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Tue, 16 May 2023 16:16:4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循环》:做到这8点,能延寿9年! //www.otias-ub.com/archives/1601694.html Thu, 18 May 2023 05:14:32 +0000 //www.otias-ub.com/?p=1601694 想健康长寿的朋友,我们今天教你一个小妙招。

近日,由美国杜兰大学Qi Lu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心血管期刊《循环》发表重要研究成果[1]。

他们发现,落实美国心脏协会(AHA)最新推出的“生命八要素”(LS8),坚持“心血管健康”(CVH)的生活模式,有望大幅延长预期寿命

具体来说,CVH低、中和高的人群在50岁时预期寿命分别为27.3年、32.9年和36.2年。也就是说,与CVH低的人相比,CVH中和高的人预期寿命分别延长5.6年和8.9年。对于CVH高的人群而言,预期寿命的延长,有42.6%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减少带来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梁朝霞教授也参与了本研究。

论文首页截图

那么“生命八要素”(LS8)和“心血管健康”(CVH)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事情还得从2010年说起。那一年,研究人员注意到,美国人预期寿命长达数十年的强劲增长势头,在2010年戛然而止。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停滞,可能是预期寿命增长停滞的关键原因

因此,为了进一步延长预期寿命,美国心脏协会提出了新的“心血管健康”(CVH)概念,即从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转变到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理念贯穿到人的一生中去。为此,他们提出了促进心血管健康的“生命七要素”(LS7):饮食、身体活动、尼古丁暴露、身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和血压[2]。

不过,在使用过程中,科学家逐渐发现了“生命七要素”的不足和局限性。因此在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了重大更新,并增加了一个新要素“睡眠健康”,组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生命八要素”(LS8)[3]。

“生命八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固定的评分标准,范围在0-100,最终的CVH评分是七要素的算术平均数[3]。CVH低被定义为LE8评分<50,CVH中是50≤LE8评分<80,CVH高是LE8评分≥80。具体的评分规则大家可以翻阅参考文献3。

“生命八要素”[3]

Qi教授团队以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的数据为基础,首次调查了CVH-LE8评分与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

在NHANES数据库中,有23003名成年人(20-79岁)的数据。其中,13.3%的人CVH低(LE8<50),63.6%的人CVH中(50≤LE8<80),23.1%的人CVH高(LE8≥80)

在中位数为7.8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359人死亡,其中328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031人死于其他原因。在所有参与者中,LE8评分与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都有显著的相关性。

与CVH低(LE8<50)的参与者相比,CVH高(LE8≥80)与总死亡风险降低61%,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6%,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55%相关

从预期寿命来看,在参与者50岁时,CVH低、中、高的参与者预期寿命分别为27.3年、32.9年和36.2年。也就是说,与CVH低的人相比,CVH高的人在50岁时的预期寿命平均长8.9年。此外,在所有参与者中,在50岁时因CVH高而获得的预期寿命,平均有42.6%归因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减少。

CVH与预期寿命的关系

基于以上数据,他们还发现,与CVH低(LE8<50)的人相比,LE8每增加10分,估计50岁的预期寿命平均增加2.2年

单看“生命八要素”的各个因素的话,较高的饮食评分、身体活动评分、烟草/尼古丁暴露评分、睡眠健康评分、血糖评分和血压评分都与预期寿命延长有关。其中,烟草/尼古丁暴露得分与预期寿命的关联最强,烟草/尼古丁暴露得分高的参与者与得分低的参与者相比,平均多出7.4年的预期寿命

对于“生命八要素”的新成员睡眠健康,如果评分高的话,与50岁时的预期寿命增加5年相关对于身体质量指数得分,与得分低的参与者相比,中等水平的参与者在50岁时预期寿命长2.3年,而高水平的参与者则没有显著差异。血脂高的参与者与低水平的参与者相比,50岁时少了2年。

他们还观察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较高的CVH评分都与较长的预期寿命有关。具体来说,在男性中,CVH高的人在50岁时的预期寿命比CVH低的人多8.1年;女性的这一数据为9.3年。此外,对于男性而言,CVH高所获得的预期寿命有40.1%可归因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减少,女性这一数据为42.9%。

