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 – 庄闲棋牌官网官方版 -199IT //www.otias-ub.com 发现数据的价值-199IT Fri, 16 May 2025 11:06:5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4.2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激增,离2030目标还有多远?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6952.html Fri, 16 May 2025 11:06:51 +0000 //www.otias-ub.com/?p=1756952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了15.1%,主要来自太阳能。
  • 但是,至少需要保持16.6%的增长率,才能实现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翻三番的目标。
  •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着重介绍了最有潜力实现能源转型的国家。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了15.1%,达到4448吉瓦(GW),突破历史记录。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新增了585吉瓦的电力,主要得益于太阳能和风能的扩张。

尽管年度新增装机容量创下新高,但IRENA警告称,增长仍未达到所需水平,难以实现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翻三番的全球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在2030年前装机容量需要每年增长16.6%。

“我们看到,可再生能源每年都在持续增加,这证明了其在经济上可行,且随时可部署。”IRENA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表示,“可再生能源每年都在刷新自身的扩张纪录,但也面临着地区差异大、2030年最后期限迫近等挑战。”

Image: IRENA

不平衡的全球格局

拉·卡梅拉所提到的地区差异长期存在。2024年,和过去一段时期一样,亚洲贡献了最多的新增装机容量(超过三分之二),主要由中国驱动。目前,亚洲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

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则处于另一个极端,仅贡献了新增装机容量的3.2%。

欧洲新增装机容量为70.1吉瓦(9%),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德国的显著增长。北美通过一系列新增装机,使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了45.9吉瓦(8.7%)。

Image: IRENA

2024年,G7和G20国家分别贡献了14.3%和90.3%的新增装机容量。这意味着,到年底,G7(除欧盟)占全球装机容量的近四分之一,G20(除欧盟和非洲联盟)则占五分之四。

与此同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仅占全球装机容量的0.2%,去年新增容量低于前年。其大部分新增容量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新加坡。

可再生技术亮点

超过四分之三的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来自太阳能,年增长接近三分之一。中国、印度和韩国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风能是增长的第二大来源,由中国和美国推动。

在2023年增长放缓后,2024年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83吉瓦,同样由中国推动。此外,埃塞俄比亚、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和越南均新增了超过0.5吉瓦。

中国和法国推动生物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了4.6吉瓦,新西兰的地热项目则使地热能源共增加了0.4吉瓦。

Image: IRENA

实现可再生能源增长目标

尽管2024年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但目前的增速表明,全球仍未步入正轨,无法实现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翻三番以达到11太瓦的目标,以及《巴黎协定》的目标。

即使保持2024年的增速,我们仍将比目标落后7.2%。按照自2018年以来的五年增长趋势,差距则将达到27.9%。

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强调,不断加剧的全球不确定性正在阻碍能源转型,并给能源安全带来考验。报告评估了120个国家当前能源系统的表现,以及其对能源转型的准备程度和支持能力。

本文作者:

Charlotte Edmond,论坛议程高级撰稿人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Agenda博客,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本文链接。

]]>
WEF&Accenture:2024年促进有效的能源转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6393.html Thu, 15 May 2025 22:00:40 +0000 //www.otias-ub.com/?p=1756393 《报告》显示,全球能源系统将继续向更加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但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这种转型的势头已经减弱。

《报告》使用能源转型指数评估了120个国家当前的能源系统表现,重点关注其如何平衡公平性、安全性和环境可持续性,并评估他们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准备程度。今年《报告》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定制化路径”来分析各国能源转型的具体特点,包括其收入水平和本地能源资源等,旨在为各国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在《报告》对标分析的120个国家中,107个国家过去10年中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总体的转型速度已经减缓,平衡能源系统的各个维度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经济动荡、地缘政治冲突的升级和技术变革的叠加影响,导致各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路径变得错综复杂。同时,报告也揭示了一些积极的迹象:过去10年中,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不断增加,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推动能源转型方面实现了巨大进步。

根据《报告》,2024年,能源转型指数排行榜中排名前10的国家全部来自欧洲。瑞典和丹麦位列前两名,并在过去10年中连续进入前3名。紧随其后的是芬兰、瑞士和法国。这些国家都受益于高度的政治承诺、大量的研发投入,并在地区地缘政治形势、节能政策和碳定价机制的推动下,加速扩大了清洁能源的应用规模。德国、巴西、英国、中国和美国等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也进入了能源转型指数前20名。受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的积极影响,拉脱维亚和智利首次进入榜单前20名,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20位。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和巴西近年来进步明显,这主要源于两国长期致力于提升清洁能源份额和提高电网可靠性。2023年,我国大幅增加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电动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其他重要清洁技术的产能。我国正和美国、印度一道,领导开发新型能源方案和技术;巴西在水力发电和生物燃料方面持续发力,近期在太阳能领域实现大幅进展,并实施多个针对性的行动倡议来创造新机会。

总体来看,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在能源转型指数上的分差逐渐缩小,且能源转型的“重心”正在转向发展中国家。

尽管今年能源转型指数全球均分创下历史新高,但自2022年首次发现减缓趋势后,全球能源转型速度在过去一年中进一步降低。

在2021年—2024年的3年中,全球能源转型指数得分的上升幅度仅相当于2018年—2021年期间的四分之一。和去年相比,83%的国家在能源系统三大维度(安全性、公平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中的至少一项上得分出现了退步。目前来看,国际社会依然难以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雄心和“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但还是显著改善了能源效率,明显提高了清洁能源来源的使用比例。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中国充电联盟:截至2025年4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安装数量已达1406.4万台 同比增长率高达46.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5400.html Mon, 12 May 2025 13:29:59 +0000 //www.otias-ub.com/?p=1755400 中国充电联盟公布了2025年4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安装数量已达1406.4万台,同比增长率高达46.3%,彰显了充电设施建设的迅猛势头。

在2025年的前四个月里,充电基础设施新增数量达到了124.7万台,同比增长22.5%,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尤为显著,为41.3万台,同比增长率高达64.7%。

此外,随车配建的私人充电桩也有所增长,新增83.4万台,同比增长8.8%。

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增长,直接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热销。2025年1-4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365.8万辆,与充电设施的增量比达到1:2.9。

中国充电联盟表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自 快科技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5年3月份全国新能源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3239.html Thu, 01 May 2025 02:45:36 +0000 //www.otias-ub.com/?p=1753239 本文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权威深度市场分析报告,涵盖了:

一、整体总市场

二、燃料、技术细分市场

三、厂商表现    

四、车型大类细分市场

五、品牌定位细分市场

六、国别定位细分市场

七、价格定位细分市场

]]>
国家能源局:我国高速公路已建成充电设施3.8万台 覆盖98%的服务区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2714.html Mon, 28 Apr 2025 14:52:08 +0000 //www.otias-ub.com/?p=1752714 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国家能源局近期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重点。截至2025年3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其中公共充电设施390万台,私人充电设施984.9万台。

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设施3.8万台,覆盖了全国98%的服务区。

会议还提到,为更好解决大家关注的节假日出行等问题,国家能源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大功率充电设施建设改造的政策文件,鼓励地方和企业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布局大功率充电设施。

县域充网密度持续提升,全国除西藏、青海外,其他省份均实现充电站“县县全覆盖”的建设目标,全国县域充电设施覆盖率达97.31%。

此外,13个省份更进一步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乡镇充电设施覆盖率达76.91%。

自 快科技

]]>
OFweek:中国最强固态电池TOP10榜单 宁德时代第一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1289.html Thu, 17 Apr 2025 13:29:31 +0000 //www.otias-ub.com/?p=1751289 近日,OFweek产业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固态电池综合竞争力企业Top10。该榜单跟踪固态电池领域在海外布局领先的优秀企业,综合产品性能参数、产能构建、产业化进度、企业实力等综合指标,展示现阶段固态电池综合竞争力领先的10家企业。

根据榜单,前三名是宁德时代、太蓝新能源、清陶能源。中创新航、上汽集团也进入前五。

前10名还有国轩高科、卫蓝新能源、比亚迪、一汽集团和吉利汽车。

2024年以来,锂电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凝聚态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高速发展。

在众多新兴技术中,固态电池凭借其高比能、高安全性以及长寿命等卓越特性,被全球公认为是取代现有锂离子电池的颠覆性技术之一。

自 快科技

]]>
中国充电联盟: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达1374.9万台 同比增长47.6%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0831.html Thu, 17 Apr 2025 00:53:01 +0000 //www.otias-ub.com/?p=1750831 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保有量达1374.9万台,同比增长47.6%。其中,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390.0万台,包含178.5万台直流充电桩与211.4万台交流充电桩。与此同时,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为984.9万台。

截止2025年3月,全国累计新增公共充电桩32.1万台,去年同期新增18.3万台,同比增幅达75.3%。

依据各地方政府的规划及已出台政策,预计2025年公共充电桩的增量与增速相较于2024年均将显著提升。

各省市方面,广东省以70万台的保有量位居榜首,江苏省(32万)、浙江省(30万)和上海市(23万)紧随其后。

自 快科技

]]>
电气时代:多样化的发电基础设施对于满足能源需求至关重要 //www.otias-ub.com/archives/1750774.html Tue, 15 Apr 2025 13:35:47 +0000 //www.otias-ub.com/?p=1750774

多样化的发电基础设施有助于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 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未来需要多样化的能源组合。
  • 优化现有的能源基础设施对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推动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 降低融资成本、保障长期合同和稳定政策是扩大清洁能源技术投资的关键。

随着产业发展、城市扩张以及交通、制造、供暖等更多行业向电气化转型,电力正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到2040年,新兴市场将驱动85%的电力需求增长,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发展将促进消费。

这既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如何能够快速扩大发电和配电规模,同时确保其可靠、可负担和可持续性呢?

更关键的是,如今的电力需求预测与十年前的预测是否有明显不同?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务实且灵活的方法,将现有的基础设施与可扩展的清洁能源技术相结合。

系统范围和技术不可知

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我们需要综合多种方案以保证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例如可再生能源、传统发电厂、能源储存和现代化电网。

此外,围绕能源安全的地缘政治竞争,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凸显了构建具有韧性和适应性的电力系统的重要性。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能源规划往往难以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第四要素:可用性

传统上,能源基础设施主要围绕三大要素:可持续性、可负担性和可靠性。

但如今,“可用性”正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第四要素。对于数据中心等发展迅速的行业而言,快速获取新一代的发电能力具有不同的价值。

必须发展基础设施和监管框架,使其与需求增长的速度相匹配。

最大化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 在短期内,优化现有的能源系统是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快且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关键措施包括:

  • 电网现代化与扩展:超过40万公里的输电网络需要升级或新建,以缓解瓶颈问题。目前有近3太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因电网限制而推迟。
  • 灵活发电:燃气发电厂将继续在维持电网稳定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尤其是使用可再生能源较多的地区。优化现有的电厂并谨慎新增电厂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升能源系统的可靠性。
  • 效率提升:通过工业流程优化、智能电网和节能技术来提升效率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的重要手段。

扩大可再生能源与储能规模

在中期内,有必要扩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以满足迅速增长的电力需求。风能和太阳能等成熟技术对具有韧性的电力供应至关重要,但必须解决整合挑战:

  • 整体系统成本:尽管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较低,但其波动性造成了储能、输电和电网平衡等系统性成本。任何方法都需要最大程度地降低整体成本,而不仅仅关注平准化度电成本。
  • 储能部署:短期和长期储能是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性的关键。储能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电力线和燃气电厂。为了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我们需要加大对储能方案的投资。
  • 效率和需求侧管理:通过更智能的能源使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可以有效限制新增发电能力的需求。效率必须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

平衡的能源组合

在长期内,2030年及以后,成熟与新兴技术的组合将有助于确保稳定、低碳的电力供应:

  • 核能:核能仍然是可靠的基荷能源,预计将占全球电力的约10%。全球正在开发大型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项目。尽管成本更高,但核电仍是构建多样化、稳定能源组合的重要选项。
  • 储能的作用:急需增加电池储能以保障未来能源安全。国际能源署表示,2023年电力行业的电池部署量翻了两番以上,全球新增42吉瓦。要实现2030年目标,全球储能必须增加六倍。
  • 战略创新:先进地热能、长时储能和碳捕集等新兴技术必须与现有方案协同发展,以保证长期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投资转型

快速部署需要减少资金成本。仅在2024年,全球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就已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流向清洁技术。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必须关注以下三个关键领域:

