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02 Apr 2025 12:37:0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一汽-大众:2025年3月一汽大众整车销量达15.4万辆 燃油车同比增长1.4%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8313.html Wed, 02 Apr 2025 12:37:01 +0000 //www.otias-ub.com/?p=1748313 近日消息,一汽-大众发布2025年3月销量数据,整车销量达15.4万辆,其中燃油车销量同比增长1.4%。

具体来看,大众品牌销量8.7万辆,燃油车份额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奥迪品牌销量5.6万辆;捷达品牌销量1.1万辆,市场份额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

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自2026年起,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新增11款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全新车型。

此次规划的大众品牌新能源车型将引入全新CMP电动平台和CEA电子电气架构,加速智能电动转型。

一汽-大众还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及研发,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将搭载SOA电子电气架构,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4年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226.1万辆 同比增长11.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6281.html Mon, 11 Nov 2024 13:35:52 +0000 //www.otias-ub.com/?p=1726281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的最新数据,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226.1万辆,同比增长11.3%,环比增长7.2%。

而1-10月份累计销量为1783.5万辆,同比增长3.2%。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推动下,乘用车市场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国家推出的“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政策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

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其国内零售渗透率已连续四个月超过50%,A00+A0与B级新能源车型增长势头强劲。

头部传统车企在转型升级中表现出色,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去库存过程中有效缓解了经销商的运营压力。

在车企销量排行中,比亚迪以10月销量431,367辆、同比增长67.2%的成绩领先,市场份额达到19.1%;

吉利汽车以194,142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市场份额为8.6%;

奇瑞汽车以144,499辆的销量排名第三。

在前十名车企中,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广汽丰田、长城汽车的销量同比出现了下滑。

新能源细分市场中,比亚迪以431,367辆的销量和36.1%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吉利汽车紧随其后,上汽通用五菱位列第三。

在前十名车企中,广汽埃安的销量同比出现下滑,而奇瑞汽车以416.3%的同比涨幅成为增长最快的企业。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3年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03.3万辆 同比增长10.2%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9059.html Thu, 09 Nov 2023 12:35:15 +0000 //www.otias-ub.com/?p=1659059 乘联会公布了10月份狭义乘用车的零售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03.3万辆,同比增长10.2%,环比增长0.7%;1-10月份累计销量1726.7万辆,同比增长3.2%。

国产车企也强势崛起,销量前十名榜单中共有五个席位,国产车已占据国内车市半壁江山,且销量增速强势,与合资品牌的销量下滑态势呈鲜明对比。

具体到品牌来看,比亚迪蝉联中国市场汽车厂商销冠,10月份销售258011辆,同比增加25.4%,国内市场份额已达12.7%。

一汽大众排名第二,10月份交付153502辆,同比增加12.3%,相较于上汽大众,有奥迪加持的一汽大众,其销量增速也更坚挺。

吉利汽车排名第三,10月份销售152115辆,同比增加13.4%,国内市场份额与一汽大众一致,均为7.5%。

其它国产车企中,长安、奇瑞、长城也都跻身前十榜单中,但奇瑞的表现尤为亮眼,10月份国内交付90612辆,同比增长38.7%,也是榜单中增速最高的车企。

至于日系车,前十榜单中只剩广汽丰田一家,而本田、日产等车企,已被挤出榜单,这也反映出,在新能源时代,日系车在国内的遇冷的现状。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3年9月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有六家为自主车企 比亚迪单月销量28.7万辆位列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4158.html Wed, 18 Oct 2023 11:56:16 +0000 //www.otias-ub.com/?p=1654158

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批发销量数据,9月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有六家为自主车企。具体来看,批发销量排名第一的为比亚迪,单月销量28.7万辆,远远领先第二名一汽大众的18.1万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奇瑞竟然异军突起,9月份一举超越吉利、长安汽车,9月批发销量为18万辆,占据国内车企第三名。不过,乘联会是将奇瑞的出口销量也算进批发销量之中。目前,奇瑞是国内唯一一家,出口销量超过国内销量的车企。

紧随其后的是吉利、长安、上汽大众等车企,分占第三至第六名。而长城汽车销量为10.4万辆,领先上汽通用的10万辆。

值得关注的是,一直到第九名,才发现日系车广汽丰田的身影,而第十名为上汽乘用车。这也就意味着,国内销量前十阵营中,目前日系车只剩下“广汽丰田”这一颗“独苗”,日系车在华的衰落速度肉眼可见。

对于消费者而言,国内同等价位的购车花费,买国产车而不是日系合资车,意味着能够买到更强的动力、更高的配置等。日系车如果不在新能源市场迅速做出调整,以后销量可能还会继续下跌。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3年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01.8万辆 同比增长5.0% //www.otias-ub.com/archives/1653701.html Fri, 13 Oct 2023 12:17:40 +0000 //www.otias-ub.com/?p=1653701 乘联会公布了2023年9月零售销量排名快报。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9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01.8万辆,同比增长5.0%,环比增长5.0%;1-9月份累计销量1523.3万辆,同比增长2.4%。

今年前9个月,中国市场汽车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TOP10为: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吉利、上汽大众、广汽丰田、上汽通用、一汽丰田、长城、东方日产。

