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行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29 Jul 2022 01:51:0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C2 Global:蓬勃发展的中国健身行业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8969.html Fri, 29 Jul 2022 01:49:03 +0000 //www.otias-ub.com/?p=1458969 中国健身市场多年来一直在增长,推动了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以及李宁和安踏等中国本土品牌的增长。

中国的美貌和身体形象标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对女性而言。过去,苗条是最重要的;现在,中国女性的理想体型呈现出一种发展趋势。对中国 1159 名消费者的调查发现,受访者将增加肌肉定义作为锻炼的主要动机(51%),其次是减肥(40%)和预防疾病(33%)。

女性更喜欢瑜伽、舞蹈和 CrossFit,而男性更喜欢滑板、骑自行车和跑步

在中国,最热门的健身活动是:瑜伽(40%)、滑板(37%)、骑自行车(32%)、跳舞(27%)、跑步(25%)和CrossFit(24%)。但是,如果按照性别分析,情况会有所不同。

利基户外和健身品牌的崛起

顶级健身品牌由中国最大的品牌引领: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和安踏。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户外和专业品牌的大力支持,包括 New Balance、Arc’teryx、Lululemon 和 Columbia。预计新的和创新的品牌将继续受到欢迎,包括 Maia Active 等中国品牌。

奥运会、NBA 和 FIFA 名列热门体育赛事榜首

受访者引用的顶级体育赛事包括夏季奥运会、NBA、FIFA、冬季奥运会和世界健美比赛。随着日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和在中国举办的冬季奥运会的完成,预计奥运会的热情将继续增强。冬季奥运会成为中国参与冬季运动的重要催化剂,类似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后夏季运动的发展。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ClubIntel:Y世代和Z世代对健身行业的影响 //www.otias-ub.com/archives/1430777.html Mon, 16 May 2022 21:30:50 +0000 //www.otias-ub.com/?p=1430777 ClubIntel的新报告分析了Y世代和Z世代是如何影响全球健身行业的。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地球现代史上最戏剧性的代际转变之一的边缘;一种定位于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改变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趋势。

随着21世纪迅速接近第三个十年,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代——婴儿潮一代——现在正被千禧一代和Z世代所取代,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几代消费者。到2030年,婴儿潮一代将全部达到65岁,尽管他们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现在更大(2019年为9%,到2050年上升到16%),但他们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正在减弱。到2030年,超过80%的全球劳动力将来自千禧一代和Z世代,超过80%的消费者购买力也将由这两代人推动。

根据 IHRSA 的2019年健康俱乐部消费者报告,千禧一代和Z世代现在占美国健康/健身俱乐部会员的38%,未来十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50%以上。

代际的这种动态转变,尤其是与千禧一代和Z世代或数字原住民日益增长的购买影响力有关,这被称之为“代际达尔文主义”,这是目前正在发生更大规模的代际剧变的一部分。代际达尔文主义从代际角度阐述进化规律,代际差异带来的挑战正在创造一个企业必须快速、定期适应或失去市场相关性的环境。

ClubIntel的报告重点探索这一代际权力转移中固有的商业挑战和机遇,更具体地说,是研究千禧一代和Z世代对健身行业的影响。

PDF版本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

]]>
精练研究院:2022年中国健身行业生存现状调查 //www.otias-ub.com/archives/1424233.html Sun, 24 Apr 2022 15:07:27 +0000 //www.otias-ub.com/?p=1424233 结合从业者深度定性访谈,我们总结出这份《2022疫情特刊|健身行业生存现状调查》,供全行业在疫情特殊时期下作为参考。

大部分受疫情影响场馆主,可能已经持续了长达1个月的闭店。

截至4月17日,本次问卷调研的健身房经营者中,共有29.7%表示闭店时长已达到1个月,还有18.9%表示,闭店时长已超过1.5个月。

另外,当前已有3.6%的经营者选择彻底关闭门店。

“经历这次疫情后,也许有20%以上的健身房会倒下,并更接近于末尾淘汰。”——上海某健身公司从业者

当然,也有27.9%的场馆已在本轮疫情下复工,具体的复工进程则各不相同。

即便已经开门营业,但大部分门店的营收只恢复了20%-40%,这在已复工健身房中共占到35.5%。至于恢复程度达到80%甚至接近100%的则只有少量比重,具体为12.9%。

在谈到对于本次疫情对门店构成的最大挑战时,「房租人员成本」位列第一,占比达到75.7%;其次是对现金流储备压力,占比68.5%;第三则是市场拓展受阻的担忧,占比60.4%。

对于线下重实体投入的健身房而言,房租人员的成本问题依然是最大压力源。

以一线城市为例,健身工作室的房屋租金交付形式通常为「押二付三」或「押一付六」,因此,在疫情刚开始前刚刚结束上个租金周期,且未交付下个周期租金的场馆主或许相较幸运。

相反,如果刚处于创业投入期就遭遇疫情,处境则十分艰难。

“今年3月开业,开业第一个月营收全部交房租13万,结果从4月4日停业到现在,一分钱未入账且即将发工资,可能会出售一部分我自己的股份来支撑经营。”——成都某健身工作室从业者

面对本轮疫情的自救措施中,「和房东商讨减租事宜」、「减少人员成本」的比重几乎并列靠前,占比都超过45%。

「开源节流」无疑是应对疫情关键,而这都要求经营者去主动争取。

3月31日,国资委发布《上海市国有企业减免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屋租金实施细则》,但这份主体针对国有企业的房租减免细则,对于大部分健身场馆来说很难应用。

在主动商讨减租的成果上,最终只有15.3%的场馆主表示有收到房租减免的帮助。

在所有自救措施中排名第一的是「开展线上健身业务」,占比达到47.7%。

从近两年的验证来看,这也许不是一项能直接带来大量现金流的业务,但却是疫情当下和会员间保持连接,以及补充教练员收入的很好方式。

本次调研中,总共有32.4%的经营者认为「必须要做线上健身业务」。

“作为俱乐部经营者,已尝试将三大核心业务拓展只线上。首先是销售业务,通过抖音渠道进行预售;其次是基于线上直播授课的私教业务,大部分都使用会议软件进行;最后是8-16人团操小班课,以线下课程10%的价格进行销售。”——上海某大型俱乐部经营者

对于仍在封控期的健身房经营者来说,也并非都选择在解封后立刻恢复营业。

根据问卷调研结果,分别有7.9%、3.9%的健身房经营者表示,即便疫情解封但依然会暂缓复工,甚至直接闭店。但绝大多数的选择是立刻复工,占比88.2%。

“我会在解封后立刻复工,但同时筹备别的出路,如果新项目做得好,就不从事健身了。可能我比较悲观,就算不封控,当经济衰退时大家的健身意愿也减少了,因此我会考虑做点能让人愉悦的生意,比如咖啡、按摩等。”——成都某健身工作室创始人

有关用户回流方面,全国健身房经营者的预期也有所集中。预期用户回流60%-80%,共占到46.1%。

另外,用户回流40%-60%和回流80%-100%的预期在比重上持平,都为19.7%。

传统私教这一现金流来源,依然是大部分场馆主在今年更倾向于开展的业务,比重占到65.8%。

以及受访经营者对小团课的倾向已超过了团操课,前者比重达到36.9%,后者为31.5%。

在业务规划上还值得一提的是,相比2020-2021年大热的瑜伽、普拉提(23.4%),已有更多经营者选择倾向于孕产、青少年、老年等新人群内容(27%)。

对于今年门店经营策略的调整,「探索收入渠道」、「加强内部培训」的比重考前,分别占61.3%和48.6%。

相比之下,「拓展门店规模」、「招募更多员工」的比重排名靠后,分别为26.1%和21.6%。

很显然,比起拓展规模,更多人会在今年选择继续修炼内功。

我们在最后收集了经营者对未来3年行业发展的信心,其中,持「非常看好」的占比22.5%,持「一般看好」的占比60.4%,持「不太看好」的占比13.5%。

相信具体落到各个城市,又会在信心层面产生不同的答案。

“自今年3月疫情扩散后,比起上海,深圳的场馆主是更为积极乐观的——虽然封城时间长达6周,但确实是有盼头的。然而到了上海这边,虽然初期并没有宣布封城,但后续无止境封控,其实会让很多场馆主心理落差加大,信心反而会相对更低。”——深圳、上海某健身公司从业者

在所有受本次春季疫情影响的健身教练中,正完全处于停工状态的占比为45.1%,而线下停工转向线上健身工作的教练仅占到24.3%。

除了已经复工回归健身房工作的教练外(23.9%),还有一部分教练(6.6%)正在从事非健身行业工作。

在疫情扩散面积更广的上海,同样有很多健身教练自发参与到自愿者队伍,帮助协调社区核酸检测、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也有教练选择成为配送员,配送城区内生活物资,并挣得一部分收入。

“上海这轮疫情来临后基本宣告失业,现在给自己小区的居民做配送服务,能补贴我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也有社会公益性质,这比起全市范围内的配送更轻松,点对点压力也更小。”——上海某工作室私人教练

很多仅靠线下课时费作为唯一收入渠道的教练,正面临收入清零的困境,当前有39.4%的健身教练表示「几乎没有收入渠道」。

而在和健身相关的收入中,26.1%属于已经复工的教练,至于能够从线上健身获得收入的只有25.2%的比重。

除此以外,从非健身行业获得收入的教练员占比15.5%,其他还有场馆经营者补助(6.6%),以及亲戚朋友帮助(7.5%)。

具体的收入变化上,共计有35.8%的教练表示,都经历了收入减少80%-100%。

收入减少<20%的只有8.8%,而在面临收入减少的教练人数上,也随着减少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呈阶梯增长。

3月以来,对于全国受疫情影响的教练来说,生存情况都不容乐观。

我们也统计了教练员的应对策略。其中,65.5%的教练选择在当下修炼内功为复工做准备,这一选择比重最高。

“对于疫情我可能已经习惯了,不像第一次疫情那么惊慌失措,除了探索收入渠道方面,当前也在自主学习抖音内容的运作技巧。因为模式已经完全转变,内容消费习惯已完全趋于视频类,健身也是一样。”——上海某俱乐部团操教练

如果要说能带来直接收入,从事副业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36.7%的教练选择当下从事副业。

“比起当教练,做社区配送单位时间产出肯定是更低的,我的跑腿费是商品总价10%。现在将近10小时的工作收入,其实比不上之前工作室3小时的收入,再加上租电动车的成本和住青旅的成本,整体收入不算多。”——上海某工作室私人教练

线上健身不算是疫情下获取直接收入的最好方式,但依然有32.7%的教练正在经营线上健身。

问起具体原因,87.8%的教练表示是处于留存已有健身会员的目的,32.4%为转行博主做准备,另外也有20.3%旨在从线上获取相关收入。

“从2020年疫情到现在,做线上健身都不是为了赚钱,也很难赚到钱。相比之下,把留存作为目的更重要,我平均一节线上课堂中有40人,高互动人群占80%,甚至因此吸引到了包括央企在内的收费课程邀约。”——上海某自由团课教练

维护好现有的会员关系,也是复工后高效转化的前提。

针对疫情下会员维护的问题,除了在线健身之外,通过给予健身交流服务来做维护的教练居多,占比63.3%。但另一方面,选择不主动维护会员的教练也有18.6%的比重。

对于疫情过后的收入预期,认为自身收入恢复40%-60%的教练占比最多,为23.9%;紧跟其后的是收入恢复60%-80%,占比21.2%;预计收入恢复20%-40%的教练人数排名第三,占18.1%。

而认为自身收入能恢复到80%-100%的,仅仅只有14.2%。

总的来看,健身教练对疫情后收入恢复也不算乐观。

在本次被调研的健身教练中,共有13.3%认为经历本次疫情后,将会离开健身行业。

至于在目前不选择离开健身行业的教练中,共有44.9%选择在疫情后依旧从事当前教练工作;33.2%会探索业内的晋升可能;17.9%可能在健身行业创业;以及4%辞职待业,寻找行业内的新机会。

经历新一轮疫情也让健身教练对用人单位有了新的考量。

社会保障这项要素名列前矛,占比68.1%,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健身教练,会对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主动做出要求。

其次是薪酬待遇(67.7%),相比之下,选择晋升空间(40.3%)、培训体系(36.7%)、工作环境(38.9%)、工作强度(18.6%)的教练人数明显少了很多。

同样谈到对健身行业未来的信心,但相比健身房经营者,健身教练的信心反而更为充足。

持「非常看好」的健身教练占比42.9%;持「一般看好」的占比38.9%;持「不太看好」的占比12.8%;持「非常不看好」的占比5.3%。

“也许短期内不会有特别大的爆发,因为会员不会立刻复训,但长期来看,当疫情趋于稳定,伴随消费潜力的释放,相信健身行业会有进一步的增长。”——深圳某工作室团课教练

最后,我们也针对性地总结了即将到来的三大趋势,以供参考:

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经历本次疫情后,相信马太效应会更加显著。

从2021年开始到2022年上半年,依然有不少连锁健身品牌加快了开店步伐,并且也有更多精品工作室开始接手倒闭门店,进一步拓展连锁规模。

疫情依然在加快行业的洗牌速度,抗风险能力弱的,以及服务竞争力更低的健身房将继续被头部品牌吞并。

经营者趋于谨慎

经历多轮疫情的洗礼,从业者对开店将持更谨慎态度。另外对于新的业务探索,也会持理性对待。

因此也能稍作判断,如门店点位的恶性竞争现象将进一步减少;门店业务细分化成为经营趋势;以及在疫情反复下,用人策略也会趋于「按兵不动」的状态。

「线上能力」

成为教练职业板块重要组成

与其等待客观环境变好,当前环境需要健身教练更快塑造自身价值。

其中,线上会成为教练未来职业板块的重要组成——把线下的资源整合起来转化为线上,这对现代教练来说是重要功课之一。

因为背后不只在于疫情下的求生问题,也决定了教练员未来在运营线下服务的同时,通过线上获客的能力。

]]>
Keep:2021年“买货”的用户转化率为1.06% 生于免费 困于收费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9795.html Sat, 26 Mar 2022 01:28:39 +0000 //www.otias-ub.com/?p=1409795

Keep 是个好工具,但好工具不一定好赚钱。2019 年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舞台上,Keep 创始人王宁说自己创业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当你搜索时,你想到的是“Google 一下”;当你运动时,你想到的是“Keep 一下”。

今天,这个 90 后向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近日,Keep 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值得注意的是,Keep 是自 2 月 15 日中国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以来,首家申请上市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

从 2015 年 2 月推出 App,到 2022 年 2 月申请上市,Keep 用了整整七年时间。回顾 Keep 的这段历程:“先易后难”,或者说“积用户易,盈利润难”,是最真实的写照。

01

4000 万人在线健身,

撑起一个 IPO

Keep 在招股书中披露了过去三年的用户增长情况。其中,2020 年、2021 年的趋势最值得关注。

根据招股书,2019 年、2020 年、2021 年 Keep 的平均月活分别是2177 万、2973 万和 3436 万。2020 年和 2021 年平均月活的同比增速分别是 36.57% 和 15.55%。其中最高的 2021 年 Q3,Keep 在该季度平均月活突破 4000 万。

具体到各个季度,整体上来看 Keep 的用户活跃呈现出随季度变化的趋势:即每年前三季度上升,而在四季度突然下降。Keep 在招股书中解释:这是由于用户在冬季期间锻炼健身的意愿有所下降。

相比 2020 年,Keep 在 2021 年的用户增速明显放缓,但在这一年里,Keep 投入在营销上的费用却成倍增加。

keep 招股书

如上图所示,2019 年和 2020 年,Keep 的营销费用分别为 2.96 亿元和 3.02 亿元,占 Keep 同期收入的 44.6% 和 27.3%。但在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的营销费用大幅增至 8.18 亿元,同比增幅超过 340%,占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也达到 70.6%,远超 2019 年和 2020 年。

Keep 在招股书中解释:“由于对长期盈利能力的信心加强,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以进一步获取、激活、挽留用户。”

但如此高的投入,才让 Keep 的平均月活在 2021 年增长不到 500 万,还不如大幅减少营销开支的 2020 年(注:平均月活增长约 800 万),这笔投入的性价比看起来差强人意。

然而,放到中国健身行业的大环境下来看,Keep 的投入并非全打了“水漂”。

据灼识咨询,2019 年至 2021 年,中国线上健身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8540 万、1.207 亿、1.38 亿。2020 年和 2021 年,中国线上健身用户的月活分别同比增长 41.33% 和 14.33%。

相较之下,新冠疫情利好在线健身行业的 2020 年,Keep 月活增速(36.57%)低于行业整体(41.33%);而在 2021 年,巨额营销投入下,Keep 的月活增长率(15.55%),则“险胜”全国整体水平(14.33%)。

实际上,如果回顾 Keep 的发展历史,2020 年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Keep 于 2015 年 2 月上线 App,最初几年用户增长是 Keep 战略上的绝对优先级。而在缺少竞品和国内健身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下,Keep 只用了 2 年 6 个月的时间就实现用户数破亿,此后,认为国内已无竞争对手的 Keep,开始逐渐把战略重心从“用户增长”转向“商业化”。

