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un, 03 Aug 2025 15:52:3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研究显示:高盐饮食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6866.html Sun, 03 Aug 2025 15:52:31 +0000 //www.otias-ub.com/?p=1776866 一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补钙,很多人平时也比较注意要补钙预防骨质疏松了。

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确实有益,不过,很多却忽略了家里的一个烹调习惯也会让全家人骨质疏松——炒菜喜欢多放盐!我国居民盐的摄入量大约是健康推荐量的 2 倍。高盐摄入会增加钙的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骨质疏松有多大危害?

骨质疏松症,说直白点就是“骨头变松”了。

我们的骨头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壳,包裹着里面的骨小梁(一种海绵状的骨组织)。健康骨骼的内部结构类似海绵,除了支持身体和保护重要器官之外,骨头还储存钙等矿物质。在骨头的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生成,两者的平衡维持骨的稳定。一旦骨头的生成小于其溶解吸收,骨头组织就会慢慢变细、变稀甚至断裂,造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 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19.2% ;65 岁以上人群达到 32.0% ,其中男性为 10.7% ,女性高达 51.6%。更严峻的是,国人的骨骼健康水平也令人堪忧,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调查发现,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我国 40~49 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 32.9%,其中男性为 34.4% ,女性为 31.4% 。

骨质流失通常悄悄地发生,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会有背部疼痛,驼背,变矮等症状,还很容易发生跌倒、骨折,骨质疏松导致的跌倒和骨折,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很致命的问题。其中,股骨骨折尤其危险,大约 20% 的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去世也与一次意外跌倒有关。因此,骨质疏松又常常被称为“寂静的杀手”(可回顾往期文章《为什么老人身体好好的,摔一跤没多久就走了?》)。

高盐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盐除了提供咸味,还是负责调和味道的最佳主角。它能消除苦味、弱化酸味、提升甜味,可以通过丰富食品的香气来带动饮食的整体风味,所以美食里总少不了盐,不少人也习惯在炒菜时多放两勺盐。

不过,盐吃多了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出的同时还会把一部分的钙给带出来,有增加骨量丢失的风险。

肾脏每排出 2300 毫克钠(相当于 6 克盐),同时就会损失 40~60 毫克的钙。摄入过量的盐意味着会带走更多的钙。如果需要排出的钠太多,钙又不够用了,就只能从骨骼中“抢”。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钙流失,就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有不少研究显示,钠盐的摄入与髋部或椎体骨密度降低相关。

现实情况是,我国居民钙的摄入量就存在很大不足(人均约 330 毫克/天, 90% 以上的人都不足),如果盐再吃得多了,对骨质疏松只会雪上加霜。

正因如此,目前我国关于骨质疏松的健康建议都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低盐饮食,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6 克,老年人不超过 5 克。

我们吃了多少盐?

都说中国是美食大国,有很多各种各样美味的“下饭菜”,这些美食里都少不了盐的功劳。

过去 40 年期间,中国各年龄段人群的食盐摄入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大约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 克)的两倍。

201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人每天平均食盐的摄入量为 10.5 克。

2016 年的评估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是 9.2 克,最多的地方是河南,其次北京、辽宁、陕西并列。

2019 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 195 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在全球处于第二档,其中一个原因是盐吃太多了。

随着国民营养计划、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我们开始了“三减”行动,减盐是其中一项。到了 2020 年已经有了一些效果。《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达 9.3 克/天。

然而,健康中国行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等都推荐我们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 5 克。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

总的来说,我们吃的盐确实偏高,大约是健康推荐量的两倍,少吃盐依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何少吃盐?

中国居民钠摄入约 80% 来自家庭厨房,包括烹饪时放入的盐、调味品以及咸菜。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盐的摄入呢?建议从几个方面做起:

1.用限盐罐或限盐勺。日常做饭菜时可以使用限盐罐和限盐勺来提示自己用了多少盐,限盐勺有 2 克、3 克的,这样就能更精准地控制自己的用盐量。

2.巧用烹饪技巧减少用盐。平时烹调食物时不用或者少用盐、酱油或鱼露等含盐的调味料,等到食物快出锅再加盐调味,这样吃起来会有咸的味道。

3.利用食物本身味道来丰富口味。一些食物天然的味道也能让菜肴的口味变得更好,做某些菜时可以放醋,柠檬汁,或者辣椒来替代盐的咸味,既满足口味需要,也能减少盐摄入。

4.限制咸味零食和快餐,当心隐形盐。很多儿童/成人零食,快餐含钠量都很高,比如薯片,一些汉堡包和披萨。此外,豆瓣酱、辣酱、榨菜、酸泡菜、酱黄瓜、黄酱、大酱、腐乳、咸鸭蛋等食物中的隐形盐也不容忽视,尽量避免少吃或者不吃。

5.看营养标签,选择含钠较低的食品。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主要看钠的含量,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食品。

6.购买食盐时,可选择低钠盐。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低钠盐含有 70% 左右的氯化钠和 30% 左右的氯化钾,如果你选择摄入等同重量的低钠盐的话,无形中你就减少了 30% 左右的钠离子摄入。至于市场上什么竹盐、雪花盐等一些高端盐,它们可都是盐,多吃没有什么好处。

