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Mon, 18 Nov 2024 11:54: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柳叶刀》:2022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8.28亿 较1990年增长4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7372.html Mon, 18 Nov 2024 11:54:45 +0000 //www.otias-ub.com/?p=1727372

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称,2022年,全球罹患Ⅰ型或Ⅱ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总数已超8亿,是1990年的4倍多。这项研究由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因素协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开展,是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对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治疗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员从各国收集了1000多项研究,涵盖1.4亿18岁以上人群的数据,并利用统计工具,估算出了不同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和治疗情况。

研究人员表示,糖尿病的诊断有两个关键指标:空腹血糖(FPG)超过7.0毫摩尔/升,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过6.5%。之前大多数关于糖尿病发病率的研究仅依赖高FPG作为单一指标,这可能导致对发病率的低估。他们的新研究则同时考虑了这两项指标。

最新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22年,全球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发病率都翻了一番:男性从6.8%增至14.3%;女性从6.9%增至13.9%。由于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的影响,2022年估计有8.28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比1990年增加了约6.3亿人。其中,超过四分之一(2.12亿)糖尿病患者生活在印度。

研究人员称,尽管这项研究无法区分成年人罹患的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但此前证据显示,绝大多数成年人罹患的是Ⅱ型糖尿病。肥胖和不良饮食是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及其在各国之间造成差异的重要驱动因素。鉴于糖尿病可能引发的致残和潜在致命后果,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预防糖尿病对于改善全球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自 科技日报

]]>
《柳叶刀》:研究显示新型RSV疫苗有效率达8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3338.html Sun, 27 Oct 2024 13:16:57 +0000 //www.otias-ub.com/?p=1723338

一项多州研究的最新结果显示,RSV 疫苗对 60 岁以上成年人预防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有效率约为 80%,大大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率。这项研究强调了疫苗在美国首个接种季节的有效性,并表明通过减少与 RSV 相关的住院人数,卫生系统可节省大量费用。

10 月 19 日,《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多州研究,这是首次对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的有效性进行的真实世界分析之一。 VISION 网络的研究人员发现,在 2023-24 年的呼吸季节,疫苗对保护老年人(包括免疫系统受损的老年人)非常有效。 这是 RSV 疫苗在美国获得批准后的第一个季节。

研究结果表明,接种 RSV 疫苗对因呼吸道感染导致的重症、住院、入住重症监护室和死亡提供了约 80% 的保护。 对于那些到急诊室就诊但不需要住院治疗的 60 岁及以上成年人来说,接种 RSV 疫苗同样可以预防病情较轻的病例。 在这些人群中,75 岁及以上人群罹患严重疾病的风险最高,也最有可能住院治疗。

这些中心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VISION 网络的一部分,它们整合了医疗、实验室和疫苗接种记录,可进行全面的数据分析。

“与这项数据研究不同的是,RSV 疫苗的临床试验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疫苗对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疾病的有效性。 作为一名数据科学家和家庭医生,我鼓励老年人在今年以及每年的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遵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接种RSV疫苗。” Grannis 博士是 Regenstrief 研究所负责数据和分析的副总裁,也是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家庭医学教授。

在美国,呼吸道疾病季节通常从九月底或十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月或四月初。

RSV 影响鼻、咽喉和肺部,在这些季节性流行病期间会导致老年人大量患病和死亡。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在 RSV 疫苗上市之前的几年里,估计每年有 6 万到 16 万名 65 岁及以上的美国成年人因 RSV 相关疾病住院,6000 到 10000 人因 RSV 相关疾病死亡。

“没有一种疫苗是百分之百有效的。 80%的疫苗有效率令人印象深刻,比我们看到的流感疫苗有效率还要高,”该研究的合著者、医学博士、公共管理硕士布莱恩-迪克森(Brian Dixon)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利用在对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护理时定期采集的电子病历中的真实数据发现,接种疫苗对住院、重病和死亡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迪克森博士是Regenstrief研究所克莱姆-麦克唐纳生物医学信息中心的临时主任和研究科学家,同时也是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费尔班克斯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像这样的研究对于了解疫苗接种等预防技术的效果至关重要。 据估计,美国成人每年因 RSV 住院的费用在 12 亿到 50 亿美元之间。 预防多达 80% 的住院治疗可为消费者和医疗系统节省大量费用。”

编译自/SciTechDaily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柳叶刀》:成人扁桃体可不可以切,有定论了!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4234.html Thu, 25 May 2023 06:26:12 +0000 //www.otias-ub.com/?p=1604234 就问谁没有扁桃体发炎过!每一个感冒、喉咙痛的高发季节,网络上都充斥着“你之前没切扁桃体吗?”“扁桃体不是不能切吗?”的无限推拉。

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有6亿人受到A型链球菌扁桃体炎的困扰,12%的患者扁桃体炎还会反复发作,造成极大的健康和医疗费用负担。但是,让无数人苦不堪言的扁桃体,切起来心理负担也很大!大多数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指南仅限于儿童,成人扁桃体切除术的1级证据很少,不同研究的结论甚至互相矛盾。

直到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指南对成人扁桃体切除术做出明确建议。切了吧,平均休息14天,忍受术后疼痛和并发出血;不切吧,翻来覆去地发作,甚至住院……

今天,《柳叶刀》发表的一篇文章终于给成人扁桃体切除术提供了证据支持。纽卡斯尔大学的Janet A Wilson、James O’Hara和他们的研究团队对453名患有复发性急性扁桃体炎的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立即接受扁桃体切除术临床有效且具有成本效益

与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相比,立即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在24个月内喉咙痛的天数减少了47%(p<0.0001)。

这是现有评估成人复发性急性扁桃体炎手术干预的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的最大型随机试验

论文首页截图

研究为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者为英国27家医院的16岁或以上的复发性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接受扁桃体切除术或进行保守治疗,使用扁桃体结果量表14(TOI-14)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定义轻度为0-35、中度36-48、重度49-70;使用12项简明问卷调查(SF-12)评估患者总体健康状况。

研究主要结果为24个月内的喉咙痛天数,次要结果为基线和第6、12、18、24个月时的TOI-14评分,以及为管理喉咙痛反复发作产生的医疗费用,通过自我报告收集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

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共对4165名复发性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进行了资格评估,453名患者纳入最终分析,429名患者纳入主要意向性(ITT)分析,其中224名患者接受扁桃体切除术治疗,205名接受保守治疗。参与者中位年龄为23岁,大部分为女性(78%)。

主要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有115名(25%)患者有完整的每一周的喉咙痛数据,扁桃体切除术组的数据返回率高于保守治疗组(62% vs 53%)。

在24个月内,扁桃体切除组患者喉咙痛的中位天数为23天(IQR 11-46),保守治疗组喉咙痛中位天数为30天(IQR14-65)。调整基线严重程度后,扁桃体切除术组(n=224)与保守治疗组(n=205)总喉咙痛天数发生率比为0.53,符合方案分析显示发生率比为0.42

共获得了448名患者的基线TOI-14数据,24个月的报告完成率为44%。两个治疗组的患者TOI-14评分都有改善,但是扁桃体切除术组患者比保守治疗组发生改善时间更早,改善情况更优,SF-12评分也更高

患者TOI-14评分

安全性分析显示,在231名接受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中,有90名发生了认为与切除术相关的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出血,严重不良事件被认为与切除术无关。

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保守治疗,扁桃体切除术在较低成本下提供了更多的健康效益,是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与保守治疗相比,成年人接受扁桃体切除术在临床上是有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支持成人进行扁桃体切除术。

结合《柳叶刀》为这项迄今最大型成人长期随访研究发布的评论文章,或许,英国40年没有进展的扁桃体切除指南,有希望动一动了?

