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3 Oct 2024 12:04:03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Mathys & Squire:2023年-2024年度中国半导体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2% 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2626.html Wed, 23 Oct 2024 12:04:03 +0000 //www.otias-ub.com/?p=1722626

根据根据知识产权法律公司Mathys & Squire的最新报告,2023年-2024年度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2%,达到80892项。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更是激增42%,从32840项上升至46591项,超过其他所有国家和地区。

有媒体报道称,这一显著增长的背后,主要由于是美国对中国半导体出口管制,促使中国加大了对本土半导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

但这一增长并不仅仅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有AI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芯片制造商,包括中国的公司,争相申请下一代AI硬件技术的专利。

与此同时,在《通胀削减法案》的推动下,2023-2024年美国半导体行业专利申请量也同比增长了9%,达到了21269项。

报告还指出,随着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向芯片制造业投入资金(台积电的亚利桑那州工厂就是例子),美国渴望在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保持其半导体技术的领先和供应链的稳固。

自 快科技

]]>
Mathys&Squire:2022年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 中国数量排名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4215.html Sun, 26 Feb 2023 11:14:05 +0000 //www.otias-ub.com/?p=1564215 半导体或者说芯片是当今高科技产业角力的关键依托,日前,知产机构Mathys & Squire发布了一份2022年半导体专利申请报告。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美国、欧盟等依然是半导体技术的领导者,这对未来经济十分重要。去年,半导体相关专利的申请数比5年前激增59%。

其中,中国公司提交了18223件,全球占比高达55%,也就是半数以上。美国公司占比26%,英国仅有百余件,占比甚至不到0.5%。

以公司来看,台积电以4793件的申请量高举榜首,美国应用材料申请了209件,闪迪申请了50项,IBM申请了49项。

因为统计口径的关系,此次的报告无法完整涵盖半导体行业的专利技术全貌。另外,因为对专利重要性的分析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从专利数量来窥见未来大国/大公司竞争的一些走向了。

]]>
TrendForce:2022年Q1全球半导体代工市场排名 台积电以53.6%份额位居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455143.html Mon, 27 Jun 2022 12:55:27 +0000 //www.otias-ub.com/?p=1455143

韩国《朝鲜日报》25日报道称,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TrendForce)最近发布的全球第一季度半导体代工市场排名报告显示,中国台湾地区的台积电以53.6%份额位居第一,韩国三星电子以16.3%位居第二,而中国大陆企业的突破最为显著,排名第五的中芯国际等3家企业总市场份额为10.2%,这也是中国大陆企业首次市场份额突破10%。

评论称,把中国半导体追击韩国的现状用“追到下巴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报道称,2020年以来一直受到美国高强度贸易制裁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大步前进。尽管几乎所有的手脚都被束缚住,例如先进半导体设备的进口受限,但基于巨大的国内需求,中国半导体业仍在迅猛增长。去年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的总销售额创下1万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8%。

彭博社近日报道称,过去一年全球增长最快的20家半导体公司中有19家是中国公司,这比上一年增加11家。中国有2810家半导体设计公司,是韩国(120家)的23倍。

中国日益增长的半导体自给自足,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占韩国对华出口40%的半导体产业。今年1-5月中国半导体进口量同比下降10.9%。随着中国半导体销售额激增,有预测认为中国会在两年内增长到“威胁”韩国的水平。今年1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预测,中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中的份额将从2020年的9%增加到2024年的 17%,而未来3年韩国的市场份额将维持在20%左右。

“追赶到下巴处”,是韩国的一句俚语,意思是“近在咫尺”“几乎齐头并进”。事实上,韩国前副总理林昌烈5年前就曾这样描述中韩行业之间的竞争态势。当时他称,汽车领域,中国人已经追赶到韩国的下巴处了,即便是电子产品,韩国优势也所剩无几,而在半导体产业,中国更是投入巨额资金。