7.不咸≠不含盐。比如,话梅、番茄酱、面包、夹心饼干等食品,吃起来感觉好像不咸,但是也有不少“隐藏钠”,相当于过多摄入了“盐”,也要注意少吃。

自 科普中国
]]>
柳叶刀:2025年全球1100万人因饮食不当死亡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3381.html Tue, 15 Jul 2025 12:38:11 +0000 //www.otias-ub.com/?p=1773381 近日消息,下面这10种吃饭方式,你符合几个?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习惯,长期下来,正在默默缩短你的寿命。

根据《柳叶刀》(The Lancet)的国际研究,每年全球有超过 1100万人因为吃错而死亡。 对此,有医生警示,这些的饮食坏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健康与寿命。

1、你一直吃热烫食物

你是不是喜欢喝刚煮好的滚汤、烫嘴的茶? 当你大口喝下滚烫的食物,食道正经历一场“岩浆灾难”。

国际研究证实,65°C以上热饮会让食道癌风险暴增,因为高温会反复灼伤黏膜,就像皮肤被烫伤后结痂又撕裂,最终可能演变成癌变。 更可怕的是,火锅汤底、现冲热茶即使放凉5分钟,中心温度仍可能超过70°C。

小提醒:食物入口温度控制在10°C-40°C之间,保护食道,不让伤害累积成癌。 所以,建议用嘴唇轻碰食物测试温度,超过体温(约37°C)就需再等待,让食物和饮料稍微放凉,等到不烫口再吃最安全。

2、你一直吃腌制食物

香肠、腊肉、泡菜、咸鱼这些传统美食,虽然下饭,但含有亚硝酸盐与大量盐分。 研究发现,每周吃4天以上的腌菜者,死于食道癌的风险高出45%,出血性中风风险也升高。 腌制品中藏有亚硝酸盐、高钠,还可能形成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 更糟的是,这些添加物不但伤胃,还可能让你提早进医院。

小提醒:少碰香肠、腊肉、泡菜,多选新鲜天然食材。

3、你一直暴饮暴食

人都喜欢在节庆、加班、压力下的大吃大喝,看似放松,实则可能引发急性胰脏炎,尤其是这样的间歇性暴食,比长期高脂饮食,还更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小提醒:每餐七分饱,肠胃不闹脾气,你的寿命才会延长。

4、你一直吃太快了

吃饭太快,脑袋还没来得及接收到饱了的信号,你就吃超过所需热量了。 最新研究指出,每餐不到5分钟的人,脂肪肝风险高出81%。

小提醒:用餐时间至少15-20分钟,细嚼慢咽才能有健康。

5、你早餐又没吃了

“早餐不吃,午餐加倍”这句话听起来熟吗? 你以为不吃早餐能减肥? 真相是:空腹超过12小时,大脑会启动饥荒警报,午餐时吸收热量效率直接翻倍。

其实不吃早餐,不只让你血糖不稳,还会增加肥胖、糖尿病与心脏病风险。 研究指出,不吃早餐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风险显著上升。 而且,早上9点后才吃早餐的人,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出59%!

小提醒:早餐时间在7点到8点,让身体的生理节奏,与代谢同步启动,远离疾病与肥胖。

6、你一直都吃太咸了

很多方便的外食,常常是高盐、高油、高糖三重地雷。 尤其盐吃太多,容易导致高血压、脑中风和骨质疏松。 盐,已经不只是血压杀手,还会加速骨钙流失、引爆脑中风

小提醒:每人每日摄盐量不超过6克(大约一瓶矿泉水瓶盖的量而已),尤其小心隐形盐:酱油、腌制品、零食、即食面。

7、你一直喝饮料

珍奶、可乐、果汁,看似快乐的糖分,却会让你越喝越上瘾。研究指出,甜的饮料与45种疾病有关,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小提醒:每日游离糖摄取量应少于25克(相当于一瓶低糖饮料),尽量选择无糖茶、水,别再宠坏你的胰岛素。

8、你一直吃隔夜菜

过夜变质食物里头,可能藏有黄麴毒素,这种毒素需要280°C以上才能分解,而一般烹调根本办不到。 别以为切掉发霉的部分就没事,其实毒素早已“渗透”整块食物!

小提醒:食物只要有疑虑,宁可丢掉,健康比节俭更重要。

9、你吃晚餐太晚了

吃得晚,身体来不及消化,热量变成脂肪堆积。 晚上8点后吃晚餐? 小心脑中风找上门! 一项涵盖日本7万名中老年人的研究指出,晚餐不规律或过晚,脑出血风险提升44%。

小提醒:晚餐安排在18:00–20:00之间,不仅对血管好,也有助睡眠质量。

10、你一直不吃主食

现在很多人怕胖不敢吃饭,但你知道吗? 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约53.7%时,体内长寿蛋白Klotho浓度最高,有助延缓老化

小提醒:平衡饮食的白米、糙米、地瓜、燕麦轮流吃,主食不能消失。

据了解,Klotho 蛋白是一种被称为长寿蛋白的抗老化分子,由日本科学家在1997年首次发现,并以希腊神话中负责掌控寿命的女神“克罗托(Klotho)”命名。

Klotho蛋白的功能:延缓老化、抗氧化、调节代谢、促进神经健康,也就是说—吃对比例的碳水主食(如糙米、荞麦、地瓜),有助提升体内的长寿指数。

自 快科技
]]>
研究显示:冷冻蔬果维生素C保留率超9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71241.html Fri, 04 Jul 2025 12:24:44 +0000 //www.otias-ub.com/?p=1771241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觉得蔬果冷冻后营养会流失,认为它们在营养上远不如新鲜蔬果。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很不严谨。

在普通储存条件下,蔬果的营养流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通过低温隔绝这些导致蔬果营养成分流失的因素,反而可以延长蔬果中营养成分的留存。

在这种极低的温度条件下,蔬果内部的酶活性会大幅减缓甚至停止,而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的生长繁殖也会被有效抑制,大大减少蔬果在储存过程中因微生物作用而导致的腐败和营养流失。

蔬果作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营养价值不言而喻。然而,在众多蔬果产品中,冰冻蔬果的地位却显得有些尴尬。许多消费者对冰冻蔬果存在普遍的误解,认为它们在营养上远不如新鲜蔬果,这种误解源于对现代冷冻技术的认知不足。

事实上,经过适当处理的冰冻蔬果在营养价值上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越某些”新鲜”蔬果。

蔬果的营养流失是怎么发生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蔬果的营养流失,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新鲜蔬果从采摘地到超市货架,往往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运输和储存。在这个过程中,蔬果会持续进行呼吸作用,消耗自身营养。同时,暴露在空气中的氧气和光照下,会加速蔬果中对光热敏感的维生素 C 的氧化分解。

此外,除了蔬果自身的呼吸作用,蔬果内部的酶也会进一步促进其营养成分的损失。比如其中的氧化酶,会在蔬果受到损伤或暴露在空气中时加速维生素 C、多酚类等抗氧化物质的氧化分解,导致营养成份的流失以及褐变。水解酶则会分解复杂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淀粉、蛋白质等,大大影响蔬果的质地和营养组成。一些特定的分解酶则会分解特定的维生素,导致蔬果的营养价值进一步下降。

而且蔬果中含有大量水分,在干燥环境下,水分通过表皮逐渐蒸发,不仅让蔬果失重、干瘪,还会让溶于水中的维生素 C 和 B 族维生素等随之流失。

在普通储存条件下,蔬果的营养流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通过低温隔绝这些导致蔬果营养成分流失的因素,反而可以延长蔬果中营养成分的留存。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低温冷冻蔬果,在加工生产时通常采用的都是速冻技术。这种技术的关键就在于在极端的时间内,将蔬果降温至极低的温度,通常会达到-18℃ 以下乃至更低。

在这种极低的条件下,蔬果内部的酶活性会大幅减缓甚至停止,而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等的生长繁殖也会被有效抑制,大大减少了蔬果在储存过程中因微生物作用而导致的腐败和营养流失。

冷冻蔬果部分营养成分含量甚至高于新鲜蔬果

多项科学研究表明,冰冻蔬果在关键营养素的保留方面表现出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于经过长时间运输和储存的新鲜蔬果。 许多冰冻蔬果在成熟度达到顶峰时就被采摘并立即冷冻,这使得它们在营养上具有优势,因为新鲜蔬果在采摘后到销售期间,营养成分可能会持续流失。 比如维生素 C 是蔬果中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易受热、光照和氧化影响而流失,而低温速冻则可以有效保存维生素 C。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冰冻蓝莓、西兰花、玉米、草莓等中的维生素 C 含量与新鲜蔬果几乎相当。

相较之下,新鲜蔬果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维生素 C 反而会因氧化和光照而逐渐下降,在普通条件下储存5天后新鲜蔬果的维生素 C 流失甚至比冷冻品更多。 蔬果中的多酚类、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也可以通过速冻保存。

研究表明,冰冻草莓的多酚类物质保留率高达 90%以上。 与维生素 C 和抗氧化物质不同,矿物质(如钙、镁、钾等)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受温度和氧气的影响。因此,在冷冻过程中,钙、镁等矿物质的含量几乎没有流失。这意味着冰冻蔬果在提供这些必需矿物质方面与新鲜蔬果无异。

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冷冻蔬果?