参考文献:

[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3)00519-6/fulltext#supplementaryMaterial

[2]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3)00673-6/fulltext

来自: 奇点网

]]>
《柳叶刀》:终于实锤了!跨越80年的研究首次证实,2岁前下呼吸道感染,成年后因呼吸道疾病死亡风险翻倍 //www.otias-ub.com/archives/1572212.html Thu, 23 Mar 2023 08:36:39 +0000 //www.otias-ub.com/?p=1572212 时至今日,下呼吸道感染(LRTI)仍然是儿童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儿童早期是肺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感染会影响肺的正常发育,导致成年后肺功能下降[1]。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以来,科学家都猜测儿童早期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因呼吸道疾病过早死亡有关。不过由于缺少大时间跨度的新生儿研究队列支撑,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一直停留在假设层面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ames Peter Allinson团队,近日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1],终于填补上了这一空白

他们基于全世界第一个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全国性新生儿队列(1946建立)的数据发现,与没有感染的儿童相比,儿童早期(<2岁)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因呼吸道疾病过早死亡(26-73岁之间)风险增加93%相关而且下呼吸道感染越早(1岁前发生)、越频繁(三次及以上)或越重(需要住院治疗)时,成年后因呼吸道疾病过早死亡的风险增加越多(分别增加112%、187%和335%)

他们还计算出,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那么成年后20.4%的呼吸道相关死亡是儿童早期下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因此,他们认为儿童早期肺部感染的长期影响不容小觑,儿童应该尽可能接种预防肺炎的疫苗,预防肺部感染。

论文首页截图

在正式介绍这个研究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这个研究使用的队列。

在二十世纪40年代,为了搞清楚为什么国家的出生率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一直下降,英国政府在1946年发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新生儿队列[3]。

这个队列纳入了1946年3月3日至9日期间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出生的16695新生儿,研究人员从中筛选出了5362名单胎婴儿持续随访。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时间跨度长达近80年的队列

参与者的生存随访是从1972年开始的,当时所有存活且仍在队列中的参与者有3589名,他们的年龄都是26岁。Allinson团队将儿童早期定义为出生后的头两年,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或肺炎

总的来看,在3589名参与者中,有913人(25%)在儿童早期有一次或多次下呼吸道感染(596人[65%]感染一次,162人[18%]感染两次,155人[17%]感染三次及以上)。648人(71%)的感染在1岁以前,872名参与者(96%)接受了治疗,52名参与者(6%)需要住院治疗。

到2019年底,有182人(5%)因移民失访,674人(19%)过早死亡。在674名过早死亡的参与者中,52名(8%)参与者死于呼吸道疾病,31名(60%)是由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的。

出生队列的死亡原因与1946年全年数据保持一致

在调整成年后吸烟情况、性别和父亲的职业等一系列潜在干扰因素之后,Allinson团队发现,与没有感染的参与者相比,在儿童早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与在73岁前因呼吸道疾病而过早死亡的风险升高93%有关(p=0.021),而与癌症等其他相关死亡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

儿童早期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与各种死因之间的相关性

同样地,在调整干扰因素后,与没有感染的参与者相比,儿童早期下呼吸道感染发生三次及以上与成年后呼吸道原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87%相关,1岁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呼吸道原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12%相关,而需要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呼吸道原因死亡的风险增加335%相关

不同感染亚组与成年后呼吸道原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的数据,Allinson团队推测,如果儿童早期下呼吸道感染与成年后呼吸道原因过早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么20.4%的成年期因呼吸道疾病过早死亡是儿童早期下呼吸道感染直接导致的。

这也意味着,如果可以预防儿童在2岁之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就有望降低他们成年期的过早死亡率。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负担仍较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据统计,在2019年,5岁以下儿童的病例超过4000万,估计有672000人死亡[4]。预防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Stocks J, Hislop A, Sonnappa S. Early lung development: lifelong effect on respiratory health and disease. Lancet Respir Med. 2013;1(9):728-742. doi:10.1016/S2213-2600(13)70118-8

[2].Allinson JP, Chaturvedi N, Wong A, et al. Early childhoo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premature adult death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 in Great Britain: a national birth cohort study. Lancet. 2023. doi:10.1016/S0140-6736(23)00131-9

[3].Wadsworth M, Kuh D, Richards M, Hardy R. Cohort Profile: The 1946 National Birth Cohort (MRC National Survey of Health and Development). Int J Epidemiol. 2006;35(1):49-54. doi:10.1093/ije/dyi201

[4].GBD 2019 LRI Collaborators. Age-sex differences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risk factors, 1990-2019: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Infect Dis. 2022;22(11):1626-1647. doi:10.1016/S1473-3099(22)00510-2

来自: 奇点网

]]>
《柳叶刀》:研究发现,学历越高的女性,越瘦,男性则相反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8175.html Thu, 20 Oct 2022 07:39:59 +0000 //www.otias-ub.com/?p=1508175

在中国,自 1980 年以来,成年人的平均体重指数 (BMI) 和肥胖症一直在稳步上升。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对国家、区域或某些人口亚群的近期趋势进行可靠评估。

为了弥补这一证据差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新华,丁钢强及吴静共同通讯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 IF=203)在线发表题为“Body-mass index and obesity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findings from consecutive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s during 2004–18”的一篇研究论文,该研究对 2004 年至 2018 年间连续进行的六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共计746020人参加的健康调查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

该研究发现,标准化平均 BMI 水平从 2004 年的 22·7 kg/m2 上升到 2018 年的 24·4 kg/m2,肥胖患病率从 3· 1% 8·1%。自 2010 年以来,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 BMI 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显著放缓,农村男性适度放缓,但农村女性继续稳定增长。

在所有六项调查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的平均 BMI 持续较低,但男性的情况恰恰相反。2018年估计有 8500 万名 18-69 岁的中国成年人(4800 万男性和 3700 万女性) 肥胖,是 2004 年的三倍。

肥胖是心脏代谢疾病、肾脏疾病和许多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2016 年影响全球 6.7 亿成年人。在全球范围内,成年人肥胖的患病率自 1975 年以来几乎增加了两倍。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体重指数 (BMI) 增加了 5 kg/m2,肥胖患病率增加了 10 倍以上。

在中国,自 19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平均BMI和肥胖率一直在稳步上升,但至少到2010年仍远低于大多数其他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自2010 年以来,中国推出了针对肥胖和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国家计划,包括国家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和中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计划。

2013 年,世界卫生大会还为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全球目标,包括与 2010 年相比上升,到 2025 年阻止肥胖流行率。仔细监测 BMI 和一般人群肥胖的长期趋势对于评估各种国家和国际举措可能取得的成功,并为制定具体国家的卫生政策提供信息。

