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Sat, 26 Nov 2022 04:30:16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 //www.otias-ub.com/archives/1527267.html Wed, 02 Nov 2022 04:24:29 +0000 //www.otias-ub.com/?p=1527267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已经连续三年与智联招聘合作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特点、持续跟踪人才流动趋势。

核心观点

数据说明:智联招聘拥有约2.6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约4632万;其中8成以上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2021年跨城求职者比2020年增加7.4%。

2021年流动人才特征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从性别看,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8%,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4.4%,高于求职总体的59.4%,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6%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6.7%,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2%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9.5%。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流动性下降。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京沪深居前三。从结果看,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位居前十。2021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30.0%,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占比,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减弱。分地区看,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看,2021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4%、0.4%、-1.0%、-4.8%,受政策放宽影响一线人才持续流入,二线人才集聚放缓、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净流出趋势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

重点城市:北上苏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深广上升趋势休止。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因收入水平最高且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上海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深圳近两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但是由于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广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苏汉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杭宁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杭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电商等产业发展迅速且平均薪酬超越广州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成都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呈现由负转正的趋势,主因成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并且“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苏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2021年GDP增速位列重点城市之首,同时离上海最近、区位优势明显;南京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武汉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呈现上升趋势,主因“学子留汉”政策实施效果好,落户门槛宽松;长沙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长沙生活成本低、文娱产业繁荣。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2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跨区流动性减弱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中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减弱

3 重点城市:北上苏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深广平稳

3.2 二线城市:苏汉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杭宁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流动人才特征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2.6亿个人注册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4632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成以上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22.1%;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2021年跨城求职者比2020年增加7.4%。

1)从性别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8%,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58:42,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2020年流动人才男女比例分别为60:40、57:43,求职人才性别比逐渐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2)从年龄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18-30岁人才占比64.4%,高于求职总体的59.4%,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流动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4.5%、29.9%、18.5%、9.2%、4.2%、3.7%,各年龄段分别较求职总体高4.8、0.3、-2.8、-1.4、-0.6、-0.3个百分点,说明30岁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30岁以下占比分别为64.8%、68.6%、64.4%,各年龄段流动人才占比逐渐恢复至2019年水平。

3)从学历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56%为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于求职总体的47%,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3.6%、7%、42.1%、41.8%、5.6%,其中流动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2.3%、4.8%、37.2%、47.8%、7.8%,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1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5.7%,较求职总体高8.3个百分点。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50.7%、56.7%、55.7%,流动人才学历占比逐渐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

4)从工资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30%月收入为8K以上,高于求职总体的26.7%,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1年总体求职人才与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下占比分别为73.4%、70.4%,月收入在8K以上占比分别为26.7%、29.6%。2019-2021年流动人才中月收入在8K以上的占比分别为26.4%、24.4%、29.6%,高收入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5)从行业看,2021年流动人才中52%分布在IT互联网、房地产、制造业,房地产行业人才异地求职比例明显增高。2021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5%、16.1%、13.9%,合计占比49.5%;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8.7%、19.3%、14.1%,合计占比52%,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

2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跨区流动性减弱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沪深居前三,百强中东部城市占比超五成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1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北京连续两年占据榜首,广州、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长沙位居前十。

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

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连续两年第一;由于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才引进政策放松,北京人才流入增加、外流趋势缓解,人才保持净流入,近两年排名占据榜首;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1年分别名列第1、1、1、3、2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2017-2021年深圳排名第2、2、3、4、3位;广州2017-2021年排名第4、4、4、5、4位,较为稳定;杭州因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线城市首位,2017-2021年排名分别名列第5、5、5、2、5位;成都、苏州、南京较为稳定,成都为7、6、7、8、6名;苏州为8、9、9、7、7名;南京为第6、7、6、6、8名;武汉2021年跻身前十;长沙为第10名,近两年保持稳定。

2021年TOP50城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4、6、7、3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39.1%、7.5%、7.4%、8.8%;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0、14、2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总数的100.0%、85.7%、17.3%、1.1%;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分别有16、7、3、3、2个,分别占各区域城市总数的61.5%、77.8%、23.1%、11.1%、12.5%。

2021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一线城市的占比为20.7%、30.0%,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流向一线城市1.6、11个百分点,投向TOP10的二线城市合计占比分别为19.3%、20.7%,分别高于流动人才整体的3.5、5.4个百分点,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合计占比39.9%,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34.9%,和整体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与2020年相比,2021年流入北京、成都的应届生人才占比均增加0.3个百分点。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合计占比50.7%,高于人才流入占比的34.9%,其中一线、二线城市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比人才流入占比高11、5.4个百分点,和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倾向流入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与2020年相比,2021年流入北京、成都的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别增加0.05、0.1个百分点。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且高能级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减弱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21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继续下降,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性增强,人才加速洗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9%、-4.7%、-3.8%、-4.4%,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1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63.2%降至58.5%,人才流出占比从57%降至45.6%,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下降,但全国仍有近6成人才向东部流入;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性提升;2017-2021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从5.9%降至5%,人才流出占比从8.2%增至9.3%,人才流动性保持稳定。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东部地区人才净流入占比从6.2%增至12.9%,人才持续向东部集聚,得益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战略定位;中部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1年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西部和东北地区人才持续净流出,且2021年净流出占比加大。

2)分线看,2021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4%、0.4%、-1.0%、-4.8%,受政策放宽影响一线人才持续流入,二线人才集聚放缓、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一线人才流入从22.8%降至19%、流出占比从23.3%降至13.6%,流出占比降幅远大于流入占比;二线人才流入占比下降、流出占比增加;三四线城市流入流出占比均有所增加,且流出占比增幅大于流入占比。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一线城市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9%、-2.7%、3.5%、5.4%,受政策放宽影响2020年开始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转正,且2021年继续增加;二线城市分别为3.2%、3.6%、1.1%、3.4%、0.4%,主要受人才流出占比增加影响;三线城市分别为-0.3%、-0.3%、1.8%、-1.0%、-1.0%,人才持续净流出;四线城市分别为-2.5%、-2.3%、-0.3%、-5.8%、-4.8%,人才持续流出,2021年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人才流动性下降,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动性小幅增加;2021年长三角、珠三角人才持续集聚,京津冀人才净流出趋势继续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从23.7%降至20.9%,人才流出占比从19%降至13.4%;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下降,流出占比从12.2%降至8.9%;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21年小幅上升;成渝和长江中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较为稳定。2021年五大城市群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2017-2021年五大城市群合计人才流入占比从64.7%降至61%,人才流出占比从60.7%降至51%。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1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占比从4.6%增至7.4%,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从2.0%增至4.1%,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1.9%、-2.9%、-4.0%、-0.7%, 人才保持净流出但占比有所缩小,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增加带动京津冀整体净流出占比下降;成渝人才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呈净流出,2021年由于流出人才占比下降,净流出占比略有下降。

3 重点城市:北上苏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为主流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深广平稳

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21年北上深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2.1%、1.4%、0.95%,上海最高、广州最低。从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趋势看,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1年继续创新高,主因2021年人才引进政策放宽;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动呈“V”型,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为2.1%,重回榜首且创近五年新高,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落户政策放宽;深圳、广州2021年人才净流入较去年基本维持不变。

1)北京: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0.2%、1.0%,2021年净流入占比继续增加,主因企业招聘恢复较快、2021年北京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代替天津,成为北京人才流出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7.3%降至6.0%,2021年回升至6.4%。近年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从10.2%降至5.3%。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呈净流出趋势,直至2020年之后人才流出明显放缓,净流出转为净流入,2019-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9%、0.2%、1.0%。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6%,其中天津占比第一,为7%,北京对周边城市虹吸作用明显。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收入水平高,2021年GDP规模达到4.03万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15万元,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1年北京市平均招聘薪酬为12993元/月,为重点城市中最高水平。2021年7月北京人社局印发《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同时放宽年龄限制,本科从24岁增至26岁、研究生从27岁增至30岁,人才引进政策明显放松,2021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提升。

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3.2%,高于2020年的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9.1%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9.7%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2%,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2.34万件,全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2872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980余个。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3个,仅占13%,低于20年的14.5%。

2)上海:2017-2021年上海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2.1%,2021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放宽落户政策,减少了人才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从6.1%降至4.7%,2021年人才流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2019-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从4.8%降至2.6%,降幅明显。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8.8%,高于2020年的37.8%,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0.5%,低于2020年的15%。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且上海放宽人才引进政策。2021年上海GDP规模超4万亿、人均可支配收入8.2万元,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数据,2021年上海的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数、企业互联网业务累计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20家和35%,居全国各省市第2位和第1位,“在线新经济”发展效果明显。2020年11月新版《留学回国人员申办上海常住户口实施细则》中取消留学生回国后首份工作地不在上海的限制并新增3个留学生激励政策;上海市2021年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将人才引进落户通道由16个增加到18个,落户通道明显放宽;在21年底放宽五大新城和自贸区的落户政策,本地应届研究生可直接落户。

从去向看,2021年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9.0%,低于2020年的53.3%,流出上海的人才集中度下降。其中,长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7.8%,低于2020年的34.6%。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2021年上海人才流出占比明显下降,主因落户政策放宽,包括放松居转户评价标准,张江科学城用人单位引进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2021年上海居转户公示落户人数3.77万人,是2020年的2倍。

3)深圳: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1.3%、1.4%,近两年人才集聚明显,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创新发展水平高,引才留才能力强,由于深圳人口承载力有限,近年深圳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1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从5.1%降至4.3%,人才流出占比从4.9%降至3.0%,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近两年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平稳,2020、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4%。

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41.2%,低于2020年前十来源地的43%,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18.7%;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8%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9.8%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创新发展水平高。2016-2021年深圳年均GDP增速为9.5%,高于北京、上海、广州9.4%、8.9%、7.6%,也高于全国的8.3%。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根据《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2035年深圳常住人口或将控制在1900万,七普数据公布后深圳也开始控制人口有序增长。2021年5月《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将核准类的学历型人才底线从全日制大专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同时收紧落户年龄。根据深圳人社局数据,2021年深圳新引进人才22.9万人,较19年减少18.2%。

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2.9%,低于2020年前十来源地的53.7%,深圳的人才去向更加分散。其中珠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32.4%,高于2020年的31.0%。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2.4%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6.9%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37%、0.47%,人才从广州净流向深圳。2021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0.7%、29.0%,均远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4)广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0.9%、1%,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占比42.1%,高于北京流向京津冀、上海流向长三角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内循环更强。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从4.3%降至3.7%,人才流出占比从3.8%降至2.8%,呈逐年下降趋势,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由于流入下降幅度小于流出下降幅度,使得总体人才呈净流入,并且占比不断增加。

