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SNS市场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22 Apr 2016 01:53:1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appmarketinglabo:日本女子高中生社交应用使用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464927.html Fri, 22 Apr 2016 01:49:21 +0000 //www.otias-ub.com/?p=464927 对于国内的游戏厂商来说,想要产品出海,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移动游戏团队,对于该地区的社交应用情况也要十分清楚。此前appmarketinglabo发布了日本女子高中生社交类应用使用情况统计,或许能给手头有女性向游戏的国内开发者提供一点帮助。

一半女高中生上课玩手机 SNS最常用

1461289709-8373-04

上课玩手机主要是用来玩SNS

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日本女子高中生中,一半女生会在上课的时候继续玩手机,但是考虑到有部分学校是禁止携带手机入校的。所以实际的数字相对来说可能更低。上课时主要使用手机干什么,其中SNS软件的使用占比最高,达到了70%左右,其次是游戏,仅占总人数的16%。

75%的女高中生使用LINE通话

1461289709-1966-04

接下来我们着重来看LINE的使用情况,大概75%的日本女子高中生只使用LINE来打电话,而只使用电话功能进行通信的只占到5%。可以说LINE已经成为了日本学生党必不可少的工具了。

1461289709-2432-04

而在18%的同时使用LINE和电话功能的用户中,其实是按照联系人群以区分的。一般来说,与父母家人联系主要通过电话,与好友联系则使用LINE。因为对于学生党来说,不希望父母知道这是自己的LINE。

98%的邮件使用LINE发送和接受

1461289708-5444-04

除了使用LINE进行通话外,要说其最大的功能是什么?首先想到的就是信息发送的功能,基本上98%的信息都是通过LINE进行接收的。邮件大概只占到2%。

55%的女高中生曾为LINE付费

1461289709-5701-04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为LINE进行付费。其中付费用户占比更高,大概在55%左右。其中结算方式普遍为LINE的预付卡,对于日本的学生来说,预付卡一般在便利店都能买到。(高中生不能申请信用卡)

1461289709-7497-04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在不少免费用户中,也有很多人拥有许多的付费贴纸。这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父母赠送的,学生党可以问父母索取礼物。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观看广告,获得LINE的点数,从而换到付费贴纸。

付费金额较低,累计付费超1000日元不到1/4

1461289710-8671-04

之后的问题是为LINE的贴纸服务支付的多少金额。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女子高中生的普遍付费额度较低,在付费用户中,38%的用户只用了不到500日元,38%的用户在500~1000日元这个区间,超过5000日元的只有不到2%。

电脑使用比例只有4成

除了智能设备外,本次数据还调查了PC的使用情况。数据显示,只有42%的女高中生会使用PC。换言之也就是有58%的女高中生除了智能设备外,不使用其他设备上网。

1461289711-8226-04

只有42%的女子高中生会使用电脑来上网

那么日本的女高中生一半用电脑来干什么呢,对于他们来说,电脑最大的用处只是用来看YouTube的视频。最根本的原因只是用来避免智能机的速度限制。因为日本三大运营商规定,每个月使用流量超过7GB的话,手机的网速会下降。所以对于女高中生来说,电脑的作用只是为了看哪些比较耗流量的大视频。

1461289711-3756-04

电脑对于日本女高中生来说只是用来看视频的

归根结底,在日本女高中生的眼中,基本上手机已经完全能满足日常的需求了,所以在将来,包括页游、端游在内,PC在日本的生存情况也将进一步降低。

]]>
Cereja Technology:2014年10月日本Facebook用户总数达到2400万 //www.otias-ub.com/archives/293948.html Thu, 20 Nov 2014 17:38:21 +0000 //www.otias-ub.com/?p=293948  

facebook1facebook2

Cereja Technology发表了亚洲各国Facebook用户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10月份开始投放的Facebook电视宣传CM广告奏效,日本Facebook用户数猛增200万人达到了2400万。

报告显示,Facebook全球用户数约为13.5亿人。亚洲区域Facebook用户数排名第1的是「印度」1亿1600万人;排在第2的是「印度尼西亚」7200万人;排名第3的是「菲利宾」4000万人。

Cereja Technology发表了亚洲各国Facebook用户数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10月份开始投放的Facebook电视宣传CM广告奏效,日本Facebook用户数猛增200万人达到了2400万。

报告显示,Facebook全球用户数约为13.5亿人。亚洲区域Facebook用户数排名第1的是「印度」1亿1600万人;排在第2的是「印度尼西亚」7200万人;排名第3的是「菲利宾」4000万人。

]]>
尼尔森:社群媒体预测选战结果,准确率七成五 //www.otias-ub.com/archives/29808.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29808.html#comments Thu, 14 Jun 2012 18:02:07 +0000 //www.otias-ub.com/?p=29808 在社群媒体上越热门,政治选举中的候选人胜算越高?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若依照候选人在社群媒体上的讨论程度来预测选战结果,有75%的准确率。尼尔森市调公司旗下的NM Incite针对美国2010年的两场期中选举(在佛罗里达与加州的参议员选举)与两场州长选举(俄亥俄与马里兰州)作调查,发现在四场选战中,有三场选战的当选人都在社群媒体上拥有较高的人气。

不过该机构强调,虽然在社群媒体上拥有较高人气的候选人在75%的时候都顺利当选,但研究结果并非暗示社群媒体人气与当选之间存在因果关係,也就是说,社群媒体并非选举胜利的原因。

此外,调查还发现,候选人在社群媒体上拥有的人气比例,与最后获得选票的比例间通常不存在关连性,这也表示社群媒体人气并非预测选战结果的完美指标。举例来说,在佛罗里达的选战中,Marco Rubio在社群媒体上拥有40%的人气,但最后却赢得49%的选票。

至于社群媒体人气有没有办法预测投票率?是否社群媒体上的讨论越热门,就会有越多人出门投票?研究中,投票率最高的两个州却拥有最低的社群媒体讨论度,可见社群媒体人气也不是准确的投票率指标。

]]>
//www.otias-ub.com/archives/29808.html/feed 1
eMarketer:Facebook日本市场起步,用户活跃度高 //www.otias-ub.com/archives/49025.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49025.html#comments Fri, 08 Jun 2012 02:30:55 +0000 //www.otias-ub.com/?p=49025 Facebook如同野火搬在全球蔓延,但其在亚太地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最近Facebook刚刚在韩国站稳脚跟,现在看来日本是Facebook的下一站。

尽管缓慢起步,Facebook在日本的增长相当迅速。估计该网站2011年在日本获得了有760万用户,比2010年增长了61.6%。用户增长预计在2012年将保持强劲,为51.5%,年底将达到1150万用户。

Facebook Users and Penetration in Japan, 2011-2014

但Facebook的渗透率仍然保持低位,预计该网站的用户到达率将在网民中占12%的份额,在人口中只占9%。但是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些用户都非常活跃。

根据2012年 Macromill针对日本Facebook用户的调研,超过一半(52.8%)的日本Facebook用户每天都访问该网站,1/4的人还每天访问两次及以上。

数据显示每天访问两次Facebook的日本用户相当于2010年8.6%的3倍,而且用户不仅只是登陆频繁,他们使用这个网站的时长同样也在增加。28%的人每次登陆使用的时长超过30分钟。

全球的扩展和用户的互动对于Facebook的未来非常重要,尤其是Facebook最近上市后,IPO效果不好。Facebook如果能在强敌如林的日本,移动互联网起步较早的日本成功,那么将对其低迷的股价如同注入强心针。

]]>
//www.otias-ub.com/archives/49025.html/feed 148
eMarketer:Facebook在俄罗斯的用户覆盖扩大 //www.otias-ub.com/archives/25340.html Mon, 28 May 2012 17:37:29 +0000 //www.otias-ub.com/?p=25340 eMarketer估计2012年Facebook将达到8.37亿用户,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但是这个网站并不是在哪都是王者,在像俄罗斯、中国那样的地方,他还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

根据comScore的数据,2011年10月,Facebook是俄国第四大流行的社交网站,覆盖了该国互联网20%的受众,落后于三大本土的社交网站 VKontakte (VT), Odnoklassniki.ru and Mail.ru (My World)。