其中,比亚迪以188.5万辆遥遥领先,比第二名一汽大众(131.3万辆)销量高出44%。

而且比亚迪不仅销量最高,增幅也是TOP10中最高的,同比增长62.8%。

在2023年1-9月新能源厂商零售排行榜中,比亚迪也是遥遥领先,市场份额高达36.3%。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3年8月国内新能源批发近80万辆 特斯拉Model Y遥遥领先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6834.html Fri, 08 Sep 2023 12:52:21 +0000 //www.otias-ub.com/?p=1646834 近日消息,乘联会发布了2023年8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数据,8月广义乘用车市场零售193.8万辆,同比增长2.2%,环比增长8.5%。1-8月份,广义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1337.8万辆,同比增长1.8%。

新能源阵营,8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79.8万辆,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8.2%。今年以来累计批发507.8万辆,同比增长38.5%。8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71.6万辆,同比增长34.5%,环比增长11.8%。今年以来累计零售444.1万辆,同比增长36.0%。

8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37.3%,较去年同期28.4%的渗透率提升9个百分点。8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5.2%,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3.8%,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9%,同比增长3.0个点。

而批发量超2万辆的车型共有16个,其中新能源车位列总体乘用车车型销量排行的前6位。并且,特斯拉Model Y以65,316辆的批发销量遥遥领先。以下为具体车型批发量排行:

Model Y65,316辆

比亚迪宋57,940辆

比亚迪秦45,004辆

海鸥34,841辆

比亚迪海豚32,745辆

比亚迪元32,662辆

朗逸32,160辆

长安CS7529,193辆

轩逸28,250辆

速腾26,299辆

埃安S22,896辆

比亚迪汉22,760辆

哈弗H622,188辆

瑞虎821,369辆

宝马3系20,265辆

五菱缤果20,214辆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3年8月新能源车销量比亚迪274,386辆位列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646031.html Tue, 05 Sep 2023 12:59:16 +0000 //www.otias-ub.com/?p=1646031

每月的月初,又到了新能源车企公布月销量的时刻。

与此同时,新一轮价格战在8月再次点燃。目前已有一汽大众、特斯拉,零跑、奇瑞、小鹏、极氪等十多家车企以现金优惠、调整权益等方式进行了降价。就连一直卖的很好的理想,也在几天前推出了1万元的保险补贴,可见车企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

另外一边,特斯拉在9月1日发布了新款Model 3,虽然25.99万元的起售价高出预期不少,但对处在该价位区间的其他新能源车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具体表现。

蔚来站起来了,小鹏缓过来了

在一众造车新势力当中,理想依旧“遥遥领先”,8月共交付新车34914辆,同比增长663.8%,相比7月基本持平,小幅增长了780辆。其中,理想L系列的三款车型交付量均突破了万辆。

另外,理想目前已经连续3个月销量突破3万辆大关。今年1月至8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达到20.8万辆。

而一直坚持不降价的理想也在8月末推出了限时保险补贴活动,8月30日-2023年9月30日,新定购理想L9、L8、L7的任一车型,通过合作保险机构购买车险可获得一万元补贴,也算是变相降价了,预计9月份的销量很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蔚来继7月交付超越两万台创造历史新高之后,8月销量表现依旧十分亮眼。8月共交付新车19329辆,同比增长81.0%;今年1-8月,蔚来累计销量达94352辆。

由于新老车型切换的问题,蔚来在4月、5月销量表现一度不是十分理想,近来全新ES6、ET5T车型上市,同时叠加用户换电权益与车价解绑并降价3万元的影响,在7月迎来了一波新车交付高潮,8月虽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蔚来在二季度财报中对第三季度的交付指引为5.5万台-5.7万台,同时在财报会议上,蔚来创始人、CEO李斌表示,全新蔚来EC6将于9月发布并交付,届时将完成第二代技术平台的全部产品切换,销售能力建设按每月锁单3万台准备。

小鹏表现虽不及理想和蔚来,但也迎来了不错的增长势头。8月交付量达到了13690辆,环比增长24%,同比增长43%,继7月之后,已连续两个月销量突破万辆。

小鹏的销量担当G6单月销量达7068辆,环比增长80%,已占到小鹏总销量的一半,交付以来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1万辆。根据小鹏的官方数据,小鹏G6正式发布后的前四天,订单量便达到了2.8万辆。而小鹏汽车方面表示,在前期充分准备和供应、生产及交付端的快速反应下,G6产能爬坡效果显著。我们也不妨猜想,在接下来的9月,小鹏的交付量极有可能再创新高。

此外,8月28日小鹏也宣布了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收购滴滴旗下智能电动汽车项目相关资产和研发能力,并将会推出代号为“MONA”的全新子品牌,预计将于2024年开始量产。

零跑性价比战略奏效,极氪势头很猛

零跑依旧领跑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8月共交付新车14190辆,与7月相比基本持平,微降1%。其中,C系列车型占比超85%,C11车系单月交付突破万辆。
零跑在8月1日宣布旗下C系列部分车型降价,包括两款C11车型以及三款C01车型,最高降价幅度达到了2万元,降价之后C系列的性价比进一步提升。

此外,零跑汽车也即将在今日举行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发布全球化战略,同时其首款全球化车型也将一同亮相,新车定位中大型SUV,内部代号为B11。据悉,零跑B11将基于LEAP3.0架构打造,同时会搭载最新的四叶草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此外,零跑B11将提供增程及纯电两种系统供选择。