之前有一些研究报告了中国 BMI 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趋势,但这些主要使用了 2013年之前收集的全国调查数据,包括一些全球汇总研究,并且倾向于将肥胖定义为与大多数国际研究中使用的定义不同。

关于中国近期平均 BMI 和肥胖趋势的可靠数据缺乏,无论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在局部范围内,例如城乡地区,这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 BMI 的上升是否会持续持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关于BMI的上升趋势是否会因男性和女性、城市和农村地区或社会经济或教育状况而异,这可能会为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信息,这方面的重要问题仍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证据差距,该研究对2004年至2018年间连续进行的六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健康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该研究旨在研究从 2004 年到 2018 年中国成年人平均 BMI 和肥胖患病率的长期和近期趋势。2018 年,特别强调 2010 年(启动各种国家非传染性疾病预防计划时)前后的变化,评估这些趋势如何因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和社会经济状况而异,并估计2018 年肥胖人数与 2004 年相比。

该研究使用了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计划的数据,该计划成立于 2004 年,旨在定期提供全国范围内关于主要慢性病患病率以及一般人群中相关行为和代谢危险因素的数据。2004 年至 2018 年期间,进行了六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共邀请了776571人,有74602096·1%)人参加,其中200433051人,200751050人,201098174人,2013 年为 189115人,2015 年为 189754人,2018 年为 184876人。经过排除后,645223 名年龄在 18-69 岁之间的参与者用于目前的分析。计算平均 BMI 和肥胖患病率(BMI ≥30 kg/m2),并按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地位比较时间趋势。

该研究发现,标准化平均 BMI 水平从 2004 年的 22·7 kg/m2 上升到 2018 年的 24·4 kg/m2,肥胖患病率从 3· 1% 8·1%2010 年至 2018 年间,平均 BMI 每年增加 0·09 kg/m2 ,是 2004-2010 年报告的一半 (0·17 kg/m2)。同样,2010 年之后肥胖患病率的年增长率略低于 2010 年之前(6·0% 年相对增长率 vs 8·7% 年相对增长率;p=0·13)

2010 年以来,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平均 BMI 和肥胖患病率的上升显著放缓,农村男性适度放缓,但农村女性继续稳定增长。到 2018 年,农村女性的平均 BMI 高于城市女性(24·3 kg/m2 23·9 kg/m2p=0·0045),但农村男性仍低于城市男性(24·5 kg/m2 25·1 kg/m2p=0·0007)

在所有六项调查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的平均 BMI 持续较低,但男性的情况恰恰相反。2018年估计有 8500 万名 18-69 岁的中国成年人(4800 万男性和 3700 万女性) 肥胖,是 2004 年的三倍。

总之,在中国,成年人口平均 BMI 的增长在过去十年中似乎已经放缓。然而,该研究发现了性别、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趋势,强调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来防止中国普通人群肥胖的进一步增加。

]]>
《柳叶刀》:烟酒是头号致癌“凶手”实锤了! //www.otias-ub.com/archives/1500302.html Wed, 28 Sep 2022 11:11:51 +0000 //www.otias-ub.com/?p=1500302 癌症是目前全球第二大死因(第一是心血管疾病)[1],而且年轻人癌症发病率正呈上升趋势。大家有没有感到身边的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是否担心癌症有一天也会找上自己?

其实,约30%-5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癌症的病因整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可控因素,比如遗传;一类为可控因素,包括生活习惯、环境、职业等。可控因素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改变,也正是预防癌症的关键。

但是,可控因素那么多,到底哪些是预防癌症的关键呢?

近期在《柳叶刀》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吸烟、饮酒是全球排名前二的致癌风险因素,而全球近445万癌症患者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饮酒等致癌风险因素,这占到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44.4%[2]!烟酒这两大杀手,真的得警惕起来!

文章首页截图

2020年,全球约有1000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死亡人数近六分之一。同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均位居全球第一[1],给国家和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做好癌症预防工作,不仅利于社会,对保障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意义重大。

全面了解致癌风险因素导致的癌症负担及其变化趋势,对于制定癌症防控策略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利用《全球疾病、伤害和风险因素负担研究》(GBD)2019的结果,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就不同国家地区、年龄、性别和不同时间点,针对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进行了综合评估。

除癌症死亡人数外,本研究还增加了癌症相关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 DALYs)作为衡量指标,为癌症负担的评估提供了新角度。这里的DALYs是指从发病到死亡而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时间,是生命数量和质量损失的综合度量指标。

研究人员从GBD 2019报告中选取了34种常见致癌风险因素,以及与这些风险因素相关的23种癌症类型,共组成82对风险-癌症结局进行评估。

部分研究结果用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表示,SDI是根据25岁以下妇女的总生育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15岁及以上个人平均受教育水平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该指数的范围从0(低SDI)到100(高SDI),其五分位区间分别用于代表低、低-中、中、中-高、高SDI国家。

研究结果表明,2019年全球445万(95% UI,401-494)癌症死亡病例可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在癌症死亡总数中占比为44.4%(41.3-48.4)。其中,男性癌症死亡中可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人数为288万(260-318),占总数的比例为50.6%(47.8-54.1);女性癌症死亡中可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人数为158万(1.36-1.84),占总数的比例为36.3%(32.5-41.3)

全球癌症负担可归因风险因素分析

2019年全球癌症相关DALYs中,有1.05(0.95-1.16)亿年可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在所有癌症DALYs中占比42.0%(39.1-45.6)。其中,男性癌症DALYs为6750万年(6080-7510),占比为48.0%(45.3-51.5);女性癌症的DALYs为3760万年(3280-4310),占比为34.3%(30.9-38.7)。

对男性来说,最主要的致癌风险因素是吸烟,占2019年全球归因于风险因素男性癌症DALYs总数的33.9%(32.3-35.4)。饮酒、饮食风险和空气污染分列其后,占比分别为7.4%(6.7-8.2)、5.9%(4.4-8.3)和4.4%(3.4-5.5)。

女性排名第一的风险因素也是吸烟,占2019年全球归因于风险因素的女性癌症DALYs总数的10.7%(9.9–11.5)。排名第二的是不安全性行为,占比为8.2%(7.0-8.8);其次是饮食风险(5.1%,95% UI 4.0-6.7)、高BMI(4.7%,95% UI 2.8-7.0)和高空腹血糖(3.6%,95% UI 1.0-7.5)。

接下来,研究人员分别从癌症类型、性别、地区分布、年龄、SDI等多个方面,对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进行了评估。

在全球归因于风险因素的癌症死亡病例中,总体占比最多的是肺癌(含肺、气管和支气管,共36.9%),其次是结肠癌和直肠癌(13.3%)、食管癌(9.7%),及胃癌(6.6%);在女性中占比较高的是宫颈癌(17.9%)、结肠癌和直肠癌(15.8%)以及乳腺癌(11.0%)。

当排除性别相关癌症时(如宫颈癌),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死亡男性远多于女性;但高SDI国家的这一男女比例却往往小于低SDI国家。此外,虽然高SDI国家人口数量仅占全球的13.1%,但这些国家在全球癌症死亡总数中占比却达25.4%,在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死亡人数中占比达26.5%。

