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产业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hu, 23 May 2013 14:50:1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云计算产业思考之一:中美云计算产业的对比分析 //www.otias-ub.com/archives/116973.html Thu, 23 May 2013 14:50:15 +0000 //www.otias-ub.com/?p=116973 云计算这个概念从诞生到现在已有6年,我在这一领域研究也有4年时间了,云计算在美国已经基本普及了,而中国的云计算产业仍是呼之欲出,却仍迟迟不出,个中缘由众说纷纭。

这一个月围绕阿里云行业内容讨论的沸沸扬扬,今天微软将在上海发布其中国云计算服务,在这个时间点,我也想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众所周知的原因,全世界的互联网基本可以分成两个独立的空间和市场:

一个是美国主导的全球互联网,另一个是中国自主发展的中国互联网,由于特殊的政策和技术手段原因(此处略去若干字),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诞生了可以与美国抗衡的互联网巨头的国度,云计算的发展也是如此,当欧洲、亚洲等市场被亚马逊、Google、微软等席卷的时候,中国的云计算却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欧美,云计算服务已经普及,IT服务已经全面向云计算的服务转变,云计算已不是一个神秘的概念和技术,而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

在中国,消费者市场基本可以与美国保持同步,相关的个人云存储服务等基本具备,但在企业服务市场,至今仍未看到一个具备体系的生态系统的出现,原因何在?个人认为要从云计算的基础技术、用户IT使用水平和服务环境三方面说起。

93

技术

云计算是个很难取巧的技术活,因此我也首先从技术基础方面来比较相关差异。

在云计算的基础技术方面,美国是毋庸置疑的领导者,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技术(SDN)、存储技术、分布式计算、OS、开发语言和平台等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国公司手中,美国强大的创新和资本转化能力,支持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每一个领导企业在崛起前都有长期的积累,短的4~5年,长的7~8年,例如:

VMware,98年成立,07年后才开始盈利、大发展

Nicira,07年成立,12年被VMware收购

Citrix,虚拟桌面研究20年,在07年后迎来真正的发展

Facebook,05年成立,11年左右盈利,12年上市

在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一个领导企业,同时在其周围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配合,以虚拟化为例, VMware、微软、红帽等虚拟化厂家,与相关的服务器、网卡、存储等公司都有密切的合作,体现到产品上,就是完善的驱动支持,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集成,可以满足各种场景的使用要求。

中国,产品开发大多数是两个套路,一是在美国开源软件基础上修改使用,二是产品引入销售,包装后形成解决方案。

近10年来,虽然有BAT三巨头,有中兴、华为等公司在大力投入研发资源,很多创业公司也在进行技术研究,但能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云计算公司还是太少,积累依然不足,很难形成主导性的产业链。

因此,当美国以Amazon为代表的IaaS服务商构建出生机勃勃的公有云生态系统的时候,我们国内还是以私有云的建设为主,为什么?因为公有云的建设一定要自主研发才能做到,必须具备核心的技术能力,没有现成产品可以使用(这里还有成本因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而私有云的建设可以采购美国公司的成熟产品。

即使如阿里云,从目前来看,其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离用户的期望也仍有很大差距。

说完技术,下面来看看市场及用户。

我个人观点,国内企业的IT技能和水平与美国有至少10~20年的差距,且差距是全方位的,涉及到观念、企业管理和IT技能。

首先,国内企业的IT部门长期受不到重视,企业的领导普遍IT认知不足;其次,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多是中小型企业,产业形态初级,对IT要求不高和认知度不够;目前,大多数企业的IT技能只局限于办公,或者简单的生产流程管理、财务管理等,普遍的IT技能和水平较差。

记得前两天在《商业价值》看到了一篇文章《大数据,不乐观》,其中就提到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或许会拉大中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因为,对于数据的分析和认识,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习惯和认知程度(即文中说的对数据的敏锐度)。

因此在云计算应用方面,面向中国用户的产品要更简单、更直接,同时价格也要更低,这一点我以后会专门来讨论。

最后,谈谈产业环境方面。

云计算在美国已经广泛应用,渗透到IT产业的各个角落,被各个企业广泛使用。

其中:Amazon已成为IaaS市场的事实标准,各开源组织OpenStack、CloudStack也要宣称与Amazon的兼容;PaaS、SaaS的服务层出不穷,各种围绕云基础能力的服务很多、很灵活,包括混合云管理等等,整个IT产业已经在重构。

而中国的云计算刚开始向实质应用迈进,但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缺乏适合企业的应用,目前产业界主要聚焦在IaaS 服务,PaaS平台服务基本缺位,个人认为新浪、腾讯等还谈不上真正的PaaS,它们更像能力调用和应用汇聚平台,更多吸引开发者的推广渠道优势;而SaaS服务推进缓慢,特别是企业市场。

目前,国内还有一些制约云计算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政府、行业、用户共同解决。

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

二是中国的用户传统上重硬件轻软件,但未来软件才是竞争的核心,才是价值所在;

三是各地云计算发展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没有人愿意做长远的项目,愿意真心扶持做技术研发的小企业;

四是高端人才的缺乏。

五是国内信用交易市场的欠缺,影响云计算的发展。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雷葆华”。

]]>
科技部:预计2015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最高1万亿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69745.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69745.html#comments Thu, 20 Sep 2012 14:49:11 +0000 //www.otias-ub.com/?p=69745

科技部公布了首个部级云计算规划《中国云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在此利好之下昨日云概念股票全线飘红。有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国内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可达7500亿元到1万亿元。

被科技部称为IT产业第四次革命的云计算,可谓彻底激发了国内一线城市的热情。多个城市都将2015年定为实现云计算产业规划的目标年,其中北京定下了500亿元规模的目标,广州则定下了150亿元作为目标,深圳则要培育十家年收入过亿、过十亿的云计算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云计算现在没有现成的成熟模式可供参考,且有地域和文化差异,云计算实践将是长期演进的进程。“原来是先有设备制造商,再有电信运营商,之后才再有增值服务商。现在应用为王、内容为王导致需求为王,使得我们必须要以提供服务来切入。”

据悉,今年政府对云计算专项基金支持金额将视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酌情增减,但云计算应用项目仍是支持的重点。目前,除了应用项目,在硬件和基础设备层面,华为、曙光等企业已初露锋芒;在创新应用层面,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也完成布局。

科技部同时发布《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导航与位置服务”作出规划,提出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产业,初步建立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培育30家创新型企业。在宽带网络科技方面,《国家宽带网络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面向2020年100Mbps宽带接入的重大需求,预计将直接形成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产业。

]]>
//www.otias-ub.com/archives/69745.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