哪吒汽车8月销量迎来了回升,交付12103辆新车,环比增长21%;截至2023年8月底,哪吒汽车累计交付332609辆。

8月初,哪吒V的换代车型哪吒AYA正式上市,新车采用了全新的命名方式,在外观小幅调整的基础上,带来了全新的内饰设计,并对其他配置进行了升级,售价相比老款车型有所下降,为7.38-8.88万元。

同时,哪吒汽车8月份在其科技日活动上还发布了全新浩智技术品牌2.0,并一次性亮相了多项核心技术,包括:超算平台、滑板底盘、电驱系统、增程器和热管理系统,涵盖纯电和增程路线,并将于9月启动“浩智科技”智慧工厂的投产。

极氪近来势头很猛,8月销量达12303辆,同比增长71.7%,环比增长2.19%。同时,极氪也是目前唯一连续7个月同比、环比双增长的纯电品牌,并且已连续3个月销量过万。

目前极氪旗下在售车型共有三款,分别是极氪001、极氪009和6月份开始交付的极氪X,不过目前主力车型仍然是极氪001,并且在宣布限时最高3.7万元的优惠之后,也很快起到了提振销量的作用。

AITO问界时隔两个月再次公布交付数据,8月交付新车5018辆。而根据赛力斯公布的产销快报显示,其8月的新能源车销量为6243辆(包括但不限于AITO问界),同比下降 57.37%,这也说明AITO问界近来的销量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根据官方消息,问界M7大五座版即将于9月12日发布并开启交付,该车型搭载鸿蒙智能座舱3.0及华为高阶智能驾驶2.0,预售价格区间为25.8-31.8万。

比亚迪一枝独秀,广汽埃安“封神”

比亚迪8月新能源车销量依旧是一枝独秀,并且再次创造了新高。8月销量达274386辆,同比增长56.8;其中,海外新能源车出口销量25023辆。今年1-8月,累计销量1792184辆,累计同比增长83.1%。

具体来看,纯电动车型和插混车型的销量分别为14.56万辆和12.85万辆。其中,王朝网8月销量133668辆,海洋网销量128682辆,总计销量达262571辆。

腾势品牌8月共交付11515辆,相比7月再次小幅提升。其中腾势D9的销量就达到了10035辆,连续8个月拿下30万级以上MPV销冠;而腾势N7交付首月销量达到了1480辆,拿下了30万以上纯电中型豪华SUV的第四名,迎来了开门红;而腾势N8也即将在9月开启全国规模交付。

广汽埃安8月销量同样创造了历史新高,达到了52057辆,同比增长92.7%,环比7月份增长了15.6%。并同时出现了“交付倒挂”的现象,8月埃安的产量为45029辆,低于交付量,官方海报更是打出了“封神”的口号。

截至8月末,广汽埃安今年累计销量已达到30.6万辆,而今年埃安的销量目标是保50万辆,冲60万辆。如果以目前的势头来看,50万辆的目标是很容易实现的,如果未来四个月仍然能达到月销5万辆的水平,60万辆的目标仍然大有希望。

自 Techweb

]]>
乘联会:2022年12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16.9万辆 同比增长3.0%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1971.html Thu, 12 Jan 2023 12:29:40 +0000 //www.otias-ub.com/?p=1551971 近日消息,乘联会日前公布了2022年12月零售销量排名快报。数据显示,12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216.9万辆,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31.4%;1-12月份累计销量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

 

其中,比亚迪12月以223,678辆的成绩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了10.3%。排名第二位的为一汽大众,12月销量180,385辆,排名第三位的是长安汽车,12月销量167,722辆。

 

从全年来看,比亚迪力压一汽大众成为2022年度国内汽车市场的销冠王,累计销量1,804,624辆;第二位的一汽大众累计销量1,779,077辆;第三位的长安汽车累计销量1,274,208辆。

此外,2022年销量突破100万辆的车企有6家,分别是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上汽通用。2022年排名前15位的车企中,自主品牌占到了5家,分别为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

自 TechWeb

]]>
乘联会:2022年比亚迪总共销售180.5万辆 斩获中国销冠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0324.html Tue, 10 Jan 2023 12:37:02 +0000 //www.otias-ub.com/?p=1550324 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冠一直被合资品牌霸占,尤其是大众汽车。而如今,比亚迪终于夺回来了。

刚刚过去的2022年,比亚迪夺得中国车市销冠,终结了中国车市销冠长期被合资品牌“霸榜”的历史。

这也是第一次,中国本土车企超过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月10日,乘联会公布了《2022年12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其中公布了2022年全年各大汽车厂商销量排名,比亚迪位居第一。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比亚迪总共销量为180.5万辆,市场份额8.8%,夺得冠军宝座;一汽大众凭借177.9万辆屈居第二,市场份额8.7%。

与此同时,比亚迪汽车的均价也高达17.6万元,超越大众的15.7万元,大众真的“高级”不起来了。

而就在2022年前11个月,一汽大众依然领先比亚迪2万多辆。结果12月比亚迪狂卖22.4万辆,而一汽大众只卖了18万辆,比亚迪实现了年终“绝杀”!

