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insider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Wed, 20 Aug 2014 11:16:55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BIIntelligence:购物车里超七成商品未被支付买走 //www.otias-ub.com/archives/268128.html Wed, 20 Aug 2014 11:16:55 +0000 //www.otias-ub.com/?p=268128 20140820090854334        电子商务在全世界日益流行,零售网站也面临各种挑战,尤其是如何让网民在林林总总的商品中,快速发现适合自己的称心商品。

        而据美国财经科技新闻网站BusinessInsider旗下智库BIIntelligence的研究,另外一种被称为“购物车放弃”的现象,日益引发了电商网站的焦虑——商品好不容易被用户放进了购物车,却最终被放弃、或是未结账。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这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实体购物中,人们可以选了又选。而在电商网站,放进购物车的商品,在摇摆和犹豫中,不见得是买家最终支付的商品。

        这家智库的预测数据显示,今年,全球电商网站中被放弃的购物车内商品价值4亿美元,而如果零售网站花费一点心思,其中的63%可能被消费者重新结账购买。

        据称,BIIntelligence通过全球一线的电商网站,获取了上述数据。

        这家智库的报告显示,“购物车放弃”的现象,正在日益增加。随着网购人群逐渐转移到移动购物中,这种现象将会持续。

        2013年,大约有74%的购物车(某一次购物生成)被网民放弃。作为对比,2012年和2011年的比例分别是72%和69%。

        购物车的商品并未支付结算,并不意味着网民已经不再需要这个商品,对于零售商而言,这些商品尚未进入“失去的销售额”类目。

        根据专业公司SeeWhy的调查,在有过放弃购物车商品经验的网购族中,四分之三的人表示,日后仍然会返回实体店或者网店,再次购买这些曾被放弃的商品。

        当然,相比实体店,网络零售商要让被丢弃的购物车重新结算,渠道单一,难度更大。

        这家智库的报告指出,零售商其实有多个手段,追回遗忘在购物车中的销售额,比如进一步简化网络平台的支付结算流程,另外对于那些放弃了购物车的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善意提醒。

        根据专业公司Listrak的研究,在一个消费者离开了电商网站三个小时后,如果给他发送提醒邮件,四成的收件人将会阅读邮件内容,两成的收件人,将会点击查看未支付的购物车商品。

        一个被放弃的购物车,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网购者为何放弃已经挑选好了的商品,是产品的问题,还是网购流程的问题?还是产品的品牌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和忠诚度。

        这家智库指出,深度分析在线购物车(包括被放弃)数据的软件和技术,将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领域。

转自:IDCps

]]>
Business Insider:2012年美国互联网趋势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71885.html Mon, 08 Oct 2012 14:41:00 +0000 //www.otias-ub.com/?p=71885 Business Insider(BI)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总共 100 多页幻灯片,内容无所不包。如果你关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那么这份报告不应该错过。

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上网的人口已经占据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总数量超过 20 亿。 也就是说,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依然是一个超大型局域网,要覆盖全球大部分人口仍有一段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的潜力还很大,因为用户增长仍未到达极限。

而未来的“上网人口”中,将有不少人是通过移动设备与网络相相连。 CNN 称, 由于基建的落后,非洲国家的人民发现手机是更便捷的上网方式;他们也相当依赖手机,不但喜欢通过手机来收听收音机,而且喜欢通过手机来完成支付。现在,80% 的移动支付交易发生在东非,肯尼亚的移动支付服务 M-Pesa  现在每天要处理的交易金额达 2000 万。(注:本段文字为下方图表的解读。下同)

1

目前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依然以雅虎所开创的广告模式为主。在美国,最大的广告主在线上广告的投入已经占总投入的 38%,比 2006 年时增长了 15%。而广告业从 2009 年以来,一直在增长——互联网公司的收入相应得到了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要比线下广告大。