除了到达领先外,两大本土社交网站在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上是Facebook的10倍以上。、

eMarketer预测2012年Facebook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将增长62%,而当地总体的社交网站用户将只增长11.1%。这些数据表明本地的社交网络未必能保持持久的市场优势,现在的问题不是Facebook能不能攻下俄罗斯市场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的问题。

]]>
Backupify:用户言论价值衡量 //www.otias-ub.com/archives/29996.html Mon, 28 May 2012 02:30:26 +0000 //www.otias-ub.com/?p=29996 Backupify.com制作了一份有趣的信息视图,分析了流行的社交网站用户的价值和用户产生内容的价值。结果一定让你惊讶,Yelp上的用户评论价值最为昂贵。Yelp上单条评论的价值为9.13美元,而流行的网站Facebook和Twitter分别只有0.024$和0.001$

 

 

]]>
Experian Hitwise:2012年3月Google+访客达到6100万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29999.html Sun, 08 Apr 2012 04:03:56 +0000 //www.otias-ub.com/?p=29999  

根据Experian Hitwise Google+ 2012年3月,访客达到6100万人,比上个月增加27%。数据可以看出Google+一直保持着稳定低调的增长速度

]]>
VRI:年轻女性是日本微博控 //www.otias-ub.com/archives/29816.html Fri, 06 Apr 2012 12:34:01 +0000 //www.otias-ub.com/?p=29816 根据Video Research Interactive 2011年12月的数据,日本微博客使用在过去3年几乎翻了3番,从2009年的1230万增长至2011年的3790万人。

日本人对微博的痴迷可用干TPS指标看出(没秒钟的微博量),2010年世界杯时,日本的TPS为3283,2011年新年夜晚则为6939TPS,而在天空之城电视中,更是达到25088TPS。

2011年12月,年轻的女性用户是微博最热的使用者,所花的时间是平均水平的2倍。

几乎一半(46.5%)年龄在13-19岁的女性用户称他们在过去一个月使用了微博,而总体的受访者只有37.6%。eMarketer估计2011年只有10.3%的美国互联网用户使用Twitter。

]]>
Facebook官方数据:Facebook日本用户数达1000万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29429.html Fri, 30 Mar 2012 16:55:00 +0000 //www.otias-ub.com/?p=29429 2012年3月30日下午消息,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今天在日本东京表示,过去6个月间,Facebook在日本的用户量增长了一倍多,已经突破了1000万人。

在中国逗留几天后,扎克伯格飞赴日本,并与该国首相野田佳彦会面。野田佳彦告诉扎克伯格,Facebook在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够发挥作用,“难民得以分享信息”。而对于需要融资的创业公司而言,Facebook也是有效工具。

2011年3月,日本发生超大规模地震海啸灾害,许多人通过社交网络与家人取得了联系。另一方面,Fast Retailing(优衣库母公司)等日本企业也通过Facebook与客户沟通。

Facebook于2010年9月在东京开设分公司,并引入了“关联搜索”(Connection Search)功能,帮助学生找工作。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Facebook日本的独立用户访问量达1350万次,去年同期为600万次。Facebook超越Twitter和日本本土社交网站Mixi,成为该国第一大社交网络。

]]>
arteqic:德国移动活动促进社交媒体增长 //www.otias-ub.com/archives/29218.html Thu, 29 Mar 2012 09:00:43 +0000 //www.otias-ub.com/?p=29218 虽然社交网络已经很流行,但移动设备的使用会增加营销机会。

2012年2月的时候,eMarketer估计德国在2011年底拥有2570万社交网络用户,预计到2012年底之前将会增长13.7%至2920万。照这样看来,社交网络用户的数量将超过德国网民数量的一半,突破德国总人口的1/3.

2011年10月,arteqic(一家位于德国波恩邮件和RSS营销软件和服务提供商)调查发现,德国超过3/4(77.3%)的网络使用者表示他们偶尔使用移动社交媒体,其中接近一半(48.2%)至少会定期使用社交媒体。可以推测,在更年轻的群体、青少年跟年轻成人中社交媒体会更加明显地被定期并且大量地使用。

先前的报告显示,相比美国,西欧客户对移动广告响应更多。在《Mobile Email Marketing 2012》这份报告中,artegic发现,被调查的用户在等待做其他事情的闲暇里(例如在排队等待付款时),使用他们的移动设备访问邮件或社交媒体来消磨时间。因此,在付款通道为冲动购物而设计的产品的社交移动营销效果似乎很理想。

编译:是A不是a 199IT兴趣组

]]>
Trendrr.TV:2012年2月美国社交电视数据 //www.otias-ub.com/archives/28670.html Fri, 23 Mar 2012 04:00:27 +0000 //www.otias-ub.com/?p=28670 Trendrr.TV发布的报告,2012年2月,美国“社交电视”的情况如下:

1、周日和周一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讨论电视节目最热的时候,周日主要有奥斯卡、格莱美等大事的推动

2、CBS、CNN表现较优

3、人们更热衷在Twitter上讨论电视节目

4、从讨论的情感来看,正面积极占大多数

]]>
Citizen Brando:社交网络演进史 //www.otias-ub.com/archives/28454.html Wed, 21 Mar 2012 06:30:32 +0000 //www.otias-ub.com/?p=28454 如果你是成长在互联网一代的人,并且有幸在互联网初期接触了很多昔日的社交网络产品,那么你一定记得留言板、论坛、聊天室、ICQ、OICQ等等啥的。

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演进历史就像一幅幅的历史画面,这方唱罢那方登场,我们分析认为通过历史可以看出的一个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是:

1、个人越来越突出;过去信息是主题,而如今人更突出

2、信息定制个性化;群体网络推荐信息

3、信息实时化、互动化:Newsfeed成主流

4、碎片式社交来临:短小精悍,读图时代来临

5、RealTime-LBS+Mobile+Social

]]>
eMarkter:Facebook全球扩张之路 //www.otias-ub.com/archives/28081.html Fri, 16 Mar 2012 11:30:07 +0000 //www.otias-ub.com/?p=28081 正如Facebook的CEO Mark Zuckerberg所预测的一样,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社交化。eMarkter预测2012年全球将会有14.3亿社交网络用户,比起2011年增加了19.2%。

eMarketer首席分析师,《全球社交网络使用情况:市场规模和增长预测》报告的作者Debra Aho Willamson说“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在线服务其力量难以预估”

2012年63.2%的互联网用户至少一个月会访问一次社交网络,在2013年这个比例增长到67.6%,2014年则会达到70.7%。以这样的用户比例,今年全世界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社交网络,到2014年则是每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个。

Facebook是这种增长的主要力量:它在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的市场快速扩张,获取新用户并从当地长期以来最喜欢使用的服务例如Google’s orkut夺取用户。2012年,全世界8.373亿的人在使用Facebook,比2011年增长了27.4%。

2012年全球最大的5个社交网络市场中有三个来自于Facebook的最大市场:美国,印度和巴西。但没有出现在这个名单中的中国和俄罗斯意味着Facebook还并没有征服全世界。

尽管美国是几个关键国家中用户数量增幅最慢的,但迄今依然拥有着最多的1.412亿Facebook用户。紧随其后的是印度,今年有0.681亿用户,第三面和第四名分别是印尼(0.491亿)和巴西(0.454亿)。

编译:初三_RR

]]>
信息视图:Facebook罪案 //www.otias-ub.com/archives/25908.html Fri, 16 Mar 2012 02:00:02 +0000 //www.otias-ub.com/?p=25908 Facebook正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司法与刑事侦查。无论是个人还是官员都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公开的网络平台获取到大量的个人信息。

调查显示,在英国,过去5年,超过10万的犯罪案件与Facebook有关;近3年内更是上升了540%

究竟是谁犯了罪,在Facebook上被擒获呢?又是谁发现了他们呢??