销量TOP 10为: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汽车、上汽大众、吉利汽车、上汽通用、广汽丰田、东方日产、一汽丰田、上汽通用五菱。

自 快科技

]]>
乘联会:2022年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 同比增长117.3% //www.otias-ub.com/archives/1476039.html Tue, 09 Aug 2022 11:47:09 +0000 //www.otias-ub.com/?p=1476039

零售:2022年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81.8万辆,同比增长20.4%,是以往10年的次高增速;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1-7月累计零售1107.9万辆,同比下降3.5%,同比减少41万辆,其中6-7月同比增加68万辆的增量贡献较大。









1、7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回顾

7月新冠疫情在全国各地散发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全国23个省在7月报告有2584例确诊病例较6月的836例稍有回升。4月疫后物流和供应链的持续改善、出口的韧性、产业的复工、积极政策的叠加,有效促进车市增长。各地的经销商4S店客户进店和成交都基本恢复正常。7月全国乘用车零售同比增20.4%,较6月23%的增速基本持平,车购税优惠政策举措逐步显现效果。4、5月因疫情迟滞的产能和需求将在6-7月持续释放。7月车市促销力度保持高位,主流车企均强化了优惠活动,努力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追回年度预期目标

7月豪华车零售22万辆,同比增长14%,环比下降28%。前期京沪等豪华车主销区域受防疫封控形势变化影响较大,近期改善明显。

7月自主品牌零售85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4%。7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7.4%,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1-7月累计份额47.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长8.9个百分点。7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49.8%,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3.4个百分点;1-7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48.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5.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企业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和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上海车企产销增幅较强,体现产业稳工复产的效果持续突出。

7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74万辆,同比增长10%,环比下降9%。7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1.6%,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20.8%,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7.0%,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

出口:7月乘联会统计口径下的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22.6万辆,同比增长76%,环比增长19%。7月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的21.8%。7月自主品牌出口达到17.2万辆,同比增长86%;合资与豪华品牌出口5.5万辆,同比增长32%。

生产:7月乘用车生产215.8万辆,同比增长41.6%,环比下降2.2%,产业链保供措施见效。其中豪华品牌生产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15.0%;合资品牌生产同比增长39.0%,环比下降6%;自主品牌生产同比增长51.0%,环比增长5%。1-7月的车企生产达到1238.6万辆,同比增长11.8%。

受疫情影响的进口零部件短缺问题改善,涉及长三角地区的国产零部件体系供应商逐步恢复基本供货,促进全国7月的生产迅速恢复。上海是全国汽车行业的枢纽核心,其地位仍需进一步强化,近期保供复产效果良好。长春和上海产业链保供政策下的生产提升明显。

批发:7月厂商批发销量213.4万辆,同比增长40.8%,环比下降2.5%,受新能源市场拉动,部分车企表现分化明显。1-7月的厂商批发销量达到1230.6万辆,同比增长8.4%。

7月的产销环比改善较大,形成厂商产量高于批发2.4万辆、厂商国内批发高于零售31.6万辆的推动式产销走势,5-7月厂商批发的增长量为年末的零售强增长奠定基础。

库存:2021年四季度以来厂商库存迅速回补,2022年1-7月累计补库近8万,其中5-7月库存稳定回补。由于购置税减半政策在6月实施,5月以来厂商备库增量贡献较大。7月份厂商库存环比增长2万辆,1-7月累计增长8万辆,而2021年1-7月厂商库存下降了26.0万辆,今年的厂商库存改善较大。7月渠道库存环比增长9万辆,1-7月渠道库存增长13万辆,较2021年1-7月下降85万辆形成强烈对比。

世界疫情下的缺货严重,中国车市库存恢复到中高位水平是难得成就,为出口和内销奠定稳定局面。由于库存有保障,7月初的终端零售在政策推动下明显走强,经销商库存转化为零售增量。

新能源: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6.4万辆,同比增长123.7%,环比下降1.1%,在车购税减半政策下,新能源车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环比改善超过预期。1-7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303.0万辆,同比增长123.0%。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环比下降8.5%,1-7月形成“W型”走势。1-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

新能源车市场方面,供给改善叠加油价上浮预期带来市场火爆,油价上涨而电价锁定,带动电动车订单表现火爆。7月的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环比走势都受到政策推动明显。各地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力度大,客户订单饱满改变了淡季规律,进一步拉动7月车市火爆。

1) 批发:7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26.4%,较2021年7月16.6%的渗透率提升9.8个百分点。7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5.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5.8%;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2%。7月纯电动批发销量42.8万辆,同比增长109.0%;插电混动销量13.6万辆,同比增长187.2%。7月B级纯电动车车型销量同比增长53%,环比下降38%,占纯电动份额20%。纯电动市场的A00+A0的经济型电动车市场崛起,其中A00级批发销量13万辆,环比增长11%,占纯电动的30%份额;A0级批发销量8.9万辆,占纯电动的21%份额;A级电动车占纯电动份额27%;B级电动车销量一枝独秀。7月五菱宏光MINI达56,605辆,列总体乘用车销量第一位。

2) 零售: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6.7%,较2021年7月14.8%的渗透率提升11.9个百分点。7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8.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9%。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7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3%,同比增加9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6.5%,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6.5%,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1.7%,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3) 出口:7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9万辆,伴随着疫情下复工复产政策的支持,中国制造新能源产品品牌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海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以及服务网络的完善,市场前景向好。7月,特斯拉中国出口19756辆、上汽乘用车的新能源出口13413辆,东风易捷特出口6103辆,比亚迪汽车4026辆,哪吒汽车1382辆、吉利汽车1261辆、,长城汽车794辆、神龙汽车745辆、爱驰汽车651辆、奇瑞汽车新能源出口301辆、江淮汽车出口274辆,一汽红旗出口193辆,新势力出口也逐步启动:创维汽车出口116辆,威马汽车也开始加大出口力度。