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9.1%,低于2020年前十大来源地的41.0%。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20.2%,占比较去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入主因广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并且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21年广州GDP两年复合增速为9.3%,为重点城市中最高。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5.5、19.1、30.6、15.3,广州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

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55.5%,低于2020年的58.2%。其中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2.1%。与之相比,北京流出人才中13%流向京津冀城市群,上海流出人才中17.8%流向长三角城市群,深圳流出人才中32.4%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的比重明显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30.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二线城市:苏汉人才净流入且占比呈上升趋势、杭宁人才净流入且占比稳定

从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蓉苏宁汉长分别为1.63%、-0.04%、0.9%、0.88%、0.52%、0.04%,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1.0%逐年升至1.6%,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环境宜居且薪酬相对较高;苏州、武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3%、0.03%升至0.9%、0.5%,人才集聚明显,2021年苏州GDP同比增长12.6%,为重点城市最高,武汉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南京人才持续净流入,且占比持续保持稳定,南京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成都近年人才净流出占比逐渐下降,有集聚趋势,且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长沙近年人才净流入占比较稳定。

1)杭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直播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且平均薪酬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较稳定,始终维持在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从2.3%降至1.4%,杭州留才能力逐渐增强。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逐年攀升,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1.6%,2021年人才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当,使得净流入占比较去年维持不变。

从来源看,2021年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2.5%,相比2020年人才前十来源地的36.2%下降。其中有3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0.7%,相比2020年下降明显,其中北京代替上海成为杭州人才第一大来源地,杭州人才来源地区更加多元,引才范围更广泛。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并且收入水平高。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21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12.4%,高于其GDP增长速度。作为“电商之都”,杭州2021年流入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占比27.3%,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重点城市,其中10.3%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的重点城市。同时2021年杭州平均招聘薪酬10943元/月,在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一线城市广州,较有吸引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3.0%。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0.5%,相比2020年提升4.1个百分点,杭州人才主要向长三角地区流动,区域内交流日益密切。

2)成都: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8%、-0.3%、-0.3%、 -0.6%、 -0.1%、0.0%,整体上呈现由负转正的趋势,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2021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二,人才流入主因成都经济发展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并且“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1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从2.9%增至3.3%,逐年增加,人才流出占比从3.6%降至3.3%,呈下降趋势,所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增加,呈现由负转正趋势。2021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2%、4.7%,较2020年分别提升0.1、0.3个百分点,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二,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

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8.2%,与去年持平。其中,重庆为成都人才流入的第一来源地,流入占比9.5%,主因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落地,助力经济圈内城市人才流动、互通有无。人才流入成都的主要原因是成都作为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文创与电子信息产业发达,根据我们此前发布的《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2021》,成都在创新发展维度得分仅低于苏州。同时成都推出“蓉城人才绿卡”、“蓉漂人才码”等人才服务配套体系,构建“租售补”并举的人才安居体系,“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2.5%,高于2020年的40.7%。其中,北京代替重庆成为成都人才外流第一大城市。2021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3.7%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3.8%。

3)苏州: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3%、0.4%、0.3、0.7%、0.9%,整体呈上升趋势,人才持续集聚,主要得益于苏州经济实力雄厚且发展快、创新发展领先,且区位优势明显。从人才流入流出看,近年苏州人才流入占比保持平稳,维持在2.3%左右,人才流出占比下降明显,2017-2021年人才流出占比从2.5%降至1.4%,人才流入占比大于流出占比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2017-2021年苏州人才净流入占比从0.2%升至0.9%。

从来源看,人才向苏州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36.5%,其中5个城市为长三角地区城市,合计占比达到22.4%,苏州与长三角中城市的人才交流密切。人才流入主因苏州经济实力雄厚、创新发展领先,并且地处长三角腹地、距离上海最近,是资源外溢最大受益者,吸引人才集聚。2021年苏州GDP为2.27万亿,居全国第六、全省第一,位列长三角第二、仅低于上海。2021年GDP同比增长12.6%,为重点城市最高。根据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科技企业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发布《科技企业地图》,2017-2021年苏州市对科技企业吸引力最大,净流入600余家科技企业。从去向看,苏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到50.3%,其中6个城市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合计占比为39.2%。苏州制造业全国领先,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增加值全国第三,苏州制造业人才流动性明显高于其他城市,2021年苏州流出人才的23.1%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流入人才的21.9%来源于生产|加工|制造业。

4)南京: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均为0.9%,始终为正且较稳定,主因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且南京“宁聚计划”实施、落户政策宽松,吸引人才。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从3.0%降至2.5%,人才流出占比从2.1%降至1.6%,人才流入占比明显大于人才流出占比,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一直保持0.9%的水平,基本稳定。

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31.7%。其中,有6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2.3%。人才流入南京主因其高端产业发展迅速、落户政策宽松。2021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6%,进入“快车道”。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2018-2020年南京户籍人口每年增量均超过10万人。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合计占比达49.2%。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0.3%。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12所,分别排名第5、3名。

 

5)武汉: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0.5%,呈现上升趋势,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开始实施、生活成本较低,2021年武汉落户门槛继续放宽,推动其人才净流入不断上升。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7-2021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2%、2.7%、1.9%、2.1%、2.4%,人才流出占比2.1%、1.9%、1.8%、2.0%、1.8%,基本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0.5%。

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石家庄、深圳、郑州、上海、西安、长沙、广州、黄冈,合计占比达38.3%,高于2020年的37.5%。人才流入武汉原因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吸引毕业生,包括给大学生提供低于市场价20%的安居房或租赁房、放宽落户条件、规定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等政策。2021年武汉成立人才集团有限公司,专门为城市引进人才,并且武汉继续放宽落户条件,接近“零门槛”,落户开放度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最大。作为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三的城市,武汉人才流入明显增加。2021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4.5万人,超额完成“学子留汉”工程计划,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成都、长沙、襄阳、南京、苏州,合计占比达43.9%,高于2020年的42%。

6)长沙:2017-2021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3%、0.2%、0.2%、0.04%,占比较稳定,人才流入主因长沙生活成本低、文娱产业繁荣。从人才流入流出看,2019-2021年长沙人才流入占比从1.6%增至1.8%,人才流出占比从1.4%增至1.7%,长沙人才流动性增加,整体人才净流入占比保持稳定,近三年为正。

从来源看,人才向长沙流入的十大城市合计占比36.6%,其中包括4个一线城市和5个湖南省内城市,合计占比分别为17%、16.3%。人才流入长沙主要因为生活成本低、文娱及美食产业发达。2020年长沙房价收入比仅8.6,远低于其他重点城市,作为“房价洼地”的长沙更能满足人才安居的需求。同时长沙文娱产业繁荣、“新国潮”崛起、“夜经济”盛行,城市魅力提升。2021年流入长沙人才中2.9%为文娱行业,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占比仅低于北京、杭州。2021年长沙首提“强省会”战略,2022年4月湖南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国家中心城市”和“强省会”作为目标,长沙城市能级提升。从去向看,长沙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深圳、广州、北京、武汉、株洲、上海、岳阳、湘潭、常德、衡阳,合计占比分别为43.5%。长沙流出人才主要去向是一线城市,特别是距离较近的深圳和广州,流出合计占比13.9%。
来自: 泽平宏观
]]>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 //www.otias-ub.com/archives/1304751.html Tue, 31 Aug 2021 17:05:18 +0000 //www.otias-ub.com/?p=1304751

文:任泽平团队

特别鸣谢:白学松、柴柯青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 李强 王一新 李小丽

周培、香港城市大学赖沁莹、北京大学张涵森对数据整理有贡献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我们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智联招聘拥有约 2.3 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 630 万;其中约 90% 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 14.6%。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跨城求职者,2020 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职者比 2019 年减少 2.3%。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 3 月,2020 年延续到 4 月。从性别看,2020 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 57%,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 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 8 成为 18-35 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 56.7% 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 48.8%,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 48.2% 工作 5 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 40.9%,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 41.7% 月收入超 6000 元,高于求职总体的 39.5%,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 50.3% 分布在 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 48.0%。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强:京杭沪居前三。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该城市引得来的能力,人才净流入占比、人口净流入反映该城市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2020 年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2020 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 20.7%、30.9%,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 19.1%,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20 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1.5%、-5.1%、-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分线城市看,2020 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3.5%、3.4%、-1.0%、-5.8%,2019 年分别为 – 2.7%、1.1%、1.8%、-0.3%,结合近 4 年数据观察,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一线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入,三线平稳、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 6 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 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6.4%、3.8%、-0.7%、0.1%、-1.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出,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净流出。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连年下降后止跌、深广继续呈上升趋势从 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直至 2020 年有所回升,2020 年分别为 0.2%、1.2%。疫情期间,人口流动范围收窄,城市群内人才流动取代 2019 年的京沪间人才流动,成为主流,京津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上海人才流入流出前十城市多位于长三角。深圳 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1%、0.4%、0.2%、1.3%,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0.7%、0.6%, 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5%、0.5%、0.6%、0.9%,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降。杭州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0%、1.2%、1.4%、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9%、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 2018 年 “宁聚计划” 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0.1%、0.5%、0.3%、-0.2%,2018 年由负转正主因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至 2020 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武汉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0%、0.8%、0.1%、0.2%,2017 年由负转正,主因 2017 年 “百万大学生留汉” 政策实施;天津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长期维持在 0% 作用水平,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20 年 GDP 增速 1.5% 在十城中居于倒数、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0.8%、-0.3%、-0.3%、-0.6%、0.3%,由负转正,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2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强:京杭沪居前三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点城市:北上深广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成为主流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下降趋势休止、深广仍呈上升趋势

3.2 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降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 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 2011、2013 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 “十四五” 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 年以来全国约 100 城先后掀起 “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 2.3 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 630 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 90% 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 14.6%(2015 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2020 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职者比 2019 年减少 2.3%。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 3 月,2020 年由于疫情,求职高峰稍微后移,2020 年 3 月求职人数和流动人数占比分别为 11.6%、13.4%,2019 年分别为 11.3%、13.1%。

1)从性别看,2020 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 57%,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 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 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 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 57:43,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别为 54:46、60:40,2020 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 8 成为 18-35 岁。2020 年求职人才中 18-25 岁、26-30 岁、31-35 岁、36-40 岁、41-45 岁、46 岁及以上分别占比 31.4%、32.0%、20.9%、9.1%、3.7%、2.9%;异地求职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 37.1%、31.5%、17.8%、7.7%、3.2%、2.7%,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 岁分别占比 84.3%、86.4%,而在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别为 85.1%、84.4%,2020 年异地求职人才更加集中于 18-35 岁。

