站流量的增长。其实我们或多或少的是因为某个美女ID从而注册某个网站或服务,在注册之后会发现更多的美女ID向你扑来。最近有一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在社交网站经常有美女ID要加为你的好友,你在不忍心之余就遭受了大量的垃圾广告。这就是色欲惹的祸。

3、胸

社区通常举办各种活动来吸引用户的参与。例如,猫扑网站之前举办的“美胸大赛”,吸引了众多眼球。各种各样的有关美女的帖子也为社区填“色”不少。

4、美女玩家

很多游戏也以色欲作为出发点,推广自己的产品。首当其冲的就是某款游戏给“美女玩家”发工资。美女玩家只有通过严格的审核才能通过,每个月都能收到游戏公司发的红包。这样的举措极大的鼓励和吸引了大量的美女玩家来玩这些游戏,正是大量的美女陪伴左右,在此同时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色欲这个欲望满足了双方的情感。从而让游戏发展壮大火爆起来。

5、美女工会

更有甚者,看出了厂家利用色欲来吸引玩家的手段后,自行组织了“美女工会”,就像是经纪人公司一样。这种美女工会不仅吸引了各个游戏厂家争先恐后邀约他们入住自己的游戏,同时工会也创造出了自己的生存价值。

不只是厂家可以利用色欲这种人性的弱点,群众也可以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组织来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

Via:极客公园

]]>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虚荣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35.html Sat, 28 Apr 2012 09:20:28 +0000 //www.otias-ub.com/?p=37135 人生的价值就是获得别人的肯定,过分的追求不合理的或者虚假的表扬就是虚荣。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虚荣使一个人上瘾,同时也极易容易影响他人,这就是虚荣强大的力量。现在众多网站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下大力气在体现用户价值上面做足了文章。
虚荣
人生的价值就是获得别人的肯定,过分的追求不合理的或者虚假的表扬就是虚荣。虚荣心是人类一种普通的心理状态。虚荣使一个人上瘾,同时也极易容易影响他人,这就是虚荣强大的力量。现在众多网站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下大力气在体现用户价值上面做足了文章。
1、等级制度
使用QQ的用户都知道,如果你的QQ上有多个太阳,这证明了你的QQ资深身份。用户不得不长期的定时的使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高人一等的身份。腾讯巧妙的利用这种等级制度满足了大家虚荣的渴求,导致长时间的活跃用户在线,并让腾讯获利无穷。用户之间互相攀比导致更多的人追求更高的等级,也影响了周围的人。

xurong

这也是把游戏的等级部分延伸到游戏外。现在有更多的网站加入进来,人人也开始的自己的等级划分,各种消费的金银虚拟卡等等,无一例外的利用了人们虚荣的弱点,迫使人们做出了原本不愿意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2、号码抢占
抢占各种资源也是虚荣的一种表现。不惜代价的搞到并维持漂亮的QQ号码,例如,现在身边有些朋友每个月迫不得已支付10元来保持住自己7位的QQ靓号,并且使用了越长时间的东西就越难以放弃,这都是因为当初的虚荣。更有甚者,当初为了证明自己多么厉害,竟然花费上百元点亮各种QQ标示。这就是腾讯利用虚荣这一人性的弱点演奏出来的一首首好曲。
3、位置服务
原本LBS是很无聊的,但是正因为加入了各种勋章,虚拟称号之后就变得火热起来。这同样满足了人类的虚荣的心里,用户为了各种徽章和称号,自愿去自己原本不想去的地方去Checkin(签到)。同样因为是虚荣,用户会向周围的朋友宣传自己的成就导致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就是虚荣强大之处,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能满足自己的虚荣。

用户通常都有持续登录Foursquar、Gowalla以及Facebook地理服务的心理需求,并不是因为想要告诉朋友他们在哪,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在某一地盘上的领主地位不被他人取代。同时,对于那些没有成为领主的用户,他们也会努力去从现任的领主手中夺取这一称号。如果你因为经常忘记check-in而让自己没有机会成为你所在的办公室或者咖啡馆的领主,沮丧感将随之而来。
4、微博
微博也非常巧妙的利用了虚荣。用户可以炫耀自己的粉丝数量,这就激发起互相攀比自己的粉丝数量。同时网站也提供一项服务“分配粉丝”,这就是在新用户刚刚注册时候分配一些用户给他们,这就给网站提供了另外一条吸金途径。