性别对预期寿命的影响

总的来说,Qi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首次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做到管理好饮食、身体质量指数、血脂、血糖和血压,再做到多运动、不抽烟、睡好觉,就可以大幅延长我们的预期寿命

当然啦,这项研究是基于美国人得出的数据,在其他人群中做到以上8条能获益多少,还需要开展类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Ma H, Wang X, Xue Q, et 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Life Expectancy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irculation. 2023;147(15):1137-1146.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2457

[2].Lloyd-Jones DM, Hong Y, Labarthe D, et al. Defining and setting national goals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reduction: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trategic Impact Goal through 2020 and beyond. Circulation. 2010;121(4):586-61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9.192703

[3].Lloyd-Jones DM, Allen NB, Anderson CAM, et al. Life’s Essential 8: Updating and Enhancing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Construct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A Presidential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2;146(5):e18-e43.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1078

来自: 奇点网

]]>
《循环》:后代的强心脏,需要低污染的好空气! //www.otias-ub.com/archives/1566414.html Thu, 09 Mar 2023 04:01:19 +0000 //www.otias-ub.com/?p=1566414 就在疫情大势已去、终于有望无需再终日戴口罩之际,奇点糕扒拉出来最近有一堆文章都在讨伐PM2.5。咱只想问,这口罩是打算半永久了吗?

不过以目前的数据来看,空气污染确实仍然值得投入足够的关注和讨论。由《柳叶刀》期刊发表的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据估计,2019年时空气污染暴露与全球约670万人过早死亡相关,远远高出2017年时的490万人数[1,2]

空气污染暴露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包括新生儿出生缺陷等不良妊娠结局。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刘芳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刘瀚旻及其同事们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在Circulation期刊上发表,对此进行了探讨。

他们对来自中国30个省市的超过140万名新生儿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女性在怀孕之前的3个月以内,PM2.5暴露每增加10µg/m³与后代患先天性心脏缺陷(CHD)风险增加3%相关[3]

论文首页截图

在新生儿中,大约每1000人中就有9人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CHD)。CHD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类型,也是全球先天性异常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不可忽视,需要更多预防措施来降低新生儿的CHD患病风险[4]。

而实际上,80%以上的CHD病因不明。科学家们认为,其中包含遗传因素和一些非遗传因素,如父母的药物暴露、高龄、肥胖、感染、环境污染暴露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新生儿发生CHD的助推器[5-7]。

到目前为止,女性怀孕前后的PM2.5暴露与新生儿CHD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统一定论,而且还缺少咱们中国人自己的数据。于是,刘芳超、刘瀚旻等人对此展开了调查。

这项研究,共纳入中国30个省市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出生的1434998例新生儿,其中报告有7335例CHD。研究人员基于卫星数据获得PM2.5暴露情况,统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所有新生儿的母亲平均PM2.5暴露量为56.51μg/m³(10.95-182.13μg/m³)。

根据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女性在围产期(怀孕之前3个月至怀孕初期)的PM2.5暴露每增加10µg/m³,与生育的新生儿CHD患病风险增加2%相关(OR 1.02;95%CI 1.00-1.05)。

尤其是在怀孕之前3个月内,女性的PM2.5暴露对后代的影响更大一些,每增加10µg/m³与新生儿CHD患病风险增加3%相关(OR 1.03;95%CI 1.01-1.05);怀孕初期(怀孕前3个月)与CHD患病风险增加2%相关(OR 1.02;95%CI 1.00-1.04)。

具体到多种不同类型CHD来看,女性在围产期、怀孕之前3个月、怀孕初期的PM2.5暴露与室间隔缺损(SPD)患病风险升高4%、4%、3%相关;而右室流出道梗阻(RVOTO)、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其它类型CHD患病风险与PM2.5暴露之间的关联不显著。

PM2.5暴露每增加10 μg/m³,后代CHD患病风险提升

另外,在北方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25185元以下)的地区出生的新生儿,更容易受到PM2.5的影响。这两种地区的女性在围产期的PM2.5暴露每增加10 μg/m³,分别与后代CHD患病风险提升4%、9%相关。

