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跟收购这个话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关系。起初,我不认为战略性退出是伟大公司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首先,一些企业家会经常收到媒体、社会、同行以及他们的投资人提出的收购意向(如果有投资人的话)。这样一来,他们会认为把他们的产业卖掉是自己事业成功的最终表现。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一个获利颇丰的企业却卖了出去。我对此拥有自己更清晰的看法。另一方面,我非常赞赏那些为了企业的存活去不断去做各种努力的人。
我并不能保证我的公司只成功不失败。但是,我有一个相当精通风险投资的朋友这样跟我说:“Jason,如果你决定不接受这个报价的话,你就不是单纯地想得到一个更好的报价,而是你根本就不准备卖掉这个公司。这意味着无论业务是好还是坏,你都决定继续埋头苦干。”
换句话说,卖掉一个成功的企业,就是否定一个不断进化和革新的过程。
投资者喜欢问企业者这样一个问题:“你制定退出战略了么?” 投资者们希望的是他们给了你钱,你能知道如何让他们收到回报,而不是把他们的钱打水漂。(把退出战略加在你的商业计划上吧!)
在我创办 ShipCompliant 的时候,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再让我困扰了。我认为,“退出战略”的存在与一个伟大企业的基础条件相悖。
我相信我应该专注于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文化或客户群,盈利性强的(即可持续发展)以及耐力强的(能有一定的收益,损耗低,竞争力雄厚)的业务。如果我今天做出了商业计划只是为了日后可以进行出售的话,那么这会影响到我的短期决定,长此以往会对公司有着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当前的客户群进行加价,但是忽视用户需求。或者忽视新趋势的增长而只专注于从现有的顾客群体当中收取利益,再或者,也是最糟的一种情况——招人的标准仅仅放在“可以让企业发展得更快”上。
所以,我认为,如果企业家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可以盈利的公司,那么他们就不应该有这样一个“退出战略”。
但是我错了。
我把“退出战略”和“你会怎样卖掉你的公司”相混淆了。事实上,“退出战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更多的是确定自己对公司未来期望的一个工具。我希望我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我的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迎合我的愿望呢?我的战略能不能保证我全身而退?还是看着我辛苦经营的公司被数家公司控股呢?如果我对公司的掌控减少,我的股权能不能保持不变呢?我是不是应该从中抽取一部分钱,让我不用担心债务问题还能把一部分钱当成我孩子上大学的学费呢?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退出战略”就能够带来无限多的问题。
那时,我卖掉了我的公司,也远离了我曾经的事业,我给接管我的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希望你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并且请他们在不同的时间段记录自己的想法。
过了12年,我和我的团队创办了ShipCompliant这样一个伟大的、能盈利且历久弥新的公司。看,我一直能收到想要收购我公司的邀约,而且金额双方都很满意。这使我开始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我没有指定我的“退出战略”,也没有把它写下来,我发现我自己对这些收购邀约的反应,反映出了我保持我对现有业务的长期看法。我不断扪心自问:“谁才是我最好的合作伙伴?” “什么才是正确的?” “在收购过程中,我怎么保证公司不停转?” 这些问题真的非常重要。一旦我接受了某个邀约,我会想:“我想要什么?” “这能不能满足我和我家人的需要?” “我接下来要做什么?” “对于我个人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慢慢的,这些问题变得让人头疼。
或者,假设我清楚我想要什么,以及我的公司如何迎合我心中的想法,那么这将会是一个很简单的决定,那就是是否对收购方提出的条件进行二次协商。
我对自己的建议是:制定一个自己的“退出战略”。一、思考并找到你长期的个人发展目标;二、每年对自己的企业审查一次,看看它是否朝满足自己愿望的方向发展。知道你在卖出企业之后,自己要做什么,才是保证全身而退的先决条件。
翻译来源:虫洞翻翻 译者ID:南骧
更多阅读: