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2 Mar 2023 12:23:4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京东健康财报:2022年京东健康营收467亿元 同比增长52.3%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2819.html Wed, 22 Mar 2023 12:23:48 +0000 //www.otias-ub.com/?p=1572819 近日消息,京东健康发布了 2022 年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京东健康总收入为人民币 467 亿元,同比增长 52.3%;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达 26.2 亿元,同比增长 86.6%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健康过去 12 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超 1.54 亿,相比于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净增加 3100 万。

医药健康产品供应链网络方面,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健康使用了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的 22 个药品仓库和超过 500 个非药品仓库,京东大药房药品“自营冷链”能力已覆盖全国超 300 个城市,京东大药房 DTP 药房(Direct to Patient,即直接面向患者提供专业服务的药房)经营超过 400 个特药品种。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已建立超过 150 个二级临床科室,全年日均在线问诊咨询量超过 30 万。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京东健康第一时间推出发热门诊服务,高峰期间单日最高问诊咨询量超 114 万

自 IT之家

]]>
京东健康上市IPO招股书 ​​​​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7995.html Tue, 08 Dec 2020 08:43:01 +0000 //www.otias-ub.com/?p=1167995

]]>
京东健康递交招股书:总用户数超1.5亿 日均在线问诊量约9万次 //www.otias-ub.com/archives/1127549.html Mon, 28 Sep 2020 03:00:58 +0000 //www.otias-ub.com/?p=1127549 据IPO早知道消息,国内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在线零售药房「京东健康」于9月27日晚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美银证券、海通国际和瑞银担任联席保荐人,华兴资本则担任财务顾问。

事实上,自2014年2月起,京东健康的医疗健康业务就开始作为京东集团独立的业务类目进行运营;2017年12月,京东健康正式推出在线问诊业务;次年3月,银川京东互联网医院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至此京东健康已可向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服务的用户开具处方。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按2019年收入计,京东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及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截至2020年6月30日超过1.5亿名用户曾使用京东健康的平台购买医药和健康产品或医疗健康服务。

2019年11月和2020年8月,京东健康先后完成超9亿美元A轮融资和超8.3亿美元B轮融资。

IPO前,京东集团直接持有京东健康81.04%的股份,高瓴资本则持有4.49%的股份,为最大机构投资方,高瓴资本合伙人易诺青担任非执行董事。此外,霸菱亚洲、CPEChinaFund、中金公司和中国人寿分别持有3.16%、3.16%、2.37%和2.26%的股份。

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表示,其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能够让国民享有易得、便捷、优质和可负担的医疗健康产品与服务,成为国民信赖的首席健康管家。

医、药双轮驱动,医药健康零售年活跃用户7520万

目前,京东健康已通过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医、药联动」的业务闭环,前者可为后者提供优质流量,而后者则为前者创造需求,进而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具体来讲,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

其中,自营业务主要通过京东大药房经营。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大药房已设有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具有较快的履约服务能力;而线上平台则主要利用京东健康的品牌知名度、用户群以及专有技术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产品品类,与京东大药房形成良性互补。截至2020年6月30日,线上平台上拥有超过9,000家第三方商家,SKU超过1000万。

此外,京东健康的全渠道布局则指按需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现已覆盖超过200个城市。

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12个月,京东健康的医药健康零售分别为4390万、5050万、5610万及7250万个年活跃用户(注:12个月内至少购买过一次商品)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主要提供在线问诊和处方续签、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和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等服务。

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约9万次,是2019年同期的近6倍。8月,京东健康推出「京东家医」品牌的家庭医生服务,提供各种面向家庭的健康管理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健康亦在快速拓展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用户可通过合作的线下消费医疗健康机构,在京东健康平台进行预约并支付服务开支,接受体检服务、医学美容、口腔齿科和疫苗预约等服务。在COVID-19期间,京东健康是中国第一家提供线上COVID-19核酸检测预约服务的公司。

从这一业务闭环不难发现,京东健康零售药房的买家同时是潜在的医疗健康服务用户,而医疗健康服务用户又成为反哺零售药房和其他消费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要流量。

换言之,基于强大的品牌知名度、良好的用户体验以及整合的业务模式,京东健康能够较好地控制获客成本并提高用户黏性,进而带来更强的盈利能力。

技术赋能行业发展,2019年研发投入超3.3亿元

京东健康亦在招股书中强调,其是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并以不断改善技术能力为重中之重。

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23亿元、2.18亿元、3.38亿元和2.78亿元,呈逐年提升趋势。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除在自身业务上不断技术投入外,京东健康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为整个医疗健康产业链上的其他参与者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

自身业务方面,京东健康已通过使用包括AI在内等技术,研发落地下一代技术应用,例如智能辅助问诊、智能辅助处方审核和智能健康管理仪器等;为医院和综合医疗健康系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帮助医疗体系搭建数字操作系统,改善运营流程,进而将这些医疗健康服务机构整合到京东健康平台。

对外赋能方面,京东健康将各类应用与云技术基础设施结合,为线下医院提供涵盖其各方面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能力,为药企和健康产品供应商提供反向定制,帮助它们开展产品研发;为多个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健康城市」解决方案,涵盖基层医疗、居民健康档案、医保支付等领域。

总而言之,京东健康积希望并正在试图发挥自身供应链和技术能力,通过开发和经营平台赋能医疗健康价值链上的参与方,提升运营效率与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以达到推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而在与京东集团的协同上,京东健康与其在履约、技术、客服和营销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尤其是通过借助京东集团的人才和核心技术,获得对用户行为和需求更为清晰的洞察,并增强数字化赋能能力。

上半年营收达88亿元,经调整净利率为4.2%

2017年至2019年,京东健康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6亿元、82亿元和108亿元(人民币,下同);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营收为88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50亿元增长76%。

从收入构成来看,来自医药和健康产品自营销售的商品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在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8.4%、88.8%、87.0%和87.6%。京东健康预计,随着用户数的不断增加,商品收入仍将是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毛利率方面,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4.9%、24.2%、25.9%和25.3%。

2017年和2018,京东健康分别实现1.78亿元和2.15亿元的净利润;2019年则净亏损9.71亿元。当然,之所以出现上述亏损并非因主营业务的业绩波动导致,而是由于A轮优先股公允价值因股权价值增加而增加。

因此,若按调整后的净利润计算,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09亿元、2.48亿元、3.44亿元以及3.71亿元;经调整净利率则分别为3.8%、3.0%、3.2%以及4.2%。

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提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进一步扩大用户群体,提高用户参与度;加强在医药和健康产品方面的供应链能力;扩张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加强技术赋能解决方案并继续创新。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大健康产业的数字化成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在年初疫情期间,京东健康与京东旗下的各大业务一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内外部全面动员,充分发挥在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流通与供应、互联网医疗服务、权威医学专家资源、以及技术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体验和服务,同时联合政府、医院、企业共同防疫抗疫。

本月,京东健康又与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湖北省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康复和心理疏导项目、助力湖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智能穿戴设备、医用防护物资等医疗健康产业,打造「湖北样板」示范区。同时,京东健康赞助3000万元成立心理公益基金,推动湖北省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心理疏导和全面康复。在此基础上,京东健康还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培育体系建设,稳健开展后续工作。

无疑,作为一家脱胎于京东集团、独立运营6年的年轻企业,京东健康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尽己所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就行业整体规模而言,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1,310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217,73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4%。其中,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

2019年,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占 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的3.3%。然而,在「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政策及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以及在COVID-19疫情的加速下,大健康市场的线下参与者越来越关注其数字化战略。例如,线上医院的总数 已由2018年12月的119家增至2020年4月的497家,增幅为317.6%。在2020年第一季度,新建数字大健康公司的数量超过11,000家。

鉴于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的转型特性,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年及2030年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重预计将会由2019年的3.3%分别快速增至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的10.6%及24.0%。

因此,对于坐拥强大供应链能力、业务模式已被验证且盈利模式清晰、丰富医疗健康资源网络的京东健康而言,其未来或仍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前景。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
京东健康直播品类日 春妮甄选 健康好物 //www.otias-ub.com/archives/1116988.html Mon, 14 Sep 2020 02:30:04 +0000 //www.otias-ub.com/?p=1116988 9月16日晚8点,京东健康直播品类日活动即将开始!春妮将作为京东健康好物推荐官,为粉丝们推荐健康好物。 届时,由京东推出的家庭医生重磅单品,集五大科室、超过120位专职医生组成的京东家医团队,提供三甲医院挂号服务、免费三甲名医及时问诊等贴心服务,24小时不间断守护全家,也将在直播间亮相。 此次直播,品牌福利超多,全网爆品,劲爆低价,万元好礼,免费赢取!更有京东家医、健康达人现身直播间,为粉丝带来健康小妙招。 9月16日晚8点,来京东健康帮帮忙直播间,与春妮一起为健康打call!

直播链接:

https://lives.jd.com/#/2137074?origin=3&appid=jdzb&id=2137074

]]>
大健康产业里的巨头身影:格局已定,但业务创新才刚刚开始 //www.otias-ub.com/archives/1103263.html Wed, 19 Aug 2020 07:53:33 +0000 //www.otias-ub.com/?p=1103263 作者:李永华,微信公众号:螳螂财经(ID:TanglangFin)

联网大健康因为疫情获得了更多目光,最近,中国健康产业规格最高的产业会议“西普会”上,阿里、京东、百度等巨头悉数分享了互联网视角下的行业洞察。

时至今日,互联网大健康已经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风口领域,因为它一直处在风口,带着不同目标和资源禀赋进入大健康领域,互联网巨头们的路越走越宽,创新不断涌现。

不过,差异性毕竟存在,巨头竞逐也出现整体发展和单项能力的优劣不同,在各自创新不止的背景下,行业格局一边固化、一边更有内容。

一、巨头平台各有调性,互联网大健康格局已定?

国内疫情进入尾声,健康成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热门,很多玩家和巨头冲进来成立了健康公司或者开辟健康业务线。

但是,整个行业没有逃脱互联网普遍的宿命,在台上唱大戏的还是几个巨头平台——如果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几个主要玩家分别是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以及百度健康。

布局最早的是阿里健康。从最初的追溯和电商生态延展,到现在阿里健康已经形成了包含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等多条业务线的大健康布局,成为阿里在大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

可以认为,阿里健康凭借全面布局,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在“大健康究竟怎么做”方面可以对照和参考的标杆——你缺什么,下一步应该布局什么,其六年的发展可能已经给出了较为可行的路径。

而在时间上紧随阿里健康之后的是平安好医生,2015年上线、2018年港股上市,其创立,是传统保险业“就近”拓展业务的典型体现,由于人寿健康保险与医疗大健康有天然的联系,平安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医疗资源,在药、医等方面拓展服务业务,有直接的优势。

当下,平安好医生有着令人瞩目的市值表现,尽管这背后有不少人质疑其营收挑战。

平安之后的京东健康在2019年5月独立运营,今年7月底传出IPO消息,它比阿里健康晚了整整5年才出现,或许是因为最近一两年阿里与京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老二想要在几乎所有业务层面对标老大,大健康只是这场厮杀的一个维度。

也因此,京东健康类似于本地服务、金融、云计算等等业务模块,更像是对阿里“亦步亦趋”的一种产物,在业务布局上几乎和阿里健康一模一样。

而最新入局的百度健康(今年3月成立独立运营的公司),其成立和发展,则带有一些与其他巨头不同的调性,是百度搜索业务发展的一种结果。由于医疗信息和知识是搜索用户的主要需求之一,百度在内容等方面掌握了比其他家更丰富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成为独立的健康业务,并参照阿里健康等玩家的玩法,增加一些关联业务,是十分恰当的业务选择。

总结行业巨头的发展脉络,可以梳理出大健康领域的两个特点:

1. 沉淀式的行业发展属性,导致行业格局固化

入局时间越早,在业务布局方面就趋近于全面和完善,互联网大健康是一个“沉淀式”的行业,时间的积累是最好的护城河。这导致后来者想要追赶,要么亦步亦趋地对标“走一样的路”,要么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避其锋芒、另辟蹊径。

而无论哪个方式,都注定了有能力的先行者会抢占更有利的位置,在多年的发展后,行业格局只会走向固化。

2. 互联网大健康有生态与本体的“双重价值属性”

一方面,所有的大健康业务都带有充实“母平台”生态的意义,是母平台在业务上的延展或者成果,丰富了原本的生态;另一方面,作为具有独立市场前景的领域,它在独立运营之后又表现出极强的市场价值潜力,典型的是阿里健康与平安好医生在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这种双重价值属性让巨头平台做大健康有更充足的动机和更丰厚的“回报”。

二、互联网大健康决战四大战场,“母平台”如何影响竞逐?

大健康主流玩家都来自于互联网巨头,在这个领域,行业竞争从来都离不开“母平台”的各种能力加持。

分析“母平台”的影响,我们认为有四大表现:

1. 生态支撑:表面是突击战,背后是集团军作战

大健康绝不仅仅只守着医、药的一亩三分地,它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生态支撑,看起来是健康平台冲锋在前,实际是母平台的集团军作战。

以阿里健康为例,当下阿里经济体拥有8.5亿中国零售平台移动月度活跃用户,7.3亿中国年度活跃消费者,不仅带来了直接的流量入口优势,还因为业务条线广泛,让阿里健康得以渗透到更多用户场景中,例如,用户可以在支付宝本地生活服务中轻而易举享受到阿里健康的相关服务。

这是从阿里健康官方宣传中截取的阿里健康生态关联图:

当京东健康要直接对杠阿里健康时,它必须完成同等的生态营造,必须是集团军对集团军的作战。

从这个意义上看,京东这些年在电商之外的各个方面跟随阿里的动作,或者说努力做好学生的姿态,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毕竟,大健康的比拼不是只有大健康本身就行了,背后的生态建设必须协同进行,才能让自己有一拼的资格。

反观百度、平安的路虽然有所不同,但依赖生态资源带来的优势也十分明显。例如百度用户的搜索惯性,可以直接导入到医药、医疗服务实现,这些年百度在健康知识方面与众多医生合作,也增强了健康知识方面的权威性。而平安在医生资源方面依赖平安在医疗体系中的影响力,当前自聘专业医生300余人,签约三甲名医500余位,做到了在线咨询实时响应。

2. 技术协同:“新基建”让大健康在根本上拥有业务创新的无限可能

百度在健康领域仍然十分强调其AI精准推荐的能力,能够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推送对应的健康信息、知识以及服务。可以看到,随着“新基建”的推进,技术能力在大健康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百度健康可以打出AI这张牌。

事实上,巨头们在技术方面都在加大投入,这一两年不断对外输出“技术公司”标签的阿里,凭借达摩院、阿里云的技术输出,在大健康领域的技术应用也不断加码,包括医疗人工智能、未来医院、区域云HIS、城市医疗大脑等。

而大健康与底层技术的融合,绝不只是“凑热闹”,或者说在既有业务上有多大优化价值,根本上,还是推动有着无限可能的业务创新。

举例来说,凭借技术能力优势,阿里健康就曾经开发出业界知名的药品溯源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品追溯、责任追查等行业痛点问题。可以预测的是,未来,手握技术这把剑,我们将发现更多AI、大数据、云计算甚至庄闲网络娱乐平台进入 技术出现,带给我们颠覆想象的行业创新应用。

3. 本地服务:线下需求倒逼线下服务,“木桶效应”成行业挑战

由于医疗行业具有区域化服务的特性,互联网大健康一直与线下服务能力有极强的关联,随着疫情时代通过网络享受服务的习惯进一步强化,用户的线下需求正在倒逼大健康把本地服务当作“标配”进行建设。