虽然韩国半导体行业普遍认为,中国在半导体质量方面仍远不如韩国,但同时也有意见认为,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在反复试错中实现短期内迅速成长。

不少韩国业内专家认为,中国“威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韩国被视为未来产业的非存储半导体领域。虽然在14纳米以下高精度半导体方面因美国制裁受阻,但中国正在将重点放在车用半导体制造和人工智能(AI)半导体设计领域。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10倍于韩国的投资,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领域已经领先韩国,中美已经被评为人工智能半导体设计水平最高的两个国家。

自 环球时报

]]>
哈佛大学:未来10年中国将在半导体、生物技术等领域超越美国 //www.otias-ub.com/archives/1357276.html Fri, 10 Dec 2021 13:03:52 +0000 //www.otias-ub.com/?p=1357276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Belfer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日前发表报告称,未来10年,即使不会超过美国,中国在包括量子计算、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将逼近美国。

资料图

报告称,目前中国科技在快速上升,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构成了挑战,“在一些领域,中国已超过美国,而在其他领域,根据目前的态势,中国将在未来10年超越美国”。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称,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科技产品制造中心,去年生产2.5亿台计算机、2500万辆汽车和15亿部智能手机。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已成为美国“全方位的竞争对手”。在深度学习方面,中国授予的专利数量是美国6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报告中援引了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预测,到2025年,在发表的引用量最高的1%人工智能论文中,美国将跌至第二位。

在5G领域,近乎所有关键指标都支持有关中国将主导这一领域的预测。截至2020年底,中美5G用户分别为1.5亿和600万,基站数量分别为70万和5万。但是,在5G研发、标准和应用方面,美国仍然保持竞争优势。

报告指出,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感知这些传统上美国领先的领域,“中国在奋起直追,在一些方面已取得领先优势”。中国科学家最近在量子计算方面取得突破。今年11月,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团队的14名科学家因在打破量子霸权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而荣获“戈登·贝尔奖”。

2019年,中国在全球芯片使用量中的占比由2000年的不足20%增加至60%,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使得中国从市场和国家安全方面都有动机在半导体领域获得优势。根据当前的发展态势,中国将在2030年成为一流半导体强国。

报告指出,美国通过Applied Materials和Lam Research等公司控制着关键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供应,两国在半导体生产设备市场上的占比分别为55%和2%,美国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市场的占比更是达到85%。

由于研发投入增加、制造优势和政府支持,在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已成为美国强大的竞争对手。

自 凤凰科技

]]>
中国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迫在眉睫:现状分析&启发建议 //www.otias-ub.com/archives/1266999.html Wed, 23 Jun 2021 03:03:49 +0000 //www.otias-ub.com/?p=1266999

由于从外部购买某些半导体受到限制,且无法购买关键的半导体设备,中国半导体的自给自足已成为新的当务之急。

该报告考察了中国在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道路上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01、执行摘要

目前的半导体短缺表明,芯片是国家经济增长和安全的关键。这导致世界各国政府对半导体行业进行专项拨款,颁布激励措施,从而达到满足国内自给自足的需求。

2023年中期,中国能够并会将国内消费的半导体产量翻一番,达到其需求的至少30%许多人认为这是自力更生的最低门槛。

  • 专注于28 nm及以上制程芯片的产能将有助于中国半导体公司解决大部分国内市场需求。
  • 随着中国开发自己的光刻机,7 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生产将在几年内完成。

中国应谨慎行事,尽可能避免遭受额外制裁:

  • 中国应仔细评估如何补贴国内半导体行业,避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 中国应防范侵犯知识产权的指控,尤其是与半导体设备相关的知识产权。
  • 中国需要更多在半导体设备方面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但应该避免采取激进措施吸引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人才。

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应同时瞄准国内外客户,获取客户反馈并加快发展。

注:在本报告中,Strategy Analytics避免就中美两国政府之间的争议问题表态,我们的分析仅限于贸易形势和中国如何实现半导体的自给自足。

02、分析

由于从外部购买某些半导体被限,且无法购买关键的半导体设备,半导体的自给自足已成为中国新的当务之急:

  • 禁止华为从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软件的代工厂购买芯片和晶圆制造服务,这只是贸易战升级的一步。
  • 美国继续将169家中国企业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在没有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特别出口许可证的情况下,限制向这些中国公司出售源自美国的产品和技术。
    世贸组织的规则禁止成员国,除关税、税收或其他费用外,使用出口禁令或限制(参见 WTO GATT 1994 – 条款 XI : 1 )
    为了规避世贸组织的规则,美国声称,向被列入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出口某些产品和技术将带来转用于军事用途的风险,会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

这种情况促使中国政府采取果断行动,识别并替换存在风险的半导体和供应商。此外,实现自给自足的努力得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广泛支持。

半导体贸易制裁对全球半导体供应产生了破坏性影响,导致了目前的短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导致了半导体价格上涨,许多半导体公司在2020年销量强劲;因此,一些美国的分析师认为,对中国公司的制裁并没有影响半导体的销售。

长远来看,制裁似乎会适得其反。中国企业现在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努力实现自力更生。而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似乎不太可能成功抵消中国对芯片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并非巧合的是,中国国内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

由于中国客户的流失,美国半导体和半导体设备公司的销量可能会减少25%30%,并可能失去10万个甚至更多的工作岗位,这将削弱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领导地位,并导致美国和其他国家消费电子产品的价格上涨。此外,中国向美国提供用于半导体和电子元件的稀土等重要原材料,美国可能会因中国的报复而无法获得这些原材料。

2.1 中国半导体的优势与劣势

WSTSWorld Semiconductor Trade Statistics)估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4400亿美元。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 2020年中国进口的半导体总额为3100亿美元,约占全球规模的70%。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生产满足了约15%的需求。而中国大多数半导体行业专家表示,中国的国内生产至少要满足30%的需求,以对冲未来供应中断的风险。

中国需要做什么才能提供至少30%的国内半导体需求? 

正如Strategy Analytics之前发布的报告《半导体短缺刺激全球和国家投资计划》所述,半导体自给自足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各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来解决其半导体行业的短板。对于中国来说,设计软件和半导体设备,尤其是光刻技术,似乎是两个最主要的短板。我们将就此问题在本报告的后半部分进行详细的阐述。

  • 中国在电子产品组装方面拥有无比强大的实力。随着华为的成功,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芯片设计中心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在封装、测试和晶圆清洗方面也有优势。
  • 中国的优势是良好的开端,但要实现自给自足,中国需要在从半导体生产到电子系统制造的所有环节都具备实力,如图表1所示。

1注释蓝色:最终电子产品的生产。上述生产步骤的简化不包括每个步骤下的专业领域或法律、法规、标准化、认证和客户验收测试等细节。

 

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已经全球化并遍布全球,但供应链的关键部分集中在少数几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通常不在中国大陆:

  • 美国和日本拥有大部分设备生产和芯片设计。半导体制造需要非常专业和昂贵的设备。
  • 大部分的芯片制造是在台湾和韩国进行的。
  • 大部分半导体封装和测试是在韩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进行的,但中国大陆在这方面也有优势;长电科技在封装和测试领域排名第三,市场份额约为17%。其它的中国主要封装和测试公司包括新益昌和格兰达。

2.2  中国的晶圆厂

中国正在向自给自足的道路上迈进,通过专注于28 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节点,可以实现大部分目标。

 

除了韩国和台湾,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都缺乏完全自力更生的基础半导体制造能力,而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在制造能力上领先于美国,应该能够很快获得更高的产能。

中国的半导体晶圆厂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18年中国有293家半导体晶圆厂:

  • 中国有10家重要的代工厂
    中芯国际每月可生产超过50万片(相当于200毫米)集成电路半导体晶圆,是中国最大的制造商。
    2020 年,中芯国际的销量排名第五,仅次于纯代工厂台积电、三星Foundry、格罗方德和联华电子。
    其它的中国纯代工厂包括华虹集团以及和舰科技。中国也有LEDIII-V化合物半导体和特种设备的代工厂。
  • 一些中国的IDM(独立设备制造商),例如长鑫存储、和清华紫光也提供一些代工服务:
    长鑫存储于 2019 年开始生产中国首批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
    清华紫光旗下拥有五大主要的子公司:长江存储(存储芯片)、新华三集团(数字IC)、紫光展锐(蜂窝手机芯片)、紫光国微(智能卡芯片)、紫光云(云计算芯片)。
  • 许多跨国公司都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晶圆厂。所有权的合同细节各不相同,但其中许多未来可能最终由中国国内企业全资拥有:
    台积电、联华电子、格罗方德、德州仪器、美光科技、英特尔、恩智浦半导体、SK 海力士等已在中国建厂。
  • 据媒体报道,中国约有 30 座新晶圆厂正在建设或筹划中。

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半导体制造能力处于28纳米以上更成熟的工艺节点(特征尺寸)。成熟的工艺节点通常用于专业设备,如电源管理IC、图像传感器和LED,而不是主流 CMOS。但在全球范围内,情况并非一定如此:

  • 超过三分之二的现有全球半导体晶圆厂生产 40  nm及以上的芯片。
  • 台积电在 2019 年报告称,28  nm是其最受欢迎的工艺节点,也是该公司的第三大收入来源。
  • 2020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4400亿美元,其中7 nm及以下产品的销售额约为280亿美元,占市场份额的6.4%(来源:Strategy Analytics)。大多数处于前沿的芯片都用作手机的基带和应用处理器。
  •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松下、瑞萨、东芝、恩智浦、德州仪器、罗姆、三菱、亚德诺、超威、三星和许多其他知名公司生产标准的40 nm180 nm之间的CMOSBiCMOS产品。

中芯国际专注于CMOS,刚刚开始量产14 nm FinFET芯片,并计划增产。中芯国际、华为、Imec和高通几年前在中国投资了一家合资企业,开发14 nm FinFET芯片,现在在中芯国际开始取得成果。

与此同时,领先的代工厂台积电和三星LSI生产的前沿芯片尺寸小到7 nm5 nm,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更多芯片公司在这些工艺节点上设计新芯片,这些节点将在未来几年越来越受欢迎。

2.3  半导体瓶颈

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软件供应商和设备制造商,他们正努力为晶圆厂提供制造成品半导体所需的全部需求。

如今,由于受贸易制裁而无法获得先进的EDA软件,限制了中国可以设计的新芯片,而缺乏国产光刻机,使28 nm及以下芯片的生产面临风险。

2.3.1  EDA

由于近期的制裁,华为和美国实体清单上的其他公司无法获得 EDA 软件的技术支持和软件更新。 SynopsysCadenceAnsys  Siemens EDA 等美国公司主导着 EDA 软件市场。此类软件的许可证费用每个席位每年要数千美元,而设计新的集成电路需要有效的许可证

一些中国本土的公司提供EDA软件。

  • 华大九天成立于2009年。其客户包括中芯国际,同时还包括一些国外领先的半导体企业和代工厂。
  • 芯华章、 和舰以及全芯智造三家初创公司最近获得了资金,通过提供额外的EDA能力来帮助中国实现自给自足。

 

2.3.2  光刻技术

正如Strategy Analytics在之前的报告《中国在重要28 nm CMOS工艺节点的自给自足:该计划可以成功》所述,光刻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 光刻机通常每台成本约为5000万美元,占晶圆厂设备成本的25%30%
  • 光刻通常需要大约50%的半导体制造时间,因此光刻机对于决定晶圆厂产量和每片晶圆成本至关重要。
  • ASML、尼康和佳能引领光刻机市场,其中来自ASML 的最为先进。这些机器使用波长为 193 nmDUV 或深紫外光刻)的强光源用于 28 nm 芯片,13.5 nmEUV 或极紫外光刻)用于 5 nm 及以下的前沿芯片。