基于性别和SDI的癌症死亡可归因风险因素分析

在地理分布上,北美和欧洲部分高收入地区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普遍较高;其次是东亚和东南亚、拉丁美洲南部和南部非洲地区。

在相同年龄段人群中,由行为风险导致的癌症负担远高于其他风险因素;且癌症负担随年龄增大而增加。此外,高SDI地区(发达国家)归因于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明显高于低SDI地区。

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在不同SDI区间和年龄段的变化情况

此外,研究人员还对2010-2019年间的数据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全球归因于致癌风险因素的癌症死亡人数和DALYs,十年来分别增加了20.4%和16.8%,其中归因于代谢风险的癌症负担增加最多,尤其是在低SDI国家。

2010-2019年,归因于环境和职业、行为、代谢三类风险因素的癌症负担在不同SDI地区的变化情况

更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和饮酒在2010和2019年均为排名最前的两大主要致癌风险因素。此外,代谢风险导致的癌症负担呈上升趋势,也需要警惕。

2010-2019年,排名前11位的癌症负担可归因风险因素分析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吸烟和饮酒仍然是全球癌症负担的主要风险因素,而各国制定癌症防控策略也需要因地制宜。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适当运动,合理饮食、保持好身材,让自己离癌症远一点!

来自: 奇点网

]]>
《柳叶刀》:地中海饮食可将7年内心血管疾病复发风险降低近30% //www.otias-ub.com/archives/1448313.html Sun, 12 Jun 2022 16:53:05 +0000 //www.otias-ub.com/?p=1448313 一级预防防发生,二级预防降风险。对于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亦是如此。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在患者发生了心血管事件之后,采取措施降低复发风险及相关死亡率。说起如何对心血管疾病防患于未然,那么饮食管理必然是绕不开的话题。

地中海饮食是目前公认的健康饮食模式之一。简单来说,地中海饮食就是环地中海国家及地区的一种饮食风格。具体怎么吃呢?每天多吃水果、蔬菜、豆类和谷物,少吃红肉,尽量食用白肉和鱼类来补充蛋白质,并使用橄榄油作为脂肪的主要来源。

图片来自 veer.com

2018 年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PREDIMED)证实,相较于低脂饮食,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更具优势,可将 5 年内心血管风险降低 30%[1]。然而,一直以来,没有长期、大规模临床试验能够证明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有效。但就在最近,我们终于迎来了好消息!

为比较低脂饮食和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有效性,来自西班牙雷纳 · 索菲亚大学医院的 Javier Delgado-Lista 团队开展了一项长期大规模临床试验(CORDIOPREV),并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 [2]

该研究指出,地中海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优于低脂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干预,可将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 24.7-28.1%HR 0.719-0.753)。并且,地中海饮食的预防效果在男性更为明显,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降低高达 33.1%95%CI 0.489-0.915, Log-rank p=0.013)。

CORDIOPREV 是探究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效果最广泛、随访时间最长、报道事件较多的一项临床研究。

 

论文首页

研究要求参与者为 20-75 岁的冠心病患者,过去 6 个月内未发生与冠心病相关的临床事件,能遵循长期饮食干预,无严重疾病或预期寿命低于研究长度。从 2009 10 1 日到 2012 2 28 日,累计筛选出 1850 名合格患者,经排除,最终有 1002 名患者被纳入 CORDIOPREV 研究,参与者以男性(82.5%)为主,平均年龄为 59.5 岁。

按照 1 : 1 随机分配后,地中海饮食组共计 502 例(50.1%)患者,低脂饮食组共计 500 例(49.9%)患者。CORDIOPREV 研究随访 7 年, 2018 7 1 日研究结束时,低脂饮食组共有 86 例患者放弃饮食干预,而地中海饮食组仅 46 例患者放弃。在退出膳食干预的 132 名(13.8%)参与者中,112 名患者(84.8%)同意以电子健康记录或电话跟踪的形式继续完成随访,整体参与者(n=1002)的中位随访时间为 2557 天。

CORDIOPREV 研究方案及其主要结果

地中海饮食组的膳食计划如下:脂肪至少占总热量的 35%(包括 22% 单不饱和脂肪酸,6% 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低于 10% 饱和脂肪);15%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超过 50%

低脂饮食组的膳食计划如下:脂肪不超过总热量的 30%(饱和脂肪酸不超过 10%12%-14% 的单不饱和脂肪酸,6%-8% 的多不饱和脂肪酸);15%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低于 55%

统计发现,地中海饮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为 8.78(最高标准 14 分);而低脂饮食组患者的依从性为 3.81(最高标准 9 分)。大部分参与者的饮食变化发生在随访第一年,地中海饮食组依从性增加了 1.99 分,低脂饮食组依从性增加了 2.53 分。

研究结束时,地中海饮食组患者的总脂肪摄入比例以及初榨橄榄油、坚果和鱼类的摄入量均明显增加。具体来讲,总脂肪摄入比例从 37.4% 增加到 40.5%,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从 18.4% 增加到 21.4%,多不饱和脂肪酸从 6.4% 增加到 7.4%;初榨橄榄油每天摄入量从 31 g 增加到 48 g;坚果每周摄入从 2.1 份增加到 3.9 份;鱼类每周摄入从 2.8 份增加到 3.2 份。

另外,地中海饮食组患者摄入的总碳水化合物 ( 41.4% 降至 39.4%) 和饱和脂肪酸 ( 9.0% 降至 7.9%) 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低脂饮食组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增加 ( 41.7% 增至 45.5%)

地中海饮食组与低脂饮食组患者的能量及营养物质摄入结果

CORDIOPREV 研究随访至第七年,共记录到 198 例主要心血管事件,地中海饮食组 87 例(17.3%),低脂饮食组 111 例(22.2%)。地中海饮食组的粗发病率为 28.1 / 千人年(95% CI 27.9-28.3),而低脂饮食组的粗发病率为 37.7 / 千人年(95% CI 37.5-37.9)。 

地中海饮食组与低脂饮食组主要终点、具体心血管事件以及总体死亡结果

对于整体参与者来说,与低脂饮食组相比,地中海饮食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了 26.6%HR = 0.734Log-rank p = 0.032在男性群体中,地中海饮食也表现出比低脂饮食更显著的预防效果,采用地中海饮食干预后,心血管疾病疾病风险降低可高达 33%HR = 0.67Log-rank p = 0.013)。然而,在 175 名女性中并未发现显著差异,但究竟是群体数量不足导致的误差,还是性别也作为影响因素之一,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揭示。

整个参与者群体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 Kaplan-Meier 曲线

男性参与者群体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 Kaplan-Meier 曲线

最后,通过多变量调整后的 COX 回归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在所有模型中,地中海饮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效果均优于低脂饮食,不同模型的多变量调整风险比(HR)范围为 0.719(95% CI 0.541-0.957)至 0.753(95% CI 0.568-0.998)。

不同模型的多变量调整风险比

总的来说,CORDIOPREV 研究证实地中海饮食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且比低脂饮食更具优势,为临床指南中对冠心病患者在饮食建议和随访方面的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来自: 奇点网