4) 车企: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创历史新高,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奇瑞集团与广汽集团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板块表现相当突出。在产品投放方面,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16家(环比持平,同比增加了11家),占新能源乘用车总量83.4%。其中:比亚迪162,214辆、上汽通用五菱59,336辆、吉利汽车32,030辆、特斯拉中国28,217辆、广汽埃安25,033辆,奇瑞汽车24,753辆,长安汽车22,286辆、上汽乘用车19,867辆、上汽大众14,564辆、哪吒汽车14,037辆、一汽大众13,185辆、零跑汽车12,044辆、小鹏汽车11,524辆、长城汽车10,994辆、理想汽车10,422辆、蔚来汽车10,051辆。

5) 新势力:7月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威马等新势力车企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很强,尤其是第二阵营的哪吒、零跑等表现较强,这也是细分市场赛道的优势。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满血复活,新能源车批发27,749辆,占据主流合资62%份额,大众坚定的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仍待发力。

6) 普混:7月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批发81,905辆,同比增长81%,环比降9%。其中丰田45,729辆,本田26,181辆,广汽乘用车2,842辆,东风日产2,042辆、吉利汽车1,791辆,长城汽车525辆,混合动力的自主品牌逐步走强。

2.2022年8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8月份全月工作日有23天,较7月工作日多2天,有利于产销增量。目前国内疫情控制日趋有序稳定,目前产能释放顺畅,各地生产恢复良好,8月乘用车生产能力很强,由于2021年8月的缺芯严重低迷,今年8月预计产销同比实现高增长,可实现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

从供给端来看,7月燃油车市场推出44款新车型,其中有25款符合消费升级的2.0升排量车型,占比57%;而上半年的2.0升排量车型占比是28%,这必将进一步推动车市实现较高的产销增量。

在疫情常态化的持续防控形势下,乘用车私车出行也成为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8月的开学季前,购车接送孩子上下学等家庭第二辆车的需求更强烈,换购增购需求带动新车和二手车市场持续较强,也将继续作为支撑汽车市场维持现有规模的基石。

目前油价持续高位,有利于新能源车的增长。新能源车市场仍将全面加速,尤其是自主品牌经济型电动车(A00级+A0级)会持续放量;新能源新品持续推出,覆盖广泛的价位段和产品特点,各主流厂商的推广积极性处于高位,増程等插混车型在市场面的接受度也有所提升,带来新能源的同比较大增量。

有了车购税减半政策的加持,换购必然升级为更强动力的燃油车,也是自驾游出行的最佳前序工作,因此近期的燃油车换购升级市场很火爆。纳税光荣,开燃油车的高成本主要是给国家巨额缴税,也是车主以实际行动促消费,把稳经济落到实处,为国家做出贡献。

车购税减半政策的效果在政策启动前期的6月份较突出,随后7月的市场淡季的到来和政策进入平稳实施中期,政策效力应该是在8月逐步体现,而9月末进入了政策实施较为明显的阶段,总体而言市场预期较为稳定。目前车市促销力度仍处于高位,并可能按惯例在9月左右进入促销收缩期,未来政策退出前的销量持续高涨推动促销力度进一步缩小,因此8月是购车最佳时机。

3.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上调到600万

按照乘联会数据1-6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46.6万辆,同比增长122.8%。随着7月的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56.4万辆,增长123.7%的增速不减。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总体进度已经超过乘联会去年末550万辆乘用车的预测,因此谨慎的看,目前需要调高新能源乘用车预测50万辆到600万辆,四季度初仍可能调高预测。

根据6月的燃油车车购税减半政策实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新能源车市场增长并未受到冲击,6-7月的传统车和新能源车全面实现强势增长。展望8月后乘用车市场的电动化趋势依旧保持旺盛。剔除特斯拉扩产的特殊因素,7月的新能源乘用车环比6月仍有增长,没有体现出车市应有的季节性回落的规律,说明车市的总体增长特征是需求强于供给,正常的季节规律暂时失灵。当前新能源购车以增换购为主,这部分客户的收入没有受到疫情太大影响,很多家庭第二辆车用户需求被激发。即使原来没有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由于电动车的超低使用成本和灵活便利的城市短途出行优势,加之周围关注或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大增,购新能源车热情被有效激发。因此目前传统车企的比亚迪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都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而二线新势力车企的销量提升进一步体现了新能源车从高端市场向主流消费市场的快速挺进。

未来几个月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增长主要看供给侧的提升能力。随着近期的新能源车新品持续推出,部分企业的产能提升工程逐步完成,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将保持环比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预计8-12月的月均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超过60万辆,实现持续高增长。

考虑到新能源客车在2022年仍保持调整态势,专用车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乘联会新能源商用车工作部预计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超35万辆,因此总体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在650万辆左右。

4.2022年6月汽车行业收入增21%利润增47%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测算,2022年6月的汽车行业收入8,351亿元,同比增21%;成本7,237亿元增20%,利润595亿元,同比增47%,汽车行业利润率7.1%,相较于前两个月的严重低迷,政策驱动下的6月汽车行业改善较大。1-6月汽车行业收入40,893亿元,收入降4%;成本35,431亿元,降3%;利润2,129亿元,总体利润同比下降26%,销售利润率5.5%,上半年汽车行业总体表现不强,但6月改善明显。