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 57% 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 49%,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 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 2.4%、5.7%、43.1%、43.2%、5.6%,其中异地求职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为 1.5%、4.0%、38.0%、49.1%、7.5%,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0 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 56.6%、较求职整体的 48.8% 高出 7.8 个百分点,而在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别为 50.7%、46.2%,说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职场竞争力较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 48% 工作 5 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 41%,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 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 1 年及以下、1-3 年、3-5 年、5-10 年、10-20 年、20 年以上分别占 3.3%、18.7%、18.9%、29.6%、24.5%、5.1%,异地求职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 4.5%、23.6%、20.2%、26.5%、20.8%、4.5%,其中工作 5 年以下的分别占比 40.9%、48.2%,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别为 43.6%、45.7%,2020 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 5 年及以下。

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 42% 月收入超 6000 元,略高于求职总体的 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求职人才中月收入 4000 元及以下、4001-6000 元、6001-8000 元、8001-10000 元、10001-15000 元、15000 元以上分别占比 29.8%、30.7%、17.2%、9.3%、7.9%、5.2%,流动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别占比 30.4%、27.9%、17.3%、9.8%、8.8%、、5.8%,其中 6000 元以上的分别占比 39.5%、41.7%,而在 2019 年上述比例分别为 39.9%、44.8%,说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 50.3% 分布在 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 48.0%。2020 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房地产 | 建筑业、生产 | 加工 | 制造,分别占比 19.8%、14.9%、13.3%,合计占比 48.0%;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 19.1%、17.4%、13.8%,合计占比 50.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 | 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2020 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分别是房地产 / 建筑 / 建材 / 工程、互联网 / 电子商务、教育 / 培训 / 院校、专业服务 / 咨询 (财会 / 法律 / 人力资源等)、零售 / 批发,合计占比 35.9%;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则略有不同,第五名为电子技术 / 半导体 / 集成电路,合计占比 37.8%。

2 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100 强:京杭沪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0 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来首次位居第一,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 = 流入某城市的人才 / 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 =(流入某城市的人才 – 流出某城市的人才)/ 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 = 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 / 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 = 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 / 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自 2016 年的第 1 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影响逐步消散,企事业单位招聘力度加大,加之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口管控政策放松,北京市人才外流趋势缓解,人才转为净流入,排名由 2017-2019 年的 2、2、3 位跃升至 2020 年的第 1 位;“新一线” 城市杭州产业发展迅速、人居环境与人才待遇不断提升,吸引力排名从 2017-2019 年的第 5 位升至 2020 年的第 2 位;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0 年分别名列第 1、1、1、2 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2017-2020 年深圳排名第 2、2、3、4 位,广州 2017-2020 年排名第 4、4、4、5 位;南京、苏州、成都较为稳定,南京为第 6、7、6、6 名;成都为 7、7、7、8 名;苏州为 8、9、9、7 名;宁波、长沙 2020 年跻身前十,宁波为第 9 名,较 2019 年的第 22 名有所上升;长沙为第 10 名,比 2019 年的第 18 名上升 8 名。2020 年前 50 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 36、5、7、2 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 4、29、16、1 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 100.0%、82.9%、19.5%、0.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 18、7、3、2、3 个。

2020 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 20.7%、30.9%,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 19.07%,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 20.7%,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 19.1%;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 40.0%,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 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和 2019 年相比,2020 年流入北京、广州、上海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下降 1.3%、0.9%、0.9%,流入武汉、杭州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上升 0.2%、0.2%。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和成都,合计占比 31.3%,高于北上深成人才流入占比的 18.5%;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广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 51.4%,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 35.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和 2019 年相比,流入北京、深圳的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别下降 1.5%、0.8%,流入成都、西安、苏州、南京的人才分别上升 0.4%、0.3%、0.2%、0.2%。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 – 流出某城市的人才)/ 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20 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降低,中西部人才流动性增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1.5%、-5.1%、-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全国 296 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分别有 87、80、95、34 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 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63.2%、60.8%、61.6%、59.6%,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57.0%、55.1%、55.83%、48.08%,2020 年人才流入及流出占比均降低,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下降,但全国流动人才依然有近 6 成向东部集聚;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性提升;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5.9%、5.3%、5.3%、5.1%,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8.2%、8.3%、8.5%、8.8%,逐年上升。从历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 年东部分别为 6.2%、5.7%、5.8%、11.53%,维持较高水平;中部分别为 – 3.2%、-2.4%、-2.4%、-5.1%,持续净流出;西部分别为 – 0.7%、-0.3%、-0.2%、-2.7%,人才净流出;东北分别为 – 2.3%、-3.0%、-3.2%、-3.7%,人才净流出且幅度扩大。

2)分线城市看,2020 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3.5%、3.4%、-1.0%、-5.8%,2019 年分别为 – 2.7%、1.1%、1.8%、-0.3%,结合近 4 年数据观察,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一线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入,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我们把全国 296 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 [详见泽平宏观 2019 年 4 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 4 个,二线城市 35 个,三线城市 81 个,四线城市 176 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 年一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及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20 年降幅明显,说明疫情期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倾向减弱;二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46.3%、47.9%、46.4%、46.2%,约半数人才流入二线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在 2020 年也有下降;三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19.3%、18.6%、20.8%、21.3%,近两年上升较为明显,2020 年人才流出占比上升;四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11.6%、11.6%、12.6%、13.4%,上升较为明显,但同时人才流出占比也大幅提升,三四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行为相对更加活跃。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 年一线分别为、-0.5%、-0.9%、-2.7%、3.5%,一线人才净流入占比于 2020 年转为正值,主要受人才流出趋势放缓影响;二线分别为 3.2%、3.6%、1.1%、3.4%,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分别为 – 0.3%、-0.3%、1.8%、-1.0%,较为平衡;四线分别为 – 2.5%、-2.3%、-0.3%、-5.8%,人才净流出趋势加剧。

3)分城市群看,超 6 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 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6.4%、3.8%、-0.7%、0.1%、-1.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出,疫情期间流出趋势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20 年分别为 22.00%、15.57%;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较为稳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别逐年微降;京津冀 2017-2020 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16.2%、17.0%、17.3%、13.3%,逐年上升后有所放缓;成渝和长江中下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较为稳定。2017-2020 年分别有 64.7%、64.5%、63.1%、61.4% 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 6 成。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 年长三角分别为 4.6%、4.6%、5.0%、6.4%,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别为 2.0%、2.2%、2.8%、3.8%,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 – 1.9%、-2.9%、-4.0%、-0.7%,人才保持净流出但规模有所缩小,主要受河北地区人才净流入持续为负影响;成渝分别为 – 0.2%、0.3%、0.0%、0.1%,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分别为 – 1.0%、-0.3%、-0.5%、-1.2%,2020 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呈人才净流出。

3 重点城市:北上深广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成为主流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详见泽平宏观 2019 年 5 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下降趋势休止、深广仍呈上升趋势

从 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为 0.2%、1.2%、1.3%、0.9%,深圳最高、北京最低。从 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直至 2020 年有所回升,2020 年分别为 0.2%、1.2%;广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趋势,分别从 0.1%、0.5% 升至 1.3%、0.9%,主要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大学生数量全国最多,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2.3%、-2.7%、-3.9%、0.2%,持续为负值至 2020 年转为正值,主因北京过往严控人口、疏解产业,直至今年复产复工期间企事业单位招聘与留才力度加大;疫情期间,人口流动范围收窄,天津代替上海,成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 0.5%、0.6%,人才从天津净流向北京。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 年从 57 万降至 – 17 万,2019 年缩窄至 – 1 万,2017-2019 年连续 3 年为负,2016-2019 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7-2020 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7.3%、7.1%、6.3%、6.0%,持续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到 20 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别达 9.6%、9.9%、10.2%、5.9%,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2.3%、-2.7%、-3.9%,直至 2020 年人才流出放缓,净流出转为正值。从来源看,2020 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天津、上海、廊坊、保定、郑州、石家庄、沈阳、成都、西安、深圳,合计占比达 39.7%。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20 年 GDP 规模达到 3.6 万亿,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时 13 个行业中北京有 8 个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榜首。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天津、上海、深圳、廊坊、石家庄、郑州、杭州、济南、成都、广州,合计占比达 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 7.6% 流向天津,流出天津的人才中 27.7% 流向北京,北京和天津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 1 位,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 0.5%、0.6%,人才从天津净流向北京。人才流出北京主要因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产业。2015 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 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 2300 万人以内。京津冀人才流动数据侧面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中期节点,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截至 2019 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 2.28 万件;2014-2019 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 2759 家,疏解提升市场 631 个、物流中心 122 个,三地产业协同、交通一体、科创形成园区链。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人才向北京集聚,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 4 个,合计占比达 20.6%,高于 2019 年的 15.6%,;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为 3 个,仅占 14.5%,占比较 2019 年的 13.6% 稍有上升。人才产业上,2020 年北京流入人才的 25.9% 来源于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杭州外的其他 8 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出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 22.8%;2019 年北京流入人才中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仅占比 23.4%,低于流出人才中的占比 29.7%。2020 年北京对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人才吸引力有所加强。

2)上海: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2%、0.9%、0.5%、1.2%,人才持续净流入,2019 年及以前净流入放缓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净流入放缓趋势在 2020 年中止,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降低了人才外流。2011-2019 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增量从 44 万降至 4 万,其中有两年为负。2017-2020 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6.1%、5.6%、5.2%、4.7%,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4.9%、4.7%、4.8%、3.5%,流入大于流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2%、0.9%、0.5%、1.2%。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南京、杭州、郑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合肥,合计占比达 37.8%,低于 2019 年前十来源地的 48.1%,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北京占比 9.2%,而长三角城市有 4 个、合计占比 15.0%。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且在疫情防控期间率先提出促进在线经济发展。2020 年上海 GDP 规模近 3.9 万亿、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7.36 万元,仅次于北京;4 月 13 日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寻找新经济增长点。2020 年上海流入人才中 5.8% 流向金融业,显著高于其余 9 个重点城市。13 个行业中上海有 5 个薪酬位列第一、5 个位列第二,其中金融业位列上海各行业薪酬第一。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杭州、苏州、北京、无锡、南京、深圳、郑州、合肥、扬州、西安,合计占比达 53.3%。其中,长三角城市有 6 个,合计占比达 34.6%,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 年上海 “十三五规划” 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 2020 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人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 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 1666 家。2020 年上海流出人才的 7.2%、7.1% 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 9 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 3.9%、5.8%。