期间 Keep 进行了不少尝试,比如“借鉴教育行业的微信模式上群课”,卖生活向而非功能性的服装等。多条业务线的商业化并行探索期间,激进的扩张曾带来资金紧张、消费产品口碑争议等问题,但整体上并没影响在线健身领域 Keep 的强势地位。

但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商业化,势必会减少分配给用户增长的资源,而 2020 年的疫情,则让 Keep 看似“固若金汤”的后方露出了一丝缝隙。

2020 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健身房锐减,同时线上健身需求爆发,一批意料之外的竞争对手突然涌入这一赛道。B 站、抖音、小红书、快手等 UGC 视频平台加大健身频道的投入,大量免费、优质的健身内容迅速获得百万级流量,涌现出一批健身大 V,比如帕梅拉、周六野等,分走了 Keep 的流量。

2021 年,健身赛道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疫情管控常态化,资本重新回到健身赛道。健身镜品牌 Fiture,互联网健身房乐刻、超级猩猩等,均获得数亿元级的融资,并从健身器材、健身房等场景开始切入内容领域。

多重压力之下,Keep“被迫应战”,宣布战略重心转向“以内容为核心的用户体验”。

2021 年 4 月 21 日,Keep 宣布推出了三大精品 IP 课——“气质芭蕾”“热汗瑜伽”“燃脂派对”,副总裁黄晶晶强调 Keep 将从两方面加大了内容精品化的布局:一是加大投入官方自制 IP 内容,二是构建开放平台,大力推动 PUGC 和品牌机构的内容供给。

2021 年底,Keep 举办首届“创作者盛典”,宣布“未来 1 年内 Keep 将打造 150 位百万跟练创作者,3 年内实现 1 万健身达人单平台收入过万”。

此外,Keep 还加大了营销上的投入。春节前重金 TVC 广告,号召去 Keep 上练赘肉,来换取年货好肉。2 月推出直播课后,Keep 与吐槽大会及其旗下艺人有不同形式的合作广告,王勉、呼兰、王建国、杨蒙恩等均有在节目中为 Keep 直播课代言。4 月 12 日,Keep 微博官宣,成为《向往的生活》官方合作伙伴。8 月 8 日全民健身日,官宣易烊千玺成为 Keep 品牌代言人,并推出了全新的 TVC 广告。

一系列发力用户增长的动作之后,Keep 2021 年的用户增长速度最终略高于线上健身行业平均水平,但背后的代价不可谓不高。前文提到 Keep 2021 年前三季度的营销费用占比超过收入的 70%,作为对比,美国健身巨头 Peloton 在面对疫情常态化、居家健身需求减少时,也只拿出收入的 24% 用于市场推广和广告投入,以此来教育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但用户增速重回行业的平均线上方,Keep 只是稳住了自己的后方。而支撑 Keep 走路的另一条腿——商业化,才是 Keep 真正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此前参与 Keep 六轮融资的 BAI 资本合伙人汪天凡曾表示,Keep 在用户侧的热度不错,但是在资本侧常常面临商业变现的质疑。

那么进入下一个问题:Keep目前商业化方面的表现如何?

02

Keep 商业化的“三驾马车”

Keep 在招股书中将自己的收入分为三个板块: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自有品牌产品、以及广告和其他服务。

过去三年,Keep 各个板块的收入增速尚可,但整体的商业化程度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根据招股书,2020 年 Keep 总收入为 11.07 亿元,同比增长 66.9%;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总收入达到 11.59 亿元,同比增长 41.3%。

虽然增速不慢,但以 Keep 的用户体量来看,目前的营收水平并不算高。按照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值计算,2021 年前三季度 Keep 的 ARPU 值为每人每月 3.56 元。

对比一下相近体量的国内互联网公司:Boss 直聘的 ARPU 值为 14.9 元,B 站为 7.09 元,知乎是 2.71 元,喜马拉雅是 1.54 元,Keep 只是略好于两个知识类社区。

另一个可比较的对象是大洋彼岸的健身第一股 Peloton。目前 Peloton 有 277 万订阅会员。最近披露的 2021 年前三季度总收入为 30.04 亿美元(约合 191 亿元),是 Keep 同期的 16 倍以上。

2021 年 Keep 虽然实现了超过 40% 的收入增长,但亏损却大幅增长。根据招股书,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经调整的亏损净额分别是 3.66 亿、1.06 亿、6.96 亿,2021 年的亏损比例显著扩大。