3-4月份,国内部分地区疫情散发多发,给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冲击,工业企业利润出现下降。5-6月生产销售持续回升,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6月份,随着产业链供应链明显修复,2022年6月的汽车行业收入增21%,成本增20%,总体利润同比增47%,利润率7.1%,相对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增6.5%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是改善较大的。1-6月汽车行业利润总体表现不强,收入降4%,成本降3%,利润总体同比下降26%。汽车收入增速不断回升,生产销售继续边际改善,企业效益逐步恢复。汽车行业效益明显改善,销售利润率达到7.1%。

5.1-6月中国汽车出口133万辆

自2021年以来,随着世界新冠疫情的爆发,中国汽车产业链的韧性较强的优势充分体现,中国汽车出口市场近两年表现超强增长。2021年的出口市场销量213.8万辆,同比增长102%。2022年1-6月的出口市场销量133万辆,同比增长40%。1-6月汽车出口均价1.55万美元,同比去年的1.53万美元,均价小幅提升。

6月中国汽车出口24.9万辆,同比增长31%,表现较强,相对于国内汽车销量6月回暖,出口市场的表现仍是较强的。由于上海本地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的20%,因此上海疫情后改善较多,带动全国出口形势大幅好转。

目前国际汽车市场仍处于严重短缺时期,部分低配车型供给不足,总体车市库存严重偏低,因此导致新车价格偏高,二手车出口偏少。旺盛的国际需求下,国内汽车专用滚装船等远洋运输能力建设滞后,国际物流运输通道不顺畅,近期明显制约了汽车出口规模和效益的持续提升。中国车企需借助国内淡季之时加大出口,如何克服海运的滚装船等瓶颈是加大出口的重要保障,也是期待国家给予更多支持。

地缘冲突已经对中欧班列正常运行带来持续影响。目前,线路调整、时效降低、成本波动和结算困难等已成为部分发货方、货代方和承运方面临的主要问题,各方对风险预警及示范性的解决举措及建议保持高度期待。因此也需要我们国家相关部门有效的对应,抓住欧洲缺车机遇,实现汽车出口跨越式发展。

6.2.0升车型将是近期大赢家

车购税减半优惠政策实施以来,2.0升车型的市场表现超强。其中2.0升增压和自吸的车型表现均很好,轿车、MPV及SUV均表现很好。2.0升以上车型份额虽然稍有下降,但因为近期高排量化是消费升级趋势,因此2.0升以上车型相对去年的2.0升以上车型表现仍是走强的,其中表现较突出的是豪华车2.0升车型和合资品牌2.0升SUV主力车型,市场份额均出现环比和同比的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

相对于政策之前,燃油车市场出现份额下降的是1.4升以下车型,在售小排量车型的空间较小,而电动车在个人出行市场中的空间和使用费用优势明显,从中长期看或将加快实现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效应;家庭出行的SUV大排量化优势明显。

目前看,自主品牌燃油车在目前的消费升级的政策促进中表现有待提升,因此近期部分自主品牌也是加速推出2.0升车型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未来更大的销量提升。7月2.0升新款车型的推出较多,期待8月的自主品牌2.0升车型获得更强增长。

7.燃油车税收减少后电动车征税是必然趋势

近期瑞士政府表示由于近年来来自传统燃油汽车的税收减少,尤其是汽柴油的税收很高,该国计划对以电力和其他替代能源为动力的车辆征收新税,以此来帮助填补道路建设和维护方面的资金缺口。

近两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暴涨到120美元左右。中国车市的A00级和A0级电动车近两年持续走强,低成本的优势是新能源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今年高油价下的电动车爆发式增长也充分说明了是用户市场选择的结果。

电费价格低和居民电价优惠带来的电动车使用成本低是电动车最大优势,尤其是我们消费者受电动化车使用成本低的驱动购买电动车,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中高端的需求特征。根据国际能源相关机构的统计,2019年我国居民电价,在可获得数据的28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平均每度是0.542元。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电价偏低,工商业电价偏高。估计国家下一步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制度,逐步缓解电价交叉补贴,使电力价格更好地反映供电成本,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形成更加充分反映用电成本、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居民电价机制。

传统燃油车的车购税10%,按发动机排量征收的最高40%的消费税,按成品油每升征收的1.52元的成品油消费税和其他正常税收,这些都是汽车行业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税收的贡献。纳税光荣,燃油车消费者纳税负担很重。

未来燃油车保有量剧烈萎缩后,国家税收的缺口仍将需要电动车税收体系的支撑。电动车的购买和使用阶段,乃至报废环节的征税是必然趋势。

自 乘联会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2年1-6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489.1万辆 同比增长16.5% //www.otias-ub.com/archives/1468224.html Sun, 24 Jul 2022 12:42:48 +0000 //www.otias-ub.com/?p=1468224

市场占有率从谷底回到高峰,中国汽车品牌仅用了两年时间。伴随德系、日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的下滑,此消彼长,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并进一步逼近50%的红线。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所发布的数据,中国品牌乘用车1~6月共销售489.1万辆,同比增长16.5%,远高于乘用车市场3.4%的整体增幅,也使得中国品牌在乘用车销售总量中的占比达到47.2%的新高。其中,6月共销售99.4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8%。而在两年前(2020年6月),中国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跌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33.5%。

近两年来,汽车市场面临停工停产、全球缺芯、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等多重考验,在复杂的大环境下,中国品牌实现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尤为不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分析认为,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的扩大得益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全面推动品牌向上,进一步缩小了与国外优势汽车企业之间的差距;二是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优势,通过与智能网联加速融合占据了先机,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超越合资品牌;三是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依托本土供应链的优势。

占据了整体市场近一半的份额,中国汽车品牌真的已经扬眉吐气了?