首先,在挑选时应该首先选择无添加的冷冻蔬果。一些商家可能会为了改善口感或延长保质期而添加额外添加糖、人工甜味剂、色素或防腐剂,这会增加不必要的卡路里摄入,甚至抵消蔬果本身的健康益处。因此,购买冷冻蔬果时,一定要阅读营养成分表,确保购买的是不含额外添加剂的纯蔬果产品。

此外,需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避免有反复解冻导致的营养流失。购买时应检查包装袋或盒子是否密封完好,没有破损、膨胀或霜层过厚的情况。霜层过厚可能表明产品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解冻和再冷冻。反复解冻会导致蔬果的细胞结构受损,影响口感和营养,甚至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因此,选择包装平整、无明显冰块聚集的冰冻蔬果更为安全可靠。

冷冻蔬果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用于烘焙或煮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冰冻可以显著延长蔬果的保质期,但也不意味着无限延长,通常冷冻食品都会有自己的最佳风味期,不同的冷冻蔬果也会有相应的时限,超过时限后风味和营养成分还是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最好在最佳风味期内食用。

许多人在解冻冰冻蔬果时习惯将其长时间浸泡在水中,或放置在室温下缓慢解冻。然而,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长时间浸泡会导致蔬果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C 和 B 族维生素)溶解在水中并流失。正确的解冻方式是将其置于冰箱冷藏室中缓慢解冻,或在需要时直接用于食用或烹饪。

总而言之,无论是速冻蔬果还是其他速冻食品,我们都不应再抱有“不如新鲜”的偏见。得益于现代低温速冻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食品在营养保留方面表现出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具优势。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跨季节享受各类食材的便利,更有效减少了食物浪费,让健康饮食变得更简单、更触手可及。下次购物时,不妨多关注一下冷冻区,你会发现速冻食品也可以是餐桌上的优质之选。

照“谣”镜

此类谣言一般都是利用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散布对现代技术的不信任。此外进行偷换概念,如这个谣言中将“营养流失”等同于“无营养”,或对比不同状态下的蔬果。因此,面对此类谣言要关注是否引用权威机构或学术期刊的研究,警惕片面强调单一因素或使用绝对化表述,了解食品科学常识,关注专业科普平台,获取更全面的食品科学解读。

自 科普中国
]]>
ECU:维生素K1摄入量高女性ASVD死亡风险低4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69475.html Fri, 27 Jun 2025 12:31:21 +0000 //www.otias-ub.com/?p=1769475 一项新的长期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份绿叶蔬菜有助于保护心脏,摄入更多菠菜、羽衣甘蓝和西兰花中所含的维生素 K1 可以降低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心血管疾病 (CVD) 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病,是全球最大的死亡原因。其中一种名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 (ASVD) 的 CVD 疾病,其特征是动脉内斑块积聚,导致动脉狭窄并限制血流。

ASVD 是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因为它常常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而这两种疾病都是最致命的 CVD。

埃迪斯科文大学 (ECU)、西澳大利亚大学和丹麦癌症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了一种降低 ASVD 风险的简单方法:通过多吃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来提高维生素 K1 的含量。

“菠菜、羽衣甘蓝和西兰花等绿叶蔬菜和十字花科蔬菜富含维生素K1,这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特有的血管钙化过程,”东卡罗来纳大学博士生、该研究的主要作者蒙塔纳·杜普伊(Montana Dupuy)说道。“好消息是,这些蔬菜很容易融入你的日常饮食中。”

研究人员调查了摄入更多维生素 K1 是否与老年女性的心脏和血管健康相关。之所以选择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她们患动脉粥样硬化病 (ASVD),尤其是中风的风险更高。研究人员特别关注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动脉增厚以及随时间推移出现的严重心血管问题,例如心脏病发作、中风、住院或因 ASVD 导致的死亡。他们招募了 1436 名平均年龄为 75 岁的澳大利亚女性,并对她们进行了 14.5 年的随访,利用住院和死亡记录来追踪她们的病情进展。研究人员在研究开始时通过食物问卷评估了参与者的维生素 K1 摄入量。

研究发现,维生素 K1 摄入量较高的女性颈动脉壁更薄,这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它表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低。在 14.5 年的时间里,维生素 K1 摄入量最高的女性(约 119 微克/天)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内皮疾病 (ASVD) 的风险比摄入量最低的女性(约 49 微克/天)低 43%。维生素 K1 摄入量较高的女性,心脏病和中风死亡率也显著降低。虽然维生素 K1 摄入量较高的女性因 ASVD 住院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但这一趋势并不显著。

“这项研究发现,维生素 K1 摄入量比澳大利亚膳食指南中目前推荐的摄入量高出约 30% 的女性患 ASVD 的长期风险较低,”埃迪斯科文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高级研究员兼该研究的通讯作者马克·西姆博士说。

美国建议成年男性每日维生素 K1 摄入量为120 微克,成年女性为 90 微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建议成年男性每日摄入量为 70 微克,成年女性为 60 微克。值得注意的是,要达到每天 120 微克的维生素 K1 摄入量,你需要吃什么以及吃多少。一杯生甘蓝可提供 472 微克,一杯生菠菜可提供 145 微克。半杯煮熟的西兰花可提供 110 微克,半杯煮熟的抱子甘蓝可提供 109 微克。半杯煮熟的卷心菜可提供 82 微克维生素 K1。所以,简而言之,你不必太努力就能达到每天摄入 120 微克的目标。

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因此无法证明因果关系,只能显示相关性。此外,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参与者的食物摄入量是自我报告的,这可能会受到记忆力或漏报的影响;此外,仅评估了维生素 K1,尽管维生素 K2 也可能影响心脏健康。此外,该研究的对象为年龄较大、主要为白人澳大利亚女性,因此研究结果可能不适用于男性、年轻人或其他种族。