Preteen US Girls因为非法电脑入侵同学Facebook账号并在其页面上传色情内容,而被控计算机一级入侵罪。

16-year-old Male将面临牢狱之灾,因为他在Facebook上开玩笑说卫生间已经被淹了,他的这个恶作剧造成公共图书馆闭馆5个月,以及24.7万美元的损失,。

John Palmer在他的Facebook里有一段他的比特犬咬人的的文章,被咬者后来被证实死亡,而他的笑在该文章的照片中被记录了下来。他因此被判入狱3年半。

Corey Christian试图通过Facebook来雇杀手杀害控告他强奸罪的女子,现在他将面临着11~22年的监狱生活。

Naomi AndersonFacebook上上传了一段她对一只老鼠实施斩首的视频,这段视频让她受到18个月缓刑令,180小时社区服务令,并且两年内禁止养宠物。

Nona belomesoff被发现死在一条小溪里。她通过Facebook认识了一个陌生人,该男子答应给她一份新工作,条件是单独与他一起在外野营。

Phoebe PrinceFacebook上长期受到她的一群同学的骚扰并因此痛苦不堪,选择了自杀。9名男子因此被逮捕。

Tracy Grinhaff因为在Facebook上宣布与丈夫感情破裂而被其恐吓致死。

编译者:Crystal_要学习

]]>
Pew:社交网络与政治,你的朋友政见与你不同 //www.otias-ub.com/archives/27835.html Wed, 14 Mar 2012 05:30:50 +0000 //www.otias-ub.com/?p=27835 当社交网络的用户看到他们的朋友发表的关于政治观点时,让他们大吃一惊。将近4/10的用户通过好友的文章发现他们的政见与他们不同。稍低比例的用户屏蔽,取消好友关系因为他们发送的信息太频繁或政见不同。

3/4的社交网络用户称他们的好友时不时在社交网络中发表过至少一些和政治相关的内容,在成年人群中该比例则为40%。

对有些用户来说,政治是谈论禁区,22%的SNS用户表示他们决定不发表和政治相关的言论或链接,因为他们担心这会激怒他人。

 

]]>
微软研究员:社交媒体增加社会恐慌情绪 //www.otias-ub.com/archives/27652.html Mon, 12 Mar 2012 15:36:39 +0000 //www.otias-ub.com/?p=27652 电影《社交网络》海报。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又一波浪潮

电影《社交网络》海报。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站被认为是互联网的又一波浪潮

  2012年3月12日上午消息,微软研究员丹纳·博伊德(Danah Boyd)上周六在SXSW互动大会上表示,社交媒体会增加社会的恐慌情绪。

博伊德表示,信息过载令我们麻木,但让人抓狂的事情却有能力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这种注意力经济为恐惧文化提供了沃土。”她说。

每天都有负面信息出现,增加了这类信息的影响力,原因在于社交媒体会记录这类事情,使之被更多人了解。博伊德指出,相比于理性的信息而言,抢劫或欺凌事件更容易被人们记住。“恐惧是不能通过数据克服的。”她说。

事实上,历史数据显示,儿童相互欺凌的情况并未增加,只是因为父母可以了解孩子在网上的活动,使得他们担心网络欺凌事件增加。

博伊德呼吁社交媒体开发商应当考虑,他们的产品有可能被用于散布负面消息。倘若技术人员天真地认为,人们只会出于好意或是中性目的而使用科技,恐怕只能事与愿违。

博伊德并没有提供解决方案,但希望由此引发讨论。但她的确认为有些事情是不应当做的。

首先,她不太支持所谓的“彻底透明”。很多科技人员都希望促进开放和诚实,以此对抗狭隘。例如,Facebook就要求用户使用实名注册。

但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通常在透明模式中获益最少。“我们为什么会认为人们上网时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会是一件好事?如果仅仅因为有机会见到陌生人,并与他们交流观点,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博伊德说。

]]>
谷歌:预计2012年Google+用户翻番增至2亿 //www.otias-ub.com/archives/27640.html Mon, 12 Mar 2012 15:22:38 +0000 //www.otias-ub.com/?p=27640 2012年3月12日谷歌希望在今年将使用其社会网络服务的人数翻一番,而目前使用该服务的实际人数已经达到1亿。

据了解,负责社会服务的高级副总理 Vic Gundotra称,Google+的用户增长程度已经超过了任何对该公司曾做过预言所估计的结果。Google是于去年六月份开通该项服务的,它对Facebook公司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和威胁。

据报道,Gundotra在接受彭博电视台的采访中称,“我们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对于采用Google+感到非常自豪。”

谷歌称社会网络服务可以使用户停留在他们网站上的时间更长一些,同时还可以增加其广告创收。谷歌公司在一月份称Google+的用户已经达到了9千万人,比十月份时候的用户人数翻了一番。但是Google+的用户与Facebook相比,仍然位居其下,Facebook的使用人数超过了8.45亿,并且康姆斯科公司称,与Facebook相比而言,Google+的用户还常常花一部分时间浏览其网站。

据悉,Gundotra称,Google+是在加州的分公司进行更大转变的基础。“Google+可以在Google2.0版本下进行浏览,Google+是下一代Google整合化的产物,因为它能理解用户并且知道用户的社会关系,同时所有的服务将会更为出色。”

]]>
harmon.ie:调查显示社交网络使你工作时分心时间将近60% //www.otias-ub.com/archives/10541.html Sun, 11 Mar 2012 15:34:00 +0000 //www.otias-ub.com/?p=10541 大家知道那些社会化媒体工具可以帮助提升企业形象,更好地与用户沟通,为公司带来更多业务等,但从社会化email运营商harmon.ie的调查显示,情况似乎有些不一样。

在工作场所允许员工使用甚至尝试部署社会化媒体工具,好处肯定是有,但是不好的一面,似乎总被人们忽略,而那些社会媒体专家们也拒绝去承认。

harmon.ie的这次调查由市场调查公司uSamp实施,最后得出结论为了提高效率的这些工具实际上每年在降低生产率方面每年耗费企业上百万美元。

根据harmon.ie,将近60%的工作分心时间是因为人们使用像email,社交网络,短信,即时通讯软件或者在不同的程序窗口之间切换。实际上,45%的员工只能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连续工作15分钟,53%的员工每天至少花费1小时浪费在这些分心上。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等下,新浪微博上有人回复我了,我去看一下…

好了,我说到哪儿了?哦,我在谈论社会化媒体神马的,是的,harmon.ie得出结论,每个员工每天浪费的时间导致企业每年10375美元的损失,如果平均每小时按30美元工资计算的话。如果是一家1000员工的企业,这些分心时间每年浪费1000万美元。

当你想到…等下,有人发短信给我了…

我回来了,harmon.ie CEO说,“这个调查非常讽刺地画了一幅分心工作场所的图画:设计来为了节省时间的信息科技却做了相反的事情,我们每天所用的工具恰是干扰我们任务的东西,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心理学家称为‘在线强迫症’从我们的生活中转移到了工作上。”

根据对超过500美元员工的调查,查收email是最大的分心,达到23%…

这让我想到我…别走开。

…在不同的程序之间切换(10%),个人社交比如Facebook(9%),即时通讯(6%),短信(5%),Google(3%),等等等等,好吧,这些浪费了我太多的时间,我可能错过了Groupon上今天的团购信息了。

来自:36kr

]]>
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www.otias-ub.com/archives/14067.html Sun, 11 Mar 2012 15:05:31 +0000 //www.otias-ub.com/?p=14067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社交网络发生很多事。先是之前一直被看好的 Color 并不被用户接受,后来Google+ 的亮相更是吸引了无数的眼球。在 Google+ 亮相后一天,曾经的社交网络霸主 Myspace 被新闻集团以 3500 万美元价格给卖了。

在人们对 Myspace 一片惋惜中,Google+ 不断传来好消息:

7月15,Google+ 的用户数量达到一千万
7月 22 日,Google+的用户数量达到两千万
人们开始讨论 Google+ 能否挑战 Facebook 的霸主地位。虽然 Google 以前在社交网络做过几次尝试,不过都是以失败告终,这次 Google 看来下了狠心。相信在接下来的一段很长时间内,Google 和 Facebook 在社交网络上肯定会有一番龙争虎斗。至于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里我们可以重温一下社交网络的那些事。

社交网络时代拉开大幕

1997年,一家纽约的网站六度空间(sixdegrees.com)取得了真名网络交友服务的重大突破,而六度空间的出现正式拉开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

六度空间是根据“六度分割理论”创立的,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空间首先采用真实身份来确认和映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关系,这在当时看来是极富远见的。六度空间创立之初有两个关键功能:第一个是“与我连通”(connect me),如果你输入某人的名字,系统会通过已有的用户来建立你与他的联系;另外一个是“将我加入”(network me),通过这一功能你可以寻找特定性格的哪一类人,系统会通过你的要求来识别哪一类人。