]]>
《柳叶刀》:超1/4女性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 真实情况或更糟 //www.otias-ub.com/archives/1392648.html Tue, 22 Feb 2022 06:37:57 +0000 //www.otias-ub.com/?p=1392648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估计,截至2018年的数据显示,有27%的15-49 岁且有过伴侣的女性在一生中遭受过来自亲密伴侣的躯体暴力或性暴力,或者两种暴力均有,其中13%的女性在近期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

该项研究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团队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

研究中使用的数据来自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暴力侵害女性行为流行状况的全球数据库,包括2000年至2018年期间开展的300余项符合条件的调查和研究。数据覆盖161个国家和地区,包含200万名15岁及以上的女性,占全球妇女和女孩人口的90%。

曾有过伴侣的女性(定义为已婚、有婚史、同居或有长期性伴侣的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行为,指的是在婚姻、同居或任何其他结合形式中产生的躯体、性和心理方面的伤害行为。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其可持续发展目标(SDG5.2)中呼吁消除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这项最新研究旨在提供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上的亲密伴侣暴力侵害女性行为的基线估计,以帮助各国政府监测其在实现这一目标方面的进展,并为制定预防和应对此类暴力行为的政策和方案提供依据。

当前分析表明,各国政府未能实现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目标。这项最新研究的通讯作者、世界卫生组织的Claudia García-Moreno说,“虽然我们在过去20年里为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实现到2030年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曾结过婚或曾经有过伴侣的女性不同年龄组的终生和过去一年的亲密伴侣暴力或性暴力(或两者皆有)全球流行率估计。

据估计,在全球范围内,27%或约1/4有过伴侣的15-49岁的女性自15岁起,一生中至少遭受过一次亲密伴侣暴力。结果表明,在2018年,多达4.92亿的15-49岁女性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这一数字相当于被调查女性的13%或1/7。

研究还提醒,由于本研究的估计结果基于女性的自我报告,且考虑到问题的敏感性和污名化性质,这些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行为的真实流行程度可能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还反映出一点,即大量少女和年轻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行为。研究显示,在最年轻的女性年龄组(15-19 岁)中,估计有24%或近1/4的女性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在有过伴侣的15-19岁和20-24岁的少女和年轻女性中,近期或当前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的流行率最高,2018年有16%或1/6的女性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全球各区域间的差异。结果显示,15-49岁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终生流行率在大洋洲(49%)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44%)最高。亲密伴侣暴力终生流行率估计值在中亚(18%)和中欧(16%)最低。过去12个月内亲密伴侣暴力流行率的区域模式相似,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32%)、大洋洲(29%)、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部(24%)和南亚(19%)最高。

研究认为,总体而言,在有过伴侣的15-49岁的女性中,高收入国家的亲密伴侣暴力终生流行率和过去一年流行率估计值较低。在亲密伴侣暴力过去一年的流行率方面,高收入地区与低收入地区和中低收入地区间的区域差异尤为明显。

“这些发现证实,男性亲密伴侣对女性实施的暴力行为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挑战。各国政府难以如期实现到2030年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目标。作者呼吁对有效的多部门干预措施进行紧急投资,并在COVID-19后加强相应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Claudia García-Moreno总结道。

]]>
《柳叶刀》:超过150万儿童因COVID大流行而失去至少一名照顾者 //www.otias-ub.com/archives/1291951.html Sun, 08 Aug 2021 09:15:16 +0000 //www.otias-ub.com/?p=1291951

根据最近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COVID-19大流行的头14个月里,全世界估计有超过150万名儿童由于与COVID-19有关的死亡而失去了至少一名父母、监护的祖父母或与他们同住的祖父母。该研究强调,孤儿是该大流行病的一个紧迫和被忽视的后果,并强调向失去照顾者的儿童提供基于证据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必须是应对该大流行病的一个关键部分。

该分析使用死亡率和生育率数据来模拟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期间21个国家与COVID-19有关的孤儿(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以及监护人和共同居住的祖父母(60-84岁)的死亡比率。这项研究部分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DA)资助。

在论文中,”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指的是由COVID-19直接造成的死亡和由其他相关原因间接造成的死亡,如封锁、限制集会和行动、减少获得医疗保健和慢性病治疗的机会或接受程度。

创伤性经历,如失去父母或照顾者,与药物使用、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他行为和慢性健康状况的增加有关。国家药物管理局支持旨在了解创伤对年轻人的影响的研究,预防经历困难后的物质使用,以及治疗经历创伤的人群的物质使用。

“像这样的研究在阐明COVID-19大流行病对家庭和全球儿童未来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的长期影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NIDA主任诺拉-D-沃尔科医学博士说,”尽管儿童在失去父母或照顾者后经历的创伤可能是毁灭性的,但有基于证据的干预措施可以防止进一步的不良后果,如药物使用,我们必须确保儿童有机会获得这些干预措施。”

为了估计与大流行有关的孤儿和照顾者的死亡,该研究使用了21个国家的超额死亡率和COVID-19死亡率数据,这些国家在2020年和2021年初占全球COVID-19死亡人数的77%。这些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国、德国、印度、伊朗、意大利、肯尼亚、马拉维、墨西哥、尼日利亚、秘鲁、菲律宾、波兰、俄罗斯联邦、南非、西班牙、美国和津巴布韦。

作者估计有1134000名儿童因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而失去父母或监护人的祖父母。其中,104.2万名儿童失去了母亲、父亲或双亲–大多数人失去了父母中的一方,而不是双方。总体而言,估计有156.2万名儿童至少经历了父母一方或监护人或其他共同居住的祖父母(或其他老年亲属)的死亡。

失去主要照顾者(父母或监护的祖父母)的儿童数量最多的国家包括南非、秘鲁、美国、印度、巴西和墨西哥。主要照顾者中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比例(>1/1000儿童)的国家包括秘鲁、南非、墨西哥、巴西、哥伦比亚、伊朗、美国、阿根廷和俄罗斯。

研究发现,在每个国家,与COVID-19相关的死亡,男性多于女性,特别是在中年和老年。总体而言,失去父亲的儿童比失去母亲的儿童多五倍。

“我们从我们的研究中知道,如果儿童不在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中,失去父母或照顾者会破坏他们的生活,并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青少年的关注变体或可能的疾病严重性,我们决不能忘记,这种流行病继续对父母和照顾者以及他们的孩子构成威胁,”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作者Chuck A. Nelson, III, Ph.D. 说。

虽然对药物使用和成瘾科学的研究仍然是NIDA工作的主要重点,但NIDA正在支持COVID-19的研究,自该大流行病开始以来,政府已经为COVID-19相关项目发放了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金,这些项目可以利用目前的基础设施、项目或科学知识和资源。

自 cnbeta

]]>
《柳叶刀》:截至2020年7月全球人口达78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1198545.html Thu, 28 Jan 2021 12:14:10 +0000 //www.otias-ub.com/?p=1198545

据国外媒体报道,你或许认为,全球人口众多,并呈指数级增长。你担心,庞大的人口可能会用光世界上所有的资源,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2020年发布在《柳叶刀》上的一篇报告,截至2020年7月,全球大约有78亿人。

资料图

全球人口是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口总数的一个估计,而非给定时间内新生婴儿数减去死亡人数的流水式总计。