3)深圳: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1%、0.4%、0.2%、1.3%,主因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速度快、宽松且不设指标上限的入户政策;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 0.7%、0.6%,规模基本平衡。2015 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 2014 年的 15 万大幅上升至 60 万,2015-2019 年平均增量为 53 万。2017-2020 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 4.8% 左右,分别为 5.1%、5.0%、4.7%、4.6%,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 5.0%、4.9%、4.6%、4.6%、3.3%。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武汉、长沙、惠州、成都、佛山、西安,合计占比达 43.0%,低于 2019 年前十来源地的 52.8%,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 4 个,占比 22.5%;流入深圳的人才中 12.0% 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 11.40% 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 1 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有吸引力。2020 年深圳 GDP 增速 3.1%,高于全国平均的 2.3%,也远高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 2.7%、1.7%、1.2%;2016-2020 年深圳平均 GDP 增速为 7.0%,高于广州、上海、北京的 6.2%、5.6%、5.5%。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2016 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 6000、9000、12000 元分别提高至 15000、25000、30000 元,2017 年落户门槛放宽至 35 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 300 万、200 万、160 万的奖励。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北京、惠州、上海、长沙、佛山、武汉、成都、郑州,合计占比达 53.7%,与 2019 年前十去向地的 53.9% 接近持平,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无明显变化。其中,广州占比达 13.1%,珠三角城市有 4 所,合计占比 31.0%,深圳和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 13.1% 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 18.7% 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 1 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 0.4%、0.6%,规模基本平衡。2020 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占比达 30.7%、29.3%,均远高于其他 9 个城市,深圳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4)广州:20172020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5%、0.5%、0.6%、0.9%,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 年从 4 万升至 40 万。2017-2020 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 4.1% 左右,分别为 4.3%、4.2%、3.9%、3.8%,略呈下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 3.8%、3.6%、3.3%、2.9%,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5%、0.5%、0.6%、0.9%,逐年上升。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武汉、惠州、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计达 41.0%。其中,深圳占比 11.4%,珠三角城市有 4 个,合计占比 24.6%。人才流入广州主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较低。2019 年广州 GDP 增速为 6.8%,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的 6.1%、6.0%、6.7%;2020 年广州 GDP 为 2.7%。高于全国平均 2.3%。广州的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 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 133 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 25 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 49、68 位;2019 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 26.5、22.0、21.4、13.2 年,广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20 年广州流入人才的 13.3%、4.1% 流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以及服务业,明显高于其余 9 个重点城市。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中山、长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计达 58.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别为 18.7%、12.2%,珠三角城市有 6 个,合计占比 46.2%,高于 2019 年的 44.9% 与北京 14.49% 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 34.6% 的人才流向长三角都市圈和深圳 32.3% 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显著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 高校数分别为 37、6 所,分别排名第 5、6 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 114.1 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 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降

从 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 个重点二线城市杭宁渝汉津蓉分别为 1.6%、0.9%、-0.2%、0.2%、0.0%、0.3%,杭州最高、重庆最低。从 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 1.0% 逐年升至 1.6%,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武汉呈上升趋势,分别从 0.9%、0.0% 升至 0.9%、0.2%,南京 2016-2020 年 GDP 平均增速在十城中排名第一,且 2018 年实施 “宁聚计划” 吸引人才,武汉 2017 年实施 “百万大学生留汉” 政策留住人才;重庆原本依靠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但到了 2020 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天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从 0.2% 降至 0.0%,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在十城中倒数第一,成都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转正,对年轻人吸引力增强。

1)杭州: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0%、1.2%、1.4%、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2013-2019 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从 4 万逐渐增至 55 万,2019 年常住人口增量杭州排名全国第一。2017-2020 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3.3%、3.3%、3.4%、3.4%,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2.3%、2.1%、2.0%、1.7%,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1.0%、1.2%、1.4%、1.6%,逐年攀升,连续三年居全国之首。从来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西安、郑州、宁波、成都、广州、武汉、绍兴,合计占比达 36.2%,明显低于 2019 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 46.6%,杭州的人才来源更加多元。其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 15.8%,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且杭州前十来源地有 4 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18.2%。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19 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 15.1%,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 14.6%,均高于杭州 GDP 增速 6.8%。2020 年杭州流入人才 29.5% 流向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 8 个重点城市,其中,10.9% 流向互联网 / 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 9 个重点城市。同时杭州薪酬较有吸引力,在十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广州,其中 13 个行业中杭州薪酬 1 个位列第二,3 个位列第三,8 个位列第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宁波、苏州、北京、南京、广州、西安、绍兴、深圳、嘉兴,合计占比达 44.9%。其中,有 5 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26.4%。

2)南京: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9%、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电子通信、制造业发展较快且 2018 年 “宁聚计划” 实施吸引人才。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对稳定,2011-2019 年始终在 2-10 万区间波动、2019 年为 6 万。2017-2020 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3.0%、2.9%、2.8%、2.7%,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2.1%、1.9%、1.9%、1.8%,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9%、0.9%、0.9%、0.9%,基本稳定。主要因为落户条件放宽且电子通信、制造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18 年 “宁聚计划” 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 35 岁放宽到 40 岁。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2020 年南京 GDP 同比增长 4.6%,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20 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6.5%,高于全国的 2.8%,其中以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最为亮眼。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合肥、无锡、杭州、西安、徐州、南通、扬州,合计占比达 33.8%。其中,有 8 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26.37%。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北京、徐州、常州、南通、合肥、扬州,合计占比达 52.9%。其中,有 9 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 48.7%。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 高校数分别为 34、10 所,分别排名第 6、3 名。

3)重庆: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0.1%、0.5%、0.3%、-0.2%,2018 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至 2020 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重庆常住人口增量维持在高位,2011-2019 年增量平均为 27 万。2017-2020 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 1.3%、2.0%、1.8%、1.3%,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 1.4%、1.4%、1.6%、1.5%,导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0.1%、0.5%、0.3%、-0.2%,近年波动较强。从来源看,人才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西安、贵阳、深圳、上海、武汉、广州、郑州、遵义,合计占比达 44.8%。其中,成都流入重庆占比达 16.6%,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电子产业等具有较强吸引力。2019 年重庆流入人才中 25.7% 流向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杭州外的其余 8 个重点城市,也明显高于流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比例 13.1%,但 2020 年流入人才中流向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仅 20.4%,在 10 个重点城市中仅比天津略高,重庆对 IT | 通信 | 电子 | 互联网行业人才吸引力大不如前,而流入人才中流向房地产 | 建筑业的占比达 16.6%,高于其余 9 个城市,但低于流出人才中房地产 | 建筑业的比重 26.3%。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重庆自 2018 年以来聚焦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突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个数 2008-2017 年从 68 个增加到 540 个,至 2019 年底增至 639 家;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平台显示,2020 年 10 月重庆软件业务收入增速 16.3%。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武汉、西安、贵阳、长沙,合计占比达 51.0%。

4)武汉: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0%、0.8%、0.1%、0.2%,2017 年由负转正,主因 “百万大学生留汉” 政策实施、生活成本较低2011-2019 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平均为 16 万人,常住人口保持较高增长。2017-2020 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2.2%、2.7%、1.9%、2.1%,人才流出占比 2.1%、1.9%、1.8%、2.0%,逐年下降,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0%、0.8%、0.1%、0.2%。主要因为 2017 年开始的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 20% 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不满 40 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分别为 4 万元、5 万元、6 万元、8 万元。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公布的数据,2017-2019 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共 109.5 万人,提前两年完成 2017 年确定的五年达到 100 万的目标;2020 年, 新增留汉大学生 30.2 万人。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成都、西安、上海、黄冈、长沙、南昌、郑州、孝感,合计占比达 37.5%。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西安、成都、长沙、襄阳、宜昌,合计占比达 42.0%。

5)天津: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长期维持在 0% 作用水平,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20 年 GDP 增速 1.5% 在十城中居于倒数(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11-2019 年从 56 万降至 2 万。2017-2020 年天津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2.2%、2.2%、2.3%、2.1%,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 2.1%、2.3%、2.4%、2.1%,总体呈上升趋势,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0.1%、-0.1%、-0.1%、0.0%,接近于 0%。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郑州、沈阳、保定、石家庄、唐山、廊坊、太原、哈尔滨、上海,合计占比达 48.7%。其中,北京占比高达 20.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从去向看,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成都、杭州、廊坊、广州、青岛、济南,合计占比达 50.4%。其中,北京占比 27.7%,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去向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北京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出天津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低,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天津 2019 年 GDP 增速为 1.5%,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倒数(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2016-2020 年 GDP 同比增速平均为 4.5%,不仅远低于 2010-2016 年的平均增速 12.6%,也远低于 2016-2020 年杭州、南京的平均增速 7.0%、7.3%;同时天津薪酬较低,2020 年 13 个行业中天津有 10 个在十城中薪资水平位列最后。

6)成都:2017-2020 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 – 0.8%、-0.3%、-0.3%、-0.6%、0.3%,由负转正,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 年从 2 万升至 25 万,2016 年变动较大、高达 126 万。2020 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4.1%、4.4%,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五,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2017-2020 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 2.8%、3.7%、2.9%、3.2%,流出占比分别为 3.1%、4.0%、3.6%、2.9%。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西安、绵阳、深圳、上海、苏州、德阳、南充、长沙,合计占比达 39.1%。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重庆、北京、西安、绵阳、上海、深圳、眉山、广州、德阳、武汉,合计占比达 40.7%。其中,流出重庆的人才中 18.9% 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 6.5% 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 1 位,成都流向重庆和重庆流向成都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 0.2%、0.3%,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2020 年成都流出人才的 27.3% 来源于房地产 | 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 9 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 12.7%。
来自: 泽平宏观 
]]>
泽平宏观:2021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1249517.html Mon, 24 May 2021 07:15:08 +0000 //www.otias-ub.com/?p=1249517 1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2.3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90%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2020年由于疫情,跨城求职者比2019年减少2.3%。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3月,2020年由于疫情,求职高峰稍微后移,2020年3月求职人数和流动人数占比分别为11.6%、13.4%,2019年分别为11.3%、13.1%。

1)从性别看,2020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57%,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3%,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3:47,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57:43,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201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4:46、60:40,2020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2020年求职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1.4%、32.0%、20.9%、9.1%、3.7%、2.9%;异地求职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37.1%、31.5%、17.8%、7.7%、3.2%、2.7%,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岁分别占比84.3%、86.4%,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85.1%、84.4%,2020年异地求职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岁。

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7%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9%,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2.4%、5.7%、43.1%、43.2%、5.6%,其中异地求职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为1.5%、4.0%、38.0%、49.1%、7.5%,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20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6.6%、较求职整体的48.8%高出7.8个百分点,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0.7%、46.2%,说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职场竞争力较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8%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1%,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20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别占3.3%、18.7%、18.9%、29.6%、24.5%、5.1%,异地求职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4.5%、23.6%、20.2%、26.5%、20.8%、4.5%,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别占比40.9%、48.2%,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43.6%、45.7%,2020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2%月收入超6000元,略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求职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别占比29.8%、30.7%、17.2%、9.3%、7.9%、5.2%,流动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别占比30.4%、27.9%、17.3%、9.8%、8.8%、、5.8%,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比39.5%、41.7%,而在2019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9%、44.8%,说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0.3%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0%。2020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8%、14.9%、13.3%,合计占比48.0%;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9.1%、17.4%、13.8%,合计占比50.3%,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所有求职人才。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2020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院校、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零售/批发,合计占比35.9%;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则略有不同,第五名为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合计占比37.8%。

2榜单概览: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京杭沪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20年北京、杭州、上海位居前三名,北京近三年来首次位居第一,深圳、广州、南京、苏州、成都、宁波、长沙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净流入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应届生人才/应届生求职人数总量,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投向某城市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求职人数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自2016年的第1位四年后重回榜首;由于疫情影响逐步消散,企事业单位招聘力度加大,加之薪资优势明显,北京对求职者保持较高吸引力,随着人口管控政策放松,北京市人才外流趋势缓解,人才转为净流入,排名由2017-2019年的2、2、3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位;“新一线”城市杭州产业发展迅速、人居环境与人才待遇不断提升,吸引力排名从2017-2019年的第5位升至2020年的第2位;上海市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2017-2020年分别名列第1、1、1、2位,深圳则位次顺次下移,2017-2020年深圳排名第2、2、3、4位,广州2017-2020年排名第4、4、4、5位;南京、苏州、成都较为稳定,南京为第6、7、6、6名;成都为7、7、7、8名;苏州为8、9、9、7名;宁波、长沙2020年跻身前十,宁波为第9名,较2019年的第22名有所上升;长沙为第10名,比2019年的第18名上升8名。2020年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6、5、7、2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29、16、1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0%、82.9%、19.5%、0.5%;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8、7、3、2、3个。

2020年应届生、硕士及以上人才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0.7%、30.9%,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19.07%,应届生和硕士及以上人才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0.7%,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19.1%;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40.0%,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和2019年相比,2020年流入北京、广州、上海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下降1.3%、0.9%、0.9%,流入武汉、杭州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上升0.2%、0.2%。从硕士及以上人才看,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和成都,合计占比31.3%,高于北上深成人才流入占比的18.5%;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广州、南京、天津、西安、武汉,前十合计占比51.4%,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硕士及以上人才也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和2019年相比,流入北京、深圳的硕士及以上人才占比分别下降1.5%、0.8%,流入成都、西安、苏州、南京的人才分别上升0.4%、0.3%、0.2%、0.2%。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20年东部人才跨区流动性降低,中西部人才流动性增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1.5%、-5.1%、-2.7%、-3.7%,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部、西部、东北持续净流出。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分别有87、80、95、34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3.2%、60.8%、61.6%、59.6%,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57.0%、55.1%、55.83%、48.08%,2020年人才流入及流出占比均降低,东部地区人才流动性下降,但全国流动人才依然有近6成向东部集聚;中部和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人才流动性提升;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5.9%、5.3%、5.3%、5.1%,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8.2%、8.3%、8.5%、8.8%,逐年上升。从历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东部分别为6.2%、5.7%、5.8%、11.53%,维持较高水平;中部分别为-3.2%、-2.4%、-2.4%、-5.1%,持续净流出;西部分别为-0.7%、-0.3%、-0.2%、-2.7%,人才净流出;东北分别为-2.3%、-3.0%、-3.2%、-3.7%,人才净流出且幅度扩大。

2)分线城市看,2020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性下降,三四线城市人才流动性增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5%、3.4%、-1.0%、-5.8%,2019年分别为-2.7%、1.1%、1.8%、-0.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一线人才受政策放宽影响转为净流入,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我们把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 详见泽平宏观2019年4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二线城市35个,三线城市81个,四线城市176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7-2020年一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及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20年降幅明显,说明疫情期间一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倾向减弱;二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6.3%、47.9%、46.4%、46.2%,约半数人才流入二线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在2020年也有下降;三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9.3%、18.6%、20.8%、21.3%,近两年上升较为明显,2020年人才流出占比上升;四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1.6%、11.6%、12.6%、13.4%,上升较为明显,但同时人才流出占比也大幅提升,三四线城市人才跨区流动行为相对更加活跃。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一线分别为、-0.5%、-0.9%、-2.7%、3.5%,一线人才净流入占比于2020年转为正值,主要受人才流出趋势放缓影响;二线分别为3.2%、3.6%、1.1%、3.4%,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分别为-0.3%、-0.3%、1.8%、-1.0%,较为平衡;四线分别为-2.5%、-2.3%、-0.3%、-5.8%,人才净流出趋势加剧。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20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6.4%、3.8%、-0.7%、0.1%、-1.2%,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整体人才净流出,疫情期间流出趋势放缓,成渝基本平衡,长江中游人才持续净流出。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20年分别为22.00%、15.57%;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较为稳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别逐年微降;京津冀2017-2020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6.2%、17.0%、17.3%、13.3%,逐年上升后有所放缓;成渝和长江中下游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较为稳定。2017-2020年分别有64.7%、64.5%、63.1%、61.4%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7-2020年长三角分别为4.6%、4.6%、5.0%、6.4%,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别为2.0%、2.2%、2.8%、3.8%,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1.9%、-2.9%、-4.0%、-0.7%,人才保持净流出但规模有所缩小,主要受河北地区人才净流入持续为负影响;成渝分别为-0.2%、0.3%、0.0%、0.1%,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分别为-1.0%、-0.3%、-0.5%、-1.2%,2020年受疫情因素影响呈人才净流出。

3重点城市:北上深广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上升,城市群内人才流动成为主流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详见泽平宏观2019年5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下降趋势休止、深广仍呈上升趋势

从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为0.2%、1.2%、1.3%、0.9%,深圳最高、北京最低。从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直至2020年有所回升,2020年分别为0.2%、1.2%;广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1%、0.5%升至1.3%、0.9%,主要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大学生数量全国最多,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0.2%,持续为负值至2020年转为正值,主因北京过往严控人口、疏解产业,直至今年复产复工期间企事业单位招聘与留才力度加大;疫情期间,人口流动范围收窄,天津代替上海,成为北京人才流入流出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6%,人才从天津净流向北京。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从57万降至-17万,2019年缩窄至-1万,2017-2019年连续3年为负,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7-2020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7.3%、7.1%、6.3%、6.0%,持续下降,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到20年流出比例有所下降,分别达9.6%、9.9%、10.2%、5.9%,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过往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3%、-2.7%、-3.9%,直至2020年人才流出放缓,净流出转为正值。从来源看,2020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天津、上海、廊坊、保定、郑州、石家庄、沈阳、成都、西安、深圳,合计占比达39.7%。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20年GDP规模达到3.6万亿,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时13个行业中北京有8个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榜首。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天津、上海、深圳、廊坊、石家庄、郑州、杭州、济南、成都、广州,合计占比达42.8%。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6%流向天津,流出天津的人才中27.7%流向北京,北京和天津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天津、天津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6%,人才从天津净流向北京。人才流出北京主要因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产业。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京津冀人才流动数据侧面反映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中期节点,北京持续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与津冀对接协同产业。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数据,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三地产业协同、交通一体、科创形成园区链。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促进人才向北京集聚,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达20.6%,高于2019年的15.6%,;北京周边城市群人才承接能力则较弱,人才从北京流出的前十城市中津冀城市为3个,仅占14.5%,占比较2019年的13.6%稍有上升。人才产业上,2020年北京流入人才的25.9%来源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杭州外的其他8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出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22.8%;2019年北京流入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仅占比23.4%,低于流出人才中的占比29.7%。2020年北京对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吸引力有所加强。

2)上海: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人才持续净流入,2019年及以前净流入放缓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净流入放缓趋势在2020年中止,主因上海新经济促进政策初见成效,降低了人才外流。2011-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增量从44万降至4万,其中有两年为负。2017-2020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1%、5.6%、5.2%、4.7%,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4.9%、4.7%、4.8%、3.5%,流入大于流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2%、0.9%、0.5%、1.2%。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南京、杭州、郑州、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合肥,合计占比达37.8%,低于2019年前十来源地的48.1%,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北京占比9.2%,而长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15.0%。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且在疫情防控期间率先提出促进在线经济发展。2020年上海GDP规模近3.9万亿、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7.36万元,仅次于北京;4月13日发布《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寻找新经济增长点。2020年上海流入人才中5.8%流向金融业,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13个行业中上海有5个薪酬位列第一、5个位列第二,其中金融业位列上海各行业薪酬第一。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杭州、苏州、北京、无锡、南京、深圳、郑州、合肥、扬州、西安,合计占比达53.3%。其中,长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达34.6%,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666家。2020年上海流出人才的7.2%、7.1%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3.9%、5.8%。

3)深圳: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4%、0.2%、1.3%,主因庄闲游戏在哪 发展速度快、宽松且不设指标上限的入户政策;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2014年的15万大幅上升至60万,2015-2019年平均增量为53万。2017-2020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8%左右,分别为5.1%、5.0%、4.7%、4.6%,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5.0%、4.9%、4.6%、4.6%、3.3%。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武汉、长沙、惠州、成都、佛山、西安,合计占比达43.0%,低于2019年前十来源地的52.8%,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占比22.5%;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2.0%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11.40%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有吸引力。2020年深圳GDP增速3.1%,高于全国平均的2.3%,也远高于广州、上海和北京的2.7%、1.7%、1.2%;2016-2020年深圳平均GDP增速为7.0%,高于广州、上海、北京的6.2%、5.6%、5.5%。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2016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6000、9000、12000元分别提高至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落户门槛放宽至35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200万、160万的奖励。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北京、惠州、上海、长沙、佛山、武汉、成都、郑州,合计占比达53.7%,与2019年前十去向地的53.9%接近持平,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无明显变化。其中,广州占比达13.1%,珠三角城市有4所,合计占比31.0%,深圳和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3.1%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7%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4%、0.6%,规模基本平衡。2020年流入、流出深圳的行业人才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达30.7%、29.3%,均远高于其他9个城市,深圳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流动频繁。

4)广州:20172020 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0.9%,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4万升至40万。2017-2020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1%左右,分别为4.3%、4.2%、3.9%、3.8%,略呈下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3.8%、3.6%、3.3%、2.9%,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5%、0.5%、0.6%、0.9%,逐年上升。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武汉、惠州、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计达41.0%。其中,深圳占比11.4%,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4.6%。人才流入广州主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较低。2019年广州GDP增速为6.8%,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的6.1%、6.0%、6.7%;2020年广州GDP为2.7%。高于全国平均2.3%。广州的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19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6.5、22.0、21.4、13.2年,广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20年广州流入人才的13.3%、4.1%流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以及服务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山、东莞、珠海、北京、上海、杭州、惠州、中山、长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计达58.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别为18.7%、12.2%,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6.2%,高于2019年的44.9%与北京14.49%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34.6%的人才流向长三角都市圈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显著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14.1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二线城市:杭宁汉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渝津有所下降

从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宁渝汉津蓉分别为1.6%、0.9%、-0.2%、0.2%、0.0%、0.3%,杭州最高、重庆最低。从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1.0%逐年升至1.6%,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武汉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9%、0.0%升至0.9%、0.2%,南京2016-2020年GDP平均增速在十城中排名第一,且2018年实施“宁聚计划”吸引人才,武汉2017年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重庆原本依靠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但到了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天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从0.2%降至0.0%,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在十城中倒数第一,成都人才净流入占比由负转正,对年轻人吸引力增强。

1)杭州: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人才吸引力排名稳居前列,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宜居的人文环境、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2013-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从4万逐渐增至55万,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杭州排名全国第一。2017-2020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3%、3.3%、3.4%、3.4%,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3%、2.1%、2.0%、1.7%,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0%、1.2%、1.4%、1.6%,逐年攀升,连续三年居全国之首。从来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南京、西安、郑州、宁波、成都、广州、武汉、绍兴,合计占比达36.2%,明显低于2019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46.6%,杭州的人才来源更加多元。其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15.8%,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且杭州前十来源地有4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18.2%。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15.1%,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4.6%,均高于杭州GDP增速6.8%。2020年杭州流入人才29.5%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除深圳外的8个重点城市,其中,10.9%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同时杭州薪酬较有吸引力,在十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广州,其中13个行业中杭州薪酬1个位列第二,3个位列第三,8个位列第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宁波、苏州、北京、南京、广州、西安、绍兴、深圳、嘉兴,合计占比达44.9%。其中,有5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6.4%。

2)南京: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电子通信、制造业发展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对稳定,2011-2019年始终在2-10万区间波动、2019年为6万。2017-2020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0%、2.9%、2.8%、2.7%,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1%、1.9%、1.9%、1.8%,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9%、0.9%、0.9%、0.9%,基本稳定。主要因为落户条件放宽且电子通信、制造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2020年南京GDP同比增长4.6%,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20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全国的2.8%,其中以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最为亮眼。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苏州、合肥、无锡、杭州、西安、徐州、南通、扬州,合计占比达33.8%。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6.37%。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无锡、苏州、杭州、北京、徐州、常州、南通、合肥、扬州,合计占比达52.9%。其中,有9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8.7%。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4、10所,分别排名第6、3名。

3)重庆: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5%、0.3%、-0.2%,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至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人才吸引能力有所下降,带动人才净流入转负。重庆常住人口增量维持在高位,2011-2019年增量平均为27万。2017-2020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2.0%、1.8%、1.3%,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4%、1.4%、1.6%、1.5%,导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5%、0.3%、-0.2%,近年波动较强。从来源看,人才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西安、贵阳、深圳、上海、武汉、广州、郑州、遵义,合计占比达44.8%。其中,成都流入重庆占比达16.6%,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电子产业等具有较强吸引力。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25.7%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杭州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也明显高于流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比例13.1%,但2020年流入人才中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仅20.4%,在10个重点城市中仅比天津略高,重庆对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人才吸引力大不如前,而流入人才中流向房地产|建筑业的占比达16.6%,高于其余9个城市,但低于流出人才中房地产|建筑业的比重26.3%。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重庆自2018年以来聚焦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突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个数2008-2017年从68个增加到540个,至2019年底增至639家;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平台显示,2020年10月重庆软件业务收入增速16.3%。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上海、深圳、北京、广州、杭州、武汉、西安、贵阳、长沙,合计占比达51.0%。

4)武汉: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生活成本较低2011-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平均为16万人,常住人口保持较高增长。2017-2020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2%、2.7%、1.9%、2.1%,人才流出占比2.1%、1.9%、1.8%、2.0%,逐年下降,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0%、0.8%、0.1%、0.2%。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不满40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分别为4万元、5万元、6万元、8万元。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公布的数据,2017-2019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共109.5万人,提前两年完成2017年确定的五年达到100万的目标;2020年,新增留汉大学生30.2万人。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成都、西安、上海、黄冈、长沙、南昌、郑州、孝感,合计占比达37.5%。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西安、成都、长沙、襄阳、宜昌,合计占比达42.0%。

5)天津: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1%,0.0%,逐年下降并长期维持在0%作用水平,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20年GDP增速1.5%在十城中居于倒数(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11-2019年从56万降至2万。2017-2020年天津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2%、2.2%、2.3%、2.1%,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2.1%、2.3%、2.4%、2.1%,总体呈上升趋势,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1%、0.0%,接近于0%。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郑州、沈阳、保定、石家庄、唐山、廊坊、太原、哈尔滨、上海,合计占比达48.7%。其中,北京占比高达20.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从去向看,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成都、杭州、廊坊、广州、青岛、济南,合计占比达50.4%。其中,北京占比27.7%,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去向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北京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出天津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低,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天津2019年GDP增速为1.5%,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倒数(武汉因是疫情中心为负值);2016-2020年GDP同比增速平均为4.5%,不仅远低于2010-2016年的平均增速12.6%,也远低于2016-2020年杭州、南京的平均增速7.0%、7.3%;同时天津薪酬较低,2020年13个行业中天津有10个在十城中薪资水平位列最后。

6)成都:2017-2020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0.3%,由负转正,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吸引力增强;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2万升至25万,2016年变动较大、高达126万。2020年成都硕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1%、4.4%,分别位列全国第四、第五,对高学历人才和年轻人才保持较高吸引力。2017-2020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8%、3.7%、2.9%、3.2%,流出占比分别为3.1%、4.0%、3.6%、2.9%。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重庆、北京、西安、绵阳、深圳、上海、苏州、德阳、南充、长沙,合计占比达39.1%。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重庆、北京、西安、绵阳、上海、深圳、眉山、广州、德阳、武汉,合计占比达40.7%。其中,流出重庆的人才中18.9%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6.5%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成都流向重庆和重庆流向成都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2%、0.3%,人才从重庆净流向成都。2020年成都流出人才的27.3%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9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2.7%。

]]>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www.otias-ub.com/archives/1186648.html Thu, 07 Jan 2021 15:47:19 +0000 //www.otias-ub.com/?p=1186648

导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我们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广为采用的经典分析框架,人口人才是区域经济和各行各业兴衰的根基。我们在前期系列报告中提出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逻辑,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集聚。随着人口红利消逝、人才价值日益凸显,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趋势。

摘要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约630万;其中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在求职者中,约四成为流动的跨城求职者。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高峰均在春节后的3月。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37%高学历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

榜单概览:上海连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为衡量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其中,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和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应届生和海归人才流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14%13%7%7%,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活力强、人才政策吸引力大;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持续稳定净流入,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信息技术产业等发展吸引人才;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2017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

风险提示:样本偏差;简历投递与实际人才流动可能存在一定出入

目录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2  榜单浏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 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2.2 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聚集、京津冀人才流出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3.1 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3.2 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正文

1   数据说明:通过跨城求职数据解密人才流动趋势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但当前能够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比例分别在20112013年见顶,标志着过去长期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消逝,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并且,从人口自然增长趋势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十四五时期见顶,随后进入负增长。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全国约10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既是抢年轻人口更是抢人才。一般可通过官方常住人口数据分析人口流动,但反映人才流动的数据缺乏,特别是在非普查年份。为此,恒大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以期准确把握人才流动态势。

数据说明及特征:智联招聘拥有约2亿个人注册用户,日均活跃用户数(含登录、有求职行为的用户)约630万,其中,求职人才即当年有简历投递行为的用户中约85%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远超全国就业人口总体的14.6%2015年小普查数据);在求职人才中,约四成为跨城求职者,即现居住城市和简历投向城市不同的流动人才。人才求职和跨城求职具有明显的月度波动性,求职高峰一般在春节后的3月,20193月求职人数和流动人数占比分别为11.3%13.1%2018年分别为12.1%12.3%

1)从性别看,2019年流动人才中男性占60%,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54%,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智联招聘平台求职人才中男女比例为54:46,其中流动人才男女比例为60:40,说明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4:46、64:36,2019年流动人才的性别比例更加平衡。
2)从年龄看,流动人才中超8成为18-35岁。2019年求职人才中18-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岁及以上分别占比30.2%、34.5%、20.5%、8.8%、3.4%、2.6%;流动人才中各年龄段人才分别占比30.7%、34.1%、19.6%、8.8%、3.7%、3.1%,求职人才和流动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吻合,18-35岁分别占比85.1%、84.4%,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86.1%、78.6%,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18-35岁。
3)从学历看,流动人才中52%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7%,表明高学历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2.5%、13.0%、38.4%、41.5%、4.7%,其中流动人才各学历分别占比为2.1%、10.4%、36.8%、45.0%、5.7%,流动人才中本科、研究生学历比重均高于整体水平,2019年流动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0.7%、较求职整体的46.2%高出4.5个百分点,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50.5%、47.5%,说明本科及以上的求职者职场竞争力较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4)从工作年限看,流动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于求职总体的44%,职场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职。2019年求职人才中工作年限为1年及以下、1-3年、3-5年、5-10年、10-20年、20年以上分别占3.1%、21.1%、19.4%、30.3%、22.3%、3.8%,流动人才中各工作年限人才分别占比3.3%、23.0%、19.3%、28.2%、21.9%、4.3%,其中工作5年以下的分别占比43.6%、45.7%,说明部分职场新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愿景尚有较大不确定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职。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3%、40.4%,2019年流动人才更加集中于5年及以下。
5)从工资水平看,流动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显高于求职总体的40%,收入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职。求职人才中月收入4000元及以下、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1-10000元、10001-15000元、15000元以上分别占比29.3%、30.8%、17.2%、9.4%、8.0%、5.3%,流动人才中各收入人才分别占比26.4%、28.8%、18.1%、10.6%、9.6%、6.5%,其中6000元以上的分别占比39.9%、44.8%,而在2018年上述比例分别为39.9%、45.8%,说明收入更高的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职。

6)从行业看,流动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产、制造业,高于求职人才总体的48%。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是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生产|加工|制造,分别占比19.4%、14.9%、13.9%,合计占比48.3%;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三行业也是上述三个行业,分别占比19.0%、17.5%、14.8%,合计占比51.4%,说明流动人才分布更加集中,且流动人才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分布远高于求职人才。从二级行业分布来看,2019年求职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教育/培训/院校、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酒店/餐饮,合计占比33.7%;流动人才最多的前五行业则略有不同,第四和第五名分别是加工制造(原料加工/模具)、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合计占比34.7%。 

2   榜单概览:上海持续3年成为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
2.1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沪深京居前三
从人才吸引力指数观察,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连续三年第一,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为衡量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定义人才吸引力指数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净流入占比、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海归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权结果。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人才净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该城市引得来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不在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该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现居住地为该城市、但简历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指现居住地和简历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应届生流动人才/应届生流动人才总量,海归人才流入占比=流入某城市的海归流动人才/海归流动人才总量,分别反映城市对年轻高学历人才和海归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从结果看,经济体量大且增长稳定的上海市人才吸引力指数2017年由第二名升至第一名,随后三年持续第一;由于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人才政策吸引力强,2016-2019年深圳排名第3、3、3、2位;北京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排名为第1、2、2、3位,有所下降;广州则始终为第4位;杭州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连续四年稳居第5;南京为第6、6、7、6名;成都2019年为第7名且近三年较为稳定;济南2019年为第8名,比2018年的第14名有所上升;苏州为第7、8、9、9,较为稳定;天津为第8、10、12、10名。2019年前50强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分别有33、6、8、3个;一二三四线分别有4、32、14、0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91%、17%、0%;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12、7、5、2、3个。

2019年应届生、海归将简历投向北上深广的比重分别占比24.5%、28.7%,均高于流动人才流向北上广深的整体比重20.2%,应届生和海归更倾向往一二线城市集聚。从应届生看,应届生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4.5%,高于北上深广的人才流入占比20.2%;应届生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成都、杭州、郑州、南京、西安、天津,前十合计占比45.2%,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6.1%,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应届生人才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2019年流入北京、武汉、成都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下降0.5%、0.5%、0.4%,流入济南、深圳的应届生占比分别上升0.3%、0.2%。从海归看,海归人才流入占比前四名分别是北上深广,合计占比28.7%,高于北上广深人才流入占比的20.2%;海归人才流入前十城市还有杭州、成都、南京、天津、苏州、青岛,前十合计占比44.6%,高于前十城市的人才流入占比35.5%,意味着和流动人才相比,海归人才也更加向一二线城市集聚,尤其是向一线城市集聚。和2018年相比,流入北京、成都的海归人才占比分别下降0.9%、0.3%,流入东莞、深圳、长沙、无锡的人才分别上升0.3%、0.2%、0.2%、0.2%。

2.2人才流动趋势: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
1)分地区看,2019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8%、-2.4%、-0.2%、-3.2%,东部人才持续集聚,中西部持续流出但有所收窄,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不含三沙市)中,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城市分别有87、80、95、34个。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4.2%、63.2%、60.8%、61.6%,均超六成但稍有下降,意味着全国流动人才超6成向东部集聚;中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而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西部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和流出占比均呈上升趋势;东北地区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0%、5.9%、5.3%、5.3%,逐年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8.2%、8.2%、8.3%、8.5%,逐年上升。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东部分别为7.8%、6.2%、5.7%、5.8%,虽略有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中部分别为-4.0%、-3.2%、-2.4%、-2.4%,虽逐年上升但人才仍然净流出;西部分别为-1.6%、-0.7%、-0.3%、-0.2%,人才净流出但逐年上升至基本平衡状态;东北分别为-2.2%、-2.3%、-3.0%、-3.2%,人才净流出且幅度扩大。

2)分线城市看,2019年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2.7%、1.1%、1.8%、-0.3%,2018年分别为-0.9%、4.9%、-0.3%、-2.3%,结合近4年数据观察,一线因京沪控人持续流出,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较为平衡,四线持续流出。我们把全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建制市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二线城市35个,三线城市81个,四线城市176个(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4月报告《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二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44.9%、46.3%、47.9%、46.4%,呈上升趋势且约半数人才流入二线城市,人才流出占比基本稳定;三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0.5%、19.3%、18.6%、20.8%,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四线城市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12.2%、11.6%、11.6%、12.6%,2019年上升较为明显,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一线分别为0.8%、-0.5%、-0.9%、-2.7%,受京沪控人影响一线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2017年开始由正转负;二线分别为0.6%、3.2%、3.6%、1.1%,二线人才持续集聚;三线分别为0.4%、-0.3%、-0.3%、1.8%,较为平衡;四线分别为-1.8%、-2.5%、-2.3%、-0.3%,人才持续净流出。

3)分城市群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201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5.0%、2.8%、-4.0%、0.0%、-0.5%,长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受北京控人影响人才净流出,成渝和长江中游基本平衡。从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长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趋势,2019年分别为22.6%、17.6%;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较为稳定,人才流出占比分别逐年微降,2019年分别为13.9%、11.1%;京津冀2016-2019年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14.3%、16.2%、17.0%、17.3%,逐年上升;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均较为稳定;长江中游人才流出占比逐年下降。2016-2019年分别有64.6%、64.7%、64.5%、63.1%的人才流入五大城市群,均超6成。从人才净流入占比看,2016-2019年长三角分别为4.7%、4.6%、4.6%、5.0%,人才净流入且占比高于其他城市群,人才大量向长三角集聚;珠三角分别为1.7%、2.0%、2.2%、2.8%,人才净流入且逐年上升;京津冀分别为-0.4%、-1.9%、-2.9%、-4.0%,人才净流出且流出规模逐渐扩大,主要受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大幅下降影响;成渝分别为-0.7%、-0.2%、0.3%、0.0%,流入流出基本平衡;长江中游分别为-1.3%、-1.0%、-0.3%、-0.5%,流入流出基本平衡。

3   重点城市:深广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逐渐上升
从重点城市看,我们选取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重庆、天津、杭州)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一二线城市对其划分进行具体分析(详见恒大研究院2019年5月报告《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2019》)。
3.1一线城市:北上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深广呈上升趋势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深广分别为-3.9%、0.5%、0.2%、0.6%,广州最高、北京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的趋势变化看,北京、上海因严控人口、疏解产业而逐年下降,分别从-0.7%、1.3%降至-3.9%、0.5%;广州逐年上升、深圳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3%、-0.2%升至0.6%、0.2%,主要因为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大学生数量全国最多,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快且人才吸引政策力度大。

1)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持续为负且降幅扩大,主因北京严控人口、疏解产业;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北京流向上海、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北京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滑,2011-2018年从57万降至-17万,2019年缩窄至-1万,2017-2019年连续3年为负,2016-2019年北京的常住人口增量始终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6-2019年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7.2%、7.3%、7.1%、6.3%,但人才流出占比持续攀升,分别达7.9%、9.6%、9.9%、10.2%,北京的人才流入和人才流出均居全国城市首位,但流出逐年攀升、流出明显大于流入,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7%、-2.3%、-2.7%、-3.9%。从来源看,2019年人才向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郑州、深圳、廊坊、石家庄、西安、成都、沈阳、武汉,合计占比达44.7%。其中,京津冀城市有3个,合计占比达15.6%。人才流入北京主要因为北京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GDP规模达到3.5万亿,仅次于上海、排名第二,同时13个行业中北京有8个的薪酬位于所有城市之首。从去向看,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天津、深圳、成都、廊坊、济南、杭州、广州、石家庄、西安,合计占比达42.5%。其中,流出北京的人才中7.7%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人才中13.1%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北京流向上海和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8%、0.6%,人才从北京净流向上海。流出北京的人才增多主要因为北京控制人口、疏解产业。2013年北京开始严控人口,2015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北京外迁非首都核心功能,2020年及之后北京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根据北京市发改委,截至2019年底,北京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2.28万件;2014-2019年北京市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759家,疏解提升市场631个、物流中心122个。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8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累计减少489家。2019年北京流出人才的29.7%来源于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深圳外的其他8个重点城市,也高于北京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23.4%。

2)上海: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持续净流入但逐渐下降,主因上海控制人口及产业转移。2011-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明显放缓,增量从44万降至4万,其中有两年为负。2016-2019年上海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6.3%、6.1%、5.6%、5.2%,持续下降,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4.9%、4.9%、4.7%、4.8%,流入大于流出,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1.3%、1.2%、0.9%、0.5%。从来源看,人才向上海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苏州、深圳、青岛、杭州、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武汉,合计占比达48.1%,显著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45.7%,上海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北京占比15.1%,而长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16.3%。人才流入上海主要因为上海的经济体量大、薪酬水平高。2019年上海GDP规模达到3.8万亿、位列全国城市第一。2019年上海流入人才中9.9%流向商业服务,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13个行业中上海有4个薪酬位列第一、8个位列第二,其中商业服务位列第一。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杭州、苏州、深圳、南京、广州、合肥、成都、郑州、无锡,合计占比达51.6%。其中,长三角城市有5个,合计占比达25.9%,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有分流作用。人才流出上海主要因为上海控制人口规模和产业转移,2016年上海“十三五规划”及《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5-2040)》均要求2020年及之后上海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1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666家。2019年上海流出人才的7.6%、7.4%来源于服务业和金融业,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也高于上海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4.4%、5.7%。

3)深圳: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4%、0.2%,主因深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才政策有吸引力;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2015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从2014年的15万大幅上升至60万,2015-2018年平均增量为56万。2016-2019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9%左右,分别为4.8%、5.1%、5.0%、4.7%,但人才流出占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5.0%、4.9%、4.6%、4.6%。从来源看,人才向深圳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北京、天津、东莞、上海、成都、长沙、武汉、惠州、佛山,合计占比达52.8%,高于2018年前十来源地的50.4%,深圳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提高。其中,珠三角城市有4个,占比22.9%;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3.1%来自广州,流入广州的人才中17.4%来自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来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和人才政策有吸引力。2019年深圳GDP增速6.7%,高于全国平均的6.1%,也高于北京和上海的6.1%、6.0%;2016-2019年深圳平均GDP增速为8.0%,高于广州、北京、上海的7.0%、6.6%、6.6%。深圳还拥有华为、腾讯、平安等众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吸引大量人才。深圳的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且补贴幅度较大,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数据,2016年深圳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的租房相关补贴从6000、9000、12000元分别提高至15000、25000、30000元,2017年落户门槛放宽至35岁以下专科学历人才,对新引进的两院院士和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后备级人才分别给予300万、200万、160万的奖励。从去向看,深圳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广州、东莞、上海、北京、惠州、佛山、长沙、杭州、武汉、成都,合计占比达53.9%,低于2018年前十去向地的56.4%,深圳人才流向的方向更加分散。其中,广州占比达15.0%,珠三角城市有4所,合计占比32.3%,深圳和珠三角地区人才流动频繁;流出深圳的人才中15.0%流向广州,流出广州的人才中18.6%流向深圳,深圳和广州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深圳流向广州和广州流向深圳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7%、0.6%,规模基本平衡。

4)广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人才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主因广州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广州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4万升至40万。2016-2019年广州人才流入占比基本稳定在4.2%左右,分别为4.2%、4.3%、4.2%、3.9%,2019年略有下降,人才流出占比持续下降,分别为3.9%、3.8%、3.6%、3.3%,流入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5%、0.5%、0.6%,逐年上升。从来源看,人才向广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佛山、东莞、上海、长沙、成都、武汉、珠海、郑州,人才流入占比合计达50.8%。其中,深圳占比17.4%,珠三角城市有4个,合计占比29.6%。人才流入广州主要因为发展速度较快、生活成本较低。2019年广州GDP增速为6.8%,高于北京、上海、深圳的6.1%、6.0%、6.7%。广州的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根据英国经济分析智囊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发布的《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在全球133个城市样本中,上海与深圳排名并列第25位,北京、广州分别排名49、68位;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收入比分别为27.8、21.5、23.8、14.8年,广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在一线城市中最低。2019年广州流入人才的13.3%、5.3%流入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以及服务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从去向看,广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深圳、佛山、东莞、北京、上海、珠海、杭州、中山、惠州、长沙,人才流出占比合计达57.2%。其中,深圳和佛山占比分别为18.6%、12.1%,珠三角城市有6个,合计占比44.9%,与北京13.6%的人才流向京津冀都市圈、上海25.9%的人才流向长三角都市圈和深圳32.3%的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相比,广州人才流向珠三角都市圈城市的比重显著更高。一方面是因为珠三角多为粤语城市、文化相近,另一方面是广州高校数量较多,广东省人才为求学向广州集聚,毕业后从广州回流至省内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广州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7、6所,分别排名第5、6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广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为108.6万人、位列全国第一。

3.2二线城市:杭宁渝汉人才净流入占比呈上升趋势、津蓉有所下降
从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看,6个重点二线城市杭宁渝汉津蓉分别为1.4%、0.9%、0.3%、0.1%、-0.1%、-0.7%,杭州最高、成都最低。从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变化看,杭州从0.8%逐年升至1.4%,因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且薪酬相对较高;南京、重庆、武汉呈上升趋势,分别从0.8%、-0.1%、-0.3%升至0.9%、0.3%、0.1%,南京经济增速在十城中排名第一且2018年实施“宁聚计划”吸引人才,重庆的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武汉2017年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留住人才;天津人才净流入占比逐年下降,从0.2%降至-0.1%,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在十城中倒数第一,成都在-0.3%至-0.8%区间波动,主要由于薪资水平相对较低。

1)杭州: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始终为正且逐年攀升,主因杭州以电商为代表的产业发展迅速、薪酬超越广州在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2013-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量从4万逐渐增至55万,2019年常住人口增量杭州排名全国第一。2016-2019年杭州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0%、3.3%、3.3%、3.4%,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2%、2.3%、2.1%、2.0%,人才流入明显大于流出,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1.0%、1.2%、1.4%,逐年攀升,2018-2019年居全国之首。从来源看,人才向杭州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合肥、宁波、郑州、南京、广州、苏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6.6%,明显高于2018年杭州人才前十来源地的44.0%,杭州的人才来源集中度有所上升。其中,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23.6%,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抢夺人才的能力。且杭州前十来源地有5个来自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1%。人才流入杭州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行业发展较快。根据杭州市统计局,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长15.1%,其中,电子商务产业增加值14.6%,均高于杭州GDP增速6.8%。2019年杭州流入人才28.8%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明显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其中,12.8%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高于除重庆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同时杭州薪酬较有吸引力,在十个重点城市中位列第四,高于广州,其中13个行业中杭州有1个位列第一(交通|运输|物流|仓储),1个位列第二,2个位列第三,7个位列第四。从去向看,杭州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宁波、南京、深圳、苏州、嘉兴、绍兴、广州、金华,合计占比达44.9%。其中,有7个去向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32.3%。

2)南京: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始终为正且比较稳定,主因南京发展速度较快且2018年“宁聚计划”实施吸引人才。和上述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常住人口增量相对稳定,2011-2019年始终在2-10万区间波动、2019年为6万。2016-2019年南京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3.1%、3.0%、2.9%、2.8%,人才流出占比分别为2.3%、2.1%、1.9%、1.9%,均逐年下降,但人才流出明显大于流出,使得南京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9%、0.9%、0.9%,基本稳定。主要因为落户条件放宽且电子通信、制造业等行业增长速度较快。2018年“宁聚计划”即《人才落户实施办法》实施,不再以就业为落户前提,年龄条件也从35岁放宽到40岁。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2019年南京GDP同比增长7.8%,不仅高于全国的6.1%,也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的6.2%,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253.1%、108.9%、29.6%,高于全国的66.2%、6.4%、11.2%。从来源看,人才向南京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苏州、无锡、合肥、杭州、西安、深圳、徐州、成都,合计占比达45.7%。其中,有5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25.8%。从去向看,南京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上海、苏州、北京、无锡、杭州、常州、徐州、合肥、扬州、镇江,合计占比达49.5%。其中,有8个是长三角地区,合计占比达40.8%。南京和长三角的人才互动非常频繁,部分因为南京高校较多,长三角人才为求学向南京集聚,毕业后从南京回流至长三角其他城市。根据教育部数据,南京普通高校数、211高校数分别为34、10所,分别排名第6、3名。

3)重庆: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2018年由负转正主因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重庆常住人口增量维持在高位,2011-2019年增量平均为27万。2016-2019年重庆人才流入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3%、1.3%、2.0%、1.8%,人才流出占比在2016-2018年均为1.4%、2019年上升至1.6%,导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1%、-0.1%、0.5%、0.3%,逐年上升且2018年由负转正。从来源看,人才向重庆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西安、长沙、上海、深圳、天津、贵阳、广州、武汉,合计占比达62.8%。其中,成都流入重庆占比达26.4%,高于大部分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电子产业等具有较强吸引力。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25.7%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高于除杭州外的其余8个重点城市,也明显高于流出人才从事该行业的比例13.1%,其中2019年重庆流入人才中14.4%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二级行业中,显著高于其余9个重点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重庆电子商务企业个数2013-2018年从640个增加到2545个;重庆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个数2008-2017年从68个增加到540个。重庆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重庆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增长45.2%,高于全国2019年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速的20.8%。从去向看,重庆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成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杭州、贵阳、武汉、昆明,合计占比达51.0%。

4)武汉: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2017年由负转正,主因“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实施。2011-2019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平均为16万人,常住人口保持较高增长。2016-2019年武汉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1%、2.2%、2.7%、1.9%,人才流出占比2.3%、2.1%、1.9%、1.8%,逐年下降,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3%、0.0%、0.8%、0.1%。主要因为2017年开始的“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大学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或租到租赁房;不满40周岁的留汉大学毕业生可凭毕业证落户,硕士、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的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分别为4万元、5万元、6万元、8万元。根据武汉市委组织部,2017-2019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共109.5万人,提前两年完成2017年确定的五年达到100万的目标。从来源看,人才向武汉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郑州、长沙、成都、广州、西安、杭州、襄阳,合计占比达45.0%。从去向看,武汉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杭州、长沙、南京、成都、郑州、宜昌,合计占比达45.1%。

5)天津: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且2018年由正转负,主因天津发展速度放缓、2019年GDP增速5.3%在十城中最低、且薪资在十城中最低。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呈下降趋势,2011-2019年从56万降至2万。2016-2019年天津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2%、2.2%、2.3%,较为稳定,流出占比分别为2.0%、2.1%、2.3%、2.4%,逐年上升,使得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2%、0.1%、-0.1%、-0.1%,逐年下降。从来源看,人才向天津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沈阳、石家庄、廊坊、深圳、唐山、保定、西安、郑州,合计占比达55.1%。其中,北京占比高达31.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来源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从去向看,的天津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石家庄、廊坊、济南、广州、杭州、重庆、保定,合计占比达54.5%。其中,北京占比22.8%,显著高于其余城市第一去向地占比,主要因为地理位置近且北京工作机会多。人才流出天津主要因为发展速度放缓且薪资水平低,根据各市统计局数据,天津2019年GDP增速为5.3%,在十大重点城市中倒数第一;2017-2019年GDP同比增速平均为4.0%,不仅远低于2010-2016年的平均增速12.6%,也远低于2017-2019年杭州、南京的平均增速7.2%、7.9%;同时天津薪酬较低,2019年4季度平均月薪为7813元,在十城中排名倒数第一,13个行业中天津有10个在十城中位列最后。

6)成都:2016-2019年人才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始终为负,主因薪资水平较低,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第一目标城市,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成都常住人口增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2019年从2万升至25万,2016年变动较大、高达126万。2016-2019年成都人才流入占比分别为2.3%、2.8%、3.7%、2.9%,流出占比分别为3.2%、3.1%、4.0%、3.6%,流出始终大于流入且差距在2017-2019年逐年增大,使得人口净流入占比分别为-0.8%、-0.3%、-0.3%、-0.6%。净流出成都的人才较多是因为薪资水平低,2019年4季度成都平均月薪为8326元,在十大重点城市中排倒数第二,13个行业中有7个在十大城市中薪资水平排倒数第二。从来源看,人才向成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北京、重庆、西安、上海、深圳、绵阳、长沙、广州、郑州、贵阳,合计占比达47.5%。从去向看,成都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重庆、北京、深圳、西安、上海、绵阳、眉山、广州、德阳、南充,合计占比达46.2%。其中,流出重庆的人才中17.9%流向成都,流出成都的人才中13.6%流向重庆,重庆与成都互为人才外流目标城市的第1位,成都流向重庆和重庆流向成都的人才流出在全国流动人才总量中占比分别为0.5%、0.4%,人才从成都净流向重庆。2019年成都流出人才的30.6%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显著高于其他9个重点城市,且远高于成都流入人才流向该行业的比例13.1%。

 

文:熊柴 周哲 任泽平
智联招聘课题组专家 李强 王一新 周培 李小丽
北京大学黄玉致、伦敦大学学院闫婧对本文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