回顾 Keep 的商业化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王宁曾在 2016 年参加一场活动时表示,Keep 的终极目标是做成一个大的体育健身 IP,以此整合用户来进行商业化尝试,比如像 Nike 一样做服装鞋品,或者做线下健身馆。

2017 年下半年,Keep 用户破亿当日,王宁在内部信里更新了他对终局的思考:通过运动,连接数据、家庭、城市、生活。这一想法在 2018 年 Keep 的首次产品发布会上落地,Keep 推出了智能硬件、消费品和线下健身房,开启全面探索商业化路径。

但是全面铺开的商业化策略过于激进,很快 Keep 为此付出了代价。2019 年,Keep 一度爆出资金紧张、小规模裁员,加上疫情的出现,2020 年初,Keep 再次调整策略,回归家庭健身场景,逐渐形成今天三条业务线的商业模式。

眼下,虽然三条业务线都取得了还算不错的增长速度,但仔细研究各个板块,不难发现各有各的问题。

销售自有品牌:不太“健壮”的第一支柱

自有品牌产品销售是 Keep 营收中最大的板块,最近三年,“卖货”在 Keep 营收中的占比均超过 55%。

Keep 从 2016 年开始发展自有品牌,并从 2018 年开始全面发力。其推出的产品主要围绕与健身相关的“吃穿用练”各个场景,包括智能健身设备、健身装备、运动和健康食品等。

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收入分别为 3.96 亿元、6.37 亿元和 6.39 亿元,2020 年同比增长 60.8%,2021 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33.6%。虽然仍是 Keep 收入最高的板块,但连续两年增速都低于整体增速,拖累 Keep 整体的收入增长。

Keep 不缺用户,但将内容消费用户转化成“Keep 牌健身用品”消费者的比例并不高。2021 年,Keep 平均月活用户达 3440 万,其中“买货”的用户转化率是 1.06%。也就是说 100 个月活跃用户中,只有一位愿意买 Keep 的健身用品。

从内容切入健身用品品牌的 Keep,还需要更多时间积累品牌溢价。体育用品整体而言是一个高毛利的行业,Lululemon、Nike、安踏、李宁等品牌的毛利都在 50% 左右。相比之下,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自有品牌的毛利率分别是 35%、36% 和 29%,略低于一线运动品牌。

相比几大体育用品巨头,Keep 毛利率低可能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是贴牌,也就是中间商赚了差价。Keep 过去一直没有自建供应链,生产和交付这些运动产品主要通过外包、分包给第三方制造商和仓储物流供应商。

第二可能是因为销售跑步机、手环等智能硬件产品。智能硬件的毛利要低于食品、服饰等日用品,“卖内容送硬件”的 Peloton 整体毛利率有 25%,但硬件的毛利率只有 6%;销售手表和手环的华米,毛利率则约为 2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近九个百分点。这也导致自有品牌的销售收入虽然增长了 34%,但扣除营业成本后的毛利润,却只是从 2020 年前三季度的 1.85 亿元增加至 1.869 亿元。

自有品牌产品占 Keep 收入的大头,其毛利率降低也拉低了 Keep 2021 年整体的毛利率。对此,Keep 在招股书中解释:2021 年前三季度,整体毛利率较 2020 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由于 Keep 加大推广力度以扩大用户群,导致自有品牌和内容收入的毛利下降。

Keep 没有在招股书中解释更多细节,从字面意思理解,“加大推广力度”最常见的方式是降价促销或者加大营销投入。

对于降价的问题,极客公园统计市面上的 Keep 产品后发现,2021 年 Keep 推出的主要新品,均比前几年推出的上一代产品价格有所提升。以 Keep 主推的三款智能硬件产品为例:

2021 年 4 月 Keep 开售的动感单车 C1 Pro 售价为 4999 元,两年前的 C1 双十一期间的售价为 2599 元;

新一代跑步机 K2 售价 2599 元,上一代 K1 为 1999 元;

2021 年推出的智能手环 B2 为 199 元,会员价 108 元,B3 手环售价 269 元,而 2018 年推出的第一代手环 B1 售价则为 99 元。

而“加大营销投入”在 2021 年 Keep 暴增三倍多的营销费用上已经得到印证,但加大的营销投入被列为费用支出,并不会降低产品销售的毛利率。

这或许给 Keep 敲响了警钟:想要继续提升自有品牌的收入和利润,提高用户转化率和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是 Keep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此 Keep 也尝试做出了一些调整。