在1999 年,六度空间达到它的最高峰,那时它拥有了100 万用户,并被一家公司以 1.25 亿美元收购。但在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它的新东家选择关闭这家亏损的公司。

1997~2000 年,可以说是社交网络的第一阶段,以六度空间出现为开始,又以六度空间倒闭为结束。不过这仅仅是社交网络的起步而不是终点。

Friendster 引领潮流

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社交网络经历了 01 和 02 的两年沉寂期,但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在 03年社交网络迎来一轮新的爆发。

一个名为乔纳森·阿伯拉姆斯的程序员在 03 年 2 月的时候制作了一个面向用户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化网络,称为 Friendster。尽管这个网站算不上一个约会网站,但它却提供了很多工具来帮助用户寻找约会对象。这网站的理念是通过了解朋友的朋友来认识有趣的人。用户基本上使用真名注册,并且 Friendster 还使用一种新颖的工具来和别人保持联系——和六度空间的韦瑞契如出一辙。他们的照片显示在名字的边上,这实际上是一项很大的突破。

03 年 2 月成立后,Friendster 立刻引起了轰动,在几个月内聚集了几百万用户,当时人们谈到Friendster 时会说它是下一个 Google。但是在当年年中的时,用户体验开始慢慢下滑了。

成百万的用户加入了网站,而其原有的服务器则越来越慢。网页需要 20 秒才能载入。同时Friendster 在公关方面也遇到了问题——它陷入了与假用户的口水仗中,这类用户使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进行注册,有人甚至注册成卡通人物或者一条狗。阿伯拉姆斯坚称那些用户需要使用真名来注册,而且他还封禁了很多的假用户。

Myspace 的出现

正当 Friendster 的用户体验在持续下降和假用户陷入口水仗中的时候,Myspace 出现了。Myspace 刚起步时简直就是 Friendster 的翻版,而 Myspace 的联合创始人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曾经也是 Friendster 的忠实用户。

Myspace 在 Friendster 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在 Myspace 上用户可以使用假名,更重要的是在Myspace用户可以自己加载页面代码从而自定义页面,用户有将自己页面变成任何东西的权利。对于年轻人来说,Myspace是非常时髦的,当时 Myspace 被认为是一个能够包容任何狂野行为的电子俱乐部。

2004 年 3 月,Myspace 流量超越 Friendster,成为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
2004 年 11 月 2 日,Myspace 用户达到 500 万
2005 年 7 月 18 日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 Myspace,那时 Myspace 已经拥有 2100 万用户

与众不同的 Facebook

2004 年 2 月 4 日上线 Facebook,那时 Myspace 万众瞩目,谁也没想到当时在哈佛大学宿舍创立的网站会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

一开始的时候,Facebook 就与此前互联网上包括 Friendster 和 Myspace 在内的其他网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没有大学地址的邮箱不能注册 Facebook,而且登陆者必须使用真实姓名。这使Facebook 具有排外性,但也确保了用户的资料绝无虚假。我认为让用户身份真实有效是 Facebook 战胜 Myspace 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Facebook在2月25日向哥伦比亚大学开放,斯坦福大学成员次日可以注册,耶鲁大学的加入则是在当月的29日。后来Facebook向常青藤联盟其他学院全部开放。

2004年5月,Facebook则拥有10万用户
2004年10月21日用户达到50万
2004年11月30日Facebook迎来了其第一百万个注册用户
2005年6月 Facebook 用户达到300万,10月达到500万
个人认为,2001年到2005年是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01和02年,社交网络经过两年多的沉寂,在03年迎来爆发。Friendster的失误,给了Myspace机会,让Myspace抢走了社交网络第一的地位。虽然在一段短时间内Orkut能和Myspace抗衡,但很快又败阵下来。而此时,Facebook正在悄无声息地发展。当人们在怀疑社交网络价值的时候,新闻集团以5.8亿的天价买下Myspace,肯定了社交网络的价值。2005年底Myspace以绝对的优势成为社交网络的霸主,而Facebook则成为了第二大的社交网站,一直很混乱的局势在05年底变得很清晰。在接下三年里则成为Facebook和Myspace的争霸。

Facebook 与 Myspace 争霸

在06年初的时候Myspace远远领先了Facebook,到了07年底的时候,虽然Myspac在用户数量上还是领先Facebook,但领先优势已经非常微弱。而且人们普遍认为Facebook超越Myspace是迟早的事情。在2008年4月Facebook正式超越Myspace。

那么在06和07年Facebook究竟做了那些事情使它快速追赶上Myspace,而且使它在后来超越Myspace,而Myspace在这段时间又做了些什么

以下是 Facebook在06和07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情:

2006年9月5日Facebook动态新闻上线,它可以使你快速知道你的好友的近况,能够促进人们保持联系。上线了短短两个月动态新闻使Facebook的流量增加了一倍。

2006年9月26号Facebook对公众开放注册,Facebook的用户群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而是面向全社会。

2007年5月24月Facebook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平台启动活动,Facebook把它称为“F8开发者大会”。当时财富杂志有篇文章叫“Facebook企图勾住全世界”,这个开放平台使会者大为惊讶和敬佩,Facebook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它让Facebook正式超越了Myspace。

而在同时 Myspace 又做了那些事情呢?

其实Myspace在这段时间做了很多事情,但缺找不出哪些有建设性的。Myspace在这段时间推出了大量新功能,包括即时通讯工具、分类广告、视频播放器、音频播放器、虚拟卡拉OK机、自助广告平台、主页编辑工具、安全系统、隐私过滤器、MySpace书单等等。

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 将媒体的运营思路带到了MySpace。MySpace到处充斥着歌迷会、音乐会门票等信息,MySpace重视内容,希望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再通过用户打动广告商,这种运行思路几乎就是传统媒体的翻版。而对于上网消遣的用户来讲,谁都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广告上。这种运营策略已经偏离了社交网站真正的核心价值。 Facebook依靠实名制、开放的平台、标准化的页面、电子商务的引入等迅速积累起大量用户,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MySpace显然已跟不上竞争的节奏了。

“关系”之争

社交网络的核心是“关系”,网站上的一切“功能”是为了更好服务地“关系”。MySpace帮助人们扩展交际空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建立联系。而Facebook让用户与已经相识的人形成互动,增强交流。MySpace上的关系是一种虚拟的陌生关系,而Facebook上的关系是一种真实的朋友关系。

曾经有一句经典的互联网笑话说,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狗。虽说这是一句调侃,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互联网的虚拟特征。如今,随着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虚拟的互联网开始越来越真实了。 以前人们喜爱的虚拟关系使人感到厌倦。

MySpace交互模式存在三大的缺陷:一,太廉价获得朋友,因而不珍惜,可轻易放弃;二,无法了解朋友真实身份背景,因而朋友关系是虚幻的;三,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和手段单调乏味。

在社交网络基因方面来看,Facebook优于MySpace,毕竟MySpace的交互陌生存在很大的缺陷。

06年到08年可以看做社交网络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因为这三年里就是Facebook和MySpace在社交网络上争霸的三年。Facebook从落后到超越,最终成为了霸主。虽然后来MySpace做出不少的改变,但还是不能逆转它悲剧的命运。

在Facebook超越了MySpace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Facebook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霸主。而正在此时,有一家公司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就是Twitter。人们认为它可以挑战Facebook的霸主地位。

Twitter

Twitter成立于2006年,Twitter是一种微型博客网站,用户可以在该网站上发布文本信息,每次不得超过140个字。你可以在别人跟帖,别人也可以跟你的贴,这有点类似于Facebook的状态更新服务,但它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在09年,Twitter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媒体对它关爱有加。Twitter被认为是下一个潮流,它很快成了“最潮”的技术公司,而这个地位在2007年和2008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由Facebook占据。坊间关于Twitter将取代Facebook的预言广为流传。

经过09和10年的快速发展, Twitter单月内活跃用户 达到2亿,但相对Facebook的7.5亿还有非常大的差距。我认为Twitter取代Facebook已经不可能了。