然而,这项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多吃一份(大约半杯到一杯)绿叶蔬菜或十字花科蔬菜不太可能对大多数人造成伤害,而且可以显著改善心脏健康。如果您对此感到担忧,应该在改变饮食习惯之前咨询医生。

该研究发表在《欧洲营养学杂志》上。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哈佛大学:植物固醇可降低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风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1764922.html Fri, 13 Jun 2025 13:25:37 +0000 //www.otias-ub.com/?p=1764922 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是美国导致死亡和长期健康问题的两大主要原因。现在,一项新研究强调了多吃植物性食物如何带来真正的改变。具体来说,研究人员在植物中发现了一种化合物,可能有助于降低患这两种疾病的风险。这种化合物被称为植物固醇,天然存在于水果、蔬菜、坚果和全谷物等食物中,其结构与胆固醇相似。

研究表明,摄入更多植物固醇的人患心脏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降低。摄入量较高的人还表现出血糖控制更好、炎症更少,甚至肠道菌群也发生了变化,这可能有助于促进更健康的新陈代谢。

“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坚持以植物为主的健康饮食模式的建议,这些饮食模式富含蔬菜、水果、坚果和全谷物,”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王风雷博士说道。“这些发现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饮食选择。”

王教授在 5 月 31 日至 6 月 3 日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举行的美国营养学会旗舰年会 NUTRITION 2025 上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植物甾醇的饮食方法

虽然先前的研究表明植物固醇可以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即“坏”胆固醇)来改善健康,但大多数临床试验都使用了高剂量的植物固醇,超过了单靠饮食所能获得的剂量。这项新研究是首批揭示植物固醇作为正常饮食一部分的益处的研究之一。

王及其同事汇总了三项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共涉及超过20万名美国成年人。所有研究参与者均为护士或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其中近80%为女性。在长达36年的随访期间,超过2万名研究参与者患上了2型糖尿病,近1.6万名患上了心脏病。

基于食物频率问卷,研究人员估算了每位参与者的总植物固醇和三种植物固醇(β-谷固醇、菜油固醇和豆固醇)的摄入量。植物固醇摄入量排名前五分之一的参与者每天摄入约4-5份蔬菜、2-3份水果、两份全谷物和半份坚果。

与植物甾醇摄入量最低的五分之一人群相比,植物甾醇摄入量最高的五分之一人群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降低了9%,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降低了8%。β-谷甾醇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关联,但菜油甾醇和豆甾醇则没有。

血液生物标志物和代谢物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超过11000名研究参与者血液样本中的代谢物(代谢产物),以及超过40,000名参与者血液样本中的其他代谢生物标志物。他们发现,总植物固醇和β-谷固醇与心脏病和糖尿病相关的良好代谢物和代谢标志物相关,并指出了这种关联背后的可能机制。

王教授表示: “我们的临床生物标志物和代谢组学结果表明,胰岛素活性、炎症以及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代谢物都参与其中。这表明植物固醇可能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来降低风险。”

研究人员还对465名参与者的肠道菌群及其相关酶的组成进行了检测。他们发现了几种与较高植物固醇摄入量相关的微生物种类和酶,这些微生物种类和酶可能影响与降低疾病风险相关的代谢物的产生。

“我们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在这些有益的关联中发挥作用。一些菌种,例如普氏粪杆菌,携带有助于降解植物甾醇的酶,从而可能影响宿主的代谢,”王教授说道。

研究人员指出,这项研究是观察性的,并非旨在明确证实因果关系,但他们补充说,结合流行病学数据、生物标志物和微生物组数据的发现可以加强证据。

编译自/ScitechDaily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研究显示:番茄炒蛋盖饭热量达751kcal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9055.html Tue, 27 May 2025 14:37:35 +0000 //www.otias-ub.com/?p=1759055 番茄炒蛋,这道经典的家常菜,酸甜可口、制作简便,深受大家喜爱。很多人也把这道菜作为减肥期的必备减脂餐。

关于“番茄炒蛋减脂”的话题在社交平台的讨论量居高不下。不少人认为它热量低、营养高。但是,事实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

番茄炒蛋 我愿称之最胖人的菜之一

番茄炒蛋,隐藏的热量大户

1、一份番茄炒蛋盖饭,就占全天 50%热量!

你可能不信,一份番茄炒蛋盖饭,就干掉了全天一半的热量。先来看看做菜 app 上的热门做法。

番茄炒蛋 我愿称之最胖人的菜之一

图源:某做菜 app 截图

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各类食物的热量数据,咱们来看看这个菜谱的热量能有多高呢?这道菜肴的热量主要来自 4 种食材:西红柿、鸡蛋、烹调油和糖。

· 西红柿:每 100g 西红柿的热量是 15kcal,就算 2 个大概 300g,也只有 45kcal。

· 鸡蛋:每 100g 热量是 139kcal,两个鸡蛋大概 120g,热量是 167kcal。如果放 3 个鸡蛋,那就是 250kcal。

· 烹调油:基本要用 2 次,第一次是烹调鸡蛋,第二次是炒菜。按上面的食谱总用油量是 30g,那么油的热量是 270kcal。其实,油真的是丰俭由人,因为鸡蛋的吸油能力很强,油越多,裹进鸡蛋里的也越多。