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SMEE提供了600/20旗舰光刻扫描仪,能够使用193 nm DUV氟化氩(ArF)激光和浸没式光刻机生产低至 90 nm 节点的芯片。

据媒体报道,该公司有望在 2021 Q4推出能够生产 28  nm节点芯片的 DUV 机器。该机器还将使用 ArF 激光器。该机器不会使用美国公司的任何零部件或技术。

根据Robert CastellanoSeeking Alpha上发布的一篇文章,来自上海微电子的新机器相当于ASML1980i。通过添加多个图案,这种机器的一个版本将能够使用DUV生产低至7 nm的芯片,相当于ASML2000i机器。

中芯国际和华虹目前使用的是ASML 1980i,未来中芯国际和华虹的7nm5nm芯片也将使用上海微电子的设备。

 

美国的制裁和中国自力更生的动力让ASML陷入了困境。该公司希望继续向中国出售其EUV设备,但对中国的销售已被美国的禁令阻止。此外,在DUV设备方面,ASML还面临着来自尼康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美国已经采取行动阻止向中国销售DUVEUV设备。

  • 尽管总部位于荷兰的ASML可以无视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但公开这么做可会损害其销售。
  • 另一方面,如果ASML遵守美国的制裁规定,同样也将损害其销售,该公司可能会永久失去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市场的地位。

ASML主要希望中国的客户将更愿意购买ASML经过市场验证的机器,而不是上海微电子的新设备,并且ASML将能够成功获得出口许可证。

中国的其他光刻机制造商包括大族激光,该公司专注于在较大节点上生产 LED 和分立器件的机器,以及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该所研发了能够生产 22 nm芯片的低成本 DUV 机器

 

2.3.3 其它半导体设备

许多其它的中国半导体设备公司只有几年的历史,但已经拥有能够生产28 nm及以下节点芯片的设备。表现尤为突出的包括:

  • 中微(AMEC)的等离子刻蚀系统被台积电用于5 nm的生产,并被长江存储用于 NAND 存储器。截至2018年底,公司已经出货了150多台MOCVD外延机。
  • 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独资公司。该公司已开发了全系列的离子注入机,范围从高能量到中、高电流机器,适用于生产低至 28 nm节点的各种芯片。
  • 北方华创将自己定位像Applied  Materials 一样的一站式供应商。北方华创在蚀刻、沉积、晶圆清洗和热退火设备方面尤其强大。
  • 中国拥有超过47家不同类型晶圆清洗和制备设备供应商。

 

盛美半导体在CMP(化学机械平坦化)和清洗设备方面有很强的实力。

中国有十多家公司提供测试、分析、计量、硅衬底生长、晶圆打标和晶圆处理的设备。

03、启示和建议

随着中国努力开发本土半导体设备,到2024年,中国可以将国内消费的半导体产量翻一番,至少满足其需求的30%许多人认为这是达到自力更生的最低门槛。

  • 专注于28 nm及以上芯片的生产能力,将有助于中国半导体公司满足中国的大部分半导体需求。上海微电子应该在今年开始出货28 nm的光刻机,这将帮助中国缓解产能限制。
  • 中芯国际已经在生产14 nm的芯片,并将最早在2022年通过更多来自ASML、尼康或上海微电子的DUV光刻机来扩大产能。
  • 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电子系统厂商不得不接受国内供应商提供的低于领先水平的芯片,直到国产7 nmDUV光刻机上市,可能也将首先由上海微电子提供。
  • 对于生产5 nm及以下芯片,中国国内的EUV机器或使用替代光刻技术的机器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进入市场。