借力新能源

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品牌头部车企的拉动作用显著。伴随国内汽车产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年轻消费群体对于国产车型有了更高的接受度。而电动化及智能化车型作为“新鲜事物”,更受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

图片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图片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2022年1-6月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显示,在销量前三的车企中,中国品牌占据两席,榜首一汽-大众之后,即是中国品牌比亚迪和长安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销量前15名的榜单中,有12家车企出现了销量下滑,比亚迪则实现了同比高达168%的增幅,以63.85万辆的销量位列第二。

比亚迪此前曾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其在投资者会议纪要中提到,2022年的销量目标保守预计为150万辆,若供应链向好,则将冲击200万辆。此外,比亚迪公布的数据还显示,2022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累计装机总量约为34.04GWh,较去年同期增长167.90%。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图片来源: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则以55.87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三。根据长安汽车方面发布的数据,新能源车也是长安汽车增幅最高的细分市场。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上半年累计销量为84958辆,同比大增127.3%。

可以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拉动了中国汽车品牌销量的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占世界新能源汽车销量比例为52%。截止到2022年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的销量占比攀升到59%的高位,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成为2022年上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细分市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在油价高企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汽车。同时,前期大量购车群体逐步进入换购周期,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在需求较强大。

伴随这一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将国内新能源汽车2022年全年销量的预期调整到了550万辆。此前,这一预期为500万辆。同比增幅预期则从47%提升至56%以上,上涨了超9个百分点。

此消彼长

近两年来,全球汽车产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不仅有新冠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更有全球性缺芯、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紧张等带来的考验。

今年上半年,疫情对于汽车业重镇上海、长春等地形成冲击,而这两地也是我国不少头部合资、外资品牌的大本营。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一汽丰田、特斯拉等车企先后经历了停工停产。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今年四月,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一度飙升至57%的高点。直到4月中下旬,位于上海、吉林、长春等本地的整车企业陆续迎来复工复产;5月起,合资车企产销开始出现反弹。而伴随头部合资品牌生产的恢复,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逐步回落。

不过,对于经历了停工停产的汽车品牌来说,疫情对于上半年造成的影响依然十分明显。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尽管一汽-大众以86.31万辆的销量位居半年销量冠军,但同比跌幅为15.9%;上汽大众上半年销量为53.3万辆,排名已滑落至第四,跌幅为27.3%;上汽通用销量为46.82万辆,跌幅达到33.1%。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中国品牌反超的机会。

与此同时,缺芯这一行业难题也重创全球汽车业。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以下简称为AFS)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12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223.04万辆。AFS还预计,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会攀升至约304万辆。

从地区来看,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地区因缺芯累计减产10.73万辆车,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规模并不大,且减产量增速缓慢;欧洲和北美地区仍是全球因缺芯导致汽车累计减产量最大的两大地区,并且今年的减产量预计都将超过百万辆。

“世界范围缺芯、缺资源导致欧美、日本等国家汽车产量缩减。”崔东树认为,在世界性缺车的背景下,中国汽车品牌也迎来了出口契机。“东南亚等地市场需求依旧旺盛,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产品力大增,直接拉动了出口数据的增长。”崔东树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品综合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得到更多认可。同时企业也积极抢抓机遇,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更是成为当前出口亮点,一些企业已经成功进入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6月我国汽车企业出口达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

面对缺芯、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合资品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这也使得中国品牌在半年销量榜单中的表现更为优秀。不过,合资品牌也在不断加快电动化转型,伴随缺芯问题的逐步缓解、疫情得到控制,合资品牌也在酝酿反攻,夺回失去的市场占有率。

尽管法系、韩系汽车品牌日渐式微,原有的市场已经被中国汽车品牌所占据。但根基和口碑都较为稳定的德系、日系品牌,仍有着强劲的竞争力。凭借着在新能源领域的先机和年轻消费群体对“国潮”的热爱,中国汽车品牌能否守住市场,甚至继续高歌猛进,一举突破50%的市场占有率“红线”,目前来看仍言之过早。

自 中国新闻周刊

]]>
乘联会:2022年1月份新能源轿车销量排行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1389970.html Thu, 17 Feb 2022 02:15:19 +0000 //www.otias-ub.com/?p=1389970

近日,乘联会公布了2022年1月份新能源轿车销量排行榜(前十五),其中五菱宏光MINI EV依旧能打,以26682台的成绩,勇夺冠军第二到第四被比亚迪“包圆”,秦、汉和海豚分别取得了26541台、12781台和10602台的好成绩,其中秦同比去年1月份的销量暴涨1323.9%,表现着实惊艳。

第五第六名让人有点没想到,它们均来自奇瑞,分别是QQ冰淇淋(销量9984台)和奇瑞eQ(销量9407台),虽均未能突破一万,但已经十分难得。

第七名为长城欧拉好猫,虽然经历了年前的芯片风波,但在赔偿车主1万元外加各种权益之后,该事件并未影响到好猫的销量,同比去年1月份,其销量猛增313.8%。

第八到第十名分别为广汽埃安S、小鹏P7、科莱威CLEVER,前两个还好说,至少大家都听说过甚至试驾接触过,但科莱威CLEVER让人有点一头雾水,实际上它来自上汽集团,定位与宏光MINI EV有点类似,续航302公里,售价4.2999-4.8999万元之间,还是比较有性价比的。