用户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发送内容的转发数量,转发的越多越能满足他们内在虚荣的需求。这就迫使用户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内容去吸引自己的粉丝转发自己的内容,从而进行了一个良性循环。

]]>
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一)贪婪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23.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23.html#comments Sat, 28 Apr 2012 09:11:03 +0000 //www.otias-ub.com/?p=37123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贪婪推动了这个社会的进步。无论是团购,点购,秒杀,还是抽奖,该类网站统一的制胜法宝就是价格极其低廉,巧妙的运用了低价这一特点,充分的激发人类贪婪的本性,一次次心甘情愿的点击购买。

一个伟大的产品发明离不开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你可能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某个产品让你着迷,你也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一些公司总能制造出你想要的产品。来让我们看看这些公司到底用什么东西吸引着你。

极客观察本期的话题是:利用人性弱点的互联网服务,我们将会从“贪婪”、“色欲”、“虚荣”、“窥视”、“懒惰”等角度来间隙各种互联网产品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来推广、前进。

这是第四期极客观察的第一部分:贪婪。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贪婪也推动了这个社会的进步。有关销售的网站都巧妙的利用这人性的弱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贪婪是推动销售的中坚力量。从总体来说,无论是团购,点购,秒杀,还是抽奖,该类网站统一的制胜法宝就是价格极其低廉,巧妙的运用了低价这一特点,充分的激发人类贪婪的本性,一次次心甘情愿的点击购买。贪婪也让这个社会的大量资源被无情的给浪费了。

1、团购以时下最为火爆的团购网站举例来说,超低价格的诱惑是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以低至三折甚至一折的价格能享受原本昂贵的产品或服务,这恰恰击中了人性贪婪的弱点。使很多没有消费需求的网友盲目的参与了团购。团购网站都巧妙的设定了消费时限,迫使消费者怀有“今天不买明天就错过的心态”,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团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花费得更多。tanlan
结果,贪图便宜的心态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大量团购之后感到很焦虑,因为当初购买了太多的团购卷,又没有找到特别合适机会去使用,而且已经临近有效期。于是便疲惫的奔波于各类商铺中,体验着那些同样也打了折扣的产品和服务。2、点购

最近非常流行一种新型的购物形式:点购。用户可以按照一定价格购买竞拍权利(一般为1-2元),每次竞拍将使该产品价格增加0.01元,并且同时增加20秒竞拍时间。当竞拍倒计时归0时,当时的领先者即最后出价的用户便赢得该竞拍,最终用户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买走该产品。这种类型的网站以非常低的成交价格吸引着众多用户。例如,价值5000元的 iPhone 4 手机竟以200元的价格成交,如此低廉的价格,激发了用户贪婪一面。使得很多用户不计金钱和时间成本的无限制投入,为网站创造了大把大把的利润。赢得产品的人变得更加贪婪,想去赢得更多的产品。没有赢得产品的人因为已经投入了很多金钱和时间,不得不再次投入让收支平衡。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贪婪的魔力。3、秒杀

同样很多网站也非常流行一种叫ʻ秒杀ʼ的购物形式。所谓“秒杀”,就是网络卖家发布一些限量的超低价格商品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购买。这恰恰激发了人们无限的贪婪欲望。由于商品价格低廉,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有时甚至只用一两秒钟。“秒杀”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不过三个月时间。这种购物形式同样的会吸引很多人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并且真正优惠的精品提供量都很少,很难抢到。这就没有满足广大客户的贪婪需求,使得类似这种活动很难再次激发出人们的购买欲望,所以这种购物形式正在走向落末。4、抽奖

虽然秒杀越来越不给力,但是ʻ抽奖ʼ这种非常普通的行销手段却长盛不衰。特别是大量的出现在团购网站上的各类抽奖活动。形形色色的网站都推出过类似“0元购IPad”等活动,甚至于去抽奖“一套房”。这里也是利用人们贪婪的心里,去让客户注册,购买。并且与此同时获得大量的用户资料,之后在对其进行大量的团购宣传,重新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就像人人都想中彩票,但是不知自己浪费了时间以及进入了下一个贪婪陷阱。5、下载