  • 降低融资成本:稳定的政策、更快的审批流程以及共担投资风险可以使能源项目更可负担。
  • 提高项目盈利:长期合同,例如购电协议和容量支付,可以确保供电商获得稳定收入。
  • 综合基础设施规划:协调发电、输电、储能和需求管理有助于防止资源浪费和闲置。电网投资需要与可再生能源的增长相匹配,以确保无缝整合。

务实行动

经济电气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变革之一。业界必须提供可扩展的解决方案,政府必须确保稳定的监管框架,而金融机构则必须有效调动资本。

结构完善的能源转型不仅是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更具有韧性、可负担和安全的全球能源体系的战略机遇。 

为了实现这一未来,我们必须采取务实且系统性的方法。

Andrés Gluski

AES集团首席执行官

Christian Bruch

西门子能源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
IEA:2030年印度天然气市场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3081.html Tue, 11 Mar 2025 22:00:41 +0000 //www.otias-ub.com/?p=1743081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的“印度天然气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30年,印度的天然气需求将增长近60%,这标志着该国能源格局的重大转变,并使印度的天然气需求预计与全球一些最大消费国持平。

报告显示,2030年印度的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每年1030亿立方米。经过十多年的缓慢增长和周期性下降后,印度的天然气需求在2023年和2024年均增长了10%以上,表明了一个拐点的到来。

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市场增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自2019年以来,印度的压缩天然气(CNG)加气站数量几乎翻了两番,居民天然气连接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同时其输气管道网络扩展了40%。预计2030年,CNG加气站和居民连接数量将再次翻番,天然气输送网络将再扩展50%。

城市燃气分销领域预计将在2030年前引领印度的消费增长,这得益于CNG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以及与液体燃料相比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在此期间,重工业和制造业预计将增加约150亿立方米的需求,而随着更多炼油厂接入天然气网络,炼油行业的天然气使用量预计将增加40亿立方米以上。

印度的国内天然气产量在2023年满足了50%的需求,预计将逐步增长,到2030年达到略低于380亿立方米的水平,比2023年增长约8%。

印度正致力于提高天然气在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报告指出,在加速情景下,天然气需求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到2030年总需求可能达到约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南美洲目前的天然气消费量。

展望未来,报告强调了液化天然气采购和进口基础设施战略规划的必要性。随着现有合同的到期,印度在2028年后将面临合同供应与预计需求之间的差距扩大,除非在未来几年内签订新的长期合同,否则可能增加对现货市场波动的风险敞口。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CINNO:2024年中国新能源投资达3.7万亿元 同比下降53.8%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3636.html Tue, 04 Mar 2025 00:48:38 +0000 //www.otias-ub.com/?p=1743636 半导体产业咨询公司CINNO Research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项目投资总额达3.7万亿元人民币,尽管同比降幅达53.8%,但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特征显著。清洁能源领域,风电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提前六年达成2030年规划目标,印证了产业的超预期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亮眼,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历史性突破50%,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深化。

细分领域投资中,风电光伏仍占主导地位,1.7万亿元投资贡献了全行业45.9%的资金。光伏板块39.5%的投资流向电池技术迭代,风电行业94.5%资金注入运营项目,规模化发展趋势明显。电池领域投资虽同比降幅达68.7%,但近半数资金投向电芯研发,凸显核心技术攻关决心。储能领域投资约5,800亿元,电化学储能占比55.8%。氢能领域投资规模约7,500亿元,降幅显著低于其他板块,政策扶持效应显著。

地域分布上,内蒙古、新疆等风光电资源富集区与江苏、广东等制造强省协同发展,前五大省份合计吸纳了44.2%的行业投资。

自 DoNews

]]>
IEA:2025年电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3049.html Mon, 03 Mar 2025 22:00:53 +0000 //www.otias-ub.com/?p=1743049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5年电力报告”,全球电力消费预计将以近年来最快的速度增长,预计2027年年均增长接近4%,原因是经济各领域的电力使用量不断攀升。

未来三年,大部分新增需求将来自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这些经济体占需求增长的85%。这一趋势在中国最为显著,自2020年以来,中国的电力需求增长速度一直快于整体经济增长。2024年,中国的电力消费增长了7%,预计2027年年均增长约6%。中国需求增长的部分动力来自工业领域,除了传统的能源密集型行业外,太阳能电池板、电池、电动汽车及相关材料的电力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扩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空调、电动汽车的普及、数据中心和5G网络也是推动因素之一。

在美国,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使全国总用电量增加相当于加利福尼亚州目前的电力消费量。预计欧盟的电力需求增长将较为温和,2027年才能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此前2022年和2023年因能源危机导致需求大幅下降。

报告预测,低排放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增长总体上足以满足未来三年全球电力需求的全部增长。特别是,在成本持续下降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太阳能光伏发电预计将满足2027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大约一半。2024年,欧盟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量超过了煤炭发电量,太阳能占电力结构的比例超过10%。预计从现在到2027年,中国、美国和印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年度发电量中的占比都将达到10%。与此同时,核能正在强势回归,其发电量预计从2025年起在预测期内每年创下新高。由于这些预测趋势,全球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未来几年将趋于平稳,此前在2024年增长了约1%。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EVCIPA:2025年1月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2799.html Wed, 26 Feb 2025 21:00:50 +0000 //www.otias-ub.com/?p=1742799 2025年1月比2024年12月公共充电桩增加18.1万台,1月同比增长35.1%。

截至2025年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76.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71.4万台、交流充电桩204.6万台。从2024年2月到2025年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8.1万台。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

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北京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67.9%。

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充电电量集中度较高

全国充电电量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河北、四川、浙江、上海、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等省份,电量流向以公交车和乘用车为主,环卫物流车、出租车等其他类型车辆占比较小。

2025年1月全国充电总电量约60.0亿度,较上月增加0.9亿度,同比增长42.1%,环比增加1.5%。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EA:通往核能新时代的道路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0633.html Thu, 20 Feb 2025 21:30:32 +0000 //www.otias-ub.com/?p=1740633 IEA发布了新报告“通往核能新时代的道路”。多种迹象表明,核能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几十年核能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具备了市场、技术和政策基础。

2025年,核能发电量将达到历史新高

全球近420座反应堆的发电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新的高度。

目前正在建设的核反应堆约有63座,装机容量超过70千兆瓦,是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之一。

核能背后的势头并不平衡

目前,核能背后的新势头严重依赖中国和俄罗斯的技术。

市场领导地位的转变正在发生:目前在建的核电项目有一半在中国,预计203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美国和欧盟。

核能的光明前景是可以开启的,因为在基于当今政策环境和市场动态的情景中,区域结果存在很大差异。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可以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在政府支持和新商业模式的推动下,具有成本竞争力的小型反应堆可以帮助扫清通往核能新时代的道路。

如果小型反应堆的建设成本在未来15年内降低到与按预算建造的大型反应堆相同的水平,那么小型反应堆的成本效益将进一步增长60%,预计2050年部署量将达到190吉瓦。

技术领先和供应链多元化

小型反应堆的兴起,加上按时按预算建造的新一波大型反应堆,为欧洲、美国和日本重新获得技术领先地位提供了可能。

更多样化的铀供应和浓缩服务对于核部门安全和负担得起的扩张至关重要。

调动新的资金来源

快速增长的情景要求年投资大幅增加,预计2030年,年投资将翻一番,达到1200亿美元。

仅靠公共资金不足以开创核能的新时代:需要私人投资。

确保更好地了解时间和现金流

降低成本超支和延误的风险是扩大公共和私人金融以及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先决条件。

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是降低融资成本和吸引私人资本进入核能行业的关键。

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

小型反应堆可以将单个项目的总体投资成本大幅降低到与海上风能和大型水力发电等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类似的水平。

政府在核能新时代的领导作用

各国政府具有独特的能力,可以提供战略愿景、政策、激励措施和公共财政,推动核能行业向前发展。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EA:2025年第一季度天然气市场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0536.html Mon, 17 Feb 2025 22:00:11 +0000 //www.otias-ub.com/?p=1740536 IEA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天然气市场报告”。全球天然气需求在2024年达到历史新高,平衡仍然脆弱。在经历了2022/23年的供应冲击之后,天然气市场逐渐走向再平衡,并在去年恢复了结构性增长。全球天然气需求在2024年达到历史新高,预计在2025年将进一步扩大,主要受到亚洲一些快速增长市场的支持。

亚太地区和工业用气是需求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初步数据显示,2024年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2.8%,即1150亿立方米(BCM),高于2010年至2020年2%的平均增长率。初步估计表明,2024年天然气满足了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的40%左右,这一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燃料。这种相对强劲的增长主要是由于亚太地区,在经济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该地区占2024年天然气增量需求的近45%。工业天然气的使用和能源部门自身的需求是全球趋势背后的主要动力,满足了近45%的需求增长。欧洲工业天然气需求略有回升,但仍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

极端天气事件凸显了天然气供应灵活性在确保热力和电力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

天然气需求对包括寒流和热浪在内的天气模式变化的敏感性正在增加。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而在可变可再生能源份额越来越大的市场,天然气发电在确保风能和/或太阳能发电量不足时的电力供应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预计紧张的天然气供应基本面将持续到2025年,拖累全球需求增长

2024年,全球液化天然气供应增长了2.5%(或130亿立方米),远低于2016年至2020年8%的平均增长率。项目延迟,加上某些传统生产商的原料气供应问题,拖累了液化天然气产量的增长。随着几个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启动和发展,特别是在北美,预计2025年,这一比例将加速至5%,即略高于250亿立方米。

低排放气体继续受益于广泛的政策支持

政策和市场发展可以在脱碳天然气供应链和更广泛的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2024年,全球生物甲烷产量将增长15%,超过100亿立方米,其中欧洲和北美的增幅最大。

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供应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正在加强

由于天然气市场形势紧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国际能源机构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加强天然气供应安全。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中国充电联盟:2025年1月全国充电桩突破1300万台 同比暴增近5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41495.html Mon, 17 Feb 2025 13:54:29 +0000 //www.otias-ub.com/?p=1741495 中国充电联盟发布了2025年1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2025年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9.5万台,同比上升49.5%。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18.1万台,同比增长222.5%,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1.4万台,同比上升2.9%。

截止2025年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321.3万台,同比上升49.1%。

公共充电桩方面,截至2025年1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376.0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171.4万台、交流充电桩204.6万台。

截止到2025年1月,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5,分别为:特来电运营73.0万台、星星充电运营64.2万台、云快充运营59.8万台、小桔充电运营22.6万台、蔚景云运营20.7万台。

自 快科技

更多阅读:

]]>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2025年春节期间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服务充电量高达1.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了25.26%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9784.html Wed, 05 Feb 2025 14:58:20 +0000 //www.otias-ub.com/?p=1739784 据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的充电量实现了大幅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近三成。从整体充电量来看,今年春节期间,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服务充电量高达1.8亿千瓦时,日均充电量达到2258万千瓦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26%。

具体到高速公路充电情况,其表现更为突出。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了5727万千瓦时,日均充电量为71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率高达29.48%,显示出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的强劲增长态势。

其中,2月3日(正月初六)这一天,高速公路充电量达到了890万千瓦时,创下了历史新高,成为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充电的一个显著高峰。

从高速公路的具体分布来看,充电量最多的三条高速公路分别为沈海高速、长深高速和京沪高速。这三条高速公路的充电量比去年同期均有显著增长,分别增长了18%、43%和19%。

为了保障春节期间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国家电网在今年春节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推进车网融合互动,应用移动充电机器人、超充充电设施等科技手段,满足新能源车主春节出行充电需求。

自 快科技

]]>
理想汽车:截至2024年1月理想超充桩累计上线数量已超过1800座 平均每天新增近5座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8802.html Thu, 23 Jan 2025 15:25:04 +0000 //www.otias-ub.com/?p=1738802 理想汽车宣布,截至1月23日,理想超充桩累计上线数量已超过1800座,平均每天新增近5座。其中,高速理想超充站达到743座,城市理想超充站为1059座,覆盖了从东起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至西至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这些充电站北达大庆市,南抵三亚市的“七纵三横”10条国家级高速公路核心路段,平均每152公里就有一座理想超充站。

为庆祝这一里程碑,理想汽车推出新春出行保障服务,2025年1月16日至2月4日期间,全系车型使用全国任一高速理想超充站充电时,充电服务费全免。

同时,使用全国任一城市理想超充站完成充电,100%可获3-8折服务费折扣。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用户的充电便利性,也进一步巩固了理想汽车在新能源市场的领导地位。