Color

今年年初的时候,Color凭着“弹性社交”的概念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还没上线就获得4100万美元风险投资,甚至有不少媒体把它称为下一代社交网络。但上市以来并没有获得用户的认可。

Google+

6月28日Google+亮相了,Google+一出来,人们就拿它和Facebook来比较。

Google+将Google的在线产品整合,以此作为完整社交网的基础。Google+的中心要点是朋友和熟人的“圈子(Circles)”,用户可以按不同的圈子组织联系人,如家庭成员、同事、大学同学等,并在小的圈子里分享照片、视频、及其它信息。在整合Circles里,用户可以选择和组织联系人,分成群,让分享最优化。

Google+和Facebook服务一样,Google+也有一个中心网页,它可以显示评论、图片、朋友和联系人分享的最新内容。在Google网站的顶部分有一个工具栏,用户可以由此接入个性化的数据内容,然后将自己的信息添加进去。

Google+同时结合地理位置服务。在消息列表页面向右面滑动屏幕,可以看到与用户地理位置接近的人发布的消息。在发布个人消息时,用户可选择是否上传当时的位置信息。整个产品是LBS与社交服务深度结合的一个范例。

从产品上讲,Google+是一个不错的产品,它值得期待。是否能够打败Facebook,要看未来的发展情况。

从 Sixdegrees 拉开社交网络时代大幕到现在已经有 14 年,在这期间 sixdegrees、Friendster、Myspace 等都曾经领先过,但它们因为各种原因被市场所抛弃。Sixdegrees 已成为了先烈,Friendster、Myspace 正在往先烈这条路上走着。它们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在互联网上只有适者生存。

]]>
SoLoMo概念诞生 移动社交网络开启新时代 //www.otias-ub.com/archives/10562.html Sun, 11 Mar 2012 01:12:31 +0000 //www.otias-ub.com/?p=10562 放在尼奥(Neo)面前的是一粒红药丸和一粒蓝药丸。想象你是 Neo,吞下那粒红药丸,你会看到什么?

一个赤裸裸的数字世界。它未必是那个一切由意念而生的雪白房间,但你身上会有原本看不见的数据接口,你所有的个人信息都由它们通向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终端。

和《黑客帝国》那个噼啪闪烁着电光、机器章鱼乱窜的暗黑世界不一样的是,我们或许能在终端看见一个叫Color的插口,一个叫Foursquare的插口,一个叫Zynga的插口,或者是Amazon以及Google─你的一举一动都随时随地被记录下来,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这个“真实”世界里。这就是你的生活。

泡沫?

Color,一个照片分享软件,当你打开你的iPhone摄像头,它开始搜集包括噪音水平、蓝牙识别、光线信号甚至时间和你手机对准的方向在内的一切数据,并据此判断谁和你同时出现在方圆30米内,你们会自动形成一个群组并自动共享此前上传到Color平台的所有图片,当然,还可以聊天。

你可能更熟悉Instagram和Foursquare,前者同为照片分享软件,你通过十几种内置的滤镜实时处理并上传你随手拍下来的各种东西,你还能“follow”别人,订阅并评论他们的照片─鉴于有200万用户,这是一个移动平台上的Flickr。后者再定义了“签到”这个词:你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向朋友们宣告你在哪儿,在做什么。不管你对这种行为持何看法,全球有700万人就这样被记录下行踪。

这些都是迄今为止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现在Foursquare即将迎来第三轮融资,2000万至4000万美元; 2011年3月,Color在产品还没上线的时候,仅仅凭借一个“弹性社交网络”概念便获得了包括红杉资本在内多家风投的41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今年“科技泡沫”最重要的一个标志。

面对类似 Color这样的新新事物,所有风投都会担心自己被落下,尤其是在新应用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的2011年。争相砸钱的风投让硅谷的融资路径看起来空前顺畅,虽然被投资的对象连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都没有。

自上线以来,Instagram还没找到一个“简单且不破坏用户体验”的盈利模式。他们曾经考虑过标签功能,即联合品牌做展示广告。比如百事可乐旗下的Brisk Iced Tea让Instagram用户上传带有“#Brisk Iced Tea”标签的照片,中选的将被印在限量版产品的外包装上。更多的应用开发商则直接承认自己没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比如目前拥有2500万用户的信息共享应用Bump,创始人戴维·利布(David Lieb)表示今年年初拿到的1600万美元将用来扩大员工规模。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这些炫酷应用都依附在那个更大的疑似泡沫─Facebook上,它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850亿美元。这个继搜索之后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产品:拥有最佳设计界面及对各种应用开发者开放的API体系,最重要的是:它在6亿全球用户的前提下实时接收各种用户自主提交的数据,由于信息不能被搜索引擎抓取,Facebook被认为已经构建出来一个谷歌无法触及的封闭网络。

再加上Facebook建立在数据分析上的各种广告系统:比如任何人通过填写一张表格就能随便定义自己想触及的人群,“俄亥俄州25岁至30岁有小孩但是没有数码照相机的女性”,或者,把用户刚刚更新的“街角的星巴克真是难喝”变成一条显示广告,Facebook在广告这件事上似乎比谷歌苍白的关键词广告有效得多。“Facebook能否打败谷歌”─这一度是2011年年初硅谷最热门的话题。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一个月前,《彭博商业周刊》报道了一个叫Jeff Hammerbacher的数学天才,2006年,他从哈佛毕业一年后加入还处于婴儿发展期的Facebook,马克·扎克伯格给了他一个很棒的头衔:Research Scientist(研究科学家),职责是研究人们通常如何使用社交网络,更具体地说,找出Facebook为什么在一些学校成功而另一些则行不通的原因。Facebook借此搜集数据并奠定整个公司业务的基石─精准广告。

但在Facebook待了两年之后,Hammerbacher开始怀疑人生:“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人竟然都在这里思考着怎样让人们去大量地点击广告,真衰。”于是2008年,他从Facebook辞职了。

数学家

泡沫当然有可能存在,但如果换个角度,技术创新浪潮与泡沫几乎同时产生。我们大可以淡定一点,即便是被《彭博商业周刊》预言为“这次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泡沫,也还是能看出不那么悲观的地方:目前硅谷最受欢迎的人,还没蠢到是营销天才的地步,当然也不是工程师,而是数学家。

让我们来看看Zynga,这是一个同样被关注的公司,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它的估值激增了81%,达到了80亿美元。对玩家来说,Zynga是寄生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或iPhone 等智能手机上的游戏平台,它的小游戏如FarmVille或者Mafia Wars极易上手,强调与朋友的合作。Zynga比其他社交游戏公司更为厉害的一点是:它总是知道如何埋下一个个小钩子,让用户不断回来重温游戏,比如定时奖励、任务型的激励措施以及在与朋友的交往之中积累虚拟财富。

《彭博商业周刊》披露,这个社交游戏巨头大约每天要收集600亿个数据点,包括人们一般玩多久游戏,什么时候玩,喜欢购买什么游戏物品等等。该公司的数学极客们用这些数据来分析哪些人喜欢逛自己朋友的农场和城市(Zynga开发的游戏),人们都喜欢买哪些虚拟物品以及他们给自己的朋友赠送虚拟物品的频率等。然后他们就会得出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经常收到朋友虚拟礼物的人会更喜欢玩游戏,收不到或不那么经常收到的则不太喜欢玩游戏。Zynga的数据分析部门副总裁Ken Rudin表示:根据这个发现,一群数学极客们又想出了解决办法─那些不那么经常收到礼物的玩家我们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的找到建城(Zynga游戏)的工具,这样他们就不会过于依靠他人的礼物了。但是,如果Zynga每天分析600亿次只是为了广告,事情未免有点太离谱了。聪明的头脑不值得为“怎么才能让更多人掏信用卡”这件事绞尽脑汁,同样,600亿次运算更不值得。

广告是这些数据最容易实现的价值,如果你再往前推一步,思考一下获得广告精准投放的那些数据还意味着什么,你就会理解Zynga的意图:分析用户行为,揣摩用户心理,然后适时为每个独特行为习惯的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它知道如何粘住你。

Zynga的数据分析系统能做到每一个更新内容设计三个不同的版本,从后台同时推送给不同的用户群,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数据统计结果发回来并分析用户使用比例和频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像Zynga这样的公司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楚地知道你的潜意识决策,通过数据分析。