2

如果要细分,美国线上广告挤压了除电视广告以外其它广告种类的市场空间,尤其是印刷广告——2006 年到 2011 年,印刷类市场份额已经从 20% 降低至 9%,电台广告则从 11% 降低至 7%。 而这五年之间,电视广告的市场份额反而有小幅增长,从 41% 增加到 42%。但在未来,电视广告市场仍将步入衰落。因为移动设备的发展,相当多人看到电视广告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盯着“第二屏幕”,广告的实际效果不比从前,其价值需要重新计算。

3

最重要的是,传统的付费电视频道的用户数量一直在下降,已经成为趋势。相比之下, Netflix、YouTube、Hulu 等美国在线视频服务的收入都在增长。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电视机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智能电视,而 Apple TV 一直是人们最期待的产品之。通过网络追连续剧,看电影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习惯。电视台、电视频道不再独占视频传播渠道。比如今年的火爆《中国好声音》,不少人应该是通过优酷、奇艺、腾讯视频、搜狐视频、新浪视频来观看的吧?(人们认为从《中国好声音》中获利最大的便是国内各大视频网站)

4

线上广告市场中,Google 成为一方霸主,市场份额达 62%,比 2011 年时增加了 19%。而作为竞争对手,Facebook 的市场份额为 11%,仍在增长当中。在数字广告市场,这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加起来已经占 66%。加之其它网站的兴起,比如 YouTube、Hulu、Glam、Twitter、Demand,门户网站的市场份额遭到惨痛损失。AOL、MSN、Yahoo 三家门户网站 2006 年的市场份额统共为 54%,如今只有 19%——雅虎新 CEO 梅耶尔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5

Facebook 的股票在 IPO 之后表现糟糕,几乎沦为笑柄。这是因为公司前景不明,人们还无法非常清晰的描述出 Facebook 的盈利模式,此外也受 Facebook 在移动市场动作缓慢影响。但股价不意味着全部。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 Facebook 的一直处于增长当中,加之现在 Facebook 通过“Gift”按钮进入电商市场,也许能够加快它的货币化速度。现在美国人花在社交网站的时间比门户网站要高,而且 Facebook 用户量依然在增长,其用户数量已经达到 10 亿,是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

jpg

Facebook 的广告盈利有朝一日将超过 Google ?BI 认为不太可能。“Google 是世界历史上最棒的广告产品,因为它就好像在商店里面卖广告一样。而 Facebook,则好像在人们聚会之时卖广告。”也许这就是 Facebook 踏足电子商务的背后原因。尽管目前“社交电商”只占电子商务市场的一部分,而且电子商务时候也只占整个零售业的一部分,但 Fab.com、ShoeDazzle、iDeell、Zulily、Hautelook、Rue Lala、 LivingSocial、Gilt Groupe、Groupon  等社交电商网站增长迅速。在社交电商领域,Facebook 也许能有所作为。

6

今年 5 月底,“互联网女王”玛丽・米格发布了《互联网趋势报告》,关键字只有“移动”一个,显示了她对移动未来强大的信心。BI 的报告指出,全球智能手机的销售量已经超越个人电脑的销售量。这一趋势未来几年将一直持续下去,而且将越来越明显。BI 毫不客气地说,“未来是属于移动的。”美国市场智能手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 50%,市场逐步走向饱和,增长率将不如从前。但对于全球来说,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尚未达到 50%,功能手机的保有量依然很高。在这样情况下,移动开发者需要考虑面向其它国家的用户,才能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

7

经过 BI 的调查,智能手机用户在玩游戏和社交网站上花的时间最多。其中,社交网站越来越吸引人,2011 年第一季度时人们平均在社交网站上花 15 分钟,一年后,这个数字提高到 24 分钟。而同一时间内,人们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从 25 分钟减少到 24 分钟。

8

如果从流量角度观察,手机还成为移动音乐载体,Pandora 占据手机流量的大部分。不过,在国内由于 3G 上网套餐价格相对较高,而且流量偏少,就生活所见大部分人依然是在网络下载了歌曲,然后在手机上听。若国内 3G 移动套餐价格进一步降低,那么移动电台类应用也许将更受欢迎。

9

目前移动设备的网络流量占整个网络流量的 12%,三年前该数字仅为 1%,增长迅猛。原因很简单,因为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这也相当于将网络带在身边。在这样的环境下,移动电商开始兴起——美国电商网站 Gilt 一周内的交易,有 20% 是通过移动客户端完成,到了周末该数字还要上升到 40%。而 38% 美国用户都曾经使用手机购买产品或服务。即便在实体商店中,消费者也依然会打开手机,来帮助他们作出购买的决定。

10

玛丽・米格曾指出尽管未来是属于移动的,但仍缺乏有效的盈利手段,“虽然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但其货币化转化速度却比传统互联网慢五倍。”目前情况的确如此,因为人们尽管经常利用移动设备上网,但却无法转化为广告效益。BI 认为,这也许是因为移动设备的“屏幕真的太小了。”但没关系,移动广告增长速度很快,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

11

在移动广告领域,Google 的表现非常抢眼,占据 60% 的市场份额。这也能解释为何近期 Google 股票的表现如此之好(已经刷新历史新高,成为科技领域第二值钱公司),因为它切合今年“移动之年”的主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广告主的移动广告花销,有 62% 是花在移动搜索上。难怪 BI 要夸奖 Google 是“最棒的广告产品”。

13

BI 的报告指出,应用下载量逐年增长,今年年末 App Store 的下载量将达到 450 亿次,Google Play 最近的下载量也有很大的突破,超过 150 250 亿次。而回顾这两年的数据,手机用户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应用,而非直接上网。到 2011 年 12 月,美国用户每天平均会花 94 分钟在手机应用上,而直接浏览网络的时间平均为 72 分钟。这从越来越多的网站为移动版进行优化便能反射出用户需求的变化。

15

现在 89% 的应用是免费的——因为“免费”商业模式成为了主流,前 100 名收入最高的应用中有 66% 是免费的,这些应用中的 93% 支持应用内支付,而且有 83% 是游戏应用。游戏是最赚钱的应用,如果计算前 200 名收入最高的应用,有 70% 是游戏。

12

移动既然如此重要,未来 iOS 与 Android 的争斗将更加激烈,苹果会不再次挥舞专利大棒呢?我们也期待微软的 Windows Phone 能够获得不错的成绩,免得整个移动市场波澜不惊,缺乏趣味。至于 RIM,我希望它能够如期顺利推出 BlackBerry X,不再拖延。这已经是我对它最大的祝福。

via:ifanr

]]>
Business Insider :投资必看的67张图表(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58099.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58099.html#comments Fri, 20 Jul 2012 09:23:54 +0000 //www.otias-ub.com/?p=58099 整合了67张对市场投资具有参考意义的图表。华尔街见闻分期呈现,看图说话,以飨读者。

第一张图:自1977年以来标普500指数成分股的市净率

启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市净率(即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P/B)反映了一则颠扑不破的市场真理,那就是,投机会扭曲一家公司的资产价格,使其远离企业的真实内在价值。

第二张图:专利申请的全球分布图

启示:由图可得,科技革新、发明创造在全球遍地开花。“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刚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那时候中国的发明创新少得可怜。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光2010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就达到了40万,世界排名第二,仅落后于美国。科技是美国经济繁荣的源泉,但目前,美国世界头号科技经济强国的地位正受到挑战。”黑石集团副总裁拜伦-韦恩(Byron Wien)如是说。

第三张图:豪华车销售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图

启示:正如对冲基金海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Doug Kass所言,“这张图是反映高端消费市场情况的晴雨表。”

第四张图:就业增长与VIX波动指数关系图

图片描述:x轴表示的是2000年6月至2012年6月这一段时间,左侧的y轴代表美国就业同比增长百分比,右侧的y轴代表VIX波动指数。灰色的曲线代表就业增长,红色的曲线表示VIX波动指数。

启示:由图可见,就业增长与VIX波动指数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VIX指数(Volatility Index)又称波动指数,主要用于反映投资者愿付出多少成本去对待自己的投资风险,因此广泛用于反映投资者对后市的恐慌程度,又称“恐慌指数”,是全球投资者评估美国股票市场风险的主要依据之一,当指数愈高意味市场的恐慌程度愈高。由于尚未出台实质性利好的财政政策,投资人对美国经济前景甚为担忧,再加上欧债危机风波未定,而中国经济增长又持续放缓,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难怪野村证券(Nomura)高级经济学家Ellen Zentner说,“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对经济而言,是致命一击。”

第五张图: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国内业务与国外业务利润比较柱状图

图片描述:图中,蓝色表示的是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国外业务税前利润,橙色表示的是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国内业务税前利润。

启示:如图所示, 自2001年以来,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国外业务税前利润大大高于其国内业务税前利润。德意志银行首席美股策略师毕昂可(David Bianco)对此评论道:“自1990年以来,标普2%的净利润增长有一半是源于较低的实际税率,而另一半主要源于较少的利息净支出,以及较高的国外业务利润。而且,国外销售比重的增加会进一步提升利润。标普500成分股公司的净利润增长75%是靠科技带动的。”

via:wallstreetcn

]]>
//www.otias-ub.com/archives/58099.html/feed 1494
BusinessInsider:谷歌业务布局全面盘点:搜索广告仍是中流砥柱 //www.otias-ub.com/archives/24217.html Tue, 14 Feb 2012 16:09:57 +0000 //www.otias-ub.com/?p=24217 已经成为巨人的谷歌,仍然主要依赖广告收入

已经成为巨人的谷歌,仍然主要依赖广告收入

  以下为文章全文:

谷歌需要多元化。在经历了14年的发展后,该公司仍有95%的收入来自网络广告,而且多数都源于搜索。这并不是因为缺乏尝试。多年来,谷歌已经在搜索以外推出了很多新产品,尽管很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多数都没有为其贡献太多利润。

如今,谷歌甚至开始押注硬件领域。这也成为了谷歌历史上规模最大,甚至是风险最大的一次转型。谷歌能否成功?它是否已经疲于探索?为了更好地了解现状,我们决定回顾一下谷歌的所有非核心业务,并一一打分:

智能手机:A-

Android已成为谷歌的杀手锏之一
Android已成为谷歌的杀手锏之一

Android已经成为谷歌的一项重要业务,在2005年花费5000万美元收购了一款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框架后,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谷歌就将Android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平台。

之所以得了A-,而不是A,唯一一个原因在于:iPhone上一季度为苹果贡献了超过240亿美元收入,Android却没有帮谷歌赚太多钱,原因是这款系统被免费提供给各大厂商使用。谷歌表示,该公司每年通过移动广告创收约10亿美元,但很多都来自包括iPhone在内的其他平台。

从战略上讲,这或许无关大局。谷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Android的成功避免苹果等竞争对手封杀谷歌搜索。不过,在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后,谷歌可能会积极部署创收计划。

网络浏览器:A

谷歌Chrome已超越火狐,成为全球第二大浏览器
谷歌Chrome已超越火狐,成为全球第二大浏览器

Chrome与Android很相似。在这一市场,谷歌同样是以新秀的身份进军了一个成熟市场,并且很快改变了格局。只用了3年多时间,Chrome就超越火狐,成为全球第二热门的浏览器。Chrome的规模仍然落后于IE,但每年都被安装到数亿台新PC中。

与Android相同,Chrome也是为一个更大的目标服务——确保第三方浏览器不会封杀谷歌服务。但该浏览器的确能够提供快速、稳定的网络体验,并吸引用户在网上停留更长时间。

Chrome也是一款免费产品,但没有哪家企业用浏览器赚钱,所以谷歌也没有理由这么做。

上网本:D

Chromebook过于超前的理念成为推广的一大障碍
Chromebook过于超前的理念成为推广的一大障碍

Chrome的另外一个附属项目是Chrome OS,这是一款基于浏览器的操作系统,但其目的是克服Windows在上网本市场一些问题。

Chromebook很便宜,启动速度很快,而且很容易升级、打补丁,所有的软件都通过网络运行。但该系统支持的硬件很少,应用数量也远不及Windows。另外,上网本市场也已经因为iPad的崛起而倍受打击。

总之,在2009年上网本如日中天时,这似乎还是一个不错的实验项目,但时过境迁,环境已经变了。

显示广告:A

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广告
谷歌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广告

由于每年都能吸引广告主购买数十亿美元的搜索广告,因此谷歌似乎很容易开展这项业务。不过,直到2007年收购DoubleClick后,该公司才真正在显示广告市场有所作为。

5年后,谷歌已经打造了触角最广泛的显示广告网络之一,该业务今年的收入有望达到50亿美元。

视频:B

YouTube是全球最大视频网站,如今仍未盈利YouTube是全球最大视频网站,如今仍未盈利

YouTube对谷歌而言是一次风险巨大的收购,每年都有可能因为侵犯版权赔偿数十亿美元。

但谷歌的表现却非常出色,在应版权方的要求撤下侵权内容后,他们顺利化解了法律纠纷。YouTube目前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视频网站。最近几个月,谷歌还招募了大量内容制作人,帮助其打造独家节目,并在YouTube上创建了很多频道,而不再简单地提供随机视频组合。

那为什么只给了个B?因为尽管观众很多,但YouTube的收入却很少——2012年的收入预计不超过16亿美元。

社交网络:C

Google+发展迅速,但距离Facebook相差甚远
Google+发展迅速,但距离Facebook相差甚远

去年夏天,谷歌发布了备受期待的Google+,对Facebook发起挑战。

这款服务已经吸引了9000万注册用户,但目前还不清楚其中的活跃用户究竟有多少。很多人只是登录了Gmail等其他谷歌服务,并没有真正使用Google+。

谷歌或许会辩解称:这没有关系,因为Google+原本就不是为了抢夺Facebook的用户。相反,这只是谷歌了解用户社交关系的一个渠道,借此改进其他产品。Facebook和Twitter显然不希望为谷歌提供所有信息,所以谷歌才决定单干。

但这一项目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今年早些时候,当谷歌将Google+的内容在谷歌搜索中突出显示时,引发了众多质疑,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会导致用户转用微软必应。

另外,外界普遍认为,普通用户并不使用这款服务,Google+上的多数互动都来自科技行业从业人员以及谷歌员工,你的父母和老同学根本不用。

简而言之,Google+是谷歌迄今为止最优秀的社交项目,比此前失败的Wave和Buzz好很多。但现在就对这款服务能否成为谷歌在社交时代的救命稻草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消费电子:F

Google TV的表现一直不够理想
Google TV的表现一直不够理想

谷歌尚未开发消费电子产品。但的确为其他公司提供软件,帮助他们生产这类设备。不幸的是,这些产品目前都遭遇惨败。

第一版Google TV的表现十分糟糕,导致谷歌的合作伙伴之一罗技2011年第一季度的退货量高于销量。罗技的CEO甚至将其称作是一个“昂贵的错误”。第二版似乎好很多,但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似乎并没有如谷歌承诺的那样展出大量产品。

Android平板电脑同样销售惨淡,只有Kindle Fire是个例外,这款产品采用了亚马逊定制的浏览器、应用商店和应用,与谷歌服务没有任何关系。

企业应用:B-

Google Docs是谷歌在企业市场的探索之一
Google Docs是谷歌在企业市场的探索之一

这对谷歌而言是一项理所当然的业务。将电子邮件和文档协作等企业应用引入云端会带来很多利益,而谷歌也是这一领域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但谷歌似乎并未对该市场投入100%的精力。电子表格等个别谷歌应用缺乏一些关键功能,这就导致很多用户仍然离不开微软Office。而如今,微软则凭借Office 365云计算解决方案发起反击。这将成为一场激烈的厮杀,但谷歌给了微软太长的反应时间。

另外,从收入角度讲,谷歌Apps同样业绩平平,年收入不足10亿美元。但不要误会,我们喜欢Gmail和Apps,也很满意这些服务,我们只是认为它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本地商务:C

谷歌团购服务Google Offers谷歌团购服务Google Offers

一方面,本地商务出现在了谷歌搜索结果的很多地方,这似乎在情理之中,毕竟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相关的搜索结果,尤其是在移动设备中。但Yelp等公司却认为谷歌此举涉嫌不正当竞争。

除此之外,谷歌还借助基于手机的谷歌钱包服务拓展实体支付领域,但该服务目前仅支持两款手机,而且安全漏洞频出。谷歌还试图在团购市场推出与Groupon类似的服务。谷歌已经斥资1.51亿美元收购了餐馆指南服务Zagat,并有望将其融入到本地商务业务中。

有朝一日,用户可能会使用谷歌直接购买本地商家的产品。但与社交业务一样,这个项目仍在进展之中。

结论

谷歌非核心领域的表现喜忧参半。一方面,该公司在收购其他企业后,对相应的服务进行了改版,并很快适应了市场发展,例如YouTube、Android和DoubleClick。

但另一方面,如果是谷歌自主开发的项目,表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虽然Chrome浏览器业绩不俗,但本地化和社交业务却未见起色。

除了手机外,谷歌在其他消费电子领域的表现也很糟糕,对于即将开展的硬件业务,这似乎并非吉兆。

]]>
BusinessInsider:美国富豪排行榜Top10:盖茨第一扎克伯格第六 //www.otias-ub.com/archives/23647.html Wed, 08 Feb 2012 01:08:43 +0000 //www.otias-ub.com/?p=23647 在年龄普遍超过60岁的顶级富豪圈里,扎克伯格无疑是青春偶像派

在年龄普遍超过60岁的顶级富豪圈里,扎克伯格无疑是青春偶像派

  2012年2月7日在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推出的美国十大富豪榜中,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以247亿美元的身价高居第六。

Facebook招股书显示,扎克伯格持有28.4%的股权。市场对Facebook的估值一般在750亿至1000亿美元之间,假设Facebook的市值为目前估值的平均数,也就是875亿美元。换算一下,扎克伯格的身价将是247亿美元,这将使他轻松跻身全美十大富人之列。

具体榜单如下:

1、比尔•盖茨(Bill Gates),微软创始人,56岁,身价590亿美元。

2、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著名投资人,81岁,身价390亿美元。

3、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甲骨文CEO,67岁,身价330亿美元。

4、查尔斯•科赫(Charles Koch),科氏工业集团董事长,76岁,身价250亿美元。

5、大卫•科赫(David Koch),科氏工业集团执行副总裁,71岁,身价250亿美元。

6、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创始人,27岁,身价247亿美元。

7、克里斯蒂•沃顿(Christy Walton),沃尔玛继承人约翰•沃尔顿(John Walton)的遗孀,56岁,身价245亿美元。

8、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著名投资人,81岁,身价220亿美元。

9、谢尔登•阿德尔森(Sheldon Adelson),赌博业大亨,78岁,身价215亿美元。

10、吉姆•沃顿(Jim Walton),阿维斯特银行董事长,63岁,身价211亿美元。

]]>
Businessinsider:60秒互联网上会发生什么?–数据信息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21259.html Mon, 26 Dec 2011 18:05:05 +0000 //www.otias-ub.com/?p=21259

  • Tumblr上新增2万多条新帖子
  • Urban新增一个dancing定义
  • Scribd有1600多篇文章被阅读
  • Pandora上音乐播放时长超过1.3万小时
  • Craigslist上新增超过1.2万条广告
  • Skype上的语音通话时长超过37万分钟
  • Twitter新增320多个新账户,9.8万条新帖子
  • Linkedin新增100多个新账户
  • Associatedcontent上会新增一篇新文章
  • Flickr上新上传的照片超过6600张
  • WordPress下载量超过50次,Wordpress插件下载量超过125次
  • Facebook上有69.5万状态更新,79364篇文章发布,510040条评论
  • Firefox下载量超过1700次
  • Google上的搜索次数达69.4445万次
  • Email发送量达1.68亿封
  • 60多个新博客,1500多篇博文发表
  • 超过70个域名被注册
  • YouTube上新上传600多个视频,视频时长超过25小时
  • Yahoo!Answers收到40多个问题,Answers.com收到100多个问题
  • iPhone应用下载量超过1.3万次

  • iPad售出81台,iPhone 4S售出925部
  • 电脑售出710台,其中555台使用Intel
  • 232台电脑中病毒
  • Windows 7 系统光碟CD售出450个
  • 12个网站遭黑客攻击
  • Red Box上出售的电影光盘数量为1400
  • eBay完成的支付交易超过950笔,其中超过180笔交易是通过移动支付完成的
  • PayPal上完成的支付额为21.9万美元,其中1万美元是通过移动支付完成的
  • Farmville上开垦的面积达1100英亩
  • 200万互联网用户在线观看成人片
  • BlackBerry售出103部
  • Instant Messenger信息发送量达1100万条
  • 谷歌新增7.5万美元收入
  • Foursquare上2100次签到
  • 墨水盒售出2500个
  • USB设备售出4000个
  • 新产生38吨电子垃圾
  • Kindle Fire售出18台
  • Xbox 360游戏设备售出11部
 文章来自36氪
]]>
BusinessInsider:Google+无法击败Facebook 用户少垃圾消息多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61.html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61.html#comments Tue, 27 Sep 2011 13:53:01 +0000 //www.otias-ub.com/?p=16261 尽管发展速度远超Facebook, 但Google+恐难以达到同等高度

在上周面向公众开放注册后,Google+的用户量达到了上千万人。但是这些用户会继续使用Google+吗?Google+是一个不错的社交网络,但是还无法达到像Facebook那样的出色程度,特别是面对一个全新、升级后的Facebook。

  以下是Google+无法匹及Facebook的十大理由:

  1.Google+用户太少

看到Google+信息流中整天就是同样的10-20人,你会感到厌烦。而且大部分人会在Google+中现身的原因是他们登陆了Gmail邮箱。

几乎我所有的好友都在使用Facebook和Facebook Chat,它们让体验更加深刻、有趣。况且,谷歌高管也不经常使用Google+。

  2.Facebook新功能击败Google+“圈子”(Circles)

Google+的圈子功能可以使得用户在特定好友群内分享信息,不过这一功能已经被Facebook学到手。

Facebook推出了智能列表(Smart Lists)分组功能,该功能可以比较智能的将某组类似用户自动分配到预置列表中。我们更喜欢智能列表功能,只要该功能别轻易的对用户造成干扰。

 3.Google+用户界面过时

Google+目前使用的用户界面与Facebook之前界面类似,但是该传统界面已经遭到了Facebook的摒弃,后者推出了全新革命性“时间线(Timeline)”个人页面布局。

当谷歌发布Google+时,Facebook一定在暗自偷笑,因为他们知道Google+用户界面可能在发布几个月后就会进行大范围改版。

 4.Google+垃圾消息泛滥

Facebook中只允许用户好友在帖子或图片中提及用户本人,但是Google+可允许用户提及所有人,这将使你通知区的垃圾消息泛滥。

Twitter也是使用同样的提及功能,除非用户被提及,否则红色代表通知的数字不会出现在Gmail或谷歌搜索的界面上。

  5.Google+信息流不够简练

Google+中的信息流中充斥着冗长的帖子,如果某位用户发布了长篇文章,并且得到了大量评论,那么用户显示屏上将无法看到Google+的完整页面。用户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更新、查看好友及其家人的最新动态。

  6.新Ticker功能可实时显示好友动态

Facebook最新推出的Ticker功能可让用户实时了解好友的状态更新、正在聆听的音乐,再结合上News Feed信息流功能,Facebook的用户体验要优于Google+那种令人厌烦的信息流界面。

  7.Google+合作伙伴少

目前已经有像Zynga这样的多家公司将其业务建立在了Facebook Credits虚拟货币之上,而Facebook最新推出的开放图谱(Open Graph)平台又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领先优势。

Facebook开放图谱将使得开发者打造更多沉浸式应用,使用他们与Facebook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Facebook已经与Netflix、Spotify、耐克、Zynga等多家公司达成合作,而Google+上现在只提供Zynga的《CityVille》游戏。

  8.Google+的新鲜度难以维系

什么才是Google+的“杀手锏”、最大优势?Google+的优势就是在于“Google+不是Facebook”。

从一开始我们就注意到有很多人频繁的在Google+上发布帖子表示他们已经厌倦了Facebook。Google+最初给人以非常新奇的感觉,这也是很多人感到为之振奋的主要原因。

但是Google+将面临Facebook同样的问题,我们将其称之为“Facebook疲劳”。Google+目前给人以更加新鲜的感觉,不会像Facebook那样感觉疲劳。

事实上,我们应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交网络疲劳”,不管用户如何使用社交网络,不断的分享和评论行为总会让人感到疲倦。

 9.Facebook功能难以掌握

不过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Facebook愈加难以掌握。用户在与好友进行沟通时,他们并不是很在意所谓的“杀手级功能”。

Facebook已经推出了多种新功能来抗衡Google+,比如智能列表对抗Google+的圈子功能、Skype视频聊天对抗Google Hangouts群组聊天功能等。

但是大部分用户甚至不知道怎样使用Facebook的这些新功能,这也意味着这些新功能还称不上杀手级应用,用户也会慢慢了解,防止大批用户转向Google+。

  10.Google+需进行差异化发展

对于两家功能大致相似的社交网站来说,他们并不会具备同样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两家网站用户差距悬殊的情况下。

这也不会导致用户的转移,因为同时使用两个社交网络,用户将会感到疲倦。

Google+拥有像网络直播、谷歌文档(Google Docs)这样的新功能,但这不足以击败Facebook,更不要说击败一个已经进行大幅改版的全新Facebook。

]]>
//www.otias-ub.com/archives/16261.html/feed 1
Businessinsider:数据解读Groupon“衰落”的真相 //www.otias-ub.com/archives/15393.html Mon, 05 Sep 2011 05:45:12 +0000 //www.otias-ub.com/?p=15393 怀疑Groupon的人一直认为,当团购大鳄削减支出规模之后,该公司的增长将变缓。但事实证明在削减营销支出之后,Groupon的发展速度依然是惊人的。

这是因为Groupon现有的客户基础为它的收益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贡献。因为这个原因,即使Groupon削减了运营成本却依然能高速增长。

那些宣称Groupon是‘庞氏骗局’的人显然看低了该公司的实力,尽管收益的增长速度稍有回落,但不得不承认Groupon从没停止前进的步伐。

怀疑Groupon的人的担心是有理由的。因为数据显示随着顾客群体和总体收益的增长,每一位团购者的花费却越来越少,从Groupon创立伊始09年九月的平均160美元降低到了现在的大约40美元。这说明了两点,一点是随着用户的增长,团购的东西越来越便宜了;第二点就是活跃用户的比例比以前少了。

Groupon在遇到危机时的处理方式和累计的客户资源让它能在低运营成本的前提下继续实现营收增长。随着国内团购的遇冷,洗牌即将开始。以何种方式应对团购的冬天需要各大团购公司思考。

转自:http://tech2ipo.com/2011/09/chart-of-the-day-groupon-reven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