自 快科技

]]>
宁德时代:2024年宁德时代净利润近500亿元 动力电池份额45.2%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8337.html Wed, 22 Jan 2025 13:31:30 +0000 //www.otias-ub.com/?p=1738337 宁德时代公告,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达到490亿至53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幅度在11.06%至20.12%之间。这一亮眼的数据预示着宁德时代在2024年依然保持着强劲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报告期内,宁德时代的电池产品销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然而,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公司对产品价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但宁德时代的净利润却实现了同比上升,这一良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竞争力方面的持续投入与增强。

除了自身业绩表现突出外,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也遥遥领先。

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度,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份额高达45.2%,远超其他电池厂商。

自 快科技

]]>
能源研究所:2024年中国能源转型展望-执行摘要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6207.html Thu, 09 Jan 2025 21:00:56 +0000 //www.otias-ub.com/?p=1736207 经过巨大努力,能源转型能为中国实现2060年前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作出决定性贡献。到206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增长到2020年水平的3.3~3.6倍。按当量热值计算,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先增加后下降,到2060年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峰值下降三分之一左右。BCNS和ICNS两种情景下,随着能源转型技术(包括碳捕集等负碳技术)和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中国能源系统可以在206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助力2060年前实现经济社会系统的碳中和。

(一)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持续的电气化是迈向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如果不能有效节约能源,则能源转型对绿色能源的需求量更大,实现能源转型难度更大、速度更慢。因此,节能和提高能效是能源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在节能和提高能效方面,狭义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是指提高能源技术效率;广义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是指提高能源经济效率(即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按电热当量法计算,下同)将先上升后下降,2060年时一次能源消费量比峰值下降三分之一左右。在电气化方面,狭义电气化是指终端用能部门直接用电,广义电气化是指终端用能部门使用电力、由电制备的合成燃料,以及用电产生的商品热。2023年,中国的狭义电气化率和广义电气化率为28%左右,预计2060年中国的狭义电气化率提高到59%~62%,广义电气化率提高到79%~84%。交通运输部门的电气化率提升最快,建筑部门电气化可达到的比例最高。2060年时,终端用能领域中工业、货运、航空等领域仍然需要一些化石能源作支撑,是最难减排的领域。模型分析表明,加强能源转型国际合作,有利于最新的高效节能技术和电气化技术在中国和全球推广,加快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步伐。

(二)建设风光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能源供应低碳化是能源供应侧转型的主要途径,非化石能源电力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是核心要务。2023年,中国发电装机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53.9%,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46.1%。到2060年,中国发电总装机需要达到105.3~118.2亿千瓦,是2023年的4倍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到96%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3%~94%。2060年时,核电和抽水蓄能装机分别达到1.8亿千瓦和3.8亿千瓦,加装碳捕集与封存设备的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3亿千瓦。能源转型要始终坚持“先立后破”,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增长和电力系统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的基础上,煤电一边从基荷电源向调节电源、备用电源逐步转型,一边自然退役。模型分析表明,加强能源转型国际合作,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供应能力和电网安全。

(三)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是新型电力系统建立的核心要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中国能源转型的核心举措,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好“源-网-荷-储-氢”各类资源的发展,形成“大互联,小平衡”电网形态。一是优化电网格局,到2035年基本形成“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区域互济”的电网结构,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电网像“海绵”一样灵活应对电力供需变化:到2060年,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电力外送规模合计比2022年提高140%~150%。二是持续加强配电网建设,适应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发展,推动配电网从“无源”的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的双向交互系统转变;以工业、农业、商业、居民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为重点,形成海量零碳配电网支点,为超过50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推进多网融合,借鉴国际合作经验,构建以电氢为枢纽、电力热力交通全面融合的能源网络新形态。到2060年,绿氢的规模需要达到3.4~4.2亿吨标准煤,电制氢和电制合成燃料将成为支撑电网负荷平衡、促进电网跨季节调节的重要补充手段。电化学储能能力达到2.4~2.8亿千瓦,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8~5.4亿辆,相关的车网互动能力达到8.1~9.0亿千瓦,为电力系统提供即时响应能力。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SAIF&兴业证券:2024中国碳市场体系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6162.html Thu, 09 Jan 2025 21:00:43 +0000 //www.otias-ub.com/?p=1736162 碳排放配额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交易产品之一。2011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通知》,选择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 7个省市开展地区性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建设。2013 年,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成为国内首个试点碳市场,随后其他试点市场相继启动。2016 年末,福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地区试点在碳市场的覆盖范围、配额分配方法、履约使用抵消额度等规则中,进行了创新性的尝试,为进一步完善碳交易机制提供宝贵经验。

各试点市场在运行之初,均以地方人大条例或地方政府令的方式发布了相应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在其中规定了配额总额和分配与管理、交易、监测、报告与核查、激励和约束机制。法律法规的建立是碳排放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前提。

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各试点市场为进一步落实双碳目标,也为厘清与全国碳市场的管理边界和衔接机制,部分试点市场对原有管理办法作出修正或颁布新的办法。

从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来看,在试点初期,仅重庆覆盖了《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规定管制的六种气体,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其他试点市场仅覆盖二氧化碳。

从参与门槛来看,各试点市场在确定覆盖行业的基础上,各试点市场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多以年排放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为指标设定各自的门槛。在确定覆盖行时,各试点充分考虑自身经济结构,例如北京和上海优先纳入服务业、上海后纳入了航运业、广东新增造纸和民航业。在设定门槛时,也对工业企业和其他企业设定不同门槛,更有如上海为不同行业企业设定了不同的门槛。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各试点市场不断降低排放门槛、扩大覆盖行业,以覆盖更多企业。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EA:2024年全球氢评价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1401.html Mon, 06 Jan 2025 22:00:43 +0000 //www.otias-ub.com/?p=1721401 IEA发布了“2024年全球氢评价”,跟踪了全球氢气生产和需求,以及基础设施发展、贸易、政策、法规、投资和创新等关键领域的进展。

更多的项目和更多的最终投资决策,但挫折依然存在

2023年全球氢需求达到9700万吨,比2022年增长2.5%。需求仍然集中在炼油和化工部门,主要由未减氢的化石燃料生产的氢来满足。与前几年一样,低排放的氢气只发挥了边际作用,2023年的产量不到100万吨。

中国和电解槽——太阳能光伏和电池的续集?

已宣布的达到FID的电解槽产能目前在全球达到20吉瓦,其中仅在过去12个月就达到了6.5吉瓦。中国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在清洁能源技术大规模生产方面的优势:中国拥有全球60%的电解槽制造能力。

技术创新正在取得进展,有迹象表明近期将加速进展

自2016年以来,政府对氢技术研发的投资一直在增长,这一努力开始取得成果。迄今为止,进步主要发生在供应方面,许多技术要么已经商业化,要么接近商业化。最终用途技术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工业和发电领域的一些应用已达到示范阶段,在运输领域,特别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短期内,低排放的氢气仍将是昂贵的,但预计成本将大幅下降

低排放氢是一个新兴行业,因此成本存在不确定性。根据更先进项目的最新数据,今天的电解槽成本已在本报告中向上修正。未来的成本演变将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技术发展,特别是部署的水平和速度。

在创造对低排放氢的需求方面正在取得进展,但这仍需要扩大规模

随着各国政府开始实施关键政策,刺激对低排放氢需求的努力正在获得动力。这些措施也引发了行业方面的行动,签署了越来越多的承购协议,并启动了购买低排放氢气的项目。这些努力的总体规模仍然不足以使氢为实现气候目标做出贡献。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中规智库: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5179.html Thu, 02 Jan 2025 21:30:58 +0000 //www.otias-ub.com/?p=1735179 2023年,中国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保有量从2022年的520.9万台增加到2023年的859.6万台,同比增幅超过65%。其中,私人充电桩的增量高达245.8万台,占充电桩总体增量的72.6%,私人充电桩总体占比也从2022年的65..5%增加到2023年的68%。同时,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渗透率超过3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2022年的1310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2041万辆,同比增幅达到56%,车桩比由2022年的2.5进一步下降至2023年的2.4。

36座主要城市公用桩的平均密度为34.3台/平方公里。深圳、上海、海口、广州和武汉排名靠前,公用桩密度超过47台/平方公里。公用桩密度低于10台/平方公里的城市有3座,分别为大连、莆田以及烟台。超大城市的公用桩平均密度最高,为66.8台/平方公里,其次为特大城市32.9台/平方公里,|型和II型大城市的公用桩平均密度不足25台/平方公里。

按地域统计,25座南方城市的平均公用桩密度为38.3台/平方公里,高于11座北方城市的均值25.1台/平方公里。规模密度排在前八位的均是南方城市,泉州、常州等在南方城市中排名靠后的城市,其公用桩密度仍然高于大连、烟台等北方城市。

36座城市四类乘用车的占比平均为88.6%,其中私人乘用车占比平均达到56.6%,相对去年提升3.6个百分点,继续占据最主力车型的地位。36座城市中心城区四类乘用车与新能源汽车整体保有量占比排序中,杭州、上海、青岛超过95%,占据前三。其中,私人乘用车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占比处于40.1%至77.1%区间,北京、南宁、上海、天津、温州等城市私人乘用车占比位居前五位。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世界银行集团:海上风电开发计划路线图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4777.html Wed, 01 Jan 2025 22:00:31 +0000 //www.otias-ub.com/?p=1734777 世界银行集团发布了“海上风电开发计划路线图”,对土耳其的海上风电开发潜力进行了战略分析,考虑了不同假设增长情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其旨在为土耳其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流程和基础设施提供依据,以推动这一新兴行业的成功发展。

该路线图由世界银行土耳其国家团队在世界银行集团海上风电开发计划的框架下发起,该计划旨在加速新兴市场的海上风电开发,并由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计划(ESMAP)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资助,同时得到了世界银行蓝色经济计划PROBLUE的支持。

土耳其发展海上风电的合理性

近几十年来,土耳其的快速发展意味着该国无法仅依靠国内资源满足其能源需求,目前约 70%的能源需求依赖进口。随着能源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土耳其需要扩大本土能源生产,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以及由此给其经济带来的外汇负担。

土耳其拥有适合海上风力发电的良好自然条件。这为土耳其提供了新的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有助于其在 2053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土耳其考虑开发海上风力发电的主要驱动因素和理由包括:

随着需求增长的去碳化:预计2035 年,土耳其的电力需求将以每年 3.5%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达到 511 太瓦时,较 2020 年增长 67%。为满足这一需求,土耳其在 2020 年至 2035 年期间需要新增约 100 吉瓦(GW)的发电容量,这将使当前的发电容量翻一番以上。虽然预计大部分新增发电容量将是低碳发电,但仍有新的燃煤和燃气电厂计划建设,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燃料进口。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国内发电形式,海上风电有机会为未来的电力结构做出贡献,与其它形式的可变再生能源互补,有可能取代新的和即将退役的热能发电,并减少能源进口。

靠近需求中心:土耳其西海岸人口密集且工业发达,形成了一个电力需求高的区域。这一需求通过当地的热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满足,或者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发电,再由输电网络供应给西部省份。海上风电提供了一种新的发电选择,靠近需求中心,从而减少了对额外长距离输电线路的需求。

供应链增长和就业创造:土耳其拥有全球第十二大的陆上风电装机容量,并且具备非常强大的陆上风电供应链。此外,其港口和海运业实力雄厚,成本竞争力强于周边市场。这些为海上风电产业提供服务的潜力巨大。至少 75%从事当地陆上风电行业的企业已经向国际市场出口。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CEIDCO:2024年全球电力发展指数研究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2635.html Tue, 17 Dec 2024 21:00:12 +0000 //www.otias-ub.com/?p=1732635 电力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电力是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电力能够实现多种能源间的灵活高效转换、是终端替代化石能源的主要选择。电力系统连接着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一次能源和热能、氢能等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枢纽和平台载体。在全球“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电力发展在推动能源转型变革、保障能源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活动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368亿吨,创历史新高,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83%。分行业看,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达到147亿吨,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40%,排第二的工业行业碳排放仅为电力行业碳排放的一半。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化石能源燃烧发电为主的传统电力系统碳排放强度大,且电力需求不断增长,造成大量碳排放。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将直接决定能源行业碳减排成效,同时电力作为工业等其他能源行业化石能源替代的重要选择,电力行业减排对其他能源行业碳减排具有积极带动作用。

随着风电、太阳能发电量的快速增长,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逐渐下降,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已进入结构性下降阶段。2023年,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135.8亿千克,年均增长下降至0.9%。全球单位用电量碳排放持续下降,2023年降至约0.49千克/千瓦时,过去5年下降8个百分点。