为了提高用户购买健身产品的转化率,Keep 希望打通智能产品和内容平台。换言之,通过智能健身设备捕获用户的健身活动数据,从而给出个性化、精准指导的健身方案,从而增强用户体验。

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这些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并不高,成为完全自主的“AI 健身教练”还为时尚早,并且 Keep 智能健身设备与市面上已有的老牌产品相比,并无明显的技术和品牌优势。

内容付费:高速增长的会员订阅

Keep 收入的第二大板块是会员订阅和付费内容,目前约占 Keep 总营收的三成。

2015 年刚推出时,Keep App 上所有的健身内容都是免费的。2018 年,Keep 开始探索内容付费,陆续推出了会员订阅模式和线上付费内容。会员享有部分独家的课程权限和一些折扣券。

过去几年,内容版块是 Keep 增长最快的业务。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的营收分别为 1.51 亿元、3.38 亿元和 3.8 亿元。2020 年同比增长 123.4%,2021 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52.5%。

虽然 2021 年疫情缓解之后,Keep 内容付费的收入增速有所下降,但依然快过自有品牌产品销售的增长速度。并且相比于销售产品,内容变现的毛利率更高,过去三年的毛利率可以达到 63.6%、64.8% 和 58.8%。

Keep 上的会员服务

虽然 Keep 从 2018 年就开始推出付费课程,但目前来看,订阅会员依然是 Keep 内容变现的主要途径。根据招股书,2021 年前三季度 Keep 的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分别为 254 万、324 万和 415 万,目前 Keep 会员的月费为 25 元(连续包月为 19 元/月)。按照 12 元-25 元/月的会员费计算,2021 年前三季度来自会员付费的收入为 3.57 亿元-7.45 亿元,是内容板块实际收入的 94%-196%。换言之,Keep 内容收入绝大部分都来自会员订阅。

过去三年,Keep 订阅会员数量和转化率均处于高速增长。根据招股书,2019 年 Keep 平均月度会员订阅为 77 万,2020 年增加至 191 万;2021 年达到 328 万,过去两年的增速分别为 148% 和 72%。按“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平均月活”计算,会员渗透率则从 2019 年的 3.5%,增加到 2020 年、2021 年的 6.4% 和 9.5%。根据灼识咨询,2021 年中国在线健身的平均订阅率为 4.8%,Keep 是行业平均近两倍水平。

Keep 会员数和会员渗透率的增长,或许是由于最近几年大力推广联合会员。2019 年 3 月,Keep 与腾讯体育推出第一个联合会员产品,此后 Keep 相继还与爱奇艺、芒果 TV、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合作。

做不大的广告,扶不起的 Keepland

Keep 收入的最后一块是广告和其他,目前这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 12%。

Keep 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 App,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前三季度,广告及其他板块的收入分别为 1.16 亿、1.32 亿元和 1.4 亿元,2020 年同比增长 14%,2021 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 51%。

2018 年就号称用户过亿的 Keep,广告业务却一直没有做大,这或许与 Keep 的平台定位有关。

Keep App 上的广告位主要包括开屏广告、主页横幅广告、社区动态广告,以及“在健身内容开发期间与广告主合作”的冠名广告。

Keep 拥有庞大的健身垂类用户,最有利可图的广告主是健身产业上下游的参与方。但是,拥有自有品牌产品的 Keep 不会让这部分广告主进入 Keep App“抢夺流量”,因而 Keep 的广告业务很难有竞争力。垂类 App 不能拥有垂类广告主,决定了广告很难成为 Keep 的主要创收手段。

当前,Keep 披露的广告主有汽车、奢侈品牌、快速消费品和其他健身相关行业的广告主。但打开 Keep App,除了奢侈品和生活消费品,却鲜少看到更契合 Keep 定位的健身行业相关的广告。

除了广告,这一板块中的“其他收入”,主要是指线下健身房 Keepland 业务。从曾经与智能健身设备、健身装备处于同一战略优先级的重要产品,到“其他”中的一员,今天的 Keep 已经转变了切入线下健身房的思路。

2018 年 Keep 布局线下场景,发力线下健身空间,彼时王宁对 Keepland 的定位是 Keep 生态中城市场景的“基础设施”。但不到两年,2020 年初,Keep 关停上海等地的 Keepland,只留下北京的几家。CTO 彭跃辉曾在内部信中解释,由于盈利低于预期,Keep 整体战略决定回归家庭场景,收缩城市场景的扩张。