根据联合国的说法,由于我们无法实时跟踪全球的出生和死亡人数,研究人口的统计学家通过将地区人口的估计值相加,来计算出世界人口。他们根据一系列因素来得出这些地区人口的估计值,包括生育率(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多少个孩子)和死亡率(一个人的预期寿命)。这些因素可以根据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状况评估得出。

随着世界各国的生活质量与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活到生育年龄的人口大幅增加,全球人口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增长迅猛。但是,1993年发表在《今日人口》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人口增长率,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达到最高点之后,一直在放缓。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开源数据库兼慈善机构“用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表示,1800年,大约200多年前,全球人口突破10亿。之后,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1927年,全球人口突破20亿;接着在1959年,突破30亿;1975年,40亿;1987年,50亿;1999年,60亿。以上数据均来自联合国。同样是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11年10月31日,全世界约有70亿人口,预期我们将在2023年达到80亿人口,2037年达到90亿人口,以及到2057年,全球将有100亿人口。

联合国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增长至110亿,尽管长远的未来预测很有可能还会发生变化。2019年,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曾预测,由于全球新生婴儿数量的减少,全球人口年增长率到2100年的时候,将低于0.1%。

由于世界各地人口增长本质的不一致,过去五十年来,世界人口构成,即不同人口统计类别(如国籍、种族和年龄)下的人口数量也在发生变化。由于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不同,再加上不同的人口迁移模式,有些地区的人口增长要比其他地区的来得更快。

总体而言,人口统计学家确定了四个人口“大趋势”,以解释全球人口构成的变化:1)总体人口增长,2)老龄化,3)国际移民增长,和4)城市化。这几个重要主题广泛地勾勒出,未来几年全球人口的变化情况和变化的原因。

长期以来,全球人口增长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候,全球人口增长相对缓慢。根据“用数据看世界”的说法,历史人口统计学家估计,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大约生活着400万人。公元元年,人类开启第一个千禧年之际,全球人口也迈向了1.9亿。自此之后,人口持续增长,尽管在十四世纪黑死病期间人口增长可能陷入停滞、甚至下降——当时豚鼠疫席卷欧洲,带走了33%到55%的人口。

“用数据看世界”的数据还显示,从公元前10000年到公元1700年,人口年增长率平均为0.04%。到1800年,根据相同的数据来源,全球大约有10亿人。世纪之交的工业革命刺激了全球人口的加速增长,这一加速便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1927年,随着一声啼哭,全球人口总数走进20亿时代。

还是根据“用数据看世界”的数据,从1920年到1950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1%左右。等到二十世纪中叶,公共健康领域的进步——尤其是抗生素的发现,大幅提高了平均预期寿命。于是,全球人口大爆发。

在全球人口创下20亿记录之后约33年的1960年,第30亿个婴儿呱呱坠地。根据1998年发表在《医学和全球生存》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人口增长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后期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平均年增长率为2.04%。

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萨拉·赫托格说,鉴于各种原因,包括死亡率的普遍下降——尤其是儿童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增长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激增。赫托格说:“当然,儿童生存率的提高意味着几十年后会有更多的成年人,他们进而又会养育更多下一代。另外,战后的婴儿潮(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也导致北美和欧洲人口增长显著。”

等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避孕的普及再一次放慢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是,由于我们的地球上已经生活着大量人口,所谓的“人口爆炸”还是发生了。1974年,全球人口迈向40亿。仅仅过去十三年,在1987年,全球人口便达到了50亿。又一个十二年过去了,1999年,人口又增加了十亿。下一个十二年,2011年,又是一个十亿。联合国估计,再过十二年,到2023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0亿。

但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口爆炸以来,全球人口增长率已大大放缓。根据独立的开源数据库Worldmeter的数据,截至2020年,目前的人口增长率约为1.05%。2019年,人口增长率为1.08%,2018年为1.10%,以及2017年为1.12%。Worldmeter使用联合国的人口数据得出了上述计算结果。

按地区划分的全球人口增长情况显示,并非所有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例如,根据《经济学人》的数据,截至202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为2.7%。人口统计学家预期,得益于该地区的高生育率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下一个世纪,一半以上的世界新增人口将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生育率和全球人口

生育率是用来估算全球人口的最重要数字之一。人口的总和生育率为平均每一个女性生育子女的数量;由于是平均数,这个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如果生育率增加,而其他人口因素保持不变,那么人口总数将增长。

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子女,该生育率被称为出生替代率。这意味着,人口既不会减少也不会增长。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这是因为平均而言,如果一个女性生育2.1个孩子,并且孩子能够成长到15岁或以上,这些孩子就能够在下一代替代他们的母亲和父亲。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截至2015年,全球平均生育率为2.5,显著低于1990年平均生育率,当时每个女性平均生育3.2个子女。但是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生育率差异显著。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总和生育率为4.6,而北美和欧洲的总和生育率为1.7。

赫托格说:“影响一个国家生育率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人类的发展水平,女性受教育机会及就业机会,以及她们获得计划生育的信息和资源的机会,这些信息和资源可以帮助女性决定生育的时机和生育子女的数量。”

多项研究表明,当女性和女孩拥有与同龄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时,女性在日后生活中将拥有更多机会,并且倾向于生育较少的子女。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在追求教育和就业机会时,会推迟生儿育女的计划。

此外,城市化水平越高,生育率往往越低。城市地区通常会经历“人口转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过渡。

但是,赫托格说,“考虑到城市地区的医疗健康和卫生条件并非普遍得到改善,尤其是像贫民窟这些地方”,城市地区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并非绝对。“但是确实有一个因素,影响了城市地区的生育率,并进而影响城市地区的人口增长。那就是,女性往往拥有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以及生育保健资源。”

死亡率和全球人口

死亡率是人口中死亡人数的一个度量。这个数据通常来自于各国的死亡登记处。

人口统计学家很难获得某一地区人口在给定时间内的具体死亡人数,因为不是每个国家都拥有全国出生和死亡数据库,或进行人口普查登记所有新生儿和逝者。如果没有可用数据,人口统计学家可以根据调查来评估人口中的死亡人数。他们使用这个数据,以及预期寿命和其他人口因素(包括性别)等,来计算死亡率。(预期寿命则根据给定年份的贫困率、健康质量,特别是传染病患病率,估算得出。)

根据“用数据看世界”的说法,历史人口统计学家估计,工业化之前,全球各地区的预期寿命在30岁左右。工业化在1800年左右始于欧洲。当时,婴幼儿和青少年(15岁以下)的死亡率极高。根据2013年发表在《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大约有27%的儿童在1岁前夭折,47%的儿童活不过15岁。全球发展基金会Gapminder的经济学家马蒂亚斯·林格伦表示,当时全球生育率为5.77,不过因国家而异。美国为7,挪威则为4.3。

但是,2013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报告显示,得益于粮食生产的提高,药物和卫生设施的发展,全球婴儿、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死亡率均在下降,这大大地延长了预期寿命。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1950年到1955年期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为46.5岁。到1995年至2000年期间,全球平均预期寿命已然提高至65岁。截至2019年,联合国估计,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2.6岁。

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预期寿命仍存在差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16年,全球预期寿命平均为72岁,但是不同地区差别显著,最低的在非洲只有61.2岁,最高的在欧洲为77.5岁。