全球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极为丰富且具有清洁、易获取、分布广泛的优势,发电是各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在供给侧实施对化石能源的清洁替代,在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方面作用重大。近年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呈快速扩张态势,正成为推动世界能源结构加速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逐步提升,电源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全球电源总装机达到 89.6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约42亿千瓦,占比约47%,近5年增长7.6个百分点。2023年,全球电源总发电量达到29.7万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 39.3%,近5年增长3.3个百分点。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中国充电联盟:截止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 同比上升49.5% //www.otias-ub.com/archives/1731711.html Wed, 11 Dec 2024 14:39:34 +0000 //www.otias-ub.com/?p=1731711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最新数据,截止2024年11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35.2万台,同比上升49.5%。2024年1-11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75.6万台,同比上升23%。在充电设施的具体分类中,公共充电桩和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其中,公共充电桩在前11个月中新增了73.4万台,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其增长率却下降了11.3%。这可能与公共充电桩建设的饱和度逐渐提高以及部分地区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

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的增量却达到了302.2万台,同比大幅增长了35.7%,显示出私人充电桩市场的强劲增长势头。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销售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到了1012.1万辆。

中国充电联盟表示,桩车增量比为1: 2.7,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

自 快科技

]]>
IAEA:2024年气候变化与核能发电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9726.html Thu, 28 Nov 2024 22:00:25 +0000 //www.otias-ub.com/?p=1729726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近发布的核电装机容量预测显示,在最理想的情况下,205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比目前提高2.5倍。

这将需要延长现有核电站的使用寿命(许多核电站建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并尽更大努力新建6400亿瓦的核电容量。

我们将需要新建比目前415座更多的大型核反应堆,并引入大量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尚未在市场上供应。但若要实现气候目标,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在2050年需占新增核电容量的四分之一。

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融资要有巨大跨越。2017-2023年,全球每年约投入500亿美元在核能领域。自2030年起,这一数额需增至1250亿美元。

2050年,要实现核电装机容量增至三倍,每年需投资约1500亿美元。与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三倍所需投资相比,仅为其十分之一。

核能有时与风能、太阳能相比较。一些反对者认为,每多投资核能一美元,就少投资风能和太阳能一美元。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核能能够全天候供应,支持核能投资实际可激发对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将核能纳入电网中可降低总体成本,因减少昂贵蓄电池及过度装机需求。

目前,兴建核电站能够用经济实惠的价格提供可持续约一百年的低碳能源,实现投资回报。没有其他已验证的可扩展低碳能源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对有远见的人来说,投资核能极具吸引力。

换言之,发展核电(特别是初期投入)需要政府支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EA:2024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6022.html Tue, 26 Nov 2024 22:00:37 +0000 //www.otias-ub.com/?p=1726022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一份新报告“2024年能源技术展望”,清洁能源技术的迅速普及为寻求制造和交易这些技术的国家提供了重大机遇,但也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挑战性的决策,它们面临着基于它们选择的工业和贸易政策的紧张和权衡。

报告重点关注六大大规模生产的清洁能源技术的前景:太阳能光伏、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电池、电解槽和热泵。根据目前的政策设置,这些技术的全球市场将从2023年的7000亿美元增加到2035年的2万亿美元以上,接近近年来世界原油市场的价值。清洁技术贸易预计也将大幅增长。在10年的时间里,它增加了两倍多,达到5750亿美元,比今天的全球天然气贸易高出50%以上。

报告还研究了钢铁和铝等关键材料,为决策者在清洁能源制造和贸易的动态和复杂环境中导航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分析框架。ETP-2024建立在一个新组装的自下而上的数据集和基于各国政策的定量模型的基础上,描绘了清洁能源制造和贸易的现状以及它们将如何发展。

在全球清洁技术市场增长的同时,各国寻求加强能源安全、保持经济优势和减少排放,清洁技术制造领域出现了创纪录的投资浪潮。这些支出大部分集中在已经在该领域建立了明确立足点并希望巩固其地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欧盟和美国,以及印度。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中国的清洁技术出口有望在2035年超过3400亿美元。

如今,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在清洁技术生产所产生的价值中所占比例不到5%。

报告发现,除了关键矿产的开采和加工之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还可以利用其竞争优势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报告还深入探讨了清洁能源技术贸易扩大对全球的重要影响。首先,从进口化石燃料转向进口清洁技术可能会增加能源供应的弹性。虽然化石燃料的供应需要在消耗后立即得到补充,但进口清洁技术提供了持久的能源设备储备,这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但是,也有新的能源安全层面需要考虑。现在,大约一半的清洁能源技术海上贸易要经过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尽管对能源安全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远远超过了大约20%的化石燃料贸易通过霍尔木兹海峡。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地缘政治如何阻碍或加速全球能源转型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7266.html Mon, 18 Nov 2024 07:41:35 +0000 //www.otias-ub.com/?p=1727266
  • 地缘政治竞争正在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各国在立法和投资方面展开竞争。
  • 但是,对关键矿物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供应可能会阻碍这一进程。
  • 通过第三方机构促进合作是确保转型成为全球共同努力的关键。

全球能源转型的竞争已为基础设施领域带来了大量投资,美国、欧盟和中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IRA),投入 3690 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发展,着重扩大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组件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制造。确立此法案不仅是为了减少排放,也是希望重新确立美国绿色技术生产的全球领导者地位。这与欧盟 Fit for 55 倡议相似,该倡议是欧盟 “绿色协议” 的一部分,目标是到 2050 年实现气候中和,对氢能、海上风能和电网现代化进行重点投资。

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正在利用其在清洁能源技术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2022 年,中国生产了全球 80% 的太阳能电池板,并主导了全球电池市场。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资源丰富的国家正从各自丰富的矿产储备中获益。澳大利亚的锂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充分利用全球对重要材料需求的增长,正逐步成为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角色。

向绿色基础设施转型已成为一种加速趋势,各国认识到,能源安全、技术领先和气候行动密不可分。然而,地缘政治竞争导致关键矿物的供应链出现瓶颈,令人担心这场竞赛可能会在无意间放缓其所寻求的进展。

与被称为 “绿色通胀” 的能源转型一起出现的是原材料和可再生技术价格的飙升,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但技术和监管机制的进步也开始缓解这些通胀压力。过去十年间,得益于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的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分别降低了 85% 和 55%。

在监管方面,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等举措旨在防止碳泄漏,对碳密集型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来确保更均衡地分担脱碳成本。这一规定不仅为欧洲公司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还鼓励了全球范围内的绿色生产实践,在促进可持续增长的同时降低了绿色通胀的风险。

在资源需求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全球能源转型将对铜、镍、钴和锂的需求产生最大影响。对预期需求和对价格的后续影响的预测取决于时间范围和情景类型。具体来说,到 2040 年和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对关键转型金属的价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因为估算的范围各不相同。世界银行预测,到 2040 年,锂的需求量将比 2020 年增加七倍。IMF 预测,在净零排放情景下,到 2050 年,锂的消费量将比 2020 年增加 25 倍。

国际能源署也提出了一系列可能的未来情景。在其可持续发展情景(SDS)中,需求远大于供应,到 2040 年,对锂的需求将是现在的 51 倍。将国际能源署的可持续发展情景应用于钴、镍和铜等其他转型金属,也能看到需求的急剧增长:

到 2040 年,对钴的需求将是现在的 21 倍。到 2040 年,对镍的需求将是现在的 9.7 倍。到 2040 年,对铜的需求将是现在的 6.2 倍。

与传统技术相比,新的绿色技术在开发阶段往往需要更多的物理材料才能实现相同的产出。例如,纯电动汽车(BEV)通常比同类内燃机(ICE)汽车重 15% 到 20%,因此在未来几十年也将成为材料需求的关键驱动因素。预计到 2030 年,电动汽车占新车销售量的比例将在 35% 到 68% 之间,大多数预测集中在 40% 到 50% 的区间内。这意味着到 2030 年,电动汽车的年销量将在 2500 万至 4000 万辆间,而 2022 年的年销量约为 700 万辆。IMF 预测,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情景下,石墨、钴、钒和镍的产量将无法满足需求,可能存在超过总需求三分之二的缺口。即使是铜、锂和铂等金属也面临着 30% 到 40% 的潜在缺口,这也危及到它们满足未来清洁能源需求的能力。

此外,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矿物和金属的集中分布将成为供应链的热点问题。下图数据基于 2022 年的生产水平,以全球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关键矿物集中在少数几个关键国家。 Image: 国际能源署

关键矿物来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导致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地缘政治紧张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或出口限制可能危及全球能源目标。地缘政治竞争也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削弱跨区域合作,尤其是各国优先考虑自给自足而非合作之时。这种竞争会拖延实现气候目标的集体行动,增加供应短缺和监管失调的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世界经济论坛等第三方机构在弥合分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促进对话、调整政策框架并推动协调行动。如果没有这样的中间机构,转型很有可能演变为一场零和博弈,而不是全球合作与努力。随着能源格局的转变,促进合作变得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竞争,也是为了确保全球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

Dimitri Zabelin,Pantheon Insights 地缘政治战略师

Daan-Max von Dongen,牛津大学助理和博士

本文原载于世界经济论坛 Agenda 博客

]]>
中国锂电池产能占全球70% 六家中企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63.7%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5136.html Wed, 06 Nov 2024 12:38:04 +0000 //www.otias-ub.com/?p=1725136 近日消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相关配套的产业也在不断进步,比如锂电池,如今全世界有70%的锂电池在中国生产,做到了绝对的遥遥领先,全球第一。

据央视报道,20世纪90年代,日本凭借其在基于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突破,率先取得了技术优势并迅速推进了产业化进程。

面对这一新兴技术领域,中国科研团队并未落后,1998年,陈立泉团队在国内率先行动,成功推动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液态锂电池的中试生产线,为后续大规模量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以来,中国锂电池厂商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占比整体呈上涨趋势,直接压缩了韩国和日本等传统锂电池强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去年前11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据了6席,分别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孚能科技,这6家公司合计市占率高达63.7%。

至此,中国液态锂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式发展,据统计,全世界70%以上的锂电池均在中国生产,如今已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自 快科技

]]>
IEA:2024年东南亚能源展望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4534.html Sun, 03 Nov 2024 22:00:26 +0000 //www.otias-ub.com/?p=1724534 IEA发布了“2024年东南亚能源展望”。东南亚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地区,也是全球能源趋势的推动力量,预计未来几十年能源需求的增长将仅次于印度。

东南亚十个国家中有八个制定了净零排放目标:文莱、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设定了2050年的目标日期,印度尼西亚为2060年和泰国2065年。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之际,能源安全和可负担性仍然是东南亚的首要任务。

与能源有关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差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紧迫。

自2010年以来,以煤炭为首的化石燃料满足了东南亚近80%的能源需求。

该地区的能源未来看起来与过去不同,但STEPS对所有主要能源的需求仍在继续上升。

在实现普遍获得能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缩小获取差距方面仍然存在挑战,特别是在清洁烹饪方面。

根据STEPS,2035年东南亚的电力需求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超过总体能源需求3%的增长。

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满足了STEPS中一半以上的电力需求增长,它们在东南亚的增长符合全球趋势。

东南亚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有潜力扩大其在清洁能源价值链中的作用,自2019年以来,该价值链已在该地区创造了8.5万个就业岗位。

要增强东南亚作为制造业和生产中心的优势,就需要降低其排放强度。

生物燃料、电气化、燃油经济性标准和公共交通的发展是减少东南亚对进口石油运输依赖和减少排放的关键战略。

今天的政策设置使东南亚面临重大的安全风险。

东南亚能源转型的速度足以削弱GDP增长与排放之间的联系,但不会完全切断这种联系。

扩大清洁能源投资需要有雄心、可信和可投资的国家转型路径,同时需要私营部门的积极参与,以及加强国际金融和技术支持。

面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气候风险,强有力的区域和国际合作框架为安全、以人为本的清洁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华为数字能源:重庆一华为全液冷超充站上线一年 累计充电超100万度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4704.html Sun, 03 Nov 2024 10:34:39 +0000 //www.otias-ub.com/?p=1724704 据“华为数字能源”官方公众号,华为宣布旗下位于重庆的“愉秒充巴国城全液冷超充站”汽车充电站,自2023年11月上线至2024年10月29日,一年累计充电量超100万度。作为愉秒充投运的首座超充站,该场站采用华为超充技术解决方案,场站配置最大输出功率600kW的全液冷超充及功率250kW的快充