番茄炒蛋 我愿称之最胖人的菜之一

· 糖:1 克糖的热量是 4kcal,这里用了 15 克,就是 60kcal。综合以上的食材热量,这道菜整体的热量是 45+167+270+60=542(kcal)。

如果加上主食,比如 180g 白米饭(209kcal),热量是 751kcal。是轻体力女性全天热量的 44%。如果是在餐馆吃或者外卖,那全天热量需求的一半就被番茄鸡蛋盖饭占用了。

2、和常见高热量食物比,热量也不少

在很多人心里,汉堡、薯条、雪糕、蛋糕都算是高热量的食物,但和番茄炒蛋的热量相比,就“逊色”了不少。来看看对比↓↓↓

一个巨无霸汉堡,513kcal;一中等份薯条,289kcal;一份草莓冰淇淋,245kcal。图片来源:作者制图,素材来自AI及麦当劳官网

可能的健康隐患

如果你爱吃且经常吃甜口的番茄炒蛋,可要注意了。番茄炒蛋的食材虽然健康,但因为烹调方式及用料的原因,会有这些健康隐患↓

1、升血糖快

番茄酸味比较浓,为了提鲜味、调节口感,很多人在烹调时会加入糖。本来很健康的食物搭配,因为糖加的多的问题,营养分值就下降了不少。以上面的食谱为例,一道菜里加了 15g 的糖,这对血糖敏感的朋友简直就是“灾难”。

番茄炒蛋 我愿称之最胖人的菜之一

图源:中国食物成分表(第 6 版/第一册)

如果搭配白米饭一起食用,会进一步加重血糖的波动(糖和白米饭都属于高 GI 食物,升血糖速度快),不利于血糖的稳定。长期食用高糖高油的番茄炒蛋,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2、肥胖相关的心血管问题

吃这道菜,都是要带着汤一起吃的,那才是灵魂,但这样热量就全部进肚了。高热量的番茄炒蛋摄入过多,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超过身体的消耗,从而引起肥胖。而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放了糖,咸味降低,盐的量也会放得更多,增加高血压风险。

甜味(不同重量)对咸味的影响 图源:毛羽《烹饪调味学》

怎么炒更健康?

其实,咱们自己做西红柿炒鸡蛋,完全可以做得低热量又健康。只要做好这 4 点,热量控制在 300kcal 以内毫不费力。

1、巧用工具

· 不粘锅:不粘锅可以减少炒菜时的用油量,只需在锅底均匀涂抹一层薄薄的油即可

· 喷油壶:喷油壶可以更好地控制用油量,食用油以雾状喷洒在锅内或食材上,使油的分布更加均匀,减少用油过量的情况。

2、做法改良

· 减少糖等调味品

· 出锅放盐

· 少油烹饪

3、食材多样

可以在番茄炒蛋中加入一些其他低热量、高营养的食材,如柿子椒、香菇、洋葱等,不仅能够丰富菜品的口感和营养,还能降低整道菜的能量密度。

4、更换主食

将传统的白米饭更换为糙米饭、杂粮馒头、荞麦面条等粗粮主食,与西红柿炒鸡蛋的适配度也很高。这类主食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速度相对较慢,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有助于减少热量摄入和控制体重。 总之,在日常饮食中,合理烹饪的番茄炒蛋可以作为一道美味佳肴放心吃,但不应长期作为减脂餐的主力选择。食物多样,均衡膳食,才是健康减肥的前提。

自 科普中国
]]>
2024年破壁机市场零售额31.4亿元,同比下降14.4%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6305.html Wed, 14 May 2025 15:03:12 +0000 //www.otias-ub.com/?p=1756305 曾几何时,破壁机凭借“打破细胞壁,释放更多营养”的宣传口号,成为健康养生人士的厨房新宠,在消费升级浪潮与健康饮食理念的推动下,破壁机市场迅速崛起,各大品牌纷纷入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它不仅是豆浆机、榨汁机功能的简单叠加,更被赋予了制作冰沙、酱料、辅食,甚至研磨药材等多元用途,看似为消费者勾勒出一幅便捷、高效、营养的理想厨房生活画卷。

然而短短几年间,这一网红家电却热度骤降,从厨房台面的“常客”沦为橱柜深处的“闲置品”,销量与口碑双双滑坡,市场规模也呈现出萎缩态势。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破壁机在走红后迅速失速,陷入如今的尴尬境地?