研究表明,低生活水平(通常也伴随着较高的贫困水平)与低预期寿命之间存在相关性。另外,战争、自然灾害、饥荒和流行病等重大事件也会影响人口的总体死亡率。

人口统计学家如何找到数据进行这些计算

人口统计学家依靠国家的重要统计数据和人口普查,来收集有关各国出生、死亡、出境移民和入境移民的数据。但是,不是所有国家都会保留这些记录;有时即便他们保留了记录,这些记录也未必准确。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冲突的国家或自然灾害导致大规模人口流离失所的地区,都没有可用的数据。

赫托格说,如果没有全国性数据,那么人口统计学家就会采用家庭调查的办法。这些调查在一个国家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数量作为样本。然后,访调人员挨家挨户登门拜访,向家庭成员询问一些关键问题,比如他们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家庭状况和家庭的出生与死亡情况。

接着,人口统计学家会使用他们在调查中收集的数据,来推断该国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基于这些数据,人口统计学家可以预测未来数年的全球人口数量。

未来全球人口的预测

人口预测试图告诉大家,在不远的将来以及从长远看,我们的地球上会有多少人生活着。考虑到决定新生婴儿数量和逝者数量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未来全球人口的预测并不是绝对结果。

联合国的一份2019年报告表示,到2050年,预期的全球人口增长中,有一半以上的新增人口来自以下九个国家: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埃及和美国(按预期增长降序排列)。

对全球人口进行准确的预测,对于理解人们如何使用地球上的有限资源,非常重要。另外,了解人口分布也对于了解如何制定最佳的资源分配方案,至关重要。

例如,预测未来有多少新生婴儿以及在哪里出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将医疗健康和教育资源用于何处。预测某一地区的新增劳动力数量,可以帮助各国建立最有效的劳动力市场。

]]>
《柳叶刀》全球2800万人超大规模分析证实:一滴酒也别喝! //www.otias-ub.com/archives/764873.html Fri, 24 Aug 2018 14:46:12 +0000 //www.otias-ub.com/?p=764873 “日常饭食,有一顿,没一顿,都不计较,单少不得杯中之物”,这样的人绝对不在少数,不过奇点糕属于闻到酒味就皱眉头,喝酒像上刑场的那类人,所以一直对喝酒和酒文化敬而远之……

学了医之后,奇点糕就更不想喝酒了,因为实在是数不过来,教科书上,有多少疾病的危险因素里能找到饮酒[1]……适量饮酒有益心血管[2]?敢把酒精导致的各种疾病对健康的影响综合起来算算吗?就不信喝酒真的划算!

事实是:喝酒绝对不划算。在今天的《柳叶刀》上,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组又向酒精砸了重重一锤: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而且,饮酒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中青年男性(15-49岁)死亡的头号凶手[3]!

珍爱生命,远离酒瓶酒罐酒桌酒杯……

喝酒对健康不好,奇点糕们已经唠叨好多次了。有喝酒伤DNA的直接科学证据:《自然》:真的别喝了!科学家证实酒精会给干细胞DNA造成永久性伤害,提高多种癌症风险 | 科学大发现,也有“一杯酒少活18分钟”的吓人数据:《柳叶刀》:一杯酒少活18分钟!19国60万人大队列显示,膳食指南的饮酒门槛,还得再低一点儿 | 临床大发现

但是吧,总有酒鬼不服气。用他们的话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喝酒开心别人管得着吗?”奇点糕的老师当年也挺无奈的说,这帮人就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实在不行,就当是给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之类的科室创收了……

还喝?睁开眼看见雪白的墙壁和一堆白大褂可别怪别人……

那喝酒到底对人有没有好处呢?说实话,酒精对人体的影响相当复杂,很多机制都被搅在里面,还要考虑饮酒量、饮酒频率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里得出清晰的答案,可能并不容易。

但做临床试验就能解惑吗?就在两个月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紧急叫停了一项证明每天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临床试验,因为试验所需的1亿美元经费,竟然有2/3是各大酒厂提供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这么做出来的试验能有多少说服力[4]?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黑幕,当年炮制麻腮风疫苗导致自闭症的那个英国医生,不也是冲着钱去的吗,现在又跑到美国祸害人去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过还有一种方法,叫流行病学调查,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Disease Burden,GBD),绝对是最靠谱的调查。它综合了全世界数百项队列研究提供的大量数据,在分析全球人口的死亡率、死因和各种疾病的影响方面意义重大。

而本次的研究就调取了2016版GBD研究中2800万人的数据,样本量是目前为止关于饮酒的研究中最大的。研究团队对饮酒者的性别、年龄、饮酒量、饮酒频率等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彻底明确酒精对健康的危害。

那么这危害有多大呢?数据分析显示,在全球每年因各种原因死去的3200多万人中,喝酒直接导致了280万人的死亡,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因素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万国人把命喝没了(65万是男性)

如果从人均损失寿命的角度计算,俄罗斯男性短寿是最惨的,谁让你们伏特加不离手……当然前苏联成员国的男人们基本都深受酒精毒害,中国其实情况不是最严重

因为在全球20多亿饮酒者中,男性占到了3/4,所以饮酒导致男性死亡的比例达到6.8%,远高于女性的2.2%。尤其是对15-49岁的中青年男性,杯中之物简直是“头号杀手”,在全部致死情况中,与饮酒相关的占了12.2%

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喝酒这么要命呢?研究团队的分析显示,在50岁以下,喝酒增加的危险主要是因为结核病、交通事故和自伤行为(自残、自杀)的发生率上升,而50岁以上的死亡风险,和癌症的关系最大。

 

喝吧,眼一闭一睁,说不定就看见阎王了……

虽然数据也证实,少量饮酒,能稍稍降低冠心病和女性糖尿病的风险,但这点儿收益,放到所有因素加起来的危险面前,就微不足道了。而用数据计算,喝多少酒对健康的威胁最低时,结果也是:0!不喝酒,才对健康最好!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喝酒对健康有益,这个多年来被深信的观点,是时候被改写了。本次研究的结果证明,没有所谓的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一说,而这一结论,几乎和目前所有的健康指南都大相径庭。”

当然,喝酒对健康的危害有多大,还要看喝了多少酒。如果每天的纯酒精摄入量在10克以下(一罐/瓶啤酒或者一小杯红酒),那么风险与不喝酒相比只会增加0.5%,但目前所谓的适量饮酒(20克),就会让死亡风险上升7%,再多喝风险就更是直线上升了。

何以解忧?反正不是喝酒,干点啥不行啊?

再说了,酒这玩意,一旦喝开了,恐怕就管控不住吧……有几个人真的能做到“适量饮酒”不伤身呢?所以有专家明确表示:“结论已经非常清晰了,喝酒是世界性的巨大健康问题。如果想活得长活得好,就别喝酒!”[5]

奇点糕觉得吧,酒这玩意,能不喝就不喝,已经喝过的也少喝,更别想逼着自己和别人喝!什么酒文化,一边凉快去吧,喝酒一时爽,事后病恹恹,自己的身体可没人抢着买单!