中国应仔细评估如何补贴国内半导体产业:

  • 世贸组织规则通常允许政府补贴,但欧盟规则通常认为补贴是非法的。
  • 如果一个国家支持以低于国内价格的价格出口半导体以增加市场份额,这被认为是倾销。如果可以证明对其他国家的供应商造成损害,世贸组织将允许从中国购买芯片的国家针对中国征收关税等反倾销措施。
  • 随着各国对半导体行业实行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世界可能进入新的竞争,这是一场看谁能在本土半导体开发上投入最多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Strategy Analytics认为,只有通过明智的支出,各国才能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功。

在华企业应提防陷入知识产权纷争,尤其是与半导体设备相关的知识产权:

  • 中国现在拥有完善的专利体系,在很多方面令世界其他国家羡慕。在中国的专利体系下,侵犯非中国公司的专利,更不用说中国本土公司的专利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金钱损失。
  • 如果针对中国公司就侵犯知识产权有可信的指控,将会招致额外的制裁,这可能会进一步扰乱所有人的半导体供应,而不仅仅是中国。
  • 对于中国在光刻技术方面的努力来说,利好消息是,ASML/Cymer 和尼康最早持有的一些浸入式光刻专利将在未来两年内到期。

中国需要更多具有半导体设备经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以缩小与老牌供应商的差距。乔治敦大学安全和新兴技术中心认为,加快放宽许可证豁免和更快处理许可证申请,允许半导体设备和零部件进入中国,将有助于在美工作的中国公民留在美国。

  • 如果中国被认为在获取人才方面过于激进,这将导致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强烈反对,并可能导致更严厉的制裁。

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应该同时瞄准国内外客户,加快发展。半导体生产商总是倾向于从可靠的供应商那里购买设备,而成熟的设备公司与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生产商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能从他们那里获得产品反馈。中国设备供应商在中国销售时可能不再需要突破这一现有优势,但在海外的销售仍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协助半导体设备的开发。

本报告中提出的许多建议也适用于美国、欧盟、韩国、印度和其他对自给自足感兴趣的国家。每个国家都应审视其在整个半导体供应链上的优势和劣势,并考虑到本国半导体需求和目标,优先考虑最严重的缺陷。中国看来在这方面做得相当有效。

来自: StrategyAnalytics

]]>
SIA:2019年中国半导体整体销售额达到1500多亿美元 //www.otias-ub.com/archives/1179032.html Sat, 26 Dec 2020 13:56:41 +0000 //www.otias-ub.com/?p=1179032 近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了分析机构 Credit Suisse12 月 17 日撰写完毕的《中国半导体自主性调查报告;现在与未来展望》(Examining China’s Semiconductor Self-Sufficiency Present and Future Prospects),用较为详尽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半导体行业五年多以来的发展态势,以及政府激励计划打造自主可控生态圈的整体图景。

报告指出,2019 年中国半导体整体销售额达到了 1500 多亿美元,但这个数据包括终端产品的再出口。报告预计 2019-2024 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复合增长率将以每年 17% 的速度增长,但同时间整个市场需求量复合增长率为 11%,整体看下来,制造业和内部需求之间仍有较大的鸿沟。

报告显示,中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商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资本支出和销售额比今年有大幅度增长。

报告还显示,量产的本土投资的晶圆厂月产能约为增加 90 万 5000 片,海外投资的晶圆厂产能为月 70 万片左右:

另外,报告中还提到,本土晶圆厂全球占比趋缓且稳定在 9% 左右,而半导体设计全球增长份额相对较快。

中国政府力主在半导体各个细分领域全面发力,力争补齐短板,个别领域差距和世界领先企业差距巨大,如半导体设备全球份额只有 1% 左右,如下图:

报告还以题头的方式点出,国内市场占半导体销量的 60%,但终端需求只有 25%,换言之,另有 35% 的再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