近期,Keep 有了新的调整:决定开放生态,将Keepland“由重做轻”。据报道,Keep 选择与健身房合作,推出优选健身馆。由 keep 提供专业教练入驻线下健身房,主打49元一节的团操课,按比例与健身房分成。此前,Keep 合伙人刘冬表示,优选健身馆被视为 Keep 的“大脑”,通过与线下用户的直接互动经验,更新 Keep 的健身内容。近日,Keep 宣布 2022 年优选健身馆的目标门店数量是 100 家。

但与 3000 万的月活用户相比,100 家门店只是杯水车薪,Keepland 想要离开“其他”,成为支撑 Keep 商业生态的新支柱,或许还要更多时间。

自 极客公园

]]>
青橙科技:2018-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902958.html Sat, 06 Jul 2019 16:02:12 +0000 //www.otias-ub.com/?p=902958
 2018年到2019年有多少家新的健身房出现,又有多少家健身房退出市场;用户是更青睐工作室还是健身俱乐部;用户对于私教、团课有哪些偏好?这些疑问在青橙科技发布的《2018-2019健身行业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据了解,此次已经是青橙科技连续第四年发布健身行业白皮书。

中国健身房增长飞速 日均新增约80家

根据《白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全国健身房数量共计97746家,相较2017年-2018年的71003家,一年内新增26743家,增幅为31.13%,日均新增约80家,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

但同时也要看到,去年共有3099家健身房关闭,关闭率为4.36%,成立一年内关闭的健身房528家。整个行业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生存空间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宽松。

健身房收入有增有降 工作室用户青睐度有所提升

《白皮书》中显示, 2018年-2019年,工作室月均收入为183551.29元,而在2017年-2018年,这一数据为167425.27元,同比增长9.36%;俱乐部的月均收入为331386.37元,同比下降8.60%,上一统计年度,健身俱乐部的月收入为362579.37元。

虽然在月收入方面,工作室和俱乐部呈现出一增一降的态势,但在会员来源方面却是一致的。工作室续卡用户和新开卡用户的比例为17.46%:82.45%,俱乐部续卡会员和新开卡会员的比例为11%:89%。可见无论健身房还是工作室,新增用户是都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健身房在日后需要在保持新开卡用户持续增长的同时,提升续卡用户比例,挖掘和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

新增会员方面,工作室以月均新增17.58人低于俱乐部的月均新增69.52人,活跃人数也比俱乐部逊色不少。工作室由于规模的原因在新增人数和活跃度上不及俱乐部,但工作室对用户的留存率却比俱乐部高0.1个百分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逐渐开始接受工作室这种模式。

团课价格优势明显 用户增长迅速

我们从《白皮书》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在2018年-2019年,私教会员平均每月上课4.48节,通过对比2017年-2018年的数据发现,上一年度的数据为5.93节,同比下降了24.45%,但团课会员平均每月上课时长由上一年度的4.31节增长至5.64节,同比上涨30.86%。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会选择到健身房或工作室上团课。

形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价格因素导致的,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全国私教课均价为335.35元,较上一统计周期上涨5.19%,而团课的均价为114.42元,同比下降5.9%。

健身行业智能设备渗透率低 市场空间巨大

越来越多的用户认为理想的运动场景应具备“设施完善、专业性强、空间充足、便利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在选购智能装备时,“智能化、专业性、科技性”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要素。但根据《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健身房智能设备的渗透率并不高。在所有智能硬件中,智能门禁的渗透率最高,也仅有14.28%,智能前台、智能更衣柜、智能货柜的渗透率分别为2.32%、4.57%、1.25%。

而在辅助训练方面,心率设备的渗透率为21.17%,智能体测为6.55%、全息交互设备为0.32%,仅有两家健身房拥有口碑智慧健身系统。由此可见智能设备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用户需求亟待开发。

对比

2017-2018 健身行业白皮书

来源网络:青橙科技

]]>
青橙:2016-2017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 //www.otias-ub.com/archives/785234.html Fri, 19 Oct 2018 08:17:11 +0000 //www.otias-ub.com/?p=785234
过去几年中国健身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巨大的市场机会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和资本的关注。

基于此,左驭投资的青橙科技旗下「青橙健身」平台推出了《2016-2017中国健身行业白皮书》,从行业趋势、数据洞察、未来展望等内容出发,全方位解读中国健身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