感觉到哪里不一样了吗?它们都以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记录你的行为特点,判断你的行为可能。

SoLoMo

这些只是今年喧嚣的互联网世界里的一部分而已。著名风投、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在今年2月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了“SoLoMo”这个概念。他把最热的三个关键词整合到了一起: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社交网络创新者正为用户重新想象和重新定义一个网络 ,这一网络超越文档和网站。”杜尔说。理解这三个关键词并不难。从Color到Facebook这样的“So”已经无处不在;而“Lo”则代表着以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服务为基础的各种定位和签到,它是Foursquare或者“街旁”,也包括谷歌纵横(Google Latitude)和Facebook Places;“Mo”则是拜苹果和谷歌Andriod带来的各种移动互联网应用。

另一个风投、联合广场创业投资公司(Union Square Ventures)的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Fred Wilson)则提出了SoMoCloGlo。除了So和Mo与约翰·杜尔一致以外,还提出了云端内容服务(Clo,Cloud)和全球化(Glo,Global),前者最好的例子是Netflix (北美线上DVD 出租服务),后者则不用多说,Skype、Twitter、Google这些互联网公司,80% 以上的用户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

这些拗口的时髦概念,SoLoMo和SoMoCloGlo,你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界限不会那么清晰,像Color这样的应用可以涵盖所有元素。

试着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它─Lo这个针对地理位置提供的服务显然说的是“我在哪里”;So表示的社交,其实说的是“我们是谁”,如果你考虑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以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方式寻求同类和安全感,理解社交乃至社会的重要性就很简单; Mo,你当然可以说它代表手机或者移动互联网,但试着从“丢了手机的那些数据你就什么都不是”的角度思考一下,其实它更多代表了identity─你的身份,或者更直白的,“我是谁”─真是一个古老的命题。

微博大战僵尸

究竟僵尸粉披着怎样的“画皮”?有着怎样的高级形态以及是谁制造的?门户们已经自顾不暇,把这些纠缠不清的问题暂时抛在了一边,当下门户们最流行的事是“微博大战僵尸”。

从5月初,某杂志披露微博江湖隐秘,带出“僵尸粉丝”后,新浪、腾讯、搜狐几大门户或明或暗,都开始热衷于“微博大战僵尸”的事情,就仿佛那个流行的同名游戏,越来越具有游戏的意味。

5月6日,新浪特别设立了虚假活动鉴定专用账号“活动鉴定科”。5月12日,据网友确认,新浪微博已经开始屏蔽淘宝网的部分链接:未经加V认证的用户,无法发表带有淘宝商品链接的微博;经认证的网友可以正常发表。有网友评价:这或许是新浪正式封杀“草根营销账户”的标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形势逼迫低级僵尸们继续向高级僵尸形态进化。

2011年5月16日,网友“@陈传亮”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分析报告:微博有多少僵尸粉?他选取了新浪10位名人微博作为统计对象,发现他们的粉丝中僵尸粉约占17%,其中直指李开复的粉丝中有近百万为僵尸粉。随分析报告还发布了一个“僵尸粉统计器”,但很快,网友指出判断僵尸粉丝标准过于简单,并不能有效区别高级僵尸粉,而设计者也表示因平台开放数据有限,统计不够全面,匆忙将“僵尸粉统计器”下线了。

饶有趣味的分析报告引来了不少网友围观,微博用户们纷纷审视自己的粉丝,由此开始了全民微博大战僵尸。

@李开复:我有一百万个僵尸,不过团结起来,也我们终于于可以打败植物了。

5月19日 09:21 来自新浪微博

@老ga者:一大波僵尸粉丝在临近!!!!!!!僵僵僵僵~~~~

5月19日 09:49 来自新浪微博

@Love橙子Love:一夜之间哪来那么多的僵尸粉丝? ~删得我手疼~

5月19日 09:28 来自新浪微博

@豆小饭:最近开始打击僵尸粉,凡是我的新粉丝我都会一个个看名字和个人资料,有僵尸粉嫌疑的一概直接拉黑名单。不过咋粉丝越删越有。。。新浪的推荐关注机制真有趣

5月19日 18:10 来自新浪微博

@晃优:卢老师昨天加了个V。@闲章爱大米 。今天一上午无话,下午到公司上网,一看,卢老师的粉丝从190直接暴涨为三千多。僵尸啊僵尸,一大波的僵尸粉就糊上来了。

5月20日 16:06 来自新浪微博

@龙龙有话说:新浪你终于对僵尸粉出手了,以前买过粉丝的,最近你们的日子不好过喽。屏蔽粉丝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减少你的粉丝数量,莫非新浪微博用户实际注册数量已经超越了生死线? 真正的微博营销莫非要来了?

5月20日 16:08 来自新浪微博

在全民微博大战僵尸的时代,“今天你删僵尸粉了吗”,微博每天对僵尸粉的讨论将如同老北京“今天吃了吗”的见面话一样常见。

也许,微博营销并不是坏事,但因为微博营销而大肆制造僵尸粉制造虚假的人气,造成微博环境虚假繁荣,并发展出各种不良方式,牟取金钱,进而严重损坏用户体验。更进一步,它还能误导网民,一定程度上操纵舆论,诋毁商业对手,这就成了坏事。好的微博营销应该是建立在对微博本质的足够了解之上,对用户体验的足够尊重之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只要有商业利益存在,用户体验和商业利益没有建立起一个平衡,微博大战僵尸的游戏永远不会Game Over!

观点

NTA创新传播机构创始人申音:从凡客、海底捞、艺龙、杜蕾斯、戴尔中国、奇艺、快书包这些企业的成功尝试来看,口碑不是靠买来的,粉丝不是靠刷来的。一定要有清晰的整体品牌策略,一定有非常人性化的产品或者服务,一定是善于体味现实社会的冷暖温度。传统媒介“大众传播”中面目模糊的人头数量变成微博、社交网络时代一个个有名有姓、有喜好有性格的真实消费者。我们理解的社会化营销,其核心是交流、是互动、是诚意、是内涵。

我们要警惕把“微博营销”或者“社会化营销”过度神话。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变化,还是4P和4C。社会化营销仍然需要大量的艰苦工作。需要企业高层转变观念,需要第三方服务公司的配合支持,需要让80后甚至85后的年轻人担纲主力。如果还是把KPI指标作为导向,不尊重客观规律,就一定会出现“粉丝大跃进”、“水军漫天飞”的情况。

最后,不要把草根微博“江湖化”,不要把孩子和脏水一块倒掉。段子、八卦、语录、公共话题是微博上热门的话题,像“冷笑话精选”、“作业本”这样的年轻人或创作、或集合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创造出了一些粉丝几十上百万的帐号,就像传统媒体时代的《读者》《知音》《故事会》一样。我认为它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有价值的。谈不上什么操纵,你不喜欢取消关注就是。反倒应该警惕的是,那些利用机器手段,弄虚作假,侵害知识产权,转发广告伤害用户利益的,需要各大平台运营商有效监管,激浊扬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唐远清:网络时代,诞生了一批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早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便受到过舆论的谴责。近两年来,SNS社交网站和微博风行,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又打着所谓“微博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的旗号,继续靠操控网络舆论而大肆谋取暴利,豢养“僵尸”微博、培植“僵粉”,无非是其牟取不良利益的手法变种。

在网络时代,我国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舆论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决策部门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来源,它被公共治理部门广泛引入,是必然的趋势。越是这样,越要保证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充分、真实的呈现,保证网络舆论的真实性。而不管是一些地方政府培植的 “网评员”、还是近年来诸多不良网络公关机构所豢养的“五毛党”、“僵尸”微博,都是对民意的扭曲甚至伪造,既造成了网络秩序的混乱,干扰了决策部门和民众的判断,也严重影响了网络公关行业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相关主管部门、公关行业协会,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应该再放任这些不良网络公关机构继续操控网络舆论了!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讲师魏武挥:现在基于搞僵尸、养帐号、发话题的微博营销术,其实和做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以及1.0网络媒体)没什么本质区别。现在业内传统媒体发行量注水,是公开的秘密。微博营销帐号非常象在微博平台上做一份传统媒体,平时弄点有趣的话题吸引关注,必要的时候来条广告信息。