总体来说,由于怀孕前三个月是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大多研究聚焦于这一时期的防护措。而这项研究结果首次提出,不止是在怀孕期间,关注女性备孕期间的心血管健康和护理,可能是降低妊娠相关并发症风险和改善母婴长期心血管健康的关键

另外,最近还有两篇分别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JAMA Psychiatry期刊上的研究结果指出,空气污染着实是件很令人感到郁闷的事情。

哈佛大学的Xinye Qiu及其同事们基于美国医保系统中近900万参保人员的健康数据分析发现,长期居住环境暴露于灰尘或烟雾等细颗粒物、交通排放的NO2以及发电厂、炼油厂排放的O3,与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有关[8]

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对近39万名英国人进行长达11年的随访后发现,长期接触多种空气污染物与抑郁和焦虑的风险增加有关。而且与暴露于单独的一种污染物相比,同时暴露于多种污染物的风险更高[9]

如此看来,生活在一片真正晴朗的天空下,对于健康真的很重要。

好消息是,空气污染正逐步得到控制。最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 2019年全球PM2.5平均暴露量为24.1μg/m³,相较于2017年的25.1μg/m³已略有改善;中国PM2.5平均暴露量为52.0μg/m³(位居世界前列),低于2017年的61.8μg/m³[1,2]。

可以看出来,咱们国家的空气污染治理行之有效,但空气污染仍然是咱们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个人防护方面,科学家们建议,可以使用便携式空气净化器、高效家庭空气净化器,或保持窗户关闭、在PM2.5暴露高的区域佩戴口罩等[10]。

希望未来在破解空气污染所带来的健康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减轻空气污染啊。

参考文献:

[1]GBD 2019 Diseases and Injuries Collaborators. (2020). Global burden of 369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396(10258), 1204-122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0925-9

[2]GBD 2017 Risk Factor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84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 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for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8;392:1923–1994. doi: 10.1016/S0140-6736(18)32225-6

[3]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1245

[4]Liu Y, Chen S, Zuhlke L, Black GC, Choy MK, Li N, Keavney BD. Global birth prevalence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1970-2017: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260 studies. Int J Epidemiol. 2019;48:455–463. doi: 10.1093/ije/dyz009

[5]Snijder CA, Vlot IJ, Burdorf A, Obermann-Borst SA, Helbing WA, Wildhagen MF, Steegers EA, Steegers-Theunissen RP.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and 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chemicals. Hum Reprod. 2012;27:1510–1517. doi: 10.1093/humrep/des043

[6]Williams K, Carson J, Lo C. Genetic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Biomolecules. 2019;9:879–879. doi: 10.3390/biom9120879

[7]Patel SS, Burns TL. Nongenetic risk factors and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Pediatr Cardiol. 2013;34:1535–1555. doi: 10.1007/s00246-013-0775-4

[8]Qiu X, Shi L, Kubzansky LD, et al. Association of Long-term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With Late-Life Depression in Older Adults in the US. JAMA Netw Open. 2023;6(2):e225366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2.53668

[9]Yang T, Wang J, Huang J, Kelly FJ, Li G. Long-term Exposure to Multiple Ambient Air Pollutants and Association With Inciden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01, 2023.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4812

[10]https://www.heart.org/en/news/2023/02/14/moms-exposure-to-air-pollution-even-before-pregnancy-may-raise-babys-heart-defect-risk

来自: 奇点网

]]>
《循环》:急性心肌炎在住院新冠患者中也非常罕见! //www.otias-ub.com/archives/1551798.html Tue, 17 Jan 2023 04:27:14 +0000 //www.otias-ub.com/?p=1551798 经历发烧、小刀剌嗓子、嗅味觉丧失之后,心肌炎成为“阳康”人员们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

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新冠相关急性心肌炎的患病率和特征。

2022年的上半年时,国际心血管病领域顶尖学术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意大利布雷西亚大学的Marco Metra和他的同事们根据美国和欧洲23家医院、5.7万名新冠住院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和总结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的患病率、基线特征、用药和预后等情况[3]。