而第十一到第十五名分别为零跑T03、思皓E10X、小鹏P5、欧拉黑猫和吉利几何A。

有眼尖的一眼会看出这其中竟然少了特斯拉Model 3,连销量前15都没进,难不成它真的“不香了”。

其实不然,1月份特斯拉中国共售出5.98万台汽车,其中出口量超过了4万台,在国内销售的共有19346台,绝大部分为Model Y(16358台),如此计算后可知Model 3在国内1月份仅卖出了2988台,没在榜单之内也属正常

自 快科技

]]>
新纪录10000+ 中国汽车单月投诉创10年新高 //www.otias-ub.com/archives/1096749.html Tue, 04 Aug 2020 16:00:03 +0000 //www.otias-ub.com/?p=1096749

      本文来源:车质网  作者:车质网研究院

      导读:单月投诉量10,693宗!环比上涨22.9%,同比上涨51.6%!这组数据使得2020年7月成为车质网上线10年来的里程碑,宣告国内汽车消费者月度实名客诉量首次进入万宗时代。

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统计,2020年7月车质网共收到车主有效投诉信息10,693宗,环比上涨22.9%,同比上涨51.6%,年内再次刷新车质网上线十年来的月投诉量历史记录,宣告国内汽车消费者月度实名客诉量首次进入万宗时代。

数据显示,本月车质网接到的有效投诉信息共涉及701款车型,其中投诉达两位数(含)以上的车型154款。此外,本月车质网共接到车企针对投诉的回复14,042条(含部分之前月份投诉的回复)。在去除投诉人因为车企解决得当而自愿申请撤诉的信息后,2020年7月投诉量前30的车系(车型)排名如下:

7月,受部分自主/合资品牌车型某些共性问题影响和推动,国内汽车消费者投诉量的历史记录在年内被再次刷新,首次突破一万宗,开启了车质网受理处置服务汽车消费者投诉事业的新里程碑。去除撤诉信息后的TOP30榜单中过半数车型的投诉量环比均出现较大涨幅,值得注意的是,一汽-大众本月继续遭遇质量口碑危机,旗下大众和奥迪品牌共有7款车型入围榜单,较6月份增加1款,且有5款车型排名榜单前十,其中一汽-大众速腾依旧排名榜单前列,投诉量持续保持在百宗左右。此外,上汽大众的多款车型也榜上有名。

  本月国内汽车投诉数据看点:

7月,自主品牌、进口品牌的投诉量双双突破5000宗,其中自主品牌投诉量环比上涨46.2%,创造了近十年来月投诉量历史最高记录,投诉占比时隔两年再次超越合资品牌。

本月,除日系品牌外,其余各国别品牌的投诉量环比均出现一定涨幅。德系品牌本月投诉量持续攀升,连续第五个月投诉量突破千宗,与一汽-大众多款车型投诉量持续高企有关。

从车型属性来看,受部分自主和日系SUV车型投诉量短期持续异常增多影响,SUV车型投诉量创纪录地突破了5000宗,环比上涨54.5%。此外,本月中大型车投诉量同样出现明显增长,环比上涨45%,与部分德系豪华品牌车型投诉量增高有关。

7月,2019款车型一枝独秀,投诉量突破4000宗,达到近两年来的最高点,涨幅超六成。2020款车型本月投诉量持续保持在过千宗体量,稳居第二名。随着新款车型陆续投放市场,2021款车型的投诉量也达到两位数,投诉多来自于美系品牌车型。

车质网接到的投诉主要分为质量问题、服务问题、综合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四大类。7月份服务问题的投诉量和占比大幅提升,其中投诉量环比上涨近一倍,投诉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从投诉来源来看,服务问题投诉增长大部分来自于自主品牌车型。此外,单纯质量问题的投诉再次突破6000宗,但占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在7月份车质网接到的质量投诉中,各系统的投诉故障数环比均出现增长,其中制动系统投诉故障数涨幅最高,环比上涨35.7%,投诉增量多来自于部分自主品牌车型。此外,车身附件及电器投诉故障数再次实现突破,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环比上涨4.4%,与部分自主和日系SUV车型投诉量持续增多有关。

本月,服务问题(包含综合问题)投诉中,“销售欺诈”问题投诉数再次出现激增,较6月份暴涨1.4倍,成为投诉占比最高的服务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与宣传不符”,投诉增量来自于部分自主品牌热销SUV车型。本月“服务流程不完善”问题投诉数环比同样出现大幅增长,较6月份暴涨1.2倍,与某自主品牌车型“系统升级问题”投诉持续增多有关。

从创立伊始,车质网一直致力于成为车主与车企之间协调解决消费纠纷的优选第三方,终极目标是推动企业重视产品缺陷,积极解决更多车主的合理诉求。据车质网统计,2020年7月份共有3,841宗投诉因厂家解决得当,投诉人自愿申请撤诉,这一数据也创了历史新高,较6月份增加1,114宗。数据显示,7月份投诉回复率达100%的车企共43家,与上月持平,另有21家车企回复率达到90%及以上。总体来看,车企对于消费者通过车质网提出的维权诉求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充分凸显了车质网在调解处理汽车售后服务纠纷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