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 其均值为 66.26,普遍睡眠不佳,呈现出“需要辗转反侧,才能安然入睡”的状态。“苦涩睡眠”占29.6%,“烦躁睡眠”占33.3%, “不眠”占12.2%,“安逸舒适睡眠”占19.4%,只有5.1%睡眠处于“甜美睡眠”。
2.睡眠时间,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其中43.3%睡眠时间为7-8小时,23.4%睡眠时间为8-10小时。
3.入睡时间显示,30.9%的人入睡需要30分钟以上,0.9%需要药物助眠才能入睡。
4.作息习惯研究显示, 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接近1/3的人上午9点后起床。只有28.2%的人能睡到自然醒,61.9%的人每天早晨是被闹钟或周围环境叫醒,约七成的人都是被动起床的。
5.睡眠类型的地域分析,睡得最早的城市为上海,睡得最晚的城市深圳,起床最早的城市为北京,起床最晚的城市为珠海,晚睡晚起的城市为大连,晚睡早起的城市为重庆,作息最紊乱的城市为哈尔滨,睡觉最爱做梦的城市为台北,最爱午休的城市为香港,最受情绪/情感干扰的城市为澳门。
6.睡眠障碍者的职业分析,最容易失眠的是程序员,占16%,其次是蓝领、销售、咨询人员,新兴职业的淘宝店主、网红的睡眠状况也不是很好,分列第五、第六位。
7.四分之三的人因为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的人达到36.3%。
2018年2月,飞利浦公司对13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法国,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和日本)的15000余人进行调查,研究世界各地人们如何重视、对待和感受的睡眠。发现包括:
1.人们对健康影响因素的关注仍没有“优先”考虑睡眠:调查发现,大多数成年人(67%)认为睡眠对整体健康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然而,当把健康的睡眠习惯纳入生活方式时,因不规律锻炼(49%),或不健康饮食(42%)而产生的愧疚感,远远超过了不保持良好睡眠习惯的愧疚感(29%)。
2.全球成年人中,超过六成(61%)存在某种影响睡眠的医学问题,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报告失眠(26%)和五分之一的人打鼾(21%)。受调查者超过一半在过去3个月中晚上存在忧虑 (58%),及外部干扰因素(26%)而影响睡眠。睡眠欠佳的后果包括:疲乏 (46%),情绪不稳定/易怒(41%),消极(39%),或者注意力难以集中(39%)。
3.针对睡眠问题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四分之三的成年人(77%)试图以某种方式改善他们的睡眠。总的来说,许多人求助于舒缓的音乐(36%),或者制定一套固定的作息时间表(32%),然而,不同的国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印度成年人最喜欢的方法之一是冥想(45%),而波兰人和中国人使用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改善空气质量(33%和31%),许多墨西哥人、印度人和中国人尝试过专门的寝具(24%、24%和31%)。
4.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的认知不同:18–24岁,与其他几代人相比,他们更不可能遵循固定的就寝时间(38%比47% 年龄>25岁 )。这组人平均每晚睡眠时间比其他年龄段的人要多(18-24岁平均睡眠7.2小时,25岁以上者平均6.9小时)。与35岁以上的人相比,他们更有可能因为不定期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而感到内疚(35%比26%)。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越来越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生态和老龄化加剧均影响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使睡眠障碍患病率日益增加,相关的抑郁症和痴呆等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长。国内学者在睡眠障碍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陆林院士课题组研究发现:(1)社区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分别为30.5%和18.1%,且10.6%的社区老年人同时存在两种疾病或症状。在自我报告存在睡眠障碍的老年人中,抑郁症发生的风险显著增加,且持续存在的睡眠问题会加剧老年人中抑郁症的发生、复发和症状的恶化。另一方面,具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睡眠障碍的发生和恶化的风险也会增加。(2)睡眠障碍是痴呆发生的危险因素,失眠障碍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脑保护,有利于降低发生老年性痴呆的风险。
2.睡眠呼吸障碍可同时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因此,老年人的睡眠障碍要尽早干预和治疗,以防止抑郁症及老年痴呆。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唐向东教授课题组发现,若以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 或≥10为OSA诊断标准,PTSD患者中OSA的患病率分别高达75.7%或 43.6%。OSA合并PTSD,其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依从性将明显低于单纯OSA患者。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