当然,微博营销还会说自己是有些数字可测量的,比如评论数,比如转发数,而不是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注水很难知道具体注水多少。但其实由于手上有大把所谓僵尸粉,评论数和转发数是非常容易搞定的,这会很迷惑一些不求甚解的广告主或者观察人员(事实上,很多广告主里的品牌经理未必就真得想搞明白这个)——但这个是否是真实转发,其实利用社交网络分析软件,比如UCINET是可以鉴别的,只是比较复杂一点。

故而,我以为,今天的微博营销,其实和在传统媒体上做广告没什么差别。唯一的差别是:现在的传统媒体可能注意力少了,微博平台的注意力增加了。但要说它们的广告手法有什么本质变化,那纯属骗骗人的。我不想对此行为做任何价值上的判断,我只想说的是:这不是互动营销。

天涯社区商务运营总监梁树新:微博营销刚啼新声,已经不堪重负。我从来不相信那些所谓微博营销机构号称手上有多少高粉丝账户(且不论其中有多少僵尸粉)并能控制微博用户的荒唐说法。因为,用户有足够自由的选择权,他们随时可以取消对某个账号的关注。控制之说一击即破。我也从来不认为高粉丝量就意味着高营销价值,如果你创造的内容不足够吸引人,你的粉丝会毫无互动欲望,最终他们可能会因为你的无趣或者虚假转身离开。因此,僵尸粉无论有怎样高明的技术手段,最终一定都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僵尸粉的下场会很惨,会被南瓜,向日葵、西瓜等各种植物砸得头破血流。

不管是利用什么样的平台和工具,我们都不能改变营销的本质。为什么效果最好的营销依然是古老而简单的口碑相传,就是因为有口皆碑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值得信任的,我们相信朋友的推荐,因为足够真实和客观。所以,营销的本质其实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价值真实和客观地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在选择某一品类时优先考虑你的品牌。品牌和受众沟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平等、互动和分享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微博最核心的价值是人。我们选择关注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共同价值观,是相似的生活趣味。微博本质上是一个社交场,话语场和关系场。这是一张和现实一样真实的虚拟社会网络。现实中我们厌恶的虚假、虚伪和欺骗,在这里同样不会有任何生存空间。因此,不管你是做企业形象推广和危机公关,还是做常规品牌沟通,都要遵循真诚、真实和平等的原则,而不是居高临下和利用善良的粉丝。

]]>
eMarketer:中国网民积极拥抱社交网络、视频和移动 //www.otias-ub.com/archives/26059.html Fri, 09 Mar 2012 07:38:30 +0000 //www.otias-ub.com/?p=26059 中国互联网用户众,eMarketer预计2011年底将有5.13亿网民,尽管用户数量增长在2013年会回落至1位数,并且要到2015年网民的数量才能占到人口的多数,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而且数量变得越来越大。
不断增长的网民数量,以及中国政府对广播电视广告的限制令,娱乐节目的限播令等对网络广告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些变化让广播电视企业、媒介采购者和媒介计划人员很郁闷,但数字媒体企业则兴奋不已,这意味着有更多的钱流入他们的口袋,尤其是对于微博,网络视频等领域
尽管中国没有Facebook-被官方禁止,它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社交网络人口的增长,2011年社交网络用户达到2.57亿人,目前一半的网民被本土微博或其他社交网络站点吸引,该比例将在2014年增长至63%。

 

根据WeAreSocial的数据,本地社交网络领袖是中国的腾讯Qzone,有5.36亿用户,腾讯微博为3.1亿,新浪微博为2.5亿,人人网为1.37亿,开心网为1.16亿。豆瓣,腾讯朋友网,51.com,天际,街旁也是知名的垂直社交网站。
随着广告主将更多的钱花在移动和视频领域,覆盖这些平台的社交网站,尤其是微博将会从中受益。随着用户向微博的涌入,广告主将会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推广产品,这将会导致广告主将广告费用从传统的社交网络如人人网撤离。

]]>
Facebook移动用户达4.32亿 全年增长76% //www.otias-ub.com/archives/26290.html Thu, 08 Mar 2012 16:26:20 +0000 //www.otias-ub.com/?p=26290
2012年3月8日上午消息,Facebook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该公司常规移动用户达到4.32亿,全年增长76%。

Facebook称,只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登录该服务的常规用户达到5800万,凸显出其最近将“Sponsored Stories”广告拓展到移动设备的重要性。所谓常规用户,指的是每月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

Facebook称,这一增长是受到去年秋天发布的iPad应用的推动。除此之外,该公司收购的Snaptu公司也开发了一些软件,帮助没有智能手机的发展中国家用户访问该服务。

在周三更新的IPO(首次公开招股)招股书中,Facebook透露其一般目的贷款已经达到50亿美元,还将通过30亿美元过渡性贷款来支付员工出售股票产生的税金。

除此之外,Facebook还将富国银行列为财务合作伙伴,并将新增20多家IPO承销商,包括德意志银行、花旗集团、瑞士信贷、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以及富国银行等。

]]>
Localeze:社交网络对本地商户搜索的影响日益增强 //www.otias-ub.com/archives/25903.html Thu, 08 Mar 2012 02:43:59 +0000 //www.otias-ub.com/?p=25903 在2012年2月的一份由Localeze及15miles提供,comScore整合的报告中指出,在2011年,有15%的本地商业信息搜寻者通过社交网络来寻找讯息,此数据相比前一年的9%提升了67%,而在2008年,这个比例只有4%。那些使用本地搜索的人频率还非常高:有35%每天都在这么做,而另外有34%基本上每周进行一次。其中的大部分(91%)的本地商户信息从Facebook获得,其次是Twitter(37%)、MySpace (30%), LinkedIn (25%), 以及Foursquare (14%)。

社交网络用户大量扩张

社交网络本地信息用户也对本地搜索的内容非常投入。2011年,有45%的用户进行了线上评论,这个数据相比2010年的38%有所提升,甚至比去年全部的本地搜索者(27%)还多了67%。

事实上,报告显示,通过社交网络访问本地商业信息的用户中,有76%在过去的30天内,至少发表了一篇在线评论,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比例为55%。而这其中有27%的人,已经发表了10篇以上。

除此之外,同比2010年的49%,今年社交网络本地信息用户占比52%,比整体调查样本中进行过评论的用户(占29%),高出了80%。

日常交易带来回头客

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在2011年的日常交易的被调查者中,有60%访问过本地商户信息。通过对88%的Groupon用户以及86%的LivingSocial用户所做的消费满意度前两位调研,可以发现团购类网站的日常交易满意度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些被访问者中,中回头客也较多:有45%的客户表示,他们从同一家商户买了好几样东西,而有另外的41%用户表示他们正打算这么做(从一家店多次购买)。

据统计,53%的消费者说他们会同时在新店以及买过的店里面消费,而31%的消费者则习惯于做回头客。

本地搜索结果最可信、最中肯

61%的本地信息搜索者表示:当他们了解到本地搜索得出的结果是最中肯的这一点之后,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这个比例轻松地赶超了自然搜索结果(27%)、付费搜索(10%)以及按效果付费模式(2%)。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58%的消费者认为本地搜索同样也是最值得信赖的,这个比例也超过了自然搜索结果(31%)、付费搜索(9%)以及按效果付费模式(2%)。2012年2月,JiWire公司发表了一份针对2011第四季度的手机用户行为的报告,报告中这样写道:有80%的手机用户觉得本地广告对他们来说更有实际性作用,其中有3/4已经针对定位信息做了回应。

其他信息

63%的本地信息搜索者表示如果可以在网上找到本地商户的信息,他们更加愿意购买,即使这个比例相比去年的69%有所降低。
72%的用户表示如果社交网络上有推荐本地产品,他们更加愿意试一下。
在2011年,有49%的本地商户在构思出具体的业务前,本地搜索就已经实现了,这个比例比2010年的45%及2009年的42%都高。
在线搜索本地商户时,手机号码(占比67%)、地址(占比67%)以及工作时间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数据来源:在2011年12月,由Localeze及15miles公司进行的本地搜索用户研究、comScore公司整合数据及制作发表,调查样本为:4,000名在线用户以及1,000,000 名同意对他们的在线行为进行不具名调查的用户。