我们身边或自己或许都有这么一种习惯,如果宽带是包月的话,就不舍得浪费每一秒钟,无时无刻的在下载根本不需要的内容。比如一个用户想下载一本书,后来发现自己下载了上千本书,到最后估计一本书也没看成。但是这种贪婪的心态给他们带来了满足感。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用户半夜挂机下载一堆将来有可能会用到的文件,从而推动了下载软件的发展和移动硬盘的发展。6、存储空间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您可以推荐你的朋友来增加自己网络硬盘的容量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追求最大容量而不顾自己的实际需求。这些商家都利用了用户“想要更多”的贪婪心理,让用户主动的为自己宣传。用户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但是用户的贪婪的渴求是难以被真正满足的。
Via:极客公园
]]>
//www.otias-ub.com/archives/37123.html/feed 736
eMarketer:研究显示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青睐 //www.otias-ub.com/archives/29410.html Sat, 31 Mar 2012 02:00:37 +0000 //www.otias-ub.com/?p=29410 2012年3月29日消息,据eMarketer报道,大约有40%在Facebook上开展业务的小公司表示,Facebook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销售渠道。

虽然有一些大型零售商在Facebook上关闭了他们的门店,但许多小公司却把Facebook看作是做生意的理想平台。根据社交商业平台提供商Payvment的数据,超过10万多家公司在Facebook上有了自己的商店。而根据Payvment对小公司顾客群的调查来看,在Facebook上有37%商店店主把自己的站点视作唯一的销售渠道。

该调查显示,61%的受访者认同Facebook的社交媒体营销能力,产品的销量也比较可观。另外,有60%的受访者告诉Payvment,顾客不需要离开Facebook页面就可以完成交易,他们对这一点表示满意。而大概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Facebook店面非常容易搭建和维护。

报告显示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青睐

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的青睐

2011年是Facebook试水商业相当关键的一年。像Gamestop和JCPenney这样的零售商,或其他时尚品牌如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和黛安-冯芙丝汀宝 (Diane von Furstenberg),都创建了自己的Facebook商店,这使得顾客通过访问社交网络就可以选择所需的商品。以奥斯卡-德拉伦塔为例,该公司发明了一个“网店专卖”的标签,只针对Facebook上所售的商品,如香水戒指和限量版的手镯。而Gamestop和JCPenney在2012年初却关闭了他们的商店,其理由是从Facebook商业模式上看不到收入的增长。

目前,人们仍表示对于在社交网络上购物还需要再考虑考虑,不论公司的规模有多大。在2011年6月,业务咨询公司JWT Intelligence的一项调查显示,隐私问题是绝大部分顾客在Facebook上购物的最大顾虑。同时,有相同比例的消费者还对Facebook购物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报告显示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青睐

Facebook用户担心商业相关的隐私泄露

在2011年12月的一次访谈中,Payvment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品牌官乔尔-穆桑特(Joelle Musante)对媒体表示,虽然消费者对Facebook商业模式有不少担忧,但对小公司而言社交网站却是理想的渠道,因为这可以很好的利用他们“善于吆喝”的本领。穆桑特表示,“采用.com网站的营销模式会花很多的钱,而如果利用已有8亿用户的社交网络平台,其成本将会降低很多。”

当然,Payvment的调查还显示,许多小公司并不完全依赖于Facebook来开展他们的在线营销。6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还在自己的网站上销售产品。另外,还有一小部分人使用的是eBay、Etsy或亚马逊

报告显示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青睐

Facebook商业模式更受小公司的青睐

]]>
Lab42:Twitter的广告产品用户反馈良好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58.html Sat, 03 Sep 2011 02:59:41 +0000 //www.otias-ub.com/?p=15358 Twitter不断优化其广告产品,在推出针对用户的Promoter Tweets广告产品后,人们很关心,用户在他们的信息流中看到广告会做何反应。

Lab42 2011年8月份针对美国Twitter用户的调研发现,只有11.1%的美国twitter用户将关注品牌列为他们使用该网站的首要因素,更主要的原因是关注朋友(17.4%),开心一笑(15.6%),获取新闻(15.1%)和分享新闻(13.9%)。

另外,一半的Twitter用户在网站上关注1-10个品牌,只有1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没有关注任何品牌,8.2%的用户关注的品牌数量超过50个。

但是但谈到用户对Twitter的广告产品Promoted Tweets时,反馈是良好的。只有10.9%的用户认为这很烦,影响他们的体验。相比之下,Twitter的用户对这种广告更加开放,24.8%表示他们看到的推广信息与他们相关;超过1/5的用户称他们获得了折扣(21.6%),通过这个发现一个新品牌的用户有21.2%,另外,14%的用户对这个推广信息进行了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