华为同时表示其正加速部署充电网络,为318国道川藏超充绿廊再添两大新站点,目前剪子湾山全液冷超充站与海子山全液冷超充站已上新,可为车主自驾旅行提供更多补能选择。

而据“鸿蒙智行”官方数据,2024年10月21日至2024年10月27日期间新增16座华为超充站、246根华为超充枪,分别位于郑州、成都、武汉、西安、重庆、吉安乐山、汕尾、上饶、雅安、赤峰、吐鲁番市。

截至2024年10月27日,华为超充网络在全国已有424座华为超充站、7475根华为超充枪,覆盖30个省份的110个城市,除华为超充站外,鸿蒙智行还接入了14889座鸿蒙智行优选站(第三方运营),覆盖338个城市。

自 快科技

]]>
Mercom Capital:2024年前9个月太阳能行业企业融资总额下降2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2518.html Mon, 28 Oct 2024 18:00:17 +0000 //www.otias-ub.com/?p=1722518 2024年前9个月,包括风险投资、上市和债务融资在内的太阳能行业企业融资总额为223亿美元,比2023年前9个月的289亿美元低23%。交易数量同比下降6%,2024年前9个月完成117笔交易,而去年同期为124笔交易。

2024年9月,风险投资活动同比下降39%,太阳能行业的39笔交易获得了35亿美元投资。2023年9月,51笔交易获得了57亿美元。

太阳能下游公司在2024年以32笔交易引领融资活动,交易价值达到33亿美元。

2024年900万美元的顶级风投交易包括:Pine Gate Renewables融资6.5亿美元,Nexamp融资5.2亿美元,BrightNight融资4.4亿美元,Doral Renewables融资4亿美元,MN8 Energy融资3.25亿美元。

2024年9月,太阳能公开市场融资10笔交易达到21亿美元,同比下降71%,而2023年9月的19笔交易为72亿美元。

2024年9月宣布的太阳能债务融资活动总计68笔交易,达到167亿美元,比2023年9月的融资160亿美元高出4%(54笔交易)。

2024年9月还有12笔证券化交易,获得总计38亿美元投资,同比增长19%。2023年9月,10笔证券化交易获得了32亿美元。

第三季度规模最大的交易是Macquarie Asset Management,该公司同意通过旗下多只基金收购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商D.E. Shaw Renewable Investments的少数股权。

2024年9月,166个项目收购总计28.3吉瓦。

2024年第三季度,投资公司是太阳能项目最活跃的收购者,收购了4.3吉瓦,其次是项目开发商和独立电力生产商(IPP),收购了3.4吉瓦。公用事业公司收购了1.2吉瓦的太阳能项目,其次是其他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能源贸易公司、工业集团和IT公司)收购的882兆瓦。

]]>
易车:2024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排行榜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3139.html Thu, 24 Oct 2024 12:23:20 +0000 //www.otias-ub.com/?p=1723139

日前,易车榜发布了24年9月各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排行榜。榜单显示,9月省级行政区新车销售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前3名分别为:海南省、天津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69.7%、62.8%、61.5%。

具体来看,海南省的新能源渗透率最高,达到了69.7%,油车只剩下30.3%的份额,相当于海南省每卖100台新车,就有70辆新能源汽车。

事实上,海南省的新能源渗透率能够如此之高,也与海南当地的油价和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有关。

海南省的汽油价格中包含有车辆通行附加费,海南省全省高速公路免费行驶,因此,海南汽油价格也常年比国内其它地区高出1元/升左右,这也促使当地民众买车首选新能源车型。

其它省市行政区中,天津、广西分列第二、第三名,新能源渗透率为62.8%和61.5%,也是榜单中渗透率超过60%的三个省市。

至于第五至第十名,则分别为重庆、宁夏、河南、浙江、上海、江苏、湖北,渗透率均在50%以上。

而西藏的新能源渗透率最低,只有25.2%,这也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新能源车充电设施相对不足有关。

自 快科技

]]>
可再生能源与就业:2024年度回顾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2638.html Wed, 23 Oct 2024 22:00:33 +0000 //www.otias-ub.com/?p=1722638 报告表明,2023年,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的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2022年的1370万个增加到1620万个。

18%的同比增长反映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设备制造业的持续扩张趋势。

上述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均衡。据估计,中国提供了740万个可再生能源工作岗位,占全球总数的46%,居世界首位。欧盟位列第二,提供了180万个岗位,巴西、美国和印度紧随其后。

快速发展的太阳能光伏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最多,液体生物燃料行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位列第二,其次是水电和风能行业。

尽管非洲的资源潜力巨大,但其在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中所占份额仍然很小。2023年,非洲可再生能源投资总计创造了32.4万个工作岗位。

目前女性只占可再生能源行业总劳动力的32%,为了满足能源转型对多样化技能和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政策必须对有利于提高劳动力多样性和性别平等的措施给予支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国际能源署:预计电动汽车销量增至50% 化石燃料需求见顶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2174.html Thu, 17 Oct 2024 12:32:23 +0000 //www.otias-ub.com/?p=1722174

国际能源署在其年度长期报告中预测,随着全球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我们正迈入一个能源价格更为低廉的时代。报告指出,本十年内,全球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将停止增长,而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将增加。与此同时,电力消费,尤其是以中国为首,将持续增长,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强调,除非发生重大地缘政治冲突,否则我们将迎来一个能源价格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时期。

这一预测标志着一个转折点,与2022年俄乌冲突后能源成本飙升、引发通胀浪潮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中东地区存在冲突,原油期货价格已从今年的高点下跌了20%,至每桶不到75美元。

国际能源署预测,电力使用量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十年是能源总需求的两倍,而在中国的推动下,未来十年这一增长速度将达到总能源需求的六倍。到2030年,电动汽车预计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50%,远高于目前的20%。

比罗尔指出,我们正在快速进入电力时代,这在能源历史上是一个重大转变。尽管石油和天然气需求将达到稳定水平,但随着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圭亚那的石油产量增加,以及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浪潮”,供应正在攀升。到2030年,液化天然气产能预计将大幅增加至约2700亿立方米,甚至太阳能光伏等清洁能源技术也将出现过剩。

报告还提到,原油价格可能继续在每桶75至80美元之间交易,但这需要欧佩克及其盟友进一步限制产量。在沙特阿拉伯的带领下,OPEC+的闲置产能已达到创纪录的每天约600万桶,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800万桶。

然而,尽管国际能源署的预测似乎越来越正确,但其过去的一些预测并未准确,例如十年前对供应紧缩的预期,以及对俄乌冲突后石油产量将暴跌的预测。

到 2030 年,全球一半以上的电力将来自低排放能源,限制气候变化的进程正在取得进展,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即将达到峰值”,但报告警告称,世界仍未步入实现国际环境目标的轨道。到本世纪末,气温预计将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2.4摄氏度,而不是《巴黎协定》设想的1.5摄氏度。

此外,今年的气温创下了历史新高,出现了许多极端天气事件,从印度的致命热浪到非洲和欧洲的毁灭性洪水,再到从希腊到巴西亚马逊雨林的野火。报告警告,随着排放物在大气中积累,极端天气带来的代价日益增高,气候不作为的代价也在增加。

自 智通财经

]]>
IEA:2024年全球天然气安全评价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1369.html Wed, 16 Oct 2024 22:00:59 +0000 //www.otias-ub.com/?p=1721369 IEA发布了“2024年全球天然气安全评价”,其中包括2024年第四季度天然气市场报告。

脆弱的平衡:天然气市场在天然气供应冲击两年后仍然敏感

在经历了2022/23年的供应冲击之后,天然气市场在2024年恢复了更为明显的增长。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2024年和2025年达到历史新高。全球天然气平衡仍然脆弱,因为液化天然气(LNG)产量的有限增长使供应紧张,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继续导致价格波动。

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2024年和2025年达到历史新高,主要由亚洲支撑

初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长2.8%,远高于2010年至2020年2%的平均增长率。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占这一增长的大部分。初步估计表明, 2024年第三季度天然气需求增长放缓至2%以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宽松反映了需求的逐渐复苏,这种复苏在2023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了。

2024年全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预计将增长2.5%以上(或略高于1000亿立方米),达到42000亿立方米的历史新高。预计亚太地区将占全球天然气增量需求的近45%。

天然气供应基本上仍然紧张,2025年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全球LNG供应增长仍然疲软,同比仅增长2%(或70亿立方米)。这远低于2016年至2020年8%的年均增长率。项目延迟以及某些传统生产商的原料气供应问题拖累了LNG产量的增长。

随着几个大型LNG项目上线,2025年LNG供应增长将加速至近6%(或300亿立方米)。

2024年,尽管没有美国项目达成最终投资决策,但LNG项目发展的强劲势头仍在继续

LNG项目开发背后的强劲势头在2024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继续保持,每年有超过450亿立方米的LNG获得批准,包括卡塔尔的North Field West项目。

最近的LNG合同趋势表明,人们对长期、目的地固定的LNG合同更感兴趣

自2023年以来,LNG合同活动呈现出长期、目的地固定合同的趋势。自2023年初以来,期限至少为10年的合同占合同总量的85%。目的地固定协议重新获得了牵引力,占自2023年以来签约量的70%以上。大型合同(每年超过40亿立方米)占2023年合同量的57%,这是自2017年以来的最大份额。

预计全球LNG市场的流动性和定价多样性将在中期增加

尽管自2023年以来,LNG合同将回归更传统的特征,但预计全球LNG市场在中期的深度和流动性方面将有所增加。随着固定目的地的传统合同逐渐到期,以及新的灵活目的地协议生效,预计到2027年,无目的地合同的份额将增加到51%。

运输部门可以实现低排放气体的系统集成

低排放气体可以在长途重型运输的脱碳中发挥重要作用,到目前为止,与轻型车辆相比,电气化的进展较慢。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IEA:2024年国家能源政策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21208.html Mon, 14 Oct 2024 22:00:36 +0000 //www.otias-ub.com/?p=1721208 IEA发布了“2024年国家能源政策报告”。过去四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政策,解决了紧迫的能源安全问题,加速了对清洁能源的利用。大流行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推出新的复苏和救济计划,其中许多国家优先考虑清洁能源转型。近150个国家(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95%)提出了新的、更雄心勃勃的气候承诺,推动约50个政府在这些新的清洁能源激励措施的同时收紧了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排放标准。自2020年以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了60%。

在此背景下,报告提供了各国和行业最全面的最新能源政策,突出了过去12个月最重大的变化。它利用众多国际专家的专业知识、见解和审查,汇编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50种主要政策类型的5000多条政策记录,所有这些记录都可以在公共数据库“能源政策清单”中获得。

自2020年以来,各国政府已拨出近2万亿美元用于支持清洁能源的直接投资,几乎是2007-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承诺的清洁能源投资的三倍。大约80%的专项资金集中在三个地区:中国、欧盟和美国。仅在2024年上半年,就有40多个国家专门为清洁能源提供支持,总额达2900亿美元。

目前,能源绩效法规覆盖了全球能源相关排放的3/4。截至2024年,有15个G20国家制定了能源绩效法规,涵盖了电力、工业、建筑、交通和燃料供应等各个关键能源部门。与几十年前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2000年,只有5%的工业电机符合能效标准;现在超过50%是这样。自2020年以来,20国集团中有一半的国家更新了建筑能源法规,影响了70%的行业排放。

自2023年以来,35个国家(占能源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通过了新的能源法规。

自2020年以来,一些政策有所回落,但其影响小于其他地方收紧的政策。

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到2030年将能源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到3200万吨,预计到2025年将更新国家自主贡献。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日经亚洲:中国在锂电池领域占据全球80%以上出货量 具有统治级优势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9416.html Fri, 27 Sep 2024 14:45:03 +0000 //www.otias-ub.com/?p=1719416 据《日经亚洲》近日报道,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发展,中国已经在全球关键锂电池零部件领域占据了80%以上的出货量。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放眼全球,中国已经在该领域形成了“统治级”优势。

据悉,锂离子电池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东京矢野经济研究所报告称,中国企业在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方面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为89.4%、93.5%、87.4%和85%。

以电池隔膜为例,中国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在两年之间增长13.1%。作为对比,日本的电池隔膜份额则接近“腰斩”,全球市场份额从20%下降到9.7%。

日本的电池隔膜份额接近“腰斩”《日经亚洲》

《日经亚洲》评论称,中国电池材料需求的增长是由国内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推动。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而从202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在快速增长。2024年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700.8万辆和70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0.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7.5%。

瑞穗银行研究员唐进表示:“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汽车电池需求来自中国。”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中国的锂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7成以上。研究机构EVTank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887.4GWh,同比增长34.3%,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3.8%,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