来自:奇点网公众账号

]]>
《柳叶刀》:研究显示全球污染每年至少杀死900万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645238.html Sat, 21 Oct 2017 15:17:52 +0000 //www.otias-ub.com/?p=645238 一篇新的里程碑式研究报告认为,全球污染每年至少导致900万人死亡,并且“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在2015年,大约有六分之一的死亡人口——全球估计约为900万人——死于某种形式的污染。

周四发表于《柳叶刀》医学期刊上的这篇研究报告发现,在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中,绝大多数——大约92%——发生在贫困或者中等收入国家。报告称,在迅速工业化的国家,例如印度、巴基斯坦、马达加斯加以及缅甸等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这份报告是为搜集汇总所有形式污染造成的患病与死亡数据进行的第一次尝试。

 污染问题被忽略

此项国际研究项目的领导人之一、纽约城市大学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in New York City)教授菲利浦-兰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表示:“污染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挑战,它对人类健康与福祉的许多方面都带来了深远与普遍性的挑战。”

兰德里根表示:“污染问题值得各国领导人、民间社会、医疗专业人士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充分关注。尽管它对健康、经济以及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却被国际援助与全球健康机构所忽略,而且许多污染控制策略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

报告发现,空气污染对全球人口的影响最大。在2015年,肮脏的空气造成了大约650万人提早死亡。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水污染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位列第二三位。在2015年,水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80万,而与工作相关的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为80万。

报告称,文莱与瑞典两国与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最少,而索马里与孟加拉两国与污染相关的死亡人数最多。

巨大的生存挑战

《污染与健康委员会(Commission on Pollution and Health)》研究报告的作者在报告中表示:“污染危害着地球的供养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社会的持续生存造成了威胁。”

他们同时指出,污染问题是人类占主导地区的“最大生存挑战”之一。

英国心脏病基金会CEO兼欧洲心脏病网络总裁西蒙-吉尔斯比(Simon Gillespie)在声明中表示:“这些数据就是空气污染在全球敲响的沉重的丧钟。我们知道,据估计,在空气污染造成的全球过早死亡案例中,80%与心脏病以及中风有关。”

]]>
《柳叶刀》:研究人员在牲畜身上发现“超级细菌” //www.otias-ub.com/archives/416507.html Sat, 12 Dec 2015 13:32:25 +0000 //www.otias-ub.com/?p=416507 151119104918_clostridium_difficile_drug-resistant_bacteria_coloured_transmission_electron_micrograph_640x360_sciencephotolibrary

研究人员在中国的牲畜和人身上发现了能对抗最有效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包括有可能造成传染病的细菌。

研究人员周三公布了这个令人焦虑的消息。这项研究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研究表明,这种细菌的抗药性能向全球扩散,令感染无法治疗。

研究人员呼吁紧急限制使用多粘菌素类抗菌素,这是一种包括粘菌素的,对中国农场牲畜普遍使用的抗菌素。

世界卫生组织一名发言人说,这个超级细菌看来能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传播,并有可能在全球扩散,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粘菌素

据认为在中国对农场牲畜使用所有抗生素都无效后开始普遍使用粘菌素后,研究人员发现了抗药性的问题。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使用和生产畜牧和兽医业所使用的粘菌素国家之一。

《柳叶刀》期刊发表了由中国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员刘华(音)主导的研究。

研究发现一种被称为mcr-1的质体基因,一种可动的遗传因子,它们很容易被复制并且在细菌直接传播。

在2011至2014年间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在4个省的屠宰场收集猪隻身上的病菌,并在广州30家市场和27家超市贩售的猪肉和鸡肉取得样本。

他们还分析了广东和浙江两所医院病患身上的病菌。

英国伯明翰大学微生物学教授劳拉·皮多克说,必须尽快减少多粘菌素的使用,不必要的情况下要停止使用这类抗菌素。

中国有关部门的官员将会见研究人员,讨论是否应该禁止在饲养牲畜中使用粘菌素。

via:BBC

]]>
《柳叶刀》:研究显示超长时间工作增加中风危险 //www.otias-ub.com/archives/378120.html Sun, 23 Aug 2015 15:04:52 +0000 //www.otias-ub.com/?p=378120 150820020837_stress_stroke_1_624x351__nocredit

根据一项对50万人进行的研究,超长时间工作会增加可能中风的危险。

这项发表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研究数据显示,工作时间超过传统的朝9晚5,中风的机率就会增加。

研究人员仍不能确定长时间工作与中风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理论上讲,中风应该归咎于工作压力大和对生活方式产生的不良影响。

专家们说,长时间工作的人应该监测自己的血压。

这项研究显示,每周工作长达48小时比35到40小时中风的风险增加了10%,工作长达54小时,增加25%,如果超过55小时,就会增加33%。

伦敦大学基维马基博士说,在每周工作30到40小时的组群中,每1000人中只有不足5人中风。

在工作55或更长时间的组群中,每1000人里中风人数增加到6人。

他承认,这项研究还处在“早期阶段”,目前仍无法搞清事实真相。

基维马基博士说,不论如何,人们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确保血压不会增加。

]]>
《柳叶刀》: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会让人丧失性欲 //www.otias-ub.com/archives/241144.html Mon, 16 Jun 2014 14:37:35 +0000 //www.otias-ub.com/?p=241144 世界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TheLancet)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在英国,16-44岁人群中,每个月的性生活平均次数只有5次,而在成年人群中,这个数字则更少,只有可怜的3次。和世纪之初相比,英国人的性生活频繁度足足下降了20%。

调查数据显示智能手机会让人丧失“性趣”?

《柳叶刀》这份调研报告也有它的理论依据。同居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单身持家的人数则越来越多了,所谓性伴侣不在安有性事?此外,该杂志还将英国人的“房事危机”归因于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凯伊·威林斯(Kaye Wellings)教授认为社会的高失业率直接造就了性冷淡:“失业会让人感到自卑和沮丧”。

除了糟糕经济环境使然外,还有一件东西在作祟。该调查报告称,如今办公室和卧室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很多人带着智能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就上床了。这个性事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人在浪漫的午夜时分却躺在床上忙于收发电子邮件的话,那完事之后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做别的事情呢?

当然了,如果是因为对方工作太忙而无暇鱼水之欢的话,那还有情可原,但是对于那些躺在床上悠闲的玩着游戏和Twitter的人而言,如果此时此刻TA们丝毫没有注意到床上性感撩人的另一半的话,那就只能将原因归咎到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身上了,虽然有点牵强。

手机和平板们对人们性生活带来的影响远胜于此。因为,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轻而易举的从互联网上获得色情图片和视频。

智能手机正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闯进我们的日常起居。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10个交欢的人中至少有1个会玩弄自己的iPhone或者黑莓手机,年轻人的比例更高。他们做爱的时候玩手机干嘛呢?是要拍一部成人作品吗?抑或是别的什么?

在此前一条推文中有人这么写道:人们和智能手机之间的关系正在趋于情人化,人们正在渐渐的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狂野寄托给这些没有感情的电子设备。人,正在变成一种受控体,一半是肉,一半是电子。

在日本,性生活的频率也面临着电子设备的巨大挑战,在那里,他们倾向于从虚幻的网络世界得到生理满足。

不得不承认,互联网革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无时不刻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记忆,甚至家庭——那么它为什么就不能改变我们对性的价值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