走红的“破壁”神话

破壁机并非横空出世的全新发明,其技术原理可追溯至多年前,它通过超高转速的电机带动锋利刀片高速旋转,瞬间击破食材细胞壁,理论上能让食物营养成分更充分释放,口感更为细腻。

最初,破壁机主要在欧美市场流行,用于制作蔬果昔等健康饮品,随着国内健康养生风潮兴起,约在2014年前后,破壁机被引入中国市场,凭借多功能特性,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目光。

彼时,小家电市场正值品类细分、创新迭代的黄金时期,消费者对厨房电器的需求从基础实用向功能丰富、品质提升转变。

破壁机以一台设备集成多种功能的优势,完美契合这一消费趋势,弥补了传统豆浆机、榨汁机功能单一的短板,节省厨房空间的同时,还能满足家庭多样化饮食需求,无论是为老人制作易于消化的米糊、为孩子准备营养辅食,还是给自己调配一杯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汁,破壁机似乎都能轻松胜任。

再加上商家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将破壁机与“健康生活”“营养升级”紧密挂钩,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购买热情,短短几年,破壁机市场零售额规模迅速攀升,逼近百亿元,成为家电市场的耀眼新星。

喧嚣背后的“破壁”之殇

噪音污染,打破清晨宁静:噪音过大是破壁机最为人诟病的问题,由于高速运转的电机和刀片需要强大动力驱动,运行时往往产生刺耳噪音,分贝数可达90以上,堪比装修时的电钻声,许多用户反映,早上使用破壁机制作早餐,本想开启活力一天,却因巨大声响惊扰家人,甚至引发邻居投诉。即便部分产品宣称采用“柔声静音”技术,但实际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消费者满心期待换来的却是失望。

容量尴尬,难以满足全家:破壁机宣传中的大容量常常误导消费者,多数产品标注的大容量针对冷饮,一旦制作热饮,容量便大幅缩水,以常见的1.5L破壁机为例,热饮实际容量往往仅800ml左右,这对于人口较多家庭,制作豆浆、米糊等早餐时,根本无法满足每人一大碗需求,常常需要分两次制作,耗时费力,而对于单身或两口之家,一次热饮制作量又过多,造成浪费。

耗时冗长,早餐不再从容:商家宣传的“快速制作早餐”,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打一杯豆浆,从加热、破壁到煮沸,全程通常至少需要30分钟,远不及早餐店老式豆浆机效率高。上班族早上时间紧张,本想依靠破壁机快速搞定营养早餐,却发现使用它需要提前半小时起床等待,时间成本过高。

清洗难题,让人望而却步:尽管商家纷纷宣称破壁机具备“一键清洗”功能,但实际操作却并非如此简单,破壁机刀片底部、缝隙处极易残留食物渣滓,自动清洗根本无法彻底清除,必须借助刷子手动用力抠刷,过程繁琐且费力。橡胶圈部位更是藏污纳垢,长期不彻底清洁,容易滋生霉菌,危害健康。

口感欠佳,营养存疑:商家宣传破壁机能让食物“细腻无渣”,但实际制作出的饮品口感却不尽人意。例如制作的果蔬汁可能像糊糊,这是因为刀片高速破壁过程中,食材容易氧化,导致口感浑浊;热饮还容易出现分层现象,放置一会儿便“上清下稠”;一些用户尝试用破壁机制作精致料理,如“米其林级南瓜汤”,最终成品口感却远不如预期,甚至被调侃“比婴儿辅食还差”。

市场萎缩,“破壁”困境难解

随着上述使用体验问题不断暴露,消费者对破壁机的热情迅速冷却,市场数据清晰反映出这一趋势,自2018年达到市场规模高点后,破壁机市场便持续萎缩,哪怕在宅经济火热、厨房小家电整体市场保持平稳甚至部分品类增长的情况下,2024年破壁机电商全平台零售额仍同比下降14.4%,仅为31.4亿元。曾经被看好的高端市场,也未能如预期般支撑起行业增长。

尽管当前破壁机市场低迷,但并不意味着它已穷途末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追求的持续深入,以及科技不断进步,破壁机仍具备一定破局潜力。

一方面,厂商需聚焦用户痛点,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产品设计应更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若能成功突破现有困境,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问题,破壁机或许能重新赢回市场青睐,在厨房家电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固位置,从过气网红转变为真正的厨房刚需电器。

自 中关村在线
]]>
研究发现经常食用鱼类可以减少多发性硬化症的残疾进展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2743.html Wed, 26 Feb 2025 13:31:06 +0000 //www.otias-ub.com/?p=1742743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经常食用鱼类可以减少多发性硬化症的残疾进展。研究人员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吃鱼较多的人,尤其是瘦肉型和油脂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其症状恶化的风险明显较低。 即使在确诊后少量增加鱼类摄入量似乎也有帮助。
鱼类不仅含有欧米伽-3,另一种化合物牛磺酸也可能在减缓多发性硬化症的进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家认为,牛磺酸的抗炎和保护作用可能会改变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2月25日发表在《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及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上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显示,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多食用瘦肉和油性鱼类可能有助于减缓残疾进展。研究人员认为,鱼类中的营养物质具有抗炎和保护神经的作用。 他们的发现凸显了饮食对控制多发性硬化症的潜在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食可能会影响包括多发性硬化症在内的炎症性疾病。 虽然以往的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食用鱼类可降低残疾程度,但很少有研究探讨食用鱼类是否能延缓或减少残疾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瑞典多发性硬化症流行病学调查(EIMS)研究中2719名新诊断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 这项全国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005年4月至2015年6月期间招募的参与者。