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让车企对电池的需求猛增,而由于在技术、产品性能,以及成本管理等方面优势明显,从趋势来看,中国电池企业已将开始迈向欧美等海外市场。

东兴证券的研报指出,国内电池厂商早在2018年起已开始在欧洲规划布局产能,现阶段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第一批产能已落地投产。预计国内厂商欧洲地区产能从2025年开始密集释放。

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截至2023年底,在海外投运的中国锂电制造商的电芯工厂已有6个,海外规划产能超过579GWh(仅计算电芯产能),2023年全年新增规划产能198.5GWh。

而随着电池企业的出海,上游关键供应链制造商也迈向全球市场。

《日经亚洲》报道称,深圳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将在摩洛哥投资约7亿美元建设新的正极和负极生产设施,预计于2026年投入使用。贝特瑞位于摩纳哥的正极工厂预计每年能够为50万辆电动车锂电池生产配套零部件,并且将给位于美国和欧洲的中国电池工厂供货。

电池隔膜供应商深圳星源科技去年开始在马来西亚建设一座价值约7亿美元的工厂。今年4月,该公司与韩国电池制造商三星SDI签署了一份持续到2030年的供应合同。

中国在锂电池供应链上的优势也引起了美国的“忧虑”,并且利用政策手段对中国企业加以限制。

根据拜登政府发布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从2023年1月1日起,享受税收抵免的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进行最终组装,并且电池中的材料和关键矿物必须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此外,从2024年开始,电池组件的主要价值也必须在北美制造或组装,以符合税收抵免的条件。

据《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出海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数据,截至2024年6月,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达到5648亿元,其中欧洲是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主要出海目的地,占比达到37%,其次为东南亚地区,占比为19%。而受地缘政治影响,美国市场的投资额占比仅10%。

从积极角度来看,一方面,国内电池企业拥有完善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链,这让我国的电池行业发展不受制于其他国家,也避免了产能受到物流、国际局势的影响。

另外一方面,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技术进步一起推动了我国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从上游供应链到电池单体,技术的迭代和落地可以长期在全球保持竞争力,并形成“技术壁垒”。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锂电池产业的出海之路面临着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拦路虎”。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并没有止步不前。通过海外设立工厂、和大型车企合作以及采用轻资产/技术授权的模式,中国相关企业正在抓住欧美在锂电池领域供给不足的窗口期,努力凭借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抢夺市场。

自 观察者网

]]>
IEA:整合太阳能和风能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9067.html Wed, 25 Sep 2024 22:00:19 +0000 //www.otias-ub.com/?p=1719067 IEA发布了新报告“整合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PV)和风力发电一直在加速增长,从2018年到2023年,装机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占全球发电量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报告强调了及时整合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容量以实现全球脱碳目标的迫切需要。因为预计到2030年,这些技术将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做出重大贡献。然而,如果各国未能实施符合其气候和能源承诺的整合措施,那么到2030年全球电力部门可能会危及高达15%的太阳能光伏和风能或可变可再生能源(VRE)发电。如果继续依赖化石燃料来弥补这一差距,则可能导致二氧化碳减排显著减少。

本报告的一个关键方面是首次对全球50个电力系统的VRE整合措施进行了盘点,这些系统占全球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发电量的近90%。该分析确定了促进VRE集成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在采用的早期阶段的系统中。本报告还更新了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整合框架的各个阶段,以反映可再生能源在更高水平上的新挑战,并概述了解决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已经开始在一些国家实施。本报告强调,虽然处于VRE集成早期阶段的系统可以在相对较低的系统影响下加速部署,但处于高阶段的系统面临着与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关的更复杂的挑战,这需要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营、规划和融资方式。

本报告呼吁政府采取战略性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管改革,确保太阳能光伏和风能的成功大规模整合,以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目标。稳健的数据、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政府对整合措施的优先考虑对于克服这些挑战和实现可持续能源的未来至关重要。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Open-NEM:澳大利亚煤炭发电量首次降至总发电量的49.2%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6529.html Tue, 03 Sep 2024 13:03:53 +0000 //www.otias-ub.com/?p=1716529

随着能源转型进展加速,以及过去几日袭击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狂风使得这个极度依赖煤炭资源国家的煤炭发电量首次降至该国整体电力结构的50%以下。根据数据聚合器Open-NEM的统计数据,截至周一,煤炭发电量占澳大利亚总发电量的49.2%,这是该国的每周滚动平均数据首次低于一半。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风电场产生大约四分之一的电力资源。

如下统计图表显示,煤炭资源不再是澳大利亚的“王者发电资源”,该国平均每周基准的煤炭发电量首次跌破50%。

据了解,澳大利亚近年来迅速转向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以取代其诸多老化的燃煤电厂,这使其成为能源转型的全球试验案例。这也导致它成为世界上最不稳定的波动性电力市场之一,导致2022年6月电力现货交易出现前所未有的停滞时间。

机构汇编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澳大利亚煤炭发电量从2006年的87%大幅下降到56%,87%也是澳大利亚本世纪以来的最高煤炭发电水平。2023年,澳大利亚风能和太阳能的总产出量占比约为31%。Open-NEM的数据覆盖了澳大利亚的国家电力市场,该市场为澳大利亚80%以上的人口提供电力资源。

全球数据中心对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将无比强劲,主要在于人类社会逐渐迈入AI时代带来的电力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态势,叠加全球脱碳化大趋势之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将是发电规模的最重要源头,甚至没有之一。

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激增趋势和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提高带动的电气化趋势,共同推动增加了对更多电力的需求。美国能源信息署近期预计,随着全球脱碳化步伐加快,大部分供应将来自无碳化的电力来源。

根据BloombergNEF预测数据,预计到2035年,美国总发电量将增加80%,主要得益于近1太瓦的新增太阳能和风能。BloombergNEF表示,公用事业公司们正在竞相从电网系统中去除碳排放,同时增加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以满足工厂、人工智能和大部分经济电气化对电力的旺盛需求。

根据 IEA 的主要基线预测数据,在 2023-2028 年这六年期间,IEA预计全球将新增高达3,684G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规模,意味着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将是目前规模的大约两倍,按照IEA这一预测轨迹,预计到2030年,装机容量将至少达到9,000GW左右,大约增加到当前水平的2.5倍。IEA预测,到2028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全球发电总量的至少42%。

相比之下,国际能源署(IEA)的“加速案例”统计涉及全球各国政府“克服能源转型挑战并更快地实施现有政策”。在此种最乐观的情景下(如上图红色所示),可再生能源增长率将更高,预计到 2028年,发电容量将增至 8130GW,使得世界有望实现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增长三倍的目标。

自 智通财经

]]>
电力数据:追踪全球电力市场转型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4808.html Tue, 20 Aug 2024 12:29:00 +0000 //www.otias-ub.com/?p=1714808 电力市场及其结构非常复杂,对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可靠、可负担的电力至关重要。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因为供需必须时刻保持平衡,而且市场必须发送正确的价格信号才能不断激励电力行业的高效发电和投资。

在过去数十年里,全球电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四十年前,电力部门被普遍认为是一项公用事业职能。从那时以来,在各种类型的国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都采用了一体化垄断的替代性设计,包括自由进入、市场争夺和市场竞争。从各国过去和现在不同设计选项下的经验中可以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电力市场结构还没有系统的跟踪。

新推出的全球电力市场结构数据库通过研究1989年至2024年期间全球230个经济体采用的电力市场结构,填补了这一数据空白。该数据库的目标是呈现世界各国在构建电力市场时所遵循的不同设计。除了电力市场结构的类型外,该数据库还记录了行业分拆、行业监管机构的存在以及独立电力生产商 (IPP) 的进入。

该数据库强调,许多国家在不同的电力市场结构之间转换,寻求在提高行业效率的同时提升电力可及性、可负担性、供应质量和可持续性。目前全球有71个经济体维持着1989年的电力市场结构。相比之下,在过去35年里,有159个经济体在不同电力市场结构之间切换。主要的趋势是采用市场设计,这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私营部门在电力行业的作用。

资料来源:全球电力市场结构数据库 • VIU是垂直整合的公用事业企业;WRC是批发零售竞争;SBM是单一买家模式。

1989年,215个经济体采用了垂直整合公用事业(VIU)模式作为主要市场结构,即一个实体承担了电力行业所有职能。目前,这种模式的应用经济体已经减少到72个。一些市场以此体系保证资金决策与运营协调,实现能源稳定和农村电气化等社会目标。但VIU模式引发了投资滞后、竞争不足、财务表现差、效率不佳以及损失增加等问题。

目前,单一采购者制度(SBM)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电力市场模式。有8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该模式进行电力业务运营。在SBM制度下,各国授权私营独立发电商(IPP)发电,并向国家电力公司或批发采购机构出售电力。这种市场机制允许有限竞争,即私营电力生产商通过竞争合同向中央购买电力。这种模式较易实施,可根据具体国情定制。不过,如果唯一买家财务薄弱,无法满足发电商合同要求,可能导致电力行业次优结果。

许多国家通过允许公共和私人发电公司、配电和供电公司以及最终用户积极参与市场来促进电力行业竞争。电价由市场决定有助于价格发现,为投资提供透明信号,同时也为私营机构带来商机。1989年,只有一个国家(智利)存在这种电力行业竞争,如今已扩展至69个国家。

巧妙规划的电力市场可增强资金投入动力,促使可再生能源广泛整合及获得清洁、负担得起且可靠电力的必要资本。国际范围内,各国电力市场设计差异巨大,无标准蓝图,成功运作需考虑国家、政治与经济背景。

全球电力市场结构数据库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研究人员提供重要支持,持续关注全球电力市场变化。此数据库独具全球视角,详细解析各国电力市场设计特色。用户可检索1989至2024年7月各经济体电力市场结构类型的面板数据。数据库还记录各国内是否有不同电力市场结构,比如加拿大和印度各省邦采用不同结构。

该资料库涵盖了一些对电力市场结构至关重要的其他变量,包括:(一)行业拆分的具体年份和拆分方式;(二)行业监管机构成立年份,以及监管机构网站链接和主要职能介绍;(三)首家独立供电商(IPP)投入运营的时间、IPP的技术类别,以及目前是否在建设首个独立供电站。

该数据库仅仰赖公开可得的数据来源,我们在构建数据集时参照了超过2500个数据来源。我们始终以相关国家的电力公司、行业监管机构、相关部委的网站以及其他政府数据作为出发点,同时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使用英语和当地语言参考各国的资料,涉及学术论文、地区开发银行的报告、政府间机构提供的信息以及新闻报道(国际和本地通讯社)等不同信息来源。

本文作者

Elcin Akcura

世界银行高级能源经济学家

]]>
Rho Motion:2024年7月份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 135 万辆 中国销量为 88 万辆 同比增长 31%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3593.html Wed, 14 Aug 2024 13:44:07 +0000 //www.otias-ub.com/?p=1713593

据路透社报道,市场研究公司 Rho Motion 周一表示,尽管欧洲需求下降,但得益于中国今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势头,7 月份全球全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1%。

Rho Motion 数据经理查尔斯·莱斯特 (Charles Lester) 向路透社表示,预计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关税将对印度造成最严重的打击。

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应该较小,该公司的柏林工厂可以生产电动汽车,而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在欧洲的业务规模仍然很小。

数据显示,7 月份全球电动汽车(无论是全电动 (BEV) 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销量为 135 万辆,其中中国销量为 88 万辆,同比增长 31%。

2024 年前七个月,中国销售的 PHEV 比去年增长了 70%。

比亚迪是中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该公司报告称,同期其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分别增长了 13% 和 44%。

在欧洲,7 月份月销量下降 7.8%,年初至今的数据与 2023 年持平。截至 7 月的 7 个月内,欧盟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德国的电动汽车销量下降了 12%。

在美国和加拿大,7月份电动汽车销量增长了7.1%。

莱斯特对路透社表示:比亚迪本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再创纪录,这是其销量巨大的主要原因。

莱斯特说,增程式汽车、使用车载发电机充电的电池供电的混合动力汽车也正在大量销售。

欧盟于 7 月对中国产电动汽车进口征收临时关税。欧盟称,比亚迪面临 17.4% 的关税,吉利面临 19.9% 的关税,上汽面临 37.6% 的关税。

自 鞭牛士

]]>
IEA:气候适应能力促进东南亚能源安全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098.html Mon, 12 Aug 2024 21:30:28 +0000 //www.otias-ub.com/?p=1712098 IEA发布了新报告“气候适应能力促进东南亚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东南亚已经变得更加明显。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的地表温度显著上升了0.8摄氏度,同时热浪更加频繁和强烈。

东南亚的气候影响将进一步恶化。预计不稳定的降水模式将增加,强降雨将更加强烈和频繁。降水的时间集中可能导致更高的洪水风险。预测表明,平均气温可能会继续上升,到本世纪末,在低排放情景下,极端高温事件可能会增加一倍,在高排放情景下,可能会增加四倍。

这些气候灾害的影响遍及整个能源价值链,从燃料开采和加工到发电和配电。日益增加的气候风险给能源系统带来了挑战。因此,气候影响对该地区能源系统的安全、可靠和负担得起的运行产生影响。

高温和热浪对电力行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燃气发电厂和电网产生了重大影响。较高的温度可能会降低发电效率,增加电阻,同时损坏电池和其他材料,从而导致太阳能发电量减少。预计太阳能光伏和天然气发电厂在未来几十年将经历更频繁的极端高温事件。特别是在高排放的情况下,到2100年,近70%的太阳能光伏和超过90%的天然气发电厂似乎将有超过20天的高温超过35°C的阈值,比目前的水平显著增加。

由于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电网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如果气候变化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到本世纪中叶,该地区约75%的煤矿、75%的铜矿和30%的镍矿的强降雨将比工业化前增加10%以上。

热带气旋的加剧是能源安全的另一个问题。在东南亚,近一半的太阳能光伏和水电装机容量位于气旋易发地区,远远超过全球水平(15%)。超过40%的风力涡轮机和超过20%的电网也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


​文档链接将分享到199IT知识星球,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查阅!

]]>
能源部:过去15年电动汽车电池组的成本下降了90%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438.html Thu, 08 Aug 2024 13:46:23 +0000 //www.otias-ub.com/?p=1712438

过去 15 年间,电动汽车行业的电池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本也因此大幅下降。据估计,到 2027 年,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低于汽油车。然而,由于预计电动汽车其他方面的成本将不断上升,潜在买家的经济考量变得更加复杂。

根据能源部车辆技术办公室的数据,从 2008 年到 2023 年,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组成本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已大幅下降了 90%。2023 年,大规模生产的估计成本为每千瓦时 139 美元,比 2008 年的每千瓦时 1415 美元大幅下降。

研究公司 Gartner 预计,到 2027 年,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将有可能低于燃气汽车。

有几个关键因素导致了这种下降。技术进步带来了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使电动汽车能够在紧凑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电能。磷酸铁锂(LFP)等新型电池化学成分的引入进一步降低了成本,特斯拉、Rivian 和福特等主要汽车制造商已经在部分车型中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

此外,包括集中式汽车结构和大体积压铸在内的制造创新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制造成本,缩短了装配时间。

规模经济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成本也随之降低,能源部的估算是基于每年至少 10 万辆的生产规模。此外,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也促使制造商寻找创新方法来降低成本。

原材料和组件价格下降也是促成因素之一。BloombergNEF 的年度电池价格调查证实了这一趋势,调查显示,锂离子电池组成本在 2023 年下降了 14%,达到每千瓦时 139 美元的历史新低。该调查还进一步细化了电池市场,指出该领域的增长低于行业预期。

这种出乎意料的需求疲软促使许多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商重新评估其生产目标,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电池价格。此外,锂市场的价格在 2022 年底达到顶峰,此后趋于稳定,目前正处于下降通道。

“在我们进行这项调查的许多年里,价格下降一直是由规模学习和技术创新推动的,但这种动态已经发生了变化,”BNEF 储能高级助理兼报告主要作者 Evelina Stoikou 说。”今年价格下跌的原因是整个价值链的产能大幅增长,再加上需求弱于预期。”

展望未来,BloombergNEF 预计到 2025 年将进一步降至 113 美元/千瓦时,到 2030 年降至 80 美元/千瓦时。

虽然电池成本的这一趋势令人鼓舞,但重要的是要考虑可能影响电动汽车总体拥有成本的其他因素。Gartner 预测,到 2027 年,电动汽车的维修成本将增加 30%,尤其是涉及车身和电池的严重事故。这有可能导致某些电动车型的保险费增加或难以获得保险。事实上,与四年前相比,如今越来越少的美国人愿意购买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成本较高。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SNE Research:2024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量达到364.6吉瓦时 同比增长22.3%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277.html Wed, 07 Aug 2024 12:25:46 +0000 //www.otias-ub.com/?p=1712277

韩国市场调研机构 SNE Research 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用量达到 364.6 吉瓦时(3.64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2.3%。而在市占率榜单中,中国的宁德时代一骑绝尘,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137.7GWh,以37.8%的市占率,蝉联全球第一,断崖式领先其它品牌。

比亚迪紧随其后,上半年装车量为57.5GWh,市占率为15.8%,排名榜单第二;不过,比亚迪旗下的动力电池自家品牌自供居多。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车型的电池装车量,已经占据了全球动力电池第二的位置,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领先地位可见一斑。

韩国的LG能源和SK On分别排名第三和第四,市占率为12.9%和4.8%。

第五名为中国的中创新航,上半年装车量为16.7GWh,全球市占率为4.6%,也是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三大厂商。

第六名和第七名分别为三星SDI和日本松下,所供应的车企品牌主要为宝马、奥迪和特斯拉等车型。

至于第八至第十名,全部被中国电池厂商包揽,分别为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欣旺达,市占率均在2.5%以下。

自 快科技

]]>
乘联分会:2024年6月份全国新能源市场深度分析报告 //www.otias-ub.com/archives/1712167.html Wed, 07 Aug 2024 07:55:42 +0000 //www.otias-ub.com/?p=1712167 本文为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发布的权威深度市场分析报告,涵盖了:

一、总市场

二、技术类型细分市场

三、车型大类细分市场

四、品牌定位细分市场

五、国别定位细分市场

六、价格定位细分市场

七、企业竞争

]]>
美国能源信息署:2024年4月风力发电达47.6 千兆瓦时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9735.html Mon, 22 Jul 2024 13:44:54 +0000 //www.otias-ub.com/?p=1709735 对地球来说,至少就美国的数据显示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从 2019 年到 2024 年的五年间,特别是在 3 月和 4 月,风力发电量几乎翻了一番,大大超过了美国燃煤发电厂的发电量。

数据显示,2019 年 3 月美国风力发电量约为 25.8 千兆瓦时,2019 年 4 月约为 29 千兆瓦时,今年 3 月和 4 月分别跃升至 45.9 千兆瓦时和 47.6 千兆瓦时。同期,煤炭生产的电力从 2019 年 3 月和 4 月的分别约 8000 万千瓦时和 6000 万千瓦时,下降到 2024 年的约 38.3 万千瓦时和 37.2 万千瓦时。

与 2019 年相比,2024 年这两个月的风力发电量比煤炭发电量高出 28%。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过去 22 年的月度数据图表显示,在风能稳步增长的同时,燃煤发电量却显著下降:

美国燃煤发电厂与风力涡轮机的总发电量月度数据显示,风力发电量终于首次超过了燃煤发电量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把其他能源也包括在内,情况就不那么美好了;煤炭的减少主要是由天然气发电厂承担的。天然气的燃烧比煤炭清洁得多,因此在去碳化的竞赛中被视为一种”减负化石燃料”。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将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在燃烧之前,它有很多机会对大气产生极其强大的温室效应(20 年内比二氧化碳强 80 多倍)。在钻井现场和密封不严的管道接头处,甲烷会泄漏到户外空气中。在油井、管道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它们会被故意排放或燃烧到大气中。我们说的也不是少量的甲烷–根据一些估计,它约占甲烷总产量的 8%。

另一方面,许多天然气发电厂最终可以改装成燃烧不同比例的绿色氢气作为燃料,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达到 100% 的比例,因此有可能实现脱碳,而燃煤发电厂则没有这样的途径。

通过再次计算,我们可以将煤炭和天然气视为化石燃料能源,而将核能、水能、风能和太阳能合并为”清洁能源”,但却忽略了水力发电等方面的一些不便之处,因为水力发电的坝墙需要使用大量水泥,所以水力发电厂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成为一项对气候有利的投资。

在这里,情况看起来又乐观了许多:

2002 年以来美国化石燃料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对比

为什么说这是好消息呢?

随着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可再生能源对于继续为我们日益依赖科技的日常生活提供电力,同时减少对空气、土地和水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

今年 7 月,创纪录的高温肆虐美国,电力需求达到历史新高,尤其是空调需求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增加。

2024 年 7 月 7 日,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的温度升高到了蜡笔融化般的 129 °F(53.9 °C)。对于肉食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中熟牛排内部温度,与地球上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913 年在死亡谷的炉溪)仅相差 5 °F(2.8 °C)。  同样在 2024 年 7 月 7 日,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创下了 120 °F(48.9 °C)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第二天,加利福尼亚州棕榈泉录得灼热的 122 °F(50 °C)高温,这是美国历史上 7 月 8 日录得的最高温度。

全球气温纪录不断被打破

让我们保持凉爽的需求并不是唯一正在增长的高能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非常耗电。GPU(图形处理器)是用于计算人工智能运行所需的所有复杂任务的技术,与 游戏玩家用来获得最佳图形和最快每秒帧数的技术相同。与传统的 CPU(中央处理器,电脑的大脑)相比,GPU 的耗电量和发热量大约是传统 CPU 的四倍,这意味着容纳 GPU 的数据中心也需要更好的冷却系统。实际上,更多的智能需要更多的电力。

如果一个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将其所有传统 CPU 换成 GPU,其直接电力需求将翻两番,高达 400-600 兆瓦。核电站的平均发电量为 1000 兆瓦或 1 千兆瓦。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美国家庭的年平均用电量为 10.5 兆瓦/小时。

加密货币还在巨大的数据中心中使用 GPU 计算复杂的数学公式来验证交易,从而消耗大量电力。一台能够”高效”运行的挖矿机一天的耗电量几乎相当于你家里的空调机。目前,仅比特币交易就有 60% 依赖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煤炭。这还没有考虑到目前存在的成千上万种其他币种,以及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的成千上万种其他币种。

国际能源机构今年发布的一份出版物指出,预计从 2022 年到 2026 年,数据中心的能源需求将至少翻一番。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海洋潮汐能和波浪能,甚至海洋热能转换等清洁能源的兴起,使人们不再需要燃烧需要数亿年才能自我补充的化石燃料。更不用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电力生产。

::__IHACKLOG_REMOTE_IMAGE_AUTODOWN_BLOCK__::3

全球能源生产类型

有些国家做得更好

在挪威,98% 的电力生产来自可再生能源,这使挪威成为全球领先的国家。挪威几乎所有的电力都来自1600座水电站,而风力发电约占总发电量的10%。

在中国生产的所有电力中,有近 50% 来自可再生能源。事实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约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总产量的 31%。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量几乎相当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中国最近甚至建造了双转子浮动风力涡轮机,可以利用飓风发电。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说,在中国,包括风能在内的清洁能源比化石燃料更受青睐,这不仅仅是因为”绿色”因素,还因为与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清洁能源的成本更低。

今年 3 月,中国的风力发电量也超过了 100 太瓦时,相当于整个欧洲和北美的总和。在美国生产的所有电力中,约有 60% 来自化石燃料。与燃煤发电相比,美国三四月份的风力发电量增加了 28%,这听起来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自 中文业界资讯站

]]>
2050年的能源需求将增加33%,这一被忽视的解决方案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6796.html Fri, 12 Jul 2024 08:35:11 +0000 //www.otias-ub.com/?p=1706796
  •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增加20亿,同期的能源需求预计将增加33%。
  • 为了应对未来几十年的能源需求,开发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能源效率也必须得到提升。
  • 在不减少经济产出的同时将全球能耗降低31%是可行的,这将节约每年超2万亿美元的能源成本。
  • 世界正面临能源的“三难困境”。政府和企业旨在提供可负担的能源,保障供应安全,并向可持续的能源体系转型。但这三个目标之间可能相互掣肘。

    例如,我们增加清洁能源来源的速度不够快,无法满足目前的能源需求,更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加33%。即使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翻三番,我们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可持续、可负担的能源以满足需求,这可能加重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增加转型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令人振奋的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助力我们同时实现三个目标。这一方法就是提高能效。

    能源效率的力量

    普华永道(PwC)与世界经济论坛的国际工商理事会(IBC)共同指出,我们可以在不减少经济产出的同时将全球能耗降低31%,每年节约超2万亿美元的能源成本。大规模提升能效将大大减少能源排放,推动全球提前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能源使用目标。

    此外,对企业来说,提升能源效率是可行且可负担的稳健投资。所有市场和行业的企业无需等待技术突破,而可以立即使用可负担的现有技术提升能效。例如,只需关闭闲置办公室的电源,PwC英国就将其建筑能源使用中的碳足迹减少了77%。

    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提升能效

    据估计,如果到2030年采取足够的能效干预措施,现在的这些措施将在十年内收回成本。协调一致的全球能效行动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并推动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

    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极大地鼓励提升能源效率。例如,在比利时,对公司电车的税收优惠政策使该国在电车普及方面领先全球。在印度,政府的UJALA倡议正推动家庭和企业用高能效的LED灯泡替换数以亿计的电灯泡,相关政策包括进行大规模采购LED灯泡的招标、与州政府和公用事业公司签订分发灯泡的协议、允许在电费账单中支付灯泡的费用等。

    公私合作也可以节约能源,以惠及各方。例如,从工厂中回收热能可以为城市供电。根据PwC的经验,最多可供应城市25%的用电。

    随着对开发绿色能源供应的重点关注,我们有时可能忽视了对需求侧的考虑。PwC和IBC的研究显示,82%的公司在董事会层面讨论排放强度,但只有42%的公司讨论能源强度(即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能量)。这是错误的行为。

    到2050年,全球人口预计将增加20亿,GDP将翻倍,能源需求随之增加。仅仅依靠能源供应显然无法保障能源安全、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在开发绿色能源供应的同时大大提升能源效率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能够以较高的成本效益快速实现。这将提供充足且可负担的清洁能源,推动21世纪的全球发展。

    罗浩智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

    来自: 世界经济论坛

    ]]>
    可再生能源跨越式增长能给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什么?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5490.html Wed, 10 Jul 2024 06:01:27 +0000 //www.otias-ub.com/?p=1705490
  • 随着未来可再生能源装机量迅猛增长,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可能占整个发电行业的60%,全价值链减排诉求愈显。
  •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将会是一个重要催化剂,与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产生协同效应。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和项目开发的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一半,有潜力引领该行业全价值链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 在COP28会议上,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到2030年实现三倍增长的目标成为了最令人瞩目的成果之一。这一爆发式的增长让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意识到其价值链带来的环境足迹以及加速减排的重要性。到2050年,在零碳情景下,预计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发电量的90%。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联合研究,如果保持现有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将占整个发电行业的60%。因此,可再生能源从生产制造、运营到末端处理的全过程都需要尽快将全价值链绿色化、零碳化提上日程。

    2050 年可再生能源在电力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

    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身处于一个多重危机叠加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远不止是一个“碳”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迅猛发展给这个时代提出了新的命题,也提供了一个协同发展的机遇,使得我们能兼顾土地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例如,从2021年到2060年期间,预计中国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占地面积将增加14倍,这对农业土地利用、森林保护等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整个价值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材料提供商、设备制造商、项目开发商、运营商、回收企业等。在这里面,领军企业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可通过提出供应商赋能计划、生命周期末端循环(如退役风机叶片制作为草场栅栏)等倡议和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环境、自然、经济的正向影响最大化。

    可再生能源各环节碳排放量,中国

    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全价值链:各环节的可持续价值创造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全价值链不同环节均需要挖掘机会点,采取相应行动:

    • 材料和设备制造环节,需要采用低碳和环保的生产工艺,助力实现制造过程的零碳化。如利用100%清洁能源供应,并利用低碳轻量化材料(如零碳钢铁、碳纤维材料)等。

    • 在项目开发和运营阶段,需要严格遵守环境评估和保护标准,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并努力带来生态修复重建等正效益。例如,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位置和布局,避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径的破坏。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风机人工鱼礁等生态修复型设计,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 在项目的生命周期末端,回收和再利用成为关键。通过建立有效的回收机制,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利用循环回收的水泥材料可实现风电场发电碳强度降低近30%。

    可再生能源项目从摇篮到生命终点的不同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手段各有不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到 2030 年之前,通过优先推进其中七大重点举措,有望实现在整个可再生能源全价值链上实现70%的碳减排,并催生2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市场。

    七大重点举措的减排潜力和全球市场机会

    图片来源:世界经济论坛

    引领绿色发展:中国的机遇

     

    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价值链上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份额和6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新增开发份额。这些亮眼的数据使得中国的案例走在全球前沿,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为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了巨大机遇。大量的实践展示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何促进多目标协同,包括生态修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乡村振兴等协同效应。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光伏治沙”成为了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三北地区防风固沙的一剂良方,而可再生能源企业在推进规模化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突破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国的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就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光伏治沙模式,带到了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据悉,这是巴彦淖尔地区的首座光伏+生态治理电站,预计可实现修复治理沙漠3000亩,可向电网年均提供绿色电力约2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煤消耗6.2万吨,同时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烟尘排放。中国的光伏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和推广“光伏治沙”的生态治理模式,推动新能源项目的同时实现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可持续目标。该模式可改善治沙区域的“小气候”,有效减轻干热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增加植被面积,并支持经济作物种植和禽类养殖,为当地居民增加了就业和收入。

    “我们希望更多的光伏企业携手创新,探索更多‘光伏+生态修复’全球实践案例,以实际行动支持203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钟宝申

    隆基绿能董事长

    除了光伏发电,风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另一种主流形式,也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量的中国企业在其陆上、海上风电场中注重对鸟类栖息和迁徙的影响以及其他生物的保护,不断开发着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

    例如,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作为世界最大的风电运营企业,与权威机构及当地政府合作,通过在安全区域搭建人工鸟巢,调整风机间距和启动风速、 叶片涂漆等措施,努力减少鸟类撞击的概率,削减对候鸟迁徙的影响。此外,龙源电力在其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中,成立海上风电鸟类观测站,科学研究海上风电场建设运行对迁徙鸟类的影响;投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累计向黄海海域投放各类鱼苗、蟹苗约10亿尾并长期跟踪监测。这些举措,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各类候鸟尤其是珍稀鸟类种群数量历年呈增长趋势。

    “龙源电力多年来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鸟类保护事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希望推动可再生能源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宫宇飞

    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董事长

    中国经验,全球思考

    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已经在“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各地的区位优势、政策条件、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企业和当地政府、社会各界一道,各显神通,开发出盐光互补、渔光互补、“茶”光互补等新模式。

    与此同时,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全球主要设备供应商和项目开发者,中国企业的行动将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奠定基石,提供重要参考经验。例如隆基绿能等中国企业将其持续耕耘的光伏治沙模式成功推广到了非洲、中东等荒漠化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帮助当地人民实现绿色与经济双增长。而龙源电力等企业将高标准、高水准的风电项目带到南非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缓解当地能源短缺问题的同时,带动就业、社区公益、民生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快步伐,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可再生能源的跨越式增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新机遇,价值链上的企业和利益相关方需要通过不断的协同合作,持续推动技术、模式、规模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真正确保实现更广泛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让“绿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前沿、新动能。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气候行动传播主管江颂贤、企业事务负责人秦新鸿、企业事务负责人吴桐、实习助理周佳杰,以及波士顿咨询公司咨询顾问李也、董事经理卢峰对本文亦有贡献

     

    周海玲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中心与影响力总负责人

    何依然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工业脱碳项目主管

    来自: 世界经济论坛

    ]]>
    工业储能:推动中国工业领域企业场内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 //www.otias-ub.com/archives/1705487.html Thu, 04 Jul 2024 06:59:15 +0000 //www.otias-ub.com/?p=1705487
  • 在2023年,中国表前储能占新增投运新型储能的97%,仍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
  • 2023年被称为中国工商业储能元年,研究显示仍有很强的增长潜力。
  • 世界经济论坛“工业领域的清洁电力”倡议邀请3位来自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高管和专家,从不同视角剖析中国工业领域企业推进储能部署与应用的洞察。
  • 在《巴黎协定》提出的全球气候目标和中国践行“3060”战略的背景下,工业领域承担着落实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工业领域企业向清洁能源转型过程中,场内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部署的弃风弃光及能源出力波动性等问题,为转型带来了不小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工业领域清洁电力转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储将成为一种可行的途径,不仅能够平衡能源供需,还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图片来源: 阳光电源,埃森哲分析

    当前,工业储能领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工业储能市场前景广阔,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了储能的关键作用,安装储能设施的意愿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在储能采购和部署过程中依然面临着高昂的成本,包括土地、接入以及融资等方面的费用,这大大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世界经济论坛“工业领域的清洁电力”倡议邀请了三位专家,围绕推动工业储能部署分享洞见。

    1.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储能行业比以往更加需要一个高质量、高层次的升级。天合光能在储能领域致力于构建品牌、可融资性、产品、系统集成、交付和服务在内的五维驱动力,打造高质量光储发展路径。”

    工业储能具有“自发自用、峰谷套利、容量电费、供电可靠”等特征,是解决光伏和电网的时间匹配性和空间匹配性的关键之举。在这其中,高效安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重中之重。

    在江苏盐城德龙等竣工项目中,天合光能提供的一套完整储能解决方案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了多系统高效集成,并利用能量管理系统(EMS)对储能变流器(PCS)及电池舱进行通讯监测,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和电能质量。

    天合光能德龙项目通过在电价较低的谷期存储电能,并在用电高峰期间放电,利用峰谷电价差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同时,在电网发生故障或维护时提供备用电源,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生产中断风险。此外,储能系统帮助业主参与电网调峰调频,增强电网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通过提供电力辅助服务获取额外收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系统还使业主能够更好地融合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融资模式上,天合光能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并签署能源管理合同的方式,既为储能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确保了项目的稳定运作。

    2.  河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于勇

    “能源结构是钢铁行业高碳排放的根源,河钢以氢能、绿电和储能为突破口,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逐步构建多元互补清洁能源体系,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河钢集团积极应对绿色转型和绿色电力需求的挑战,在钢铁行业率先开展绿电交易,年绿电交易量位列全国前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发电,计划到2025 年总装机容量达到 350MW。为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河钢集团正在加快推进储能技术的研发、应用与产业示范,不断优化电力使用效率。

    布局储能战略庄闲游戏在哪 ,拥抱储能市场的蓝海。成立了河北大河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钒钛资源优势,建设总规模为300MW/年钒电池储能装备产线,推进钒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不断迈向高端,培育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发挥用能场景优势,推动储能技术应用示范。依托承德钒钛周边丰富的光伏资源,推动钒钛新材料产业园150MW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为推动风-光-电-产业一体化的绿色能源布局提供样板示范。在河钢舞钢实施了157MW/ 314MWh电化学储能建设,大幅提升电炉短流程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降碳、降本增效。在张宣科技规划实施压缩空气储能,探索压缩空气储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构建多样化的储能技术布局。

    按照“6+2”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河钢集团将持续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大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新能源+储能建设项目,为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探索新路径。

    3.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

    “前期的政策引导是激活地区性工业储能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一机制不仅为企业及地方政府带来了双赢,还实现了正循环的产业生态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地区在储能系统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背后的政策引导机制值得深入挖掘与学习。例如,浙江具有丰富的用能需求场景,然而面临高昂的储能建设成本和长回收周期。通过多样化的用户侧储能激励政策,浙江提高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支持了光伏配储产业的发展。

    浙江本省电力供需情况,将分时电价调整为“两峰两谷”,新型储能电站每天可进行2次峰谷充放电。此外,一些市、区对储能电站进行额外补贴,主要有按放电量补贴和按装机规模进行补贴两种形式。这些政策有效压缩了储能项目的成本回收期,降低了企业资本投入压力,不仅提升了储能项目的吸引力,还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在补贴持续退坡的大背景下,市场能通过正向循环机制自主推动储能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实施这些政策的过程中,前期的补贴投资不仅引导了产业发展,还实现了一定的投入产出回报,扩大了税基,增强了地方财政的正向回报。

    这些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合理的政策激励和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实现用能企业和地方财政的双增长。浙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活化”地区性工业储能规模化部署,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未来已来,共谱工业储能新篇章

     

    据近期研究发现,工商业储能在2030年参与现货市场、提供辅助服务等模式将变得更加容易,收入水平也将得到显著提高,其中通过虚拟电厂聚合参与现货市场交易的获益将增加10倍,在项目回本后提供近80%的收入来源。

    未来,工业储能的前景广阔,已然拉开帷幕。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利益相关者仍需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企业自身的清洁能源转型和工业储能行业的有序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充分发挥工业储能的重要作用,推动工业领域企业和园区自建场内绿色生态。

    Kristen Panerali

    世界经济论坛清洁电力、电网和电气化总负责人

    张逊

    埃森哲战略咨询董事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