所以,审视京东健康,可以发现它的传统强项依旧是高效的自建物流体系,这与实体产品占据京东健康的主要内容有关。

这实际是“木桶效应”的体现,你在药企资源、用户基数、技术能力等方面优势再强,线下服务跟不上也会导致整体的体验上不去,失去用户的选择。

对应来看,阿里健康由于布局更早,挖掘阿里经济体在线下服务的能力是其一直在做的事,早在2018年10月,阿里健康就已经布局O2O业务,在全国20多个城市提升线下药品配送能力,其中北、上、深、杭四地已经可以实现7×24小时的全天候“急送药”服务。

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在线下服务方面的角力仍然在深化。

当然,这方面百度与平安稍显落后,百度暂时在这方面未有布局,而平安可能只能借助于外部的物流体系(例如,阿里的菜鸟)实现线下“药”方面的服务,不过由于与医院的关系资源更好,平安好医生在线下的医院诊疗的用户体验方面或更具备优势。

4. To B赋能:医药的产业智能化,与互联网大健康“背靠背”

只有B端药企、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往上得到提升,大健康产业才能实现根本上的大跨步式发展,毕竟,如果B端仍然传统,而大健康平台和用户走向了数字化,这种不匹配将严重阻碍全流程的打通,二者离不开“背靠背”的宿命。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健康这些年来一直在给上游的药企赋能,例如基于阿里既有的电商物流仓储经验对药企的本地化库存、药品高效调配进行指导。

事实上,阿里这些年一直在强化作为一个整体的技术形象,其中就自然包括了阿里健康多年来在数字医疗方面的布局,比较知名的有追溯码、旗下扁鹊做的互联网医院平台,以及云HIS等,而在单项技术方案方面,阿里健康的脑电癫痫筛查AI引擎、脑健康筛查AI引擎、等已经在进行全面落地。

但话说回来,由于To B某种程度上更依赖技术能力,带有某种“架空”发展的属性,这让百度这样的“技术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赋能传统医疗作为百度AI的重要新基建落地,可能帮助百度健康在To B方面建立优势。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智慧医疗或者类似的概念,已经成为各健康巨头都在布局的新机遇点。

三、大健康行业“路遥知马力”,综合布局+创新决定远期胜败

从四大战场也可以看出,大健康比拼的是“母平台”综合实力以及自身的不断创新探索,虽然行业格局基本确定,但综合布局方面的角力将长期、深度持续下去。一个大健康平台的“成色”要最终表现出来,可能还需要等一等。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首先,是当下互联网大健康的核心业务——医药电商,对综合实力的考验就十分全面和深度。

它要PK交易行为产生前的种种运营,例如阿里健康借助UC、支付宝等的健康内容沉淀,百度不断强化健康知识权威性的移动生态运营,这些帮助筛选出真正需要药品服务的用户;

它要PK供应链能力,除了京东、阿里都在不断提升的时效性,典型的还有,随着更多药品的加入,冷链运输的需求在加码;

它要PK政企生态资源的融合,最直接的,是各巨头都意识打通医保的重要性,例如平安好医生2019年开启了一个计划在3-5年内全面纳入医保的计划,阿里健康在2018年就开始联合支付宝在一些地区的医院落地线上医保结算……

然后,健康行业不止是“药”,核心战场也在“医”,由于服务内容的庞杂和广泛,考验平台的多样化业务融合能力。

仅从阿里健康来看,这种多样化业务融合就包括,进军疫苗服务,从2017年起上线疫苗服务平台,提供疫苗预约等服务;整合体检服务,2019年年底完成对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三大体检巨头的投资和业务连接;应对突发疫情的核酸检测,今年4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大城市开始推出在线预约新冠核酸检测服务,疫情期间,面向湖北和海外居民开启在线义诊服务、打造运营国际医学交流平台等等。

这里认为,“医”是一个比“药”的业务场景更丰富、更充满可能的领域,如果说“药”考验的主要是供应链等硬实力,那么“医”则可能既需要“硬实力”,更需要生态加持下包括业务创新理念、消费者洞察、行业资源整合等等在内的一系列“软实力”。

总而言之,互联网大健康是一个需要历史积淀的创新领域,它有着极高的门槛,面向未来又十分考验综合布局,只有生态资源繁盛、技术实力强大、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玩家才能跑到最后,绝不是一场可以简单依靠资本来快速暴起的产业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