结果显示,对于新冠住院患者来说,急性心肌炎属于罕见并发症

新冠住院患者的急性心肌炎患病率为千分之2.4至千分之4.1。患者平均年龄38岁,入院时胸痛和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38.9%的患者属于暴发性心肌炎,70.4%的患者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20.4%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或需要临时机械循环支持装置(t-MCS)

论文首页截图

研究共纳入在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期间来自美国和欧洲23家医院的56963名新冠住院患者。根据心内膜心肌活检诊断、肌钙蛋白水平检测、心脏磁共振成像等结果,排查并纳入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进行分析,并收集患者的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室情况以及并发症(心衰、心源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死亡事件等相关数据。

结果显示,新冠住院患者的确诊或疑似心肌炎(define/probable)患病率为2.4/1000。如果将有可能为心肌炎的病例也算上(define/probable/possible),则患病率为4.1/1000

新冠住院患者的心肌炎患病率为2.4/1000-4.1/1000

从基线特征来看,确诊/疑似心肌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8岁,女性占38.9%入院时最常见的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55.5%,53.7%)

这些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的住院中位时长为13天,最长住院时长131天,在此期间有70.4%的患者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入住中位时长6天),38.9%的患者出现暴发性心肌炎症状(如心源性休克)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临床特征因是否并发肺炎而具有显著差异

在这项研究中,42.6%的患者伴有新冠引发的肺炎症状,与没有肺炎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年龄明显更大(中位年龄45岁 vs 30岁,P=0.002)。入院时,心肌炎并发肺炎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更低、乳酸水平更高,有10.7%的人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些并发肺炎的患者更需要补充氧气(73.9% vs 32.2%;P = 0.005),且咳嗽、呼吸困难的发生更为频繁(69.6% vs 29%,P=0.006;78.3% vs 35.5%,P=0.002)。 

新冠相关急性心肌炎患者的组织学和心脏磁共振成像结果

从用药方面来看,38.9%的确诊/疑似心肌炎患者接受了正性肌力药物或血管加压药治疗。与没有患肺炎的患者相比,并发肺炎的患者更多会选择使用去甲肾上腺素(39.1% vs 12.9%,P=0.026)、氯喹(43.5% vs 9.7%,P=0.008)、利托那韦/洛匹那韦(30.4% vs 6.4%,P=0.028)治疗。

另外,与非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相比(数据来自其它登记处),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或t-MCS需求明显更高(5.6% vs 20.4%,P=0.0007),更多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等暴发性心肌炎症状(8.3% vs 38.9%,P<0.0001)

在这项研究中,新冠相关心肌炎患者住院120天内的总体死亡率预估为6.6%,伴有肺炎的患者死亡率为15.1%,而无肺炎患者死亡率为0%(P=0.044)。

 

新冠相关急性心肌炎患者在120天内的死亡率估计

总体来说,急性心肌炎是新冠住院患者罕见出现的一种并发症每1000名新冠住院患者中,有2.4~4.1人出现心肌炎,其中有超过半数的患者没有发生新冠引起的肺部损伤,且与之相比,心肌炎并发肺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t-MCS需求和死亡率更高

根据这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发生心肌炎的“阳康”人群确实较为年轻,一旦遇上,情形较为严重,大多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且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发生率较高。

今天阴历新年已经进入10天倒计时,打工人们马上就要踏上回家的列车。在虎年的最后时刻,大家也不能放松警惕,要保护好自己才是~

参考文献:

[1]Xiaoling Cao, Vi Nguyen, Joseph Tsai, et al.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induces long-term transcriptional perturbations of mitochondrial metabolic genes, causes cardiac fibrosis, and reduces myocardial contractile in obese mice. bioRxiv 2023.01.05.522853;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3.01.05.522853

[2]Yonker LM, Swank Z, Bartsch YC, et al. Circulating Spike Protein Detected in Post-COVID-19 mRNA Vaccine Myocarditis. Circulation. 202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2.061025

[3]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17

来自: 奇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