编译者:阿白白

]]>
eMarketer:2012年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将达到15亿人 //www.otias-ub.com/archives/25560.html Thu, 01 Mar 2012 01:30:22 +0000 //www.otias-ub.com/?p=25560 截止2011年12月,全球社交用户数为12亿。比上年增长23.1%。eMarket预计两位数的增长仍将继续,但是增速会逐渐放缓。

从地域上分析,社交用户最多的地区果然还是亚太地区,今年底将有6.16亿用户来自亚太。中国的贡献将超过3亿,总数将是美国的两倍。

不过如果按普及率来排名,美国将会排到第一,美国社交用户占全国人口的49.9%,接着是加拿大49.3%,韩国46.6%,澳大利亚44.4%,俄罗斯41.9%。如果分母换成网民数,那么巴西将会排到第一,87.6%的网民都会用社交网络,印度尼西亚排第二87.5%相当接近。
社交网络用户增速最快的头把交椅将归属印度,今年社交用户在印度的增长速度会达到51.7%,印度尼西亚是51.6%,中国则是19.9%

这些增长基本都来自于facebook的贡献。除了中国,eMarketer估计facebook在2013年用户数将超10亿。
]]>
Wearesocial:社交、数字和移动地球–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23242.html Mon, 20 Feb 2012 03:26:04 +0000 //www.otias-ub.com/?p=23242 WeAreSocial发布的Social, Digital and Mobile Worldwide report 报告给出了全球及各大洲的社交数字和移动生态情况,并对不同的地区进行了对比,下面是报告的核心数据:

1、全球互联网渗透率为30%,社交网络渗透率为22%,手机渗透率为86%

2、不同地区的渗透率不同,亚洲互联网渗透率为44%,社交网络和手机渗透率分别都为50%

报告: http://vdisk.weibo.com/s/2fb6r

 

]]>
comScore:2011年全球社交报告–不得不知道的十大关于社交网络视点 //www.otias-ub.com/archives/21033.html Fri, 23 Dec 2011 01:49:22 +0000 //www.otias-ub.com/?p=21033 社会化网络是一种全球现象,而且它正在重塑线上和线下的商业,comScore发布了最新的社交网络的研究报告,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下报告的关键要点:
1、社交网络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活动
花在互联网的每5分钟里,就有一分钟花在社交网络上,是全球最流行的网络应用。社交网络到达了全球15岁以上82%的互联网用户,无论家庭还是工作电脑,全球有12亿社交网络用户。
2、社交网络行为超越了全球地理位置的差异
社交网络无论在哪个国家都非常流行,从中国53%的使用率到美国98%的网民覆盖率,社交网络是一种全球流行现象,超越了国界。
但是不同国家对社交网络的沉浸程度不一,从每月的平均花费时长来看,以色列、阿根廷人均每月使用时长最长,分别为11.1和10.7小时。
从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来看,拉美、欧洲、美国社交用户的使用程度较高,亚太地区使用程度仍然偏低,女性对社交网络更加沉浸。
3、Facebook还能更牛么
要了解社交网络,就不能不说Facebook,Facebook是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驱动着整个社交网络的发展。目前Facebook是世界第三大网站,仅次于谷歌和微软系的网站。2011年10月,facebook的全球受众到达率达55%,占据了人们花在社交网络时长的3/4,全球用户每7分钟在线活动中,有1分钟属于Facebook。
Facebook是连接世界的力量,但是在有些国家,它并未攻克,这些国家是Brazil, China, Japan,Poland, Russia, South Korea and Vietnam;抛开中国阻止不谈,Facebook在其它国家也正在风生水起,有望成为领袖。
4、微博崛起成为社交网络的新力量
微博是一种短消息内容的沟通方式,在最近几年成为全球社交网络的新秀。这主要是得益于Twitter的发展,自2009年春季,用户开始迅速增长。目前,每10个互联网用户中就有一个Twitter用户,2011年相比2010年增长了59%。有趣的是微博并不仅是朋友之间的交流工具。2011年,Twitter成为全球或地区热点事件的传播中心,从中东到日本地震海啸,到本拉登的死亡、到乔布斯,微博成为人们的话题中心。

 

5、本地社交网络当自强

美国是社交网络的主导者,土产的Facebook、Twitter、Linkedin正成为全球现象,在美国之外不少地区的影响力极大,这些网站中绝大部分的用户都来自美国本土外。

而同时,全球一些本土的社交网络也开始在海外开疆拓土,吸引了一批可观的海外流量。VKontakte目前是全球第七大社交网站,以前主要以俄国用户为主,现在其43%的流量来自俄罗斯之外,比2010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另一家社交网站Odnoklassniki其流量的41%也来自海外。

6、社交网络不再是年轻人的玩意,人人有份

过去我们可以说社交网络是给小孩子玩的,但是在过去的18-24个月中,这个现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交网络开始侵入年长人群中,并在各年龄段获得广泛的使用。

 

事实上,年龄在55岁以上的用户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增长最快。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数据更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北美和拉美,社交网络在年龄在55岁的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93%。另一个变化是男性使用社交网络的比例也在高速攀升。随着社交网络整合像视频等更多的在线应用,男女差异比例将会显著缩小。

7、数字原住民沟通方式社交化

年龄在15-24岁的群体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伴随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成长,称之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代表着新生的互联网力量。通过分析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未来的走向。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年龄在15-24岁的群体在IM即时通信软件和电子邮件的使用上面下降最大,而在社会化网络的使用上面,这些人群的使用时长增长最快。随着这些人群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主导力量,社会化网络届时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8、美国社交网络广告展示摇摇领先,尽管收入没赶上

社交网络在各类指标上表现领先,2011年10月份占据了美国1/4的广告展示份额(28%),另外还有5%的美国广告展示是社交增强型广告。随着社交网络在PV和时长上继续占优,广告主的资金转移是一点都不奇怪。但是尽管社交网络表现如此突出,但目前其价值并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尽管超过1/4的广告展示在社交网络上面,但广告主花在上面的钱只有15%。

提及社交网络广告,不能不提Facebook,从广告展示量来看,Facebook占据了最大的份额。2011年第3季度,Facebook展示了28%的广告展示次数,超过其他4大门户的综合,其原因主要是其广告定位在长尾,也就是中小广告主。过去几年,它也在积极吸引大型广告主的投入。

199IT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199IT://www.otias-ub.com

9、未来仍然朦胧

2004年Facebook起步时,面临着来自Myspace和其他领先社交网站的竞争,而在不到5年后,它超过了这些网站,并成为全球社交网站的领导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行业领袖。用户愿意抛弃其他网站加入到Facebook的怀抱中,是得益其网络效应,因为好友都在上面。就如Facebook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一样,新生的社交网络也可能会取而代之。如谷歌的Google+以迅猛的速度在增长,Twitter也是其潜在的竞争对手。

其他像Twitter、Linkedin、新浪微博等都增长非常迅猛,在重塑着社交网络的格局

从时长和沉浸度来看,Facebook、ODNOKLASSNIKI、Tagged、tumblr、PINTEREST和新浪微博等增长都十分迅速。

10、移动催化下的社交网络

得益于其移动性,移动将催化社交网络的发展。2011年10月,美国有将近1/3的年龄在13岁以上的手机用户每月使用社交网站至少一次。移动社交网络在美国、英国都有较高的渗透率。

其中智能手机是社交网络使用的关键驱动力,用户通过APP使用社交网络的比例超过浏览器

 

但是移动的力量还没有成为主流,通过移动APP和移动浏览器使用社交网络的用户仍然远远低于传统的互联网。

人们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目的多样化,发表状态、阅读好友内容更为普遍

移动和其他联网设备正在引爆各类应用,它是否是移动社交的未来?

 

199IT原创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199IT://www.otias-ub.com

]]>
日本社交网络GREE–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9606.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9606.html#comments Wed, 07 Dec 2011 13:29:17 +0000 //www.otias-ub.com/?p=19606
  • 1.3亿的用户规模,横跨多个平台;
  • 商业模式:社交网络、问答网站(广告营收);社交类游戏(道具购买);
  • 2012年的计划:覆盖日本、北美、中国、亚太地区、欧洲、拉丁美洲市场;
  • ]]>
    //www.otias-ub.com/archives/19606.html/fee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