在注册时,参与者提供了有关其环境暴露和生活习惯的详细信息,包括他们食用瘦鱼和油鱼的频率。 鱼类摄入量分为从不或很少、每月 1 到 3 次或每周一次,根据鱼类摄入的类型和频率,得分从 2 到 6 分不等。

瑞典多发性硬化症登记处使用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对这些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

确认的残疾恶化定义为 EDSS 评分比基线至少增加 1 分,且在两次检查(至少相隔 6 个月)之间持续增加。

与不吃或很少吃鱼的人相比,诊断时鱼类摄入量最高的人确诊残疾恶化的风险降低了44%,进展到EDSS 3的风险降低了45%,进展到EDSS 4的风险降低了43%。

趋势分析表明,摄入的瘦鱼和油性鱼越多,证实残疾恶化和进展到 EDSS 3 和 4 的风险就越低。

2021年,1719名参与者完成了一份在线随访问卷,评估了鱼类摄入量随时间的变化。 约有 412 人(24%)改变了他们的鱼类摄入量:288 人增加了鱼类摄入量;124 人减少了鱼类摄入量。

那些在确诊后 5 年内将鱼类摄入量从 2-3 分提高到 5-6 分的人(133 人)与那些继续很少吃鱼或不吃鱼的人(400 人)相比,确诊残疾恶化的风险降低了 20%。

只有 16 名参与者的鱼类摄入量从基线 2 分提高到了 5-6 分,但与那些仍保持最低摄入量的人相比,他们确诊残疾恶化的风险降低了 59%(101)。

即使考虑到体育锻炼、体重(体重指数)、吸烟、酒精摄入量和日光照射等潜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也是如此。 在对维生素 D 水平做进一步调整后,结果仍然相似。

这是一项观察性研究,因此无法就因果关系得出肯定的结论。 研究人员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并调查其背后的生物机制。

但他们建议”虽然ω-3 脂肪酸(主要存在于油性鱼类中)可能有助于减少残疾的进展,但从食用脂肪较少的鱼中观察到的有益效果表明,其他因素也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一个因素是牛磺酸,这是一种氨基酸,在鱼类和海产品中含量很高”。

他们解释说:”牛磺酸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游离氨基酸,虽然有内源性机制产生牛磺酸,但外源性供应是满足生理需求所必需的,牛磺酸具有多种细胞功能,包括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发挥细胞保护作用,使其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药物。”

研究结果强调了饮食(尤其是鱼类摄入量)作为一种可调节因素的潜在作用,它可以补充现有的多发性硬化症治疗策略。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是什么在阻止你选择健康饮食?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6589.html Fri, 10 Mar 2023 07:10:28 +0000 //www.otias-ub.com/?p=1566589

大约有一半的美国人是健康饮食者,至少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根据Statista Consumer Insights的数据,50%的美国人声称自己积极尝试健康饮食。这一态度在婴儿潮一代(在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人)中最为普遍,58%的人同意,但在Z世代(出生于90年代末或者是21世纪初的一代人)中也不低,44%的人表示他们正在追求这一目标。

与此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现,超过36%的美国人经常吃快餐,以至于在任何一天,三分之一的美国人都在快餐店吃饭。

The Cleveland Clinic的一项调查中,46%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吃健康食品的障碍是价格。近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很少有时间烹饪和准备健康食品,而高达20%的人表示他们不知道如何烹饪健康食品。

这张图表显示了美国人对健康食品的态度。数据来源:Statista.com

]]>
悉尼科技大学:健康饮食能显著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1701.html Fri, 27 May 2022 13:13:20 +0000 //www.otias-ub.com/?p=1441701

根据新的研究,饮食习惯不佳的年轻男性在改用健康的地中海饮食后,抑郁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抑郁症是一个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影响到全球大约3亿人。它是自杀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年轻人死亡的最大原因。这项为期12周的随机对照试验由悉尼科技大学的专家完成,最近发表在同行评议的《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

据首席研究员、悉尼科技大学卫生学院博士生杰西卡-贝耶斯(Jessica Bayes)说,该研究是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考察地中海饮食对年轻男性(18-25岁)抑郁症状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年轻人愿意接受一种新的饮食感到惊讶。那些被分配到地中海饮食的人能够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变他们原来的饮食习惯。

这表明,医生和心理学家应该考虑将抑郁的年轻男子介绍给营养师或营养师,作为治疗临床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研究为营养精神病学这一新兴课题做出了贡献,该课题旨在研究特定营养素、食物和饮食模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该研究的饮食中含有丰富的彩色蔬菜、豆类和全谷物,以及油性鱼类、橄榄油和未经加工的无盐坚果。

其主要重点是通过新鲜的全食物提高饮食质量,同时减少对快餐、糖和加工红肉的摄入。在科学上我们认为食物会影响情绪,有很多原因。例如,血清素是一种帮助我们感到快乐的化学物质,大约90%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微生物在肠道内制造的。有新的证据表明,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沟通,也就是所谓的肠脑轴。

为了拥有有益的微生物,我们需要给它们喂食纤维,这在豆类、水果和蔬菜中都有。

自 cnBet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